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05-18

怎样克服写作作品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难点?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常常被书中的内涵折服。大家写好读后感时,一定要挑选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搜集了一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

大众心理学,是我自从接触教育心理学以来读的第一本这么宏大的心理学内容。不同于小群体,这本书是以人类为基点的,故它宏大。尽管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问题依然存在,观点依然有效,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伟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后,作者提出的这些尖锐的问题还会不会存在于人类中呢?

群体的观念是要经过加工的,高深的观念不会被群体接受,而群体一旦接受了,必将无视该观念是否是真理,因为群体是没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强大的想象力。首先,群体让独立的个体变得没有主见,也没有责任感。勒庞说“群体总是被无意识因素左右,大脑活动消失,而脊髓活动占上风”。不管一个单独的人有多聪明,有多有主见,一旦进入人群里,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时,会有一种集体趋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责任分担起来,一旦有了这个想法,自身就毫无负担,做事情也就不考虑后果,毕竟不是与个人利益挂钩。

一个平时冷静的人也会因为群体的作用变得狂暴起来,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群体中变成了“墙头草”,失去了自己判断的能力,这就是群体心理的强大作用。其次,群体让聪明的个体变得平庸。一件有创意的作品,一件伟大的发明,从来不是由一个群体创造出来的,而是出于个人的智慧。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在群体中让自己无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没有突破自我的动力吧!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学家或者学霸的角色,那么他的人设是呆板的、没有什么朋友的、没有什么共同活动的,喜欢安静待在一个角落忙自己的事情。从群体心理学出发,这个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想让自己取得进步,不必要往人堆里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为别人的只言片语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思考的空间,懂得给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机会让自己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进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贯注完成手头上的事情,从而获得进步。

那么,群体心理如此强大,要带动群体的情绪,就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就要夸大自己的感情,夸张地表演。也许我们会听说由于扮演的角色让人喜爱的演员十分受人追捧,由于扮演的角色让人咬牙切齿的演员需要自带保镖,这就是他们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把群体带入想象当中。在很多演说现场,演说家们激情四射,即使事实并没有那么夸张。这些观念经过群体的无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这让人不禁想到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热搜、头条们,只要有群体的存在,只要键盘侠们在家毫无心理负担、毫无责任地、无需付出代价地敲一敲键盘,群体效应就出现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

群体有很多种,或大或小,常见的会议形式就是典型的存在,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各种群体中生存着。

即使最松散的临时群体,我们也会听从安排,完成既定任务。

在群体中,不自觉的维护着群体的荣誉感。

在群体中,很少思考如何做的更好,而是服从就是最好。

一个松散的团队,凝聚力差,是因为这个团体影响力不够,社会知名度不大。

身处在一个知名企业时,是荣誉感和获得感,服从与服务意识更强烈。

群体的荣誉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谁能影响群体的想象力,就可以掌握驾驭他们的艺术。

在我的上一个单位,一些弊端十分明显,所有人心知肚明。

当与每个人沟通时,都有很多思考,为单位发展都可以提出良策和方法。

群体中的思想简单化,容易被暗示和忽视,如同今天常挂在嘴边的随波逐流。

跟着混日子,是群体思想的明显特征。

时间是个好东西,当你没有进入这个群体的时候,群体与你无关。

当你进入群体后,日月如流,就会慢慢被群体同化。

了解一个群体的过去,从诞生到今天所走过的每一段时间,

一个群体的变革,或者一个新的群体的产生,时间都是它发芽的土地。

群体需要带头人,

群体中的人无独立思考,盲目服从,渴望带领,

带头人在不断的的断言,重复,传染到大众和高层,扩散至各个角落。

带头人的声望不断建立,当大家都接受时,一个新的时代就开始了。

我们的民族,是由内而外散发着自豪感的团体

是我们都会自觉去共同维护的一个权威。

它是文明的代表,是精神的寄托,

是五千年不变的共同致力奋斗的事业。

寻古论今,会有很多事情可以解释;

时代背景之下的群体,

任何事情发生都是必然的存在。

读过乌合之众,了解群体心理,理解更多事件。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3】

在这本不厚的小册子里,作者讲述了很多现象,发表了很多的看法,然而,我从中只看到了三个字:非理性。而且,处在群体中的人,这个群体越庞大,越表现出一种非理性。而这,与欧美的政治制度的前提“群体是理性的”,恰恰相反。

经济学中,很多问题的分析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然而事实上,人只能做到部分理性。因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这个选项,就意味着,其他的选项导致的结果不会为我们所知,无法做出比较。那么,永远只能根据部分信息以及有限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来做出满意的选择,而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单个人,是部分理性的。

虽然单个人是部分理性的,但是许多人认为,当人聚集起来时,人们可以互相弥补掉其他人的缺陷,最终达到利益的一致性与选择的理性,正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并不以为然。

曾经有这么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运了一头牛到闹市中,然后让围观的人估计牛的重量,写在纸上,最后对将得到的结果计算,取平均数,发现得到的平均数竟基本符合牛的真实重量。一群人仅仅凭借肉眼观测,就能得出正确的牛的重量,仿佛正好是“群体理性”的一个有利论证。

然而,这个实验的前提是,人们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没有过多的受他人的干扰而写下自己的估计,以及有一定的生活常识能够对牛的重量有一个大致的估计。现实中,很多事情并不具备这两个前提。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4】

是否能避免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

该书是作者勒庞最著名的经典作品,在大众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皆享有盛名,历经百年其地位依旧无可撼动。书中作者研究的对象是他所称之为的“异质群体”(由任意个体组成,不管他们的职业与智力),主要阐述了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体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它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之后,它所有的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当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才智消失殆尽时,其无意识特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情感和观念在暗示和传染作用下趋同发展,并倾向将暗示观念立即付诸行动;在作者勒庞看来,群体具有智力低下、不加推理、缺乏判断、易受暗示、轻信盲从、情感夸张、善于行动、道德或高或低等特点,一个人单是加入群体这个事实,就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级。勒庞这本著作在时间的检验下依然焕发光彩,书中涉及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和持久意义,能帮助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敏锐的目光来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

个人认为该书的精髓在于中篇——群体的观点与信仰,勒庞对于群体在观点与信仰这两个方面的解读非常到位与精准,有些观点在现今社会依旧适用,提供了看待某些问题的独到角度和成因解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育的分析和批判,否定教育就是背书和服从,丝毫不训练自己的判断力和主动性,这种教育引发更为严重的危险,它让接受教育的人强烈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从中逃离。所以我们不应该成为知识的活体容器,这不会提高智力水平,人生成功的条件是判断、经验、干劲和性格,书本当中是绝对无法提供的。

然而书中还有一些观点使我不敢苟同,作者列举的事实依据过于偶然,得出的结论又过于绝对,可能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致使一些观点趋向偏激和片面。总体来说,该书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作者有些观念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该书值得反复阅读,需慢慢地把它读透,拒绝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5】

这本书其实很早就开始看了,但是过程就是看一点忘一点,现在总算从头看完了。

关于内容,书中介绍最多的就是群体的无意识性,群体的的动力来源于本能的驱使,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具有易传染、易煽动、易催眠、易改变等特点,所以说书名取为《乌合之众》再合适不过了。书的后几章开始介绍群体的分类,主要讲西方政治制度中的群体,比如陪审团、议会等,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乏味,泛泛而读,也没留下太多印象。

其实在看书过程中,我脑子里会不断回想起《浪潮》这部电影及所写的观后感,当时只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了一下浪潮这个组织能够存在的条件。现在看来,浪潮同样适用于本书中所讲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群体,所以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条件等。

从现实角度讲,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每天都接受到海量的资讯,在大数据的算法与精心推送下,我们其实往往被动接受着。快阅读使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追求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快感,从而使得我们成为了活跃于网络的乌合之众,被媒体和处心积虑者所利用,并成为带节奏使得事件持续发酵群体中的一员。

我们没有独立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只是流量和热点中的提线木偶,点赞、转发、表情包是我们表达情绪和立场的方式,我们只是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6】

这是一部很出名的书,所以网上的读后感及分析有很多,写点什么不一样的吧。

1、“自由思想,独立人格”是一种奢求

之前一直不理解“亩产万斤”等报道怎么会被人相信,原来有些时候,你如果不把心智蒙蔽起来就会被认为成异类,加之宣传的夸大与重复,假的说多了也变成真的,此时保持理性无异于与社会为敌,可是,假的终究是假的,在假的被认可是假的的过程中,有多少被毁灭的生灵与心灵?当大家一起作恶的时候,也就没有了罪恶感。

“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以暴力革命为代价,它可以改变其名称,但是其本质依然如故”。“在历史上,表相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不现实的因素总是比现实的因素更重要”。将来,不说假话,不作恶,是否可以独善其身?

2、断言、重复、传染

这是我们喜欢听到的,而且经常觉得感同身受,只是事后回想,总觉得哪里不对。

“鼓吹者是那些非常无视现实,因而敢于向人类承诺幸福的人”厉害了我的国、战狼、马云的演讲、崔永元的转基因…不过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