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

12-16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如果你是一名幼师,你会开展什么幼儿园游戏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班下学期,我们准备对娃娃家的布局加以调整。通过和班里孩子的讨论,我们大概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孩子们希望娃娃家里有睡觉、梳头、吃饭的地方……因此。我们调整了娃娃家的空间布局,将娃娃家划分为客厅、厨房、餐厅、卧室等。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娃娃家投放了制作奶茶、棒棒糖、荷包蛋等食物的半成品。同时提供了面粉以及擀面杖、模具等原料和工具。一时,娃娃家的孩子们对“制作面点”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孩子喜欢自己揉面粉或围在揉面粉的孩子旁边观看,而对其他材料视而不见,类似情况频繁出现。于是。我们开始介入幼儿的游戏,一方面试图引导围观的孩子操作其他材料。另一方面增加投放了一些低结构材料,比如一些彩色纸条,以期能引发孩子们产生制作奶茶、面条、饺子馅之类的游戏活动。然而。观察发现,相对于那些替代性游戏操作材料。孩子们似乎对面粉、擀面杖之类真实的原料和工具更感兴趣。对此,我们感到十分困惑:在投放娃娃家的材料时,是不是应更多地考虑提供真实的原料与工具等。以还原真实的生活?或者说。类似娃娃家的投放材料是不是越真实越好?

(浙江杭州市下城区东新幼儿园 杨伟丽提供)

答: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在组织娃娃家游戏时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首先,她非常关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注意了解幼儿对娃娃家的想法,并能依据幼儿的想法调整娃娃家的布局,丰富幼儿的操作材料。其次,她通过提供面粉、擀面杖等引发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再次,她在提供材料后能注意观察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与行为反应,进而对如何投放娃娃家的材料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制作奶茶、棒棒糖、荷包蛋等的半成品以及替代性材料如彩色纸条等似乎无甚兴趣,而对面粉、擀面杖、模具等真实的原料和工具等十分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疑问是:孩子是否对真实的生活材料更感兴趣,教师投放的娃娃家材料是不是越真实越好?案例所提出的问题,我想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的性质以及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有关。

一、幼儿为什么更喜欢面粉、擀面杖等材料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活动,游戏材料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为什么对半成品及替代性材料无甚兴趣,而对真实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呢?

●源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越是形象逼真、贴近其生活经验的材料越容易引发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面粉、擀面杖之类材料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可以直接引发幼儿玩“做饭”的游戏,而“做饭”又是孩子们在娃娃家游戏中最爱模仿、再现的活动。

虽然小班幼儿对材料的逼真性、情境性依赖程度较高,但如果游戏情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需要,即使替代性材料也能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笔者一次在某幼儿园观察娃娃家游戏时,发现小班一位当“妈妈”的孩子在很投入地“做饭”,她先在锅里放了一些用棕色橡皮泥做的大小、形状不一的“肉”,接着用铲子来回扒拉。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旁边的报纸撕成一条一条放入锅里,嘴里还念叨着“放点粉条应该很好吃”,然后继续用铲子在锅里扒拉,一会儿又将锅里的“粉条”一一拿出来剪成一块一块的。当时,我曾忍不住好奇地问了她一句:“你这是干嘛呢?”她不加思索地回答:“粉条太长了,我把它剪短点。”只见她剪完后又盖上锅盖,开始擦灶台、摆放好用过的厨具、扫地等。一切收拾停当后,她开始关火起锅,把烧好的“牛肉炖粉条”盛在碗里……这个孩子之所以玩得这么尽兴与投入,我想关键还是她有浓厚的游戏兴趣和这个游戏所需要的已有经验。在没有真实材料的情况下,为了玩“做饭”的游戏,她用颜色相近的橡皮泥替代牛肉、用报纸替代粉条,尽可能用适宜的替代性材料再现自己的已有经验,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面粉、擀面杖之类材料更具真实性,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但我认为幼儿是否乐于使用相关材料开展游戏,并不取决于游戏材料的真实性高低,而是取决于幼儿对游戏内容的兴趣和经验的多寡。如果幼儿缺少相关的游戏兴趣与经验,他们对真实的材料也可能视而不见。

●源于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不同

我们知道,幼儿的游戏有赖于材料,材料的自由度、开放度越大,幼儿的游戏性也就越强。虽然面粉、擀面杖等原料与工具和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都同属于低结构材料,然而从案例描述中我们得知教师对两种材料的投放方式不同,导致了幼儿所获得的游戏体验不同。

教师对面粉、擀面杖这类材料采用的是开放式投放方法,每个幼儿在游戏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决定玩什么、如何玩,这种投放方法可以支持不同幼儿的游戏兴趣,或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要。材料开放、活动空间开放,有助于幼儿自主使用材料,从而成为环境与材料的主人。

用于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及彩色纸条等替代性材料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然而由于这些半成品或替代性材料与制作奶茶、棒棒糖、面条等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得材料具有了明确的指向,于是,材料变得高结构化,投放方式演变为封闭式,从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教师在物化了教育目标的同时也固化和控制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此时的娃娃家游戏事实上变成了幼儿完成教师规定任务的制作活动,由此也降低了幼儿的游戏体验。这或许就是这些半成品和替代性材料无人问津的原因之所在。

二、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

在本游戏中,孩子们对真实材料的热衷导致教师产生了“游戏材料是否越真实越好”的疑问。游戏材料真的是越真实越好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不同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特点,逼真的游戏材料的确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已有经验,有助于幼儿象征性游戏的开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会不断降低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并且可以通过替代物展开想象与游戏。而使用替代物的游戏也标志着幼儿具有了更高水平的假想和创造能力。有研究发现,5~6岁幼儿已经不在乎物体形象是否逼真,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物”的逼真性的依赖降低了,甚至可以不凭借任何外物就做出象征性动作。

●不同性质的材料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体验

我想,幼儿之所以在娃娃家游戏中更喜欢面粉、擀面杖之类的材料,不仅是出于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更是出于对低结构材料的兴趣,因为这类材料更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展开游戏活动,丰富游戏内容,从而获得游戏体验。幼儿为什么不喜欢选择那些用于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及其他替代性材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从而降低了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兴趣性体验和胜任性体验等游戏性体验水平。

有研究者指出,如果教师想在娃娃家之类游戏区域激发幼儿更高水平的假想行为,就应将幼儿熟悉的真实材料换成积木、橡皮泥等需要幼儿进行更高水平认知加工的材料,因此,真实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多方面的体验或经验更为重要。

三、游戏材料的投放仅为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吗

最后值得讨论的是,如何看待教师在案例中提到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她才在娃娃家投放了相关的半成品和真实的操作材料的做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的确,幼儿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幼儿是借助环境和材料了解世界,寻求答案,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经验的。如果我们仅从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角度提供材料,就会忽视材料所隐含的诸如设计与计划、探索与试误、表达与表现、感知体验与发现关系等多重价值。

为此,教师应视环境、材料为幼儿的第三教师,注重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要,注重研究材料的功能与暗含价值,注重研究材料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有价值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假想”游戏变迁到“真实”游戏的价值


游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可以实现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在以前的游戏环境创设中,我们基本上是从教师本位出发,注重室内游戏环境创设而忽略了户外环境创设。自从我园申报的省“十二五”课题(田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功立项后,我园以“田园主题教学”为切入口,对原有操场的空间进行了整改与拓展,对种植地进行了新的规划与布置,我们还新建了养殖场、灶头等室外田园环境,让田园主题教学中生发出来的一些游戏搬到外面去开展,实现了从原有的“假想”游戏到“真实”游戏的华丽转身,进一步实现了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环境与资源的合理挖掘,拓展了游戏空间

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幼儿为主体,能与幼儿互动对话的游戏环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对幼儿园室外环境进行了大幅度的整改,充分挖掘潜在的资源,拓展游戏空间,系统有效地推进幼儿的发展。

以往我们的游戏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游戏环境的创设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幼儿的活动范围较小,能够接触和交往的伙伴较少。尽管教师能及时更换游戏材料,但频繁地更换或增减环境材料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一直局限于室内的、反复的游戏之中,即使提供的材料再丰富。游戏再好玩,时间久了,幼儿还是难免会产生情感疲劳,对游戏失去最初的热情。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室外进行学习、游戏,更能促进幼儿意志力、交往能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此,我们开始思考让游戏从室内走向室外,走向田园,让幼儿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游戏,让他们主动融入到真实的游戏情境中。

我园对环境进行了改造。幼儿园操场上原来有400米的塑胶跑道,这对活动场地不是很大的幼儿园来说,占用了很大的空间。为了让仅有的场地得到有效的利用,我们对大操场进行适当的规划,把塑胶跑道改造成了两座小山,在山的西面种植各类果树,在山南的空地上分别开发了种植地与养殖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种植与养殖,让幼儿参与、享受种植、养殖的过程。我们还利用空地合理建造了蚕房、灶头,搭建了舞台,最大限度地从多维度去开拓游戏场地,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更大的空间。

以前游戏中的环境布局往往都是教师策划操办的,自操场改建完成后,教师的角色由环境的主导者转变为支持者,幼儿成了环境创设的主人。材料该如何摆放,场地该怎样布局等问题也都成了幼儿探索和学习的环节。幼儿的游戏真正从室内走向室外,他们可利用丰富的动植物、泥土、种子、瓜果等资源开展游戏,借助灶头、舞台等真实情境展开游戏。这样不仅大大拓展了幼儿的游戏空间,激活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还让幼儿有更多机会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互动,大大提高了游戏的价值。

内容与情节的动态发展,深化了游戏主题

游戏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是动态发展、随时调整的。只有不断拓展游戏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才能不断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以前开展“超市”游戏时,幼儿只是频繁地去买东西,虽然教师会根据游戏的情况增减材料,但幼儿很快就玩腻了,导致超市里的生意很是冷清,有时会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现在游戏场地改观后,幼儿群策群力,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可以把东西搬到超市外面来卖。”“是啊,我们还可以发广告呢。”“我们还可以上门推销产品。”……就这样,大家最后商讨出超市里搞促销活动,幼儿根据现实生活中搞促销的场景进行策划,他们动脑筋自己设计广告进行宣传,还会摆出各种摊位并进行大声吆喝,增加促销的气氛。超市的人流量随之增多,超市的销售业绩也大大提高了。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丰富,游戏内容的不断深入,幼儿间的交往也逐渐频繁。

另外,我们的种植地有各种新鲜的农家菜,种类繁多的蔬菜是天然的资源库。游戏中的“农场主”会根据种植地蔬菜的生长情况,引导顾客进行合理采摘,现摘现卖。扮演农民的孩子可以去菜地摘菜,运到菜市场卖。娃娃家扮演爸爸妈妈的孩子可以带着宝宝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到菜场买菜。买好菜后,孩子们自己学着整理,然后在老师、阿姨的带领帮助下到灶头上进行烹饪。煮完饭菜后,还可以真实地享用,品尝自己的手艺。

不同个性的幼儿与材料、环境之间的互动也是不一样的,原本只是单一的环境因此会变得生动多样、富有灵性。如:有的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玩烧烤游戏,有的还会主动捡柴进行烘烤红薯的游戏活动。在开展“小吃店”游戏中,遇到顾客人多时,他们会在小山坡上自行搭建小帐篷,摆上桌椅,或垫上泡沫板盘腿而席,俨然是户外野餐的特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就餐。

游戏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升了游戏内涵

游戏和教学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手段,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见,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促进游戏的深化,更能提升游戏的理念。

在开展《亲亲田野》主题时,幼儿自己种植的玉米成熟了,我们就带领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掰玉米。掰好玉米后,幼儿又兴高采烈地帮玉米脱去外衣。接着,我们就组织数学活动《数玉米》,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玉米种子的排列方式,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记,正确地计算玉米的排数,还能发现玉米是双数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与同伴协作完成计数玉米,发展了合作能力。最后,我们又一起到灶头上煮玉米,品尝玉米的美味,体验丰收的喜悦。

教师还会与幼儿一起收集种植地里的赤豆、绿豆、菜籽等种子。我们把各类种子放人益智区,让幼儿进行有规律的排序;把种子放人手工区域,让幼儿制作美丽的项链,或用种子进行拼贴画;我们还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利用种子制作乐器,开展打击乐活动等等。我们还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田野,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还会根据季节在园内举办亲子野炊游戏活动,让家长、幼儿、教师共同沐浴在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中。多形式、多角度、多通道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融入在“田园”中,享受田园乐趣。

在开展《亲亲泥土》主题时,正值幼儿种植的蚕豆丰收了,我们“大卖场”的老板就及时带领员工到农场采蚕豆,然后请公交公司的司机把蚕豆运到超市里去卖。游戏结束后,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小吃店的老板、超市的负责人会把在游戏中没有吃完的蚕豆带到教室里,老师则会组织幼儿剥蚕豆、数蚕豆,在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单双数的概念。

幼儿园室外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后,我们把游戏真正还给了幼儿,回归了天性。游戏情节从“假想”到“真实”,幼儿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演绎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成人世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乐园。

小班游戏材料的提供


在幼儿实际的活动中,生活的全貌会在儿童的游戏中活生生地再现。小班幼儿入园后,对集体生活比较陌生,游戏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最好方法。《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下面我仅以美工区和积木区为例,谈谈如何为小班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不会画不会剪,首先,我利用教室里环境布置的绘画、手工作品,让孩子观察、欣赏,引起他们自己动手创作的兴趣,并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投放材料时要有选择、有计划。美工区可以与美术课相联系,如教育活动中认识纸和油画棒,美工区就相应地给幼儿提供纸和油画棒,使幼儿在随意涂画中巩固对纸、油画棒的认识。同时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养成在纸上画画的习惯,而不是任意在墙上、门上乱画。

对小班幼儿可以先提供油画棒的涂色、绘画,手指点画、棉签画、几何图形粘贴,剪纸、撕纸、折纸,进行泥工等活动。教师要考虑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从易到难投放材料,要注意适应不同幼儿的需要。如涂色活动刚进行时,我为孩子提供的是树的涂色,渐渐提供苹果的涂色,然后是葡萄的涂色。这样涂色面积由大渐渐变小,要求幼儿不出轮廓涂色,难度就有所增加。粘贴也同样,开始为鱼的轮廓线贴小纸片,然后为小花、小船等进行粘贴。当孩子们的粘贴技能提高了,不满足于这些活动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供珠子、珠片,让孩子粘贴各种小动物。随着能力的增长,孩子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教师可以提供团好的小纸球,也可以提供没有团的皱纹纸片,引导幼儿自己准备活动材料。如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到美工区玩纸团粘贴,玩了一会儿,兴趣不是很高。这时,我就引导他想想小纸团是怎么做出来的,他指着小纸片说:“用小纸片团的。”老师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团纸再粘贴,这样他来了兴趣,很高兴地向老师学习团纸的方法。

以后,根据计划,培养幼儿使用剪刀的能力。我们在美工区给幼儿提供了剪刀以及相应的纸材料。开始,为让幼儿学习在纸上剪直线,我把幼儿画过的画纸裁成直条状,让幼儿为“餐饮店”剪“面条”。之后,提供一些半成品,如蝴蝶、房子等,让他们把一只只蝴蝶、一座座房子剪下来。当幼儿基本掌握了剪刀的使用方法,我为幼儿提供较为复杂的双层的底纸,让他们动手剪贴小灯笼。从剪“面条”到剪“物体”,从单一的剪到剪贴相结合……材料的提供适应了不同幼儿的能力,他们兴趣高,积极参加美工区的活动,动手又动脑,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基础,为使小班幼儿更好地进行建构游戏,我除提供积木外,还提供适宜的辅材。如在搭建“房子”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小动物,请幼儿为这些小动物造新房,使每个幼儿都有了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辅材的提供不能限制幼儿的活动。如在“汽车”的游戏中,有四位小朋友一开始就抢小汽车。我意识到辅材不适宜或过多,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当我说因为没有停车场汽车要开走后,他们没有了汽车可抢,就开始搭停车场,停车场搭好了,他们就用积木搭出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开始游戏。通过这件事说明,幼儿能创造的东西就要给他们机会去创造,这样更能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给幼儿提供材料不是给他们看的,是给他们玩的,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能激发他们操作的兴趣,能使他们在原有水平得到提高,才具有价值。

9个益智早教游戏 让宝宝越玩越聪明


1、学穿鞋袜

宝宝会穿衣服了,现在可以学穿鞋袜。先穿袜子:将袜口叠到袜跟、提住袜跟将脚伸进袜子至袜尖,足跟贴住袜跟,再将袜口提上来。这种穿法能使足跟与袜跟相符,穿得舒服。然后开始学穿鞋:大脚趾最长,在脚的里侧,把两只鞋尖的一侧对放在一起,让宝宝认出哪一只鞋应穿左脚、哪一只应穿右脚。反复练习后,宝宝就能熟练地自己穿上鞋袜。

游戏作用:进一步练习宝宝的自理能力,使他产生自信,知道区别左右脚。

2、记住家人名字

告诉宝宝家里每个人的名字,然后在游戏中复习。比如打电话或有人敲门来访,妈妈先问爸爸的名字:“×××在吗?”宝宝会说在,然后去叫爸爸;如果问爷爷奶奶的名字,宝宝会说不在,他们要星期天才在。之后妈妈与宝宝互换,宝宝问,妈妈答,看宝宝是否能顺利念出家里人的名字。熟悉这个游戏后,还可以把家里的电话、地址及爷爷奶奶等常有联系的亲人的电话让宝宝背诵出来。

游戏作用:用游戏促使宝宝说话,同时记住家人的姓名、地址,促进语言及记忆力的发展,促进交往能力。

3、倒水入瓶

找两个酸奶瓶,让宝宝把其中一个装满水然后倒入另一个瓶内,尽量不让水漏出。熟练之后,再让宝宝将小碗中的水倒入瓶内而不泼洒。

游戏作用:通过这个游戏,可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做精细的操作。

4、变高和变矮

爸爸说“变高”,同宝宝一起踮起脚尖,伸直身体,举起双手,人变高了许多。爸爸再喊“变矮”,蹲下双脚,弯腰低头,双手抱住膝盖,身体变成一个球状。由快到慢,或由宝宝喊口令,爸爸和宝宝一起表演,或由宝宝单独表演。

游戏作用:练习伸展和屈曲身体,使关节和韧带得到锻炼,全身肌肉活动协调。这种身体活动的游戏最好穿插在一些静态的游戏中间,使宝宝动静结合,有利于健康。

5、学兔子跳

双手放在头的两侧,伸出中指和食指装扮成耳朵,双足离地向前跳,比比谁跳得远。可以一边跳,一边念童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以增加游戏的趣味。

游戏作用:练习足部活动能力。

6、了解身体部位功能

宝宝已经认识了很多的身体部位,现在要让宝宝知道每个部位的作用了。

妈妈和宝宝坐在一起,一边对宝宝说话:“我用眼睛来看东西,用耳朵来听声音,用嘴巴说话和吃饭,用鼻子闻香味和臭味,用手做事,用脚走路……”一边用手指着自己的相关部位,然后让宝宝来重复,眼睛是干什么的?耳朵是干什么的?

游戏作用:宝宝会不断地提问,妈妈要耐心地回答,增长宝宝的见识。

7、听音辨人

全家人在一起时,妈妈把宝宝带到另一个空间,确保能听见隔壁家人的声音。然后让宝宝辨认是谁在说话。宝宝能很轻易地辨认出爸爸、爷爷和奶奶的声音,如果宝宝全部猜对,妈妈应该及时表扬鼓励,增加宝宝对游戏的兴趣,宝宝会乐于仔细倾听别人的声音。家里来了客人,可以和宝宝再次玩这个游戏:先把宝宝介绍给客人们,然后把客人介绍给宝宝,再和宝宝一起躲起来,听客人们讲话,辨认是谁在说话。

游戏提示:猜完后让宝宝出来,告诉孩子刚才哪些人猜对了,哪些人猜错了。

8、建立统筹观念

妈妈可以让宝宝多帮忙拿东西。比如洗澡前要准备东西了,肥皂、毛巾、拖鞋、梳子、衣服等,宝宝往往一次只拿一种。妈妈可提醒宝宝还要拿什么,并告诉宝宝可以一次性把肥皂和毛巾都拿来。下次拿拖鞋和衣服时,妈妈和宝宝一问一答:“拖鞋在哪?”“在房间。”“衣服在哪?”“在房间。”“那你可以一次把拖鞋和衣服都拿过来。”经过几次之后,妈妈只需说一遍所需的东西,宝宝就会主动分配、安排每次取物的数量。

游戏作用:这种练习可帮助宝宝建立最初的统筹观念,学会做事前先思考判断,计划好行动的步骤,对宝宝来说将受益终生。

9、培养睡眠习惯

宝宝睡觉前必须要完成的几件事应形成常规,按次序做完这几件事后宝宝就会意识到自己该睡觉了。如洗漱、上厕所、道晚安、拿着睡前必读的小故事书、关灯等一系列动作,然后等宝宝逐渐入睡后,妈妈方可离开。

游戏作用:建立这种条件反射,养成按常规入睡的习惯,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都有帮助,也有利于父母按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

材料巧联盟,游戏妙趣生


幼儿园在组织区角游戏过程中常受材料收集、制作、收管之困扰。我园自实施同轨班级区角游戏材料联盟后,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丰富了各班区角游戏材料内容,既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让区角游戏妙趣横生。

一、实施同轨班级区角游戏材料联盟——方法巧

1.自由结伴成立联盟

我园带班一般采用小、中、大循环式,即一组保教人员承担同一届幼儿从小班到大班三年的保教工作。基于这种情况,我园纵向地将同轨的小、中、大班各一抱团为一个单位的区角游戏材料联盟(如:小一班、中一班、大一班结为联盟),共同收集、创作并共享区角游戏材料。各班教师先填写愿意结为联盟的班级入选。因采取自愿组合,有些班级倍受欢迎,有些班级则反之,幼儿园分管负责人根据各班受欢迎的程度结合平时所了解的情况与各班教师交流,共同审视前阶段区角游戏开展和材料制作收管的情况,提出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形成新学期区角游戏材料制作的工作思路和方案。而后根据教师的自行选择做一些沟通和调节,进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尊重教师的意愿,成立志趣相投、风格类似、能力互补的联盟。幼儿园为了完成科研课题攻关工作,建立了数几个强强联手的联盟,以保证高标准展开科学研究,并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推进全园联盟工作水平提升,也便于形成较完整的小、中、大全套区域游戏的材料。

2.制定联盟共守“条约”

各联盟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三个年龄段的区角游戏的计划,周密考虑小、中、大过渡衔接,充分体现前铺垫和后递进的关系。在材料制作和共享方面提出需要共同努力和遵守的一些约定。包括各年龄段的特色体现、游戏开展的连贯性、主题推进的思路、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以及材料的数量、工序、使用方法、整理等。有些联盟还将材料提供的数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每班创设区角游戏的数量要充足,小型的区域不多于4人,提供材料数达班级幼儿数的1.5倍等。

3.分工合作创制材料

联盟是成品材料的共享单位,更是材料创制工程的协作组织,联盟内成员以本年龄班为主阵地,兼顾辅助其他年龄班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有了这个协作的过程,更有利于联盟内成员整体把握整个联盟内区角游戏材料概貌,方便融通使用。游戏的材料要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制作。如:同为银行的货币,小、中、大的标注方法则要有层级,通过实物、点卡或算式等分别标注;同为娃娃家的创设,玩具的设置就要顺应平行单一到分工合作的递进。

4.交接推介利用共享

每学期结束时组织区角游戏材料的推介和交接活动。联盟内各班在自己的“摊位”上晒出一学期创生的区角游戏材料,通过登记表和PPT演示介绍本班成品材料的功能和用法,而后将备材料推磨传递给联盟内的其他班。交出班级要分类别讲透彻,接收班级要听明白理清楚,保证日后最大化利用材料。

二、同轨班级区角游戏材料联盟——意义大

1.省时减耗,提速增量

建立联盟后,减少了制作游戏材料的成本。幼儿园内部对比统计显示,联盟建立前后每班级每学期减少了近两干元的制作材料费用。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减轻了工作量,赢得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比率。建立联盟后,区角游戏材料的做工和牢固程度也有所增强,缺损比以前少了,材料的总量大幅度增加,为组织丰富的幼儿区角游戏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有了对全局游戏材料的整体把握,实现了一物多用、一物巧用,大大地提高了游戏材料的利用率。

2.凝心聚力,激趣增效

在建立游戏材料联盟之前,各班的游戏开展基本上处于单线的独立作战状态。在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评比之前,甚至还有少数班级保密本班的制作方案和材料,失去了许多交流切磋的机会。以往还常因保管不善或处置不当造成材料损失。少数收管得好的,也要闲置三年后再使用,基本忘却了当时的使用方法。所耗积存空间很大,卫生消毒也是难题。建立联盟后及时共享使用当前材料,打破了这种僵局,激活了协作的机制,成员之间相辅相成又互惠互利,在制作交流商磋中获得乐趣,产生成就感。

因自由组合双向选择,使教师产生了危机意识,各自都很努力,希望成为组合下一轮新联盟受欢迎的对象。联盟内群策群力,多人轮回使用同一材料,通过几次推敲、揣摩融进了各成员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思考,同种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悄然发生着变化,材料采集、制作的质量都呈螺旋上升趋势。

三、同轨班级区角游戏材料联盟——窍门多

1.归类整理要有条理,推介共享不厌详尽

随着主题的更换、教育活动的推进、幼儿兴趣的变化、发展要求的递进,我们必须阶段性地更换游戏活动的材料。一学期下来,游戏材料的类别达到几百种,数量也上千。有序列地收集整理显得很重要,不然就会乱着一团糟,不能很好地传递交接和调档使用。我园尝试从教育活动主题和区角类别两个维度将材料归类整理,操作更方便,查找更快捷。(见例表)

学期末,联盟内推出代表逐一介绍本班的材料,有些材料先后重复使用多次,每次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点须细说分明,提供了使用时实景照片和录像便一目了然了,让接受的老师心领神会。除了现场的介绍和交接之外,我园充分利用园内网站和共享群建立游戏材料资源库,让联盟内成员随时可以查阅材料的名称和数量,拟出本班的利用计划。

2.组合升级服从需要,创生补充不可或缺

材料的升级更新很重要,在新的年级接手了上届班级传递的材料后,不是全盘的照搬机械恢复使用方法,而是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区角游戏组织的需要做适当的增补或更新。这是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和幼儿自主性的体现。当然资源库的名录也要随之及时更新。在材料的创制过程中,为减轻教师负担兼顾节约成本,我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财力许可下优先考虑购买现成材料;能改装组装就不重新制作;鼓励幼儿自行制作或以物代物创生材料;适可利用家长资源支持班级材料创制。

小范围的区角游戏材料联盟收到了较大的功效。我们思考如果将这种做法推广到特色园、友好园、相邻园的园际之间,建立更大范围的区角游戏材料联盟,让一个地区、一个集团的区角游戏材料流动起来,让教师们在区角游戏的材料创生工作中互动起来。区角游戏质量的提升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那时区角游戏材料的联盟会为更多的老师和幼儿带来福祉。

主题名称

区角类别

游贱名称

游戏材料

玩法简介

制作人

我是

大班哥哥

姐姐啦

生活区

夹豆乐

筷子、玻璃球、雨花石、动物嘴巴盒

给小动物喂食,可以自由夹取也可比赛

小芝

米妮的发卡屋

发卡、丝带、发箍

让幼儿练习系蝴蝶结,装饰打扮米妮

益智区

找双数

数卡、笔、记录卡、双卡模具盒

看看数数,幼儿练习记录

英子

飞行棋

飞行棋2~3盒

引导幼儿学习方法、了解规则

找家

二次分类板、不同颜色图形

引导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

美工区

标志设计师

标志的底图、颜料、水笔

为班上各区域设计标志图

小淳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行为关系解读


本学期我们小班教研组的专题是:关注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促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提高。根据这一专题内容,教师定点观察了小(1)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况,重点围绕游戏环境和材料因素对幼儿游戏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讨,进一步梳理环境和材料与幼儿角色游戏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教研实录

组长:周一上午,我们每位教师对小(1)班的角色游戏进行了定点观摩。现在,请大家依次来交流一下,你所看到的游戏区中,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如何?

(一)糖果店

教师A:我看的是“糖果店”。三名幼儿在糖果店,乐乐不停地吆喝:“卖糖果喽!卖糖果喽!”他把已经包好的糖果放到盒子里再盖上盖子。放了三个盒子的糖果以后,一名顾客来了。顾客说:“我要草莓味的。”乐乐就把红色的三颗糖放到了小熊形状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一个礼品袋中,说:“给你糖果。”顾客拿着糖果袋,去娃娃家了。顾客走后,乐乐又开始将散装的糖果分别装进糖果盒中,旁边的两名幼儿也开始用糖纸包糖果。过了两分钟后,又一名顾客抱着娃娃来买糖果了。乐乐同样将糖果装进糖果盒,放进袋子。顾客拎着袋子开心地回家了。

组长:今天的“糖果店”,明显比上次活动时候热闹了许多,顾客多了。“糖果店”中的幼儿也明显忙碌了许多。其中,有两样关键性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使幼儿有事可做,是什么?

教师B:是糖果盒和糖果袋。新投放的糖果盒、糖果袋这些材料吸引着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操作这些的过程中,幼儿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分分糖果、照看生意。

组长:对。糖果盒的添置不仅使幼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丰富了幼儿的角色行为。礼品袋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使各游戏区的幼儿之间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流动性材料的添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点点家”

教师B:我看到“点点家”中的奶奶把锅拿到餐桌上,把菜都放在里面,开始炒。菜不时地掉到桌子上、地上,然后捡起来放进去再炒。旁边的妈妈从一个柜子中取出袜子,一直忙着叠袜子、熨烫围巾等。

组长:从教师的客观描述中,可以发现:较上次观摩,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奶奶、妈妈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大家想想,奶奶为什么把锅拿到餐桌上炒?菜又为什么总是从锅中掉下来?(出示奶奶炒菜的照片)

教师A:可能当时有别的幼儿在用灶头。从图片上看,菜很大,锅较小,所以菜就容易掉下来。

教师B:当时厨房里就奶奶一个人,没有人用灶头。可能是由于她不知道灶头在哪里,所以才把锅放到桌子上炒。

组长:大家分析得有道理,今天教师提供的灶具上只有两个圆,幼儿不易认出灶头。建议贴上形象一点的灶具图标,暗示幼儿可以在什么地方炒菜。另外,材料的匹配性不够,炊具太小,而蔬菜、馄饨等食物又很大,放几个就装满了,不利于幼儿的翻炒。

(三)“妮妮家”

教师C:我在“妮妮家”中看到一名幼儿将一个胡萝卜、一个洋葱、一根香蕉、一个橘子洗好了以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切了切后放进锅中开始翻炒起来。炒了两分钟后,拿来一只碗,用铲子把“菜”盛进了碗里,端着它来到客厅,放在桌子上。接着,他以同样的方法,炒了七八盆这样的“水果蔬菜大杂烩”后喊起来:“开饭啦!”娃娃家的其他幼儿就围拢过来,坐在桌子旁吃起来了。

我还看到一名幼儿在卧室里,拿起袜子一个一个夹到网格上,大约一分钟后,夹了四五只就离开了。

组长:请大家分析一下“妮妮家”中炒菜幼儿的角色意识。

教师C:这名幼儿对于炒菜的过程、步骤已经很清晰了,先洗菜、再切菜,然后炒菜、盛菜。

教师B:他还能在炒完菜后招呼大家一起用餐,说明有“爸爸”的角色意识。

组长:但是,教师也发现了问题。他把水果也放在蔬菜里一起炒了起来。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教师B:这与教师材料投放的地点不适宜有关。厨房中放了水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能是干扰,没有益处。

组长:是的,材料摆放的地点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角色行为。那再想想,为什么教师认为有趣的“袜子对对碰”没有受到幼儿的欢迎?

教师C:可能是缺少情境性,小班幼儿喜欢一定具有游戏情境的材料,对于单调的袜子整理,肯定缺乏耐心和兴趣。

教师B:是的,可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如:增加袜子整理盒,上面贴上不同人物头像的照片,请他们为不同的娃娃整理袜子。

组长:所以“袜子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提供了,但是幼儿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理发店

教师D:我看的是“理发店”。今天“理发店”内的幼儿比前几天多了一些。教师新添置的材料有三个新吹风机、两把剪刀和10个卷发器。幼儿A把卷发筒放到幼儿B的头上,用吹风机吹头发。过了一会儿,幼儿A说:“好了,你的头发做好了。”于是幼儿B站了起来,准备走了。幼儿A说:“欢迎下次光临!”说着就站到门口大声招呼:“谁要理发呀!谁要理发呀!”过了一分钟,同时有两名顾客来到理发店,他们说:“我们要卷头发。”“好的。”幼儿A请他们坐了下来,然后拿出卷发工具一一给他们卷头发。

总体来说,店内的几名幼儿都已经有了理发师和顾客的角色意识,理发师会招揽顾客、给顾客吹头发、做发型,会使用礼貌用语,顾客会表明自己想要做的发型。

组长: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理发店内的幼儿有较好的游戏状态?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A:有很大的关系。直观、形象的吹风机、梳子和剪刀等材料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在使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

教师D: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发现新材料——卷发器的添置,吸引了不少幼儿的眼球,好几名理发师都愿意尝试着用它为顾客卷头发,丰富了这些幼儿的角色行为。

组长: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材料,适时地添置新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游戏兴趣,从而推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反思和启示

(一)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呈现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上述研讨中,教师观察到理发店中的幼儿在游戏中角色意识较强,这与教师提供的形象、丰富的理发工具吹风机、卷发筒等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生动的材料激发起了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愿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产生了与自己角色相符的语言和行为。

但是在满足幼儿数量充足的材料之后,如何将它们呈现出来也是一个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如小(1)班中的“袜子对对碰”的材料呈现方式就受到了幼儿的冷淡,没有幼儿主动去玩,这就需要教师思考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情境、缺乏一定趣味性的袜子配对版面,是没有趣味的。教师可以从满足幼儿对情境性游戏的需求入手,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二)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配合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高结构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它们一般形象逼真,可以直接用来代替或者模拟其他物体进行游戏。但由于高结构材料不易改变的特点影响着幼儿持续角色行为的发生:不能够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低结构材料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如:糖果店中的真实糖果和糖盒是高结构材料,幼儿对于这两份材料,只能不停地装糖果,没有更多的角色行为的产生,但是提供了橡皮泥、糖纸等低结构材料后,他们有了制作糖果、变换糖果口味等相关经验的产生,角色行为因此丰富起来,与顾客互动的话题也多了。

(三)提供一定数量的流动性材料能够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内容

物质材料的流动取决于幼儿角色游戏开展的需要,它主要是通过购买或者借用的方式使材料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在物质材料发生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幼儿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如,糖果店中的礼品袋,它是一种真实的物质材料,它具有装东西的功能,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属于流动性物质材料。在角色游戏中,有的顾客买了糖果后,拎着礼品袋去娃娃家做客,有的顾客拎着它回家给娃娃吃糖。这一系列游戏行为的发生与礼品袋本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所以,流动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同时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重要载体。

水上游戏材料的有效提供


在幼儿园开展水上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想使得幼儿水上游戏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科学有效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一、有针对性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化废为宝的水上游戏材料

诸如易拉罐、饮料瓶之类的废旧材料可通过取舍、添加等方法变成简单的水上游戏材料。例如:在大班水上游戏《救救珠江母亲河》活动中,教师在废旧的AD酸奶瓶上加上了立体的大眼睛和鱼鳍,在瓶身上用多种色彩的即时贴点缀,使得这些本来不起眼的废旧瓶变成了一条条七彩的小鱼。

2.一物多玩的水上游戏材料

在自制水上游戏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到多用性,尽量让一种材料可变化、可重组成多种玩法,给幼儿留有丰富的探索空间。例如:在小沙包外面包上一层七彩的防水布料,它就能在不同的水上游戏中变成不同的操作材料——在《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成了龙王的贡品;在《天鹅湖》水上游戏中变成了七彩的小珍珠;在《点虫虫》水上游戏中又变成了小虫卵……

3.与时俱进的水上游戏材料

水上游戏材料只有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需要何种水上游戏材料,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水上游戏材料。例如:在大班水上游戏《汤丸王》活动中,教师把一个个呼拉圈设计为一个个小碗,让小汤丸煮熟后在水中钻入小碗,练习潜水的技能。孩子们在熟练后逐渐变得厌倦,教师就及时地把一个个呼拉圈绑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碗,让他们练习连续潜水呼吸的技能。孩子们的兴趣被这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调动起来,焕发了继续游戏的热情。

二、有层次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不同年龄段,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年龄、能力的差异,尽可能适宜不同幼儿水上游戏的需要,例如下表:

层次 年龄段

小班

中班

大班

初级层次材料

道具材料简单

器材类材料组合

道具材料丰富

中级层次材料

(水面、水中) 操作类材料简单

(水面、水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开始复杂

(水面、冰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较复杂

高级层次材料

(水底) 操作类材料简单、单一

集体游戏材料开始多样

情节游戏类材料难度加大

注:道具材料为吹气道具、自制水上游戏道具等;器材类材料为浮板、水泡、呼啦圈、棒类等。

由表可见,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水上游戏活动中,提供的相应材料应有区别。例如:小班幼儿一般比较喜欢简单的操作类游戏材料,但不能合作;中班幼儿能够合作玩较复杂的操作类材料;而大班幼儿则喜欢将复杂的操作性游戏材料运用到游戏情节之中。

2.同一活动中,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教师要对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目标要求上逐步提高、操作难易程度上逐步加大,例如下表:

层次 活动内容

水中拾物

打水进行

水中拾物粘贴

初级层次材料

可浮材料水面

浮板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道具

中级层次材料

可漂浮材料水中

水球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游泳池边立面空间

高级层次材料

可沉材料水底

自选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互粘贴合作贴

由表可见,在同一个活动目标“水中拾物”中,教师提供的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小班《采莲子》水上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三种莲子:第一种莲子是乒乓球浮在水面上(初级层次);第二种莲子是小沙包球漂浮在水中(中级层次);第三种莲子是实心球沉在水底(高级层次)。幼儿可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莲子来参与游戏活动。

三、有变通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改变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深入探索

幼儿的游戏热情需要在适宜的情景中激发,为此,教师不仅要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热情的游戏情景,还要及时改变游戏情景以适宜幼儿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小班《莲娃娃》水上游戏中。教师把十个绿色的呼拉圈绑在一起,制成一个立体的大莲蓬,让莲娃娃们乘着小舟(荷叶)去采莲子(乒乓球)。在这样的情景中幼儿练习了水中行走,水中拾物的技能。随后教师提出了新的游戏要求:两个人玩或更多的人一起玩又可以怎样玩呢?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

2.改变材料的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材料和其他器材进行组合,从而生成出更多的玩法。例如:在大班《孙悟空大闹龙宫》水上游戏中,教师设计了一支巨型的定海神针,并加入了滑轮设计,使得游戏材料与道具材料相结合,并让幼儿利用金箍棒与其他器材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3.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发更多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器材位置改变后有哪些玩法。例如:在中班《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针对闹海的主题情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条活动巨龙,它们既可以是虾兵蟹将的活动器械,也可以是承载贡品的载体,从而丰富了游戏活动。

孩子越玩越聪明


0-3岁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一个人的智力、性格、语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通过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游戏来实现的。

0-3岁的宝宝不是只能吃喝拉撒睡,相反,他们一直在游戏中学习运用自己的身体及感官领会周围的世界,进而拓展自己的全方位能力。

下面是育儿专家们提供的14个游戏,让您和宝宝可以从周一玩到周日,开开心心开发宝宝的大脑。

星期一

A、宝宝大变脸

妈妈做出各种表情(夸张点,没关系),宝宝来模仿:笑了、生气了、难过了……再来指认五官,妈妈说,宝宝指(反过来也有趣)。指对了,亲一下,指错了,刮鼻子。(适合1岁半以上的宝宝)

B、苹果娃娃逃不了

一只苹果娃娃藏到了橘子娃娃中间,宝宝把它找出来。可是要蒙上眼睛,先来尝一尝,找到了吗?再来闻一闻,还可以摸一摸,苹果娃娃逃不了。(适合2岁以上宝宝)

星期二

C、翻翻瓶盖

找一堆大大小小的瓶盖,盖内贴上小图案(吃的、用的、小动物都可以)。图案向下,妈妈和宝宝轮流翻,然后说出自己翻到的是什么。全翻出来后,由妈妈提议,如:吃的东西,宝宝就把所有有食物图案的瓶盖找出来。妈妈可以帮助宝宝一起找。(适合2岁半以上宝宝)

D、捉迷藏

妈妈把小动物玩具分别放到床下、椅子下、纸篓里……凶猛的大老虎来了,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请宝宝仔细找找,小动物都藏在哪里?比如小兔子在桌子底下、小猫在柜子里,让宝宝学会运用句子:??在??下(上、里等)。(适合2岁半以上宝宝)

星期三

E、我要回家

准备一些三角形和方形卡片,两只盒子(分别贴上三角形和方形,作为图形宝宝的家)。妈妈可以这样说:“图形宝宝出来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来帮个忙,送它们回家吧。”如果宝宝玩得高兴,你还可以让宝宝用卡片拼几种简单的图案。(适合2岁半以上宝宝)

F、小小音乐会

搬出小鼓、小铃、小喇叭……等玩具小乐器,来敲敲打打,听听发出的不同声音(让宝宝找找看,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乐器)。然后,妈妈背对着宝宝敲打乐器,让宝宝辨别声音,说出妈妈正在敲打的是哪个乐器。你还可以敲打出不同的节奏,让宝宝模仿其节奏。(适合1~3岁宝宝)

星期四

G、玩水时节

一个大盆装上水,小勺、小瓢、塑料碗、塑料瓶、塑料袋、小针筒、小水枪……开始玩水喽!让宝宝舀来舀去,抓抓水,泼泼水,塑料袋扎上洞眼做“莲蓬”,用针筒吸水……水里的乐趣说不尽!(适合1岁半以上宝宝)

H、猜猜我是谁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来做客,妈妈扮小动物,模仿动物的叫声或动作,然后问:猜猜我是谁?我喜欢吃什么?你知道我怎么吃东西?宝宝答对了,客人请进门,宝宝找出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卡片招待客人。交换角色再玩一遍,也很有趣哦!(适合1岁半以上宝宝)

星期五

I、手帕的故事

花花绿绿的儿童手帕,妈妈说一个手帕上的故事,请宝宝把它找出来。挑几块画面有情节的,贴在硬纸板上,制成二三页的手帕书。妈妈和宝宝一起看着手帕书讲故事。(适合1岁半以上宝宝)

J、小小饲养员

开口式纸盒两只,分别贴上小白兔、小猫图片,一些青菜、萝卜、蘑菇、鱼的卡片。小白兔和小猫肚子饿了,小饲养员给它们喂些吃的吧。请宝宝根据动物的食性用勺子喂食。鼓励宝宝边喂食边说。如:小兔吃蘑菇、小猫吃鱼。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动物盒可以先平放再竖放,开口及勺子可由大到小,动物角色也可以由两种到三四种。(适合1岁以上宝宝)

星期六

K、影子游戏

轮廓特征明显的动物卡片,再在纸板上画出其影子轮廓线。宝宝先来猜猜看,这是谁的影子?再用卡片摆一摆,是它的影子吗?妈妈还可以做做手影游戏,让宝宝猜一猜。(适合1岁半以上的宝宝)

L、大大和小小

大娃娃、小娃娃各一只,娃娃服饰、碗、盆、皮球、汽车等大小各一套。一个娃娃叫“大大”,另一个叫“小小”,大大用的东西都是大的,小小用的东西都是小的,请宝宝帮它们分分开。(适合2岁以上宝宝)

星期日

M、打电话

两三岁的宝宝喜欢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所以他们都喜欢打电话。妈妈扮成各种角色(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小表妹或各种宝宝喜欢的小动物),和宝宝用玩具电话机聊聊天吧:喂,我是妈妈,你是谁呀?……(适合2岁以上宝宝)

N、拥抱大自然

天天在家里做游戏可不行,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在户外!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去散步、郊游吧。看看蓝天、云朵,想一想,云朵像个啥?;认认街道旁的树和花,审美情趣也许就在宝宝的心里悄悄生长了;向小鸟、小狗问个好,做个爱动物的好宝宝。(适合0-3岁的宝宝)

教师如何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一种媒介、一种符号,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的作用并不会“自我凸显”,只有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游戏材料的“隐形”作用才能凸显,幼儿才能从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继而发挥材料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认识不是很清晰,甚至还存在一定误区。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

一、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游戏材料价值理解的歪曲,当前一些教师在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时存在一定的误区。

1.追求游戏材料摆放的秩序感

案例1:“超市”的幼儿正在玩游戏。教师走向超市,指着贷架最下端一层放着的篮子:“不对,想想看,我们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篮子是放在收银台旁边,是吧!”“超市”工作人员把贷架底端的篮子拿出来,但是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教师继续问道:“篮子是放在贷架上的吗?”超市工作人员回答说:“不是。"教师说:“那应该放在哪里?”“收银台。”“对了,篮子应该放在那边,不是放在这里。”教师说完离开,“超市”工作人员又把篮子放在贷架上,对客人说:“这里比较好拿。”

案例l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很关注游戏材料是否摆放整齐,而教师对此类问题所作的指导,幼儿基本是忽视的。当幼儿开始游戏时,许多教师就像巡逻员一样到各个游戏区检查幼儿是否摆放好游戏材料。关注游戏材料摆放的整齐度,说明该教师非常重视游戏活动呈现出的秩序感。如果教师强调的整齐性、秩序感没有打断幼儿的游戏行为,没有违背幼儿的游戏意愿,只要教师指导方式恰当,这种秩序感的培养有其合理性。但是,案例l中教师以打断幼儿的游戏为代价,要求幼儿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将材料摆放整齐之后再开始玩游戏,则是本末倒置了。

案例2:教师发现小舞台的材料柜上掉了一个发箍。教师说:“这是谁的啊,掉到地上了?”女孩将发箍捡起来和乐器一起放在柜子的第一层。教师问:“乐器和发箍是一类的吗?”女孩将发箍放到第二层,虽然第二层已经放满了物品。教师满意地点头。这时,一名男孩走过来,将发箍重新放到第一层,说:“这个应该放在这里。”教师说:“为什么?”“因为这里(第二层)已经放不下了,上面(第一层就放了一个乐器——摇铃)很空,两个放在一起不会挤。”“那它们是一类的吗?”“不是,可是下面放不下了。”“一个是乐器,一个是发箍,不是一类的。"在教师多番“劝解”下,男孩把发箍放到拥挤的第二层。

教师追求材料摆放整齐的另一表现就是,关注游戏材料的分类摆放。分类摆放是隐藏在游戏材料中的教育资源,善于发掘这种教育资源,能将游戏与各领域的内容进行统整。分类存在一定的标准,而教师的误区则是常常把这种标准单一化。如案例2中呈现的,男孩是根据空间的可容性来摆放物品,而教师则是根据物品种类进行摆放。幼儿的分类标准虽然看上去不如教师的分类标准来得规范可靠,可是角色游戏本身是创造性游戏,只要分类是合理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创造性的想法,而不是在观念上就认为幼儿的分类摆放欠缺科学性,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幼儿只会迫于教师的权威暂时妥协。

2.追求游戏材料使用的真实情况 角色游戏中最能体现其创造性特征的莫过于对材料的假想与替代使用。据我们观察发现,当幼儿询问教师游戏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时,教师很少直接告知答案,基本都是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鼓励幼儿,充分给予自由想象的空间,支持幼儿对材料的假想使用。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些材料的使用却给予了限制范围。如教师常常规定“医院”的玩具不能搬到别的区域、“理发店”的工具只能在“理发店”里玩等。

教师对材料使用的指导还特别关注游戏服饰是否穿戴以及是否穿戴整齐。游戏服饰是游戏角色的外在象征,它能让幼儿体验到角色的归属感,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可以促进幼儿长时间地扮演这个角色。但是,服饰仅仅是角色的外在表征,并不能取代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体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能力的增强,有些幼儿往往并不在意是不是有游戏服饰。因此,当幼儿不想穿戴某种服饰时,教师不应当强迫幼儿必须穿戴服饰才能玩游戏。而对于游戏服饰是否应当穿戴整齐这一问题,我们观察发现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帮助幼儿把服装穿好,提醒幼儿穿戴整齐。但有些教师中断幼儿的游戏,只是让幼儿穿好服装的行为则是不可取的,如下面案例3所呈现的。

案例5:教师到“医院”,发现“医院”的幼儿衣服没有穿戴整齐。教师说:“现在衣服穿得最整齐的是谁?东东,检查你的扣子啊,如果歪了就不整齐了。笑笑,你要检查你的领子。”东东放下手上的听诊器,把医生衣服的扣子努力地扣好,笑笑把竖起来的领子翻好。教师看到男孩在扣扣子的时候总是没把扣子对整齐,对男孩说:“顺着摸,检查看看对不对了!”教师又说:“其他人也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穿好没有!”“医院”的几名幼儿只好停下手上的活动,将衣服都穿好。

在案例3的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将自己掌握的日常生活经验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忽略了幼儿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忽略幼儿与游戏材料所进行的创造互动。久而久之,幼儿除了被动地复制现实生活,没有自己对材料的直接感知,根本不可能产生游戏的愉悦。因此,要想幼儿进行真正的游戏,教师就要思考游戏材料赋予幼儿的真正意义,以富有成效地促进幼儿投入地游戏。

二,教师正确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关键 结合以上一些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抓住指导幼儿使用材料的重点 游戏材料的指导不是强调材料摆放的整齐度或者材料使用的秩序感,而是幼儿对材料的创造性“把玩”。真正的游戏不怕“乱”,教师关注的秩序感反而无形之中给予幼儿压力,让幼儿害怕自己的“捣乱”把玩具弄坏,害怕自己的“玩闹”把教室弄乱。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经常肯定幼儿对材料的离奇想象,若非幼儿求助,尽量减少自身的介入;关注评价的价值,强调游戏分享的激励机制,鼓励幼儿在游戏评价环节中大胆陈述关于材料使用的想法与观点。

2.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大小与外形,要符合年龄特点。据我们观察发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提供的服饰过于成人化,如围裙、医生服装、导游的扬声器等,基本就是将废旧的材料清洁之后直接投放,而没有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改造。以“围裙”为例,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的围裙太大,幼儿围上围裙后甚至拖在地上。游戏中,常常看到幼儿拿着围裙求助教师,或是由于服饰穿戴问题而浪费宝贵的游戏时间。因此,教师尽量提供合乎幼儿身材大小的、易操作的材料而非将成人废弃不用的物品直接进行投放,避免幼儿为穿戴游戏服饰而浪费游戏时间或者因为材料的不易操作而终止游戏。

3.善于观察材料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教师要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哪些游戏行为,观察丰富幼儿的游戏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并及时投放。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当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游戏情节得不到发展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提供的游戏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要循序渐进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游戏,其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年龄小,游戏时专注性较差,游戏兴趣易转移,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投放游戏材料,创设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内容和游戏环境,从而推动游戏进程,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行为。

在我班的角色游戏中,“农家乐”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内容,这一游戏从开学初的9月一直延续到12月,从简单的“小菜场”发展为热闹丰富的“农家乐”,逐渐形成了“小菜园”“欢乐农庄”“自助烧烤”“五彩苗圃”4个阶段的游戏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游戏需求,循序渐进地投放游戏材料,不断推动着幼儿的游戏进程。

阶段一:小菜园

进入中班后,我们新增设了“小菜场”的游戏主题,最初为孩子们提供的游戏材料是一些常见的蔬菜和仿真水果玩具、秤、箩筐。

每次游戏时,营业员会先将蔬菜和水果按照颜色、形状分类摆放在箩筐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点心店的师傅也经常来光顾。

“我想买菜。”

“买什么菜?”

“蘑菇。”

“买几个?”

“3个。”

“多少钱?”

“3元。”

一开始,孩子们很乐意来这里,小菜场的工作人员也忙得不亦乐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买菜的顾客越来越少,工作人员总是无事可做,孩子们对固有的游戏材料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小菜场,和工作人员聊了起来:“你们的蔬菜是在哪里种的?我想买一些不打农药的新鲜蔬菜,可以到你们的菜园里去看看吗?”“可是,我们这儿没有菜园。”孩子们面露难色。讲评中,面对这些问题,有孩子提议建造一个菜园,立刻引来了大家的热烈响应。

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后,我添加了草垫、小栅栏等材料,孩子们尝试用这些材料搭建出了小菜园,将蔬菜和水果摆放在草垫上,十分逼真。娃娃家、小餐厅里的客人来买菜时,会特意要求工作人员挑选小菜园里的新鲜蔬菜。小菜园里的工作人员还会热情地介绍:“这是有机蔬菜,不打农药的,快来买呀!”小菜园里又热闹了起来。

原先小菜场的游戏情节停滞后,幼儿急需一种新的游戏方式,材料变化不明显,将难以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操作动机。建造小菜园的计划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新材料共同布置和设计小菜园,自主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新鲜的小菜园场景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的游戏需求又一次被激发,虽然是同样的买菜内容,但投放的新材料使小菜园增添了采摘新鲜蔬菜的功能,游戏场景有了变化,幼儿的游戏热情再次被点燃。

阶段二:欢乐农庄

玩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小菜园里每逢有顾客买菜就十分热闹,但顾客一走,工作人员就无事可做。持续了几天后,有孩子提出想要照顾蔬菜的想法,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你们想怎样照顾蔬菜呢?要用到哪些工具?”“我觉得需要一把挖土的铲子。”“我想要一把水壶来浇水。”“我想为它们捉虫。”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我把孩子们领到材料架前:“看看上面有什么材料可以用?”很快,有的孩子从材料架上找来了管状积木,将它们连接起来,做成了小锄头;有的孩子把植物角中浇花的水壶拿去给蔬菜浇水;还有的孩子将彩纸剪成了许多段,放在草垫上做成了虫子。大家还共同用废旧纸盘、纸条等材料制作了一个可爱的稻草人,放在小菜园里驱赶吃庄稼的小鸟。这下,没顾客的时候,工作人员一会儿除草、浇水,一会儿捉虫,不再无精打采。

过了几天,买菜的小顾客提出想买一些鱼,“做鱼池,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孩子们有些犯难,于是我为他们找来了一些插塑积木,孩子们尝试着将它们围拢变成了鱼池的栅栏,还共同收集制作了小鱼、螃蟹等,摆放在鱼池里。为了能让鱼池里的鱼更新鲜,他们还想出用塑料管状积木制作成氧气管和排水管,有的孩子自发从家中带来了刷子、网兜,供工作人员清洗鱼池用。工作人员更忙了,顾客们发现增添了鱼池等,购买兴趣也高涨起来,有着蔬菜、河鲜等丰富农产品的“欢乐农庄”就此诞生。

当教师投放草垫、小栅栏等材料之后,幼儿的游戏需求被采摘蔬菜的菜园场景激发,他们不仅围绕这些材料进行游戏,还逐渐产生了对铲子、水壶等小工具的需求与构想。当幼儿对材料有新的想法时,教师便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他们,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暗示、讨论分享等方式,梳理幼儿在材料上的需求,发动幼儿的智慧,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以物代物的材料使用意识。

然而,在观察中我也发现幼儿对新材料很感兴趣,操作很熟练,游戏行为得到了丰富,但游戏情节仍比较单一化,缺少与其他主题的联系,我思考着还可以投放哪些材料来进一步深化游戏主题,推动游戏进程。

阶段三:自助烧烤

这天,欢欢提到爸爸妈妈曾经带他去公园吃烧烤,里面的蔬菜串非常好吃,我意识到这是发展游戏情节的好契机。于是,我在蔬菜和水果模型中挑选了玉米、萝卜等,并在中间穿了一根筷子,孩子们见了立刻嚷起来:“我吃烧烤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还有烤土豆、烤香蕉,不过它们是放在烤炉上烤的。”“那烤炉是什么样的?”问题一提出,很快就有孩子拿出材料架上的盒子给我,“这个挺像的。”“不过,我见过的烤炉中间是空的,上面是一根一根的。”于是,我找来扭扭棒和孩子们共同将其一根根固定在盒子里,还用金色的纸做了装饰,逼真的烤炉诞生了。

“那么,怎么来烧烤呢?”“你们还吃过哪些烧烤的食物?”在讨论中,大家提出烧烤还需要刷油的刷子、各种调料瓶,还要有半成品的蔬菜和水果串。一连几天,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收集、制作,烧烤器具终于准备齐全。我将烧烤区布置在农庄的一侧,铺上美丽的桌布,有趣的“自助烧烤”吸引了很多顾客。娃娃家的孩子们相继结伴,来到小菜园采摘蔬果、吃烧烤,他们对自助烧烤的形式非常喜欢。有的孩子还想出了在烧烤区拍照、过生日的有趣情节,而原先一旁清静的“小舞台"在小菜园游戏的带动下,看表演的观众也多了起来,顾客拿着烧烤串边吃边看边聊,尤为热闹。多个主题之间有了联系,“自助烧烤”也成为孩子们到农庄的另一个好去处。

材料提供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材料投放有时有一定的预测性,教师在蔬菜上穿一根筷子,立即赋予了材料新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幼儿对烧烤和材料的讨论。游戏中,教师继续观察,了解幼儿对材料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对原有的烧烤材料进一步添加、删减、组合等,增添的烧烤工具及半成品蔬果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教师在烧烤区投放的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逐渐了解了食品制作的工序,丰富了生活经验,也吸引了玩其他主题的幼儿共同参与,促进了各主题间幼儿的交往。

阶段四:五彩苗圃

天气转冷,不少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水仙花、蜡梅、富贵竹等植物,但这些植物很快便被“遗弃”在了植物角。如何利用这些植物培养孩子关心、照料植物的意识,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我想到了“农家乐”主题,就和孩子们一起把这些植物移入“农家乐”区域,经过讨论,我们为它起名为“五彩苗圃”。“这些植物叫什么名字?有些什么用途?代表哪些含义呢?”我发动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回家与父母一起查找和收集资料,并教他们将了解到的资料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下来,做成温馨提示卡。

此时临近春节,娃娃家、美食店、小医院的孩子都来到这里选购自己需要、喜爱的植物花卉。“五彩苗圃”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还为这些植物浇水,并自制了蜡梅,供客人选择。为了保护菜地里的蔬菜免于霜冻,他们还和老师一起为菜园装上了“暖棚”,为蔬菜宝宝挡风遮雨。

这次的材料调整虽然是教师预设的,但幼儿亲自参与了资料收集与温馨提示卡制作的过程,因此对材料的运用非常熟悉。将植物角的材料与“农家乐”主题有机整合,有关植物的知识不再需要通过生硬的说教来教给幼儿,在有趣的“五彩苗圃”游戏情景中,幼儿很自然地获得了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照顾它们的方法,增强了与植物的情感。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添加材料或组合区域之间的材料,使原先“小菜场”游戏逐渐成为丰富、热闹的“农家乐”游戏,变成了幼儿都想去玩的游戏区域。不断递进或拓展的游戏材料,提高了游戏的延展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提高了幼儿想象、创造、不断探索的能力。当然,循序渐进地投放材料必须建立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只有观察到幼儿的实际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材料的行为才是有效的。

喜欢《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材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