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11篇)

02-29

作者写的作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读后感的核心部分是记录下那些给你最大启示的情节和内容,愿这份"《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能够为您提供实用的知识,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够让您更好地处理您的工作!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1

(一)第一次听到"丽莲。卡茨“这个人在杭州参加园长高级培训班时,正好遇到了创新大会。他很幸运地现场听了丽莲·卡茨的讲座,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中英文同声传译的讲座。在我的记忆中,演讲时间并不长,但有很多例子让会场一次次响起掌声和笑声。

然后根据介绍很着急地在书店寻找到了丽莲凯兹的《与幼儿教师对话》,拿到手后却一直没有好好翻看,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

今年10月,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我遇到了老同学,很高兴给我寄了一本书,说是一本好书!翻开一看,却是《与幼儿教师对话》,一本很熟悉但从未细看过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深思熟虑的书。遇到这样一本书,一定要烧香洗手,屏细细读。

本书一共有三个序:作者序、译者序、推荐序。没想凯茨博士的丈夫是上海长大的,一下子觉得亲切了不少。

尽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界各地幼儿园教师遇到的大量问题却如此相似。翻译廖凤瑞博士是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卡茨实际上是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的导师。他感觉很亲近,理解很多。

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打动。凯茨教授的话不多,但是句句经典。

适度原则:无论提供什么,只有“适度”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简练,但是切中要害。

包括:孩子的注意力、爱、刺激、独立性、好奇心、活动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

儿童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是:儿童需要安全感,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成人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和成长,需要成人或兄弟姐妹作为学习榜样。

对于安全感的定义:是指心理上感受自己与别人的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安全感必须建立在所爱的人的感觉上,并且爱是适度的。

我特别认同这份"被感受"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对幼儿很亲切,但是并不能使孩子的奥安全感,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能产生依附、信赖的感觉。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小王子》中描述的情景:

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了几千朵玫瑰花都和他的玫瑰花长得一模一样,一度觉得很失望,后来才明白对他而言只有他的那朵花才是独一无二的,比其他的花都重要,她承载着他的付出和责任。在小王子的故事里,我们经常看到“驯养”这个词。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一种关系。从那时起,我们需要彼此。你是世界上唯一的我,我将是唯一的你。

"只有驯养了,建立了关系,才是彼此需要,才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感悟,才会休戚相关。

“一种安全感来自于孩子们的信念,即成年人对自己的反应是真诚和强烈的,而不是空洞的温和。"

长期以来,我们理想的幼儿园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温和的,我们总是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评价老师。渐渐地,这种温柔变成了一种专业和肤浅的表现,我们很少问自己有多真诚!有时候我们的温柔真的换不回孩子的信任,为什么?我们的温和是否真的就只是"空心"的温和呢?

有时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打招呼时,语言里没有感情,很空洞、很枯燥。孩子们只是把打招呼当作一项任务,缺乏激情和建立感情的激会。

对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博士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提出了教师要与孩子保持距离感的观点,主张教师要适当疏远和理性。也就是说,老师不是孩子的保姆。他们应该有专业的思维和远见。他们应该能够为老师留出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为孩子的发展和调整留出空间。

廖凤瑞博士说,与其一次读完一本完整的书,不如偶尔停顿一下,思考书中的问题或观点,进行思考或实践行思考,这才是与大师真正对话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师的意图。

(2) 这本书的主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lilian katz教授。卡茨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和教师成长研究。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幼儿与幼儿教育",共有八章,分别为:幼儿发展的需求、自尊vs自恋、学习的气质、我的孩子发展正常吗、慎用行为改变技术、是教育还是让孩子兴奋、幼儿教育的目标与适宜的教学、幼教机构的评价。下篇是"幼儿教育议题",共八章,分别为:

幼儿教师的反思与展望、现代家长与教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儿教师的成长、幼儿教育的理念,是幼儿教育一个专业、幼儿教师的伦理规范、教学指导的原则与策略。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

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

它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是指对自己的评价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则是指关注自己和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以丽莲·卡茨教授为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

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

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

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是值得我认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专业".

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点是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常见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读凯兹教授所提出的议题与例子时,我的心里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凯兹博士看到的幼教现场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所写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2

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

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

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

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

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3

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本书犹如经历了一次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与领略着作者个人的独特的学术气质与专业精神。我独到的每一章,似乎都把我带进了一个又一个思考的驿站,丰富、深刻、精辟、独到的学前教育发展观、观点和思想一个新的视角促使我重新审视我现在的工作。以下重点就“幼教老师的成长”与“幼儿教育是专业吗?

”等章节的内容,结合自身研训员工作,围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研训员工作”谈谈我的体会与思考:

一、 本书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诠释

首先,对幼儿教师专业行为的阐述引起了我对当前幼儿教师专业行为的关注。书中有一个关于处理孩子们争抢三轮车的案例,已经成为我反复品尝并应用到新教师培训中的经典案例。笔者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引起了我对教师行为专业化的关注。

目前,本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能否“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作出判断并采用专业的行为准则”成为我关注的重点。

其次,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看法促使我反思自己的发展阶段。对

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度,阐述了不同阶段的教师有其独特的需求和需要完成的工作。由此,联想起93年刚参到幼儿园工作时,正处于“求生阶段”的我时常会担心“今天孩子不要出什么安全问题”,有时甚至早上醒来会害怕上班,害怕进活动室与孩子在一起……当经历一年的实***后渐渐由***得熟练起来,一些点滴的经验帮助我计划每天的工作。这时的我时常会因为“孩子经常来告状怎么办?

”等具体的问题而烦恼,反应出“强化阶段”一些明显的特点与需求。随着进入“求新阶段”,在各方面开始成熟的我通过承担众多的公开活动、评优活动给予了更多实践、反思、交流的机会,从中不断创造使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一线工作七年之后,进入区教师进修学院工作的我成为了一名幼教教研员,在总结自身一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理论的充实,并思考“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提高”等问题。

因此,我反思自己的发展阶段,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了笔者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看法。同时,作为一名研究者,如何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也会引起我更多的思考。

2、 研究者工作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当前,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研究者和学员太多:如何面对

十、几百名教师讲解教材、大纲的习惯;在听课后把我们的想法一股脑儿给予教师的习惯;在几十所基层幼儿园中忙于奔波的习惯;只关注教学不关注教师的习惯……因此,面临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研训人员接受着严峻的挑战,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甚至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面对课程改革,如何应对与广大教师几乎处于同一跑线上的科研人员和学员呢?如何创新研究训练的思路和方法,以适应课程改革、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的阅读,给我不少启示与帮助。

反思关于目前对教研员工作的评论

1、功不可没说

①邹尚智编著的《校本教研指导》一书中提到,教研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功不可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了一个形成规范与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教研室已发展成为集科研、指导、服务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学事业和管理机构。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教师素质不高,教研员的确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出了不可抹杀的成绩,如,改革开放以来,教研员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组织教育改革实验,开展教学研究和指导,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发展滞后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学科研工作仍然遵循着一些传统的理念和做法。有专家认为,目前教研人员的现状已经滞后于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学研究以考试为中心

——考试研究冲击教研;工作内容行政化——把教研员当成教育局的“机动部

队”、“秘书班子”;教研方式“教练化”——教研员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教师成为推行者、实践者;教学研究凭经验——缺少学习、事务繁忙等,依靠多年经验只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学研究功能异化——目标模糊,出现“两张皮”现象,“形式主义”的做法等等。这些都成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弊端,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效益未显说

网上看到这样一篇评论“教师培训=睡觉+锻炼?”,文中对目前某些教师培训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某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师参加学校安排的教师培训,原本高兴地去却是满怀失望地回来。

只因为作为新教师本想学***何面对学生,如何安排教学步骤,如何把握课堂……等众多问题均无从解答却被培训者将大学学过的课程重新又讲了一遍而代替,而且因为培训时间有限远没有大学老师讲的细致与深入。于是,骑车锻炼、到地儿休息、上课睡觉就成为其参加培训的全部内容,而培训者所讲的并非其所需要的。之后,该教师起初为每周牺牲半天时间而愤愤不平的心态逐渐为了学分、为了职称而 “平和”,一学期过去,锻炼+睡觉=一张值6学分的纸。

而该教师再也不愿参加类似的培训活动,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认为教师培训不能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动态,不如上网;不能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如请教身边有经验的老师……这样效益何在?

②高振千在《新课程培训的效益》一文中提出,有多少教研员在脚踏实地地干工作?有多少教师和研究者深刻地学习了新课程理念?有多少教研员具备新课程实践经验?

... 许多人怀疑中国特色的大型教研队伍的作用,主张裁撤教研人员。

从以上三点对教研人员工作的不同评价,分析如下:

教研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业务领域专业人员,其作用与职能无法取

代。正如功不可没说中的观点提到的,在一定的时期教研员发挥的作用是一线教师或是高校研究人员所不能完成的。其既有专家的理论水平又有教师的一线经

它不仅具有领导的管理能力,而且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独特作用是其在我国教育领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其特殊的作用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和研究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变化和发展,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教育发展、教师发展的需要,否则将被淘汰。

教研员的定位应是重新设计,应基于研、训之间的课堂教学实践直面基层广大教师群体,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师专业化水平,能够引领基层学校的“校本培训”,逐步形成学***织。体现以下六种不同层面的角色:

角色一:研训员应是研究者。首先,从新课程的阐释者到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者。

在新课程中,要不断地思考、审视、反思、评判、分析、总结、总结、研究课程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课程实施中。将问题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将预设研究与生成研究相结合,将人文研究与专业研究相结合,研究教材、教育理论,研究幼儿、教师……以教研、科研并举的思路开展活动,用科研的方法指导教研的行为,借鉴科研的科学性、严谨性、前瞻性等来开展研训工作。其次,②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转变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

角色二:研训员应是指导者。③ 从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者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要重建研究者与教师的新关系,将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转变为教师的双向互动、平等沟通模式,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要更教学评价的新操作要领,变一课定论式为更多关注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的全程的发展。

角色三:研训员应是培训者。由单一枯燥、传统的培训转变为对象更具多元性,工作更具层次性,内容更具广泛性,形式更具多样性的培训。

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采取促进与教师互动的培训模式,加强相互沟通,了解教师需求,做好课程理论与教师实践的桥梁。

角色四:研训员应是管理者。由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转变为放权式的无为

管理。应了解各园所教学管理并参与与推动园所的教学工作,包括:开设课程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对课程管理情况,教学常规管理情况,教研活动开展情况,青年教师与新教师的培养情况等。

管理将成为一种不作为的管理,为幼儿园教师的发展和创造提供空间,放松约束和放权,创造宽松的管理环境。

角色五:研训员应是服务者。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全程式的服务。

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创造条件和机会,搭建教师交流和展师的平台,提供满足一线教师需求的资源。

角色六:研训员应是学习者。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如新课程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等,才能**远瞩。

总之,《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将成为我日后工作中的好伙伴,也希望在每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4

孩子们难免会有一些问题行为。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行为,还必须**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源。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行为起因的三种类型: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并分别论述了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治标又治本”的改善。

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即当孩子出现扰乱 1

行为时,**忽视他的行为,或改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才赞赏或鼓励他。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的技巧与信心。对于社交型孩子来说,教会他们如何直接处理和处理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卡茨教授对适应性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幼儿园和孩子的课程和教学?

卡茨教授关于适应性教学识别的讨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凯茨教授认为,要识别适宜性教

对于“什么时候学做好”,凯茨教授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发展的常模层面,另一个是发展的动态层面。发展的常模描述的是有关儿童在某个年龄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如什么时候了解时间概念、守恒概念等。动态发展水平不是比较同年龄组儿童的行为,而是比较不同时期儿童的成长。它可以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自己别:

第一个次层面处理有关个人如何

对于“如何学最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法,包括教学所用的方法、活动、材料及其一切为达到学***并考虑儿童发展后所涉及的事宜。凯茨认为,知识与技能可以经由教导与其它过程促进,但是,气质与情感确无法由直接教导中习得,气质与情感可以看成是“附带的学习”。凯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幼儿良好气质和情感通常是在学***和技巧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它不可能通过单独的“教”传授给幼儿,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的培养而得。孩子越小,他们就越需要在生活中学习,花更多的时间在非正式的活动中。

第五章指出:行为改变技术是学前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果使用得当,会使孩子改变原来的不良行为,表现出预期的行为或学习。然而,虽然这种限制技术是有效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盲目地使用它。

我们应如何慎用“行为改变技术”呢?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问题 1

有三种行为类型:限制型、情感型和社会型。文章还讨论了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很适用。

即当孩子出现扰乱行为时,**忽视他的行为,或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候, 才给予他赞赏或鼓励,促使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自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的技巧与信心。对于社交型孩子来说,教会他们如何直接处理和处理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兴奋”指的是超出平常反应与活动常态的心智状态;“兴趣”是由个人生活经验中组织、积累、培养成的特殊气质。兴趣“会促使个人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东西,从事喜欢做的活动,寻求特别的技能、知识与目标,以获得注意和学习”;而兴奋因为需要更多更强的刺激,不可能引发幼儿主动地探索、延伸自己的经验,有阻碍这些特质发展的可能性。

同样的,如果教学能成功地带给幼儿喜悦、欢愉、有趣、好玩、兴奋的感觉,但是却没有***们想要的知识与技巧,也不能算是适宜的教学。幼儿老师应该设计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活动,要拒绝依赖外来现成的商业化统一教材,自己设计能培养幼儿兴趣并使其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要使设计的活动能让幼儿适度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及养成专心的学***,而这些活动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幼儿是投入的、有所收获的。

1.此事可以教育幼儿什么,或者给幼儿带来什么?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

在工作中我时常面临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幼儿常常会为一件玩具或者某个角色而争吵,有时我们会大声喝止,草草了事,并未考虑到对幼儿的影响。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

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我可以先建议孩子先玩别的玩具,等会儿再去向别人协调交换,这样提出“让我玩”的要求比较容易成功。或者我还可以用就事论事的语气告诉孩子:

“没关系,也许他一会就不玩了,我们还有别的好玩的玩具啊!”我能建议其他适合他的玩具,来协助他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学会了谦让。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5

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这本书犹如经历了一次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与领略着作者个人的独特的学术气质与专业精神。每读一章,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的驿站,丰富、深刻、精辟而独到的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观点、见解、思考……以新的视角促使我重新审视目前的工作。以下重点就“幼教老师的成长”与“幼儿教育是专业吗?”等章节的内容,结合自身研训员工作,围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研训员工作”谈谈我的体会与思考:

一、 本书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诠释

首先,关于幼儿教师专业行为的阐述引发我对目前幼儿教师行为专业的关注。书中的一则关于处理孩子争抢三轮车的案例成为我反复品味并运用于新教师培训的经典案例。作者用专业的视角进行的缜密分析、深刻思考,引起我关于教师行为专业性的关注。目前,本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能否“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作出判断并采用专业的行为准则”成为我关注的重点。

其次,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的观点促使我反思自身的发展阶段。对

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的观点阐述了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有独特的需求与要完成的工作。由此,联想起评优活动给予了更多实践、反思、交流的机会,从中不断创造使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一线工作七年之后,进入区教师进修学院工作的我成为了一名幼教教研员,在总结自身一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理论的充实,并思考“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提高”等问题。由此,反思我自身的发展阶段,更深刻地感受与体会了作者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的观点。同时,作为一名研训员,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给予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将引发我更多的思考。

二、 思考研训员工作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研训人员太多的习惯失衡了:面对几十、几百名教师讲解教材、大纲的习惯;在听课后把我们的想法一股脑儿给予教师的习惯;在几十所基层幼儿园中忙于奔波的习惯;只关注教学不关注教师的习惯……因此,面临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研训人员接受着严峻的挑战,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甚至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由此,在面对课程改革中几乎处于与广大教师同一起跑线的研训人员该如何应对,何去何从?研训工作理念与方式如何创新以满足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的阅读,给我不少启示与帮助。

(一)反思关于目前对教研(研训)员工作的评论

1、功不可没说

①邹尚智编著的《校本教研指导》一书中提到,教研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功不可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了一个形成规范与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当今,我国教研室已发展成一个集研究、指导、服务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教学业务与管理机构。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教师素质不高,教研员的确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出了不可抹杀的成绩,如,改革开放以来,教研员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组织教育改革实验,开展教学研究和指导,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发展滞后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仍沿用传统的一些理念与做法,有些专家认为教研员目前的状态已滞后于课改发展的需要。教学研究以考试为中心

——考试研究冲击教研;工作内容行政化——把教研员当成教育局的“机动部

队”、“秘书班子”;教研方式“教练化”——教研员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教师成为推行者、实践者;教学研究凭经验——缺少学习、事务繁忙等,依靠多年经验只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学研究功能异化——目标模糊,出现“两张皮”现象,“形式主义”的做法等等。以上这些成为教研员工作的弊端,影响课改工作的进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显然教研员自身发展滞后。

3、效益未显说

网上看到这样一篇评论“教师培训=睡觉+锻炼?”,文中对目前某些教师培训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某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师参加学校安排的教师培训,原本高兴地去却是满怀失望地回来。只因为作为新教师本想学习的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安排教学步骤,如何把握课堂……等众多问题均无从解答却被培训者将大学学过的课程重新又讲了一遍而代替,而且因为培训时间有限远没有大学老师讲的细致与深入。于是,骑车锻炼、到地儿休息、上课睡觉就成为其参加培训的全部内容,而培训者所讲的并非其所需要的。之后,该教师起初为每周牺牲半天时间而愤愤不平的心态逐渐为了学分、为了职称而 “平和”,一学期过去,锻炼+睡觉=一张值6学分的纸。而该教师再也不愿参加类似的培训活动,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认为教师培训不能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动态,不如上网;不能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如请教身边有经验的老师……这样效益何在?

②高振千在《新课程培训的效益》一文中提出,有多少教研员在脚踏实地地干工作?有多少教研员自己已经学深学透新课程理念?有多少教研员具备新课程实践经验?……不少人怀疑我们中国特色的庞大的教研员队伍的作用,主张取消教研员。

(二)从以上三种对教研员工作的不同评论来看,作如下的分析:

教研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业务领域专业人员,其作用与职能无法取代。

正如功不可没说中的观点提到的,在一定的时期教研员发挥的作用是一线教师或是高校研究人员所不能完成的。其既有专家的理论水平又有教师的一线经验;既有领导的管理才能又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以,教研员独特的作用是其得以在中国教育领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特殊作用与职能无法取代。教研员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学习、转变、发展,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教师发展的需要,否则将被淘汰。

教研员的定位应是重新设计,应基于研、训之间的课堂教学实践直面基层广大教师群体,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师专业化水平,能够引领基层学校的“校本培训”,逐步形成学习型组织。体现以下六种不同层面的角色:

角色一:研训员应是研究者。首先,①由新课程的诠释者转变为课堂与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在新课程中应不断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研究课程,尤其是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将问题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将预设研究与生成研究相结合,将人文研究与专业研究相结合,研究教材、教育理论,研究幼儿、教师……以教研、科研并举的思路开展活动,用科研的方法指导教研的行为,借鉴科研的科学性、严谨性、前瞻性等来开展研训工作。其次,②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转变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

角色二:研训员应是指导者。③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转变为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促进者。首先,要重构研训员与教师间的新型关系,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为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其次,要更教学评价的新操作要领,变一课定论式为更多关注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的全程的发展。

角色三:研训员应是培训者。由单一枯燥、传统的培训转变为对象更具多元性,工作更具层次性,内容更具广泛性,形式更具多样性的培训。改变以往传统的培训模式,采纳促进与教师互动的培训模式,加强彼此的交流、了解教师的需要,做好课程理论与教师实践间的桥梁工作。

角色四:研训员应是管理者。由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转变为放权式的无为

管理。应了解各园所教学管理并参与与推动园所的教学工作,包括:开设课程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对课程管理情况,教学常规管理情况,教研活动开展情况,青年教师与新教师的培养情况等。将管理成为一种无为管理,为园所教师提供发展与创造的空间,松绑放权,创设一个宽松的管理环境。

角色五:研训员应是服务者。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全程式的服务。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服务,创设条件、提供机会,为教师的交流、展现搭建平台,并且提供资源,顺应第一线教师的需要。

角色六:研训员应是学习者。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如新课程理念,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等,使自己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总之,《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将成为我日后工作中的好伙伴,也希望在每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6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到目录。哇,有很多台词,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的想法外,还有第一个(幼儿和幼儿教育)和第二个(幼儿教育问题)。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

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照顾和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出于一些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这样,读了第二章“自尊于自恋”之后,我才真正睁开了眼睛,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是指对自己的评价所产生的感觉,而自恋则是指专注于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以丽莲·卡茨教授为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接下来的三到八章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未来教育和教学的知识。比如:如何解决或处理所谓的“问题行为”,不仅要看行为的出现,还要考虑问题行为及其原因。

在处理问题行为时,一定要了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对症下药。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

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下一个“幼儿教育话题”值得我认真思考。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在第11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进一步理解所谓的“专业”

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重点是:1。在工作中运用先进细致的知识。根据知识做出判断。采用专业行为准则。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二)自参加完省骨干教师>培训回到家乡,我对鲍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书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丽莲·凯兹博士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

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

它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是指对自己的评价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则是指关注自己和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以丽莲·卡茨教授为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接下来的三到八章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未来教育和教学的知识。

比如:如何解决或处理所谓的“问题行为”,不仅要看行为的出现,还要考虑问题行为及其原因。在处理问题行为时,一定要了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恰当的治疗方法。

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

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

'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因此,造成了“关怀强制”和“非正常教育”的非正常状态。

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

',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家长们把“情境教育法”应用到了高潮。在他们的生活中,任何情况、任何地方,都成了孩子受教育的场景。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我们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

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

',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

父母对自己的问题也很满意。他们不再让自己用心观察孩子,意识到孩子的心是否如他们所说。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们确实在改变自己,给孩子们更多的爱。教师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

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一定要进步,否则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是的,老师给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公平、真实和真诚的。

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们真正努力工作时,他们也希望被别人发现、欣赏和表扬。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鼓励和表扬的具体理由,让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和欣赏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

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的幼儿需要动生命攸关的大手术时,开刀的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

因此,只有当其他幼儿的幸福受到保障时,才能保障我们孩子的幸福。照顾和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出于一些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7

在这学期,我们组织看一本书《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当我翻开《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时,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很反感,可是在细细品读时,却意犹未尽,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质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VS自恋》中写到:“培养幼儿的自尊”通常都会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存,虽然他们主张不同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认同,协助幼儿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

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个人自尊的标准。

我现在在教小班,班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小皇帝,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标准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满足了。可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让父母认为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是表现出色。

如我班中烁涵小朋友,在一次画桃花的美术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用一个手指蘸颜料,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发现烁涵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都蘸有颜料,当我要教她时,只见烁涵一个劲的踹大气,然后就开始眼泪汪汪了,像这样的孩子自尊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心很强,可能在家父母认为她很能干,时常表扬她,然而当她遇到批评时就承受不了。还有一个佳雯的女孩子,平时调皮好动,在家佳雯妈妈经常对做错事的佳雯进行批评,而且有时还要打她,以至于佳雯在幼儿园做错事情后问她原因时,佳雯总是默默无语,有时我们说竟好话她也无动于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有时真的束手无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当儿童被尊重时,自尊最可能发展。当对儿童有特殊意义的承认及同伴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成人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征询幼儿对于活动与事情的意见、看法与喜好,并应加以慎重的考虑。

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不过量)、明确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而非范范地赞美或讨好),才能增强儿童的自尊。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了心得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识,才能把幼儿培养承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自尊的人。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8

(1) 我有幸读到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着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对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无论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

书中指出:让孩子们进行一些互动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的活动,他们的学习情况是最好的。许多影响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当的情况下效果最好。

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

你知道的信息越多,你可以采用的教学策略就越合适。幼儿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多样化,课程设置越灵活。这些对我在课程中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必须注意儿童早期的经验和直接的经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二)第一次听到"丽莲。卡茨“这个人在杭州参加园长高级培训班时,正好遇到了创新大会。他很幸运地现场听了丽莲·卡茨的讲座,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中英文同声传译的讲座。在我的记忆中,演讲时间并不长,但有很多例子让会场一次次响起掌声和笑声。

然后根据介绍很着急地在书店寻找到了丽莲凯兹的《与幼儿教师对话》,拿到手后却一直没有好好翻看,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

今年10月,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我遇到了老同学,很高兴给我寄了一本书,说是一本好书!翻开一看,却是《与幼儿教师对话》,一本很熟悉但从未细看过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深思熟虑的书。遇到这样一本书,一定要烧香洗手,屏细细读。

本书一共有三个序:作者序、译者序、推荐序。没想凯茨博士的丈夫是上海长大的,一下子觉得亲切了不少。

尽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界各地幼儿园教师遇到的大量问题却如此相似。翻译廖凤瑞博士是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卡茨实际上是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的导师。他感觉很亲近,理解很多。

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打动。凯茨教授的话不多,但是句句经典。

适度原则:无论提供什么,只有“适度”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简练,但是切中要害。

包括:孩子的注意力、爱、刺激、独立性、好奇心、活动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

儿童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是:儿童需要安全感,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成人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和成长,需要成人或兄弟姐妹作为学习榜样。

对于安全感的定义:是指心理上感受自己与别人的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安全感必须建立在所爱的人的感觉上,并且爱是适度的。

我特别认同这份"被感受"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对幼儿很亲切,但是并不能使孩子的奥安全感,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能产生依附、信赖的感觉。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9

最近,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d?

d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感觉真是得益匪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终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想,不断与教育实践和现实相联系,不断分享她对教育的建议和智慧。

丽莲·卡茨认为,儿童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儿童对安全的需要。也使我明白作为幼儿教育者,要用心去做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要时时刻刻、用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每一个幼儿,丝毫不能放松,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方针政策,把每一件事、每一个孩子都当回事。

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也更缺少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能力,我们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自己对幼儿安全防护的能力,学会从各个环节的细小的方面发现隐患,消除隐患才能确保幼儿在园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任务是加强自身安全技能的提高,增强安全意识,以绝对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关爱每一个孩子。

户外活动时,严格做好幼儿安全教育。活动前要对幼儿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和规则,要检查幼儿的衣帽、鞋裤;活动时要观察幼儿有无异常,活动中要加强指导,不能忽视任何细节;注意观察幼儿活动情况,阻止一些危险动作以免发生意外;房间的物品摆放要稳固,电源要远离幼儿,防止幼儿解除电源;不带幼儿进食堂和开水避免幼儿烫伤;不准幼儿随便玩弄小刀,剪刀等危险物品;幼儿入园后放好接送卡,让幼儿去洗手间用肥皂水洗手在进行活动;床、桌、椅、玩具等都应是安全的,没有锐利的棱角避免刺伤幼儿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处理常见事故的正确方法。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幼儿园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提高幼儿和家长的安全意识是保障幼儿园安全的一个方面。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切实保护幼儿离园后的安全。

总之,无论是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幼儿教育发展、改变幼儿教师工作现状的角度,都必须重视幼儿安全教育。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的孩子需要重大的危及生命的手术时,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其他孩子的幸福,才能保证我们孩子的幸福。照顾和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出于一些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胡文娟,女,青海油田教育培训中心教师。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10

暑假空闲时,读了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感触颇深。《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

对儿童发展的精辟论述,对幼儿教育适宜性的独特观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阐述。

其次,实践基础理论阐述和理论基础实践反思比比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三是渗透着对学前教育的理性审视,渗透着关注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的气质和精神。无论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子、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教授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把握。卡茨教授的书中没有华丽的修辞,但在她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终能感受到她独特的学术品质!

感到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的要求。

在书中,丽莲.凯兹博士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她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时间的深入把握。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本书第11章提到的:

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带着20位四岁的幼儿在户外活动,因为只有两辆小三轮脚踏车,幼儿便常为“该谁骑”而争吵不休。这天,一个叫宝宝的小男孩跑来对老师说:

“小莉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如何反映呢?她说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整个判断思考及反应的过程,牵涉到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

2。在这次事件中,老师对孩子们的诊断是什么?

三。如何处理课程和管理?看了这篇文章,我忍不住放下书本,认为这样的案例在我们一天的活动中再熟悉不过了,我们通常怎么处理呢?

处理的同时关注到了哪些因素呢?在文中丽莲.凯兹博士就谈到了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处理时应关注:

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社交技巧,老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件鼓励幼儿发展社交技巧,社交知识,气质培养。社交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其中谈到了让孩子学***技巧(明确的词句对话技巧);社交知识,如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气质的培养如同情心及助人的气质,实验的气质,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可见,教师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注重对儿童问题解决技能和策略的教学。在这一章节中,丽莲.凯兹博士以一个幼儿园里经常发生的事件来说明专业人员与未受过专业训练人员不同的处理方式。

专业人员的反映应该是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见解来判断,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的反应大多视当时的情况,以在最短时间内来解决事情的方法来决定行为与反应,而不是以儿童长期的利益未目标。本文介绍了一些幼儿教师的专业行为,为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面对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孩子们经常为一个玩具或一个角色争吵。反思自己平时在处理这些我们都认为的“小事”时,自己的反应处理方式是一名专业人员该做的吗,恐怕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手头正好忙碌着,比如小朋友本来就有许多麻烦事……这些所谓的原因,使我们常常会出现许多非专业人员的处理方式,比如“说教”,比如“追究原因”等等,而每每这时,我们都还没意识到这些方式的不妥,也许,在这些我们通常都认为的“小事”上,很少会去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上。

反复读了这一章节的内容,让我有了新的的认识, 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出世技能,这些才是对我们的孩子终身发展有利的。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篇11

读《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让我感触很深。这本书有16章。每一章都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孩子需要的是充分的尊重,而尊重必须建立在促进孩子发展的基础上。

一方面,成人要充分的尊重幼儿,并不代表给幼儿的东西越多越好,只有“适量”才对幼儿真正有益。“独裁”和“溺爱”对幼儿来说都是不适宜的。它包括注意力、爱、刺激、独立性、好奇心、活动选择等。

而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只有当孩子觉得不管自己做不做,有人在乎,有人在乎,孩子才会相信大人。而不是对幼儿“表面”的温和。为了让孩子们感到,因为他们关心他,老师会安慰她,抱着他,或者生气,所以孩子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孩子们相信老师对自己有真诚而强烈的反映。yJs21.cOM

另一方面,教师对儿童的尊重体现在,教师应该以关怀、支持的态度来运用对幼儿的“权利”,向幼儿充分说明设置某些限制,并且尊重幼儿的意见及想法。由此我想到了活动区由于材料和空间有限,限制了进区人数。当有些幼儿想进入却又不能进入时,老师就要向幼儿解释为什么要求进5个人,并询问该幼儿的意见是否依然想进入,如果进入那么就不能发生争抢、学会轮流,同时教师要尊重幼儿对活动区的喜爱,想办法扩大该活动区的空间、增加感兴趣的材料、以此来增加幼儿进该活动区的人数,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充分尊重了自己的需要,达到师幼之间的真诚和信任。

此外,对儿童的尊重还体现在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儿童提供非常多样化、多层次的活动;教师应针对个别儿童进行系统的个别教学。对幼儿进行大量而彻底的观察,并分析幼儿需求后设计教学活动。对于特殊儿童,教师应在其他儿童玩自发游戏时进行个性化教育。

虽然我们教师都知道要充分尊重幼儿,但面对班级里三十多个孩子,有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师对孩子的“独裁”或“放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给孩子“适量”、“平均”的爱,用科学的方式去尊重孩子,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发展。

读《与幼儿教师的对话》有感

单位:武清六幼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