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案例分析:纸的妙用

12-16

游戏教学是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案例分析:纸的妙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最近,我班区角"超市购物区"热闹极了,孩子特别喜欢上超市购物,小朋友购物付款时,小明不小细心撕破了阳阳一张壹佰元的纸币,阳阳汪汪地大声地哭喊起来:"恩,恩,我的钱,我的钱被撕破了。"顿时,小朋友纷纷都拥挤而来,要瞧个究竟,教室里小朋友议论纷纷起来,你一句,我一问。小明说:"这张壹佰元是纸做的哦!"阳阳说:"纸也可以做钱呀?""太好了,我也回家要做很多很多的钱,可以买好多玩具啦!"章强笑着说道。孩子们也被撕破的纸币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就回到孩子们旁边对他们说:"你们想知道纸是怎么变成钱的吗?"有的孩子甚至到别的区角去找和纸一样材料的东西,表现出对纸的强烈好奇心。王小朋说:"纸可以做成钱(纸币),纸的用处可真大。"棒棒说:"那纸还能做什么呢?"等等问题。

看到幼儿对纸如此的兴趣,因此,我及时地捕捉到幼儿对纸的这个兴趣点,我准备围绕着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有关纸的问题,与幼儿一起,并且发动家长搜集有关纸的各种资料,于是,一个纸的探索型的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的疑惑中产生了。看到孩子们对"纸"这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番的争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在幼儿对纸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若让孩子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加深幼儿认识对纸的理性分析是极其有价值、有意义的。我认为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实际参与"纸"的探索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也是符合新《纲要》有关科学领域的要求。于是一个《纸的妙用》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们质疑中产生了。

【纸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更不能缺少纸,而幼儿只知道平时常见一些纸的名称和用途,但对纸的特性、由来等知识了解甚少,通过开展一系列关于纸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幼儿在探索"纸"的过程中,也不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等也能得到发展。】

一、纸的由来

主题确立以后,幼儿开始了探索关于纸所有纸的活动。由于此次活动是由幼儿自主发动的,因此,幼儿的兴趣高、也表现的很积极。幼儿在教室环境布置中,自主找有关纸做的图片、幼儿看到了各种各样纸的同时,明明说:"这些漂亮的纸到底怎么来的呀?"怎样做成的?等出现了这些问题。一下子孩子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朋友几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每位幼儿的心理都被隐藏着这个谜团。

【此时,如果让幼儿直接找资料或询问家长得到答案,将大大缩短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我先让幼儿通过寻找去获得知识,这对于幼儿来说,将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正在这时,明明站起来说:"听我爸爸在《十万为什么?》这本书有说到纸好象是有个人发明的,这个人叫蔡伦。"于是,冷静的教室一会儿就活热起来,亮亮说:"对,对,我妈妈也对我说了,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小红说:"老师以前的纸和现在的纸一样吗?"接着我说:"那纸到底是不是古人蔡伦造出来的,是怎么造的呢?还有现在我们用到的彩色纸又是怎么来的?"下午,我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或到图书馆找资料、问长辈等活动。老师和你们一起找翻阅图书,上网找资料,看谁先找到答案。此时此刻,又一个谜团产生了。

【《纲要》中指出"选择与幼儿认知特点相适应的生活基本物品,通过比较、分析物品的演变,感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时,如果老师马上给孩子答案,孩子便失去了一次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先让孩子去发现问题,并自己去找答案的习惯,降低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探索力,以免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小朋友对纸的兴趣就更加浓厚兴趣,此时,有的家长从网上下载了蔡伦的图片,与以前在树皮上写的字,及龟壳上写的字,还有以前纸的制作过程图;就在这时,我请孩子们观看VCD光盘《造纸的过程》,小朋友带着疑惑的心,所以,听得就更加认真了!同时,我说:"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想不想和蔡伦一样发明更多对大家有益的东西呀?"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通过这次活动,我便和幼儿一起学习,认识了蔡伦,了解了没有纸人们是怎样记录的和以前纸的制作过程,并告诉幼儿现在制作纸是多么的省力、便捷,幼儿也了解到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从中,幼儿不但自己学习了解决问题,而且对周围事物产生了兴趣,小朋友也喜欢观察事物,通过提问、学习,也了解知道了纸用树皮、植物的根、茎、叶等加工而成的。与此同时,在这个活动中我讲述蔡伦的发明又借机教育小朋友要多看,多学、多问,善于观察、学习,认真学好本领,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二、纸的种类

另一天早上,小朋友一来幼儿园就坐在一起讨论:有的说"你见过哪些纸?有的说:"我家里有香香的纸巾?"有的说:"昨晚,我从电视里知道复写纸,用它可以印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呢!"我说:"除了这些纸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纸?"有的说:"报纸。"有的说:"广告纸。"还有的说:"卫生纸。"……等等。幼儿说的最多的便是图画纸、报纸、卫生纸、信纸、复写纸、挂历纸等幼儿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纸,幼儿所认识的也是他们所常见的纸。

下午我在家园联系栏中,就发动家长、幼儿一起,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并要求家长把他们认识的纸搜集起来给幼儿,讲给幼儿听,幼儿再来讲给全班幼儿听。

【随着幼儿对纸的深入认识和发解,孩子们对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系列纸的话题、问题不断在幼儿中间涌现。】

第二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纸。我请小朋友各自介绍自己带来的纸,亮亮带来了照片,他说:"爸爸说,这相纸,也是纸的一种。"吴瑞博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糖纸有的还会发光,漂亮极了。

兰兰带来了告示贴,他说:"妈妈说,这叫告示贴,她上班时记帐贴在本子的外面,这样看得清楚。"

亮亮带来了复写纸,他说:"妈妈说,垫上这种纸写字,能一次写出很多张来,可省力了!"许礼带来了牛皮纸,她说:"这种纸可结实了!"

黄丽丽带来了湿纸巾,说:"这是我妈妈出汗时擦汗用的。"孩子们带来了平时他们不常见的纸,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我又把平时我们工作中常用的电光纸、皱纹纸、吹塑纸、卡纸、瓦楞纸、蜡光纸、海绵纸等介绍给了幼儿。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收集纸,相互介绍纸的同时,极大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积累了关于纸的感性认识,知道了纸的种类繁多,也学习善于发现、观察事物,了,总之,幼儿兴趣高,气氛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三、探索纸的属性(了解纸易碎、易折、易糅、易湿等特点)

1、幼儿自由玩纸,集中讨论。

幼儿知道纸的种类之后,上课时,我提供幼儿各式各样的纸,你可以用这些纸做什么呢?让幼儿去摸一摸,看一看,动一动,并问你发现什么?分组讨论,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

【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多看多学,多多尝试探索纸的特性,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

在讨论中,幼儿表现的兴趣就很浓厚,交流的很热烈,纸易撕碎、易折这两个特性,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幼儿也知道薄的纸容易碎,厚的纸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撕碎,拿到纸就是折飞机、折轮船等。但是对纸遇到水和火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幼儿的答案不统一。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纸的特性,我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获得知识。

2、了解纸易吸水的特点,并了解一些防水的纸制品。中

于是,大家带着各种疑惑,把幼儿分成两组开始实验,老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纸进行折轮船(白纸、卡纸、报纸、宣纸、卫生纸、彩色广告纸等),并带领孩子们水池里《玩轮船比赛》,各组成员选择好了纸张,纷纷开始了新的探索任务。

过了一会儿,小朋友用各种材料的纸制作出了一只只小船,大家纷纷在水池里玩起来,亮亮把小船放入水中,就大声叫起来:"老师,纸(纸币)船遇到水就湿了,没法用了,好象有点烂了,拿不起来了。"明明说:"我的纸(报纸)会吸水,有点变黑了哦!"老师接着说:"那么纸船遇到水会怎样呢?"(会烂,会吸水)那怎么样才能使不会湿呢?小朋友很快就想到了各种办法,有的纸船外面用上了透明胶带,还涂上厚厚的一层蜡笔色,想让他防水,圆圆却与众不同的选择了宣纸来折小船,他整齐的折叠了一艘小船,我问他,你这艘船能顺利过关吗?他说能行,我说那你试一试,结果他刚放进水中宣纸就湿透了,他没有放弃,又用透明胶带修补,但是还是没有成功,这时他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张塑料薄膜的纸一点也不漏水,也选择了这样的纸进行折小船,结果成功了,他非常的高兴。

【我知道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的那种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看到孩子那专注的神情,那种成功后的欣喜,我的心里也特别地开心。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纸遇到水都会变湿,但是有的纸湿的慢,有的湿的快,我告诉幼儿这是因为有的纸吸水,有的纸不吸水;

老师(出示纸杯)说:"你们看,这是什么?你在哪里看见过?用来干什么的?"教师小结:纸杯是用经过特殊加工的纸做成的,它既硬又不容易吸水,用它喝水,喝茶都很方便。中国【孩子们通过这个玩纸船比赛活动,亲身体验了哪些纸会吸水,哪些不容易吸水,并学会了遇到问题,能面对现实且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其中老师只是引导孩子,并不提供任何意见,让幼儿大胆尝试实验的结果】

3、教师与幼儿一起做火的实验。纸遇到火会怎样呢?纸遇到火会燃烧,所以,我们小朋友看书,玩纸的时候,都不能靠近火,要注意安全。

【孩子感兴趣,孩子的投入,给了我信心,我相信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最终成功的。】

四、纸的用途

(一)寻找生活中的纸制品,并要家长配合,利用纸制品执行任务一幅作品。

由于教师给幼儿出示了教师平时工作中和幼儿区角活动中常用的纸(只是幼儿平时不知道这些也是纸),幼儿便开始观察教室的环境,于是我便发动幼儿去找一找,我们的活动室里都有什么纸?有哪些东西是用纸做成的?幼儿找的积极性非常大,我看幼儿找的意由未尽,并在家园联系中写到:"请动员每位家长上网查有关纸资料和利用纸可以做什么等活动,后来,还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了一次利用"纸的废旧物",我和妈妈共同制作活动",我又请幼儿回家去找,家里有什么是用纸做好的作品,能带来的带来给老师和同伴们看一看进行评比。

第二天,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各自带来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作品都带来了,有的,用一次性可口可乐的纸杯制作一条"飞龙";有的,用旧报纸制作了一件时尚的"衣服"服装;有的孩子牙膏壳制作一张形象化的家具(沙发、桌子、椅子、电视机等);还有的孩子用旧挂历纸制作了一幅幅美丽的壁画和相筐,有的用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环保笔(报纸做的)制作了一幅万里长城呢!

【随着幼儿对纸的认识更加深入,结合家园同步一起来探讨纸,并让幼儿了解纸的特性和二次利用以及要爱惜纸张和书本,与家长共同创造新的的作品,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探索主题。】

(二)全体幼儿制作纸浆活动

1、撕、泡报纸、搓报纸并做成纸浆

活动中,幼儿是分组进行的,一组幼儿撕报纸,一组幼儿把撕好的报纸泡在水里,再一组幼儿就把浸透水的报纸撕碎,幼儿的积极性达到了极高点,大家分工明确,干得不亦乐乎!在操作中,幼儿的进度快慢不一样,孩子们自己也发现了。

亮亮说:"看,我们撕的多快,你们搓得真慢。""纸容易撕碎,但是纸不容易搓碎。"吴丽丽说。"老师说,要搓得很碎才行,这样做出的纸浆玩具才好看,你们不用撕的很碎,因为我们还要搓呢!"晶莹说。

这时,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是否报纸让水泡得越透越容易搓碎,孩子们经过比较,发现了规律。干得更起劲了。

【纸的可塑性很强,鼓励幼儿运用报纸废旧物进行小制作,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而且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幼儿尝试制作纸浆。幼儿在制作纸浆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有的做成了各种水果(桔子、樱桃、梨子、),有的纸浆作一幅美丽的儿童画,还有一次性盘子上装饰成各式各样的图案等等。直等到每个幼儿用纸浆,在自己设计的纸上贴好后,拿到室外操场上晾干,又在纸浆上涂上好看的颜色,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幅美丽的作品。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浓厚,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学会了制作纸浆的过程,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获得了成功感,得到了发展,通过活动,我体会到只有让幼儿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感兴趣,而教师此时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抓住时机,注重观察,捕捉到幼儿瞬间的问题,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使其得到满意的答案。】

小朋友探索纸的活动虽然先告一段落,但孩子们的兴趣仍然是保持在兴致勃勃的状态,为了不消除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我们将从另个一个角度去开展"纸与环保"的主题。小朋友仍要继往开来地去寻找人世间未能发现的探索奥妙。

活动总反思:通过这次"纸的系列活动"后,我知道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纸的活动是一个系列的活动,在谈话中、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探索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教育素材,然后冷静的结合目标去分析下一步活动的走向,小纸船的实验,细细看来,都有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系,是探索的层层深入,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活动的走向,才能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中班区域活动"亲亲泥土"案例诊断分析


在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背景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但在教育实践中,还是存在违背《指南》精神的现象,如在区域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用预设的区域活动目标干预幼儿的活动,忽视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本文以中班区域活动"亲亲泥土"为例进行诊断分析,分享我们组织区域活动的一些经验。

一、区域活动案例

[活动目标]

1.对玩泥活动感兴趣,尝试用挖、搓、围、拉等技能进行塑造活动。

2.能正确使用各种塑造工具,并注意安全。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泥土,各种造型的模子,竹片刀、刮板、锥刀等各种不同刀型的工具,茶罐、碗、瓶子、豆子、树叶等。

环境创设:事先搜集各种陶土自制作品图片及半成品布置美工区环境。

【活动过程】

活动前,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布置在美工区的陶土作品图片及半成品,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泥土塑造方法。接着,教师一一介绍投放的各种材料、工具,提出创作要求,并请幼儿尝试用这些材料、工具进行泥土塑造活动。于是,幼儿蜂拥到美工区,迫不及待地把更多的工具往自己的面前揽,瑶瑶拿了好多个模子,钦钦、焜焜拿了好多把不同刀型的工具,勤勤拿了一些豆子、瓶子等。瑶瑶取了一大块泥,用拳头咚咚地捶着、用手掌啪啪地打着,泥土上印出了许多手掌印子、拳头印子,引来了其他幼儿的竞相模仿。这时,教师拿起旁边一个贴有动物的半成品的泥土瓶子,放在瑶瑶面前说:"这只瓶子还缺几只动物就完成了,你有那么多的模子,帮忙印几只补充上去吧!"于是,瑶瑶把模子逐个按压在泥土上,并从模子上取出动物造型的泥土按压在瓶子上,然后又开始捶打泥土了。

钦钦把泥搓了搓,用刮板、锥刀把泥切成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叠成高高的泥块塔,这引起了焜焜的兴趣,于是焜焜和钦钦一起玩。泥块塔一次一次倒塌后,俩人开始研究怎样叠才不会倒塌,这时,教师又来到美工区,对钦钦和焜焜说:"这些泥块不错哦,也可以一块一块组合成瓶子,你们试试看。"教师不由分说地从泥块塔上拿了一块泥,边按压在瓶子上边说:"就是这样,你们试试看。"焜焜说:"可是老师,我们想叠塔。"教师说:"你看轩轩用长长的泥条绕成了一个漂亮的瓶子,要不你试试这个方法。"接着,教师开始引导勤勤与轩轩合作,用各种豆子装饰泥土瓶子。当教师离开美工区后,焜焜和钦钦再次叠起泥塔。整个活动,教师不停地引导幼儿塑造泥土瓶子。

二、案例诊断分析

1.分科式的区域活动组织方式约束了幼儿的自主探索

与教师组织的集中教学活动不同,区域活动是鼓励幼儿自主探究、自由操作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支持和鼓励幼儿自主地探究和自由地操作,尽量凸显幼儿活动的主体地位。案例中,教师根据美工区的特点设计了活动目标,要求幼儿借助各种工具和材料,用挖、搓、围、拉等技能进行塑造活动。然而,活动中,有的幼儿拍打在泥土上留下有趣的印迹,有的幼儿用泥块叠泥塔,教师为了避免幼儿的活动偏离预先设计的"轨道",马上进行干预,并以各种方式把幼儿的探究引向塑造泥土瓶子的活动。可见,该教师固守特定区域的活动目标,组织的活动是分科式的区域活动。该教师把幼儿看作待雕刻的材料、待填充的瓶子,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设计一系列螺旋向上的活动目标,希望幼儿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活动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活动中,该教师认为美工区只能进行与美术相关的探究活动,而没有分析幼儿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事实上,每个活动区不是绝对独立的,不能让幼儿在美工区只探究如何塑造泥土瓶子,其实幼儿利用美工区的泥块探讨如何叠高、如何变换方式在泥上印下不同的痕迹也是幼儿内在动机驱使下进行的有一定探究意义的活动,教师应把活动的自主权给幼儿,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而不是硬性地把美工区与其他的活动区划清界限,要求每位在美工区活动的幼儿都要进行与美术相关的活动。

2.以教师为主的指导策略羁绊了幼儿的自主探索

教师只有在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前提下,才能获得介入和指导幼儿活动的依据。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在叠泥塔、拍打泥土时,直接用动作、材料暗示幼儿不要玩泥块,不要做与泥塑无关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完全是按预定的活动目标来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并没有很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行为。当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玩泥土时,不管他是根据活动的要求有目的地操作,还是游离于目标之外,甚至是漫无目的地摆弄材料,教师都应耐心等待,用教育的眼光观察、分析,对幼儿的各种探究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并根据幼儿的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与幼儿互动,顺势引导,支持其自主探究,使其获得更多有益的发展经验。如活动中,焜焜和钦钦用泥块叠泥塔,虽然游离了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把塑造活动变成建构活动,但他们在叠的过程中运用了平衡、对称等建构技巧,获得了相关的建构经验,教师应允许幼儿继续探究自己的玩法,并引导幼儿如何把泥塔叠得又高又稳。

三、区域活动方案改进

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应更关注如何将区域活动的自主权还给幼儿,不再让预设的活动目标阻碍幼儿自主探究和自由操作。同时,教师要能根据活动的观察情况、幼儿的需要顺势引导,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同样是上述区域活动的内容,我们采用让幼儿自由玩泥这一方式组织区域活动。活动前,教师创设玩泥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玩泥,如果幼儿需要其他材料可自由选择。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幼儿的各种玩法,并截取了有代表性的区域活动片段。

玩法一:碎土

堆在活动场地一隅大大小小的泥土块,有的泥块硬邦邦的像石头一样,有的幼儿就把这些泥块用力地往地板上扔,努力把泥块碎开。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旁边的石头、锤子、洗衣捶不仅能让泥块碎开,而且更快、更省力。

玩法二:和泥

有的幼儿把泥土放在桶内加上水,拿根棍子搅拌,把泥土变成泥浆。有的幼儿找不到棍子,干脆脱下鞋子,用脚踩了起来。小懿和轩轩手拉着手在盆里踩土,钰钰提着洒水壶在一旁加水,三名幼儿就这样不断地加水、踩土。慢慢的,盆里的泥土变成了黏黏的泥浆。不断有幼儿把碎好的泥土倒入盆内,小懿和轩轩的脚粘得抬不动了,小懿着急地对钰钰说:"太干了,快加水。"钰钰小心翼翼地往盆内加了一点水,小懿用脚踩了踩泥土说:"还是太少,再加些。"于是,钰钰又往盆内加了水。而另一边用棍子搅拌泥的小奕往泥土里加了一大桶水,焜焜用棍子一搅拌,结果泥水滴喷到衣服上、脸上,焜焜边抹着喷溅到脸上的泥水滴边冲着小奕大声喊道:"水太多了。"小奕赶紧加土。

玩法三:筛土

宇宇发现了放在土堆边的筛网,兴奋地拉着宸宸、珊珊说:"这是筛土用的,我老家有这个,我爷爷用这个筛土。"说着手把手教宸宸、珊珊扶着筛网,然后自己一铲一铲地往筛网铲土,细小的泥土漏过网孔,而大的土块则被留在筛网上,与此同时吸引了部分幼儿加入筛土。

玩法四:砌砖

小懿和轩轩盆内的泥浆越来越多,就招呼函函帮忙把泥浆装走,可函函不知要如何处理泥浆,提着泥浆茫然地到处走,最后把泥浆倒在了墙角,泥浆慢慢地流向四周,装水路过的小诗和小成踩了一鞋子的泥浆,小诗说:"快把它堵住。"于是俩人放下手中的水壶,找来红砖把泥浆围了起来,俩人越围越高兴,小成干脆把泥浆铲到红砖上,并在泥浆上面叠红砖,小诗看了也效仿,俩人就这样一层泥浆一层红砖,越建越高,还不时地向同伴炫耀:"看,我们在盖房子。"引来了不少幼儿围观,围观的幼儿纷纷问:"房子要怎么建啊?我能和你们一起盖房子吗?"看到因自己倒地上的泥浆引来了这么多同伴建房子,函函自豪地说:"泥浆是我倒的,小懿那边还有很多泥浆。"于是,部分幼儿便开始装泥浆盖房子了。

玩法五:印土块

材料区中有几名幼儿在翻找着东西,小伟拿起了一块圆形的城堡积塑模子自言自语:"这是玩沙用的,我用这个印了好多城堡呢。"话音刚落,就被那边运泥浆盖房子的同伴吸引过去了,小伟拿着城堡积塑模子也来帮忙运泥浆,他一勺一勺地往城堡积塑模子里装泥浆,直至装满了还继续填上一勺,用勺子往下压实,把多余的泥浆抹掉。可是泥浆却倒不出来,小伟把城堡积塑模子倒扣在地上,用手在城堡积塑的顶部敲了敲,积塑模子一下子就取了下来,一块圆柱体的泥土坯子出现了,其他人都惊呆了,纷纷地效仿印土块。

玩法六:刻画

莹莹、彤彤等几个细心的女孩子,发现了放在材料框内不起眼角落的竹片刀、刮板、锥刀等不同刀型的工具,她们非常好奇:"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有的是扁扁的,有的是尖尖的,有的像掏耳勺,有的像小仓鼠细细的牙齿?"接着,莹莹和彤彤就拿这些工具划来划去。当小伟用城堡积塑模子印出的土块引发同伴关注的时候,莹莹和彤彤也过去围观,看着一块块的土块一溜地陈列开,莹莹用手中的工具在土块上试着划了划,土块上出现了各种的线条,莹莹惊喜地拽着彤彤的衣服说:"你看,你看,很漂亮哦!"接下来,几名幼儿在土坯上尽情地刻画,这边是小鱼在波浪中游来游去,那边是一格一格的窗户……土坯上的艺术创作应运而生。

从前后的两个区域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前面教师设置的区域是采用分科式的方法设置区域,各个区自成一体。有的幼儿出现游离于预设目标之外,对活动没积极性,兴趣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见,分科式的区域活动只有纵向联系,没有横向呼应。后面的区域活动,是采用渗透式的方法规划区域,各区之间形成了积极的横向联系,每个区域都是相互渗透的,有的是前置,有的是延伸,成为共生互利的共同体,如碎土、筛土为和泥提供材料,和泥为印土块、砌砖提供了材料,印土块为刻画提供了材料。用渗透式的方式规划区域不仅使区域活动更生动,而且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探究。此外,教师在活动中不再以预设的活动目标限制幼儿的活动,而是更多地观察幼儿的活动,顺势引导幼儿,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还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在这样的活动氛围中,幼儿自主、积极地与泥土互动,各种创意层出不穷,幼儿从中获得了多领域的知识经验。例如,在玩泥过程中,幼儿感受到土的柔软与坚硬、光滑与粗糙、疏松与密集等有关科学的经验,感受到在水、太阳光等作用下土与泥之间的变化,获得丰富的艺术造型经验,获得围合、叠垒等建构经验,还获得排列、分类等数学经验。

幼儿园大班主题搭建活动“祈年殿”:最圆的房子


最近,我所在的大班因为在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大会上负责拉洋车胡同游的游戏项目,孩子们对胡同、四合院等老北京传统建筑格外感兴趣,于是我们班组织了一次外出参观。回幼儿园的途中,孩子们被路边的宣传海报吸引,开始热烈讨论海报上画的故宫角楼、北海白塔和天坛祈年殿等代表北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祈年殿。

“我去过,祈年殿特别大。”

“祈年殿可威风了。”“威风!”其他孩子笑着重复。

“祈年殿看上去很壮观。”

“是很结实吧!”

“是很圆,就像我们的圆形房子。"

“对,就像我们搭的圆形房子,祈年殿是最圆的房子。”

“我们在建筑区搭祈年殿吧!”

“搭祈年殿,太难了。”

“没事的,我们一起搭。”

用积木搭建祈年殿,多么大胆而又可爱的设想。正因为孩子们之前一直在搭建“圆形房子”,已经有了丰富经验,所以当他们发现生活中有与之相关的事物,一下子唤起了原有经验。

我知道,孩子们突然热衷的行为表面上看只是新的兴趣,其实包含着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新的兴趣和需要源于孩子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源于和原有经验发生了连接的“会说话”的环境。新的兴趣和需要也带来新的发展可能。

但个别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能代表集体吗?祈年殿值得作为班级搭建的主题吗?

考虑到,祈年殿建筑群少而精,天高地阔的开放格局形状特殊,便于孩子们观察;祈年殿的基本建筑造型是同心圆,而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普遍具有搭建圆形房子的大量经验,因此孩子们已经有了理解和搭建的基础;祈年殿的主殿是一座悬空重檐的三层尖顶圆形建筑,搭建过程极富挑战,易于唤起孩子们探究与学习的热情。大班阶段的孩子们虽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祈年殿在建筑形态上的高、圆、清的特点极易唤起孩子们的审美想象,让孩子们感受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与奇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建筑欣赏水平。

此时,开展以祈年殿为主题的班级搭建活动正是时机。共同的原有经验和搭建经历容易唤起全班孩子的共同兴趣,而相同的主题会使孩子们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的困难、不同的解决方式会使孩子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独特魅力。

同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明珠、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祈年殿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瑰丽的建筑装饰,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显然,跟随并支持幼儿的兴趣,进行“祈年殿”主题的搭建活动,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们提高搭建水平,还带着审美熏陶、文化传承的意味。于是,我决定配合孩子们,一起把建筑区的主题从搭建圆形房子拓展到搭建祈年殿——孩子们口中“最圆的房子”。

最圆才有挑战

搭建祈年殿对大班孩子来说并不轻松,一开始对于祈年殿的复杂结构,孩子们有些无从下手。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第一次集体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搭祈年殿呢?”我问。

“因为它很漂亮,我去过。”东东回答。

“它是最圆的房子。”天天补充。其他孩子纷纷赞同,“最圆”意味着难度最大,挑战最大。

“既然是圆形的楼房,那我们就好办了吧……”我故意把语速放慢了一些,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

孩子们会心地笑了:“我知道了,把我们的圆形房子搭高一些就行了。”

“要搭那么高……”冬冬踮起脚,伸长胳膊比划着。

“那它不会倒吗?”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试图再次调动孩子们搭建圆型房子的原有经验。

“那得把最大的积木放最下面。” 冬冬反应很快。

“说得真好,大的在下面比较稳固。”我鼓励着。

“每一层的积木要一样高才好搭。”另外几个孩子都反应过来。

“平衡很重要。”我表示赞同,进一步帮助孩子们梳理搭建圆形房子的关键经验之一——每层积木一样高的作用在于保持平衡。

“两块挨着的积木要斜一点放才能组成圆。”又一个孩子贡献了智慧。

“一定要圆一些。”我笑了笑,表示对这一关键经验的肯定。

“一、三层积木要对齐,二、四层积木也要对齐。”

“整齐了才美。”我点点头,又抓住了“整齐”这个关键经验。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总结着搭建圆形房子的关键经验,我也时刻帮助梳理,最后给孩子们提出建议:“别忘了,有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天坛公园好好看看祈年殿。”我希望,家园一致的活动能帮助他们保持经验的完整性。

我试图通过搭建之前的集体讨论,放大孩子们的兴趣,唤起更多幼儿对于搭建祈年殿的关注,通过同伴间的有效互动,巩固幼儿处于萌芽阶段的自主搭建计划。

“我的”还是“我们的”

合作,很多时候是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中出现的。有了游戏动机的驱使,合作便顺理成章地产生。我们班的建筑区场地不算太大。最初,每天都是两三个孩子在建筑区各自为政,搭建着属于自己的圆形房子,每天都遇到相同的问题,材料不够、地方不够大。我虽然有些着急,但相信孩子们经过反复尝试,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给孩子们空间。

一天,糖豆和晓恒每人搭了一座蘑菇形状的房子。一旁的小荷忍不住说:“你们搭的一点儿也不像祈年殿,也太小了吧。” 糖豆做了个无奈的手势:“没有积木了,那怎么办?晓恒也不借给我。” 晓恒低声说,丝毫没有支援同伴的意思:“我的积木也不多呀。”

糖豆和晓恒的语言、行为反映了幼儿典型的自我中心特点,如果不能走出自我中心,与同伴合作也就没有可能。

“回顾”(区角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时间到了,糖豆和晓恒都举起了求助的牌子,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其他孩子听完,开始为两人支招。

有的孩子建议:“你们自己用自己的积木不就行了,一个人用大积木——1号和2号,一个人用小的——3号和4号。”

“都是大的怎么搭呀?”“小的也不够呀。”糖豆和晓恒对这个建议都不满意。

另一个孩子跟着建议:“也可以把积木平均分成两半。”

小小马上比划着反对:“平均分?那还是小房子,不是祈年殿,祈年殿特别特别大。”

豆豆提醒大家:“我知道了,你们一起搭一个祈年殿,不就大了吗?”

孩子们互相看看都笑了:“那我们一起搭祈年殿吧。”

自从搭建祈年殿的主题出现后,孩子们开始尝试合理分配场地和材料,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学习如何与同伴有效地分享与交流,主动分工,合作搭建。提问、倾听和采纳建议的过程使孩子们对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表面上的坐在一起玩,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的内心所需。显然,祈年殿的高大雄伟不只是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同时,共同的搭建主题更使孩子们产生了合作的动机。游戏引发的认知冲突让孩子们主动寻求合作,协商解决问题,使独自游戏、平行游戏逐渐走向联合游戏、协同游戏。

人多智慧多

孩子们最初搭建的祈年殿,其实就是一个三层的圆形尖顶房子,主殿的相对位置也是随心所欲。

一天,孩子们在做区域计划时,小荷看了看建筑区皮皮的“我还要继续”的牌子,问:“皮皮,我今天和你一起搭祈年殿,行吗?”

皮皮看看她:“好吧,只不过,我今天可要搭祈年殿外面的平台啦。”

小荷:“平台怎么搭呀?”

皮皮:“我正在想。”

小荷:“好吧,我给你准备材料,平台比祈年殿大,要用最大的1号积木吧。” .

皮皮:“对了,你还真聪明,就用1号积木。”两个孩子边说边搭好了平台的第一层。

“一圈是六块积木。”小荷告诉皮皮。

“那第二层也是六块了,咱们搭五层就可以了,快,再给我拿一些1号积木来。”皮皮边说边用手比着第一层殿的高矮。

愉快的共同搭建过程中自然地出现了角色的分配。共同的目标使孩子们开始达成默契,学会领导与服从、合作与配合,自然习得分工合作的方法策略。自我中心的孩子们缺乏合作的经验,但今天的共同兴趣却使孩子们自然产生了促进合作的语言交流。作为他们的老师,我除了欣赏以外,更多的是环境的支持——成果展示与交流,强化幼儿对合作的情感体验。

在收玩具音乐响起的时候,他们搭建的平台已经开始盖顶了。喝茶水的时候,孩子们三三两两来到建筑区。

“今天搭得可真好,还有平台呢。”

“是我和小荷一起搭的。”

“你们搭得可真整齐。”

“只是……好像太靠边了。”

“对,没有搭到垫子的中间。”

“是因为我们开始搭祈年殿的时候还没想搭平台呢,现在就没地儿搭了。”皮皮做了个无奈的表情,指着墙上的照片解释说。“看,还少一圈呢,没地儿搭了。”

皮皮的补充说明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围拢过来欣赏讨论,我也自然地夹在其中,区域游戏后的集体回顾就这样自然开始了。

“为什么平台顶上的积木这么少?”小歌提出了新的问题,“是因为没时间搭吗?”

“是,我们搭了半天都没有搭好。”皮皮他们一起回答。

“为什么?”小歌追问。

皮皮比划着让其他孩子看到,祈年殿的主体根本就没有与平台连接的可能,如果把搭建平台的积木使劲向里推的话,将面临倒塌的危险。

东东想了个主意:“我有个好办法,可以先搭平台,把房子搭在平台的上面。”

皮皮顺着东东的思路,在头脑中开始表征搭建的过程:“有了平台,就够不着中间了,怎么搭?我的胳膊可没有那么长。”

晓晓:“我知道,只要有一个连外边的小边就行了。”

东东:“那就把平台上面的一层往里边搭一点儿,平台留出一个边。”

雨儿:“塌了怎么办?我觉得不行。”

鼎鼎:“可不可以把最下面的积木多加几块,或者变成大积木呢?”

科学探究需要依靠问题解决来不断推进,同伴的赞赏令小建筑师们沾沾自喜,同伴的质疑又启发他们调整搭建方法。

皮皮接受了大家的建议:“那行,下次我们用15块方积木搭,试一试接第1层平台。”

小荷也在一旁附和着:“对,我们下次试试15块的,还要把祈年殿搭在垫子的正中间。”

合作的愉快体验使孩子们产生了继续合作的需要,建立了与人合作的积极态度。

我带头鼓起了掌:“老师为两个小建筑师的合作而鼓掌,更为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出主意想办法而鼓掌,老师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会成功的。”

最初,我支持大班幼儿搭建祈年殿活动的用意,并不是为了搭建而搭建,而是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使幼儿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他们把对圆形房子的热爱迁移到祈年殿上,因为兴趣开始搭建。其间,经历了从天马行空般的随意、创造性搭建,到今天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有计划、有较清晰目标地主动搭建。他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设计与创造,而开始依据共同的兴趣和自己的原有经验,关注并支持同伴的活动。这种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无疑使孩子们的认知发展从个体建构走向社会建构。

第二天,当翻看孩子们的活动区计划的时候,我发现,皮皮和小荷的计划不但包含去哪个区玩、和谁一起玩、玩什么,而且突出显示了积木搭建的位置及底层积木的数量。无疑,搭建祈年殿的经历使孩子们制定区域计划时更加细致明确,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更有计划性,克服了进入活动区之后不知干什么而分散注意力,搭建随意性强等问题,发展了任务意识。

没想到,这样的意外惊喜在之后搭建祈年殿的过程中还再三出现。

玩沙的收获——案例分析


一、背景:在孩子们眼里,沙子魅力无穷。每当下课时,总有几个孩子跑过来问:“老师!今天是不是要玩沙子?”“老师!今天玩沙子吗?我们很想玩沙子呀?”然后我跟他们说:“我们每次但周的星期三会玩沙。”这时孩子们有点失落:“今天玩不成了,真没劲!”但是每当星期三,好多孩子又会过来问:“老师,今天是星期三,可以玩沙子了吗?”然后我在想,孩子们对玩沙那么感兴趣,何不多让孩子们玩沙呢?况且,玩沙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好处。

二、案例描述:

今天阳光明媚,是户外活动的好时间。孩子们格外高兴,因为又要去玩沙了。每个幼儿拿好玩沙的工具:筛子、小铲、小桶、小瓶、模子等,穿上胶鞋去沙池。个个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孩子们对于玩沙有着特别的情感。到了沙池,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今天你们想怎么玩呢?”“我想挖个地道、挖条小河、我想做一个大蛋糕、我想盖个大高楼,我们用沙子做个大蛋糕吧!……”,孩子们想得很多。于是让他们自主的去玩了,三人一组,五人一组,或者许多人一组。看见孩子们用铲子铲,用各种模具,还有用洒水桶,还有的小朋友把旁边捡来的的树枝中在里面,与同伴说:“我们一起来种树吧!给树浇水,让它长得好高好高。”还有的小朋友在挖路、挖河、挖坑、挖山洞等等,忙得不亦乐乎。欣欣就挖了一条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小河,手里拿了一条模具鱼,她在跟旁边的小伙伴说:“小河挖好了以后,会有好多小鱼游来了 ,”这是我正过去 ,她抬头看了看我说:“老师,快看我挖的小河。” “你挖的和是什么河,它叫什么名字?”我问。“她叫小人河。”“她是小人国的河吗?”欣欣高兴的说“对,对就是小人国的河。“那小人国的人呢?”“老师你没看见呀,这些小沙粒就是小人国的人。”“啊!小人国的人也太多了吧!”我又看见几个小朋友在沙池里挖了个大洞。我走过去问他们,挖得什么?他们告诉我是山洞。玩沙好了,孩子们发现自己身上都是沙子,但是都自觉地拍拍自己身上的沙子。有的小朋友还会帮助别的小朋友拍。

三、案例分析:

孩子们的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他们创造力、想象力等不是一朝一夕能发展好的,而是要通过锻炼。游戏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只有给幼儿广阔的空间,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其中找到起点,这样做既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促进了他们自信心的提高,同时还真正满足了所有幼儿的发展需要。

玩沙就是其一,沙的可塑性很强,它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幼儿通过玩沙,了解沙的特点。孩子们在想如何玩,这样能发挥想象力、创造能力。通过堆沙,铲沙,拍沙,运沙等活动提高了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在玩沙活动中幼儿自由结伴,可以培养幼儿合作游戏的能力。还培养了爱清洁的习惯。

幼儿在沙场上无拘无束地活动,叽叽喳喳,雀跃不已,平时调皮的幼儿此时更显兴奋,即使内向胆小的孩子此时也较平时活跃,大胆得去交流。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玩沙中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孩子们边玩会边商量,边交流。如:孩子们在玩沙期间相互讨论分配工作,或者在玩时与同伴讲与老师讲做的是怎么?

四、反思:

孩子们学习知识,不单单就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也不是只靠教师的的灌输。孩子在自由的游戏中,也能发展很多的能力。如:探索能力、专注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孩子们之间,总会有个别差异,有的孩子不需要别人去打扰,喜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但有的孩子就很依赖别人,人家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没什么创意。但这些孩子不是创造思维缺乏,而是缺乏成人的引导,家长或老师。

作为老师,只有给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在玩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多引导、多鼓励。让幼儿感到玩沙的快乐,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自主地尝试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沙的特性。在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教师要以参与活动的形式积极地去引导。引导孩子说长句,说完整句。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去感染孩子。

游戏活动——纸桌(大班)幼儿园大班游戏教案


设计意图:活动设计的基础来源于,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它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发现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当扇子;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做扇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在剪、贴、画、折的各项活动中幼儿显示出很大的热情,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目标: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懂得只要用折叠的方法,改变纸的形状,纸就能承受一定的力。

活动准备:1、积木若干、小筐。

2、长方形的似明信片的白纸若干、玻璃杯、花。

3、固体胶、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纸的用途

1、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纸可以用来干什么?(画画、写字、擦窗、折手工……)

2、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在这张纸桌上能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3、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事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

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无论是真是假,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纸桌?每人两张纸,学着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让纸桌站起来。

2、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贺卡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W”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

三、进一步尝试用两张纸做纸桌

1、试试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块积木?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积木多些?在尝试做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区域活动中的三个案例及其分析


许多教师很注意区域活动结束后的讲评。的确,活动结束后的评价有利于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但难以针对个别幼儿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其实,幼儿更需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在碰到问题时得到教师的个别化指导。这种面对面的个别化指导针对性强且及时有效。

案例一

佳佳选择的是玩拼图。只见她熟练地把每块拼图平放在桌上,然后分别找出有直边的拼图块围在拼图框的四边,不一会儿就围满了整个边框。几个同伴在旁围观,偶尔会有小手伸出帮她拼。佳佳并不反对同伴的帮助,一边拼还一边小声地和同伴交流着什么。我肯定地朝她点点头说:“你这种先围四边的拼图方法又快又准确。你怎么会想到的呢?”她扬起头很自豪地说:“妈妈教的。”旁边的小朋友说:“我家也有这种拼图的。”还有小朋友说:“我妈妈还教我找一样颜色的拼图拼在一起。”……在大家的合作下,佳佳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拼图任务。

描述是指教师客观地叙述幼儿的行为或行为结果以及幼儿的情绪情感反应。教师用言语描述幼儿的行为可以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在案例中,佳佳用了先围四边的方法来拼图,教师用了肯定的语言来评价,这句话带有描述的成分,不是一句空洞的表扬的话,不仅传达了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关注与理解,也能让幼儿明白什么地方做得好。同时,教师的描述性语言也为幼儿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围观的幼儿能直观地发现又快又准确的拼图方法之一是什么,还通过旁人的介绍间接知道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对幼儿后续玩拼图具有借鉴作用。当然,使用“描述”策略的前提是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细致观察和对幼儿行为意图的准确判断,否则会给幼儿带来消极影响。

案例二

恬恬选择的是玩胶粒。在这类区域中,教师往往会先提供一些图案,提示幼儿照着范例图将相应胶粒插入胶粒板的小空格内,以此完成一幅与范例相同的作品。只见恬恬从胶粒盒内拿出房子的范例图看了几眼,随后挑出相同颜色的胶粒,随意地将胶粒插入了小空格内,结果导致胶粒房和范例图的空间位置及大小不匹配。她觉得很奇怪:“咦,怎么会不一样呢?”我已观察她许久,便问她:“你觉得什么地方不一样?”她说:“位置不一样,房子的边也不一样长。”我继续问:“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图的哪里?”恬恬说:“范例图的房子在中间,我插的房子在边上。”“有什么办法让它们的位置一样呢?图上的什么可以帮助你?”经过引导,恬恬终于发现可以通过数空格的方法来确定空间的位置及从哪里开始用胶粒,用多少胶粒。只有先搞清楚范例图上的位置,才可以在胶粒板上进行操作,制作出一模一样的房子来。找到问题后,她马上投入了操作。

提问可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索、思考与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想法,避免曲解幼儿的意图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案例中,恬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可以通过数空格的方法来确定空间位置,从而梳理了自己的思路,明确了操作方法。

案例三

西西喜欢玩车,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拼装挖土机的活动内容。只见西西将一堆材料散放在矮柜上,左顾右盼,看似无从下手。挖土机是由几个大零件拼装而成的.操作难点主要是零件拼装的先后顺序,如果顺序弄错了便不能成功。他看着我,希望得到帮助。我用手指了指安装步骤图,从第一步骤慢慢指到最后一步。他收回了求助的目光,转向观察步骤图,一边观察一边摆弄,过了许久也没有安装成功。原来,他搞错了最后两个零件的顺序。他又向我求助,我没吱声,指着操作图的最后两步做了个动脑筋的手势。他抓抓脑袋,开始继续研究,可仍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次,他的小脸涨红了,有点无奈地看着我。我用手对他做了个“交换”的动作,他马上明白了。随后他将两个零件进行了交换,成功地完成了拼装任务,高兴地玩起了开车游戏。

动作提示是指教师运用手势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各种动作来暗示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面临困难和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代替幼儿探索、思考与创造,而要学会等待,并在等待中抓住时机。案例中,如果看到西西每一次求助,教师都手把手地去教,那么,西西可能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快乐。成人的一个手势、一个点头对于幼儿来说有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支持,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区域活动中,每位幼儿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个别化指导策略。

大班音乐游戏《谁是灰太狼》案例分析


游戏是孩子们所钟爱的,同时也是孩子们的一个年龄特点,会玩才更会学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音乐游戏又是幼儿园游戏中的一个新“产物”自然很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对我而言这还是比较欠缺的,需要专业的引领,这次我观摩

了名师执教的音乐游戏《谁是灰太狼》感受颇多。

※ 对选材的思考

热点:一部《喜羊羊灰太狼》让孩子们着迷得不得了,几只小羊的可爱机智和的灰太狼不服输的形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谈起孩子们都能侃侃而谈每个细节,足见孩子们的关注度。

兴趣:执教老师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以“灰太狼”形象展开,非常受到孩子们的关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想参与的积极性。

思考:孩子们有了关注就有了经验,有了兴趣就有了参与性,老师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选材非常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这是一个活动成功的关键。

※ 对过程的设计

●环环相扣

一环:双圈舞 听听小羊是在参加化妆舞会还是在寻找灰太狼。教师采用了圆圈舞的形式,在圆圈上寻找舞伴集体跳。

二环:追组跑 找找灰太狼,灰太狼在舞会上留下了脚印,找找谁是?听音乐?教师演示?教师提问……强调游戏的规则,找到灰太狼。

三环:木头人 统一方向,绑带子,往绑带子手的方向跑,脚下是黑色圆点的为跑步者。灰太狼开始抓小羊了,根据音乐的强弱,转身后小羊们马上定住不动。

四环:完整游戏 虽然是几个不相干的游戏执教老师能够利用音乐本身将几个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环环相扣的教学风格。

●层层递进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规律都是从易到难,执教老师的每个环节都是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原则。《谁是灰太狼》的音乐游戏可以说是由三个小游戏组成的一个大游戏,大游戏的整合势必离不开小游戏的推波助澜。

一层:情景导入 参加舞会,以双圈舞的形式配上简单的拍手扭腰动作等熟悉音乐的旋律。

二层:据音游戏 在了解音乐性质的基础上开始深层,采用木头人的形式进行音乐游戏。

三层:谁是灰太狼 将最复杂的最难的放在了最后来完成,因为已经有了先前的经验了,所以最后一部分对于认真游戏的孩子来说并不算什么。

●乐在其中

乐思 执教老师对于每一个步骤都考虑得很周到,善于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随机接过孩子们抛过来的球再用相同的方式抛还给幼儿。教师能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尤其是脸部德尔表情那份时而紧张时而夸张的神情感染着每个幼儿,加上肢体的动作让孩子们融入在“灰太狼”的情景中。

乐学 执教老师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氛围,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孩子们在游戏时的那份自在那份“心情”都张扬着快乐的气氛。每个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或者说指导下都能主动投入到游戏中,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真正做到了快乐学习,快乐游戏。

其乐无穷 游戏分为三个小游戏和一个整合游戏,前前后后有10次左右,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的很多游戏也很有趣又好玩,但是真正让孩子做到尽情尽兴的还真是不多,而这位执教老师的设计环节的=巧妙,同样的时间内让孩子们有了充分的参与机会,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时让我们的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那份音乐游戏的其乐无穷。

※ 对我的感受

每个活动都会有其不足的地方,本活动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执教老师对整个游戏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其次是老师的机智,整个游戏活动在开展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小朋友们游戏进行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很欣赏执教老师的那份从容那份尊重,将幼儿抛过来的难球进行点拨后又抛还给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幼儿的思辨能力。

《谁是灰太狼》的音乐游戏很精彩,就如我的案例题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乐在其中!让我们受益匪浅!

游戏活动——纸桌(大班)


设计意图:活动设计的基础来源于,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它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发现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当扇子;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做扇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在剪、贴、画、折的各项活动中幼儿显示出很大的热情,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目标: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懂得只要用折叠的方法,改变纸的形状,纸就能承受一定的力。

活动准备:1、积木若干、小筐。

2、长方形的似明信片的白纸若干、玻璃杯、花。

3、固体胶、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纸的用途

1、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纸可以用来干什么?(画画、写字、擦窗、折手工……)

2、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在这张纸桌上能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3、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事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

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无论是真是假,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纸桌?每人两张纸,学着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让纸桌站起来。

2、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贺卡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W”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

三、进一步尝试用两张纸做纸桌

1、试试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以童心唤童趣拓展活动——挑绷绷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幼儿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正处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老师的活泼开朗会给孩子们生机勃勃的印象,能创建一个轻松活泼的气氛,会使幼儿的心境始终保持愉快,逐渐形成健康开朗的性格。教师应变一个滔滔不绝的讲师为幼儿听众,这是老师的智慧和能力的表现,这就需要老师要有一颗童心,去和孩子们交知心朋友。我处处以孩子为出发点,走进孩子世界,做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们的每件事情都当作大事情来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使孩子真正生活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一样。

案例生成:午休时间,孩子们坐在走廊上,三两结对自由活动。忽然一个小女孩吸引了我的眼球,是甜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前几天《我很特别》的活动中,她大胆地说:“我很特别,我有两条弯弯的像香蕉样的辫子;我很特别,我脸上有一个小酒窝;我很特别,记性好,会背《弟子规》”话说完,我还特意请她来秀了一段《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守孝第、次谨信、、、、、、’有板有眼的背诵获得了我的夸奖,同时也博得了同伴们一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这时只见她手拿一条线(两端连在一起还打了个小结),很灵活地左手一套右手一拉,线儿在她小手之间“扑扑扑”飞舞着,一收一放,形象逼真的“降落伞”从天而降;线儿“噔噔噔”跳跃着,三两下棱角分明的“五角星”闪亮登场:线儿“呼呼呼”穿梭着,栩栩如生的立体“铁塔”矗立在眼前。围坐在她近旁的几个孩子也陶醉、沉浸在惊奇、有趣、快乐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没有去打扰干涉他们。

反思:这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同时也是宝贵的、专心致志地沉浸于游戏之中的状态,我们不应该去干扰他们。不去破坏、干扰幼儿沉浸于游戏之中的状态,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态度的形成。专注于游戏本身,他们就能以最大程度的自发性,表现出创造能力。

幼儿主题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这样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我们都知道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限制地模仿各类人物,模拟各种事件,他们的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得察觉他们的需要”。下面拟就本班幼儿在主题游戏——“烧烤”中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及相应的分析,与同行切磋。

时间:11月13日下午(第一次游戏)

地点:大三班教室门口“钓鱼台”旁

人物:天家凡

教师实录:

在钓鱼台边,有三位幼儿在拿着钓到的鱼玩,钓鱼已经玩过很多次了,他们看似有些无聊。这时容天走过来拿起一条鱼,左右看了看,这时元元拿着一把玩具刀经过,容天就拉着元元说”我们来剖鱼吧!”元元欣然同意了,两人就开始刮起鱼鳞来。过了一会,元元匆匆走开,两分钟后回来了,手里竟拿着一个玩具灶,她兴奋地对容天说”我们来烤鱼吧。”说着就把一条鱼放在灶上,这时家凡走来问:”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烧鱼,你要吃吗?”“好,我也来帮忙。”家凡去拿鱼,元元吆喝道”谁要吃烤鱼?新鲜的鱼哦!不要钱的。”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呀?”“我们在烤鱼呢,要吃吗?很便宜的”这时灶上已经堆了好几条鱼,满满的,元元正忙着在翻烤着,”哎呀,那么多的鱼堆在一起,这面都焦了,那面还没熟!”我惊讶地说。他们没人理我,继续烤他们的鱼。

教师分析:

从上述观察可知,”烧烤店”这一主题的生成十分自然。小朋友们对钓鱼台游戏的兴趣在逐渐地减弱,因无意间幼儿发现了玩具刀,并灵机一动马上玩起了”剖鱼——烤鱼”的游戏。我们认为,这从某一角度反应了该幼儿有较丰富的游戏经验,同时这与他们平时处在一种较为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他们平时的游戏氛围并不宽松的话,他们敢这样”肆无忌惮”地玩起这游戏吗?但此时他们的游戏显然带有明显的嬉戏成分,游戏的情节更多地停留在无目的的摆弄上。因受其经验的制约还未作深入的开展。此时,虽然我以”顾客”的身份间接介入指导,所起的作用也仅是帮助他们确定了玩”烧烤店”的游戏,他们对”顾客”的我所提出的建议不加理会。作为教师也就悄然退出不再介入游戏了,而是观察他们到底对这游戏有多大的兴趣?观察他们会怎样玩?小朋友们看到”老师”的我没有表态,猜测老师默许了他们的行为,也就继续很快乐地游戏。而周围的孩子都和我一样对这件事感兴趣,所以这个主题游戏项目一下子成为热点,在幼儿群体中被广泛交流宣传,我们静等下次游戏的发展。

时间:11月17日周一下午(第二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室“渔家烧烤”

人物:、阳阳、乐乐、萌萌、汶江、元元、宁远

教师实录:

开始游戏时,烧烤店里人数较多,阳阳、乐乐、萌萌、汶江在制作烧烤材料,宁远做服务员负责烧烤。我经过时,宁远举起手中的一样东西,“你要吃烧烤吗?”“这是什么呀?”“鱼片”宁远想了想回答。说真的,一点也不象鱼片,一整块橡皮泥堆在细细的烧烤棍上,我询问:“我不要你们的鱼片,我可以自己做鱼片吗?”“可以”我在旁边也拿了块橡皮泥做了起来,(我把橡皮泥搓长后又压得很扁,然后用竹签一上一下地串在上面,这下象鱼片了)“好了,你帮我烧烤好吗?”其他小朋友看我在做,都好奇地看着。“我再做个鱼丸串”看我做完后,他们又回去做他们的东西了。当我从其他区域转回来的时候,看见宁远很负责地守着烧烤炉,将别人的鱼片、丸等烧烤好了再送去给他们。“我的鱼片好了吗?”“好了,给你。”旁边的元元递了一根鱼片给我。“呀,怎么没味道呢?”我假装吃着。“忘了给你放盐了。”宁远假装放了些盐。“好了,给你。”“真香!谢谢。”元元开始与宁远一起看烧烤炉,并帮他们涂油、上调料。看游戏井然有序地开展着,我悄然退出了游戏。

教师分析:

游戏前,我们重新布置了活动环境,增添了烧烤的架子(纸盒制作)和各种烧烤品种的原材料等等。并请幼儿观看了从烧烤店里拍下的录像,组织幼儿讨论了烧烤店是怎样烧烤的,幼儿说“他们的用铁架子来烤的”“要用棍子插着烤的”“烧烤的东西都是很小的”“有人吃时才放在铁架上烤,其他的食物放旁边。”“不能都拿去烧烤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后幼儿提议:鱼要切片或做鱼丸,还可以添加其它食物,用细竹签做烧烤棍。

在上次观察的基础上,我觉得他们对这游戏很感兴趣,但在经验方面还有待于老师给予整合、提升。此次游戏前我就有意识地先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在“唤醒”他们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对游戏情节的进程有个大致的安排。在活动中,我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指导,既有利于游戏的开展,又保护了幼儿游戏的兴致。从这次游戏活动的开展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时间:11月24日周一下午(第三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区域

人物:、钦淳、小宝、元元、小舒、晨晨、铭洁

教师实录:

一开始,幼儿自己进行了角色分工:钦淳当老板,负责烧烤;小宝负责宣传;元元、小舒是服务员;晨晨站在门口作迎宾小姐。餐厅里新增添了各种调味品:有辣酱、甜酱、胡椒粉等(用不同的瓶子表示),还有各种饮料。

游戏已经玩过几次了,今天的顾客较少,钦淳在餐厅里转了几圈,和两位服务员商量:“要不我们重新装修漂亮些吧,这样就会有客人来吃了。”他们把餐桌重新换了个方向,在桌上放了一瓶花,装修完后,钦淳发现还是没有多少顾客光顾,就对小宝说:“你去看看有没有人要烧烤,拉些人来!”小宝就答应了,四处问“你要吃烧烤吗?”“要吃烧烤吗?很便宜的。”并把一些客人拉到烧烤店,烧烤店的迎宾小姐和服务员就出来热情地欢迎。晨晨帮铭洁带了一个头饰,唱起生日歌,听说是“过生日”,许多人来凑热闹,一下子店里来了很多客人,餐厅里显得很热闹,游戏红红火火地开展着。

教师分析:

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对烧烤店的了解逐渐加深,游戏内容进一步丰富,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以前的游戏经验进行有一定服务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会想办法去解决,游戏达到了高潮阶段。

时间:11月27日周四下午(第四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区域

人物:阳阳、文杰、卢怡

教师实录:

最近好几位幼儿带来了“迷宫”之类的书,今天大部分幼儿都围在一起玩”走迷宫”,其它区域的人也相对减少,烧烤店也没什么顾客,阳阳、文杰、卢怡做服务员,因没顾客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后来,卢怡干脆把一些鱼放在一旁并吆喝着:”卖鱼啦,谁来买鱼啊,新鲜的鱼啊!”一些小朋友围过来买鱼了,烧烤就快演变成鱼市了。

教师分析:

游戏由一开始的生成、开展、丰富、高潮,现又转入低谷。到今天为止,这一游戏项目已经开展了近个把月了,幼儿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兴趣降温,幼儿又开始寻找别的游戏项目了。此时,我们要做的还是静静地观察、了解,并在幼儿需要时帮他们一把……

后记:

当一个游戏产生或进行的时候,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轻松的心理环境、尝试着做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并给予孩子们以适当的帮助,以孩子的兴趣为支点生成游戏主题,使得游戏自始至终洋溢着他们的自主、自信和积极性。

幼儿园游戏《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案例分析:纸的妙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