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热门

02-12

在我们欣赏完一本优秀的书籍后,内心会激起一股强烈的共鸣,同时也会迸发出许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读书的过程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书中的世界,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感动,我们会为书中的人物付出情感和感叹。那么,在写作品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内心的体悟呢?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的相关内容。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

梁启超家书观后感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的政治远见和后来对所有学术大师的教育,他仍然是一个模范家长。他的九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栋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苏洵、苏辙、苏轼相提并论。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逃学、留学期间与在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

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

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还说,他会和这个女人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但他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

它非常重视儿童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以及所学学科与国家需要之间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你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不允许他们依赖家人。

梁启超先生在信中不忘教孩子们爱国。爱国主义就像一粒种子,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使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最好的外国知识。

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他要求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这是中国最需要、最有用的方向。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

梁家的孩子没有一个留在国外,不管中国是处于战争还是贫困之中。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梁启超是如此爱国,他没有一个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有远大的抱负,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上。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待,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待。

自信的梁启超一直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

“……因此,今天的责任不在于别人,而在于我的年轻。青年智慧是国家智慧,青年财富是国家财富,青年力量是国家力量,青年独立是国家独立,青年自由是国家自由,青年进步是国家进步,青年好于欧洲,那么国家好于欧洲,青年对地球是男性,那么国家对地球是男性。……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每一封的价值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要像梁启超先生一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把国家的兴衰作为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家书观后感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了这种印象,人们对写这类文章的父亲有了一种固定的理解。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青年智慧是国家智慧,青年财富是国家财富,青年力量是国家力量,青年独立是国家独立,青年自由是国家自由,青年进步是国家进步,青年好于欧洲,那么国家好于欧洲,青年对地球是男性,那么国家对地球是男性。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

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是**,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观后感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还说道:

"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思成在国外的学***瓶颈,梁启超和他**学问的有用无用: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是**,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倡导子女兴趣要广泛,视野要开阔,主张"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人生之旅历途其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思成徽因美满姻缘伉俪佳话,正是梁启超一手促成的,"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他从来没有强迫孩子,只是用他的阅历为孩子做了人生指引。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2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嘘寒问暖之语或许没有常挂嘴边,但在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关爱流于点滴。

梁先生的家书中,他有时扮演慈父角色,为子女人生之路的规划起引导作用;有时候似乎也是位慈母,对子女诸多宠溺,宠溺之间不乏告诫,慎言慎行,人贵自立,人贵自省,人贵自知;有时候宛如兄长,呵护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又好似孩童,对子女们撒娇。撒欢、逗笑、关爱、或宽言鼓励,或敞开心扉,梁先生的真性情,很难想像到他是一个生活在思想禁锢,长辫宽袍,三寸金莲的封建时代,思想穿越百年灰色中国,以身作则,做年轻人人格的典范,也让我们读到了别样的梁启超。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爱国之心长存,当取外国之知识报国,当取外国之思想报国,当取爱国之先进报国。梁先生希望子女不管在国外多有成就,也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报效国家,即使这个国家还在经历苦难的成长,即使这个国家还是沉睡的狮子,吾之国,吾之家,以吾赤诚之心相报。他还希望子女于苦难中磨练成才,当自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治学之路不可不严谨,“汝求学不可太急”,“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关怀之中透着严厉。精于术业,也许生活中会少些乐趣,但是知识和专业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和课堂上,交友取益,读书取益,生活中亦有颇多可学习的地方。

当孩子求学治学碰壁时不断的鼓励和劝慰,知识不是死的,不是几门考试、几张卷子,几本文凭,学问也是灵活的,不拘泥于眼前的小磨难和小挫折,不消沉,不堕落,不灰心。一个人若是在束缚的环境中消磨意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

哲子女之道,似双手托着奋起的雏鹰,自由飞翔,偶有训诫,皆语重心长,一代大家,“智、德、仁”的典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3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昨日从书架上拿出一本老严以前买的书《梁启超家书》,随手翻了几页,却被梁启超那种对孩子的有温度有深度的爱所深深吸引,拜读之后,感慨颇多。梁启超先生,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名满天下,然而作为一位父亲,他是那么的可亲,可敬,他时而称呼他的孩子们为“宝贝,乖乖”,撒娇卖萌,尽情挥洒他的爱与思念,时而认真地和他的子女们谈论家国天下,谈论民族大义,进行道德培养,而他自己,也活成了子女们心中的精神楷模。

很多时候,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读到一本好书,你并不能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好处,或者理解地很肤浅,不明其深意。然而当我们经历了世事,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再碰到一本好书,你会觉得,这书中的道理,为什么我知道的那么晚,而如今读来,是如此熨帖我心。我们经常和知娴谈论一些事情,但是年少的她,当然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想法。我喜欢在读到好的文章和书的时候,在三人都闲暇的时候拿来读一下,而往往和我产生共鸣的只有老严,我知道,她还太小。

我希望我能在知娴的每个人生阶段都能陪伴她的左右,在她遇到的每一个抉择时,我都能给她力量,给她我最中肯的参考意见。这应该是每一个母亲的心理。然而我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我知道,很多弯路需要她自己走,很多挫折她会躲避不及,而我,也不确定能陪她走到哪里。因此我希望,我能在读到好书的时候,替她记下一笔,写点我的感受,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把我的反思写下来,记在这里,现在她未必懂,将来或许她可以翻出来看看,等我们可以对某件事情产生共情的时候,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探讨一下。或许,这也会是我对她的爱的纪念和传递。

今天,读《梁启超家书》,真的如书中所说,每一封信里,都透露着父亲浓浓的爱意,其情之真,其爱之切,几十年后读来,尤能被其强大的磁场一击命中并被深深吸引。我也萌生了想给知娴写信的冲动。我是那个时时监督她学习,管理她生活的执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矛盾不断,相爱相杀。我反思在作为朋友方面,我共情的能力太小,在她那里,我只是一个母亲,尚做不到真正的朋友的角色,我希望我能学到《梁启超家书》精髓的万分之一,好好反思自己。孩子真正和我们朝夕相处只有短短三四年的光景了,我希望我也可以在我们的相处和离别中学会写信,传递我那滚烫的爱女之心,虽然不能像梁启超先生那样照亮子女的道路,也希望能给她的人生路增添一份温暖和自信。

摘抄我喜欢的梁启超先生的家书的精彩部分如下:

1)人之生也,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梁启超致梁思成书(背景:林徽因父亲亡故,梁启超先生写信给梁思成,劝解林徽因鼓起勇气,发挥天才,完成学业,不要沉迷于伤痛。)

2)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励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要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欢喜极了。中国先辈们屡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学校的图案室之小天地中,许多潜伏的机能如何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遍发生许多刺激,去去波士顿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于“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相比,更不及万分一了。然而令你触发者已经如此,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这段读来太爱,摘抄了一大段,梁思成这样的大师,在青年时期也有迷茫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局方寸之内,经年累月学基础画工,出游波士顿一次,感知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不免对自己当时的境地感到怀疑。而梁启超先生这一段书信真是句句精妙,把自己高湛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切身的体会,传递给自己的儿子。梁思成,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著有《中国建筑史》。而他的成长离不开这样一位视野宽广,格局宏达的父亲的密切影响。

转到目前的知娴的学习,我们经常形容十年寒窗,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强度也越来越大,在面对如今的社会环境,网络,游戏,闲书,对他们的诱惑越来越多。诱惑越大,对于学习的疲倦感也越来越强。但是我依然认为,十年寒窗,仍然是需要分秒必争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可以不用想我们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抉择,但是现在的'每一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不管是主科语数英,还是史地生,你学进去的每一点知识,都会积聚在你的精神内核中,你学的每一段历史,都是我们的前生,你了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地球,你学到的每一分生物知识,都是我们人类和生物界的循环和繁衍,这些点点滴滴,都会帮助你的精神内核在某一刻达到质变,你会变的更加睿智,更加丰富,从而更加宽广。今天的每一分耕耘,都会使你将来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得体、美好的自己。

3)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这种境界,固然关系人格修养之全部,但学业上之熏染陶熔,影响亦非小。因为我们做学问的人,学业便占却全生活之主要部分。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这些话许久要和你讲,因为你没毕业以前,要注重你的专门,不愿你分心,现在机会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说。

梁启超先生给子女的家书里,随处可见真知灼见,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们虽然没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遇见这样的长辈,但是读读他的信,他们的很多生活细节,包括上学,择业,交友等很多方面的思考跃然纸上。如果我们能读进去,有思考,益处会很多。这也是他们留给几十年后的我们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我们的人生在历史长河中渺小如尘埃,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所历的每一段光景都是鲜活而厚重的,需要我们常做思考、调整,我们需要不断地跳脱开,审视自己的内心。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4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政协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5

最近几天,在读《梁启超家书》,颇有感触,以记之。

首先,任公和众多父母一样,在家书里经常关心儿女的学费、经济问题,不仅读书的要资助,结婚以后的子女经济窘迫,他也会慷慨解囊,一切就如天下的父母一样。

第二,任公是个极民主的父亲,对于买房子、建坟墓等本应由父母作主的事情,他会在信中征求儿女的意见,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的建设之中。

第三,任公是个极温和的父亲。女儿考试不及格,孩子入学要延迟等,他都以鼓励为主,强调的是打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了,今后的学习自然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任公是个极开放的父亲。他的子女众多,虽然自己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史研究,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从未对他们的未来进行严格的规定,思成喜欢建筑,就学建筑,思永喜欢考古,就学考古,思忠喜欢军事,就帮他联络西点军校,不管他的子女今后将从事哪一行,他都是支持的。不过有一点,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官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做学问。

第五,任公是个极自信的父亲。对于思顺和思成的婚姻,他是极自信的,认为自己促成了两对佳偶,但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这鸳鸯谱点得好不好,尚不得而知。

我最大的感受,作为父母,教给子女的,应当是做人的道理。对做事来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把基础打好了,长年累月,总会取得成就。任公用自己的给子女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学习。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6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人烟连三月,家信抵万金。国难与斗争,厮杀之持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信?傅雷的家信被誉为煞费苦心的教子篇章,恰是这万金家信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持不懈之志,获得了那般-成绩。一样身为近代著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信又能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华夏近代具备深切浸染的一名人物。他在政事、学术、心思、培养等各个领域都有肯定的-成绩。勇于试验百日革新的探究革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培养上不但有西方的怒放民主还有华夏保守培养的精美。多是因他深入看法到少年强则国强进而对联女的培养倍加重视。

他的培养式样既不陈旧随从华夏封建保守,也不盲目寻求西方时髦,而是重视将二者完好联结。他全心指点后代,细心对他们施行培养,不过他没有对联女们有太多奢求,而是鼓舞他们依照本人的意思,挑选本人的方位。他对分别后代的培养启发方位分别,不恰是知道了华夏传统孔役夫因材施教的心思吗?这类培养的胜利事例不恰是告知了我们分别的人有分别的学习作风和步骤,惟有适合本人的学习步骤才是最佳的。他还表达学习应有议论精神。分别的学术与文化都有分别的自己上风与劣势,惟有勇于议论与评析过错之处,才能制造出更昌盛的文化。恰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美,才使得他的子息们将东西方独具特点的文化联结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求学习应有赶上心,充溢猎奇和求知欲,乐趣味主义和达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与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样充实,恐怕万世维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曾不在此。我每历多少时间,风趣转新方面,便感觉像换个鼎盛命,如朝旭牺牲,如新荷出水,我自愿这类生活是极心爱的,极有价格的。回顾他云云的治学式样,梁思礼也说:父亲宏大的人品、广大坦诚的度量、风趣主义和达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和庄重的治学作风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息的精神源头。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当重视意思与坚定不移的精神。

恰是梁启超的专有培养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名誉。那么他能否只重视后代们的学习而不顾子息们的健壮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信中的苟且一封都可会心到他对联女们浓厚的关爱。

开始,他对的后代称谓方面。他称后代们为宝物,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以至还给孩子们起了花名。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物庄庄,大宝物等称谓。云云可设想出他是何如一名慈爱和气的老头,以至有些撤销他身为革新家的宏大形象,转瞬变身为老顽童。云云怒放的心思,在封建固执派权势重大的其时还恰是时尚啊。可能梁启超先生这怒放的心思深入的浸染了他与他后代采用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但鼓舞启发后代学业进展,还功夫叨念着后代的体魄健壮。动作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体魄健壮方面,他肯定会坚决果断的挑选后者,而梁启超即是这样一个关怀孩子的好父亲。

只惋惜了,在那个晦暗与涟漪的年头,战乱中交错了革新的人烟,他只得站起来以身作则引颈变法,云云困难。但恰是因困难,才使得那些家信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信给我们的无尽摸索与诱导,未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由呢?

 一年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7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青年智慧是国家智慧,青年财富是国家财富,青年力量是国家力量,青年独立是国家独立,青年自由是国家自由,青年进步是国家进步,青年好于欧洲,那么国家好于欧洲,青年对地球是男性,那么国家对地球是男性。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

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是**,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8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作者:西安分行办公室李佃强

《梁启超家书》是一本不太厚的书,但与以往我们对这位大家的政治活动、学术研究印象不同,读罢此书,一个劝学、“催婚”、风趣、有点碎碎念的“顽童”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梁启超的九个孩子都很了不起。笔者更关注梁思成,主要分享梁思成的信。

做学问,不以是否有用来评判

梁启超家学渊源极深,对于这个长子,在劝学上用的功夫着实不少。梁思成写信,问做学问有用无用,梁启超以唐朝的诗人李白、杜甫和名相姚崇、宋璟为例,告诉梁思成“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人人各有所长,做学问的人与做官的人,只要都竭尽全力发光发热,给社会做点贡献,就都是有用的。而对于梁思成这种看起来急于求成的心态,梁启超也给予了驳斥,他在信里写道“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是**,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启超把准了年轻人做学问心态的症结,那就是短时间内急于有所收获,长期来看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他语重心长的告诫,或许可以让梁思成幡然醒悟,沉下心做自己的学问。

在梁启超看来,在学校中求学,最重要的是学规矩,“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当然,这里的规矩并不只是学校的规则,而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务求循规蹈矩,而不是投机取巧。“能巧之人,***矩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因此,做学问不怕出不了彩,怕的是基础不牢、根基不稳,花拳绣腿、弄巧成拙。梁启超还讲,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有的知识要一天一天慢慢积累,像是炖一锅好汤,有的知识则要集中精力解决几个主要问题,像是爆炒一盘好菜。

这种精准把握学***,懂得快慢结合的方法,对于今天的我们学***都是很有益处的。

感情不节制,便会自投苦恼的罗网

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为徐志摩证婚的情形,徐志摩的妻子才与前夫离婚就迅速跟徐志摩结婚,他本来不想去,无奈胡适之、张彭春两位朋友苦苦求情,但他也毫不客气,不留一点情面,“我在礼堂演说一篇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在他看来,“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发此感慨,一是表达他对徐志摩结婚一事的**,二是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如此冲动,自投苦恼。

彼时,梁思成与林徽因同在美国,梁启超在信中也频频叮咛二人互相照顾,在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被袭逝世后,他赶紧给梁思成去信,“徽因造此惨痛,唯一的伴侣、惟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他”,而在金钱方面,他从来都是大度的,在询问梁思成的预算时,会特意提醒,将林徽因的一并计算在内。可见,他对儿子感情生活的重视和殷殷期待。

在梁启超的观念中,“人需等到生计完全自立后,再实行创造新家庭”,他本来也不是一个“催婚”的人。林徽因的父亲出现变故之后,梁启超更多地为林徽因着想,便想着让自己的儿子把责任承担起来,甚至提出了让儿子换一个更容易谋生的专业,成婚之后,也能负担起一家老小,“但现在的情形,思成结婚后不能不迎养徽因之母,立刻便须自立门户,这便困难多了。我以前想让他学习城市设计,但我怕他不着急。毕业后,他将转到建筑工程专业。那怎么样?

”其对林家的情谊可见一斑,梁思成听从了他的建议,研***学,回国后在东北大学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建筑系。

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

梁启超自认为是一个“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这让他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在他看来,人要有多种趣味,要烂漫向荣,“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他很喜欢这种生活状态,便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