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推荐十篇

12-19

相信大家都被要求写过作文吧,笔尖下的文字,是直观的,也是最真实的,多看多学习,想要好作文指日可待。如何撰写一篇自己满意的作文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推荐十篇”,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目送读后感(篇1)

第二次读龙应台的《目送》,比起高一时候第一次读后的阖书落泪,这次在落泪之余,心里还泛起了层层涟漪,多了一些感悟。或许一本好书就是要多次地阅读才能读懂其中的情感和道理,而少年也要在经历一些世事之后才能成长吧。

《目送》一书分为三辑:“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一共有七十三篇散文。龙应台用手中的那管笔,写尽了亲情、友情的细微和动人之处,也述说自己对生命的叩问和思考,以及对世界的人情关怀,而其中最触动我的便是她笔下的亲情,“父亲的逝去”和“儿子的远离”这两部分充满了温情,而读罢之后又觉得莫名的感伤。

书的第一篇是写龙应台送别儿子华安,她在机场目送儿子远去,心中万般不舍,“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此时她的期待全都幻化成灰,心里的落寞自然不必多言。接着龙应台又回忆起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目送棺木中的父亲,而那也是最后一次目送。同时作为母亲和女儿的龙应台,从这两次刻骨铭心的生离与死别中,从一次次的目送中,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下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想,龙应台该是有一颗多么坚强的心,才能说出“不必追”这三个字,而这三个字背后又隐藏着她多少的无奈和感伤。

《目送》中龙应台与父亲的感情以及她与儿子的感情特别令人动容,那种浓浓的亲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在这些文字中漫步一番,便足以使人满含泪水。

龙应台的父亲在退休前是宪兵队的队长,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他在女儿小的时候会用湘楚口音教他读唐诗宋词及古文经典;用小货车送女儿去大学报到时会对女儿深感抱歉;在过马路时执着地要伸出手牵女儿过街,尽管那时候女儿并不领情;他还有些胆怯地请求女儿陪他一起参加宪兵队的同学会,在同学会上表现出以女儿为傲的神态。父亲含蓄的爱就隐含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之中,而龙应台直到为人母之后才渐渐懂得。父亲年纪渐老,晚年生活不能自理,龙应台一直细心照料父亲,每天都给父亲打电话,开头的第一句必定是问候父亲今天好不好。她带着父亲上街买衣服;让两个儿子找有趣的话题陪她父亲谈话;她牵着父亲的手重新教他走路,用父亲教她的诗来作为走路的节拍;她细心地用棉签替父亲清理眼屎,毫不厌恶地清洗父亲的排泄物;在最后她带着父亲回到故乡,按照湘楚风俗来安葬父亲,听司仪用楚音招魂,让父亲叶落归根。龙应台对父亲的爱,都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父亲去世之后,龙应台还常常怀念起父亲,遗憾没有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对待父亲。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天下的母亲并无二致,她在送别儿子时会满怀期待地希望儿子回头看她;在和儿子同行时看到有趣的东西会兴奋地指给儿子看;在过马路时也会不由自主地伸手牵着儿子;会苦口婆心地劝儿子多吃鱼,劝他出门多添衣。但是龙应台的这些关爱却得不到儿子的回应,儿子有时还会觉得丢脸,儿子的不领情刺痛了龙应台的心,而在她年轻的时候,对于父母的爱,却同样也是不领情的。但儿子也自有表达爱意的方法,龙应台写到儿子回家为她做了一顿很精致的西餐,她在一旁看着,说学会了下次要做给儿子吃,而儿子却说自己是想要母亲学会照顾自己。其实,龙应台与父母的关系,也恰是她与儿子的关系,其中的那份亲情是一脉相承的,龙应台游走在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中,尽力把每个角色都做到最好,正是因为这样,书中所描写的情感才能如此地打动人心。

而我,仅是扮演一个女儿的角色,都无法做好。小时候与父母亲密无间,到了青春期却渐行渐远,甚至很想逃离家庭的禁锢,因此在填写志愿时我选择了韶关学院,特地选了离家远的学校,便是不愿再受拘束。父母目送我登上离家的列车,同样地,我也没有回头,一心想的是尽快逃离,如今想来觉得甚是可笑。“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或许只有在离家之后,才能懂得亲情的可贵,才能读懂文人笔下的乡土情结吧。

我想,所谓的“亲情如水”,大抵就是如此,水潺潺而流,渐流渐远,却是割不断的,正如亲情,虽然子女长大了终要远行,父母只能以目送之,心恒念之,而子女是身虽远行,心怀父母。

目送读后感(篇2)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唯美的语言让人心醉,一行行群蚁排衙般,写父亲的离开、母亲的忘却、孩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写那些失败和脆弱,写不舍与默然,写尽了生活的曲折和温暖。

初读《目送》,先是被封面所吸引,淡淡的墨绿色和鹅黄色渐深渐浅的,多窝心的色彩呵。让我不禁就想到了泥泞的小路上,驼背的老母亲撑着把黑伞,眼眶已经红了,但是怕女儿看到,便哽咽了下来。是对自己骨肉的不舍啊,那可是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看着她从哇哇啼哭的婴儿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而现在,却要望着这样一个亲切而又陌生的背影远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再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谁不是在父母的追望下离开,然后去追逐自己所向往的东西呢?你向往舒适、富足的生活,离开父母的视线去打拼。你或许已经是职场精英了,了解最新的资讯,清楚最近哪种养生之道可以消解疲劳;那你还记得吗?如果,我是说如果,目送你背影离开的老母亲现在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不断朝蔓延向村外的小路的尽头望去,那里没有你的影子了。因为身子骨不灵活了,她就干脆站着,免得坐下了,没人搀扶站不起来。在她记忆中,对你的记忆也就只有她舍不得忘掉的背影了。回来吧,就算只是看一眼你的背影,她也愿意啊;回来吧,人老了,是不是就招人讨厌了呢,是身上那种曾经熟悉,现在却又令你厌恶的味道还是把你当成小孩子一样照顾,让你觉得很没面子呢?再也许,你也还怀念那一声声的叮嘱吗?你早就在这条路上转了好几个弯,只不过怕再次离开的不舍吗?不管是“如果”还是“也许”,回来吧,母亲想忘了背影,看看儿子英俊的脸,记住它,在她老去的路上温暖她;回来吧,所有的父母都想忘了背影,那么就在在离开时,回过头来看着父母离开,记住他们的沧桑的背影吧。

作者龙应台是个母亲,她看着两个儿子的背影离开,是孩子们介意母亲的深情吧。每个人都拥有两个背影,一个是儿女的背影,另一个便是父母的背影。

当父母到了另一个地方,也许就像《天蓝色的彼岸》里说的那样,他们会在那个地方等你老了,和你一起前去那个叫做天蓝的彼岸的地方。龙应台细细的、淡淡的写着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失忆,生活还在继续,不能被周遭的杂乱所影响。

李白目送孟浩然,苏东坡目送弟弟苏辙,不仅仅是父母,这样的目送就如龙应台说的,不断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般目送,带着爱和释怀,再多的遗憾都不过在目送中远去,我们只能往前走,填补那些目送背影的遗憾与空缺。

父母是花,父亲是石斛兰,母亲是康乃馨,他们是花,要谢的花。不要忘了,来看此花时,那一回头的目送就将不再留下什么惆怅与空白了。

目送读后感(篇3)

我一直是一个念旧之人,对那些已磨损或无用的旧物总有一种留恋之情,若将其丢弃,总会感到可惜,对故人也有一种难舍之情。

偶尔闲暇,总喜欢找出幼儿园及小学的毕业照,对照片上的人逐个进行回忆。幼儿园毕业照上一张张无邪的脸大多在我心中已没有印象,只是依稀记得:啊!这人小时与我要好得很;嗯…他好像经常欺负我。可真要我完整的说出个故事来,我却语塞了。只见照片上的小人笑的那么灿烂

再看小学毕业照,一个个青涩懵懂的脸在我脑海逐渐清晰起来。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也浮现出来。记得班主任的最后一个教师节;记得圣诞夜的狂欢;记得舞台上的共歌。这些都成回忆,我们都已长大。

暑假里,我如往常一样去一位退休教师家中补课,与以往不同,这天老师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老师更是兴致勃勃的与电话那头的人讲个不停,时而眉飞色舞,时而紧皱眉头。我很是好奇,又不敢问。倒是老师先与我提起:“诶,过几天就要参加一个小学同学会了,可听说已经有好几个老同学不在认识了,悲伤的同时,我也感到幸运,至少,我还健康的活着。”他很是怅然,我默默地看着他没有说话,看着他额头的皱纹拉到眼角。我在想这场景是否就想《目送》里的场景一样,在人生八十岁的时候,他们是否已互相忘却,又互相回忆,互相介绍,又互相想起。那应该是一个相聚的场景,一个温馨的场景,也是一个令人感触的场景。

老师的那番话,是他对流逝岁月的无奈,也是对自己没有彻底对岁月妥协的庆幸。

“青春是手牵手坐上了,都不回头的火车”正如歌中所唱,时光的旅途中,没有站点,你无法回头,无法退行,既然如此,何不好好欣赏沿途的风光,憧憬下一片大美光景呢?

目送读后感(篇4)

揪着心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欲哭无泪的感觉在心中漫散开来。“此刻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仅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可是,我进不去。”

我出生在新安江,爷爷奶奶以及家里其他人都住在那儿,由于父母的工作,我们家住在杭州。低年级时,我们经常到爷爷奶奶家去,五一也去,国庆也去,中秋也去,寒暑假去住上个把星期是常有的事。奶奶总是牵着我,早起坐公交车到江对面吃早餐,公交车上,我们总是说说笑笑,慢慢,慢慢地走,丝毫没有赶时间的紧迫。我经常会到后院里喂鱼,我不总喜欢干精细活儿,于是爷爷过来,皱着眉头,喊道:“喂鱼的食物要掰小一点,不然鱼吃不了!”爷爷又拉我绕后院走一圈,指指点点,用方言重复着我早已烂熟于心的资料:“这个叫番茄,这个叫丝瓜,那些是辣椒……”

但这些只留作回忆,此刻,来回车程四小时,已被爸爸妈妈繁忙的工作以及我各种各样的课外班所占领,于是只能在一年的寒暑假里面见缝插针抽出几天去看望他们。即使去了,我也更喜欢独自做自我的事情,并不乐意与他们对坐着谈话。仅此而已。

我小学一年级时,妈妈总是跟我说:“你永远都这样大就好了。”我无法体会这句话所蕴含的心境。害怕时光飞逝罢,担心我长大后会离她越来越远罢……

读初中了,我要学习,妈妈要看报、办公,虽然天天在一齐,但从来都各自坐在各自的书桌前,永远隔着一扇门——这个距离挺远的。

“今日是最终一堂课,教师想对大家说几句话,首先,要理解父母,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的,真的很辛苦,只是你们此刻体会不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读后感(篇5)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是否剧烈的颤动了一下?

《目送》中那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是的,我们都太忙了。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减少?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儿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其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读后感(篇6)

凉爽的晚秋里,当我读一书《目送》时,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凉凉的滋味。涩涩的文字让人感动,却平凡得让人流不出眼泪。

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细心和耐心,记录了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写自己,而是通过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光来投射每一个人。每篇散文的主题内容都很常见,可是读起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有人说母亲是棉袄、是旭日、是山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CEO,语言并不华丽,却很真实。

当我读到她送别自己的儿子时我想到现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样,跟妈妈拥抱很难为情,渐渐的,不再拥抱了,我的心一阵刺痛。自己以前是多爱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自己的手永远抓着妈妈的衣角。但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把自己的背影留给母亲就算同处一室,也是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我们是不是太忽略母亲了?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得到的却是如此冷落的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每晚的母亲端来的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平日里那些各式各样水果,书包里只增不减的零花钱,我从来没有,也未想感谢她。反而还经常与她发生矛盾,使她经常伤心,一个人在独自抹泪。但不管我怎么样对待妈妈,她却总视我为珍宝。她为了我吃尽苦头,还忍着不表现出来。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妈妈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终究我会长大,变成那个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远行。

目送读后感(篇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个暑假我看了著名作家龙应台编著的散文集《目送》。它记录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单飞成长,朋友亲人的渐渐散去,兄弟姐妹们的各自生活。诠释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的所忽略却又珍贵的点滴。似乎它在某一瞬间拨动了我心中的琴弦。一个14岁女孩对父母的感谢,令我深思……

原来,父母正在老去……

每次母亲、父亲用温柔的目光望着我远去的背影,我可能不以为然。但他们用最深沉的目送真挚地传达一份对渐行渐远的那个人的爱,是滚烫的泪,炽热的爱。《目送》通过时间的描写顺序,记录了华安从小到大的过程,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目送,一次又一次去爱。然而,从粘着母亲,从熙攘的人群中迫切地去寻找妈妈踪影的小华安,似乎随着华安的逝去,而变得孤傲,“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们知道,他变了。“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点的那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个羽翼还未丰满的懵懂少年,厌倦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而去想飞出紧锁的鸟笼,他的内心世界,也许那样波涛深邃,但是年迈的妈妈,已进不了他的内心世界。

蓦然发现,在后面紧跟着的爸爸妈妈,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去上学,爸爸妈妈在后面用同样的热忱与热情一直目送着我走上四楼的教室,还时不时念叨着:“放学早点回家!在学校学习要认真······”总是那么几句话,早已烦透了的你,一声不吭。而在身后的他们,声音不知不觉在岁月的蹉跎中逐渐沧桑了,而你,可能从未认真察觉吧。那次登上大舞台表演钢琴的我,总会知道,后面有无数的信心与支持,给我太多太多的鼓励。可能无知的当年的自己,无力察觉。一直目送你走上舞台,为你喝彩的他们,请你善待······

作者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她的落寞,与另一个背影有关。

课文中曾这样提到:“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父亲的自责,似乎像一把锋利的刀扎在她的心上,有种隐隐约约的痛,淡淡的辛酸。但,这融入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是悔恨,也略带歉意。像苦味巧克力,浓稠的味道糊在心头。甚至比天高,比海阔。但目送父亲高大且强壮的背影,慢慢地矮小了。变得更加幼稚了——————“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的裤腿,但你能做的,是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可他对你的爱仍在沸腾,在轮椅上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也许累了,只能等待时光的安排,不能再目送“我”——————消失在他的视线。而他这个样子所渴望的,是你对他深远的再次目送。只是意味着,谁和谁的缘分在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这一头,目送着他,直到消失在你的视线,而回答却是:不必追。

我深刻地明白了,父亲和子女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其实有那么复杂,也那么简单。我们不应该总是嫌弃父母的啰嗦?而是尽可能地去了解他们对我们的心。而父母对于我们,也不应该总是一路相伴,应该努力大胆地放手一搏,让雏鹰尝试飞翔在蓝天的感觉,毕竟,要让我们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会让我们有所成长,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曲折的山路只能自己走,不管路途遥远,道路泥泞,都要勇敢地向前迈出。到达终点时,你会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

或许这本书,在诉说着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而我们,要用心体验······

目送读后感(篇8)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一样,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职责,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样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我。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应对中风最终离她而去的父亲,应对老年痴呆的母亲,应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此刻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此刻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当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事业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仅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适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

目送读后感(篇9)

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情感细腻的人阅读的一本好书。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龙应台是一位优秀并且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阅读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感同身受,当阅读《雨儿》一文时,我不禁被作者所记录的一点一滴所感动,每天,作者都给妈妈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怀疑地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所以,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都应该抽出时间带着孩子来到父母亲的家中,做一顿母亲爱吃的饭菜,听一听父母家长里短的唠叨,然后不住地点头应和。

忽然联想到她写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的文字,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目送读后感(篇10)

这本生死笔记的作者就是龙应台,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龙应台的文字,当“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一般;当“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是微风吹过一片金光灿灿的大麦田。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以七十三篇散文的合集—《目送》,她写了父亲的亡,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和朋友的牵挂……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我记得在《目送》一书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放弃,什么因放弃?什么不可放弃?这是一个既简单又不易的意义……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