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02-16

流逝的时光可以通过作文来记录,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们有地方挥洒感情,令人难忘的作文一般都是语言精练、内容准确的。那些优秀的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品中国文人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1】

吴雪阳中国文人灿若星河,捧着《品中国文人》,不禁感叹良久,或许是作者余秋雨式的笔触,抑或是于丹式的诱导,每一个文人都展露着自己的棱角,每一个文人都活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掩卷深思,中国文人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中国文人身上能读到什么呢?

所谓文人,或许是几分率真。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独特的个性,好像全世界都在反对他们。嵇康在青山绿水中打铁,多次被朝廷**推荐。嵇康一动不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的朋友亦如此。阮籍,堂堂七尺男儿,常常独自驱车,漫无目的东闯西撞,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如同孩子般大哭。他很痛苦。

这是最悲哀的痛苦,也是最真诚的学者。

所谓文人,是真实的个体。陶渊明,他热爱生活,热爱百姓。却不爱官场上的觥筹交错,不爱君臣中的趋炎附势。

他退出,欣欣然。用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曲调,奔向深邃的丛林,隐居。李白,似乎是一个荣耀的名字。

然而,在理解了作者独特的眼光之后,我认为李白是一个纠结的个体,一直在竹隐与文人之间荡漾。他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他也隐,但却隐给朝廷看,隐给皇上看。

所谓文人,有天下为公的情怀。宰相司马光,淡忘自我享受,酒肉长年不能食,蜡烛与炭火也是省之又省。这样“吝啬”的人却为朝廷尽职尽责,希望人民能够酒足饭饱。

杜甫也曾呼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所谓文人,有忘记个人恩怨的胸襟。苏轼的仕业一直坎坷,章淳稍微改变了几次,苏轼被降职到千里之外,甚至把他处死。几十年后,他们的命运互相调换,在苏轼向朝廷缓缓而行时,章惇的儿子章援向苏轼求情,苏轼没有得意的抚掌大笑,而是诚恳地回到“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

”并写了治瘴毒的药方。最大的宽容是在敌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寿司是发自内心的。

文人亦君子。

在作者看似朴素的笔下,血脉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波澜壮阔地将文人气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如今,文人气质似乎少之又少。名利,金钱,无一不充斥着我们的脑膜。肚子越饱,反而脑内的空白却越拉越大,心眼被食物越挤越小。

比如,轻视祖先一无是处,自夸是文人的人,自称能用一双锐利的眼睛看透世界的人,以粗俗的话语为荣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文人。

请离开文人的品质去征服你所谓的混沌世界。

所谓文人,应是一捋银髯,一身傲骨,人品与学品俱佳,不因世俗而改变自己。

所谓文人,你有你的舞台,台灯会打你,你的天性会让舞台被你主宰。

(作者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352班读书时的读书笔记)

童年——读《缓刑》有感

作者:时晓莉

《缓刑》这本书读的并不轻松,拿起放下我读了两遍,然而依然会觉得有些晦涩,有些不清不楚,有些茫然。可以说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它没有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一些自传体**里,流水账般的叙述,这只是作者在讲述一段自己童年的经历。但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使作者在成年后回顾时,仍然充满着难以言喻的悲伤、沮丧和困惑。

就像书名,似在等待死亡,在迷茫和不安中,又似乎有着希望。

书里只是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我和弟弟住在母亲几位女友在巴黎郊区的一个村庄的家中。但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背景。

书里从头至尾弥漫着一种迷茫而又朦胧,淡淡的悲伤,些许的压抑,迷雾一般的氛围。每个角色都是真实而神秘的。从头到尾,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从是什么职业,又神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在那所房子里。

就像本书的序言所说的:街名、**簿、重叠的时空、模糊的倩影、销声匿迹、不可告人的过往、和纳粹合作的污点、洛里斯通街的暗影、四处游荡的调查、可疑的访客、孤独、遗弃、行迹存疑打零工的父亲、在巡回演出之间奔波的当演员的母亲、没有户口簿、腼腆和优雅、压抑的恐惧和痛苦……但这个故事极为简单,没有鲜明的个性、没有惊世骇俗、没有绚丽的外在印记……只能依凭迹象、散落的碎片、通常无解的只言片语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行迹。

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印记,让读者通过故事了解自己身处的不同世界。《缓刑》的故事背景,大概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法国巴黎,那时的巴黎已被德国纳粹所占领。一群和作者住在一起的人似乎并不担心生活。他们每天都有美味的食物,一辆四马力的汽车可以骑,而且作者可以上学。

然而,作者的童年是灰色的,没有明快的色彩,和弟弟寄居在母亲的朋友家里,这些女人待他和弟弟很友善,包括她们的朋友,大家会经常一起吃饭,带他和弟弟坐四马力汽车出去玩,送他上学,送他和弟弟碰碰车等。然而,这些永远无法取代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他和弟弟一边在等待当演员的母亲,还有从事可疑勾当的父亲,同样可疑的还有父亲的过去和行踪,父母甚至连续数日、数周、数月杳无音信或者不来看他们,之后又把他们送往别的地方,托付给别人照顾,动荡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仿佛建立在流沙之上,不断从指间流走,充满了不确定。

在”存在”与”缺席”这两相纠缠中,动荡、模糊、没有身份没有归宿。

作者也曾想要搞清楚,和自己一起生活的这群人,到底在做什么,她们是群什么样的人。就好像,爸爸曾带着他和弟弟去看过的萨德侯爵的城堡,那里面似乎很神秘又充满了秘密,作者会幻想自己和弟弟进入了城堡,并见到萨德侯爵,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晚上他和弟弟想去城堡探险,但只有前两个人回来了。

这就如同,作者隐隐的感觉到和他一起生活的这群人,是什么样的人,在做着什么,但每每要接近真相时,便又停住了。也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像是残酷的,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与其接近真相,不如就这样朦朦胧胧的生活,唯有这样或许还可以保留一份对父母美好的影像,唯有这样生活是可以期待和继续的。

尽管童年生活充满了令人不安的遗弃感、模糊的焦虑感和虚幻感。但作者依然坚强的长大**,并有一番成就,在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或许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特殊的童年经历,以及一起生活过的这样一群人,让作者内心超出常人的细腻敏感,更能捕捉人性中那惶惑不安却又无处不在的恐惧,苦苦追寻却又不得心安的存在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快乐或悲伤、真实或虚无的童年,这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也是宝贵的一部分。对作者来说,这段记忆是珍贵的,对我们来说,不是吗?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小院里有一洼小菜地,种着蔬菜和向日葵。夏日午后嗡嗡作响的蜜蜂、安静的庭院和繁星点点的夜空,成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有时我会在想,这份记忆是真实的吗?

后来也就释然了,不论怎样,它对于我是温暖的。就像这本书一样,也许在我们的阅读中,这个故事是晦涩难懂的,但对于作者来说,却是难以忘怀却又精心收藏的。

分割线《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在高质量课程的要求下,我打开了一本我从未听说过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

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下了空前的销售记录,此后一直很繁荣。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

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时间不同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但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后,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但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

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呵呵……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己的主宰,用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笔记(一)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主人公汤姆的勇敢和正义。

一天,汤姆和伙伴哈克在坟地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杀人案。但**波特却冤枉哈波,于是,哈波被抓了。汤姆决定在法庭上证明一切。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可是杀人案,况且,当时杀人犯波特也在场,他就不怕波特吗?正因为汤姆有超强的正义感,所以他才不顾一切救哈波,要还他清白。

我对他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又有一次,汤姆和伙伴贝琪在游玩。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通道又纵横交错的大山洞中迷了路。他们被困在里面几天几夜。

贝琪是个女孩,她那时再也走不动了,全靠汤姆冒着生命危险探路,直到走出山洞。

多勇敢啊!在死神面前毫不示弱。汤姆的一举一动,无不证明了他的勇敢。一般的人首先会被自己吓倒,而他却勇敢地面对并解除了所有的困难和危险!

读了这本书,我仿佛也变得勇敢正义起来了。现在,我终于明白,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在以后的人生坎坷中,我一定会想起这个名字——汤姆!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2】

这个假期,我读了刘小川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在书中写的人物非常生动、具体,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将自己也置身于人物的经历中去。好像他们就在自己的眼前,甚至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快乐、幸福、骄傲以及痛苦、悲伤与失落。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

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我想也许是他一生都在告别,告别那些个女子,告别友人,告别亲人,从而使他的每一首离别词都饱含情感,加上对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写,离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所在。尽管他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每一个相识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词篇,不管是缠绵,离别,羁旅,还是情愁,总有些人还记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凭阑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而柳三变,一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

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一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李清照,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依旧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

《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然而,这只是她早期之作,大多为轻松地小令,到了晚年,多为充满了愁意的词。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赵明诚死了,张汝舟又是个骗子,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伤,却不会流泪。

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人。从少女时代的单纯之美,到中年的从容淡定之美,以及晚年平静之美。她的词更加体现了这种艺术美,有生活乐趣,也有对命运的不甘和抗争。而她也敢爱敢恨,骨子里有一种不一般的倔强,对生活充满了勇气,这些性格造就了李清照,一个伟大的李清照。

她早已随风而去,但这样一个灵魂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学习。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3】

读《品中国文人1》有感

这个暑假 ,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屈原,部分原因是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我最喜欢的历史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屈原变法失败,被贬到夷陵,在夷陵的数年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后来秦国想要进攻楚国,屈原被复职,屈原连齐抗秦,并取得了成效,本以为屈原可以继续为楚国变法图强,秦国的张仪却对怀王一番花言巧语,屈原被囚禁在了齐国,在囚禁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抽思》。后来,屈原被流放到北汉荒原。后来,屈原被召回。这一次,怀王被秦国扣押。怀王死,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写下了后人不复望其项背的《天问》,最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自尽……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智慧和毅力都是值得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高一七班赵清锐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4】

这个假期,我读了刘小川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在书中写的人物非常生动、具体,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将自己也置身于人物的经历中去。仿佛置身于自己的眼前,他们甚至能感受到内心的快乐、幸福、骄傲、痛苦、悲伤和失落。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

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

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只在我离开的时候,我向几个女人挥手告别,然后乘船去了下一个陌生的城市。我想也许是他一生都在告别,告别那些个女子,告别友人,告别亲人,从而使他的每一首离别词都饱含情感,加上对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写,离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所在。

尽管他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每一个相识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词篇,不管是缠绵,离别,羁旅,还是情愁,总有些人还记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凭阑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柳三变,一个有太多天赋和感情的人,在这个时候离开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

没有一位女诗人能站在诗歌界的顶端,看着其他像她这样的人。李清照在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之后,仍然写出了无数的优秀诗歌。

《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不过,这只是她早期的作品,大多为易小品,到了老年,更充满了伤感的话语。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赵明诚死了,张汝舟又是个**,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

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伤,却不会流泪。

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人。

从少女时代的纯真之美,到中年时期的平静之美,再到老年时期的平和之美。她的话体现了艺术的美,生活的快乐和不愿与命运抗争。但她也敢于爱与恨。她骨子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倔强,充满了生活的勇气。这些人物使李清照,一个伟大的李清照。

她已经随风而逝,但这样的灵魂在当今社会还是值得学习的。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5】

初见名字时,我以为作者真的要把出现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每个文人都写一遍,觉得这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翻看书的目录一看,每一本都只挑了**个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品述,有种被骗的感觉,开玩笑,呵呵……

我读了《品中国文人○1》,对第二本没有发言权,就简单谈谈我对第一本的感受吧。在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文人不是自杀、热爱祖国的屈原;不是忍辱负重也要完成史记的司马迁;不是财、色、权、名样样具全的司马相如;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字渊明);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不是心怀苦难人民,慈悲心肠的杜甫;不是“长安米贵,居易也”的白居易;也不是“故国不堪回首”的李煜;而是豪放不羁的嵇康。

或许有人会认为嵇康不如屈原等人,他没有以身殉国,不懂犁庶之苦,也不懂曲意逢迎,连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都察觉不到。然而“竹林七贤”各个名满天下,作者却只写嵇康,想必是有一定用意的。“竹林七贤”中他是老大,却并非年纪的关系。

有人说他放荡,老母亲去世时没掉一滴眼泪,但听到一个从不认识而才貌双全,却云英未嫁的姑娘去世时,冲到她的灵堂前痛哭流涕(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呢)。但这就是他的一种毫不做作的真性情。我欣赏他是因为我羡慕他,在现代,我认为几乎没有人(疯子、精神病除外)可以不顾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去做一些特别离经叛教的事。

当然,在以传统礼教为重的古代更是不可能,有人说没心没肺的人才能不顾他人的感受,嵇康对于前来附庸风雅的钟会之徒全然不放在眼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钟会是大能人,前来拜访大名士。其实,他以前也来过一次,但不敢敲门,把自己的学术著作放在嵇康家门口,转身就跑了。这一次他带了一帮人,‘乘肥衣轻’,他亮出了贵公子的派头。

两次探视,自卑和傲慢都有些莫名其妙。他以天下为荣,一生只有两个人:掌权的司马昭和出名的嵇康。

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炼铁,不理他。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却引来了别人对他的怨恨,“钟会想做大名士,嫉恨嵇康挡他的道。

但他两次访问嵇康时,都丢脸了,这让他在官场和学术界都笑了起来。嵇康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痛快。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也能一肚子坏水,”但是这不能说明他没心没肺,对于朋友他是很看重的,所以才会对朋友的背叛那么大反应。

“他们判断一个人,用嗅觉就够了。”然而嗅觉有时也有失灵的时候。单涛多次向官场推荐,带着官场的考虑:

利用嵇康的名气和才气。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写下了绝交书“嵇康在绝交书中说:‘偶与足下相知。

’这句话,也把他和山涛长达二十余年的友谊定了调。既是谴责,又是自责:责备自己看走了眼,”我相信当时嵇康必定是五味杂呈。

现在的人很难有勇气表现出真正的自我。

《品中国文人○1》让我认识了真实的中国文人,没有为伟人讳,为尊者讳:李白诗作名满天下,一生追求荣华富贵,却因恃才傲物而郁郁不得志,也没有给失败者戴上世俗的帽子:李煜不懂如何把持朝政,百姓却生活地安居乐业,这是因为薄税,在其降国前,人民未受任何苦难。

摘下耀眼的光环,唯一能吸引别人的就是自己的人性。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6】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夺人眼球的时代,读书似乎已经被遗忘。我很少拿起书来,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大多数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都希望通过做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这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

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

对于这些人来说,虽然他们也可能是贫穷、学究、脆弱等小问题,但我只尊重他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很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所有的人中,作者对这些人完成作品的阅读有着景佩之心,但只对司马相如,似乎并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

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

字里行间,文章传递着一种悲伤、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二是司马迁。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著——《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

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

”“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

”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为五斗不屈的大诗人,今天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因为灵魂的纯洁和洁净,他的诗是天然的玉。

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

”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具有真性情的人。只有他们的真实,才能使他们不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世界中,而是代代相传,活在我们心中越来越生动。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我们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学者学习。学***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问。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范文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欣赏中国文人对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的评论和分析,并非易事。但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提到的伟人突然变得非常简单。他们的一些生活以鲜活的文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

我初识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

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只在我离开的时候,我向几个女人挥手告别,然后乘船去了下一个陌生的城市。

而后读了《鹤冲天》,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皇帝。他公然以烟花巷对抗金銮殿,于是皇帝张开金口:“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而再读《玉蝴蝶》,这首诗写尽了他的故人告别的无奈,对过往的回忆,然后又是对故友的期盼,思念友人的深沉,通过写燕子的飞去来表达自己诚挚的感情,而最后一句中断鸿的哀鸣更是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怅惘。我想也许是他一生都在告别,告别那些个女子,告别友人,告别亲人,从而使他的每一首离别词都饱含情感,加上对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写,离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所在。尽管他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每一个相识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词篇,不管是缠绵,离别,羁旅,还是情愁,总有些人还记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凭阑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柳三变,一个有太多天赋和感情的人,在这个时候离开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

没有一位女诗人能站在诗歌界的顶端,看着其他像她这样的人。李清照在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之后,仍然写出了无数的优秀诗歌。

从《点绛唇》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你是想掩饰迷茫和羞涩,还是想掩饰花草树木的娇嫩之心?这些短短的小令实在耐人寻味。

与赵明诚结婚后,又有了“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乐的。写关于愁的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赵明诚带着自己写的50首《醉花阴》和这首“人比黄花瘦”去找陆德夫点评。

他答道:只三句佳。问:

哪三句?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句的确不错,写了她对他相思之苦,无法欢聚,人更显得憔悴。把人喻为黄花,既自然,又新奇传神。

不过,这只是她早期的作品,大多为易小品,到了老年,更充满了伤感的话语。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赵明诚死了,张汝舟又是个**,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悲伤,却不会流泪。

年近六旬的她,在一年的春天,邀请朋友到院子里烧香、弹钢琴、静坐。然后写下了《武陵春》,一挥而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夸张的手法,自己的愁绪连船都载不动,写出了她的孤寂,她的凄凉,她的无奈。

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人。

从少女时代的纯真之美,到中年时期的平静之美,再到老年时期的平和之美。她的话体现了艺术的美,生活的快乐和不愿与命运抗争。但她也敢于爱与恨。她骨子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倔强,充满了生活的勇气。这些人物使李清照,一个伟大的李清照。

她已经随风而逝,但这样的灵魂在当今社会还是值得学习的。

她是在看着我们的吧!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7】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品中国文人,对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人物的点评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读完了这本书,便觉得作者说的伟人突然变得很简单,朴实,他们的一些生平在清新的文字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

我初识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一首离别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柳永便是个一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一个陌生的城市。

而后读了《鹤冲天》,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皇帝。他公然以烟花巷对抗金銮殿,于是皇帝张开金口: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而再读《玉蝴蝶》,这首诗写尽了他的故人告别的无奈,对过往的回忆,然后又是对故友的期盼,思念友人的深沉,通过写燕子的飞去来表达自己诚挚的感情,而最后一句中断鸿的哀鸣更是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怅惘。我想也许是他一生都在告别,告别那些个女子,告别友人,告别亲人,从而使他的每一首离别词都饱含情感,加上对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写,离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所在。尽管他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每一个相识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词篇,不管是缠绵,离别,羁旅,还是情愁,总有些人还记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凭阑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一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而柳三变,一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一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

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一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李清照,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依旧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

从《点绛唇》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是想掩饰的慌乱和羞涩,还是对花木细腻之心?这些短短的小令实在耐人寻味。与赵明诚结婚后,又有了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乐的。写关于愁的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赵明诚带着自己写的50首《醉花阴》和这首人比黄花瘦去找陆德夫点评。他答道:只三句佳。问:哪三句?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句的确不错,写了她对他相思之苦,无法欢聚,人更显得憔悴。把人喻为黄花,既自然,又新奇传神。

然而,这只是她早期之作,大多为轻松地小令,到了晚年,多为充满了愁意的词。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赵明诚死了,张汝舟又是个骗子,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悲伤,却不会流泪。

年近六旬,在一年春天,她请来朋友在庭院焚香,抚琴,默坐。然后写下了《武陵春》,一挥而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夸张的手法,自己的愁绪连船都载不动,写出了她的孤寂,她的凄凉,她的无奈。

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美人。从少女时代的单纯之美,到中年的从容淡定之美,以及晚年平静之美。她的词更加体现了这种艺术美,有生活乐趣,也有对命运的不甘和抗争。而她也敢爱敢恨,骨子里有一种不一般的倔强,对生活充满了勇气,这些性格造就了李清照,一个伟大的李清照。

她早已随风而去,但这样一个灵魂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学习。

她是在看着我们的吧!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一颗颗闪亮的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