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七篇

07-26

以下是一些涉及“季氏将伐颛臾课件”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研究,我们的网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感谢您的访问。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学生表现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篇1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再有、季路违背了他的原则,因此他给予厉言批评。这就说明孔子坚持(板书)自己政治主张的决心。

①一生读孔子指责两名弟子的话,予以评价。

引:冉有的话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出他内心主张,原来,他是支持这场战争的。孔子听后,态度有何变化?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日……”“……不能来”“……不能守”句子中看出,孔子很气愤,狠狠地训斥(板书)。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夺鲁君的权。

〔一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

②生齐读本节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

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

明确: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板书)使远方人归顺。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人类呼唤着和平。

本简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引: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

明确: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2、[迁移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列题目。

(1)孔子为何笑子路?文章描写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四位学生的性格是什么?

(3)从中进一步体会《论语》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补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经的结集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D 颛臾 (zhuā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

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篇3

颛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东南部。季氏,是季札的后人,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关于季氏将要伐颛臾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战国时期的中原,引起了轩然大波。

季氏历经几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因此,季氏伐颛臾的消息传到颛臾王的耳中时,颛臾王不禁感到忧心忡忡。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季氏发动了进攻,自己的国家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季氏的强大实力,不仅来自于他们强大的军队,还有他们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季氏伐颛臾的举动,是为了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当季氏开始准备伐颛臾的时候,颛臾王并没有坐以待毙。他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希望能够化险为夷。他派遣使者前往季氏,希望能够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可是季氏根本不为所动,他们坚信自己的实力足以战胜颛臾。

最终,季氏伐颛臾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季氏的军队如同一支巨龙,轰然而至。颛臾王看到季氏的军队如此强大,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绝望。他明白,自己的国家将无法抵挡住季氏的攻击。

然而,就在季氏准备对颛臾展开全面进攻之际,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消息传来。原来,曾经效忠颛臾的一位年迈将军向季氏投降了。这位将军了解颛臾王国的情况,并向季氏详细介绍了颛臾的军事布局。

季氏得到这位年迈将军的情报后,立刻调整了自己的战略。他们放弃了原本计划的全面进攻,而是改为采取分割、歼灭的战术。季氏派出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对颛臾进行了多次突袭。

颛臾军队始终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被季氏的军队分割击溃。颛臾王为了保住颛臾,开始谋划全面撤退。他希望能够暂时撤退到其他的国家,等待季氏势力衰退后再回来夺回自己的国土。

然而,季氏的军队追击得非常紧密,颛臾王所带领的残余军队几乎没有逃脱的机会。最终,颛臾王只能与他的忠臣们一起投海自尽,以此来保住颛臾的尊严。

季氏伐颛臾的战争,以季氏的胜利而告终。颛臾王国从此从地图上消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季氏则因此次战争的胜利,更加强大了自己的实力,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这场季氏将伐颛臾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政治、军事和心理战的胜利。季氏将颛臾王国从中央平原彻底消灭,让所有的政权都感受到了他们的力量和威严。

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成为了后来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学习的范本。它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出色的战略眼光,才能在残酷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它也告诉我们,政治手段和谈判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候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保全自己国家的安全。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3、课时:1课时

4、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1、导入:

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2、分析课文。

⑴.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

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又阐

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⑤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⑥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明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⑧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理解。

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3、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5.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4.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讨 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 《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复习巩固

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

2. 讨论下列问题

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

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了“求,无乃尔是过与?”接着一口气列举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着)。

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

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接着 ,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 一是用扶相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

最后,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 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接着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出以下语气:

(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

(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

(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

(6)还要注意“也”的语气。

4.课堂练习

书上练习题三

5.小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6.布置作业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篇5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篇6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讨 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思路: 《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篇7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是一篇历史文献中的标题,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标题详细、具体且生动地叙述这场战役的经过,以及它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本文将超过1000字,以确保详实的叙述。


【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国争霸的时代。在这个时期,诸侯争强斗智,进行各种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进行角逐。当时,季氏是齐国贵族集团之一,颛臾则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多个国家都对其心生贪念。


【战争蓄势】


以季氏为首的齐国贵族集团决定出兵攻打颛臾,通过占领这个重要城市,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季氏先是秘密派遣间谍深入颛臾,获取了关于城市资源和防御情况的详细情报,并准备好了兵源和军备。


【战争爆发】


季氏联军经过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后,正式向颛臾发起进攻。他们出动了庞大的军队和强大的战争器械,包括攻城车、投石器等,以便更好地攻破颛臾的城防设施。颛臾方面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城墙上布满了弩弓手和投石手,城中的士兵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准备应对进攻。


【战场纷争】


激烈的战斗在颛臾城外爆发。季氏联军采取了多种进攻方式,如攻城车撞击城墙、弓箭手射击等。颛臾方面则展开了顽强的防守,士兵用长矛、弓箭、石块等武器进行还击。战场上箭矢穿插,火光冲天,尸骸横满,泥土中洒满鲜血。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季氏联军攻城未果。


【转机出现】


在季氏联军攻城无果的情况下,季氏决定改变战略,采取了计策。他们通过挑拨颛臾内部的纷争,使颛臾城内发生分裂。一部分城内的士兵和守军因为争夺权利而内讧,导致颛臾的守备变得薄弱。季氏联军趁机加大攻势,通过勇猛的攻击获得了城内的部分控制。


【战争胜利与影响】


经过几个月的厮杀,季氏联军最终攻破了颛臾城。他们屠杀了城内的大部分士兵和平民,并掠夺了大量财富。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季氏在齐国政治格局中地位更加稳固,同时也对其他国家起到了威慑作用。颛臾的沦陷也使得该地区的商业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为季氏联军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资源。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它是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季氏联军精心策划和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这场战争的胜利促使季氏在齐国政治中更加强大,对齐国和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颛臾的沦陷也对该地区的贸易和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这场战役前后的战争纷争和政治斗争揭示了当时中国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利益争夺,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幼儿园教案《季氏将伐颛臾课件七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季氏颛臾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