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课件(经典十一篇)

06-19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我们为您精选的文章“灯光课件”将让您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将其收藏!

灯光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

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 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 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带着自学提示第2、3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快速默读批划,可以把体会写在旁边空白处。

2.全班交流:

(1)第2自然段:

说话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色时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发出的由衷赞叹,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指导学生朗读“多好啊!”,读出赞叹的感觉) 板书:千万盏灯

(2)第4自然段:

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着书上的一幅插图时说的,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当时是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有见过电灯,作者和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插图上那个在灯下看书的孩子非常羡慕…… 板书:吊着的电灯 抓住“沉思”,他在想什么呢?刚才的同学是抓住什么来体会的?(郝副营长的语言和神态、动作)像这样写人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思想。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 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 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想象当时他的心情,再读“多好啊!”,读出羡慕,渴望的语气。

(3)第7自然段:

说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联系刚才的“沉思”,从他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什么?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板书:憧憬中的灯

(他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孩子们将来都能在灯下读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抓住“憧憬”,再读“多好啊!”读出满怀憧憬的语气。

3.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

么事情了呢?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回答问题。

①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②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③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2)交流自学情况:

①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②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师:对!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 .这位战斗英雄这样做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用他的生命换来灯光。)

4.是啊,是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天安门前的璀璨华灯。

师出示课件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板书:璀璨的华灯

你们从中感受了什么?。 (体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

这璀璨的灯光又象征着什么? (这灯光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幸福生活。)

5.感悟首尾呼应、以灯光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1.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学生读句子。

(体会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象征着幸福的生活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

四、课堂总结

播放《国歌》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需要何等的勇气,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需要何种的信仰,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此时此刻,在清明时节来临之际,站在他们的墓碑前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又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心情。

板书

千万盏灯

吊着的电灯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灯光 憧憬中的灯 首尾呼应 一星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璀璨的华灯

灯光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阅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找出最受感动之处和不理解的地方。

2.加强朗读,体会感情,从中受到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突破方法: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设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相关课件 2.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灯光”,齐读课题,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在想象世界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交流。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题,看看你看到的还仅仅是灯光吗?

5.再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三、走近郝副营长

1.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作了批注,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交流时刻,汇报的同学要注意:首先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2.生汇报交流

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投影出示这段话)

(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

(3)指导朗读

2.师:我把这段话稍微改动了几个地方,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你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你自己,你,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指名读,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2)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交流,还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

3.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1)学生谈感受

(2)师示范朗读

(3)指名朗读

(4)理解“憧憬”的意思师: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师板书:憧憬未来)

(5)生齐读。

四、感受文章线索

1.师:我想问同学们,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多好啊”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生浏览课文,边读边划)

3.学生汇报(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看到天安门前的灯光后,一个人说的。第二处是出现在郝副营长看到书上的图片后说的。他感觉到电灯非常好。第三处是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

师:正是因为郝副营长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当我突然听到“多好啊”这句话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郝副营长,想起了他的故事。

五、升华拓展

1.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总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就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天安门前的灯光,这是为什么?去掉行不行?

2.学生交流:

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3.深入理解好副营长所“憧憬”的是什么?(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郝副营长憧憬的仅仅是有电灯吗?)

4.再读一读课题,以“灯光”为题有什么深意吗?

过渡:是啊!课文中还有一句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5.投影出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过渡:其实,不仅仅是郝副营长,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还有无数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请看大屏幕

6.播放“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影片

六、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播放“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影片

2.请你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随想,也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3.集体交流

《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够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教学紧扣单元训练点以及课文链接,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就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到孩子在灯光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战的胜利。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

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学生以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课堂气氛以非常活跃。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不足的是讲解过多,学习词语花太多的时间。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会放手给学生。

灯光课件 篇3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镇、诊、婴、荒、徐、僵、杂、余、致、熄、哀、孤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3感悟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寒夜)看到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 (板书:的灯光)看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样的感觉?(温暖、希望……)

3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寒夜的灯光》。读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文中寒夜的灯光,给作者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吧!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 l )指名认读生字词。

小镇诊所婴儿荒野徐徐冻僵复杂多余致意熄灭哀鸣孤独

注意读准“镇、诊、致”的翘舌音,“婴、僵”的后鼻音。“荒”的下面是“亢”,不要多写一点;“孤”的右边是“瓜”,不是“爪”,注意区分。

( 2 )齐读生字词。

( 3 )这些生字词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联系课文中具体语境帮助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

(一位加拿大医生在寒冷的夜晚冒着生命危险出诊。而沿途的农家用一路灯光指引,深深打动寒夜里出诊的医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自由读。

4指名读。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评。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交流感受

1寒夜里的灯光,让作者浑身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寒夜,感受寒夜的灯光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读到特别令你感动的地方,用" _ ”标记出来。2根据学生反馈,随机指导。

( l ) “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农家用灯是很节约的……一路的灯光指引着我,使我顺利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

①荒野的夜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平时:漆黑一片,此时:一路灯光)

②课件出示:“平时,一人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农家用灯是很节约的。”你能换种说法,使这句话的意思不变吗?

③平时节俭的农民为谁亮起了一路灯光?此时,医生的感受是什么?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读读这段话。

④从这灯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农民们乐于助人的精神令人感动,使人感到无限的温暖)让我们怀着对农民们乐于助人精神的深深感动读读这段话。

( 2 ) “车子开了一会儿,我发觉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但是,我绝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夜中望见灯塔一样,我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

①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我”的恐惧和忧虑?“我”的恐惧和优虑是什么?(联系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我壮着胆子……驶离这户人家。”“每年都有人因为夜里遇到麻烦在车里冻僵。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回去的路呢?"

②课件出示:“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回去的路呢?”你能换种说法,使这句话的意思不变吗?

③作者为什么说“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

④教师引读,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我的汽车驶过一家,灯光……而前面的灯光……我的汽车又驶过一家,灯光……而前面的灯光……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而前面的灯光……

⑤此时医生有什么感受?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吗?(但是,我绝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夜中望见灯塔一样,我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

让我们感受着温暖与力量读读这句话。

⑥从这灯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灯光的再次闪烁,为医生指明方向,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无私的友谊,温暖的关怀)(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3你对这位医生有什么感受?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这时候,外面下大雪了……说不定深夜还会有人来求诊。”―既然回家不方便,医生为什么坚持要走,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开着车上路了,窗外寒风呼呼地吼叫着。”“这一带,每年都有人因为夜里遇到麻烦在车里冻僵。”―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医生毅然出诊,说明了什么?

4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 1 )指名读。

( 2 )自由读。

( 3 )体会,背诵。

(二)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那么,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充满关爱的故事?(指名说)

2在《爱的奉献》中总结。

灯光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继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2.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自行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二)导入新课。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2.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课文,可以在书上做些标记。

自学思考题:

(1)试给课文分为三段。

引导学生:哪些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回忆的往事?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的是什么?

从郝副营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前辈们的崇高品质。他们的条件艰苦,他们不知索取,只求奉献。他们可以奉献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热情,他们更可以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的生命。

(3)从课文中,我们看一看写了郝副营长哪些方面的崇高品质?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

第一方面:他是一位年轻的著名的战斗英雄。

第二方面:他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

(4)作者为什么把回忆往事安排在特定的环境天安门广场呢?

我们首先看文章的开头部分。

①请同学读第1、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你是怎样读懂的?

②请学生读第1、2自然段,要有感情地朗读。

(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在结尾,作者交代是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想到了这位亲爱的战友。

这里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再次出现华灯,使读者感到灯光这条线索一直没有断,而且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光下回忆往事,包含着我不忘过去,决心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分析到这里,段落就十分清楚了,开头、结尾,中间回忆部分,全文三段就这么划分。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全文。

4.教师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吗?

5.完成课后作业。指导学生缩写。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你所要缩写的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对这篇文章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把主要的意思提炼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抓住文章的主干。

最后,我们根据提炼出来的主干,稍作添加,缩写成一篇与原文意思一样的一篇短文。

灯光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出示目标:检测预习:ppt

三、会晤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现为陕西省作协副**,西安市文联**,《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媚自然。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分角色、个别、集体)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五、质疑探究: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品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形象逼真。

(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品味:透过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就都跑出门去……

品味: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以及对事物勇于探索的品质。

(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品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5)“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品味:这里的月亮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景物了,而是美好事物,孩子们心中美好梦想的化身。

(6)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品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六、合作交流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品味: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属于他们的。因而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也表达出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像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4、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我”眼里究竟是什么?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思考:这三种说法各有特色,你是怎样理解的?

弟弟、妹妹的回答含着喜爱,赞美,热烈渴望之情。稚气的语言,显得拙朴而有诚挚。“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很有诗意的回答,运用比喻的修辞,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

5、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让学生自己发挥)

提示: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能从课文中概括出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吗?

明确:屋中院中沙滩

6、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

明确:奶奶的三句话——“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7、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一个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们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总结全文: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

七、望月遐想:文章结尾:孩子们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睡着了。他们会做什么梦?

八、赏月话名称:ppt

九、谈谈收获:

师:老师更希望你们追求美好理想,登上月球,探索宇宙的奥秘为航天科技做贡献。

本文有以下写作特点:

(1)曲中见直,欲扬先抑,盛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文章写屋内品月、院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议月等情节,意在告诉人们,对美好的、光明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写月中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内蕴。写庭内赏月很自然地将身后的桂树联想成“月桂”,线索清晰、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2)语言清新隽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如“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象尽的骨朵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一句,想像自然,富有诗的意境美,令人心驰神往。立意丰富而深刻。

灯光课件 篇6

文本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贾平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把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实际体会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悄、累、袅”等8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内容。

导语: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上,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月迹”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追寻“月迹”来寄托种种思绪的。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商州》《浮躁》《废都》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没声儿                 

(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2.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

水中月:银光、多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满足

(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为什么?

明确:不乱。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满情趣。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化虚为实。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痕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2)第2自然段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符合儿童的心理,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3)“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句话。

明确: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这句话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也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力量源泉。这也正是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5)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在本文中,“奶奶”这个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奶奶”的身影贯穿文章的始末。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来感悟“奶奶”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4.总结全文。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明确:文章的标题“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2)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明确: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情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在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里有着数不清的美好事物,只要用心寻找、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永恒的,对于文中的孩子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学习这篇美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积极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朗读课文,还是在合作学习等方面,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小练笔:用一段话描写出你观察到的夜景。

提示:可以以一个景物(如月亮或星星)作为描写的主体,然后兼顾写其他景物。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朗读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师:课文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在你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上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验,谈谈欣赏的原因。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第3自然段中的“满满的”写月亮的满圆,“玉玉的、银银的”写月光的洁白,“粗粗的”写桂树的粗壮,“疏疏的”写枝叶的稀疏,“累累的”写花朵繁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请同学们注意积累。

生:第2自然段中“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活了。

师:这个想象也很奇特,把月亮的情态写得很有韵味。

生:我补充一点。这一段中“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一句还照应了前文。

师:照应了前面的什么呢?

生:照应了前面的“盼着月亮”。

师:对。

生:我品读的也是第2自然段。我把“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改为“深情地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就把月亮比作一个美女,她偷偷地溜到“我”的院里,拟人修辞手法很传神。

师:这位同学的品析也很传神,有创意。

生:第2自然段中的“爬”字把月亮拟人化;“失望”一词写出作者对月亮依恋的感情。

生:我发现本文的对话很有特点。如奶奶的一句“月亮进来了”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月亮上;课文第4~7自然段不仅起到过渡的作用,而且表现出了孩子们好奇的心情;第19自然段中奶奶的一句话结束了争执,也将孩子们引到更远处去寻月;文中,奶奶的话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全班热烈鼓掌。)

师:太妙了。老师还没有发现这一点——奶奶的话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位同学也是一位发现美的人。

生:第24自然段是本文的寓意所在。这月亮象征了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执着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心中了,“那无边无际的天空”才属于我们。(全班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刚才这位同学实际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的确如此——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美就属于我们每个人。

师:上面同学们对课文优美的词句品味细腻独特,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生:因为月亮就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这个目标。

生:作者想要记录月亮留给他们的美好的东西。

生: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师:是啊,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变化的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作者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赏析:《月迹》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其精美之处体现在文章的语言中。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品味文章语言的环节上做得很好,既有抛砖引玉的启发,又有精彩点评的肯定,还有深入总结的提升。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品味细腻,思考独到,探究得当,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想必他们的收获也是颇多的。

本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灯光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语言。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引导学身体会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读,读进去悟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2、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击突破

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先烈无私奉献

的精神。

难点

理解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的写法。

教学突破

针对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课下自学。

到图书室借来有关革命、历史人物的书籍,人手一册阅读并能讲一讲。

教学过程

一、 简短的国歌声中,以英雄人物和为话题导入课文。

课前一分钟,老师通过手机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简短播放后停止,跟学生交流《国歌》唱的是谁。接着以人物的姓名和标题性革命事迹为主,跟学

生谈革命人物,进而引出本节课要认识的无名英雄——郝副营长。

板书课题——灯光。

简单介绍作者——王愿坚。

二、展示自学效果,直接进入合作探究。

1、全体起立读书,用我们满腔的学习热情读出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点明:结束的坐下,默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2、认字、积词。

先是学生互相交流字音、字形,接着是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适当交流后,班长领着同学画出课文中的词语或短语。

3、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疑问。

写作方法。

4、班级合作探究,读进去悟出来,感受文章思想情感。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结果呢?

疑问。

写作方法。

以上四个目标,第二、三个是合作探究的重点。

简单交流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紧接着复述,提高概括能力。

第二个问题:“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结果呢?

利用第一个“多好啊!”引出“现实”和“回忆”为后面的写作方法做提示(分段和倒叙)。

板书: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进入回忆。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想到些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直击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读进去悟出来感受革命先烈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

“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阵地

“看到了什么?”a、火光下,书上的小孩子在灯下读书。b、漆黑的夜空。

“想到了什么?”a、对未来的憧憬——自己在灯下读书,幸福的孩子们在灯下读书。

“结果呢?”生命换取。

在一片遗憾声中,借题发挥,谈体会升华思想。

板书: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质疑。针对同学们互相提出的问题展开适当的交流,教师恰当总结。

写作方法。这一项主要是在领会全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突出两点:a文章的结构层次——1、2自然段/中间段落/最后一段。b、文章的写作顺序——倒

叙,关于倒叙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课文。

三、讲革命故事,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结束本课。

四、板书

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灯光课件 篇8

教学内容:《星星和灯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

教学内容:一、歌曲 星星和灯光

二、综合训练(一)

三、欣赏 《小白菜》(童声独唱)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连贯、轻盈的声音表达热爱家乡、勤奋学习的感情。

二、通过欣赏,感受并初步了解旋律进行的几种方式(上行、下行、平行)在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形象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三、巩固常用音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知识。

四、通过创设歌曲情境、搜集教学需要的详实资料、制作精美的动画画面,让学生进入一个精彩的音画世界,以画启声。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音乐,热爱音乐。

教学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1、连音练习

目的:训练学生用连贯的声音歌唱。

1=C 4/4 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 - 0 ||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yi ya yi ya yi

ya yi ya yi ya

2、跳音练习《欢乐颂》1=C 4/4

3 3 4 5 | 5 4 3 2 | 1 1 2 3 | 3. 2 2 - |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3 3 4 5 | 5 4 3 2 | 1 1 2 3 | 2. 1 1 - ||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ma mi mi ma

3、发声练习曲《半个月亮爬上来》

目的:训练学生用悠长、流畅的气息,连贯、轻盈的声音歌唱。

三、导入

yi

师:你们认得这个字吗?(屏幕出现“彝”字)你能说出一个带“彝”字的词吗?(屏幕出现“彝族”)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屏幕出现中国政区图)。彝族是我国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彝族村图)彝族人民居住的地区山川壮丽,资源也十分丰富。那里有全国闻名的泸沽湖景区,(泸沽湖景区图)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你看,绿色的群山环抱着一池碧水,那山水相映的绿色仿佛可以流动。蓝天、白云、湖水、大地组成了一幅和谐而又美丽的图画。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火把节场面),开展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夜里,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他们环绕着熊熊的篝火轻歌曼舞,彻夜狂欢。听,山那边的彝家孩子们也高兴地唱起歌来了(播放歌曲及flash动画)

四、新歌教学及歌曲处理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彝族儿歌《星星和灯光》。

1、出示歌谱,跟琴歌曲旋律。师教学生认识下滑音记号并示范下滑音的唱法。(幻灯)

2、师:老师上节课说了在这首歌曲是有一个升号的歌曲,这首歌曲第三线上的音为do,请同学们注意流动do的唱法,复习唱谱。(幻灯)

3、老师有感情地示范读歌词,强调①每个乐句末尾不拖音②“要问谁是好歌手”一句要突出疑问的语气。让学生模仿并记忆。(幻灯片:读词要求)

4、配乐朗读歌词。(播放歌曲动画)

5、听唱法学习歌曲。提醒学生在唱“家”时注意全音符的时值,突出“家”字表达出的自豪感。师:歌词中彝家的“家”字用全音符,时值较长,表达了彝家人的自豪感。

6、提醒学生注意:从旋律上看的两个乐节如

2 2 7 1 2 - | 1 7 1 7 5 0 |

夜空 闪 耀 万 颗 星星

应运用流畅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歌唱,而不能间断。休止符前的音要收束利落,切勿拖沓。(幻灯)

7、师分析歌曲的处理:随着旋律的发展,情绪步步高涨,最后一个乐句是全曲的高潮。要求学生连贯、轻盈的声音演唱歌曲。(幻灯片:歌曲的处理要求)

8、用打击乐器(铃鼓、碰钟、自制沙锤)为歌曲伴奏(四拍击(拍)一次)。

五、课间活动

1、播放动画(无声)

2、播放有声动画

3、师:你觉得哪一种好,为什么?既然音乐如此神奇,我们一定要好好上音乐课,学习各种音乐知识。

六、综合训练(一)(幻灯片依次播放)

1、复习常用音符休止符时值,告诉学生音符数字越大而时值越小。

2、师请同学模拟四种声响后做综合训练(一)习题。

手表 xxxx 台钟 xx 挂钟 x - 大钟x - - - -

七、欣赏 童声独唱 ——《小白菜》

①师介绍《小白菜》是一首童声独唱歌曲、河北民歌,师分别介绍“童声”和“独唱”的意思。

②初听(前奏时加旁白:在刺骨的寒风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姑娘蹒跚地走着),观察图的内容。(幻灯)

③回答课后习题⑴。

④回答习题⑶,说一说《国歌》中三个“起来”旋律的进行特点属于哪一种。

⑤师总结旋律进行的几种方式(上行、下行、平行)在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形象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上行表现较为激昂的情绪,下行表现较为悲伤的情绪,而平行则表现比较舒缓的、优美抒情的情绪。(图)

⑥随录音哼唱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哼唱出能记住的旋律。

⑦给歌曲选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颜色,说说原因。

八、总结

师:这就说明音乐不仅仅只是声音,它有丰富的画面感。一段音乐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小动物或者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从歌曲《小白菜》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小姑娘——小白菜,整首歌曲悲伤的情绪不仅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也打动了同学们。和她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而通过《星星和灯光》这首歌曲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彝家红领巾,他们和我们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星星和灯光》,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你们美好的童年。

灯光课件 篇9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拉好窗帘,关上灯,让孩子们感受灯光突然亮起来那一刹那的喜悦。

2、幻灯片出示“天安门前灯火辉煌”的图片,让学生看后谈谈感受。

3、是的,许多人都和大家一样,觉得灯光“多好啊”。他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灯光》。

(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谈感受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朗读课文,正音。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金钥匙”自学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写批注和心得;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讨论的准备。)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给课文分段,了解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

2、交流展示。

3、齐读课文。

(反复的朗读,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灯光课件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按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有目的地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方式。

2、结合语言环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部分词句在表达意思及反映人物思想感情方面的意义。

3、积累课后习题中指定掌握的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6节9节。

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后习题,抄写词语,家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述:每当晚霞渐渐隐褪,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意味着夜幕已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地作一次书中散步;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的人流中,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灯光》中讲述了一个在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憧憬灯光并为之献身的感人故事。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朗读

三、观察插图,理解课文2-5节

1.请同学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2.指名读文:

生:大约一切准备憧憬里去了。

3.自由朗读,图文对照,请你谈谈你看懂了读懂了什么?

师抓要点,有机点拨。

(郝副营长正深情地憧憬着)

憧憬是什么意思?他憧憬什么?为什么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是深情的?

(憧憬是向往的意思。他向往着未来美好的生活,希望革命胜利后,大家都能用上电灯,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电灯下学习。)

4.文中哪些地方要读出深情的语气?自读,指名读。

5.引读,第二节中的第1、2句向我们交代了郝副营长是(著名经验),他今晚的战斗任务是(由他道路)

6.齐读第2-5节,注意读出深情的语气。

三、默读训练,理解课文6-10节

1.过渡: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实现了吗?快速默读第6-10节,哪一节中直接告诉了我们?

2.齐读第10节。

3.师述,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祖国下一代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却没来得及看到憧憬已久的电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4.默读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的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默读回答问题。

(1)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2)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3)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出示:答题的方法与步骤。

(1)理解题意

(2)找出内容

(3)摘取要点

(4)组句答题

5.交流自学情况:

第一题: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第二题: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第三题: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6.师述:是啊,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

7.选择文章的中心

出示小黑板,选择文章中心,并说明理由:

①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的好品质。(舍主取次)

②刻画了他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为大部队燃书照明自己牺牲的感人事迹。(主要内容)

③歌颂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明天而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

8.指导朗读第6-8节

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敬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起配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八节。

(1)以记者的视角出发。

第6节:

半小时以后,记者刚回到(团指挥部打响了),他看到了(三发天空),又听到了(震天爆炸声),知道(围墙突破口)。正在这时,记者突然发现(突破口沉寂了),原来是(后续联系)。

第7节:

在这危急的时刻,记者和整个团指挥所有的人都(焦急望着),突然,记者看到(黑暗过去)。他又听到(突破口喊杀声)。

第8节:后来记者才知道(在这打中了)。

(2)从郝副营长的视角出发。

第6节:

半个小时以后,战斗打响了,郝副营长带领部队冲出了交通沟。随着(三发突破口)。正在这时,郝副营长突然发现(后续联系)。

第7节:

在这危急的时刻,郝副营长所处的那片黑暗里(腾起喊杀声)。

第8节:

原来是他突然想起了口袋里的书,便(划着的路)。也因为这光亮,他(暴露打中了)。

四、总结

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贯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他为革命胜利,不惜壮烈牺牲而又感到毫无遗憾,表现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能在灯下学习生活,又怎能忘记那些诸如本文主人公那样的英雄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发愤图强!

五、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灯光课件 篇11

一、导入

谈说“灯光”。

二、质疑

1、反复朗读感受1、2两个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1、2两段。)

2、从两段文字中提问、质疑:

⑴我为什么会喜欢在晚上去天安门广场去走走?

⑵广场上千万盏灯为什么都是静静地照耀着……

⑶为什么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⑷为什么要强调是清明节前一天晚上?

⑸听到“多好啊”这声赞叹,我的心头为什么微微一震?

⑹我回忆什么?

三、整体感知

师:哪些是回忆的内容?

(3到11自然段。)

师:那么课文12自然段又在写什么呢?

1、由回忆切入到3到11自然段,点拨前呼后应这种写作手法。

2、朗读3到11自然段。

3、概括整个故事:

⑴比较详细地复述。

⑵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

四、初探,回扣

1、对各个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2、当谈及“多好啊”,引出描写营长言语的段落4到7段:

师:多好啊这几个字在课文哪里也出现过?

(多媒体出示4到7自然段。)

⑴生读4到7段落,读懂背后的意思。

师:这里的多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讲出来的?他看到什么觉得多好啊?

⑵找到描写郝副营长看那副画的句子。

(大约……沉思着。)

师:就这么一副普通的画为什么郝副营长看到以后就觉得多好啊?

⑶学生补白。

师: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他们向往──就如同郝副营长说的──

⑷读好郝副营长所憧憬的话。

(理解憧憬。)

师:这样的生活不单单是郝副营长一个人所憧憬的,人们都是这样憧憬的,而如今──

⑸带着幸福激动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广场上……感到温暖。)

师:除了这繁华的街灯,我们还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郝副营长却再也看不到了,因为──

五、感动人物

1、朗读8到11段,边读边划下令感动的句子。

2、学生自己说,引导到描写营长壮举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后来才知道……打中了。)

师:是呀,郝副营长点燃的那本书可是他之前所挚爱的呀(看情况朗读),而如今,他却把它点燃了,这书一点其实就代表了什么啊?(学生自己补白)代表了自己将暴露在敌人面前,代表了自己将被敌人的机枪射击,代表了──但是郝营长却义无返顾地──

(带着感动、崇敬再次朗读这段话。)

3、由结尾引导到第1自然段品读,读懂光明、温暖。

师:如今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生朗读在天安门……下)我又想起了这位亲爱的战友。

(多媒体出示,朗读广场上……感到温暖,放音乐。)

六、拓展延伸

师:是啊,虽然仅仅一面之缘,也没说过几句话,但是他的那种高尚的情操已经深入我心,使我回想起来那么亲切,那么(生读温暖),那么现在你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

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想法,并交流。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灯光课件(经典十一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灯光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