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仅是玩玩而已吗?

12-16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主动权应转向幼儿。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游戏仅是玩玩而已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说到“游戏”,常与“玩”字连用为“玩游戏”,又常会联想到“玩物丧志”“不务正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那么,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仅仅只是玩玩而已吗?幼儿园中的游戏又能给幼儿带来什么呢?也许下面的案例“搭高楼”会引发不同的思考。

案例:搭高楼

小蓝双手竖着搭好一块叉形积木,可是手刚松开,积木啪的一声倒了。小蓝指着倒下的积木说:“这不行,得有撑子撑着才行。”他从身旁拿起一块短木条柱子放在了叉形积木的内侧,又看到旁边小花搭好的叉形积木也倒了,就喊道:“这个不结实!”话音刚落,小黑立好的积木也倒了。小蓝说了句“不用撑子嘛”,然后将一块半圆形积木轻轻嵌进面前的叉形积木里,又挪到小花的位置上,帮着嵌好半圆形积木。

小黑开始搭上第三层,搭好木板后,跪在地上嵌入半圆形积木,可是一下子将半圆积木推倒在桌上,搭在上面的板子晃了一下。小黑双手扶着叉形积木不动,小蓝过来似乎想帮忙,但还是晃到了叉形积木。第三层就这样哗啦一下散架了。

众人看着落在地上的积木,小黑提议:“先把下面的搭好,下面搭好,再搭上面。”对面的小花作出回应:“对呀,先把下面的搭好。”在小黑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嵌好叉形积木,在积木的内侧立上短的木柱,第三层很快搭好了。

高楼渐渐搭至小黑的脖子那么高。小蓝笑着说:“等等,上面应该有广告的!”说完快步走向积木架,拿回两块长条积木,一边放到平台上一边自语:“广告、广告,不错嘛,这广告。”之后又拿着一块拱形的积木走到高楼旁,边放拱形积木边说:“二楼可以架个桥过去。”

小黑听后说道:“但是,我们要分出来回呀,要不然他们乱走,挤死了。”边说边用手比划:“这边是回,这边是来。”

小蓝摆好后,说:“这边都有那个‘可以刷卡的门’。”说罢开始低头摆弄手中的积木。

小黑则用刚才的长条积木作支撑,用木板继续在高楼上搭建第四层。

一旁的小花似乎想让支撑第四层的长条积木的边缘与下面第三层木板的边缘对齐,但在调整的时候,晃倒了第三层下两个相向而立的叉形积木。

小黑“哎呀”一声,懊恼地看着小花。小花解释道:“它不平!这个不平!”一旁的小蓝看着倒下的两个叉形积木,惊奇地说:“有两个也搭得住!”

解读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探索

在成人的世界里,游戏或许只是在繁忙工作后娱乐身心、休闲放松,或者在无聊情况下打发时间的一种活动。而对于年幼的幼儿,游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心情的愉悦,还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

探索1:积木不结实,可以用撑子撑

布鲁纳提出,游戏增加了幼儿的行为选择,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幼儿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又形积木总倒,导致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作为支柱的叉形积木自身的稳定性并不强。这种积木只有大约两厘米的厚度,三个受力面的面积都不是很大,又形部分的两个受力面间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很容易被碰倒。而当一块又形积木受到晃动,上方的木板也会跟着晃,最后殃及到整个第三层。搭的过程中幼儿显然已经意识到叉形积木“不结实”,解决的办法也顺应而生——“用撑子撑着”,也就是把半圆形积木嵌入叉形处,在积木的底端填入一个支撑。

接着,幼儿又在积木的内侧立上一根短木条柱子,似乎是用这种方法给又形积木再从后面设一个支撑。当第三层散架的时候,小黑一脸失望地望向老师,但老师并没有说什么,那么幼儿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处理这次“事故”,他们的对策是“下面先搭好再搭上面。”支撑的积木嵌合好了后,第三层很顺利地搭起来了。

因为游戏的不确定性,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次游戏中幼儿面临的是又形积木总倒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他们自己想到了“用撑子撑着”“下面搭好再搭上面”。作为更有经验的教师,显然知道幼儿采用的办法并不是最好的,但如若直接插手,比如让幼儿更换支柱,那么幼儿便失去了自己动脑、动手进行解决的机会。

探索2:原来两块积木也搭得住

积木可以看作是现实生活中建筑材料的缩影。幼儿可以利用手中的积木将头脑中的形象搭建出来。在搭建的过程中保持建筑的稳定也是幼儿需要时刻面对的问题。在反复操作积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直接的动手操作来获得保持建筑稳定的方法和经验。

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搭积木时,会在方形板子的四个角或四条边下方,各放一块相同长度、形状的积木,来把板子架空起来;或者在长条木板下,把相同的柱形积木摆成一排;当建筑搭到一定高度时,幼儿甚至会张开双手做保护状。这些都是幼儿用来架高以及保持建筑稳定的方法。

案例中,幼儿最初在搭第三层时,对于这种上端受力面比较小的叉形积木,众人是使用了最保守的方法——把积木围合成正方形,以此来支撑起第三层的木板。所以,当第三层下两个相向而立的叉形积木倒下而第三层整体没有塌时,小蓝才会发出“有两个也搭得住”这样惊奇的感叹,这是他的意外发现——两个相向而放的叉形积木也可以撑起第三层,小黑继续搭第四层时,便是只用了两块长条积木。

但是,当小黑搭好第四层后,小花又过去想要把支撑第四层的长条积木的边缘与下面第三层木板的边缘对齐,因为她觉得边缘不对齐就不平,不平高楼就容易倒。这里体现了小花对如何保持稳定的个性化的理解,也许就是在以往的游戏中所获得的经验所致。

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当幼儿实地动手操作过了,一些抽象的概念便转化为具体的感知经验。幼儿在一次次的操作和运用中不断地内化、强化着这些经验。

理解幼儿通过游戏展现的理解和创造

游戏是建立在幼儿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反映着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游戏一开始,小蓝就兴冲冲地说搭建高楼大厦。搭建的过程中,不同的幼儿不断提出新的搭建内容,包括刷卡门、广告牌等。对幼儿来说,高楼大厦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楼上的广告牌以及刷卡门的设置也都是幼儿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于是,在搭高楼的时候,幼儿心中这些关于高楼的经验便都表现出来。

同样,小蓝提出搭桥时,小黑认为“桥要分来回,不然他们乱走要挤死了”。为什么要有来回之分?为什么不分来回,“乱走要挤死了”?可能是因为小黑亲身体验过这种过桥经历,看到过人们在过桥时的不同走向,也体验过人多时桥上拥挤的状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让桥分出“来回”的想法。

在游戏最后的分享环节中,小黑向大家介绍了搭建的七层高楼:顶端的避雷针搜集到了电,可以往大厦里供电;人可以站在桥上看鲸鱼表演。现实生活中,避雷针是为了防止楼体被雷电击中的,但在幼儿这里,避雷针反而变为用来导电并为大楼提供电力的源泉;鲸鱼演出通常在水族馆里才可以看到,但在幼儿的介绍中,人们只要站在大厦的桥上就能看到鲸鱼的演出。也就是说,虽然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他们在游戏时也不是对现实生活“照搬照抄”,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丰富的想象。

幼儿的经验来源很多,或许来自于幼儿的某次外出旅游;或许来自于某次教学活动;也或许是从电视中听到看到的。这次搭建游戏调动起幼儿这些零散的经验,有了这些经验的支撑,再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使得幼儿搭建的高楼大厦更加富有趣味性。

关注游戏与教育活动的联结点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但很多情况下,游戏只是包裹在课程外面的“糖衣”,被当成一种激发兴趣的工具,甚至被当作教学的附属品——一种对学习的奖励。

然而,如若细细观察幼儿的游戏会发现,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价值和教育契机。游戏特有的“社会性情境”可以让幼儿围绕游戏中发现的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形成“游戏一学习共同体”,从而为以对话和协商为基础的经验的“社会性建构”创造条件。

案例中,叉形积木总倒是幼儿搭建初始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共同找到的方法是给叉形积木的下面和后面做上支撑。其实,这样的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但这也恰好可以作为衍生另一个活动的契机。

游戏结束后,教师请幼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其他幼儿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分享的过程里,幼儿间的想法不停地发生碰撞,对于碰到过类似情况的幼儿可以起到经验拓展或启发的作用;而对于小黑他们,在分享的同时也进行了反思:这样做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再次动手摆弄积木,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观察身边的建筑、查找资料,甚至参观工地、请教建筑工人等来获取更多的搭建知识。这些便是从幼儿的游戏中生发出其他富有意义的活动的可能。新获得的经验又将会再支持着幼儿向更高水平的游戏和成长迈进。

重视和幼儿一起发现游戏中的惊喜YJS21.Com

虽然有时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会高于自身年龄水平或日常行为表现,但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并且较为零散,所以在游戏中仍然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教师自身要对游戏抱有肯定态度。如若教师本身就认为游戏只是玩玩而已,那么在实践中很难真正把游戏与教育融合在一起,也不大会愿意去发现游戏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其次,教师要积极地观察、融入幼儿的游戏,不随便插手,也不轻易地放过游戏中的闪光点。通过观察、与幼儿一起游戏,了解、发现幼儿的经验点在哪儿,哪些经验还可以得到提升或者丰富,调动身边诸如家长、园所、社区等各方面资源提供支架,创造有准备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大量的机会,支持幼儿尝试、探索,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游戏活动教案:做做玩玩教案


游戏活动做做玩玩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能利用芭茅草进行简单操作,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体验其中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做做玩玩教案吧。活动设计背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自古以来,大自然和成人的劳作就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最佳对象,当今孩子的玩具五花八门,却都远离了自然,远离了人们的劳作。脱离自然的教育是贫乏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时值深秋,山坡上依然随处可见芭茅草,回想我们儿时玩芭茅草的情景,不得不感叹我们童年的幸福!强烈的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也能体会到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喜悦。

活动目标

1、能利用芭茅草进行简单操作。

2、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感受民间文化的多样性。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设计自己的作品。

与同伴合作参与游戏。

活动准备

VCR 芭茅杆

活动过程

一、 引入:播放VCR,幼儿观看。

1、谈话:①刚才小朋友看到那些高高的、顶端开着狗尾巴花一样的植物是什么呢?对,它们是芭茅草。你在哪里见过它们?(山上、路边、外婆家的屋子外……)②你听到了什么呢?(童谣)童谣里都说了些什么?

芭茅花花,像条尾巴, 芭茅杆杆,扯来玩玩,

编匹马马,跑遍天下, 编颗糖糖,给你尝尝

编把手枪,一起打仗, 编只小鸟,带我飞得高又高。

提问:爷爷奶奶在干嘛?那我们到魁山上去找芭茅草,好吗?(安全教育:1.紧跟队伍,不离队、掉队。2.远离悬崖,小心摔跤。3、带好自己的草墩。)出发!

二、 路途中,教念童谣、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小心芭茅叶子割伤手和脸,不能跑的太远,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等)

三、 采集、整理芭茅杆。

小朋友们,你们看那边,满山遍野的芭茅开花了,美吧!来,我们把垫子放在这片空地上,准备去采集芭茅杆咯!

四、 讨论:我们可以用它来编什么呢?

五、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 作品展示。

七、 自主游戏。

八、 情感教育:芭茅草虽然样子很普通,但是很有用处。以前农民伯伯的茅草屋,多半是用芭茅草盖的。人们喂养的牛羊,多半是用芭茅草做饲料,因为有了它,牛羊才长得壮壮的。今天我们还用芭茅杆做了这么多好玩的东西。芭茅是不是很有用啊?所以我们要象芭茅草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反思

今天的活动开展较为顺利,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设计自己的作品,充分体验到了动手制作和在大自然中游戏的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们能互相帮助,共同制作芭茅玩具,体现了团队合作意识。我认为此项活动还可以通过搭建、拼接或体能游戏等方式更充分地挖掘材料的多种玩法,在活动中更有效地调动孩子玩的兴趣,真正做到“益智益乐”。

和宝宝玩玩感知小游戏


3个月婴儿的世界是一个感知的、触摸的、微笑的和品尝的世界,喜欢有人逗他玩,给他东西,遇到什么东西还想用小手摸一摸,放到嘴里咬一咬。

喜欢被抱得面朝着外面,看他前面数不尽的东西,而且为这些有趣的景象感到惊异,还会以一种可爱甜蜜的微笑来回应你。这时父母应该多和他一起游戏玩耍,你可为孩子挑选以下几种类型的一些玩具:

1、可选用一些大的彩圈、手镯、脚环、软布球和木块,可击打、可抓握的、可发声的塑料玩具,五颜六色的图画卡片,让婴儿去任意活动,对发展身体的动作有好处。

2、这时他会抓住桌面上眼前的玩具,但还不准确。可给他准备一些各种质地、各种色彩、便于抓握的玩具:如摇铃、乒乓球、核桃、金属小圆盒、不倒翁、小方块积木、小勺、吹塑或橡皮动物、绒球或毛线球等。

3、6个月以前的婴儿视线会追随着镜子的移动而移动,给他准备一个镜子,婴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认为是个“小伙伴”,对这个小伙伴的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体现,这些正是社会性内容的一部分,这对培养婴儿社会的亲和性和对丰富婴儿的视觉体验都很有好处。

4、婴儿需要温暖的母爱和安全感,可以选一些手感温柔、造型朴实、体积较大的毛绒玩具,放在婴儿手边或床上。

5、当婴儿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兴趣时,可选一些颜色鲜艳、图案丰富、容易抓握、能发出不同响声的玩具,如:拨浪鼓、哗铃棒、小闹钟、八音盒、可捏响的塑料玩具、颜色鲜艳的小袜子和小丝巾等。

6、3个月的婴儿就能握着“响环”玩,他们开始尝试触觉、听觉、视觉或味觉的作用。用手摸摸,体会手上感觉如何,用眼睛看看玩具的各种色彩,用口尝尝玩具的味道,摇动“响环”时的声音又可训练婴儿的听觉。这类最简单的玩具是开发婴儿智力的第一步。

大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做做玩玩》


活动设计背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自古以来,大自然和成人的劳作就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最佳对象,当今孩子的玩具五花八门,却都远离了自然,远离了人们的劳作。脱离自然的教育是贫乏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时值深秋,山坡上依然随处可见芭茅草,回想我们儿时玩芭茅草的情景,不得不感叹我们童年的幸福!强烈的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也能体会到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喜悦。

活动目标

1、能利用芭茅草进行简单操作。

2、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感受民间文化的多样性。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设计自己的作品。

与同伴合作参与游戏。

活动准备

VCR 芭茅杆

活动过程

一、 引入:播放VCR,幼儿观看。

1、谈话:①刚才小朋友看到那些高高的、顶端开着狗尾巴花一样的植物是什么呢?对,它们是芭茅草。你在哪里见过它们?(山上、路边、外婆家的屋子外……)②你听到了什么呢?(童谣)童谣里都说了些什么?

芭茅花花,像条尾巴, 芭茅杆杆,扯来玩玩,

编匹马马,跑遍天下, 编颗糖糖,给你尝尝

编把手枪,一起打仗, 编只小鸟,带我飞得高又高。

2、提问:爷爷奶奶在干嘛?那我们到魁山上去找芭茅草,好吗?(安全教育:1.紧跟队伍,不离队、掉队。2.远离悬崖,小心摔跤。3、带好自己的草墩。)出发!

二、 路途中,教念童谣、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小心芭茅叶子割伤手和脸,不能跑的太远,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等)

三、 采集、整理芭茅杆。

小朋友们,你们看那边,满山遍野的芭茅开花了,美吧!来,我们把垫子放在这片空地上,准备去采集芭茅杆咯!

四、 讨论:我们可以用它来编什么呢?

五、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 作品展示。

七、 自主游戏。

八、 情感教育:芭茅草虽然样子很普通,但是很有用处。以前农民伯伯的茅草屋,多半是用芭茅草盖的。人们喂养的牛羊,多半是用芭茅草做饲料,因为有了它,牛羊才长得壮壮的。今天我们还用芭茅杆做了这么多好玩的东西。芭茅是不是很有用啊?所以我们要象芭茅草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反思

今天的活动开展较为顺利,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设计自己的作品,充分体验到了动手制作和在大自然中游戏的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们能互相帮助,共同制作芭茅玩具,体现了团队合作意识。我认为此项活动还可以通过搭建、拼接或体能游戏等方式更充分地挖掘材料的多种玩法,在活动中更有效地调动孩子玩的兴趣,真正做到“益智益乐”。

和宝宝一起玩玩具做游戏


和宝宝一起玩玩具做游戏

认知提示:小肌肉发展

可让宝宝参与教具制作的过程,学习折纸和使用剪刀,这些制作过程不仅能让宝宝有参与感,更可以训练其手部小肌肉的发展。

制作方式

1使用每一种颜色的色纸,各自折出一个纸盒。

2将同一颜色的色纸折成或剪成同一形状。

3在折好或剪好的色纸上画出可爱的图案,就完成了五彩糖果。

亲子游戏

角色设定

请宝宝扮演“老板”的角色,家长则当“客人”。角色设定完成后,请向宝宝说明游戏进行的方式。

游戏进行

1整理卖场:先将所有的“糖果”打散,再请扮演老板的宝宝将“糖果”分类,放进相同颜色的纸盒中。

2进行买卖:“客人”可以说“我要买红色的糖果”,或“我要买三角形的糖果”。

游戏说明

进行游戏时可采取渐进的方式,先教宝宝颜色,再教形状,让宝宝慢慢学会认识颜色、形状及分类。

认知提示:角色扮演

要学习角色扮演,必须先让宝宝看过或了解此角色的特色。通过角色扮演,宝宝不仅有了模仿的能力,也可增强其语言沟通能力。

游戏3:餐厅小老板

适合年龄:24个月以上

准备物品:餐厅菜单

食材或食物的图案、厚纸卡、图画纸、黏贴工具。

制作方式

1先将食材或食物图案一个个剪下,每一个图案都要准备两张。

2将一张食材或食物图贴在图画纸上,另一张则贴在厚纸卡上。

3在菜单上写上餐厅名称,再画上花边或贴上小朋友喜爱的贴纸,就完成了餐厅菜单。

亲子游戏

角色设定

请宝宝扮演“老板”的角色,家长则当“客人”。角色设定完成后,请向宝宝说明游戏进行的方式。

游戏进行

利用自制的餐厅菜单,“客人”要指着菜单上的图案并说出名称,向“老板”点菜。接着,“老板”再将“客人”点的菜肴送到“客人”面前。

游戏说明

该游戏不仅可以让宝宝学会“配对”,也可借机教导宝宝应有的礼仪。例如“客人”进门时应说“欢迎光临”,离开时则说“谢谢光临,欢迎下次再来”,送餐时可说“请慢用”等。

游戏进阶

在宝宝学会配对后,父母可以先试着不让宝宝看菜单上的图案,而是直接说:“我要点鸡腿!”,让宝宝学习“指认”。然后,父母指着菜单上的图案问宝宝:“老板,请问这是什么菜?好吃吗?”如果宝宝能顺利说出菜名,也就到了学会“命名”的时候。

认知提示:三阶段教学法

第一阶段:配对-“找出一样的”,让宝宝进行配对,找出一样的物品。

第二阶段:指认-“辨别不同”,让宝宝能在两三件物品中找出特定的东西。

第三阶段:命名-“这是什么”,请宝宝直接说出物品的正确名称。

游戏4:比大小

比大小要拿属性相同的物品来比,大小差异要非常明显,让宝宝指出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再视其能力发展,逐渐改变物品大小的差距。

从外形的大小开始,再针对长短、高矮等其他特性切入,让宝宝逐步发展出完整的对比概念。

游戏5:比多少

刚开始游戏时,多与少的差距要非常明显,可先从“一个对多个”开始,让宝宝能够清楚地比较出来。然后再拉近多与少的差距。也可带着宝宝数数,或是将物品以两个一组分类,熟练后再升级到三个一组,让宝宝慢慢建立数量、分类的概念。

游戏6:认形状

先带着宝宝认识基本的形状,如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陪着他指认生活中的物品各是什么形状,如车子的轮胎是圆形、好吃的比萨饼切片是三角形、常吃的饼干是正方形。然后,再认识心形、椭圆形、长方形等更多富有变化的形状。

以艺术的名义玩玩“花样”


在目前最火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中,最大的亮点在导师组的庾澄庆身上的一个“玩”字上——“这是一个能够好好玩音乐的过程。”作为幼教工作者,在教学中我找到了“好声音”与“经典艺术作品”的相同路径一“玩”,让“基于儿童生活视野的经典艺术作品教学实践”以艺术的名义玩玩“花样”。

一、让幼儿名正言颇地在玩中“感觉”

“很开心”“很快乐”不是让幼儿一看见、一听见经典作品就直接说出来的,而是应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觉出来的,应该是幼儿在玩过之后主动地笑出来,大声地喊出来的。我们何不让幼儿名正言顺地在玩中“感觉”呢?

例:小美术活动《玩色游戏》

小班幼儿对颜色特别感兴趣,喜欢用不同的颜色不停地涂涂画画,并且他们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感觉也是以色彩为主的。因此,我们对小班幼儿会开展一系列的玩色游戏,使其名正言顺地在玩色中“感觉”。

如《放烟花》,教师为幼儿穿好罩衣、鞋套,带上一次性手套。每位幼儿拿起海绵,选好红、黄、蓝其中的一种颜色,将海绵浸泡在颜料中,轻轻抬起海绵,用力砸落在放置于地上透明的桌布或膜上。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礼花的形状像什么?红色和黄色混合后变成了什么颜色?

在此过程中,幼儿名正言顺地玩了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脸上时而惊讶不已,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和同伴窃窃私语,你想知道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就到幼儿的变幻无穷的脸蛋上找答案吧!

二、让幼儿设身处地在玩中“感知”

我们常用欣赏作品——创作表现“两段体”模式来组织幼儿与经典艺术作品对接,而往往没有挖掘经典艺术作品本身的特性特点设身处地地为幼儿考量,如何让切入的方式更自然、引导的策略更易让孩子接受,如何使经典作品和幼儿无缝对接,并在此过程中让幼儿感知作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例:大班美术活动《会跳舞的空心人》

美国涂鸦艺术家基斯·哈林其代表作品《会跳舞的空心人》为粗轮廓,单色、空心的抽象人,不讲究透视,没有空间背景关系,抓住人物动态,简洁生动。而这与幼儿的作画“风格”不谋而合,而且大班幼儿喜欢关注自己、同伴的身体,热衷于随乐舞动,于是老师带领幼儿在纸板上跳舞。

老师为幼儿准备了一些kt板、硬纸板,四散放在活动室的场地上。每一个幼儿一支记号笔,另外找一个朋友合作,自己用任意的舞蹈动作姿势躺在(正、侧、反姿势皆可)底板上,朋友用记号笔将舞蹈动作的身体轮廓画出来。

幼儿们在这个合作游戏中开心极了,平时做操、舞蹈动作不够协调的幼儿都尽量发挥着自己的奇思妙想,争取自己的动作勾勒出来后是最美观、最滑稽、最特别的。负责勾勒轮廓的朋友则小心翼翼,一边画一边喊着:“脚再收进去一点”“你的手再和身体分开一些”“别乱动,不然就画歪了”……一个个生动的空心跳舞人就即时展现在了大家眼前。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每一幅作品,“这是谁画的?”、“大家一起来学学他的舞蹈动作”……笑声一片。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我们的作品和大师作品尽然如此的相似—一原来我就是会跳舞的空心人。

我们一直说:站得高看得远”,但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老师大部分时候不需要站得很高看得很远,只需蹲着和幼儿一样高,看得和幼儿一样远,这样的教育才是幼儿设身处地需要的,才是基于儿童生活视野的真教育。

三、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玩中“感动”

现在我们的老师发现有的幼儿不敢玩,不会玩。例如“老师,我可以玩一会吗?”“老师,这个我不会玩。”“老师,这个怎么玩?”玩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连玩也不会、不敢,那么问题就大了,问题在谁身上,答案是家长和老师。加在游戏上的束缚多了、要求多了、奖罚多了,那么幼儿就不会玩了,情感体验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让幼儿自然而然地玩,在玩中体验情绪情感,在玩中“感动”。

例:中班音乐活动《许愿水》

约翰.施特劳斯的《加速圆舞曲》,老师将其变成了一个“许愿水”的魔法游戏活动。教师用制作“许愿水”的秘方引出了图谱:…表示手指点许愿瓶三下,◎◎◎表示搅拌许愿水三次,等等,每一段乐句都赋予了制作许愿水的动作秘方;图谱讲解时幼儿们对秘方产生了浓厚兴趣,边听边学边做动作,确保自己马上能正确学会制作许愿水的秘方。当最后一遍,大家的许愿水全部变色成功时,也是大家了解音乐结构、音乐特点和音乐情感的时候,皆大欢喜。具有游戏性质的音乐活动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自觉自愿、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

玩不是幼儿的奢求,不是奖励,不是其他功利性质的糖衣炮弹,而是幼儿的权利,幼儿的生活,孩子的学习,是幼儿活动。的一切。“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听听幼儿快乐的呼声,我们有何理由不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玩中“感动”,感动作品,感动自己。

四、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在玩中“感悟”

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让幼儿感受到老师教学的意图和目的,教师必须放慢放慢再放慢教育前进的速度,感受“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情怀,营造教育美丽风景线,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获得艺术的陶冶和游戏的乐趣。

在幼儿已经了解、熟知了一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情况下怎样将这些大师和作品进行联系、想象,我们将“角色扮演”“拼图”“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方式融入其中。

角色扮演游戏:幼儿最爱角色游戏,所以让幼儿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进行游戏,也是常用的方法。如在《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中,幼儿们来扮演撑着阳伞的少妇,在《最后的晚餐》中盼演围绕在餐桌旁的各色人物,在《梦》中扮演午后靠在沙发上沉睡的女子等等,让幼儿进入角色感受感悟其心情和意境。

大家来找茬游戏:我们把不同艺术家的统一创作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配对、对比、分析,通过此种方法了解不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如米勒和亨德尔·瓦塞尔的《落日》;莫奈的《向日葵》。

编故事游戏:把许多题材、风格各异的经典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请幼儿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相似点,然后把找出的作品变成一个故事。这种玩法使大班幼儿既认识了经典艺术作品和大师,同时又接触了对比的方法。

有一种感觉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玩”同样有这种意境,它是一个能够达到俯瞰风景的高度的人说出的一句妙语,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我们所体察到的多是“不好玩”。让幼儿“学中能玩”是教育的理解,是好教师的要求,让孩子“玩中能学”是教育的理想,是好教师的追求。我们作为教师要达到这种高度需要不断地降低“教”的成分,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对于幼儿来说,艺术活动中的“玩”,犹如“鱼儿在水”,它是自由的代名词。

这些认字游戏 你和宝宝玩过吗


这些认字游戏 你和宝宝玩过吗

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在没有接受正式的教学前,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主要是靠日常的生活积累,所以粑粑麻麻更要重视早教游戏。

俗话说“3岁看老”,3岁之前的教育对宝宝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的字越多,对他的语言发展越有利。下面列举的这些认字游戏,你和宝宝玩过吗?都是非常有趣、受欢迎的游戏哦!

跳舞

制作一些图卡,卡片上有物体的形象和汉字,如苹果、大象、电视、书等,将一叠卡片摊在地毯上,播放音乐,绕着卡片跳舞,音乐停止,跳舞也停止,拾起离你最近的一张卡片,教宝宝读上面的字,以后可以渐渐增加游戏难度,让宝宝说出物体属于哪一类,比如水果、动物等。

这个游戏既可以帮助宝宝锻炼识字能力,也能让他理解图形与汉字的对应关系

“瓜”聚会

将很多以“瓜”结尾的事物摊在厨房桌子上,如西瓜、南瓜、冬瓜、香瓜、哈密瓜等,与孩子一起举行一个瓜的聚会,一边品尝食物,一边讨论以瓜结尾的词,游戏过程中也可以拿出识字卡片,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水果名字,并熟悉每一种瓜的味道和气味。下次也可以试试以其他字结尾。

这是什么?

随意翻开一本宝宝经常看的图画书,翻到哪一页就把那一页的图画、物体指出来,问宝宝,“这是什么?“这个游戏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随意性,如果父母每指一样东西宝宝都能够说出来,他会觉得特别骄傲和有成就感,父母也别忘了主动鼓励夸奖宝宝,这对培养宝宝的自信心也有很大帮助。

你的孩子爱玩橡皮泥吗


你的宝宝是不是很喜欢玩橡皮泥?在孩子开心地玩着橡皮泥的时候,你会不会和他一起玩呢?

事实上,孩子玩橡皮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有的是你完全想不到的。孩子玩橡皮泥,不仅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帮助孩子语言技能和社交技巧的发展。因此,如果孩子跟你说想要玩橡皮泥的话,你不妨陪着他一起玩耍,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1.玩橡皮泥好处多

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是能够学习、成长的。所以,对于成长中的宝宝来说,有很多有价值的活动(特别是是8到18个月的婴儿),玩橡皮泥能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有的是你完全没想到的。

除了橡皮泥本身所固有的有趣因素,玩橡皮泥还能够提供给宝宝生长发育的机会——几乎每一个层次上的发育。

2.让孩子的感觉得到发展

孩子想要了解一样物体的话,首先是会触摸这个物体,所以这就是玩橡皮泥的一个好处了。缅因州的幼儿专家凯伦·怀特说“婴儿会学习物体的结构以及他们能用物体来做些什么”。

孩子有时想感受一件事物的时候,可能会把这些事物放到他的嘴里。因此,有时候孩子会通过品尝测试来了解橡皮泥。

3.精细运动

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够把橡皮泥捏成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怀特说“因为他们对橡皮泥的操作能力在增强,所以孩子的精细运动技能也慢慢在提高。”

所以,和宝宝一起玩吧,告诉他应该怎么捏橡皮泥,比方说滚动橡皮泥,把橡皮泥压扁,用手拍打橡皮泥,也可以把橡皮泥塞到一些磨具里面。

4.提高自尊心

玩橡皮泥其实是没有特定的规则的,所以这就能够帮助发展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宝宝平时多玩一些色彩斑斓的柔软粘土,可以提高他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控制力——孩子的这些能力提升了,他的自尊也能够得到提升。

5.提高语言能力

“软软的”、“滚动”、“球形”、“圆圈”,这些都是孩子在玩橡皮泥时会用到的形容词。经常对宝宝说这些词语,就算是宝宝不是很懂的话也要说,他们总会明白的。

当你把一块橡皮泥捏成某些形状时,比如猫、恐龙、星星,可以让孩子给这个东西取个名字,这会让孩子有一种真实感。

6.提高交际能力

无论宝宝是和你一起玩,还是和同龄人一起玩,最好都要给他们提供亲密的互动机会。孩子基本上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过,在玩橡皮泥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们一个信号:和其他人一起玩耍也是很有趣的。

玩橡皮泥既能够让宝宝得到乐趣,还能够锻炼宝宝的各种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老师真的只能是一个旁观者吗?


白北京市门头沟区第二幼儿园开始实践海森高主动学习区角游戏课程以来,教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就是由过去的控制、指导转向了退后、观察、支持;幼儿的活动由过去的被动、固守区域变成了自由、开放、流动的活动。通过做计划、带着意图去游戏,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主动性、专注性更加提高了,每天都会创造出惊喜!

大二班的李老师发现,虽然孩子们在游戏中积极自主的状态让她对幼儿的学习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时她也有一些困惑:我一直观察幼儿在积木区的游戏,他们玩得非常热烈,我始终插不上手,这是正常的吗?是对的吗?加入游戏吧,好像幼儿不需要我,我感到自己很多余;不加入游戏吧,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难道除了观察就没有其他作用了吗?教师应该如何支持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呢?

带着这样的困惑,李老师邀请了门头沟区同一个工作室的老师们,进班观察游戏现场,记录游戏过程,研究游戏中的幼儿,希望能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为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这一天早晨,工作室的老师们如约来到大二班,将观察与研究主题聚焦到了李老师提出困惑的积木区游戏上。幼儿计划环节,老师们分布在3个计划小组,计划去积木区的幼儿成为被观察的对象。

案例回放

今天的积木区让老师有些担心,因为有4个小朋友做计划要玩积木,而且他们各有各的打算!

宇航要搭在陆地上降落的飞机;

默默要搭海盗船;

胖胖要搭战船;

王爽计划先去艺术区设计飞机图纸,然后再到积木区搭建飞机。

李老师有些纠结,这4个小朋友来自不同的计划小组,意图也各不相同,是及早干预引导他们统一意图确保游戏顺利开展呢?还是顺其自然让他们在未来有可能的冲突中自己协调解决呢?最后,李老师决定把这个挑战留给孩子,看看他们将如何面对。

●到底要搭建什么?

只见默默搂着胖胖耳语协商,最终说服胖胖跟自己一起搭海盗船。然后胖胖戴上了海盗的头饰,选了一把魔棒宝剑;默默则选择了头盔和一把宝剑。

正在两个人进行装扮的时候,宇航进入积木区直接开始了搭建。

宇航拿了两块大空心积木一左一右摆在了场地的中间,默默见状将一个方向盘摆在了两块积木中间,却被宇航挪到了一边。

默默用手拉着宇航,跟他商量搭海盗船。宇航却坚持要搭飞机,在一旁的胖胖附和着也说要搭飞机。默默在犹豫片刻后,便拿起了空心积木加入了搭建。

胖胖拿了一个小块的空心积木准备搭建,却被宇航拿到了一边,让他先等一下。胖胖再次摆放积木,结果又被宇航拿到一边,于是胖胖第三次选择了一块和宇航手中相同的大积木摆放上去。这次宇航没有反对,他拿起了三角形空心积木摆在两边当飞机的机头。

胖胖从玩具架上拿起一个手电筒,说:"咱们有个巡逻小分队,你们谁要加入?拿个手电筒、拿个剑,打坏人!"宇航这时正在用长方形木板搭建飞机的机舱,默默在帮忙。胖胖见没人应答,便开始搭建飞机的尾部。突然,默默像想起了什么,跑向了艺术区。

●飞机究竟怎么搭?

一会儿默默跑回来,神秘兮兮地对宇航说:"王爽说,他没有设计好图纸,绝对不能搭。"宇航继续搭,没有理会。默默在一旁补充说:"王爽会生气的!"胖胖见宇航不说话也没再应声。

说话间,王爽拿着飞机设计图来到了积木区。王爽绷着脸对宇航说:"我们俩说好的,不是一个人没来另一个人不能搭吗,怎么还是搭起来了?"宇航尴尬地笑了笑,用手指着飞机说:"就搭吧!都搭好了!"王爽继续绷着脸说:"没设计好图怎么就搭了?你们知道怎么搭吗?"宇航说:"你也没有告诉我一声嘛!"王爽强调事先的约定,宇航却说没有听见。王爽不高兴地看着他们搭建,赌气坐到了旁边的椅子上。

默默想装船桨,征求宇航的意见。宇航夸张地举起船桨,嚷嚷起来:"咱们搭的是战斗机呀!怎么还装船桨呀?"胖胖接过船桨说:"划云的呀!划云的呀!"说完他把船桨插在了飞机的尾部。默默发现胖胖在装船桨,大声向宇航告状,宇航没有反对。

而王爽这时像是找到了反击的机会,手里拿着图纸直接走到胖胖身边,指着船桨说:"你们这是搭什么?图不一样呀!拆了吧!我都画好图了。"胖胖反对说:"不行!都搭了。"王爽指出飞机尾部和翅膀都有不合理的地方。宇航接过王爽手里的图纸看了看,指出图纸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王爽又指出刚才听到胖胖跟李老师说要搭一个战船,他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

僵持中,宇航妥协说不要拆飞机的前边,并听从王爽的意见把机头改成了尖的。宇航改完机头,发现默默和胖胖在王爽的"监督"之下,正在把飞机改造为战船。

宇航大声叫起来:"不是飞机吗?怎么改成战船了?"他又着腰,站在飞机上无奈地看着忙碌的默默和胖胖。但是,他很快就投入到改造中,他还是坚持要搭飞机!王爽看着他们终于开始改造了,站在旁边开心地笑着,同时还自嘲地说其实自己没坐过飞机。

宇航忙着一边改造飞机一边说:"你不是说飞机没有按照图纸搭建吗?你不是说我的飞机翅膀不够宽吗?我现在就根据图纸改造。"王爽见宇航根据图纸改建飞机,于是也加入到了改造中。

●不能上天叫飞机吗?

这几个孩子热火朝天地搭建,飞机有了更大的空间,翅膀更宽了,尾部更高了。宇航提出要把飞机装饰装饰,就又增加了很多异形的积木,还用一些单元积木做大炮和手榴弹。

默默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假装开飞机,嘴里却发出"嘀嘀、嘀嘀"的声音。

这时,王爽说:"你们建的飞机只能在陆地走,不能叫飞机。"宇航辩解说:"有翅膀就是飞机!"王爽不听宇航的辩解,再次退出,坐到椅子上。

飞机不能上天怎么办?默默快速从睡眠室的床边拿了一块蓝色垫子放在飞机下面,说:"这不就是蓝天了吗?"宇航也跟着铺垫子,说:"这里是天空,飞机在云彩上。"胖胖坐在飞机的后半部分,位置高高的。他拿着话筒说:"前边的请让开,我们开飞机,省得撞着你们。"王爽坐在椅子上没有让开。

●意图冲突在游戏盛宴中化解

宇航来到王爽面前,邀请他一起去开飞机。最后开飞机的环节是每一个孩子的期盼,王爽想参加又碍于面子,见宇航主动来邀请自己,就愉快地接受了。

王爽手拿话筒站在飞机头前边,笑嘻嘻地说:"现在请不是战斗机的战斗机上场。"胖胖坐在飞机的后面说:"现在请各位上台!"一句"上台"逗得大家都乐了。胖胖马上改口说:"不是上台,是上飞机!"大家边笑边鼓掌冲上去,抢占自己的角色位置。

王爽拿着船桨,胖胖守着后半部的制高点,手拿话筒一本正经地说:"现在我们的飞机,翱翔着起飞了!"威风凛凛,好有仪式感!

默默坐在胖胖的后面高高举起旗子晃动着;宇航坐在飞机驾驶的位置上,快速转动着方向盘;王爽高举双桨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飞机翅膀上。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个孩子都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一切的意图冲突都在这一刻化为了游戏的盛宴!

看到这儿,各位读者是不是要晕了?真没想到,短短几十分钟,在积木区里竟然上演了如此一番复杂热闹的情景。大家不禁奇怪起来,这段时间,老师在哪里呢?老师在做什么呢?而这个问题,也成了大家后面讨论的焦点。

现场教研

游戏观察结束后,老师们整理了各自的观察记录。

结果印证了李老师的困惑:尽管在游戏中幼儿不断出现问题,但始终没人告状,也没人求助,他们以各种方式独立解决了问题。李老师在旁边关注了几次幼儿,每次试图进入游戏,但很快又放弃或退出了游戏。

难道教师真的只能是一个旁观者吗?大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最后将教研的问题聚焦为"当幼儿在积木区游戏意图不一致时,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观点一:认为在开始搭建之前,李老师应该协调孩子们的意图,使幼儿游戏的意图更加明确,以保证目标一致,行动一致。这样搭建的过程才会更顺利,搭建效果才会更好。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区域游戏的组织之中或多或少会带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的影子。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成果意识,希望幼儿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地做每一件事情,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

观点二:认为游戏开始时李老师不介入是对的,要把解决冲突和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他们的能力才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受自主游戏理念的影响,认为幼儿不邀请、不求助就是没有需求,幼儿玩得投入,有问题都自己解决,教师就不应介入,以免打断或影响幼儿。这也正是当下很多教师在区域游戏中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

区域游戏中,教师究竟应该做什么?持以上两种观点的教师,与他们如何理解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认识必然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行为。

幼儿在区域游戏之中是如何学习的呢?我们认为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与操作材料互动,与同伴和成人互动,将新的经验和想法整合到已有经验中,从而进一步建构和完善自身对世界的认知。而教师的职责则是在每天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和与幼儿互动,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并支持幼儿提高到下一个发展水平。

那么,就上面这个案例,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海森高主动学习区角游戏的核心就是幼儿要玩有意图的游戏,所以教师要允许幼儿有不同的意图,尊重和接纳每个幼儿的意图。计划环节就是鼓励幼儿充分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图,当他们有了自己的意图,他们就有权利去实施自己的意图和计划。

2.教室里的积木区由于空间、材料的现实性,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绝对独立完成他自己的意图,所以积木区才更有可能成为合作游戏最多的区域,和家庭区共同成为幼儿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最有利的区域。

案例中虽然每个孩子的具体意图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大意图大目标,那就是在积木区玩,正是这个大意图促成了他们的合作,甚至促成了他们最终搭建行为的一致性。这种现象在积木区、家庭区最为常见。

3.基于合作基础上的意图冲突属于幼儿冲突解决发展项目的范畴,合作不是完全求同,更要存异,在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个性、潜能、兴趣基础上实现和谐。

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计划、语言、情绪、动作、社交、冲突解决、解决问题、角色扮演等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宇航坚持了自己的计划,而胖胖、默默、王爽都因和宇航合作而改变或演变了原有计划。但是他们最后都至少坚持了2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计划。

例如,默默找胖胖协商搭海盗船;在宇航的坚持下默默和胖胖放弃海盗船搭建飞机;宇航在王爽的建议中修改搭建的飞机;王爽在宇航的坚持中同意修建没按图纸设计的飞机……他们每个人都积极地贡献着自己的想法,也努力把他人的意见纳入自己的想法中,他们的充分表达和倾听,推动了他们更高效地协商出一致的搭建方案,并尽快投入到搭建行为中。所以皮亚杰说"冲突解决是克服幼儿自我中心最好的途径",这在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在幼儿游戏时,如果幼儿没有发出需要成人介入的信号,如语言求助、情绪波动、动作行为等方面的冲突或暗示等,基本上是不需要教师介入的,但老师必须要做的是持续的观察。

至于希望幼儿的游戏能够再深入丰富和拓展,教师需要放眼到持续一段时间的游戏观察,而不是仅仅这一天的工作时间。这期间,可以从材料入手,可以借助计划、回顾环节,支持幼儿这一段时间内进行更复杂的计划,更持续、更多内容的合作。

例如,在回顾环节,鼓励案例中的几个孩子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就自己特别关注的几个细节如王爽设计的飞机图纸、海盗的角色装扮等等,激发幼儿产生更多的意图,有可能会使得这些孩子在未来几天持续制定越来越复杂的计划,并到积木区实现角色更丰富、搭建更复杂、互动更频繁的游戏,使得他们的游戏水平以及各项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例如,教师还可以跟随幼儿的游戏需要,默默地在积木区提供更多需要的材料,更多角色扮演的装饰和道具,更多搭建飞机或战船需要的辅材,更多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图片等等。

在激烈的分析和讨论中,老师们对幼儿游戏,对师幼互动,对教师的支持作用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

教师的支持是以幼儿的意图为前提和基础的,应该用幼儿愿意接纳的方式,以尊重和不干扰的方式与幼儿互动,是隐藏在幼儿行为背后的,是看似无形却有深意的关怀和推动。

手指游戏:游戏活动《手指游戏》


手指游戏

目标:认识自己的小手、锻炼手指肌肉灵活性。

教学过程:

1、引入:一起边说儿歌边做手部运动:"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合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认识小手

教师:"刚刚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帮助我们完成儿歌的啊?"(幼:"手。")

教师:"我们的小手还很能干,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小手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手的作用,如:吃饭、写字、干活等。)

教师:"我们的小手这么能干,你们了解我们的小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小手。"

介绍各个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3、讲述游戏

教师:"我们的手指每天都是一起帮助我们做事情的,它们像亲如一家的兄弟。在手指家庭里大拇指是它们的大哥哥我们叫他大哥哥,食指是老二我们叫他二哥,中指的个子最高的我们叫他高高的哥哥,无名指因为名字的关系兄弟们叫它无名哥哥,小指是这个家里最小的,其它兄弟叫它小弟弟。"

教师:"手指兄弟非常有礼貌,它们天天互相打招呼。今天它们来和小朋友打招呼来了?"(幼:好)

教师:"大哥大哥你在哪?(伸出大拇指左右晃动)我在这,我在这(伸出另一只手拇指晃动)

大哥大哥你好吗?(一手拇指做点头状) 我很好,谢谢!(另一只手拇指做点头状)

再见!(拇指左右摆动,收回身后) 再见!(另一只手拇指摆动,收回身后)"

其它手指依次打招呼。

4、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游戏。

教师:"我们也像手指兄弟那也一起来打个招呼吧。"

教师起身与幼儿共同做手指游戏,强调"无名哥哥最懒了,它不愿意出来,看看哪个小朋友的无名哥哥最乖,老师一叫就出来了。"

"小弟弟最听话,一叫他就跑出来了。"

5、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的小手有些累了,让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吧。"

做捏拢放开游戏:"捏拢放开,捏拢放开,放开捏拢,放开捏拢。爬呀爬呀爬呀,爬到脸上(腿上、肚子上)了。"

最后我们的小手爬回家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游戏仅是玩玩而已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角色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