你知道吗?孩子在婴儿期大脑最聪明。刚出生的婴儿,其大脑具有惊人的吸收能力。以“儿童之家”而闻名于世的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苔梭利女士,把它称之为“胎生的吸收精神”。她说:“婴儿在其降生的环境中接受各种感官刺激,形成与这个环境相应的素质。
随之,这种成人已经失去了的、可以与上帝的创造力相比拟的非凡能力,便将迅速消失。可以这样说:越是接近零岁,这种吸收能力就越强。与零岁至两岁的孩子相比,成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然而,如果父母们对大脑的这种可称为天才的吸收能力产生作用的时期一无所知,在这一特殊时期里,不给予教育性的刺激,那么婴儿的大脑将得不到出色的发展,相反会迅速失去吸收能力,转变成劣质的头脑,即使以后再给予多么优良的教育性刺激,也无法恢复这种吸收能力的功能了,培养聪明头脑便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
零岁至三岁的孩子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实在是天才性的。无论难易程度如何,他们对所给予的教育性刺激都能理解、接受;与此同时,他们不仅能记忆进入大脑的知识,而且记忆的图像之清晰胜过高清晰度的计算机。在这一时期里输入的信息,会原原本本地留存于人的深层意识——潜在意识中。进入这一层次的知识,将具有高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如同精密的计算机一样。
婴儿从周围人的说话声中记忆语言并开始说话,实际上靠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依赖于成人所不具备的这种出色的处理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婴儿都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确是天才性的。大脑的基本模型于婴儿六个月时完成。在这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婴儿的大脑里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它与周围环境的作用没有关系),可以使婴儿自然地获得语言、自然地会说话。在婴儿的头脑里,的确天生就有一个黑猩猩以及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绝妙的语言获得装置。过去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个装置与周围的环境作用无关;然而,我们现在必须知道,大脑的功能是在接受了外界的刺激之后才得以发展起来的。
让我们从婴儿出生那天开始,就用丰富的语言对他说话吧。这样,这个吸收能力极高的大脑就会把语言吸收进去,并且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不久,当他开始说话时,便会成为一个词汇量相当丰富的婴儿。婴儿并不是在理解之后再记忆语言的。最初,他仅仅是把语言当做一种声音存入其潜在的意识之中。
当婴儿的理解力逐渐增强之后,那些储存在潜意识里的、在此之前还不懂的语言的含义就会一下子明白起来;而且,由于这种高度的语言处理能力是成人所未及的,因此才两岁的孩子就竟然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很难的文法,在大人眼里俨然是个优秀的语言学家。然而,人们往往不知道上面这个事实,以为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说话。有的母亲很庆幸自己有个不吵不闹的小宝宝,认为这样很省事。但是,如果在婴儿出生后,不对他做任何有益的事情,只是让他安静地躺在那儿,那么很可能到了两岁甚至三岁,他都还不会说话,成为一个发育迟缓的孩子。婴儿一下子从天才的宝座上跌下来,变成了凡童,想要再让他返回到天才的位置上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婴儿在出生后的仅仅六个月的时间里,就因周围亲人的放任自流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孩子正是由于在这个时期里受到父母的错误对待,从而失去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才素质。在这一时期里,不可以让婴儿寂寞地度过每一天。你对他有多少付出,就会得到多少回报,优质的投入将使你的宝宝获得惊人的良好素质。
儿子的婴儿期教育
儿子只有几个月,尚属“婴儿”阶段,妻子便常不自觉地以我为理由教育他了,如“乖点,否则爸爸要不高兴了”,等等。而我在楼上书房写作,妻子抱儿子到书房外的露台晒太阳,一待他哭闹,立即说:“你如果哭,我们就得走了,不能影响爸爸工作。”妻子这样说的时候,我有一种模糊的快感,一定是潜意识中获得尊重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男性权威的形象便是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开始塑造的。
无论男孩儿或女孩儿,在他们幼年的时候,父亲的重要地位便被确认了。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从事家务劳动,他们的工作更重要,整个家庭要为父亲的工作开绿灯,父亲的喜怒哀乐是家庭的晴雨表。女人对丈夫的爱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要让孩子懂得敬重父亲。男人的权威便这样一点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男孩子成年后会为自己是男性而骄傲,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种种如父亲一样的特权,而女孩子则显得被动,认为男人更重要,婚恋关系中应该更多为男人付出。两性的不平等,便以这种方式开始了。
妻子绝非这种教育的始作俑者,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两性的对应等级。做母亲的在重大事情上总是以父亲的名义、利用他的权威来提出要求,父亲有种神秘的威望。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男权的威望由家庭扩展到社会。他会发现,男人同样是社会领域中的“父亲”。
我自己同样对儿子进行过带有性别误识的婴儿期教育。那是他6个月的时候,去医院打针。当别的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小家伙只是皱了皱眉头,委实令我大跌眼镜,连声夸奖。那之后,我便会对他低语:凡需要“受苦”的时候,“别哭,坚强些,爸爸会为你骄傲。”现在想来,我岂不是在对他进行着“男人应该刚强,不应该轻易哭泣”的性别角色教育吗?几千年来男人为扮演这种角色不是已经付出太多的代价了吗?哭泣是舒缓我们感情的一种手段,是自然的生理现象,男人有着与女人同样的神经系统,为什么不能哭泣?以男人为中心的概念,是我反对的;不哭泣的“硬汉”形象,也是我反对的。但是,当妻子对儿子灌输前一种观念的时候,我曾感到朦胧的快慰,而我自己竟然也不自觉地进行着后一种观念的灌输。理论上总结出来的,落实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难呀!我想我更应该时刻警惕着检省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政治了。
婴儿期指的是从出生28天到1岁的时期,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又称新生儿期。这时期婴儿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如吸吮食物的反射等等逐渐的迅速发展,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也就随之发生。因此,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应该注意心理卫生问题。
小儿从母亲抱的姿势,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声音,直到奶瓶等得到心理发展的刺激,会引起条件反射。母亲给小儿喂奶,不仅供给营养,而且也供给了感情和温暖。母亲把小儿抱在怀里,紧紧贴在一起,母亲摇着哄着,这时可以看到小儿微微地笑,显得轻松愉快。这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
大约从第5~6个月开始,小儿可以不因饥饿而要母亲在旁作伴,喜欢母亲给以爱抚和玩耍。小儿对母亲出现在面前常报以微笑。儿童对感情的需要与身体上的照料相比,显得更为重要。此外,舒适的衣裤,新鲜的空气,彩色的玩具,美好动听的声音和音乐等也是培养儿童良好情绪的因素。如果不能给他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所需要的条件,小儿就显得呆板、畏缩、不活泼,而且好哭,在照管上会有很多困难。如果母亲生病长期往院、离婚或其他原因,强迫与婴儿分离,就会引起拒食,消化紊乱,夜惊和发育缓慢。母亲与小儿的早期关系很重要,有些学者认为,一些精神病发生的根源,可追溯到母婴早期关系中的冲突和儿童的需要受压制。现在,有些妇女产假期满后,大都将小儿送往托儿所寄养,而托儿所保育员少,又要轮班,不可能固定照管。这样,必然不能建立起母亲与婴儿的早期关系,对小儿的心理卫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心理卫生的问题也就更复杂,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情绪的刺激;还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这都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断奶之前的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这类食物的量要渐渐增加,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要和蔼,不要埋怨,不要斥责。有人研究,通过严厉斥责,甚至打骂来训练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训练过程长,学会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3。不要吓唬孩子。人们常看到成人以吓唬该子来逗孩子,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做过实验,当孩子正在玩弄小猫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下;又当他与小猫玩的时候,再突然惊吓他一下。以后他见猫就怕,甚至见到带毛的东西都怕,而且终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比如成人说:“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XX了!”,并做出害怕的表情,吓得孩子听话了,老实了,感到很好玩。可孩子是不是也觉得好玩呢?不!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惊吓。惧怕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是有影响的。据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惧怕很少,怕这怕那大都是后天学来的。例如;从来没见过猫的乳婴儿并不怕猫,如果他一抱猫被猫猫抓一下,或是大人说猫咬,孩子就渐渐怕猫,而且,以后还会通过“泛化”,见带毛的动物就怕,甚至连毛皮衣服都怕。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点血,父母如大惊失色,这不仅会加重孩子惧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长大成人也往往痛阈低,连打针都怕痛。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举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着怕。如果孩子从小这也伯,那也怕,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就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心理发展.。
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与外界接触很少,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生活着,只关心自己的满足。当他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就非常平静,而当饥饿、消化不良或疲劳刺激时,就会不停地啼哭。妻子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发亮或彩色鲜艳的物体出现在视野内时,他会发出愉快的声音。孩子有了短时记忆,当孩子注意的事物从视野中消失时,能用眼睛去寻找。这时如果吃饱、睡好,孩子的情绪良好,他会不时微笑,大人逗他时,会全身活跃起来或笑出声音来。
3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一个新鲜事物,如看到彩色的图象,能安静下来注视片刻,短暂的记忆保持时间很短。当孩子被抱起时,会高兴地发出响亮的尖叫声。
4-6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4个月时孩子记忆力较短暂,能对熟人再认识,只能保持几天,高兴时会笑出声,全身乱动。5个月时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提高,能稳定地注意某一事物,仍对色彩鲜亮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每当学会一种玩法,就会表现出高兴的样子。6个月时开始有了注意事物的选择性,出现了注意的萌芽,这时也开始出现分离后焦虑的情绪。
7-9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有意识地较长时间注意感兴趣的事物,具有短时记忆,能再认识几十天之前的事物,并能再现几周前的事物,孩子仍有分离焦虑的情绪。
10-1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1)自我意识孩子在1岁前还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他会咬自己的手,并因为咬痛而大哭。孩子在1岁时,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主观和客观世物区分开来。如开始知道自己摇动了挂着的铃铛玩具,玩具就会发出声音,并从中认识到自己与事物的联系。有的父母还常常发现孩子把床上的各种玩具抓起来扔到床外,孩子一边扔,还一边咿咿呀呀地笑个不停,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婴儿期的心理发育过程分析
(2)记忆力10-12个月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记忆力,能认识自己的玩具、衣物。还能指出自己身上的器官,如头、眼、鼻、口等。当大人问他某件物品在哪里时,他能用手指出来。12个月的孩子已开始有记忆能力,如孩子非常喜爱玩捉迷藏游戏,就是利用记忆力。妻子保持记忆力只有几天,其记忆力与后天培养和孩子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有关。
(3)个性10个月的孩子已有个体的特征性,有的孩子表现得活泼、有的沉静、有的灵活、有的呆板。如有的孩子不让别人抢走他手中的玩具或吃的东西;而有的孩子见别人有什么玩具都想要什么;有的孩子则显得很大方,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与别人一起分享;有的孩子整天不声不响;有的则一碰就哭;这些都说明孩子在这个阶段有了显著的个性倾向,但这种个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4)思维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发育程度较低,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叫做前语言思维,表现为有目的地用东西来解决问题,如可找到藏在某地方的物体。
(5)好奇心这个时期孩子的好奇心逐渐增强,喜欢到处触摸,到处看。孩子常常把家里的抽屉打开,把每件东西都拿出来看看、玩玩,如果有箱子,他就会钻进去,还会把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常常因拿不下来而发急。如果忘记把墨水收起来,孩子会把墨水泼在一塌糊涂。由于有这些好奇心,对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探索周围世界有很大帮助。然而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的一面。在这个时期父母应照管好孩子,将房间的布置重新调整,以便孩子更好地活动,把危险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6)情绪孩子仍有分离焦虑情绪,,应逐渐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因母子分离带来的焦虑。尽量让孩子独立玩耍,不要像以前那样与父母形影不离,父母在一旁观察,使孩子在突然想起父母时能随时看到大人。
0-12个月宝宝“情绪与交流能力”发展参考指标
第一周
·喜欢妈妈做伴,对妈妈的声音感到安心。
·靠近他的脸20~25厘米时,他会注视你的脸。
·不高兴或不舒服时,会哭泣。
·兴奋的时候,会舞动手脚。
第一个月
·喜欢被抱,会用笑来表示。
·非常期待你对他说话或唱歌。
·会与人对看。
·喜欢洗澡,会踢水、拨水。
·饿了、渴了、不舒服,会以哭来表达。
第二个月
·露出生平第一个笑容,当你对他笑时,他也会微笑回报。
·喜欢别人注意他。
·如果有人跟他玩,他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清醒。
·可以一觉到天亮。
·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会以观察周围为乐。
·喂食成为他的一种社交活动,当你喂他吃奶或对他说话时,他会看着你。
第三个月
·对关怀他的大人,产生更多的回应。
·注意力增加,并在父母靠近时,试着吸引他们的注意。
·开始透过脸部表情表达心情。
·乐意展现更多笑容,减少哭泣。
第四个月
·会利用脸部表情吸引父母的注意。
·感觉高兴时会自然发出声音。
·享受熟悉的情境,如喂食、洗澡、换衣服。
·被搔痒时会大声的笑。
·会融入大人柔和的歌声中。
第五个月
·睡眠时会固定依赖一个亲近的布偶或玩具。
·可以自己玩上一段时间。
·对新环境展现兴趣。
·会不满玩具自手上被拿走。
·会对陌生人陪伴感到害羞。
·能够通过微笑或是发声吸引别人注意。
第六个月
·对陌生人陪伴感到紧张,并且哭泣。
·当双亲靠近时会发出声音。
·当大人想拿走玩具时,他会故意握住不放。
·听到熟悉的声音会停止哭泣。
·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回头。
·在某些情况下显得焦虑,例如把自己困在一个不便行动的位置。
第七个月
·会让你知道他高兴或难过。
·如果打断他做事,会显得烦躁。
·对于言语上的赞美十分在意。
·当他烦厌时,会很技巧地吸引大人注意。
·喜欢规律的生活,例如固定的时间洗澡、睡觉。
第八个月
·开始与双亲以外的大人互动。
·在公众场合会粘着大人。
·被陌生人抱起会害羞。
·陶醉于镜中影像及家中照片。
·喜欢参与其他宝宝的活动,但玩起来却不合作。
·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脸部表情或是声音,回答简单问题。
第九个月
·对其他同龄宝宝充满好奇,可能会屏神注视或用肢体接触。
·如有其他孩子靠近,会藏起自己的玩具。
·看到大人或其他宝宝难过,也会跟着难过。
·在地板上玩耍时,会找出大人所在位置。
·受到大人肯定赞赏时,会重复做动作。
第十个月
·会主动拥抱大人。
·喜欢可以互动的游戏。
·乐于花时间自我娱乐。
·大人讲故事时,会依偎身旁。
·不了解本身行为对其他宝宝的影响。
第十一个月
·当希望落空时,很容易受挫或是轻易发脾气。
·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变化很快。
·注视别的宝宝,但是不与他们互动。
·喜欢赢得大人赞赏。
·与父母在一起觉得很安全,但是对陌生人很紧张。
第十二个月
·喜好任何可以与大人互动的游戏。
·对家中亲人充满感情。
·不想合作时,会发脾气。
·在男女混合的团体中,喜欢与同性的宝宝玩在一起。
·可以和同年纪的宝宝一起玩,但与大一点的孩子在一起,可以玩得更尽兴。
·对自己的能力极有信心,但一旦未能达成目标,也很快产生挫折感。
诱发宝宝良好情绪
有这样一个实验,讲的是西欧的普鲁士有一个君主,他很想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于是他想:如果找到一批婴儿来养着,规定任何人不得跟他们说话,也许能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他对那些抚育婴儿的妈妈和护士下令,只许给婴儿喂奶、洗澡,绝对不准和婴儿说话。他认为这样一来,等婴儿说话的时候,一定会从嘴里说出希伯来语、拉丁语或希腊语来。这样,就能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了。但是这个君王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结果,却得到了一个很悲惨的结局——这些婴儿都死了。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婴儿需要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照料,如果没有精心的情绪照料和亲子交流,也无法生存下去。宝宝一降生,就应该给他快乐的生活体验。
★多抱抱宝宝
父母亲要多抱一抱宝宝,让宝宝通过与母亲肌肤的接触知道自己是被疼爱的,这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婴儿除了营养上的需要之外,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宝宝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中,会感到妈妈的爱护和关怀,他会凝视着妈妈的脸,看着妈妈的口形,听着妈妈那亲切的声音。肌肤亲情能够满足宝宝的精神需要,也是帮助宝宝发展情绪与人际的重点,爸爸、妈妈的怀抱越温暖、亲密,宝宝的情绪就越稳定、有自信,所以父母们千万别忽视。
★多关心宝宝的哭
宝宝生下来就会哭。哭是婴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通过婴儿的哭泣,妈妈可以知道:宝宝是饥饿,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还是感到寂寞了。半岁的宝宝只有用哭来表达他的需要和请求,如果您不关心宝宝的哭,他会感到很无助。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悲观消极,并且不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势必会影响到宝宝语言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宝宝的哭,努力去理解宝宝哭的含义。当宝宝哭了,爸爸妈妈可以以关心的口吻对宝宝说:“是不是尿裤子了?”“宝宝是不是想说话?”并及时解决他的困难。如果是宝宝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儿歌或唱歌给他听,或者和他做游戏,让他体验到快乐。
★让宝宝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宝宝一出生就让他离开父母单独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要想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的情绪稳定,情绪一旦稳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独立性。如果让宝宝从小离开母亲,在他需要听到母亲的声音、嗅到母亲身上的气味、得到母亲的精心照料时,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满足,宝宝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自然就不会增强他的独立性。所以,在宝宝6个月之前,妈妈最好能在宝宝身边睡,适时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摇篮曲,让宝宝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
★提醒
父母与宝宝在一起时,应该把所有的不愉快抛诸脑后,心情尽量放轻松,否则,宝宝会受到你紧张的情绪影响,显得不安、退缩。
好情绪对EQ、IQ都有积极影响
婴儿的情绪社交发展是由内而外逐步展开的,他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家庭成员,亲子关系是他发展所有情绪与人际的起点,亲密的亲子关系可以稳定婴儿的情绪,让他感到安全。为了帮助他学习信任他人,同时为他将来的人际关系奠立稳固的基础,
有人曾对宝宝的行为做过长期的实验,把一个每天生活得多姿多彩且有良好情绪的宝宝和另一个在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宝宝作比较,明显地看出:前者的反应比后者灵敏,而且这个宝宝在以后的教育中也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快乐的情绪体验对宝宝智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影响。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具是体现孩子天性的工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部教科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游戏的物质基础。通过玩具能促进儿童身体精细动作和语言的发育,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之间相互友爱、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培养愉快的情绪和对美的感受力,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通过一件有趣的玩具,有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创造发明的种子,使他们从此走上热爱科学的道路。
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的眼睛除了偶尔一瞬间睁开一会儿,大部分时间是闭着的,不久以后,他的眼睛睁开的时间稍长久一点,他通常会被周围色彩鲜艳、对比鲜明的结构或形状所吸引。在一个月内,他能看见的范围大约在8-10英寸左右。你可为孩子挑选以下几种类型的一些玩具:
1、可选用一些用手捏可发声的橡胶玩具或较轻的小型舔弄玩具。
2、选一些颜色鲜艳、声音悦耳、造型精美的既能看又能听的吊挂玩具,如:彩色气球、吹气娃娃及小动物、彩条旗、小灯笼、颜色鲜艳的充气玩具、拨浪鼓、摇铃等。注意此时婴儿的视距在3米以内,要悬挂在婴儿的床头及周围,每隔4天轮流更换。
3、这时的婴儿需要温暖的母爱和安全感,可以选一些手感温柔、造型朴实、体积较大的毛绒玩具。放在婴儿手边或床上。
4、当婴儿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兴趣时,可选一些颜色鲜艳、图案丰富、容易抓握、能发出不同响声的玩具,如:拨浪鼓、哗铃棒、小闹钟、八音盒、可捏响的塑料玩具、颜色鲜艳的小袜子和小丝巾等。
2个月的婴儿俯卧时,头抬起来大约能支持30秒钟时间,眼睛已经能清楚地看东西,能追随活动的东西。对眼前的玩具或人脸也能目不转睛地注视,表情渐渐丰富起来。这时父母可与他们做各种游戏以开发他们的身体的行动能力和智力。你可为孩子挑选以下几种类型的一些玩具:
1、可选用一些用手捏可发声的橡胶玩具或较轻的小型玩具。
2、选一些颜色鲜艳、声音悦耳、造型精美的既能看又能听的吊挂玩具,如:彩色气球、吹气娃娃及小动物、彩条旗、小灯笼、颜色鲜艳的充气玩具、拨浪鼓、摇铃等。注意此时婴儿的视距在3米以内,要悬挂在婴儿的床头及周围,每隔4天轮流更换。
3、这时的婴儿需要温暖的母爱和安全感,可以选一些手感温柔、造型朴实、体积较大的毛绒玩具。放在婴儿手边或床上。
4、当婴儿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兴趣时,可选一些颜色鲜艳、图案丰富、容易抓握、能发出不同响声的玩具,如:拨浪鼓、哗铃棒、小闹钟、八音盒、可捏响的塑料玩具、颜色鲜艳的小袜子和小丝巾等于。
5、可将波浪鼓、摇捧、哗铃棒、各种环状玩具、拉串、软硬塑料和橡胶一类练手的动作的玩具放在宝宝的摇篮边,让宝宝可随时看到,抓到。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聪明孩子的大脑要比普通孩子成熟晚。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学院的科学家对307位年龄在5岁~19岁之间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跟踪研究,按智商将其分成3组,智商在121~145之间的为超级智商,109~120的为高智商,83~108之间的为普通智商。研究人员每两年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一次核磁共振成像扫描。
研究发现,超级智商儿童的大脑皮层在6岁时没有普通智商的儿童厚,甚至比后者还要薄。但此后会迅速增厚,在十二三岁时达到顶峰。普通智商的儿童在8岁左右,大脑皮层发育到顶点,此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大脑皮层是覆盖在大脑表层的褶皱灰质外层,在复杂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皮层越厚,复杂思维能力越好。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大脑的物理特征与智商之间联系的最权威研究。研究领导者菲利普·肖认为,大脑皮层增厚时间越长,高级认知功能就有越充分的时间来发育。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家帕辛汉姆则认为,天才儿童大脑皮层迅速增厚,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丰富的社交和语言环境,都会让大脑皮层发育加快。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聪明孩子的大脑要比普通孩子成熟晚。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学院的科学家对307位年龄在5岁~19岁之间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跟踪研究,按智商将其分成3组,智商在121~145之间的为超级智商,09~120的为高智商,83~108之间的为普通智商。研究人员每两年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一次核磁共振成像扫描。
研究发现,超级智商儿童的大脑皮层在6岁时没有普通智商的儿童厚,甚至比后者还要薄。但此后会迅速增厚,在十二三岁时达到顶峰。普通智商的儿童在8岁左右,大脑皮层发育到顶点,此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大脑皮层是覆盖在大脑表层的褶皱灰质外层,在复杂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皮层越厚,复杂思维能力越好。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大脑的物理特征与智商之间联系的最权威研究。研究领导者菲利普·肖认为,大脑皮层增厚时间越长,高级认知功能就有越充分的时间来发育。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家帕辛汉姆则认为,天才儿童大脑皮层迅速增厚,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丰富的社交和语言环境,都会让大脑皮层发育加快。
相信《婴儿期孩子的大脑最聪明》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婴儿早期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