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孩子情绪失控的妙计

04-04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防止孩子情绪失控的妙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旦失去控制,宝贝的胡闹就会令头痛的父母无所适从。如果恰好在公共场所,父母更是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既不想当众惩罚宝贝,又不想轻易放弃原则,于是,他们的头痛就会一再升级。那么,怎样才能让宝贝有效地控制自己呢?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1、了解宝贝能够控制的极限

每个宝贝的控制力都不太一样,有的宝贝能较长时间地控制自己,但是另外一些宝贝则根本就难以控制自己,他们总在不停地动来动去,一会儿对这个好奇了,一会儿又对那个好奇了,似乎永远也没有可能受到约束。尤其带着宝贝逛商场的时候,如果妈咪翻来覆去试上5-6套服装,或者父母在一起没完没了讨论该选择哪件家具的时候,谁也没法指望宝贝能够老老实实待在一边等待父母做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了解宝贝能够控制的极限,并且在他厌倦之前尽快结束这种他无法忍受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宝贝失去控制。

2、给予持续的鼓励或奖励

3岁内的宝贝非常看重父母的评价,因此,至少每1-2分钟表扬宝贝一次,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每次带宝贝外出的时候,不时地夸奖他一句,给他一个热烈的亲吻等等,这种正性的鼓励或者奖励会有效地提醒他,他做得不错,同时也在暗示他,他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会收到鼓励。

3、给宝贝提供参与的机会

让宝贝以恰当的方式参与父母的活动,他就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并且可以防止他因为无聊而失去控制。比如逛商场的时候,那些五彩缤纷的商品对宝贝来说会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抱着他,让他自己帮着到货架上拿商品,会带给他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如果不需要某件商品,可以给他讲解这些商品的特性,比如色彩、功用等等,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满足他的好奇心,吸引他的注意,让他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获得控制。

4、事先琢磨好相应的对策

事先琢磨好相应的对策,是保证宝贝失去控制时尽快扭转局面的好办法。比如,如果宝贝在商场突然因为想要某个玩具而大发脾气,而这个玩具并不在父母计划要购买的物品之列,那么,父母可以尽快带宝贝离开商场,等待他发脾气事件得到平息。这样处理,可以让宝贝明白,他这种发脾气的行为不会得到任何奖励。

5、冷处理对待宝贝

冷处理是宝贝打破规则,失去控制的情况下非常有效的让一切恢复正常的方式。大多数的情况,宝贝在外面失去控制是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父母的注意。这时候,不理睬他的行为是比较好的一种处理方式。比如,宝贝在商场里大发脾气,可以尽快将他带到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不理睬他,让他独自待上一两分钟。如果在饭店发脾气,可以将他坐的椅子背向大家,不理睬他,这样也可以防止他打碎碗、盘等餐具。

6、避免警告与威胁

类似“你不听话,我就把你扔在商场”“你不听话,警察叔叔会把你抓走”之类的警告与威胁,在宝贝失去控制的时候看起来似乎可以奏效,但是,这种做法是残酷的,它会带给宝贝不必要的焦虑情绪,让宝贝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给宝贝传递这样的错误信息:只要我在父母警告之前停止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就可以免于处罚,以后他会更多地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他的这些不良行为。

警告与威胁不可能根治宝贝的不良行为,所以给宝贝提要求时,最好不要用警告或威胁的语气,而要用祈使的语气:“别玩玩具了,赶快过来!”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


每个人都有权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一样。不管什么情绪——包括愤怒——都应该表达出来。当孩子发火时,做父母的不应该压制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强强在幼儿园翘首企盼爸爸的到来,一看到爸爸的身影,他就立刻扑了上去:“爸爸,爸爸,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我的冰淇淋呢?”“哦……糟糕,儿子,爸爸今天开了一天的会,下班晚了,把买冰淇淋的事忘记了。”爸爸一脸尴尬。强强听爸爸这么一说,小脸气得一下子扭曲了,跳着脚冲爸爸喊:“你早上答应给我买的,我都等了一整天了,我还告诉了奇奇,说今天我爸爸会拿着冰淇淋来接我!你是个大骗子!我讨厌你!”强强的哭闹让爸爸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很没面子,于是生气地说:“闭嘴,你怎么能这样和爸爸讲话,太没大没小了!”爸爸边说边去拉强强的手,想快点离开,但强强不但不配合,还开始对爸爸又踢又踹,爸爸只好连拉带拽把他拖到车里……愤怒从何而来?人在受到伤害、感到挫败,或失望、不安时,常会发怒,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灵需要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简单地说,愤怒是心灵的一种防御机制。大部分孩子都是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做出反射性的行为。他们在生气时,会立即发火或用攻击性的行为表达愤怒。如果不在小时候教他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等进入青少年时期,攻击性和暴力程度都会增强,甚至可能成为具有所谓爆发性性格的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等于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处理3~6岁孩子的情绪,最关键的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感受情绪。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强强因为爸爸忘记承诺而失望、挫败,进而产生愤怒。这时,帮助强强释放愤怒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纳和聆听。一味地指责和说教无济于事,相反还会火上浇油,让孩子的失控愈演愈烈,甚至小小的自信心都被一点点地摧毁。当强强兴奋地冲向爸爸要冰淇淋时, 如果爸爸蹲下来——这个姿态本身就能缓解强强的情绪,这样说:“爸爸今天做了件错事,你能帮帮爸爸吗?”以便孩子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失望的事实。要给孩子时间释放情绪、体会情绪。在相对平静时,拥抱、安抚孩子,不要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而要问:“你为什么生气?是不是爸爸忘记给你买冰淇淋,让你很失望?”得到孩子的回答后,继续问:“怎么做才会让你觉得好一点呢?”这些问话可以帮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绪,并给以启发,让他知道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孩子随时随地都在模仿大人,榜样的力量比口头教育大得多,想要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以身作则最关键。如果家长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指望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多好吗?父母要注意保持冷静,不要平时教育孩子不能乱发脾气,自己遇到问题却纵容情绪肆虐。父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发怒,小孩却不能?为什么别人可以对我发脾气,我却不能这样对别人?”这样的双重标准,非常不可取。当然父母也不是圣人,总有失去耐心的时候,如果事后我们能意识到错误,并及时向孩子道歉,孩子就可以从中学到至关重要的一课,即大人也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好地把握情绪。为了家庭的和谐和安宁,培养情绪的正能量至关重要。我们的日常行为会形成一种家庭模式,并通过我们的孩子代代相传。

Baby情绪失控怎么办?


导读: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2岁宝宝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因此,父母们往往会感觉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这时的宝宝正在学着独立,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成功都会为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做拼图游戏,他会感到非常自豪。但当拼图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墙上画画时,他又会表现出非常不满和沮丧。

对爸爸妈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帮助宝宝自立又要使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情绪。

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岁宝宝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当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感觉就像到了世界末日。当妈妈对他说不能做什么事时,他感到完全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所幸他们的沮丧不会维持太长时间。他很容易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但注意力很快又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分钟。因此,聪明父母只要充分利用宝宝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就能从容控制宝宝的情绪。

如果宝宝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例如:当思思在厨房里吵闹着要玩小刀时,妈妈会把她带到一水池的肥皂泡面前分散她的注意,她很快会安静下来。另外,场景的迅速改变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安静地把思思从厨房带到房间里去,那里有许多吸引她注意的东西,玩具恐龙、图书都可以让她忘记刚才的不愉快。

和宝宝谈感受,教他区别不同的情绪

尽管分散注意力能阻止宝宝情绪失控,但对父母们而言,和宝宝谈论他的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你不可能期待一个2岁的宝宝能告诉你他很愤怒、孤独或者无聊,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和相关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教他如何表达自己,“那件事一定让你很生气”,或是“你看上去很伤心”,诸如此类的话能帮助宝宝认识到有很多的语言能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最终,宝宝会认识到这些感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如果每次宝宝都拼不好拼图,你说,“哇,你真的很生气”,多重复几次,宝宝就会把这句话和他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当宝宝快3岁时,开始能理解像生气、伤心等词的意思,很快,他就能谈论他的感受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宝宝那些不正确的行为。你需要了解宝宝的感受,例如,询问宝宝对丢了东西是否很伤心,或是对妈妈占着电话聊天感到生气,然后你应该让他知道因此而尖叫或打人都是不被允许的。尽管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讯息,但是这种交流能为他形成一种理念奠定基础,那就是:过激的情绪,甚至消极情绪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但是伤害和破坏性的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和容忍的。

要教宝宝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当宝宝满意高兴的时候,你可以说,“我看你真的很喜欢吃冰淇淋”或者“和爸爸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你很快乐,对吗?”这可以帮助宝宝区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可以教会他认知所有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中很正常的。

学会控制情绪,学会理解他人

2岁的宝宝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明白别人也有情感。一旦宝宝能够区别自己的情感,他也会将那些表述的词语用于其他人。

一个2岁大的宝宝如果曾和妈妈谈论过生气,便会了解生气的感受。当妈妈说“宝贝,我也生气”时,宝宝就会意识到妈妈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感受。这就是体会别人情感,识别他人感受的开始。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非常漫长的循序渐进、持续整个童年的过程。

婴儿时期是教宝宝去理解自身和他人情感的最佳时期,因此早教应多谈情感问题,当你在教宝宝一种行为为什么是对的或错的时候,就是在向宝宝展示其他人的感受,如“我们不可以打人,因为这会伤害到别人,让别人感到难过”或者“他这种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不会难过吗?”。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与人为善,这些对宝宝将来在社会上获取成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宝宝没有学好这一课,那么未来的生活对他来说会非常困难。

运用游戏的情感力量,扩大情感视野

还有一种方法是设法扩大宝宝的情感视野:坐在地上用玩具或毛毛熊和他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这可以帮助宝宝更好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例如,你可以描述其中一只动物如何喜欢被搔痒痒而另一只却不喜欢。如果宝宝时常感害怕,角色游戏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你可以扮成妈妈去上班,让宝宝想下一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然后你们共同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游戏能深植于宝宝的头脑里,假扮的游戏虽然简单却是十分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活动,它让你了解宝宝在想什么并感受到了什么,为你和宝宝之间建立更为融洽的关系提供极好的机会。

掌握儿童情绪失控的两种表现


之前看到一个故事:

欢欢是一个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读中班,脾气极差,情绪非常不稳定,而且毫无克制能力,在幼儿园受了一点点委屈,转眼就在家里撒泼。哭滚打闹,弄得欢欢的爹妈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一次,欢欢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争一包糖果,其实本来是欢欢无理,要去抢,老师决定把糖果给另外一个小朋友。

欢欢当即哇哇大哭,躺在地上打滚,甚至恶意谩骂那个拿了糖果的小朋友:“小气鬼!你就是个小气鬼!再也不和你玩了!”

回到家之后,各种打闹,吃饭也耍小性子,一气之下把汤碗都打翻,哇哇大哭起来。

欢欢的父母手足无措,打吧,这小的孩子不忍心,说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听得进去,好吧,那就骂,就算是骂,也不敢骂得太狠。

“欢欢,你不能这样!”

“欢欢,你这样是不对的!”

“欢欢,你再这样,妈妈要打你了!”

没用,欢欢还是哭闹。

儿童心理学家赵晓曦女士说:“这是典型的幼童情绪失控。”

幼童情绪失控,除了孩子肆意爆发负面情绪之外,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压住,过分压住。

知乎上有一个妈妈说,她的孩子好像特别懂事,不管什么事,都自己压在心里,高兴的,不高兴的,都不喜欢跟别人分享,在学校受委屈,考试成绩不好,和小朋友闹别扭了,这些事,孩子从来没和她说过。

一般如果情绪不好,回家就不吃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晚都不说话,也不出来,第二天默默去上学。

最严重的一次,女儿放学回家路上,被几个小恶霸欺负了,被煽了几个耳光,钱也被抢了,孩子也还是一言不发,也没有哭。

后来这位妈妈是从老师那里得知事件情况的,顿时吓傻了。

“这么大的事情,孩子怎么也没告诉我啊?”

“这孩子也太沉得下心了啊!”

妈妈在知乎上询问:

“孩子这样,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不好!”知名心理学家许映花说,“过分压制和过分发泄,都是情绪失控。”

是啊,都被抢钱和暴力对待了,孩子还是压制,还是不愿意吭声,这已经不单单是管理情绪的问题了,这是心理问题。

赵晓曦老师在一篇研究中指出:绝大部分孩子在有了负面情绪之后,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第一是,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最后导致别人对自己产生排斥,以牺牲人际关系为代价;

第二是,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克制自己,把坏心情憋在心里,直接导致自己的成长和学习受到干扰。

欢欢是第一种,稍微有点不高兴,就发泄出来,不考虑情绪发泄带来的后果,不管自己这么随意的哭喊打闹,会给父母、老师包括自己的朋友带来什么后果,只管自己,发泄出来,哪怕明天全世界都离我而去,也不管。

另外一位孩子是第二种。

但这不是情绪管理,这是用自己的生命力在强硬的压制,情绪无法疏导,憋在心里,不严重的话,孩子未来也会活得很憋屈;严重的话,就是抑郁症。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碰到一个咨询案例,孩子是抑郁症,同时也是父母口中的“乖孩子”。

“特别懂事,很乖,基本上不用我们操心,但碰到事情也不和我们说,再坏的事情也不说,憋在心里。”

慢慢地,情绪憋在心里久了,孩子变得内向、沉闷,变得更加不喜欢说话,“直到有一次,我们看到他的日记里有自杀之类的话,才知道,这是抑郁症的征兆。”

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都做错了。

幼儿说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

问题是:“当孩子伤心时,您会怎么做。”

一大半的父母说:“买点好吃的哄哄就行了。”

另外一些父母说:“没事儿,让他回房间,自己想通了就好了。”

甚至还有父母用恐吓,来阻止孩子哭闹。

知乎心理学专家喵猫女士总结这些方法为:

1.交换

用一种高兴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忽视那些伤心的事情。

2.无视

像不关自己的事情一样,让孩子自己解决。

3.惩罚

恐吓孩子,阻止他哭闹。

但这些途径都是指在表面上让孩子暂时不哭闹,并没有让孩子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喵猫讲了一个例子:

你的孩子因为被老师批评了,很伤心,哭闹不已,你心疼,于是带孩子出去玩,吃好吃的,孩子暂时忘记了这回事儿,笑得很开心。

但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老师批评,受到批评之后要怎么办,如何改正?

那么,当他再犯同样的错误,被老师批评,一样会再哭闹。

在这个事情里,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开心,是要让他学会情绪管理。

意大利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

正是由于这种敏感性,孩子会对某些平常的事情反应过度。例如,自己的玩具丢了,也许在父母看来,不算个事儿,但在孩子看来,是个天大的事情。

父母教育孩子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其次,父母必须要明白,情绪有好有坏,不要拒绝忽视坏情绪,要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一个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了,孩子很生气,直接给人家一巴掌,还不道歉。

有的家长也许把关注点放在孩子暴力伤人上面,于是打骂孩子,但他忽略了,孩子是因为玩具被抢了,才非常生气。

更重要的是,玩具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亚于一辆车对于你的重要性。

试想,你的爱车被人划破了,你会不会生气?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这个案例中,正确的做法是:

第一步:察觉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懂得他生气的原因;

第二步: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并表示,理解他生气的原因;

第三步:告诉孩子,即使生气,也不能打人;

第四步:亲自示范处理这种冲突的做法。

最重要的是前面两步,因为那是处理情绪,后面才是处理事情。

对于父母而言,处理孩子的情绪,比处理事情更加重要。当你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愿意配合你。

而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就需要父母做好倾听者和理解者的角色,帮助孩子把坏情绪疏导出来,再进行教育,这样的做法,才会让孩子获得成长。

孩子的情绪管教


孩子的情绪管教xx从上星期天就开始发烧,是莫名其妙的那种,意思是除了发烧没有别的的症状。发烧嘛,当然会让孩子比较烦躁,加上他现在还不太会说话,表达不出来,所以就常看见他会不耐烦,哭闹,尖叫,耍赖......本人其实是个急脾气,而孩子的这些cranky的表现通常会让我很不喜欢,通常我会马上阻止并训斥。但这次看在他正在生病的份上,我忍了,没教训他,而是尽量耐着心哄着。

这个莫名其妙的发烧,一烧烧了整三天。昨天中午,在饱睡了三个多小时的午觉后,xx看着就没事了,全好了(经验告诉我,孩子是不是生病从眼神就看得出来)。在一切都在慢慢恢复正常时,我发现他这个想靠着哭闹和耍赖来达到目的的本事算是练出师了。当他想要拿什么或吃什么的时候,不是像以往那样先试着跟我说他的目的并拉着我的手去帮他达到,而是用手指一指后就尖叫,表示要马上拿到,不然就很生气。当我表示“不可以”的时候,他还会撒泼、耍赖...我看见他这样的表现很不高兴,是该好好训练,好好管理他的坏习惯的时候了。

今天早上,我又听到xx的尖叫。以往孩子的这种尖叫很容易让我的脾气往上蹿,接着就横眉竖眼破口大声训斥起来。可最近我在学习圣经的时候,学习到不应该在怒气中管教孩子,发着脾气的时候管教,不仅得罪神,还达不到管教的最好效果。我当下决定按着神的教导操练操练。

我来到xx跟前对正在尖叫的他以平稳的语气说:“xx,不许尖叫!”他当然不听。我又说:“xx,你这样尖叫妈妈听不懂。你想要什么跟妈妈好好说,要用说的,不用叫的。好好说,你想要什么?”这时他听懂了,就停止了尖叫,用手指着我的手机说:“我要手机!”我说:“不可以。现在是早上,你应该先去吃早餐。”这句“不可以”刚出口,他立马毫无商量余地就开始跺脚、尖叫、赖地...我耐着性子,平静地看着他,说:“xx,不可以玩手机,不可以耍赖,要讲道理。妈妈不喜欢你胡闹。”他哪里理会,继续一边手指着手机一边撒泼。我不再说话,也不再看他,去做我该做的事。他看见我不理他,尖叫改成大哭,哭得是又大声又伤心。我看了他一眼,他也看着我,可我还是说:“不可以。”他哭得凶了。我继续不理他。在我的理念里,我是允许孩子哭闹的,孩子也需要抒发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是哭闹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明白的原则。

xx这一哭,姐姐们也挺心疼,都想过来安慰安慰,但都被我阻止了,我告诉她们,弟弟这是在耍赖呢,不可以理他。忽视在孩子的管教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xx的哭声,从开始的歇斯底里,慢慢变得平稳,又逐渐轻缓,最后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哼哼...虽然整个过程持续了快一个小时,但最终是以孩子的妥协和顺服结束,那么这个管教就算是成功的。最后当然还有一个步骤是最重要的,当xx完全停止哭闹,我会马上对他说:“xx不哭了,很好,这样就乖了。xx好孩子,妈妈爱你哦!”然后抱抱、亲亲他。

我知道,今天的一次管教并不表示明天他不会再哭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把这个原则和方法坚持执行,孩子就能学习到好的行为习惯。

“爱他就要管教他”这是上帝给我们做父母的教导和责任。

孩子总让你情绪失控?领悟了这四个字,你的苦恼会减少一半


1

前几天,读者群里一位妈妈讲了一件烦心事,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

她家大宝三岁多,二宝不到一岁,最近大宝对弟弟充满敌意,动不动打弟弟,还总是说:“把弟弟扔掉,打死他,不要弟弟了。”

每当大宝闹腾的时候,大人们就会说:“大宝太坏了,没有弟弟乖。”

妈妈猜想,可能是因为一个多月前二宝生病,她的精力都用来陪二宝了,陪大宝的时间就少了很多。现在虽然慢慢又调整回来,但大宝还是对弟弟“怀恨在心”。

虽然大致明白原因,但有时候看大宝这么闹腾,妈妈的情绪一上来,也会忍不住说他一顿。

结果更糟糕,大宝更逆反了。妈妈一张嘴,大宝就说:“你又说我,你不爱我了!我生气了!”扭头就躲回自己的房间了。

大宝怎么变成了这样?这位妈妈又崩溃又发愁。

暂且不提如何解决,我觉得,这件事的根源在于:妈妈和孩子的心理事实不一样。

2

所谓心理事实,和客观事实是相对的。

我们从小都被教导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但所谓的事实,其实并不那么“单纯”,它包括客观事实和心理事实。

举个例子。

我们发微信给对方,但对方迟迟没回——这是客观事实。

“可能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他不喜欢我了,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有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事实。

“估计他正在忙,暂时顾不上回复我”——这又是一种心理事实。

再举个例子。

在街上看到年轻女人开豪车。

在一些人眼里:这个女人不是富二代就是被包养的。

在另一些人眼里:这个女人一定很能干,好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同一个客观事实,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事实。

就像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他们觉得,事实只有一个,自己看到的就是真正的事实,别人眼中的事实应该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甚至,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还有心理事实这回事:

我是这么想的,别人也应该这么想——因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你不这么想,那就是你错了!我才是正确的——因为我的看法代表了事实!

可以说,我们的痛苦、愤怒、纠缠、委屈,我们和他人的矛盾冲突,绝大多数来源于此——把自己的心理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

而没有意识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事实。

文章开头的母子,她的心理事实是:

大宝、二宝我都爱啊,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不爱大宝呢?

妈妈觉得,这么浅显的事实,这还用说吗?大宝怎么可能不明白呢?

大宝的心理事实却是:

妈妈只关心弟弟,不管我,她不爱我了。大人动不动就说弟弟乖,说我坏,他们都喜欢弟弟,都不喜欢我了……

你瞧,妈妈和大宝眼中的事实相差了十万八千里,难怪大宝会感到委屈、愤怒,妈妈会情绪崩溃呢!

双方都认为:你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就是这么想的),你怎么就不做呢?

3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一句话吗?

我们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慰:“妈妈,我腰疼。”

妈妈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发了:“小孩子哪有腰啊!”

可是,我们就是感觉到腰疼啊,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对妈妈们来说,小孩子有什么腰,当然也不会腰疼,这是她们认为的“事实”。

两军对垒,自然是小孩子的“事实”败下阵来,我们闭上嘴,封闭住自己的感受,也压抑住自己的委屈。

这样的事,在我们和孩子相处中实在太多太多了。

因为认定我的心理事实=客观事实,是正确且唯一的事实,所以,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

孩子做不到,那就是孩子出了问题。

比如磨蹭

大人已经火急火燎的了,孩子却磨磨蹭蹭,不慌不忙。

快点快点,我都这么着急了,你还磨磨蹭蹭的,故意和我作对 / 一点都不体谅我——这是大人的心理事实。

大人干嘛总是那么着急,我还想再玩一会儿 / 时间?我没概念——这是孩子的心理事实。

怎么处理两个不兼容的心理事实?——吼

比如写作业

写作业就应该认真专注,最好全部做对,最好主动要求多做些练习题——大人的心理事实。

我不会写/写错一点妈妈就要吼我,写作业让我感到恐惧,我想玩会儿橡皮,想点好玩的事——这是孩子的心理事实。

怎么让孩子表现得符合我们的心理事实?——盯,吼,还有打。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心理事实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同的回应,而不同的回应真的会让我们得到和心理事实相配的结果——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我们觉得大宝坏,总是批评他、惩罚他,时间长了,大宝就真的变得顽劣,处处和大人做对,对弟弟心怀恨意。

我们认为大宝是善良的,他只是希望妈妈能给他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注,我们就给他需要的,时间长了,他真的就变得友爱、懂事,性格阳光。

4

这几年,总是有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悲剧发生后,父母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他们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啊,对孩子严格是为了孩子好啊,孩子怎么就不明白呢?

但是,在孩子那里,他感受到的却是:动辄被打骂、被羞辱。

孩子的心理事实是: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一无是处,给他们丢脸了,他们后悔生了我这个孩子。我是没有价值的,不如去死……

如果这些父母能早点意识到孩子的想法,也许会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1. 通过学习,了解自己。

面对同一个客观事实,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事实?

不同的成长历程、性格、眼界和认知,会塑造出不同的心理事实。

同样是半杯水,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发愁“只有”半杯水,内心丰盛的人会庆幸“还有”半杯水。

认知水平高的人,看待问题会更加灵活、有弹性,擅长换位思考,从而看到有不同的选择——他们会尽量争取双赢的结果。

认知水平低的人,会固守僵化、偏执的思维模式,认定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的,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

通过学习,了解自己,觉察自己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心理事实。

通过学习,提升认知,觉察自己的心理事实是否有局限性、是否偏执。

把自己弄明白了,周围人也会受益。

2. 通过学习,了解孩子。

每个人都是依据他所认为的事实发出行为的。

你认为大家都爱你,你自然会回馈善意。

你认为大家都讨厌你,你自然会进行防御和攻击。

孩子也一样。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抓狂、崩溃的时候,冷静一下,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孩子的行为背后,表达了他怎样的心理事实?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事实?

他的心理事实和我的心理事实有什么不同?

我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双方的心理事实更加趋于客观、更加一致?

当你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解决方法也许就呼之欲出了。

当然,能想清楚这些问题,靠的还是学习,不断反省,提升认知。

3. 尽量做到这八个字:觉察,表达,聆听,沟通。

觉察自己和孩子的心理事实,

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孩子的感受,

沟通彼此的感受,使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全面、更真实。

在事实层面,人与人的看法和行为可能相差甚远,每个人认定的事实都不同,但在感受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相通的,它是我们彼此理解的纽带。

我们很少觉察自己的内心,不太习惯于表达感受,也不擅长聆听对方行为背后的声音,即使已经身为父母——在这一点上,孩子是我们的天使,他在提醒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

4. 最后,警惕两个词:必须,应该。

当你的话语和内心独白中总是出现这两个词时,你就要警惕了。

你需要反问自己:

我认为的“必须”“应该”就真的是“必须”“应该”的吗?

这是客观事实,还是我的心理事实?

我的心理事实就一定是完全正确、且唯一正确的吗?

有没有可能,别人的心理事实也有道理?

有没有可能,事情可以不“必须”“应该”如我所想?

不仅在亲子关系中,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

试试看,减少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会让你的痛苦和纠结减少很多。

你会发现,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你的心也变得平和,甚至慈悲。

关注孩子的情绪


关注孩子的情绪经验分享:对孩子的关注点,应该放在情绪上。

假日。我在家看电视,**过来说:妈妈,我渴了,想喝开水。我正要起身,他又说:妈妈,我自己来吧。便进了厨房。

我想着放水的橱子偏高,而且盛开水的壶子有点重,想要去看个究竟,这时,听到了“咣当……”一声。**把杯子摔碎了。

他连忙走出来对我说:妈妈,杯子被我摔破了。

我则赶紧说:嗯,没关系,你别走进去,小心被碎片割伤了。

我当时想,我不批评他并且保证他不受伤就行了。于是,把破杯子一点点地收拾好。另外找了个杯子给**喝水。

一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我继续看电视。**继续玩。

不过,只玩了几分钟,**忽然就停止了,哼哼唧唧,显得兴致低落,我过去了解原因,他却干脆躺在地垫上大哭起来。

这样的情景可比较少见。我一怔,忽然意识到,可能刚才那个杯子的事让他还有情绪。于是我试探着问:你是不是有点难过?他立即哭得更大声了。我又问:呆在家里没伴玩你难过,还是杯子破了,你难过?说到杯子,他哭得更凶。

那个杯子是**专用的。我以为他平时用得少对这杯子没啥感觉,不曾想会引发他这么大情绪。于是我尝试帮助他处理情绪:“可爱的杯子,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摔碎了,我好舍不得你,没有照顾好你我感觉到我有点无能,你再也不能陪伴我了我很难过。”我又模仿杯子的口吻说:“亲爱的**,我要和你说再见啦!你知道吗,我们杯子除了用来喝水,还可以用来种花哦,现在,我就要去另外一个星球啦,这个星球上有个小王子打算用来我种一株可爱的玫瑰花,我就要去陪伴小王子和玫瑰花啦,你是一个非常可爱能干的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我觉得很幸福,我不怪你,相反,我有点开心哦,因为我有了另外一个好去处,再见!祝你遇见一个和我一样可爱的杯子!”

**哭泣着,不再抗拒我抱他,慢慢平静下来了。我们一起躺在秋千上,我问他要去哪里玩吗,他说,不,我只想呆在家里。

又过了半个来小时,他才提出来说:妈妈,我们去公园玩玩吧。

去公园的路上,我问他,**,你觉得伤心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他想了想,说:苦苦的感觉。

昨天晚上他要喝开水,我用我的杯子让他喝,他说:我不用你的杯子,我要那个吸管杯。我故意问他:哦,你的专用杯呢?他说:你说哪个?那个上面画了一个可爱的人的,绿色的那个?我说是啊。他答:哦,那个杯子没有了,摔破了。我又问:啊哈,那你感觉怎么样?他说:嗯,我挺难过的。语调很平静自然。

我是个感悟丰富的人。这就很容易煽情。我也有点担心,我这么对**是不是煽情了。帮着孩子处理他的情绪,这么做只是我的一个尝试。但是,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交往、交流当中,重要的就是对对方情绪的观察与认可。把握住了对方的情绪与感受,就可以知道对方的需要,那么关系就能够良好地建立。这是比较省力又有效的办法。

相信《防止孩子情绪失控的妙计》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