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的不正当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究竟应该怎样爱孩子呢?要善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管教孩子是一门艺术,其中有几点要注意。
1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的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重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凌驾在父母之上,是因为没有尊重父母的意识。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当孩子做事情做得很好的时候,就及时表扬;当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要严厉批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结果都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都有深远的原因。如果小时候孩子第一次顶撞父母,父母当作儿戏,以后再有冲突就很难取胜。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若你不能使一个五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成都的有效控制。”
纵容孩子无礼,等于埋下犯罪隐患。
2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好处
一次,我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他买。这孩子大哭大闹,先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搞得这位妈妈十分难堪,怎么劝怎么哄也不行。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
我制止了她:“不能惯着他!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一辈子要受苦。”我劝她马上“离开”,不再理这个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我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这么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后来,我摆摆手,让围观的人全都走开。
孩子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妈妈也“走”了。他立刻停住哭声,爬起来去追妈妈。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急了,喊着:“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等等我!”
妈妈赢了,无理取闹的孩子输了!
如果妈妈心一软,买了那个玩具,孩子也就“没治了”。从此,妈妈将成为孩子感情讹诈的受害者。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纵容中学坏的!
有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有些坏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每一次无理取闹,绝不能让他得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
3严厉的管教之后是沟通的最佳时机
当父母与孩子的“激战”停止,孩子的胡闹没有得逞时,他会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这时候,孩子常常对父母做出亲昵的举动,这个时候往往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因此,父母不应该害怕冲突,或者在冲突时退却。我们要把冲突看成重要事件,因为它提供了跟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这时候谈话的效果多是其他时候无法达到的。
一番宣泄后,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父母应该张开温暖的双臂欢迎他。你可以耐心地和他谈谈,因为这个时候,你说的话他容易听进去。
对孩子批评过后,要适当鼓励,施以父母的温情,对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给予满足。这等于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当行为。
这样,管教孩子就有了一个充满爱的结尾。
晶晶吃饭撒饭粒,无论大人怎么批评,他都改不了这个毛病,有时甚至用脚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擦来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顿饭,他有两顿饭的时间要挨骂,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觉无招了,便求助于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当晶晶再犯同样的毛病时,你们不必去理会他。”
父母遵医嘱,当孩子再用脚擦桌底的饭时,佯装没看见。几天下来,妈妈发现晶晶没再用脚擦饭,立即表扬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没有黏黏糊糊的饭粒,真干净!”“晶晶的桌子底下没有饭粒,看了真让人舒服。”孩子见父母对自己擦饭粒的事不闻不问,不擦饭粒倒获得表扬,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掉饭粒,即使掉了饭,也会弯腰捡起,晶晶受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晶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这一毛病。
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训导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别只盯着孩子缺点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
看着宝宝逐渐长大,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独自一个人睡觉。究竟宝宝多大可以与父母分床睡呢?分床睡需要刻意分开还是顺其自然?过渡期间有什么小技巧?让我们来看看三位妈妈的说法吧。
大床和小床“无缝对接”让孩子分清“你的床”、“我的床”
汪小姐宝宝小易3岁
我孩子的床是和我们的大床拼在一起的,我在孩子的小床上垫了点东西,让小床的高度跟我们大床的高度一样高,再拼在一起,就像是“无缝对接”。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分床睡了,但是还是让孩子觉得离爸爸妈妈很近,我们自己也可以多享受下跟孩子同睡的时光。
这个方法是从小易1岁以后开始采用的,因为跟我们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分床,所以他适应得还是挺快的,除非是他生病了,我会把他从小床上抱回来睡,等过几天身体好了,再抱到身边的小床上去。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时小易也会睡着睡着就爬到我们床上,我会很坚决地把他抱回去。不过,要是早上6点还没完全醒的时候他再爬过来,我就让他和我们一起睡。
虽然两张床拼在一起,不过在铺床的时候我会刻意把两张床铺成完全不同的风格,让孩子觉得这并非一张在一起的大床。我们管我们铺,孩子的床铺成他喜欢的样子,现在他已经有区别的意识了,会经常跟我说“这是我的床”、“这是妈妈的床”,还会说:“妈妈和我到我的床上玩。”等他再大一点,我想我们就可以完全分开睡了。
先分床睡再分房睡过渡时在床边安个夜灯
刘小姐宝宝乐乐4岁
我一开始是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让她自己睡的,而且是在她自己的小房间单独睡。可是过了两天就发现,乐乐根本不会简单地照顾自己,心理上似乎也承受不了黑暗和孤独的恐惧。所以我们只好把乐乐的小床搬到我们房里,让她在我们房间里睡她自己的小床,这样就克服了孩子的恐惧感,夜里也能随时照顾她。
等乐乐到了三岁的时候,我又开始尝试让她睡自己房间。怕她不适应,我特地在床边开个小夜灯,每过几天就把灯光慢慢调暗、再调暗,一直到完全关灯也能自己睡着。效果很好,孩子很快就适应了。
现在我们就一直分房睡了,有时候乐乐病了,让她跟我们一起睡她还不干,非要回到自己的床才能睡得着。现在一般我说睡觉时间到了,她会自己进房,上床,盖被子,关灯。不用粘着我陪她也能自己睡着,早上一般六点四十就会准时起床。
等有勇气了再分床不能忽略孩子的依赖感
李小姐宝宝航航2岁
孩子多大分床睡我觉得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忽略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而且母子同床也有不少好处,比如至少我们的睡眠质量能够有保证,而且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增加孩子对我的信任感。
我也想过让宝宝跟我分开睡,但是我看一些育儿书上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恐惧心理,白天听了故事,脑子里就会想象一些奇怪恐怖的事情,我观察了孩子,好像是会害怕。所以分床睡这件事还是缓一缓。他跟我舒服地睡了这么久,都已经习惯了,突然把他扔到一个黑暗陌生的空间独自睡觉,想想是受不了。我想等航航再大一点,认识多了,依赖感被满足了,有勇气自己睡的时候再分床睡。
专家观点
孩子生病抱回父母床不可取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专家陈津津:通常而言,我们建议父母在孩子三岁以内分床,六岁以内分房。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其“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得更舒适和安全。同床睡的话,大人和孩子夜里都会翻身数次,势必互相影响,分开睡后,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更有保障。其次,孩子跟父母同床睡,有时甚至有被大人被子压窒息的危险,孩子睡自己的床,卫生状况更健康,也更安全。
三位妈妈的做法中,第一位妈妈“无缝对接”的方法挺可取的,既做到了分床睡,又满足了孩子个人安全感的需要,但是等孩子长大后,还是要慢慢过渡到分房睡。第二位妈妈在过渡期间为孩子装了一盏夜灯,只要灯光不是太亮,没有破坏孩子的日夜节律,也是可取的。第三位妈妈太过顾及孩子的依赖感了,培养孩子分开睡的习惯和意识,应该在孩子可塑性较强的时候进行,否则,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会随时间增长而越来越难戒除。
另外,在孩子生病时将孩子抱回父母床上的做法是不太可取的。因为将孩子抱在手里睡觉,卫生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且父母有可能自己就是病菌携带者,反而会有反效果。父母在孩子生病时,可以哄他入睡,然后再放回小床。
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看动画片、讲故事的方式渐渐让孩子有分床睡的意识。最好可以结合故事情节跟孩子一起参与小床的装饰,这样孩子会更有兴趣和意愿睡自己的小床。坚持一阵,孩子就会养成跟父母分床睡的习惯了。
当父母使用讥讽的言辞拿他们年幼的孩子来开玩笑的时候,孩子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吗?
按照加拿大一位研究者的看法,这不太可能。她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要满10岁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讥讽可以是有趣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彭妮佩克斯曼说,这一结果具有广泛的意义,关系到从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到如何理解欺凌弱小行为的一系列事情。
过去6年中彭妮佩克斯曼一直在对讥讽行为进行研究,她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孩子到5岁时开始能领会最简单的讥讽,对讥讽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但直到8岁时他们还是不能感觉到其中的趣味。因此,(在说者与听者之间)还是有一种隔阂。他们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与所说的话相反,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幽默。”
此外,10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总是会把讥讽的言辞当真,哪怕它是出于幽默的用意。
人们还不完全了解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理解讥讽言辞的方式,但彭妮佩克斯曼说,相关因素可能包括这种言辞在家庭中出现的次数、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等。实际上,由于儿童电视节目都是出自成人的手笔,其中的大部分幽默对其目标观众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孩子做家务要注意一些问题和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1、不要急于让孩子独立完成家务,注意环境安全。
当煤气炉正在使用时,不要让孩子因为要做家务而靠近炉边;不要让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还小,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同时把好几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好。
2、不要急于让孩子做到大人的程度。
叫一个3岁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乱的房间,他会不知从何收起。要培养孩子这种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着他,将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骤来教孩子。一面指导、一面监督,上了轨道后,才可以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若孩子觉得太难了,父母可以将这件家务90%都做好,只剩一个步骤未完成,这样孩子既可以一个小动作就做完,成就感又属于自己,孩子将更有信心下一次可以做到。
但要事先跟孩子讲好规则,才不会到最后弄得一团乱,骂也不是,不骂也不是。
3、不要只是动口命令孩子做家务。
孩子像个复印机,会把家人的言行一项项地复印出来。
要求孩子做家务千万不要随性而为,要将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务固定下来,父母跟孩子都要切实的执行。若父母跟孩子其中一人因为某项原因,需要他人代为完成时,趁机教导孩子一定要事先提出来请父母协助,父母再跟孩子商量解决的方法,引导孩子完成自己的责任。
4、不要用金钱诱导孩子做家务。
应该让孩子知道做好家务是家中每一分子的责任,不是一份获取金钱或礼物的工作,也不是用来交换条件的工具。
5、不要用“请你帮忙”的态度要求孩子做家务。
“请你帮忙”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要求”。
改用大人的“小帮手”角度来提升他的积极性是个好方法。
但是他份内的事情,还是要给予责任的概念,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才厉害,照顾好自己就是帮大人的忙。
6、不要把做家务当作是惩罚。
千万不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把做家务当成惩罚的工具,那会让孩子更不喜欢做家务的。
偶尔到邻居家作客,席间老少满堂,邻居8岁的儿子在客厅跑来跑去,不时打断我们的交谈。于是,妈妈不得不从谈话中抽离出来制止儿子:“文文,你就不能老实会儿?大人说话呢,别跑了。”
可文文只是停了一下,在父母之间嘻嘻哈哈地贫了几句,就又往楼上跑去。这下父母都急了:“快下来,弟弟睡觉呢,别打扰他!”爸爸威严地皱着眉头质问儿子文文:“啧,你怎么回事,不跟你说过好几次了吗?不要人来疯,不要打扰弟弟睡觉,他才一个多月,你有个哥哥样吗?”以上,只是短短几分钟内发生的,另外我还知道,文文上一年级的时候就经常被老师罚站,因为排队时故意站到队外;或者是上课乱讲话……反正,他总地与众不同,即使是在家也会如此,比如上述的跑来跑去和上楼看弟弟,都可以起到同一个效果:引起大家的注意——父母提醒他、教训他,甚至是骂他,都是在关注他,他得到了,而且是通过这些反常的方式。因为,这对夫妻经常吵架,而且一绊嘴,一定是有一方出门,一走就是好几天。可以想象,文文那时将是怎样的感受。可他偶尔犯了一次错误,比如无意间打碎了一个碗,或是吃饭前忘记了洗手,于是他得到了批评,父母共同的批评。对,只有有自己犯错误,或表现不佳、反常的时候,父母才不会吵架,父母才会一致,父母才不会离开家,那么,就让我来玩这个游戏吧。文文从此便以种种反常的方式调动着父母的注意力,就像和他们捉迷藏一样,总让自己像个靶子一样在父母面前晃,以便让父母总瞄着他。他沉溺在这个游戏之中,多动且不让自己专注于任何一件事,也就是说,他不让自己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父母就会把注意力从他身上转移到彼此之间,那么就又有可能吵架、分开,而这,是任何一个孩子最恐惧之事。心理医生说文文有多动症,老师说文文上课走神儿、作业马虎、不好好站队,没错,文文当然会如此,因为他把家庭习惯带到了学校,他在多动时分散父母的“兵力”,以便让他们向自己集中“开火”,那么家庭就有可能保住了。这是他为了赢得安全感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因此,他让自己的精力也呈现多动,走神和马虎等即是如此。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