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观后感范本七篇

02-08

总有一两部特别经典的影片让我们陶醉其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在观看后写一份观后感,一篇好的观后感需要拥有亲身体验、深入见解、真挚感情和独到见解,您对写一篇具有出色品质的观后感有自信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细心挑选了“设计观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如果您希望再次阅读此页面,请务必收藏起来!

设计观后感(篇1)

正如他所倡导的,“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基于这样朴素却实用的观点,便有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妇幼医院棉布标识——干净的白色棉布,无论是从色彩还是质感上,都让人有了不同以往的温暖感受。在书中的一张照片中,一个刚洗过的棉布商标暴露在阳光下,温暖的白色让我感到非常感动。

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也必将有利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

我认为这本书还是能在“什么是设计”方面给人带来一些启发。“再设计”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与成人尿布的设计一样,其实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减少人们使用该产品可能产生的羞耻感;而火柴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想想,要从树林中将这些小树枝捡回来,是多么充满感情和欣赏的一件事,绝不是将木材生生劈开那样的无情。小树枝的自然形状也比直的木材更有美感。前提是人们使用火柴的机会确实少了,甚至火柴的使用也成了一件好事。

设计师也设计了小树枝燃烧这件事所能带来的感受。同样,方形卷手纸也是这个意思:设计师设计了人们使用卷手纸时候的感受,他们的手感、听到的声音,他们在收纳手纸时候的感受……我虽不懂设计,但隐隐觉得,这个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反到靠的是common sense,不是要在工艺美院学习的技术层面的东西。

所以说,增加感悟力,在理解物性和行业技巧之前就充分理解人性,这是设计师最首要的,跟诗人、小说家、导演,一样。

书中还有一段提到了中国。中国这样一个大邻国的经济正在崛起。对日本来说,街上似乎有一家巨大而熙熙攘攘的超市。日本有一种感觉。不过,原野表示,日本不应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失去理智,准备采取行动。

因为中国正处于青春期,而日本已经过了青春期,所以必须清楚,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日本必须知道日本需要什么和适合什么,否则日本将成为一个无聊的国家。

世界进入“水瓶座时代”,人们都在寻求着自由表达个人意志的途径,设计当然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了各种风格和流派,但判断标准除了个人偏好外,还必须包括社会因素。原研哉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蕴含着这个喧嚣时代崇尚自然、回归和平的精神。

muji品牌中所体现出的环保意识和寓深刻于简单的理念,也和当今为人们所提倡的lohas生活理念是吻合的。

许多人和书籍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人们应该保持一种纯净的心情。原研哉的实践告诉我们,设计是一样的。虽然它往往不可避免地与商业有关,但它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原来的意义。

刘海滨b080301099

设计观后感(篇2)

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

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

设计观后感(篇3)

在第一眼看到《被设计掩埋的世界》时所联想到是:可能又是一本类似于金子由纪子的《不持有的生活》中,介绍如何处理生活物品的泛滥导致的生活工作空间不足的情形,或是像《佐藤可士的超整理术》来帮助大脑有条不紊的进行设计工作的书籍。带着对生活中混乱现象的一些悲观情绪,我们教会人们以合理有序的方式设计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仔细的阅读之后深刻体会到的是对自己自以为是的羞愧与对作者德耶·萨德奇的敬佩。他对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解释,也给那些对学习设计感兴趣的人明确的指导。

这本《被设计掩埋的世界》是由现任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德耶·萨德奇撰写的。虽然作者在开篇的前言中也曾提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被大量的物品覆盖,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物品而奔波劳碌,但作者所要做的并非赤裸的批判与数落物品的各种罪行,而是在为物品与进行申诉并探索物品对于人们所代表的真实涵义。就如同他在前言中的最后一句话:

“我们和我们拥有的物品之间的关系,永远不可能直截了当,而是混合有知与无知的复杂关系。物品绝非如伯格所说的那么单纯,而正因如此,才使它们太有意思,不容忽视。”

本书的英文名为《the language of things》,直译为中文应该是‘物品的语言’。如果说物品会“说话”,我认为它的语言就应该是设计。虽然对象是书的主体,但设计是书的本质。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从设计语言、原型、奢华、时尚、艺术等方面解读设计作为对象代言人的名称。这样的安排不属随意摆布的思维却是精心的策划。由物品设计表象下的含义步步入深,贯穿历史,从莫里斯谈到现代时尚,由设计的实用性谈到其艺术审美价值,还介绍了设计给予人们社会地位的诠释与标衡。

读这本书时,人们必须考虑它的**。它来自发明工业设计的英国。到目前为止,英国的工业设计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于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是一位经历了从诞生、发展到成熟全过程的良是一友。

《被设计掩埋的世界》就像是在回顾工业设计在英国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以略显悲伤的语气缅怀着一件件设计师精心雕琢的作品,品味着每一位设计师隐含于作品中用心良苦的理念,探求工业设计步履中人们的心智。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德耶·萨德赫渊博的知识。这本书中没有一个词可以称为无聊和健谈。他用大量知名设计师和众多代表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没有一个不是经典,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印象深刻。

让我先忽略这本书如此脉络清晰的层次感,因此我便可以先记录下我最为喜爱的这一部分,那便是德耶·萨德奇写“设计╳奢华”的这一部分。“一方面追求满足,一方面又因短时间内拥有太多物品而产生自我厌恶,人们这种心态的起伏拉锯,正是‘奢华’如今的状况。”我想这句话精准的道出了奢华的起因,人们多半被困在廉价物品堆积如山的粗糙的生活当中期盼某一天可以从中脱离,并进行着无限的努力。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逃离这样一种生活的方式是把自己置身于另一个物质世界,而这个世界唯一的要求就是高品质和精心设计。如果你与我一样这样肤浅的认为“奢华”是如此简单的事件,那么你便会同我一样被书中介绍的“奢华”所折服。

在伦敦的塞弗瑞吉(selfridges)百货公司的一楼“珍奇厅”中摆放的昂贵奢侈品已经降低了魔法或是宗教在现今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因而不难理解书中说的:“如果奢华要继续存在,那么它仰赖的传统不但不能保持不变,还要时时更新。”作者举出一七五四年,第五代登夫里斯伯爵威廉(william, fifth earl of dumfries)委托齐本德尔设计五十件家具来搭配亚当兄弟为其建造的房子。

整套家具表明,家具和房间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正如德夫里斯伯爵所要求的那样。它们(这套家具和房子)进一步阐述了奢侈不等于庸俗。他表现出高贵的尊严和低调的优雅,但仍然无法避免在未来的拍卖中成为引人注目的消费品的命运。

作者也看到现代人的奢华,奢侈品已经成为重要的西方产业,高贵的精品已经可以大量的生产却成了奢华的一道难题,所以:“当今的奢华,意味着去寻找更难制作的新事物。”厂家推出了经典款、纪念版来满足人们对奢华渴求心理。

但也同时推动着技术的发展与新材料的开发。这并不是奢侈品的本质,他提倡不断变化的理念。本书在简单就是昂贵的标题下写到“在源源不绝的物资威胁着淹没我们的世界里,奢华成了提供我们暂缓的机会。

”来作为结束,似乎提示着我们无论奢华怎样的变换,它终究不会改变的它的本质。

设计观后感(篇4)

曾经看过一本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后来在图书馆看见一本叫《设计中的设计(全本)》的书,书的容量较之前者多了两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节,书名由design of design变成了designing 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编排此书时思想上的波动。原研哉是为平面设计大师,却对我们已然习惯了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做了大量再设计课题,书中收录了他策划的再设计的很多精彩作品展,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积累起来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是多么的“错”,他的研究告诉了热爱设计的人们不要被束缚于日常生活的高墙中,“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是一种创造。”他想传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设计思想。

夏日炎炎,读这本从封面到内页都是纯白的书让人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凉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是旧内容,坂茂的方形卫生纸筒,佐藤雅彦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到处手抖充斥着设计,地板,书籍,灯具,啤酒瓶。这些的确都是设计的产物,将这些东西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Haptic——无感的觉醒,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个策划中原研哉要求设计师们不许画草图直接受“触觉”来激发出物体。Haptic的展览中有两个作品我十分喜欢,深泽直人——果汁的肌肤,看到这一系列的作品时顿觉内心一阵清凉,甚至一个荒唐的理念从脑海中飘过:要是能进他的设计公司做设计跟大师一起做设计这辈子就完满了,好好练口语吧!如同作者所写,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让人看到后会有从盒子口撕开纸盒大口喝的冲动,因为那里有一处香蕉蒂的设计,这样就会联想到撕开香蕉的动作,于是让人不自觉的想要撕开纸盒,我的感触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觉就掉入了设计师的陷阱里,这就是他的设计哲学“no 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处理的和真实的草莓完全一样,有让人想伸手触摸的冲动,仿佛盒盖未启草莓的香甜已经扑面而来,可恨那只是张图片。夏天光着脚丫漫步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的回忆,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追求奢华品质的皮鞋不惜把脚磨的伤痕累累时,是否还记得当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触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欢,因为直到现在无论春夏秋冬不在特别的公共场合我都有赤脚的习惯,作品在传统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树林叶或是水泥石板,就如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一样,这样的鞋子穿在脚上未必舒服,这样的设计向人们传达的是释放脚底的自由,释放设计师内心的自由。

六月份去了一趟北京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亲眼看见大师作品感觉心潮澎湃,白菜叶的果盘、深泽直人的果汁的肌肤,senseware的水滴设计,去无印良品店看到了直人先生的天圆地方的CD盒,才发现原来开关和电源是连到一起的,拉下电源线CD盒启动,和想象中不一样的开启方式,带来别样的触感,试想这样一个CD盒,如果挂在家里玄关换鞋的地方的墙壁上,走进家门顺手一拉音乐响起,是多么惬意的享受。良品的店里真的有很多设计巧妙的小东西,抽拉试的烟灰盒课放在汽车里使用,还有一把圆规与尺子二和一的产品是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去实现的东西,什么时候在国内也可以有这样一种类型的店子,可以在摆放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从人的五感方面谈论了设计的意图,更多的是从人的本源出发来考虑设计,原先生的思想对我以后的设计会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设计观后感(篇5)

《设计的准则》读后感1500字: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大概有一些对设计的兴趣,因为它涉及和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为商品或是作为一个人的作品。以我的理解来说,设计是一系列如何将艺术具象化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最能体现出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每个人都需要精心设计自己的生活,若能做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一定会让人十分欣喜。

这本书书名是《设计的准则》,表明了设计是有逻辑可循的、规律性的。

设计虽然颇受飘忽不定的灵感所支配,但不会是随随便便完成的。设计是严肃的,是高标准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起初我以为,设计一定是用来牟取暴利的。很多奢侈品看上去并不精妙绝伦,却能拥有昂贵的价格,品牌也就是骗人的幌子罢了。后来我发现,很多事情不能武断地下定义,那些只为了赚取人们金钱的品牌和公司渐渐就被人抛弃了,留下的即便没有最新的设计,也有着雄厚的设计作品库。最近,星巴克的猫爪杯突然火了,最大原因是人们的喜爱与认可,但在这件出色作品的背后经历了无数次的表现平平。因此,市场和人们的喜好有很大的随机性,使得产品设计不能通过捕风捉影获得成功。

作为一个设计师,他应该做出自己认为美好的作品,追求最真实的表达,而非盲目跟风,争名逐利。我未来如果要代表品牌面向大众提供设计产品,我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品牌的历史负责、对公众和社会负责、对设计事业本身负责。

若不是达到了一定艺术境界且能放飞自我无所顾忌的设计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根据一些要求来进行设计的。我们会考虑到从概念到生产流程再到成品的一步步,要保持整体风格的统一,把握每个元素构成的细节,让人们对他的印象尽可能地深刻。最开始,我们的直觉一大部分决定了设计品——它,会是怎样的。假使我们出于某种目的背叛了这种直觉,去与下流的营销同流合污,以成套的模板去讨好众人,设计会变成一场灾难。遗憾的是,在现代主义生产力狂飙之时,这种不良风气遍布商业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恶性循环让人越来越不愿意费力不讨好地追求艺术性。我想,就算我现在还未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我们应该在学生阶段就明白将来如果要担纲这一工作所需承担的责任,我们需要清楚明晰的行业标准和个人原则,舍弃不需要的枝蔓,克制不必要的欲望。

本书中,无形的因素比具体的设计方法更基本、更重要。

从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股则、适度性、模糊性、历史理论批评、现代主义、统一性、视觉的力量、智慧的优雅、永恒性、责任感、权益、自然、任意性、语境、影响、营销的角度来看,设计必须要通达用户,出发点明确,并追求永恒的价值,要出于道德和责任设计,附带有设计者的个人价值观。规则、毅力、责任感、品质、连贯,缺一不可。学习历史也很关键,让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理解当下、构想未来,跟随过去人的设计思路并观赏沿着该思路制成的艺术品也是极有趣的。而早期的理论和作品能带来的除了精华,也包含了误读和糟粕。正确地评估批判,掌握事物本质,是脊梁。进入现代社会,工业设计兴起,人占据了主体地位,新技术与情感强烈碰撞。十九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兴起,带头人是威廉莫里斯,后来启发了日本的民间手工艺品设计,象征着对机器工业的反抗,而最终因为现代化更大规模的生产力解放而变得不再流行。二十世纪中期法国的情境主义流行,又促进了时尚设计走向模糊性、多元化、可能性、矛盾性,由此可见设计与时代息息相关。

在设计实践中,我们注重的是纸、纸张尺寸、网格线、企业信笺、书籍网格、排版、字体选择、字体尺寸、尺标、比例、机理、色彩、版式设计、序列、装订、标志性、留白、经验总结。

艺术不该是被我们高高仰望的,它应该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能被发现的美好。持之以恒的学习是设计的来源,责任感是设计的原则,而灵感是设计的升华。我爱设计,就像热爱我的灵魂。

设计观后感(篇6)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originai。在书中,我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解释设计的涵义和概念。它简单易懂,能吸引我继续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一、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

我认为设计是一种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思维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句话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实目的,也是人们心中对设计最真实、最朴素的想法和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无论是从设计的时代进程还是从设计对象的整体艺术形式来看,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态度。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个。问:我们研究的**设计史,19世纪以前的设计史料,可以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

2、 第二章通过展览中的实例和设计案例来说明设计师的各种设计理念

7号。重新设计:在现有设计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和设计,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熟悉和使用得生活用品的认识发生变化,与人类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

8个。纸管建筑和四角纸管厕纸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

9号。保温服(多拉链、报纸)设计人性化,注重设计与人的关系。

9号。设计不仅考虑了主体行为,还考虑了图象背后的各种环境。“青年放咖啡杯”这一例子,说明设计有时候是一种“给予”,结合环境设计,会有偶然性发现,这是环境的给予。

10、cd播放机,外型与“换气扇”相似,这是嫁接的手法,把人们对换气扇的感觉植入到cd播放机,两者结合,吸取换气扇的优点。

11、茶包设计把潜意识领域的种种可能性设计进去

木偶牵线茶包,是运用设计迁移的手法,找到之间的相同要素

四、12、第四章谈到“无中生有”这一设计概念,设计出“有品质的设计”,具有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13、这章节中围绕“无印良品”这一设计,谈到的设计理念就是“无”,这里的“无”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这是日本所倡导的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

14、原研哉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这是我们俗称的善于发现问题和改善问题。

15、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校长马克斯·比尔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5、 第五章论述了设计的目的和发展方向。设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价值观或偏好,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利益的增长,引导消费欲望。

6、 第六章,中原研哉用描写和批判的语言考察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他深刻分析了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承认不足,展望未来,但谦虚的言辞掩盖不了主人翁的风范。另一个是对所处自然环境的热爱,不推崇同西方文化一样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十足的色彩斑斓的设计,他引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

设计观后感(篇7)

寒假期间,我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对其中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案例印象尤为深刻。这位语文老师以“苹果”为主题,设计了多学科的各种教学活动。

站上讲台二十多年,从一开始的拼命三郎,执着勤恳地诲人不倦,到取得一点成绩后逐渐开始的迷茫,迷茫于自己这样任劳任怨手把手地教,是救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这样的迷茫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曾几度让我想逃离这个我深爱的三尺讲台。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后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开始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但这仍然不是我心中憧憬的课堂。我想看到的是孩子们真正能用自己的头脑思量问题,能用自己的小手亲自实践,能够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沉醉在学习中,不浪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这样的愿望埋在心里一直不敢说,因为太过于理想主义。可是,心没死,却又无路可走。虽然知名教师的荣誉挂在头上,但是我很羞愧,只能在自己的教室里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但似乎也总让我快乐不起来。离退休的日子越近越不安:我的教学究竟带给了学生什么?他会自己学习吗?他会自己思量吗?我到底怎样教才干实现这些愿望呢?……

直到这个寒假读到这本书,看到这个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并不是基于学生理解上的设计,才解开我心中的疑惑与矛盾。那时,北京亦庄的校长说这样的课程是不参加期末考试的,正像这位语文老师一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很少有评估手段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真正深入地理解了课程内容。以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往往能激发孩子们的爱好,也能环绕一个主题提供各学科的关联,但是这样学习的最终价值值得思量,学生在多样活动中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有价值的内容标准?在诸如创意叶子粘贴画写作创意故事完成信息检索等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怎样的理解?也就是说离开课程体系设计这样的活动课程仍然无法实现学生对应学的知识的深度理解。

那么,怎么设计才干让学生们理解教学设计呢?重复读了很多遍,明晰“学生理解”的目标,探究“好设计”的方法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双重目的。结合书中设计“苹果”课程的语文老师的做法,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晰每个单元的主题,环绕单元主题设计多学科多样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既能够参与活动又能够实现课程目标。

当然,这样为理解而教的设计要想真正实现还有很大的难度,很多的艰难如何克服还需更多的思量,但是至少它指明了一些方向,让我不再彷徨,遵循“计划——修订——教学——评估——反思——调整”这样的循环不断努力前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