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烹饪区的设置及思考

12-16

目前各大幼儿教师纷纷在幼儿教学中加强了游戏环节。适当的游戏是提高幼儿注意力的最佳手段。幼儿教育专业团体对游戏活动应作出肯定,促进社会对游戏的广泛认同。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幼儿园游戏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班级烹饪区的设置及思考”,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我园的班级烹饪区,我们以幼儿原有生活经验为基础,投放各种食材和工具,为幼儿提供模仿成人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在烹饪活动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乐趣。烹饪区的活动满足了幼儿在家庭生活中未能满足的参与真实烹饪过程的愿望,使他们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对食材、工具及饮食文化的相关经验。因此,它的价值是其他区域活动所无法替代的。而相对于幼儿园专用烹饪室而言,设立班级烹饪区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更充分的时间参与烹饪活动,同时也便于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计适宜的烹饪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常见区域来说,不少教师对于烹饪区的设置与活动指导缺乏经验。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一、创设环境

创设与真实生活环境相似的学习环境,能引领幼儿关注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因此,设置班级烹饪区的关键在于创设真实的环境。

1.选择合适的位置

烹饪活动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活动,需要清洗、加工食材,使用较多的工具。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给烹饪区安排较大的空间,便于幼儿操作、移动,避免碰撞。烹饪区最好能相对独立,便于幼儿专心活动,避免干扰开展其他活动的幼儿。教师可考虑将烹饪区设在盥洗室、茶杯架附近,便于幼儿及时洗手、清洗食材、拿水杯接水等。烹饪区附近需要设有电源插座,以便利用电磁炉等家电对生食进行简单的蒸煮等加工。如果是那些需要用到烤箱等较为复杂的家电的活动,可将最后食材由生变熟的环节移至幼儿园专用烹饪室完成。

2.合理规划空间

教师要对烹饪区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以便幼儿操作。如果活动空间较大,教师可以按操作程序将其划分为更衣区、清洁区(可利用盥洗室)、加工区、分享区等。加工区和分享区必须有桌椅,分享区至少要能容纳5~6名幼儿。如果活动空间不大,教师可将两张桌子组合起来兼作加工区和分享区,并充分利用区域四周的墙面、柜面以及挂钩、架子、盒子等摆放活动所需的操作材料。

3.精心布置环境

教师要像布置自己的家一般精心布置烹饪区环境,让幼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整体色调应保持和谐统一,并尽量选用清新、淡雅的色调,慎用鲜艳夺目的颜色。如,我们在小班、中班选用的是浅粉色和浅紫色,在大班选用的是浅蓝色和浅绿色,受到了幼儿的喜爱。

确定了烹饪区的基本色调后,教师还要根据活动需要做好细节的布置。我们充分利用周围墙面,根据操作区功能并结合具体的活动,张贴和悬挂必要的际识、烹饪流程图和反映活动过程的照片等,使烹饪区环境变得生动、有整体感。我们在制作标识时多采用卡通形象,如可爱的厨师、蔬菜宝宝或面食娃娃等,让幼儿感到亲切、有趣。在加工区,我们购置了一些厨房用的储物盒、储物架来摆放各种工具和米、面等食材。我们在面上铺设了温馨、美观的台布,又在台布上铺设了透明台布,既保证了清洁、卫生,也便于幼儿收拾、整理。在分享区,我们还在透明台布下摆放漂亮的餐垫或镂空的花形碗碟垫,以增添活动的情趣,让幼儿带着好心情分享美食。

二、设计活动

生活中烹饪的内容五花八门,但不是所有烹饪活动都适合放在班级烹饪区进行。烹饪区的活动有其特殊性:一是除了一些特殊食材的准备(如磨豆浆前浸泡黄豆)和最后的烘烤蒸煮等比较费时的环节外,烹饪的基本过程一般需要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完成,并尽可能让幼儿及时品尝到自己的烹饪成果;二是多数食物的烹饪过程对食材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有一定要求的;三是烹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保证安全和卫生。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先从操作简单、幼儿熟悉的活动内容开始,同时考虑幼儿不同方面经验的发展,如对食材的经验,对操作工具的经验,对烹饪技术和流程的经验,对同伴合作的经验,等等。

对小班幼儿,我们安排的烹饪内容是简单易行的,对中大班幼儿,我们则逐步加大挑战。例如,小班幼儿一开始做的是工序相对简单的榨果汁、拌果蔬沙拉等,到了中大班,幼儿开始做工序相对复杂的馒头、饺子等。又如,一开始,我们安排幼儿做的大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点心、菜肴,其中面食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有趣、成功率高而安排得多一些;渐渐地,我们又引进了一些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如元宵、月饼、粽子等,安排顺序上体现由易到难。后来,我们还扩展到一些地方美食、少数民族特色美食甚至国外美食,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拓展幼儿的烹饪经验。

我们在安排活动内容时,注重由易到难,逐步增加挑战。例如,安排面食类制作活动时,我们是从和面开始的,让幼儿先学做面条(无需发酵),之后再学做馒头(需要发酵),使幼儿体验到面团的不同变化;从学做白馒头到后来学做彩色馒头,多了一道榨汁的工序,丰富了幼儿对于食品颜色的经验。在面食的塑形上也是层层递进,从做圆形馒头到做方形馒头,再到做动物造型馒头(如小兔馒头、刺猬馒头等)、花卷等,逐渐提高对幼儿小肌肉动作方面的要求。

我们在安排活动内容时,也十分注重拓展幼儿各方面的经验。例如,“磨豆浆”活动,幼儿都看到过用豆浆机做豆浆的过程,知道是黄豆加水“变出”了豆浆,但因为豆浆机速度很快,他们又无法亲手操作,所以感受不深。于是,我们提供了石磨,让幼儿亲手将浸泡过的黄豆加上水通过石磨的转动磨出乳白色的豆浆。又如,“做朝鲜打糕”活动,打糕是朝鲜族的特色美食,制作过程有点类似做年糕,需要用大木槌不断捶打面团,使之变得富有韧性。我们提供了适合幼儿用的大木槌,在捶打过程中,幼儿目睹了米粉状态的变化,丰富了对食材、烹饪工具及方法的经验,发展了大肌肉动作,还主动尝试与同伴合作。这一活动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经验和能力的发展。

对食材的操作完成后,最后将食物由生变熟的环节有的是在班级活动室利用电磁炉等完成的,有的是借助专用烹饪室或幼儿园厨房的设备完成的,教师可以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引导幼儿收拾、整理,同时也让幼儿带着猜测和想象,期盼烹饪成果的出炉。

烹饪活动的内容花样繁多,有时教师由于自己烹饪水平有限,可能需要邀请“外援”,以更好地指导幼儿。例如,很多孩子的妈妈会做不同花样的蛋糕、饼干等西点,教师可以邀请她们到班级里和幼儿共同开展烹饪活动。又如,幼儿园厨房每周都会做些面食点心,如果教师恰好选择这类活动内容,就可以把厨师请进班级,—起指导幼儿开展烹饪活动。

下表中罗列了我们曾经开展过的一些烹饪区活动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投放材料

在班级烹饪区,幼儿需要和各种材料不断互动,积极参与烹饪的每一个步骤,围绕真实问题开展活动,方能体现活动的价值。为此,教师在食材和工具的投放方式上也需精心设计。

1.投放食材

烹饪需要米、面、水果、蔬菜等食材。每一次食材的提供要适量,都要根据实际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进行准备(可以稍有余量),避免浪费。有些整包的食材(如面粉等)需要提前分装,以免在取用过程中食材被污染,造成浪费。

在有些烹饪活动中,各种食材有严格的配比要求,如做蛋糕和饼干,如果不按照配比,很可能会导致制作失败,最终无法成形。这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帮助,直接按照一定的配比为幼儿提供食材。

提供食材的方式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经验获得的需要,提供半成品或原材料。例如,在小班“泡水果茶”活动中,幼儿需要将水果切片。教师可以提供完整的香蕉和橘子,让幼儿自己剥开并切片,而苹果和梨则需要教师削好皮,切成块状或长条,削皮和切块的过程可让幼儿观看。又如,中班“拌野菜”和大班“包饺子”活动,教师可以提供未作任何加工的蔬菜,让幼儿从择菜开始做起,这样幼儿就能观察到完整的蔬菜。在择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用眼睛观察菜的颜色、外形,用手感受菜叶、菜茎的质感;在切、拌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闻到生菜的气味,也可以看到生菜加上佐料后的变化;在食用时,幼儿可以发现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过程可大大丰富幼儿的经验。

食材除了根据活动需要统一采购外,还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来源。第一,如果是配合幼儿园食谱开展的烹饪活动,可由厨房直接提供食材。如,幼儿园某天下午的点心是小馄饨,那么当天上午我们就可以在班级烹饪区安排包馄饨的内容,由厨房提供食材。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轮流自备少量主要食材,这样既可以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可以让家长了解班级的活动。第三,我园的种植园地种植了一些蔬菜,到成熟的季节,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先去种植园地获取食材再烹饪,这样幼儿不但兴趣倍增,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2.提供操作工具

提供操作工具时,除了要考虑与烹饪内容匹配外,也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对于小班幼儿,可以提供一些质地坚韧的塑料刀以及勺子、刷子、碗等,数量不宜过多;对于中大班幼儿,则可以鼓励他们尝试使用金属小刀(安全性较好的面包刀)、擀面杖、舂子、打蛋器、筷子等多种工具。针对同一个烹饪内容,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工具让幼儿选择,从而丰富幼儿使用工具的经验,发展大小肌肉动作。如,做蛋糕、包饺子等都要用到鸡蛋,不同的幼儿会使用不同的工具打鸡蛋,有的幼儿会用筷子,有的幼儿会用打蛋器,也有的幼儿会用勺子。对此,教师无需特别限定,可以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大胆尝试,以丰富他们的体验。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是适宜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的活动形式。教师精心为幼儿创设烹饪区,在活动时给予适宜的指导,能让幼儿更加关注生活,获得更多实际生活的经验,提高生活能力。

小班

中班

大班

上学期

果蔬沙拉(切,拌)

水果茶(切,泡)

榨果汁(切,榨汁)

饼干(配料,和面,造型)

面条(和面,擀面,切)

馒头(和面,发酵,造型)

三明治(切片,匹配)

蛋糕(配料,搅拌,倒模)

月饼(和面,包馅,印花)

豆浆(磨)

饺子(择菜,洗,切,和馅,包馅)

下学期

元宵(和面,分面,团圆)

豌豆(剥豆,煮豆)m.YJs21.coM

南瓜饼(和面,擀面)

花卷(和面,发酵,造型)

野菜(择菜,洗,切,搅拌)

馄饨(和馅,包馅)

朝鲜打糕(和面,捶打,洒料)

寿司(备馅,卷,切)

粽子(理粽叶,淘米,包裹,捆扎)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公共区域与班级区角的衔接融合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幼儿园的空间资源,许多幼儿园都把各个公共区域创设为“公共活动区”,我园也在探索尝试公共活动区的设置和活动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我们也发现了容易出现的问题,摸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幼儿园公共活动区容易出现的问题

内容重复

公共区创设之初,老师大多会结合当地或本园特色设置成超市、手工艺坊、小吃一条街,或者是以儿童五大领域的发展为线索,创设类似于美工区、建筑区、交往区、科学区、语言区(大多为图书区)等班级区角活动的内容。由于这些区域的设置和班里开展的区角游戏内容比较雷同,因此,孩子们的活动兴趣不高、游戏方法缺乏创新。

材料固定

公共区材料的投放通常是由各班的老师们共同商议后,有目的地进行一次性的投放,之后再根据材料的消耗进行补充。由于材料相对固定,孩子们一开始的新鲜感就会逐渐消失,兴趣越来越弱。

活动割裂

公共活动区的材料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但活动相对独立,与班里组织的活动主题和内容没有衔接,完全处于割裂的状态。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区独特的教育功能呢?新学期开始了,在重新利用幼儿园二楼的L形平台建立公共区之初,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孩子们:既然是孩子们的游戏,那孩子们究竟想玩什么、想怎么玩呢?我们中班六个班的老师决定从“观察各班孩子喜欢玩什么”入手,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二、公共活动区的调整策略

与班级区角活动有机结合

班级的区角活动一般都来源于各班孩子喜欢的游戏内容。那么,在班级区角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是什么?在玩这些游戏的时候由于班级空间、材料、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有没有实现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呢?中一班和中四班的老师在观察本班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在家庭区游戏的时候,总是有走出家庭区到外面去野营的冲动。中一班的孩子干脆将一块布铺到教室的空地上,从家庭区拉来箱子,推来餐车,抱着宝宝去野餐了。而中四班的孩子也用一个纸箱当烤串的箱子烤起了羊肉串儿。然而,由于空间的限制,孩子们既不舍得将班里其他现有的活动内容去掉,又没有更大的空间来增加他们想玩的游戏。于是,我们想,如果在公共区开辟一块儿场地,专门用来野餐和露营,那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欢。

当我们分别和自己班的孩子谈起公共区可以有专门的野餐露营地时,孩子们兴奋极了,马上就跃跃欲试起来!当问起孩子们那里都需要些什么时,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立刻列举了出来:露营的帐篷、烧烤的箱子、钓鱼的池塘和野餐的垫子……当问到还需要什么时,孩子们却回答说:“我们可以在班里做好了点心,串好了烤串儿到那里去。”

原本以为还需要准备更多、更细致的材料,孩子们才可以游戏,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们想: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也是在家里准备好吃的、用的、玩的东西,然后到一个虽然没有太多设施,但山清水秀的地方去露营、野餐吗?就这样,在孩子们的设计和共同参与下,一个有大树、有池塘、有帐篷、有白云、有彩虹的地方就成了孩子们露营野餐的小天堂。

最后我们根据各班不同的活动主题和孩子们的兴趣,分别创设了“巴拉拉小剧场”“爱心超市”“顽皮度假村”和“魔幻游乐场”。我们发现:通过跟随孩子游戏的脚步而创立的公共区原来可以这么自然地成为班级区角活动的延伸与拓展。

动态调整活动内容与材料

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没有将各个公共区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固定下来,而是追随孩子的兴趣及时进行调整。中二班创建的“爱心超市”在设置之初只有一些货架和大家一起收集的各种商品包装。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喜欢将箱子里各种各样的商品分类摆放在货架上,然后再由前来购物的小朋友自选商品。在“购物”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带来的钱币总是不够。在游戏后的讨论中,孩子们认为应该有一个可以随时取款的ATM自动取款机,因为爸爸妈妈就经常到那儿取钱用。于是孩子们一起动手查找取款机的资料,一起寻找适合的材料,一起制作,并将取款机安装在超市最显眼的地方。当看到小朋友到这里排队取钱的时候,孩子们真是高兴极了!

不仅材料可以调整,活动区的游戏也处于动态调整中。“魔幻游乐场”开展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孩子们兴趣的改变(孩子们更喜欢汽车)以及游戏中的实际需求(游戏中孩子们有喝水的需求),原来单一功能的游乐场被重新组建成孩子们更为感兴趣的“汽车城”和“水吧”。

幼儿自主计划公共区的活动

公共区的活动内容确定了,那么全年级好几个班的活动如何安排?这里的活动又该如何与班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讨论中,老师们认为:班里的活动区都是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做计划,那么公共区也可以尝试由各班的小朋友自己来做计划,然后和其他班的伙伴们一起游戏。在尝试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竟意外地推动了班级内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公共区的活动,也丰富了班内的活动。

我们班的几个小伙伴相约周四的时候带着“娃娃”一起去“顽皮度假村”野餐,而准备活动从周一就开始了。他们在计划单上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着各种准备工作:要准备蛋糕和小点心,要给娃娃准备好牛奶和玩具,等等。一连几天孩子们都在积极做着各种准备。而隔壁班的孩子们为了到度假村烧烤,这几天也正忙着穿各种羊肉串儿、蔬菜串儿呢!

周四早饭后,只见孩子们推着装满食物的小车,拎着装满烤串儿的篮子,抱着垫好尿不湿、穿好外套还包着被子的娃娃,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顽皮度假村”。孩子们烧烤的烧烤,钓鱼的钓鱼,看娃娃的看娃娃,玩得不亦乐乎!当一首优美的《小白船》音乐响起,孩子们知道游戏的时间就要结束了,于是一起动手收拾各种带来的材料准备回班……

就这样,当我们将公共区活动的创设与组织权利交还给幼儿时,公共区的活动就流动起来,它从班级内“流”出来,又“流”回到班里。在流动中,孩子们的经验也变得丰满起来。

——学前教育 2015.09

游戏,伴随孩子快乐成长——谈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区的设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那么,怎样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丰富多样的游戏区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呢?

游戏区环境的设置要体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审美特点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爱美是儿童的天性,通过这天性,可以培养儿童的情感,陶冶儿童的性情。”因此,游戏区环境的设置既要考虑方便孩子的游戏,更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审美特点。

1.小班:以红、黄、蓝三色为基础色调营造娃娃家的温馨氛围,把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作为游戏区域的标志,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如上图中的“巧虎超市”,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孩子们喜爱的巧虎形象,从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出发,用三色泡沫棒制作了逼真的超市入口和出口。彩色KT板的屋檐设计,更增添了真实的场景感,使孩子们在游戏区就像在家门口逛超市一样。

2.中班:以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商店广告设计为主线布置游戏区的环境,既满足了幼儿在游戏中表现日常生活的需要,更借助广告拓展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生成新的游戏内容。在整个布置过程中,孩子们亲自收集各种商店的商品广告纸,并运用已经习得的美术经验美化游戏区的环境。这些布置虽然简单,却因孩子们的参与而显得极富童趣,很好地激起了孩子们的游戏愿望。

3.大班:游戏区的设置与布置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大班孩子的自主意愿。教师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大型城堡的背景,由孩子们创意建构自己需要的游戏区。他们根据游戏需要用积木搭出公园、幼儿园、游乐场等不同的场景,找来相关的替代材料,玩自己想玩的主题游戏。

游戏区材料的提供体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需要

1.小班的游戏区,以“娃娃家”游戏为主,逐步增加医院、菜场、面包店等游戏内容,其中提供的游戏材料,基本以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象形玩具为主。如小班85℃蛋糕店里提供的小点心,我们选择了不同颜色的无纺布,裁成各种形状,制作不同形状的立方体,在立方体上镶嵌不同的花型,就制成了不同口味的“提拉米苏”。我们同时提供了各种动物玩偶,孩子们可以在蛋糕店里和小动物一起品尝美味的点心。再如娃娃家里,我们用黄色钙塑板、纸箱、塑料管状积塑等制作了逼真的洗手池和穿衣镜,孩子们经常带着娃娃在这里洗手、打扮,玩得可开心了!

2.中班的游戏区,内容较小班丰富得多,材料提供也以半成品为主,孩子们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成品。如“烧烤”游戏区中我们提供了各式蔬菜、肉类、竹签等,孩子们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自制“串串烧”;“芭比花园”游戏区中我们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芭比娃娃以及不同的装饰用品,孩子们可以自由地为芭比娃娃打扮;“美味点心店”里提供的则是橡皮泥、彩纸等原材料,孩子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制作团圆、饺子等美味点心……

3.大班的游戏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建构材料,以方便孩子们自由建构自己需要的游戏场景。同时,我们也为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的废旧材料,以便孩子们随时找到可以替代的各种游戏用品。

从成品、半成品到替代品,不同的游戏材料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需要。

游戏区内容的调整体现不断变化的幼儿生活

孩子们的游戏其实就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游戏经验,又通过游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了解。因此,我们在布置和调整游戏区内容的时候要体现不断变化的幼儿生活。如小班的85℃蛋糕店就是因小朋友经常到幼儿园来过生日而引发的一个游戏区。市区的85℃蛋糕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蛋糕店,当幼儿园因食品安全而拒绝孩子们来园过生日以后,游戏区内应运而生的85℃蛋糕店就成了孩子们过生日的最佳选择。再如大班的“童话城堡”的游戏区背景,就来源于大班的童话剧表演“绿野仙踪”,孩子们喜欢扮演小仙女在城堡中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随着季节的变化,孩子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我们的游戏区内容也随之而变化着。你看,各班的种植区绿意盎然,孩子们的“园艺屋”也由此而诞生,那些漂亮的绿色盆景被“小店主们”送到各个游戏区域;体育馆的春游之行,让大班孩子掀起了一场运动热,他们把游戏区设计成了不同的运动场馆,甚至把游戏区搬到了户外的塑胶道,举行不同的运动表演……

幼儿园的游戏区就是为了教育而主动创设的,经过教育价值筛选和重构的游戏空间,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努力从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出发,为孩子们创设自由开放的游戏区域,更重视了材料提供的年龄特点,使其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


我园地处农村,长期以来比较注重集体式教学,即便是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从而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我园最近开展了“主题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的研讨与探究。

区域游戏的现状

一是游戏的开展没有一定的主题。每个班级设置的区域游戏基本都是独立的,如结构区、图书角、美工区等,似乎跟班级主题开展关系不大,看不到游戏的主题性,更看不到课程的实施内容。

二是游戏环境的创设氛围不浓。活动室里看不到和区域相关的环境创设,呈现更多的是幼儿的桌子和椅子。老师们还习惯于将桌子整齐划一地摆放在一边,有的甚至占据活动室内最主要的空间,没有温馨的区域环境。

三是游戏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游戏材料单一,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跟踪一个学期看一个年级,游戏材料各个班似乎一个样;跟踪一个班级看,游戏材料似乎一学期不变。教师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和能力水平,孩子缺乏游戏的兴趣。

四是游戏区域的数量设置单一。班上设置了3—4个区域,将幼儿平均分成3—4组,每天规定好哪组幼儿去哪个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作为个别化学习区域,孩子选择的内容是受限的,玩法是老师已经规定好了的,供孩子选择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达成一个教学目标而让孩子去机械地操作。这种个别化学习绝对不是自主游戏,仅仅就是孩子的练习和任务。

区域游戏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一些游戏的现状,结合本园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游戏,减少班级集体教学。

每学期开学前,各个教研组就一起讨论:一学期每个班级可以预设几个主题?一个主题下面开展哪些集体活动?还有哪些集体活动的内容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完成?我们将区域游戏活动与主题活动融为一体,减少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游戏活动促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如四月份,小班开展《春天真美丽》这个主题,教师注重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区域间用花朵做隔断;生活区布置纽扣树、小花园;科学区设置找花心游戏……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不断完善游戏情节,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带宝宝去春游、去田野参观等。还投放一些春天的花草、动物图片或实物,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中班的教师在建构区设置了“春天的公园”,投放了各种用于构造的材料:积木、大小不同的纸盒、易拉罐等;在阅读吧提供春天的诗歌和图谱,让幼儿边摆弄图谱边讲述诗歌;在创意坊美术区里,则以“春天的花草” 和“春天的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幼儿可以结合图示折一折瓢虫、郁金香、小猫,用橡皮泥捏一捏蘑菇、小乌龟、小鱼,在“百宝箱”中选择喜欢的材料,做一做小风筝、蝴蝶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游戏,自由创造,体验成功的乐趣。

2.营造与区域游戏相关的氛围,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创设丰富、温馨的游戏环境,能充分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

(1)巧妙利用立体墙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走廊等空间,将游戏材料进行巧妙地呈现。如小班生活区的“纽扣树”和用各种大小不同瓶口的塑料瓶做成的“花园”,都可以直接布置在墙面上,这样教室里一面单调的墙就变成了美丽的“树林”和“花园”。孩子们进入区域游戏时,只要在此处铺上地垫,就可以直接游戏了。再如大班美工区,教师结合春天的主题,把“桃树”“梨树”“柳树”的树枝布置在走廊里,幼儿每次游戏时,就把折的桃花、梨花、柳条均一一装扮在这些树上,使其不断地枝繁叶茂。活动中,教师也看到了孩子不断发展的轨迹。

(2)合理设置游戏情景。如生活区的穿线游戏,对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很有帮助,但以前的穿线游戏幼儿没穿几下就不愿意玩了。于是,教师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做成一个没有门的小房子,里面摆上一只猛兽,幼儿利用穿线游戏给这个小房子装上栅栏,猛兽就出不来了。由于有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幼儿都抢着来玩这个游戏。再比如,在娃娃家的墙面上,教师可以利用展板布置成一栋栋的楼房,贴上幼儿带来的全家福,让幼儿有一种家的感觉,使幼儿能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游戏。

(3)规则建立融于情境中。开展区域游戏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包括班级设置区域的数量以及每个区域设定的人数,这些都可以蕴含在环境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图示,如大班把班级的区域设置成一朵花,每个花瓣就表示一个区域名称,每个花瓣上的小瓢虫则表示进入该区域的孩子,这样一目了然,便于教师观察统计:“哪些孩子进入了哪些区域”。如在建构区,老师利用废旧纸盒做成停车场,固定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幼儿游戏结束时可将小车停在里面,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便于幼儿取放游戏材料,孩子们非常喜欢。如在超市的游戏中,老师将超市的一面墙设计成一栋楼房的形状,每一间房做成可插超市任务卡片的小袋子,既创设了超市的游戏情境,又解决了任务卡的摆放问题。

3.投放“超市式”的菜单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材料的提供要富有挑战性和层次性。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提供上要层层递进,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生活区喂老虎的游戏中,老师提供给幼儿三种小老虎要吃的“糖果”,来帮助他们练习用筷子的技能。三种糖果分别是:方方的塑料做的方糖果、定型粘土做的圆圆大大的糖果、纸团捏起的小糖果。幼儿可以尝试从最好夹的方糖果开始,逐一提升难度,慢慢挑战。还比如在角色区的西点屋游戏中,西点屋提供了两种做点心的游戏材料,一种是用魔术贴和泡沫板及布做成的各种方方、圆圆的大蛋糕,幼儿可以用魔术贴设计各种造型的水果蛋糕。由于使用的是魔术贴,幼儿操作简便,很容易成功。还有一种是提供橡皮泥及几种简单点心或水果的操作图,泥工构造能力强的幼儿则更愿意在这里,按照图示用橡皮泥制作点心或水果。

4.创设富有特色的区域,巧妙融入班级文化。

我园每个年龄班都成立了这样几个相同的区域: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表演区等,但每个区域投放的材料可以不一样。如小班“春天真美丽”的主题中,小一班生活区有系丝巾、穿鞋带、小熊穿衣、袜子配对、编织衣服、包糖果等游戏;而小二班生活区则有喂小动物、种纽扣树、关注小动物、编织衣服等游戏。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能适应班级幼儿的原有水平,也能考虑到各班幼儿的兴趣及家长资源等等。

各班还可以根据园内的一些特殊节日,预留1—2周时间进行园本主题的开发。如“小蓝猫”科技节中,围绕“喜爱的动物”、“身边的植物”、“美丽的家园”进行系列主题活动,逐步形成班级课程。还可以将班级文化蕴涵于主题实施过程中,如中五班是蝴蝶班,他们把蝴蝶饰品融入环境布置和区域游戏中,阅读区的手偶台和区域间的隔断都装饰成蝴蝶翅膀的模样;班级主题墙的版块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足迹;幼儿游戏的标记也设计成一只只飞舞的小蝴蝶。

总之,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不追求统一的结果,追求的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我们确定的理念是:每个区域都很重要,每个区域都能让孩子有所获得,鼓励孩子到每个区域尝试活动。

游戏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期望通过我们幼教人的努力,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一样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愿孩子们所有的游戏梦想都能实现!

表现性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的区域。一般来说,幼儿园可根据空间大小或课程需要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的幼儿共同使用。很多幼儿园还会根据课程的特色,将某个功能区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组织各班幼儿轮流活动。有些幼儿园会把功能交叉的活动区合并,有些幼儿园会把某种功能区的材料分散到各个区域。但是,无论如何安排空间,按功能分,活动区不外乎四大类型,即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本文阐述的是表现性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它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幼儿在这类活动区中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类活动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装扮区

装扮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我们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活动,其主题和情节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该区域应当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幼儿越能充分表现他们对生活的印象,巩固对生活事件的理解,游戏情节的展开水平也就越高。

吸引孩子到装扮区进行角色游戏的两大要素是主题情景和模拟物。装扮区预设的情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比如所有幼儿都会经历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医院、超市等,布置主题标识并加上与主题相应的模拟物,如餐具、听诊器、收银机等,就能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是有差异的,具体经历的事件和生活印象也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必须投放替代物,以便给幼儿留下自我表现的空间,使幼儿通过“以物代物”,表现更多教师预设以外的主题,展开更加丰富的情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对替代物的自发使用频率和使用质量是衡量幼儿角色游戏水平高低的标志,因为它预示着幼儿表征思维的发展和行为目的性的增强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可见,装扮区是幼儿最能自由表达意愿以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区域,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即教师创设的环境足以使他们自由表现。由此,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及叙事能力的发展,都将得到实现。

2.表演区

在表演区可以开展两类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一类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另一类是表现已经学会的歌舞的。

“表演”和“表演游戏”的区别在于:“表演”是幼儿按照导演(教师)的要求,严格按照剧本的台词展开剧情的,每次再现时,台词和动作基本一样: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通过想象自由、创造性地即兴再现作品。作为活动区活动出现的幼儿表演主要还是属于表演游戏。

以故事情节展开的表演游戏虽然也是以扮演角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与角色游戏是有区别的,它创造性地反映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是现实生活经验。幼儿熟悉而有趣的作品容易引发幼儿对故事表演游戏的兴趣。

以歌舞形式展开的表演游戏与舞台上的正式表演不同,它是幼儿对音乐活动中已经学会的歌曲和舞蹈的自发性再现。幼儿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即兴创编动作,所以是幼儿的一种自娱自乐。幼儿熟悉的歌曲越多,越容易引发歌舞表演游戏。

由于故事表演游戏和歌舞表演游戏都具有表现的特点,表演的空间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同,所以这两类游戏往往是分开设置的。就故事表演游戏而言,由幼儿装扮角色时,需要的主要道具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头饰或面具等,或者根本不用道具,仅以角色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幼儿通过手偶、指偶、木偶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架。就歌舞表演游戏而言,幼儿只是自娱自乐时除了需要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外,有时需要一些表演服装和装点性的服饰、头饰,还可以有一面立镜。但无论是哪种表演游戏,都必须投放替代物,比如纱巾、飘带、床单、被面及其他废旧物品等,因为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替代物来进行表演游戏,也是体现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两种游戏如果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出现,有演员、有观众,那么表演游戏实际上已经与角色游戏合二为一了。

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有助于幼儿充分发挥再造性想象和增强表现力,也有助于幼儿开朗、自信、合作品质的发展。

3.建构区

建构区是幼儿通过各种基本材料进行结构造型游戏的场所。根据所提供材料的特点,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结构造型活动,如果是小型的材料,则可在桌面进行,如果是较大的材料,则可在地面上展开。然而,无论是进行大件造型还是小件造型,对幼儿的发展都是重要的,但其意义和价值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建构区空间划分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幼儿园倾向于投放哪一类建构材料所决定的。

室内建构区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积木,一类是插塑,两种材料各有其价值。积木易倒易建,因此要求幼儿有较高的拼搭技能,需要幼儿在垒高、架空的搭建中对平衡点、支撑力等有较好的把控。就插塑而言,幼儿可以通过插塑材料之间的接插来造型,其作品的稳固性主要通过手眼协调的小肌肉操作技能来实现,且成型后不容易毁坏,有利于作品的保留。但也正因为插塑具有接插相扣、不易毁坏的特点,所以要求不如积木那么高。同时,积木游戏中,每个作品的搭建必须固定在某个位置,不能移动,这往往需要较大的空间,也容易引发更多幼儿的联合搭建;而在插塑游戏中,幼儿在接插过程中可以随意移动自己的作品,且容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平行游戏,所以对空间的要求不像积木游戏那么高。

结构造型游戏对材料投放的要求很高,材料的尺寸、数量、颜色、种类以及摆放的方式,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比如,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单色比彩色更有利于幼儿搭出造型复杂的作品,但审美规则在彩色搭建中更早出现。对插塑而言,种类多但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少,不如种类少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多,更容易使幼儿接插出复杂而高水平的作品。无论是积木还是插塑,分类摆放比混合摆放更有助于幼儿搭建,所以提供插塑筐和积木柜就显得很重要。另外,单元积木的尺寸大小一致且构成比例,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搭建经验。可见,建构区的材料投放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较强的专业性。

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数、形、空间方面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搭建和接插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对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可见,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幼儿园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保障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4.美工区

在美工区中,由教师投放材料所诱发的是绘画活动和手工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这两类活动属于艺术范畴的活动。但对幼儿来说艺术的初级形式就是游戏。因此,美工区也应当是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场所。

涂鸦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只要有笔就会涂,只要会涂,就会产生表征,因为在幼儿形象表征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手和手指控制笔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思维和动作的同步发展,成就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当然,能力和机会是相关的,这是在幼儿大量涂鸦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为了支持并推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保证各种涂鸦工具和材料是重要的。只要工具和材料得到保证,幼儿就会自发地在各种纸上用笔和颜料进行探索,幼儿一方面在尝试表征世界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从而学会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来表现;另一方面在掌握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表征水平,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体验和情感。

手工包括了泥工、纸工和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粘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任意变形,特别能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随着幼儿手指日益变得灵巧,搓、揉、捏、压等技能逐渐熟练起来,幼儿可越来越随心所欲地进行多种造型,因此泥工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而纸工对幼儿精细动作的要求更高,幼儿通过折、剪、粘贴等基本动作进行多种创作,从中获得对作品的丰富的审美体验。至于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则是在泥工、纸工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手工技巧,比如穿、编,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组合性创作,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手工,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有机会在充分练习精细动作的同时,探索不同颜色、形状、材质的材料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力。

可见,美工区既为幼儿提供了练习精细动作的机会,也为幼儿审美表征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通过美工区的活动,会从简单创作逐步走向复杂创作,其创造性将日益充分地展现出来。

对区域讲评的思考


今天区域结束后,我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活动,美工区的曾*拿着她的作品说:“我今天做的是灯笼,当中那是灯”,边说边用手去摆正倒了的“灯”。“哇,你的灯笼还有灯啊,就像真的一样,真好!”接着她向大家讲述了做灯的经过。她讲地认真,孩子们听地也很专注。近段时间部分孩子对做灯笼产生了兴趣,最开始的时候一个幼儿做了一个平面的灯笼,老师建议做立体的,第二次活动的时候立体的灯笼出现了,但是只有最简单的一个圆筒形,老师建议加底座,第三次活动的时候底座有了,老师建议做一盏小灯,到今天为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是第四次调整了。幼儿一次一次尝试,教师在讲评中一次一次建议,才使得我们幼儿的作品有了一次飞跃。

区域讲评是区域活动结束后重要的一个环节。每次讲评我们都会请有新作品或新创意想法的幼儿介绍他们的想法和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帮助幼儿整理出下次活动的思路。因为有了明确的活动目标,每次幼儿都非常乐意在下一次的活动中继续探索,为此幼儿的活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总结一步一步经验,我认为有针对性且有目标的讲评能帮助幼儿提升活动水平。

游戏的组织与思考


导读: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科学的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一:科学合理的投放游戏材料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科学的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怎样科学的投放才来哦?首先,所投放的材料是符合中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其次,所投放的材料一定是幼儿所感兴趣的,适时的根据还的需要,进行改动,满足孩子的需要。

。今天,纸艺工作室内有增加了新的材料,自制的本子,一些彩色的图画,还有糨糊,胶水等,让孩子制作图书。添添、燔燔,还有李熠能选择了纸艺工作室。三人到活动区后,就开始寻找自己想要制作的东西。添添选择了这次新投放的东西:制作图书。添添拿出剪刀、糨糊、彩色图案纸,而后就开始进行制作。添添将自己觉得喜欢的图案用剪刀剪下,而后用糨糊粘贴在自制的本子上;而燔燔则选择了折纸,他选择了一张正方形的纸,他告诉我他要折一个小飞机。而李熠能却拿出了三根彩带,要编今天刚学会的小鞭辫子。因为孩子们都是很投入的在制作着,所以,今天的纸艺工作室是最安静的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品。都很有成就感。

。已经连续几天,“拼拼玩玩”没有孩子来光顾了。今天游戏结束后,我就孩子门一起讨论,为什么没有孩子来到这个活动区来,凡凡说,是因为他更喜欢其他的游戏,毛毛说,因为这里的拼图,他都已经会拼,所以觉得没有意思,而后,有许多孩子也表示,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已经会拼了,所以没有兴趣了,于是,我们通过谈论决定,暂时将这个活动区取消,如果有更加难的拼图,再增加这个活动区。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如发现活动区的内容孩子都掌握了,或是材料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即应投放新的材料,加强操作的难度,就能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关注幼儿,关注游戏过程,以及游戏中的生成。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给予适宜的指导观察、观察、认识、了解幼儿。这其中,不仅要去看,还要去询问,去倾听,从而了解儿童在游戏中身心的发展,做好观察记录。

。下午,陈琰、兔兔选择了花花菜场。我注意到由于陈琰的性格很活泼、热情,在许多时候,花花新村的爸爸妈妈来买菜,都是陈琰在很热情的招呼着,有时,兔兔刚想与“爸爸、妈妈”招呼,就被陈琰很热情的接了过去。于是,我与陈琰商量一起帮助兔兔,也当个热情的营业员。陈琰点头同意了,于是,有小顾客来时,陈琰就对兔兔说,去问问是买什么的。由此,我想,在游戏中一定要观察每一个孩子,注意孩子之间的差异,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所发展。

。在今天的“花花图书馆”发生了一些新鲜的事,“花花图书馆”有新村里的爸爸妈妈来看书,于是,两位小朋友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们,邀请他们看好看的图书。这样,在两个区之内形成了互动。我们没有加以阻止,仔细观察了两个区的活动情况,发现,花花图书馆的孩子因为有了小顾客的光临,而显得更加的积极。孩子的活动的主动性更强了,于是,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提议花花图书馆可以有小读者到那去看书,而且,图书官的孩子有了新的任务,就是接待小读者,在活动区内,新投放了“借书证”,看书的读者必须了解借书的过程。

活动的思考: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有一些是我们阻止的。我们常常提出,进行游戏活动。一切为了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通过在活动区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教师们所不能预想的。然而,幼儿的自然生成一旦为教师所发现,有的放矢地投放活动区中,很容易转化为教师预设的活动;而教师预设的活动,也常常发现被孩子生成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产生出不同的效益来。

三: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

自选游戏的特征之一是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外界的限制,讷讷挂钩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操作材料,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的过程中,师幼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游戏的乐趣,而所谓这样,并不是让孩子放任自由,而是教师要已平等的身份,与幼儿交往,特别是教师已一种人物形象出现与幼儿进行交往,幼儿会感到非常的融洽、亲切,使还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大的乐趣,身心得以充分的发展。

。今天,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我是以记者这一身份出现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于是,在进行区域活动指导时,孩子们一见到我就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参加游戏,西饼屋的营业员邀请我,说:“记者,你来品尝我们制作的点心吧!”

而花花新村的妈妈爸爸热情的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与以前教师直接的去参与指导相比,孩子们的情绪更为的快乐,他们喜欢教师以一种角色参与游戏,而不是主观的对他们的游戏行为等进行制止或其他。

四:关注游戏结束后的活动评价。

往往游戏结束后,我们会让孩子们说说,今天在游戏中,有什么快乐,可以与同伴、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师也将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在今天的“花花图书馆”发生了一些新鲜的事,“花花图书馆”有新村里的爸爸妈妈来看书,于是,两位小朋友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们,邀请他们看好看的图书。这样,在两个区之内形成了互动。我们没有加以阻止,仔细观察了两个区的活动情况,发现,花花图书馆的孩子因为有了小顾客的光临,而显得更加的积极。孩子的活动的主动性更强了,于是,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提议花花图书馆可以有小读者到那去看书,而且,图书官的孩子有了新的任务,就是接待小读者,在活动区内,新投放了“借书证”,看书的读者必须了解借书的过程。

活动的思考: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有一些是我们阻止的。我们常常提出,进行游戏活动。一切为了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总之,游戏是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关注幼儿,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工作中重要的部分。

跨班游戏的思考


我园的角色游戏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小朋友也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们还经常与别班的小朋友一起游戏,由于我班孩子年龄较小,所以我们与大班的合作游戏要多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游戏,我发现与大班孩子一起游戏有许多的益处,也有一定的弊端。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

1、大班孩子由于年龄大些,他们的游戏经验与游戏能力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我班的孩子与他们在一起,可以学习他们的游戏经验,在角色意识上要进步很多。例如:我班的胡忆慈小朋友玩游戏时总是爱换角色,一会想当医生,一会想当营业员,一会想当娃娃家的爸爸,虽然老师总是提醒他,要坚守岗位,可他总是想跑到每个地方玩一下,后来我让他和大班的小朋友一起当理发师,它就变得较有持久性了,明确了自己的责任。

2、游戏的情节会不断丰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生活认识的再现,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情节就越丰富,游戏水平也就越高,大班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丰富些,常常在游戏中也表现突出,例如,有一次游戏时,大班的陈文涛说:我在卖面包时客人很多,一会就卖完了,但我要再做时,没有烤箱,所以第二次时,我们做了烤箱,小朋友对面包店兴趣更大了。

3、孩子们在游戏中显得很有次序,能较好遵守游戏规则。我班的孩子自制力差,在刚开始游戏时,总是到处乱跑,后来有了大班的哥哥姐姐,孩子们以他们为榜样,在人多时知道要排队,走路不再跑,边走边看,游戏的气氛很好。

4、社会情感体现得更好。在与大班孩子的游戏中,大哥哥姐姐们总是帮助弟弟妹妹,帮助他们穿衣服,特别是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大班的孩子扮演爸爸妈妈,我班的孩子扮演宝宝,爸爸妈妈们总是将宝宝照顾得很好,牵着宝宝的手,带宝宝去买东西,去看医生,打针的时候还说:“疼不疼,宝宝真勇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

5、孩子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了。由于经常在一起游戏,幼儿之间的交往也多起来,彼此之间有了交流,经常的讲评活动,让我班孩子变得大方起来,他们在讲评时都愿意说,连家长也说,孩子变活跃了,主动与熟人问好。

6、但是由于大班孩子的参与,许多主要角色都由大班孩子担任,我班的孩子能力就相应地体现不够,锻炼的机会少了,表现的机会相应要少些。所以在进行跨班游戏时,教师就要根据情况,多给小一些的孩子表现的机会,让角色搭配,例如营业员的角色需要两个时,就要大班与小班的各一个,还可以在我班进行角色游戏时,邀请部分大班孩子参加,以我班幼儿为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与实践的。

“误读”幼儿的原因及对策——基于区域游戏指导实践的思考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推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与此相呼应,“读懂幼儿”日渐成为幼教人耳熟能详的实践准则和美好愿景。然而,“读懂幼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意味着要能从幼儿的行为中读出其兴趣、发展水平和需要,并据此提供适宜的支持以拓展其经验,促进其发展。要做到“读懂”,需以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为保障。

“读懂”幼儿发生在师幼互动的时时处处。因为只有读懂了幼儿行为,教师才能接住幼儿的“球”,才能够通过直接或隐性的回应,在师生多次往来的“抛接球”过程中达成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基本和适宜的学习途径,因此,游戏指导能力就成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能检验教师是否“读懂”幼儿的试金石。

在“读懂”幼儿的路上,广大实践者常常会遭遇“误读”的阻碍。本文以区域游戏指导为切入点,盘点当下通往“读懂”路上最常见的“误读”现象,并尝试寻根问源,以期能够给他人以借鉴,少走弯路。

本文中的“误读”是指教师由于对幼儿行为表现的错误归因而导致干预无效的解读行为。

误读1:提出幼儿意识不到的问题是为了让游戏玩得更好

案例:某中班“超市”游戏中,促销员搞起了饼干试吃活动。促销员不停地拆袋,顾客们不停地吃,甚至收银员也凑来吃几块。5袋饼干吃完了,顾客们走了,促销员开始在超市中溜达,收银员又坐回到收银台。期间偶有顾客来买东西,结账的时候,收银员假装扫码,但收钱时并没有比对货物多少钱、应收多少钱……整个游戏时间,除了试吃环节,超市中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处于无所事事状态。活动结束后的讲评环节,教师先拿着售出贷物与收款幼儿一起清点卖了什么、一共多少钱,然后清点收了多少钱,“为什么收的钱少了?该怎么预防这种事情发生?”……

教师很苦恼:幼儿怎么会玩不起来呢?因为要玩什么(即游戏主题)是孩子们自己选的,前期也丰富过幼儿关于超市的经验,知道超市工作人员有分工等等。而且每次游戏过程中教师都会有意识发现其中的问题,游戏结束后提出问题即时讨论,第二天再玩。比如当发现收银员“白送”商品给没钱的顾客时,教师觉得是由于幼儿还没有钱的意识,所以就和幼儿讨论了价签问题;当促销员没事干的时候,教师就和幼儿讨论出试吃的办法……每一步教师似乎都考虑到了,为什么游戏还是玩不好呢?

原因分析:其实,这种利用讲评环节提出幼儿没发现的游戏问题是教师们常用的推进游戏深入开展的方式之一,而这个环节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的地方。但在此案例中,这种方式似乎是无效的。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游戏是幼儿的游戏”的含义。

所谓“游戏是幼儿的游戏”是指幼儿确定游戏主题、参与创设游戏环境、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以及把控游戏情节的发生发展。案例中的教师虽然给了幼儿选择游戏主题、创设游戏环境的机会,却以“提出幼儿没有发现的或意识到的问题”的方式有意无意地控制了深层次的游戏内容与进程。所以,即使教师用了问题讨论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对幼儿而言也只是听到的经验而已。某种程度上,幼儿已经是在跟随教师的步调,被教师拽着游戏,此时的游戏也就变成了教师的游戏。或许我们需要时时反思:我们提出的问题幼儿认同吗?

解决方法:此类型教师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游戏理论,并尝试着将理论付诸实践,针对其“化识成智”时的偏差问题,可采用协同反思的方式,即一段时间内通过观摩其游戏指导、共同剖析其指导想法及幼儿反应(指导效果)的场景,助其建立起行为与理论的连接。由于惯性使然,教师会不由自主地给幼儿“支招”,所以要求教师要“管住嘴管住手,支起耳朵张开眼”,观察幼儿的游戏样态。

误读2:只有按预定玩法玩才会有发展

案例:某园大班美工区投放了制作相框的相关材料。当教师看到幼儿选择了这些材料却没有制作相框时,就开始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制作相框。类似的还有某班的数学区,新材料投放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授材料玩法。老师认为,若不如此,幼儿就体会不了材料的意义。

原因分析:以上做法反映了教师们的所虑、所忧:由于区域中的每一种材料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渗透着幼儿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若幼儿没有按既定的方式操作,可能完成不了预定的教育目标,幼儿也不会有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案例中的教师就希望幼儿一定要按步骤制作出一个相框,而当幼儿的选择与教师预设不同时,教师就很焦虑。

这一现象反映了教师把区域目标等同区域内容。惯性地认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一定要有一个成品、一个结果,并把它作为衡量和指导幼儿活动情况的标准。如美工区案例中,教师的目标是“能利用多种材料设计和制作出相框”,所以就把幼儿是否做出相框作为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制作相框”的实质是要发展幼儿“能利用多种材料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目标),只要是使用了多种材料制作的所有物品都是在实现目标。此外,此结论也说明教师更容易关注活动的结果。

解决方法:一方面,澄清区域目标的定位。可以尝试以下路径:先与教师讨论材料的投放初衷,然后挖掘其发展价值,最后对比现象(幼儿制作小车)与预期(制作相框)对幼儿的意义,使其认清目标指向,理解殊途同归,重新定位指导重点。另一方面,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游戏情况,让教师发

现幼儿的学习能力,重塑儿童观和学习观。

误读3:不会做是“这样的因”

案例:大班美工区里,一男孩想对照剪纸书中对称剪的方法剪一只小猫:他一手拿正方形纸一手拿剪刀,眼睛看着图却迟迟不剪。教师过来询问了幼儿意愿后,拿过剪纸书就开始教幼儿怎么看图示:哪儿是阴影、如何偻空剪出眼睛等。教师走了之后,幼儿依然没有动手,最后又换了一种材料。

原因分析:我们常说做事情要量力而行,小男孩没有剪出小猫是由于这超出了他的“力”,而教师的指点似乎也没有让幼儿“有力”。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游戏指导实质是教师针对当下幼儿游戏情境进行即时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依据有三:一要了解指导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在此方面的相关经验是什么、是否对此有兴趣等;二要搞清活动的任务特征;三要掌握幼儿当前做出此行为的发展过程。第二点恰恰是造成案例中教师指导无力的主要原因。

“照图对称剪小猫活动”的任务特征是:理解“对称”、会(对称)折纸、从哪开始剪、镂空(剪眼睛)、会读图。但教师认为此活动需要的经验是会读图、会画(猫轮廓)、会镂空、能沿轮廓剪,加进了“画轮廓”、“沿轮廓剪”等无关特

征,却忽略了最关键的经验点是“对称”。正是由于投放材料时对任务特征分析不全,所以不能根据幼儿行为正确判断出其需要,从而造成指导无效。

解决方法:体验式是解决任务特征分析欠缺的主要方式。比如可先让教师自己剪,体会期间需要的经验,而且为了帮助教师形成任务特征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可以把它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写在备课本中。此外,要深入理解“预操作”的涵义,其不仅仅是教师先操作一遍看材料是否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能准确分析出活动的任务特征。

误读4:只要创造不要模仿

案例:当幼儿在美工区、拼插区等区域中做出了相同的作品时,教师往往认为是幼儿的从众心理使他们彼此模仿,甚至认为是幼儿不愿动脑筋想办法的结果。

原因分析:此现象说明了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方式还不甚了解。大家都知道直接经验学习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却并不是很清楚模仿其实也是幼儿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对幼儿来说亦如此。此外,模仿和创造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模仿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教师们不要纠结于模仿好不好或是要不要模仿,而是要了解幼儿何时会有模仿,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模仿会转向创造。

解决方法:首先要丰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其次,多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第三,反思材料的提供是否鼓励了孩子运用多种方式创作。如美工区完成“粘”的任务,是否备有(宽窄不同的)胶带、胶棒、乳胶等多种粘剂。

以上是笔者对幼儿园实践中常见误读现象的粗浅理解,愿与大家共商榷。

中班区角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逛超市》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上的小朋友大部分是边远农村的孩子,没有见过大超市,更加没有去逛过超市,对于大型超市的认识还不清楚。

活动目标

1、了解大型超市。

2、知道在大型超市里该如何购物。

3、自己能够独立的完成在超市购物的全过程。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小朋友了解超市的布局,购物的流程。

教学的难点就是让小朋友说出想要买的东西,并能独立完成在超市购物的过程。

活动准备

主要是要设计一个区角,布置一个像超市一样的地方,并分好区域(如水果区、海鲜区、糕点区、零食区等)并收集一些各区代表性的东西,最后在出口设置一个收银台。

活动过程

1、先以聊天的形式进入,问一问小朋友哪些去逛过大超市的,说说在大超市里都看到了什么。

2、小朋友们看老师也开了一个超市,你们看看,然后告诉老师在老师的超市里面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3、让小朋友来老师的超市购物,想好要买什么,买的东西应该在哪个区才能买到,如果遇到要买的东西不知道在哪里买该如何向超市工作人员询问,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出口的时候一起付款。

4、让小朋友分组自由的在超市购物,小朋友之间相互交流。

5、最后让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购物成果。

教学反思

对于这个逛超市的区角活动主要创设相应的学习与游戏环境,更好地与幼儿进行有效回应与推动,弥补了集体教学活动的缺陷,给更多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对幼儿来说,这一开放自主的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使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显现出很强的兴趣,但是幼儿的随意性比较强,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

老师在孩子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

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表达表现的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充分展示自己。

延伸活动范围,让幼儿多利用废旧物品参与到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中来。

于区角活动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努力创新,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

幼儿园游戏《班级烹饪区的设置及思考》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区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