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课件(优选15篇)

06-22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阅读了大量文章最终选出“清平乐课件”为最好的一篇,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法供你参考。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的制作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

清平乐课件(篇1)

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一座又低又矮的茅草房屋,时里面住着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茅草的后面长满了青青翠竹,前面是一条清澈见底、流水淙淙的小溪,小溪里生长着许多荷花,小溪的岸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亲热地坐在树下,一边饮酒一边聊天。

老爷爷说:我们的三个儿子,他们都很好,也很孝顺。

老头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喽!老奶奶笑咪咪地说。

你说,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今年风调雨顺,我们就不用为粮食犯愁了。

上天保佑我们,赐给我们三个可爱的儿子,还愁什么呢?

他们的大儿子在小溪边的豆地里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在自家门前熟练地编织鸡笼,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但想到能让鸡的个舒适的窝,他开心地笑了;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扎着两个羊角辫,额前留着一缕刘海,他顽皮地从溪里摘下一只大莲蓬,扑在草地上,慢慢地品味又香又嫩的莲子。嘴里哼着小曲儿,还不时地摇头晃脑,翘起的双腿还不停地上下摆动,真是快乐极了。

老夫妻俩看到这一切,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虽是村居,恰似世外桃源啊!

一天,我来到一座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周围有着一座座山,小村庄的前面还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小河里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

忽然,一所茅屋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所茅屋又低又小,后面是一大片翠绿色的竹子。茅屋前坐着两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这两个老人都微带酒意,操着吴地的方言,面带微笑,靠在一起亲热地聊天。

瞧!在河东边豆田中锄草的是他们的大儿子。他干得多卖力啊。豆大的汗珠滴在豆苗上。二儿子正进静静地坐在门前的空地上编织鸡笼,他干得那样的认真、仔细。转身一看,噢!原来他们还有一个小儿子啊!他顽皮地趴在地上,摇着小脚,正在悠闲地采莲蓬剥莲子吃呢!看得出,老夫妇最喜欢的就是他了。

清平乐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师引背。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

(欣赏歌曲。)

五、延伸课文,布置作业

清平乐课件(篇3)

【教材简介】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板书“居”,组词。想到了什么?然后板书“村居”。指名背诵高鼎的《村居》。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诗,不过,它的前面还有三个字“清平乐”(板书)。(播放舒缓悠扬的音乐)“清平乐”是词牌名,又名“醉东风”,它相当歌曲的谱子。看,咱们的语言真有意思,三个字就能定下曲子的意境。

3、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屏幕出示辛弃疾的生平,学生看之后提取关键词,譬如: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词作的风格:农村词,英雄词。)

4、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学生读词,教师做手势进行指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翁媪 锄 莲 相媚好 剥

2、指名学生读一读,一边正音,一边加以渗透。

〔锄——锄禾(指名背诗)——锄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指导读“青青草”。)

莲——莲花——莲蓬(为了读起来响亮点,读第二声)〕

3、齐读。

4、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哪儿呢?(指名说,相机板书: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5、这么多人和景,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一处景,将它们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找找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板书:溪)这个字和大家的感情肯定很深,因为咱们是桃溪小学的一员。如果,把这个“溪”换成提足旁的“蹊”,你有什么发现?(齐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现在大家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

(①幸福的一家子 ②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安居乐业的一家人……)

三、走进村居,在诗意中徜徉。

1、是啊,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其中,你认为谁是最幸福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沉醉)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沉醉?(学生交流)景美,心情舒畅,或许也会喝点老酒,微带醉意。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聊天,用吴方言说着贴心话的样子。如果在作文中你能掌握先声夺人的“法宝”,你的作文定会锦上添花。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

4、学生自由交流。指名谈一谈。(男女同桌之间扮演翁媪,自由畅谈。)

5、其实,儿女一直是父母口中永恒的话题。听——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他也老大不小了,该帮他娶个媳妇了。”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

6、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齐读)大儿幸福吗?中儿呢?(指名回答)

句式训练:

大儿的幸福,在于( );中儿的幸福,在于( ) ;翁媪的幸福,在于( )。

7、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会是怎样的神情?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交流,指答。板书 最喜 )小儿子是“无赖”,翁媪怎么会“最喜”呢?(学生交流)

理解“无赖”。当父母看到你顽皮的时候会怎么说?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哪一个字表现了小儿的活泼可爱?指名说一说。

8、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前者想到的是责任,后者让人欣慰。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可真是个精灵鬼。你看,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一边还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 ”,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

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推敲一下。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动”的时候是那么的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静”的时候是这样的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动一静竟然融合在一个字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

9、看到“莲蓬”,你会想到哪些诗?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可能就是刚刚“偷采白莲回”,正在美美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10、此情此景,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词人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让我们也一起来陶醉一番,陶醉在乡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中。(齐声诵读,然后背诵。)

11、我们再来看这一家老小,居住在这样矮小的茅屋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遇上大冬天就更别说了。如此清贫的日子,他们却其乐融融。因为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幸福,在当时,许多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12、词人闲居在上饶老家二十多年,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真是“此生谁料,心在‘战场’,身老‘村居’”。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是一家两家,多么渴望不再有“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凄惨。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四、将“醉”字进行到底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媒体出示)

2、想一想,“破阵子”这一词牌表达得意境是怎样的?(慷慨激昂)你听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报国的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壮志未酬?(“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它和《清平乐·村居》里的“醉”一样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词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平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出示村居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齐读)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蓦然回首”,却发现咱们和这幸福的一家人,还是半个老乡呢。(出示吴方言分布图)让我们用我们的“吴侬软语”来读一读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配乐,学生用吴方言读词,体会。)

五、作业。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其中,描写儿童的古诗词更是脍炙人口,别有韵味:一个“卧”字,精彩纷呈。在课外阅读积累中,睁大你的慧眼,你一定能采撷到其中亮丽的一枚。试试看,怎么样?

清平乐课件(篇4)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还记得刚才在课件老师放的歌吗?还记得老师放的是什么诗吗?

生背《春晓》

2、师:咱们中国历来被成为是古诗的王国。请学生背古诗。

3、这些古诗给它配上曲子就特别好听。愿意来听一首歌吗?

4、师:听了这首歌,老师再给你看看这首词,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听完老师想听听你的感受。

5、播放《康熙大帝》片尾曲,听完有什么感受?

6、师读词

同学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哪怕一个词

生:壮观

师:能不能说说怎么样壮观的场面?

师:这首词也让我们有心潮澎湃的感觉。知道作者是谁吗?猜一猜

生:辛弃疾

师:你怎么知道是辛弃疾的?

简介作者。

7、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手辛弃疾的词,这两首词风格迥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体会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特殊的问题,板书词

2、听范读,要求:思考词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3、交流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一点说一点

(1)生:古诗字数相同,词的字数不同。

师:所以我们把词的句子叫做长短句。读的方法也不一样。谁来读一读?读错也不怕。

师:声音清脆,挺好听的

(2)生:词分了段

师:在词里不这么说,在词里叫片或者阙。上面的叫上阙,下面的下阙。读的时候上阙和下阙要稍微停一停。谁来读一读。

师:发现咱们班女孩子读书真好听。

(3)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词先写词牌名。再写词名。

师:好极了,这不叫词名。词牌好名字之间也要空一点。再来读一读课题。

4、师: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的这么好呢?自己小声读一读。

5、生读课文。

师:你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个字音是难读准的?

生:刨

师:这个字是多音字

师:莲蓬我们平时要读轻声,但在词里要注意押韵,不读轻声。

6、你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什时候写的吗?课前有没有查资料?记得一点说一点。

生:傍晚

师:是不是傍晚等会我们学了就知道了。老师的意思是说这首词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师介绍词的背景(你们听过上海和苏州人说话吗?上海人说话什么感觉?引出吴音)

7、这首词里写了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父母、大儿二儿小儿

师:翁媪是什么意思?

8、看到这五个人给那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相亲相爱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小儿子很调皮。

生:我喜欢二儿子和打儿子,他们帮父母分担压力。

师:看来这首词不难理解。谁连起来把这首词的意思说一说?

指名回答.

师:现在两个人把这首词呃意思说给对方听。

9、同学们,词人四十多个字就向我们描述了一副农家的情景。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词,你通过哪一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青翠的小草

师:我觉得青翠还不是很适合,莲蓬应该是初夏,应该是很茂盛才对。

生:人们很勤劳。

师:送他一首诗,你想到哪一首诗了?生背《锄禾》..

生: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翩翩起舞的荷花

师引导学生背接天荷叶无穷碧

10、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为什么用无赖?

师:看这个卧,能不能换躺、趴?

生:不生动、乏味

师:更显得他的调皮啦,这样的孩子你喜欢吗?谁来读一读?

指读两名,齐读。

11、你还看到什么了?

生:老两口用家乡话聊天

师:同学们,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同桌说一说。

生:我们真幸运啊!大儿子和二儿子这么懂事,小儿子真可爱。

师:我们只听到说话内容,但是没有看见表情。那两个同学来演一演?

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从他们的表演中你感受到什么啦?

生:生活无忧无虑,儿子很孝顺。

师出示醉里,指导朗读。

12、同学们,这首词里还有一幅画呢!师引读

生:小溪

师播放小溪的声音

师:我们不仅听着老两口说话的声音,还听着溪声,还听见这鸟叫(播放)

指导朗读。

13、难怪词人用了个醉字,同学们,谁醉了?

师:先说说老两口为什么醉了?

师:这幅画仅仅五个人吗?还有谁?辛弃疾也醉了,他为什么醉了?

14、老师也醉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一背。

三、作业

1、这首词和上课时的词放在一起读,你有什么发现?

清平乐课件(篇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醉、无赖、卧剥、相媚好”等。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感受词中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理解词意,感悟词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课前交流:

今天要学古诗词,我们先来以诗会友。老师来自汉字、汉朝、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中。这是我的家乡汉中洋县,这里不仅有最美油菜花海,还有万亩梨园。春暖花开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悠悠汉江从我家乡流过,每当看到夕阳晚霞看水天相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汉中的桔园,这个季节漫山遍野金桔飘香。这正是——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草长莺飞二月天,当你看到田野上,一群孩子在欢快地放着风筝,你会想到什么样的诗句?

一、引——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高鼎的村居我们大家都要很熟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村居,不过,它是一首词《清平乐.村居》。观察一下,诗和词,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①、多了一个词牌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它的题目。词牌,即曲调。

②、词分为上下两阕。

③、句子有长有短,字数不一。所以,我们也把词叫做长短句。

一对比,词的三个特点就显而易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描写田园风光的经典词作《清平乐。村居》

2、读题解题。乐在这里读作 yuè。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二、读——读通读顺,体会词韵。

1.自读课文。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要求是读得通顺。

3、随机正音。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你怎么知道?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帮我们了解意思。请你来读读这句。(板贴:看注释)

4、反复诵读。

诗词诵读有它特有的韵味和节奏,下面老师来和大家一起读,细细体会一下:

过渡小结:词为歌吟,好的词就是一首好的歌,一唱三叹余味悠长。(板贴:多诵读)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三、品——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2、抓住画面,细品词意。

生1: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生2:这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清得可以看到溪底的沙石和游动小鱼。

生3:小溪里还开满着美丽荷花,清香四溢,美丽极了。

(清澈小溪边,伴随着小鱼的游动请你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③、闻。在这清新的大自然中用力吸气,你闻到了什么?

(伴着这样清香,带着你的美好感受。请你读一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④、播放音乐,小结再读:

一读:荷花飘香,溪水潺潺,蛙声虫鸣,我们就是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

二读: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三读:闭上眼睛,想象中茅屋、青草、小溪的美丽,再来读——

师:(板书:景美)仅仅九个字,却把这样一幅田园美景留在心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我们闻到了。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这是想象的力量。

①、指导看图:

师:我们继续来打开画卷,由远及近,把目光投向这屋檐下。两个人物来,他们是?

生:这一翁一媪正在举杯同饮。看他们边喝边聊兴致盎然,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板书:酒浓)

②、指导写字:出示“醉”字。在古代的篆书中,“醉”字是这样写的。汉字演变到今天,依然酉字和卒字组成。教师范写,学生联系,规范书写。

酉字稍窄在左边,

一个短横藏中间,

人字一捺变一点,

穿插错让才美观。

师:文中翁媪,为何而醉?(学生发言)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屋外,投向可爱的孩子们。齐读下阕——

①、指名朗读。

②、三个儿子都在做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儿子?作者最喜欢哪个儿子?

③、抓住“卧”字,感受小儿无赖之态。

引发想象:这个调皮的孩子会怎样“卧”?什动作,什么神态等。

生1、只见那个孩子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瞧着二郎腿一幅悠闲的摸样。

生2、你看那调皮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两只腿左右晃荡,突然他开心的在草地上打了个滚,该是想到什么趣事了吧?

生3、这个三儿子真是调皮极了,你看躺在草地上,把剥好的莲子轻轻扔上天空,脑袋一伸编稳稳的接在嘴巴里,慢慢咀嚼起来。

④、小结: 一个“卧”字,加上丰富的想象,就让这样一个无赖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好的词就是一幅好的画,让我们身临其境。(板书:人和)

四、诵——交流体验,升华情感。

师:这窗外美景,这杯中美酒,这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夫妻怎能不醉呢?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媪:是呀,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青草的芳香真让人陶醉啊!

翁:我们住在这里,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可这田园风光确是城市不能比拟的啊。

媪:对,这就是传说中世外桃源!这清新的空气,可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呢。

第二组:

翁:老伴呀,你看我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把豆苗里草锄得干干净净。

翁:这些年,你也辛苦了。你看们身的衣裳,都是你纺线织布,亲手缝制的。

翁:虽然日子不富裕,可是我们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我已经很满足了。

2、情感升华:

师:这就叫——相媚好。听着他们聊天的话语,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看着这对幸福恩爱的白发夫妻,我要送给他们八个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这就是贫寒当中蕴含着最美的真情!(板书:情真)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

世外桃源,一家团圆,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安静闲适…… (画房子)

师:这美景、这酒,这人,这情怎能不令人陶醉呢?好词就如同一壶好酒,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再来读!

3、熟读成诵。

一个“醉”字,醉了画中的老夫妻,醉了词人辛弃疾,也醉了无数的吟诵者。千百年来,人们都想我们为何而醉?

也许,我们陶醉于那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也许,我们陶醉与老夫妻白首相伴的幸福生活,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也许,我怕们陶醉于一家团圆,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背——大儿锄豆溪东,中二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拓---了解背景,阅读延伸。

1、介绍诗人。

师:然而南宋时期世界并不太平,金人入侵中原战火连天。辛弃疾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21岁参加抗金义军,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课件出示)

在这段驰骋沙场的艰苦的岁月里,多少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面对国破家忘,他也曾经忧郁万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面对强敌,他也曾经立下这样的誓言——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师:可是,这样一位满怀爱国之志的词中将军,中年却屡遭谗劾,被贬江西上饶一带,一住就20年。这时的他,身上没有战甲,腰间没有利剑,手中没有兵权,但心中却念念不忘的是他满目创痍的国家。无奈的他只能这样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时,他又为何而醉?

②、感受:

这一醉,醉在世外桃园的美景;那一醉却是内心愁苦,借酒消愁。

这一醉,醉在吴音相媚好的柔情;那一醉只能重温当年的豪迈,叹息现实的悲凉的壮志难酬。

这一醉,醉在安居乐业的安适生活;那一醉却是夜深人静,思潮汹涌时不灭的信念。

师:这样一个爱国词人,他盼望的就是,天下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都能有这样一座房子,他盼望的就是——(看板书)。北伐梦碎,这一切只能在梦中了,留下这曲安居乐业之梦,天下清平之乐。

3、课外推荐。

一起读辛词,了解他的作品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相信他的词句,他的爱国精神,他的安居乐业之梦,就像村居中的那条小溪,流淌在茅屋青草间,沉醉在我们的每个心中,流淌在永远永远——下课。

清平乐课件(篇6)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一次听《清平乐村居》一课,教师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在指导学生品味词句中醉字时,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出现了以下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

师: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词儿值得细细地品一品

生:最喜小儿无赖的最字需要品。

师:(微笑着颔首)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老两口有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心灵手巧的二儿子,这两个儿子已经能帮着干活儿了,老人很高兴,但是,他们最喜欢小儿子,原因是他既调皮又可爱。

师:有自己的理解,不错。

生:俗话说,爷爷奶奶喜欢大孙子,爸爸妈妈喜欢小儿子。所以老人最喜欢小儿子。

师:你能引用民间俗语,有道理!

师:能通过朗读表现老两口最最喜爱小儿子吗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还有哪个词儿值得品一品的

生:我说是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呢

生:老人喝了些酒,醉了。

生:它是醉醺醺的意思。

师相机提示:谁醉为什么醉

生:老太太、老爷爷陶醉了,醉的是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手巧,小儿子的可爱。

生:两位老人醉的是他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非常幸福,非常安宁。

生:我说老两口是被周围优美的环境陶醉了。

师: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和同桌讨论讨论,分角色练习表演。

(生练习表演后,上台表演)

师:说得真好,演得也好!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闲适的生活,让老人自得其乐,陶醉满足。虽然他们喝了点儿米酒,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想一想,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

生:诗人也陶醉了。因为他看到山村美丽的景色,听到老两口亲昵的对话,被他们的幸福生活所感动,他醉了。

师:课前都查阅过有关辛弃疾的资料了,谁能说说诗人当时的处境

生: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直主张抗击金兵,可是遭到朝廷的排挤而贬职,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心中有些伤感,也有些担忧。

师:是啊!诗人他忧国忧民,虽然遭受打击,但是心系国家和人民,见到眼前的情景,会想些什么呢

生:金兵入侵,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要是没有战争,那里的人们也能过上安宁的生活,那该多好!

师:你不仅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还读懂了诗人的心声,了不起!

生:回到家里,诗人忍不住写下了这首词,一遍又一遍地吟唱,他陶醉在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里。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醉了。不仅被画面上温磐的农家生活所陶醉,而且为诗人巧妙的文笔所陶醉,更为你们精彩的发言陶醉。让我们自由诵读这首词,把老两口的沉醉、诗人的陶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评析]

听完这堂课,和许多听课者一样,我也陶醉了,为学生入情的朗读而醉,为孩子精彩的发言而醉,为教师巧妙的引导而醉,更为生成的课堂而醉。

古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关注什么。如果教师更多地关注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就会无暇顾及诗歌的文化底蕴;如果教师更多地关注共享,就会强调课堂的交流;如果教师更多地关注生成,就会想方设法寻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好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学生一遍遍诵读过后,显然知道是老两口醉了,并想象了这样那样的理由。(注:教参上也认为是老两口醉了)可是老师认为不仅如此,一句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

美丽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词中哪些词儿值得细细地品一品这样的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寻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说是最喜一句中的最字时,教师并未阻止,而是把交流的机会留给他们;学生说出醉字需要品味,教师顺水推舟,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辩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教学需要预设,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这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让我们为生成的课堂喝彩。

清平乐课件(篇7)

辛弃疾简介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主题词或关键词:宋词体裁:词

年代:南宋

原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媪:音奥上声,老之韵。于老妇之敬称。

②:无赖:无奈。顽皮。

[赏析]

这首小词近年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我却以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我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现将拙作《读词散札》第十二则转引如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我以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退一步说,即使读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关于醉里的讲法,则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清平乐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美得令人陶醉?还有什么也很美?——人美。说说哪些人让你觉得美?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 )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景美

人美

清平乐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古典音乐(古筝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谁来读课题?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印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感知,诵读正音。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同学们注意听了, 老师请一个同学读的时候,你们也要在心里跟着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

3、指导朗读:

(1)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阕,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咱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出示划分节奏的词)

(2)此也可以排列成诗的格式来读,你看——(幻灯出示),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的节奏感美。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与句式提示)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及注释,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你从中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这个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 ,我仿佛看到(听到) 。

(自由品读,一边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的画面。)

生交流(预设):

▲感悟人和

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1)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杂草。

(2)中儿是指——?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表达训练:如果用上多么......多么 ......这个词,你会怎么夸?

小儿调皮可爱。

(1)品“亡赖”

①“亡”与现在的“无”同音同义,是古汉语的读法。

②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亡赖”是什么意思?(相机板书:亡赖)具体表现在哪里?(卧)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顽皮的小儿子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从剥莲蓬的姿势中可以体会到小儿子怎么样?(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指导朗读:小儿那无拘无束 调皮可爱的样子实在让人喜欢,那就把咱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茅檐 青青草)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过,读出你的感受。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这老两口在用当地方言聊天呢。

(3)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板书:相媚好)

(二)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引导学生感受“醉”之“陶醉”。(师:多么温馨、悠闲自在的生活!老两口怎能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呢!这儿的“醉”仅仅是喝酒后的“醉意”吗?它还指什么意思?(陶醉)这老两口为什么而陶醉了?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着首词,其他同学联系上下文一边听一边想。

(5)交流

(6)指导朗读: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生成画面,描述词境。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户农家的生活画面。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把这些画面在心中理理顺。

2、交流看到的画面

师: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出示句式:我看到这样的画面 ,词中是这样写的 。

▲风景图

你先看到了什么画面?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你接着看到了什么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三儿图

最后你会看到什么画面?

3、你看,我们用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请同学们看着这幅插图,同桌之间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和谐美满的村居生活 快乐的村居生活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过渡:同学们把作者辛弃疾的感受都说出来了,这户人家住的虽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看到这一家幸福安宁的生活,其乐融融的场景,作者辛弃疾也深深陶醉了,创作了这首词。辛弃疾大家了解吗?

1、出示作者资料,介绍词人辛弃疾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对农村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体会诗人情感:读完这段资料,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4、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那惬意、悠闲、和谐的村居生活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记不住的也可以看着书读。(出示画面师引背)

六、总结课堂,巩固延伸。

1、现在这村居生活和谐美好的画面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有感情地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结合词的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平乐 · 村居

~~~茅檐~~~溪~~~青青草~~~(景美)

~~~相媚好~~~ (人和)

~~~无赖~~~ (情真)

~~~醉~~~

清平乐课件(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清平乐课件(篇11)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平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平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锄、剥、莲

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清平乐课件(篇12)

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课前谈话。

听说你们开了情智阅读课,我先来考考你们的情智。

师:冬天来了,春天()

生:春天还会远吗?

师:春天来了,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春风吹人,感觉暖洋洋的。

生:春风吹得人懒洋洋的,想睡觉。

生:春风是温暖的。

生:春风是柔和的。

师:春风能不能用刀来形容?

生:不能。

师:贺知章的诗《咏柳》是怎么写的。

生背。

师:再背后两句。

生背。

师:再背后一句。

生背。

师:春风是不是剪刀?

生:不是。

师:为什么比作剪刀?

生:春风吹来,草儿绿了,树叶绿了。

师:为什么不说二月春风比似菜刀啊?

生:不能这么说。

生:这样说不好,太不文雅了。

生:我觉得比喻成剪刀把柳叶剪得细细的好。

师:一般说,花和叶子谁更好看?

生:花。

师:谁来背背杜牧的诗《山行》?

生背。

师:一起背最后两句。

生背。

师:满山的红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代表吉祥,满山红叶给我们带来吉祥的信息。

师:秋天在杜牧的眼里是最美的,秋天是热烈的、浪漫的。这是杜牧的发现。

师:在一些诗句中,看似和常规不一样,看似矛盾,但仔细品读起来,却恰恰是好的、有生命的,是作者独特的发现。

课前谈话中透露甜甜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通过谈话,让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矛盾,春风与剪刀的矛盾,花和叶的矛盾,这些矛盾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实则和谐。春风像剪刀一样吹绿了柳叶,满山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红还美。这样的谈话为课堂上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矛盾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这课前谈话中充满了甜甜的语文味。

上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平乐村居》。

生读题。

师:课文都读了,意思也基本清楚了,你读到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自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上片,也就是前四句。

生读

师:读得正确、流利。谁能读得有韵味?

生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四句。

生齐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图画?

生:我看到茅草房。

师:什么样的茅草房?

生:我看到的茅草房,屋子很小,很低。

师:谁接着来?

生:我看到了一对夫妇,在茅下,一边喝酒一边谈话

生:我还看到了一条小溪,两岸青草,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

师: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这就叫?

生:相媚好。

怎么相媚好呢?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去谈一谈她们在聊些什么,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为什么还会相媚好,为什么这对矛盾是和谐的。

师:茅檐低小,我们先看到一个茅草房子。

师:板书:茅

师:如果你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一个被贬的高级官员,你看到了这样一座矮小的简陋的茅草房子,你会觉得有诗意吗?

只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只有一个同学和辛弃疾的境界一样,说说理由。

生:因为当时他在农村,小茅草房子在农村很和谐,有诗意。

师:他能谈到环境,和谐,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就他一个人说了,给他一点掌声。如果把茅草房搬到南京大街,美不美?

生:不美。

师:谁也有诗意了?

生:他回到农村,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房子,想进去看看,好奇,所以有诗意了。

师:还有吗?

生:他也是从农村来的,他现在回农村了,有回家的感觉。

师:他想到一个和睦的家庭。

生:他在城市里,过惯了富裕的生活。现在到农村来,看到一对老人亲热,觉得羡慕。

生:我感觉有温馨的感觉?

师:这感觉是怎么来的?

生:他看到了他平时看不到的景色,所以觉得温馨。

师:平时看到的是金铁马。

生:他有回家的感觉。

生:他常在外面带兵打仗,所以喜欢这样的农村景色。

生:因为他常在城市里,那两对农村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谈话,他觉得很有家庭的感觉。

师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板书媚,这里面的媚是美好的感觉,你还能组个词吗?

生:娇媚、妩媚、春光明媚、媚笑、媚眼

师:娇媚、妩媚、媚眼、媚笑这些词一般写谁的?

生:写女性的

师:写老年女性的?

生:写年轻的女性。

师:相媚,相互说着有感情的话,带着浪漫的情调,一般写的是谁?

生:写年轻情人的。

师:在词中写谁的?这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对老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絮絮叨叨的,在诗人的眼里怎么那么美好呢?

生:他常年在外打仗,他觉得很温情、很温暖、和谐。

生:他很羡慕他们的生活,他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生:一种思乡之情,他也成家了,有儿女,他想他的爸爸妈妈了。

师:这一幕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生:这是他的向往。

生:他发现家乡非常和谐,他觉得没有战争,在农村里很温馨,他很向往。

师:我们读到了各种感情、向往、自在、悠闲

师:我们再来读。

师:想象一下,辛弃疾略带着醉意,沿着一条小溪前行,忽然听到一阵吴侬软语,寻声看去,呀,原来是一对白发翁媪读。

生:读。

师:就是这样一对白发夫妇,亲热的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家常,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啊在读

师:作为一个将军,看到这样一个温情的安宁的一幕,怎能不觉得相媚好呢?

师:这里的醉字仅仅是指醉酒吗?

生:沉醉、陶醉。

师:这里是谁在陶醉?

生:翁媪。

生:作者。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

生:自己。

教师:你就是辛弃疾呀。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谁来读?读出这种沉醉的感觉?

生读。

师:谁再来沉醉一回

女生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大家都来醉一会

生读。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温馨的村居。

和谐的村居。

无忧无虑的村居。

充满亲情的村居。

美好的村居。

温情的村居。

令人向往的村居。

富有诗意的村居。

清新秀丽的村居。

和睦的村居。

师:刚才我们看似矛盾的词,通过朗读、思考,知道了这样的村居是和谐的。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低矮的茅草房,放在繁华的城市里是很不协调的,但在山村的小溪边却是温馨的和谐的,青山绿水,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这种和睦的、无忧无虑的、充满亲情的、温馨的田园生活正是经历了多年战乱的诗人所向往的。

这里的茅草房与醉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茅草房与相媚好的矛盾。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这对老夫妇为什么还能相媚好呢?因为他们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实际上是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下面四句,你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发现看似矛盾的地方呢?

生读。指名读。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生纠正。剥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把苹果的皮剥掉叫?

生:削。

师:如果用手把皮去掉读剥;如果借助工具把皮去掉,读削。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npnɡ。因为诗词要押韵。

你读了这四句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

生:一般诗里不能有同样的词,但这首有好几个相同的字,三次用了溪?

师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最喜欢的是小儿无赖呢?

师板书:最喜无赖?

师: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

生:大儿二儿都在干活,脸上没有笑容,小儿有美好的人生,所以最喜欢他。

师:好的,他说,小儿淘气、调皮就是诗中的那个词?

生:无赖。

师:你们都是一群小调皮,小无赖。

师:怎么看出小儿无赖的?

生:溪头卧剥莲蓬,他趴在地上剥莲蓬。

师:卧剥莲蓬,卧是什么意思?

生:趴

师:把趴放在诗里读一读,

生:读起来生硬、不押韵

生活中,长辈往往把小孩子的调皮或顽皮称为无赖,这里的无赖不是这们生活中那贬义的无赖,而是对调皮小孩的一种爱称。

课上如果让学生多说说小儿是怎样卧剥莲蓬的,如一会儿躺着剥,一会儿趴着剥,一会儿侧着身子,一边剥,一边吃,还一边哼着小曲,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多自由,多可爱啊,那学生则更易理解这无赖更多的是指可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师:不说了,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溪用的是否恰当?

生:表示不同的地方,不重复。

生:说明这里有一条小溪把这里的景物都连起来了。

清平乐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清平乐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清平乐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出示音乐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生读:baobo

师:带着这个字音再读一读。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把剥读错,老师纠正。)

教师指导莲蓬读音。

师:读诗要慢一点

师:这首词有上下两段,中间停顿要长一点。同学们读得时候要注意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

师:这首诗,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生:我能读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不能做,但是也不偷懒,用手轻轻把莲叶放在地上,用手剥着莲子,那样子可爱极了。

师: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

生:我妈妈的单位上有个阿姨的孩子,回来不写作业,那个阿姨就说他的孩子有点无赖

师:有点不听话的意思。

生:可以体会到小孩的天真快活

师:就指的是小儿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一会趴着一会躺着,很悠闲。

生:小儿子腿晃着,说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着节拍,晃来晃去

师:小儿子真够自在的。要是我的话,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可以从大儿锄豆溪东

生:可以从中儿正织鸡笼

师: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中儿是什么意思?

生:中儿是二儿子,认认真真缝着鸡笼。

师(笑):鸡笼不是用针线缝的,而是用竹子编成的。

师: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

生:大儿子多么勤劳,二儿子多么认真。

师:怎么夸他们?

生:你们很勤劳,你们很懂事。

师:你们多么勤劳,多么懂事!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

师:你的意思是说两个老奶奶?

师:老爷爷和老奶奶。

生:他们微微有点醉意,两个人在一起聊天。

师:读懂了醉,喝醉了在一起说话。你对醉怎么看?

生:被景色陶醉了,我从资料上看到的。

师:这是资料里的,撇开资料,你会怎么看?

生:从吴音可以看出来。

师:老两口在聊天,说着什么呢?

生:种地。

师:如果让你去种地,你去会和谁去种地?

生:和我老婆(笑)

师:大儿子在种地,想着谁?

生:想着年老的父母

师:哪里看出真的年老了?

生:从白发可以看出来。

师:谁来读大儿的那句话?

(生感情朗读)

师:我听出劳动的快乐。

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怎么读?

(生读)

师:你能体会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相亲相爱,亲密无间的样子。

师:就是写他们很融洽,很和谐。

师:还哪个都没说到的地方?

生: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全家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但是关系很好!

师:哪里没看到?

生:溪上青青草

师:看出什么?

生:风景很好。

师板书

生:溪边都是茂盛的小草。

师: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师:你们还看到什么样的小溪?

生:潺潺的

生:清澈的

师:还看到什么?

生:荷花清香

师:你就把自己看作一棵小草,看你能看到什么?

生读(语文课堂网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村居)本文转载

师:默读这首词,把画面在你的心中理顺。

(一个学生读)

师:边听边想象,按顺序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读)(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你们先看到什么画面?

生:看到低小的茅檐

(生读)

师:你还看到什么画面?

生:两个老人,喝醉了酒,亲热地聊天。

师:怎么读?

(生读)

生:大儿子懂事勤劳,二儿子仔细地编制鸡笼。

师:不看着书,能把句子给大家说一说吗?

师:我们用看画面,说画面的方式就能把这首词记住。

师: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生:茅檐低小,溪上轻轻草

师: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师:谁写好了?

生:我最喜欢,这婀娜的荷叶,有的还是花蕾,含苞开放看到它,唤起我美好的回忆。

生:小儿包莲蓬,小儿子扎着小辫,南风吹着他的刘海,他双腿不停的摇晃,把莲叶轻轻放在地上

师:如果你在这个环境中,你也可以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可爱。

生:老两口,亲亲热热用他们的语言说着悄悄话。

师:人美、景美,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生: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生:快乐的村居生活

生: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生平资料

师: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师:大家齐读一遍。

(放音乐,学生齐读)

师:配上音乐,谁来给大家读读

背景出示画面,学生读。

师: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乡间生活

师:你多么希望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

生: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师:好一个安居乐业!

生:这个农家小院,生活非常丰富,非常美好,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情景想起自己的一生

师:那我们试着背一背。

(师生齐背)

师: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

学生拍手相和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清平乐课件(优选1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清平乐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