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的游戏精神说起

12-16

游戏教学是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从幼儿的游戏精神说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课题研究结题之际,我们班承担了展示音乐游戏的任务。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质量和展示的效果,我们把原本由幼儿听音乐自由敲击小竹竿的节奏游戏编成了一个有队形、节奏与动作变化的表演性节奏游戏活动。虽然敲击小竹竿的动作和节奏都来源于以往孩子的自由游戏,可孩子们在表演时始终很拘谨,全无日常游戏中那种机灵活泼的游戏情趣。_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提醒幼儿注意动作和表情,但孩子们的表现却总让我们觉得没有了游戏的味儿。

又一次练习开始了。杨卜丞和沈一宁面对面玩对敲竹竿的动作,沈一宁突然把双手同时击打竹竿的动作改成了两手交替击打的动作。或许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新的动作,沈一宁很开心,流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表情。而杨卜丞,先是转头看了看老师,似乎想把沈一宁的这个自由动作告诉老师,但很快又改变了主意。他双手握紧竹竿,就在沈一宁的竹竿敲击下来的时候,突然双手往后一缩,沈一宁的竹竿敲了个空,杨卜丞开心地笑了,同时还不忘偷眼看一下老师有没有注意他俩的动作。你来我往,相互交替,两个孩子就这样听着音乐玩得不亦乐乎。很快,周老师发现了他们的小动作并制止了。孩子们又重新回到那种面无表情的游戏表演之中。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禁想:现在孩子们表演的是游戏吗?我们一直在说,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快乐,但我们究竟是在为了孩子的快乐引导幼儿游戏还是在为了取悦成人而游戏幼儿?

“游戏”,英语为“play”,指的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倡导的就是教学中要体现自由与愉悦、体验与创新、平等与包容以及动态与开放的幼儿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是幼儿游戏的本真追求与价值体现,也是幼儿游戏的灵魂与精髓。目前有一种新的游戏存在观,即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其主要的观点就是: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特质而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或趋向;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渗透或弥漫于幼年生活的全过程;游戏与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游戏就意味着童年,而童年期就是游戏期,游戏是童年的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精神就是童年精神。上述事例中杨卜丞和沈一宁的游戏行为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表现,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洗手,故意用肥皂搓出许多泡泡,还用嘴巴去吹泡泡,或者用手捏住水龙头让水花四溅;喝牛奶,顺便把牛奶袋吹得鼓鼓的,然后再放在地上用力一下子踩爆;走路,悄悄地拉几片路旁的小树叶或捡几颗小石子放在口袋里……只要你用心观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见孩子这种“偷着乐”的游戏精神。

这不禁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和女儿一起玩过的一些游戏。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刚刚起步,我每天都要和女儿从公交车站走很远的一段路回家。为了让女儿乖乖地自己走,我变着法子和她边走边玩。踢石子,随便在路边找一颗小石子,边走边踢,比赛谁踢得远;跳格子,顺着彩色道板砖的方格,一格一格跳或两格两格跳;走小桥,认准路上的某一条线,脚踩在线上走;捡落叶,看谁能捡到更多的不同形状的叶子……这些游戏,往往从女儿的无意举动开始,比赛的结果则基本是我输,愿赌服输的我就看着路边的景物随口给她编故事。后来,当我女儿开始学写小说的时候,大段大段的场景,都是关于儿时这种游戏的回忆。她说,我就记得我玩得很开心,妈妈给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得清清楚楚,好像很多知识都是在这个时候知道的。

今天,当我翻看女儿小说中描写的这些细节,心中的震撼是难以言说的:我这个做幼儿教师的母亲,曾经为了孩子的成长费尽心机地让她去参加各种兴趣学习,也曾经自己尝试着在家里教她学习这样或那样的东西。但最后深深印在女儿记忆中的,却是当年我毫不在意的这些小小游戏!

身为幼儿园教师,相信没有谁不知道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但每个幼儿园教师,又似乎都身不由己地剥夺着孩子们自由游戏的权利,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让幼儿“游戏”。从晨间桌面游戏到日常的教学游戏或者区域游戏甚至角色游戏,随处都可以看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高度控制。是呀,幼儿园的每一个时段都是教师安排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环境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教师有目的的一种预设,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游戏也因此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实现教师预设目标的一种手段。但过多的人为控制,使得游戏几乎失去了它自有的功能和价值。我们可不可以像孩子一样,把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灵魂?

事实上,只要我们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不去考虑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真正关注怎样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快乐地成长,我们就能实现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真正地确立幼儿的“游戏人”地位,让孩子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就像上例中杨卜丞和沈一宁的游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情趣,而我们引导孩子玩音乐游戏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音乐和节奏的快乐吗?为了展示教学成果而高度控制幼儿的游戏行为,实质上却剥夺了孩子自由游戏的权利,这确实有些得不偿失。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幼儿主动、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课程,孩子们的童年需要我们从实现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开始重构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拥有一颗童心,保持一份童趣,与幼儿同欢笑共成长;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观察幼儿内在的愿望与需要,给孩子一份自由与空间,而不能用外在规范去一味地束缚或压抑孩子;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材料,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尝试与发现,而不是把我们所了解的一切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孩子……

以后再有类似的游戏活动展示,我们一定会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相信所有人都愿意看到孩子在音乐中的那种自得其乐的自主表现,看到孩子那种独立创造的自由愉悦的游戏精神,看到孩子在游戏中自我天性的表达与动态开放的游戏灵魂。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导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开展的区角和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区角游戏中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在举国上下关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使更多的幼儿成为将来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我们把幼儿创新教育研究的课题视为一项主要研究“玩”的课题——孩子们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将既能够寓创新精神个时间能力的培养,又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不同层次需要的创新性游戏带给幼儿,让幼儿玩得有文化,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现在幼儿园开展的区角游戏、角色游戏,正是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游戏,充分挖掘创新潜能的最好路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开展的区角和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区角游戏中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在教室根据幼儿的人数等活动空间来设置区域,各区域间布置符合现代教育的五大领域,这些区域也必须适合幼儿游戏,如果区域过分封闭,则会影响幼儿相互交往,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如果没有适当的分割,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影响游戏质量。我们围绕主题目标创设各区域,围绕一种内容设置多个区域,如围绕科学领域设置:变色区,恐龙馆,实验区,电脑区还可以按不同内容设置不同区,如:棋类区,猜谜区,编织区等。在游戏的准备材料上,围绕活动内容与幼儿一起共同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收集不同类型的活动材料,这一过程由幼儿和老师,幼儿和家长以及幼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因此,极具生活化,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筹措,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材料和信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知识上,能力上都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选择区域,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幼儿自身对玩的“过程”比玩的“结果”更感兴趣。玩的“过程”给他们带来地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远远胜过玩的“结果”,他们的许多创造型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中。以主题活动“热闹的马路”为例,我们设置了若干个区域:手工区、汽车制造厂、角色区、交通岗、绘画区、我看到……、建筑区等,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可以用废旧纸盒制造汽车,画汽车,可以扮交警指挥交通,建造主要街道和风景区,公益海报创意设计等,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动起来,开放式的区域设置能解放幼儿的空间、时间,给幼儿更多的活动自主权,减少幼儿模仿“结果”的企图,因为,模仿不是首创,只有首创才是创造性的标志,在“科学发现区”有幼儿提出“金鱼的嘴巴一张一翕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吸引着全班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金鱼是在喝水”、“不,在呼吸,金鱼一直喝水不要给撑死啊!”细致的观察和激烈的讨论,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提高了孩子寻疑质疑解疑的积极性。

在区角游戏和角色游戏中,由于材料不同使得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或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同,活动的变化对激发犹如台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还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重新吸引幼儿,因此对区角游戏的安排可以阶段性和丰富性,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新的发展尤为重要,同时兴趣对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也非常的重要。

把创新性的游戏设计与幼儿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借助想象和虚构,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整合,加以创新性表达,又要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愿意参与,还要考虑使其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愉悦性,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当然,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使他们能在游戏中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区角游戏开发新潜能,通过表演游戏获取快乐,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创新性游戏不仅在于游戏主题(教学内容),而且在更大程度是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模式)。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不论对幼儿教育还是对其他教育形式都有时代性和开拓意义,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两者融会贯通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


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活动,是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在游戏中培育出一种在真实和想象中变换自如、随意进出的自由精神,使得他在无意识与有意识交融状态之下将各种相似的因素进行随意的拼接和交换,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苏婉小朋友在参与讨论了各种取暖工具和方法之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我坐一架飞机,飞到太阳旁边,用一根绳子套在太阳上,拉着太阳跑,吹出来的耳边风就可以给大家取暖了。”多么可爱的、大胆的想象!它好象是一个孩子的游戏,但是在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合理的因素呢?首先,是利用太阳能的资源,其次是利用风的能量,将太阳能作为资源,将风能作为动力,那不正是许多科技人员正在攻关的课题吗?

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传统的儿童教育缺乏生动的体验,成人往往以刻板的说教取代儿童的视听和感受。如果没有丰富而生动的体验,再好的说教也不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告诉孩子坐高速列车的感觉和孩子亲身体验它的快速飞驰是多么的不同。只有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孩子才会有游戏的状态和游戏的精神,孩子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并自由地发现世界。感知是体验的一道大门。在儿童那里,感知不仅仅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尺寸的感知,它往往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是感知与想象、理解、情感等因素交织的产物。

6岁的妞妞是这样描述她对汽车的感觉的:“假如我是一个汽车,我的脚会咕嘟咕嘟滚得很快。我这个车子呢,有的时候人坐上去觉得很慢,其实是我在走路。我这辆车子很好玩,长着腿、长着牙齿,什么都长着,像人一样。我呢,是一辆很好的汽车,不管谁来我都载他们。坐车子的人都说我很善良。我这辆车子什么都载,就像火车一样,外国人也载,中国人也载。”妞妞在感知汽车的时候,就好像在做一个思维的游戏,一会儿她变成了汽车,一会儿汽车变成了她。在孩子那里,感知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真实与想象之间、你与我之间灵活自如的转换。游戏精神的本质在于创造。儿童的艺术与科学正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创造性把握。在游戏的状态中,儿童最容易产生创造,因为游戏状态是处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而“边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相交之处,最容易产生创新。5岁的萌萌在妈妈缝衣服的时候,玩弄一根量衣服的软尺。她先是将卷好的软尺随意松开,在晃来晃去的过程中,萌萌突然发现这根随意松开的软尺有点像刚刚冲洗过的胶卷垂下来的样子。接着,她又将软尺卷成一团,握在手里不经意地抖动,摆弄了一会儿,她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叫起来:“妈妈,别动!喀嚓!”萌萌轻轻地摇动了一下卷成团的软尺,它的中心部分则轻快地甩了出来,就像照相机的快门一样,接着,萌萌又得意地向后一晃,快门又缩回去了。萌萌就这样在游戏中发现了照相机快门的秘密,她也很为自己的“科学发现”而骄傲。

儿童文化天然就是审美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儿童科学是儿童文化的一种表现,它必然地携带着儿童审美和儿童艺术的特征。在儿童的教育中,不必人为地将教育活动划分为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框定艺术与科学各自的领域目标,而是应该以儿童的生活、兴趣和需要为中心,促进儿童自由自主地创造和发展。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 要] 游戏精神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对幼儿教育的最本质把握。只有关注游戏精神,才能回归幼儿教育的本真,才能更深层次认识、理解与培养幼儿。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幼儿园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游戏精神;幼儿发展;行为习惯

一、当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习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行为习惯”是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密切相关、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容。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理论界与实践界都非常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大家一致认为行为习惯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幼儿终身受用,是幼儿成长的根基性平台,幼儿教育应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终生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但现实情况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平时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受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加上又是隔代,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忽视了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也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如教师抱怨,孩子一届不如一届,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父母苦恼,孩子自理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甚至上了大学不能自主生活。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发现当前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方式上,运用说教式占60%,故事式32%,游戏式8%。在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中,成人由于对儿童的不信任,往往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进而剥夺儿童的主体地位,甚至扼杀儿童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因此幼儿主要是被动接受,其习惯养成多是他律性作用的结果。很多时候成人为了培养幼儿某个好习惯会说得苦口婆心,幼儿却听得了无趣味,行为上改变缓慢。可见,当前迫切需要改变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与策略。

二、游戏精神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让教育者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认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和意义,用游戏精神的理念去观照儿童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加适合儿童。[1]游戏精神不排斥游戏,但重在“怎样的精神”而不是“怎样的游戏”,以一种精神的特质来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希望摆脱外部压抑与强制,持守生命本有的生机与活力,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2] 具体而言,游戏精神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即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认识儿童的这种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前提。[3]以此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儿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游戏之于儿童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4]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自发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游戏精神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把游戏的特征归纳为“乐趣性、自愿性、无功利性及秩序性”。[5]从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游戏,游戏精神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自主性。自主性肯定了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人,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是活动的主体;二是愉悦性。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的基调是狂喜与热情,并且是与那种场景相协调的神圣或喜庆。一种兴奋和紧张的感觉伴随着行动,随之而来的是快乐和轻松”。[6]游戏能够满足生理的愉悦,但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一种因为自由和投入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满足;三是创造性。游戏精神蕴含创造的特质,这是因为游戏者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的氛围、多变的形式与创造力所需要的元素正好具有一致性。游戏的主体自由、专注与情感体验的充分,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四是规则性。任何游戏都具有内在的规则性,没有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规则的形成应该是来自儿童群体内的一种“契约”,一种彼此的承诺。规则的存在看似一种约束,但恰恰是儿童自由与创造的保障。规则的执行,也是一种互相的监督和矫正。总之,规则的主体是儿童,规则的约定是儿童,规则的执行是儿童,而规则又服务于儿童游戏。

基于以上思考,幼儿的行为习惯不应该是成人对儿童的粗暴干预或强加,教师要摒弃说教式、炼狱式、苦练式的培养方式,代以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模式。这要求教育者必须从认识儿童开始,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终极追求,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寻找儿童教育最优策略,为幼儿创造自主体验的平台,让儿童享受愉悦的过程,创造性地诞生和深化规则,用游戏精神努力改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促进幼儿更快乐、更健康地发展。

三、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关注幼儿园的具体游戏活动,更要强调将游戏精神作为儿童发展的生长点,以游戏精神改造原有的教学理念,为幼儿创设独立性、体验性、愉悦性的课程与活动载体,让他们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教育生活,激发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实现对游戏精神的上位追求,又通过行为习惯养成让游戏精神落到实处。

(一)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游戏精神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基本价值准则。幼儿园可以通过专家引领让教师初步认识到幼儿游戏性的存在方式;通过共读专著和沙龙研讨深化对幼儿的认识,并系统掌握游戏精神下幼儿的存在与成长特点,并据此培养自身的游戏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游戏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并结合儿童的具体表现对理论知识进行反思,不断深化教师对游戏精神的认识,不断校正教师对游戏精神的理解。认识到儿童的游戏性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一种体现。只有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才能拥有充分的自主,他们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如自由游戏一样进入一种自由的忘我境界。

(二)让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基本方式,游戏活动也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在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即是要充分运用幼儿园游戏这种主要教学方式。首先,可以开展“关注幼儿好习惯”的问卷调查、沙龙研讨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梳理出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素质基础,形成相应的幼儿行为应达成的发展目标;其次,可以组织教师就幼儿行为所要达成的发展目标进行研讨,并据此分门别类开展系列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第三,开发并组织其他延伸活动,强化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 家庭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第一站,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还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这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园地等,重点开展讲座、研讨、体验、学习等活动,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理念和策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其次,可以针对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幼儿园和家长一起设计多样化的“好习惯伴我成长”的行动,充分调动家长在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家园教育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孩子学习从游戏开始


家长们在一起谈论孩子,都是说孩子不听话、贪玩、不好管、对学习没有兴趣,不知怎样才能启迪幼儿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个刚刚来到大千世界的无知的幼儿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而生活中的一切实践又都是学习。我认为,做游戏就是启迪幼儿学习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可能有的家长会以为,做游戏不就是叫孩子们玩么,玩怎么能培养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占主要的地位,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认识周围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发展体魄。同时,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好奇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想象在游戏中得以实现。所以,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一般说来,玩玩具是游戏中较为简单的启迪方法。比如,拿一盒积木给孩子,首先教会孩子积木的名称并让孩子清楚地读出来,这不仅使孩子知道了玩具的名称,还练习了正确的发音。然后让孩子对照积木图拼出各种动物,如小猫、小鸭、小鸡等,并教会孩子这类动物是怎样叫的,它们的习性是什么,如小猫会抓老鼠,小鸡会捉虫子,小鸭会游水。在生活的实践中,孩子就可以根据动物的叫声区别出哪是小猫哪是小狗了,而且孩子此时的玩兴正浓,对什么都感兴趣,家长可以趁此机会教会孩子小猫、鸡、鸭几个字是怎样写的,孩子对此时所学的东西也容易记住。另外还可以根据积木的形状教幼儿认识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等。

除了教会孩子辨别动物的声、形和各种几何图形外,还可以教孩子自创玩具。自创玩具不但能启迪幼儿的观察力,还发展了幼儿手的动作,训练了幼儿的操作能力,这样不光使废弃的东西变为有用的东西,还使幼儿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时都要动脑筋、动手,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所以,我认为游戏不仅是玩耍,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学到很多的东西。

总之,生活中有很多启迪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父母们不要怕孩子只会玩,只要引导得当,孩子定能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学到东西,会变得更加聪明。

从游戏中带领宝宝成长


导读:宝宝的人格养成、智力发展,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爸妈们千万不要忽略本身角色的重要影响力。花些时间亲自陪小孩玩,比起他自己玩玩具,给宝宝的心理感受真的很不一样。

宝宝的人格养成、智力发展,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爸妈们千万不要忽略本身角色的重要影响力。花些时间亲自陪小孩玩,比起他自己玩玩具,给宝宝的心理感受真的很不一样。所以亲爱的爸妈们,在你每天繁忙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留些时间给最爱的宝宝吧,陪着他们一起发发呆、玩小球、搭积木,你会发现宝宝的世界因为有你而变得更多姿多采!

在宝宝的世界里,“玩”可能是除了睡觉、吃饭之外,最重要的活动了。对爸妈而言,宝宝看似无意义的玩耍或活动,其实都暗藏着宝宝与世界万物连结的拼图。也因此,如果爸妈可以花一点时间,陪着宝宝探索周遭的世界,对宝宝的潜能可是大有帮助呢!

中国台湾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系魏惠贞老师指出,宝宝的游戏方式其实是有几个阶段的:

1。旁观游戏:站在一边观看;2。单独游戏:自己玩;3平行游戏:待在其它宝宝的附近玩,不过彼此之间并没有任何交集;4。联合游戏:愿意与别人分享游戏的器具,借玩具等等;5。合作游戏:与别人一起玩,有共同的游戏目标。

就宝宝而言,也许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借着游戏来探索周遭的人事物,并且在过程中,发展智能。因此,别小看宝宝的“小玩意”,当宝宝愿意看、愿意听、愿意说、愿意动手做做看,都是给宝宝一个学习与认知发展的机会。

别小看游戏的影响力通常,大人们总是认为小宝宝的游戏没什么大不了,很简单甚至有点无聊,因此不太愿意放低身段陪宝宝一起玩。如果你是这样子的想法,那可就是老古板了。以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一定会跟人产生互动,或许是应答,或许是对话,而这些都是开启宝宝人际智能的机会之门。

宝宝在上幼儿园之前,待最久的地方是家;最常陪伴他的是爸妈,如果爸妈们愿意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宝宝一起玩,你将会发现,彼此都会有丰富的收获,最明显的就是加深你和宝宝之间的感情。爸爸妈妈陪着宝宝一起玩,有形无形之间,可以更了解宝宝,而宝宝对爸妈更容易产生信赖感,同时通过游戏了解爸爸妈妈对于是非对错与选择的标准。

魏惠贞表示,当宝宝开始信赖爸妈的时候,爸妈就是宝宝强有力的后盾与遮风避雨的港湾,因此宝宝会在爸妈的视线下放心的探索世界。当亲子关系有如此这般的相互信赖后,就算爸妈不在身边,比方说在隔壁房间,或是将来暂时离开,放宝宝单独一人相处,宝宝都可以因为有安全感,而能跟周遭人事物产生互动,并主动学习,而这就是“学习刺激”,是启发宝宝多元智能的动力。

重视亲子相处时间

现代的爸妈们多半忙碌,每天总是匆匆的带着宝宝到爷爷奶奶家或是幼儿园,下班以后有时也让保姆陪着宝宝吃饭、洗澡,看完电视后又差不多要哄宝宝入睡了,因此爸妈们或许会说,“我没有什么时间陪宝宝游戏。”但是,在拒绝和宝宝一起游戏的时候,爸妈或许不知道,你已经把协助宝宝发展智能与了解宝宝个性与智力成长的机会,推拒在门外了。

魏惠贞表示,其实和宝宝相处、玩游戏,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空出时间、放开杂物的静下心让我们完全属于宝宝,跟宝宝在一起,这也就是“高质量互动”。所谓高质量互动就是1。爸妈陪伴的时间比较长;2。爸妈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宝宝暗示、引导与鼓励。也就是当爸妈和宝宝一起游戏时,可以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引导宝宝,暗示宝宝一直到他成功为止。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宝宝们的游戏,也不要让亲子相处的时间白白度过,不论是静态或是动态的活动,都是宝宝观察、探索这个世界的好机会喔!

幼儿期的早教从亲子游戏开始


幼儿期的早教从亲子游戏开始

用游戏的方式开始宝宝在幼儿期的早教

1.用游戏的方式开始早教

我们在这里是参考《卡尔威特之教育》的观点来阐述的:经过从幼儿期就开始的教育,卡尔显得比同龄的宝宝更聪明,更机灵,反应更快,各方面的能力也更强。老卡尔认为卡尔在智力上已经准备好了,所以,从卡尔2岁时就开始教卡尔认字,但这决不是强迫性的。“不能强迫施教”,这是老卡尔主张的教育法的一大原则。

老卡尔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宝宝的兴趣。只有当宝宝有了兴趣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唤起宝宝兴趣的最好办法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方法的效果在卡尔的早期训练里已经展露无疑。

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以动物都喜欢游戏。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是为了发展它将来能咬死野兽的能力。显然,动物训练下一代的技能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老卡尔对儿子卡尔的教育都是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的。首先,当卡尔满6个月时,老卡尔就在卡尔的房间四壁大约1米高的地方贴上厚厚的白纸,白纸上贴上用红纸剪下的文字和数字。在白纸的另一个地方,有秩序的贴上简单的单词,如:猫、狗、老鼠、肥猪、兔子、帽子、席子、桌子、椅子,等等。请注意,这些单词都是名词。在另一处并列贴上从1—10的十行数字,在某处画上乐谱图。

因为宝宝的听觉比视觉发达,老卡尔决心对卡尔从听觉入手教A、B、C。当老卡尔指出A、B、C字母时,老卡尔的妻子就像唱歌似地唱给卡尔听。当然,因为卡尔毕竟只是6个月大的宝宝,所以,卡尔的感觉就像听耳边风似的。但老卡尔夫妻不泄气,天天给卡尔听,给卡尔看,终于奏效了,卡尔对字母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卡尔以后认字时非常轻松就学会了。

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在教卡尔认字时老卡尔也采用了这一套方法。

首先为了唤起卡尔识字的兴趣,老卡尔施用了一些宝宝还无法识破的“小伎俩”。老卡尔给卡尔买来很多宝宝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卡尔听,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激发卡尔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老卡尔则干脆就不讲给卡尔听,故意对卡尔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现在很忙,没有工夫给你讲。”这样一来,反而激发和唤起了卡尔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待到卡尔有了这种强烈的认字欲望以后,老卡尔这才开始教卡尔识字。

接着老卡尔就用前面用的那种方法教卡尔。老卡尔先去打字行,买来10厘米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再把这些字都贴到10厘米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卡尔组字。具体教法是这样:首先用画册让卡尔看“猫”的画,同时教 “猫”这个字的拼法,然后指着墙壁上的词,反复读“猫”字的发音给卡尔听。接着从文字盒中选出组成这个词的所有字母,用这些字母拼写“猫”这个字。当然,这些游戏都是由老卡尔和卡尔一道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卡尔学习时,老卡尔在边上给卡尔以表扬和鼓励,而且要学会这些单词也让卡尔适度地、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了好几天。

老卡尔还制作了许多小卡片,在上面老卡尔画上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房子、树木等,在画面下标出名称。老卡尔把这些卡片贴在餐厅、厨房、客厅和卡尔卧室的墙壁上,让卡尔可以常常看到,以加深印象。老卡尔还常利用这些卡片和卡尔做游戏、编故事。每次出外散步,不论看到什么,马车、教堂、河流等,老卡尔看到什么就要卡尔说出该怎么念,怎么拼。这些方法很有效,卡尔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卡尔很快就学会了读,也就是说,卡尔在没有学习所谓读法之前就掌握了读。而一掌握了读法,卡尔就能掌握更多的词汇,再加上卡尔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卡尔很容易就能读书了。

2.宝宝在幼儿期的大脑发展最快

在人体的各部分发育中,大脑发展最快。虽然在出生时,大脑的生长发育还没有成熟,但是,在外界刺激的不断作用下,两年以后基本上完成了它的生长历程。7岁左右宝宝的大脑生理上的成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从人脑重量的发展来看,出生第一年增长最快,新生儿脑重大约390克,是成人脑重(约为1400克)的1/3。9个月大约为660克,是成人脑重的1/2,几乎增加了1倍,3岁左右大约为1100克是成人脑重的2/3,大约增加了两倍多。7岁时脑重达1280克左右,是成人脑重的9/10,大约增加了3倍,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由此可知,宝宝时期是大脑生长发展最快的时期。

再看人脑的结构,新生儿的大脑结构在出生时已经接近成人,其大脑皮层与成人一样分为六层,脑神经细胞的数目也与成人一样多,大约达140亿个。与成人所不同的是在量上,他们的大脑皮层上的沟、回,比成年人的浅,神经细胞体积小,呈分离状态,这时能发挥作用的脑细胞很少。在出生以后脑神经细胞联系起来,这些神经细胞的联结70%~80%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这时神经通路逐步畅通,于是大脑就具备了反应和传递外界信息的功能。

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的策略研究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它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理想载体,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满足幼儿需要的高品质角色游戏少之又少,能指导高品质角色游戏的教师也非常少。以下是我们在幼儿园观察到的一个角色游戏案例。

被观察者小M是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有一天,在参加角色游戏时,她很想当娃娃家的“妈妈”,但老师没请她。娃娃家的“妈妈”也没邀请她成为“家庭成员”。当老师分配其他角色时,小M没有举手,于是她就成了没有去处的人,只能向老师求助:“我要去娃娃家玩。”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小M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娃娃家,可老师刚转身,娃娃家的“妈妈”就“命令”她:“你躺下,不然我打你!”小M无奈地躺在了垫子上,这一躺就是整整六分钟,直到“妈妈”把她和“姐姐”送到“幼儿园”后,她又接着开始坐冷板凳。

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小M显然一直处于“被动”参与游戏的状态,当然也不可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幼儿园中,这种“被动游戏”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一、对幼儿“被动游戏”现象的观察分析

通过深入调研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现状,我们发现当幼儿被不适宜的场景、内容、材料、规则、能力、教师指导等因素限制时,原本富有生趣的角色游戏常常变成了毫无趣味的“走过场”“背台词”“玩道具”,使幼儿处于“被动游戏”的状态:有的幼儿不能自主找到心仪的“工作”,于是每次只能在“娃娃家”中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当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当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有的幼儿缺乏积极探究、自主创造的欲望,因为教师不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更新角色游戏内容,提供的游戏材料寥寥无几,游戏场地杂乱无章,以及匆匆“走过场”的游戏时间,这些都日渐消磨了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愿望:有的幼儿缺乏自主开展游戏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常常被同伴任意支配,甚至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人摆弄玩具或“坐冷板凳”:还有的角色游戏甚至成为教师全程包办“导演”下的程式化表演活动,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被忽视或剥夺了,他们在活动中达不到全身心投入、主动创造的状态。

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还针对幼儿“被动游戏”的现象进行了一次面向14所课题实验园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一,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时,的确存在着“被动游戏”的现象,“被动游戏”的幼儿占总调查对象的8.58%,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现象;其二,“被动游戏”现象的成因呈现多元交错的倾向,主要由幼儿能力、游戏设置、教师指导等多种因素造成。

上述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不佳的现状,而“被动游戏”显然与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相悖,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也由此展开了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研究。

二、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的策略研究

我们认为,要通过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发展、自由创造,就应该从营造开放的游戏环境、生成新颖的游戏内容、展现隐性的游戏指导、争取家长的协同配合这几方面入手,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使所有幼儿都能在角色游戏中“主动游戏”。因此,我们探究、总结、提炼出能促进幼儿“主动游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促进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富有个性地主动发展,提高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能力,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

(一)从高预设转向多生成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并不取决于教师预设的游戏内容、场景、材料、规则等是否完美,而在于幼儿是否能摆脱教师的预设,在自己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确定、甚至完全自主生成游戏内容,同时又具有选择和改变游戏内容的自由。在现实中,造成幼儿“被动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过于重视预设,却忽略了幼儿的生成。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自主生成游戏内容、玩法和规则的机会。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角色游戏中那些来源于幼儿关注、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幼儿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游戏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帮助那些处于“被动游戏”状态的幼儿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角色游戏内容,如“热闹的河坊街”“喜羊羊和灰太狼”等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角色游戏。

当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由教师高度预设转为由幼儿自主生成,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主动游戏的能力也随之显著增长。

(二)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在于幼儿是否在游戏中“人人有工作,个个不失业”,也不在于幼儿是否通过角色游戏获得某项结果,而在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机会自主体验、探究、创造、表达与交往,他们能否在游戏中主动获得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幼儿从“被动游戏”转向“主动游戏”,我们积极营造能让幼儿尽情投入游戏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我们还通过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去不断尝试新的经验。根据各园、各班实际,我们适当增加了角色游戏的次数,并保证幼儿每次一小时左右的专门游戏时间。当幼儿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一些变化。

首先,幼儿能充分地展开游戏情节,从容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性。如原来娃娃家的“妈妈”只忙于操作摆弄厨具,现在她不只是忙于“做饭”,而是招呼大家一起“吃饭”,还惦记着要“喂宝宝”等。

其次,随着幼儿探索过程的深入,他们开始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发展相应的能力。如“妈妈”发现天气变热了,“宝宝”需要洗澡,但“娃娃家”里没有洗澡的玩具,她想到了用其他物品来替代,于是她就去找了一块积木当“莲蓬头”,为“宝宝”洗澡。

再次,当游戏的过程丰富起来后,游戏的结果也会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原先教师总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结果性评价,现在却更多地在游戏过程中进行随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能及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游戏。

(三)从园内扩展至园外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幼儿园的班级中,还应该有效整合社区与家庭资源,利用多方教育合力,为幼儿创设更广阔的游戏平台。

幼儿园应该努力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参与游戏的能力,使家长成为幼儿良好的角色游戏伙伴,家园携手,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做法,即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时,通过家园合作,让家长“看得见”“听得到”“亲自做”。首先,当家长为角色游戏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要用照片或作品展示这些材料是如何运用到角色游戏中,让家长看到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从而初步了解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学会如何为角色游戏提供支持;其次,我们采取“专家讲——家长听”“家长讲——家长听”“幼儿讲——家长听”等多种手段,让家长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共同设计游戏场景,甚至让家长参与组织游戏过程,让家长在“亲自做”的过程中了解角色游戏,了解幼儿。

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摘 要:游戏是幼儿园的存在方式,幼儿园要鼓励游戏、服务游戏、要学会观察游戏,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把游戏精神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因为趣味化、游戏化的活动才能使幼儿积极投入和专注,才能使幼儿面对新的挑战,获得新的经验。因此,在进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今天,如何推进教师的课程意识、专业水平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我园当下必做的功课。

关键词:游戏 课程游戏化 游戏精神

一、更新课程理念 提升办园品位

课程游戏化不是加一些游戏活动时间,在教案里加几个游戏环节以及减少集体活动时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课程理念的更新,尤其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精神的渗透,课程内容的适宜性选择,课程资源的挖掘,课程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开发,课程评价立场的转变和方式的变革,因此,只有从本园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游戏化。

在实施课程游戏化活动中,我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理论,以《纲要》、《指南》为行动方向,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确立了“幼儿是课程游戏的主人,教师是课程游戏的组织者、观察者、参与者”的课程游戏理念。幼儿园的课程教学紧密围绕这一理念来设计幼儿每日课程,充分体现“幼儿为本”的行动纲领,科学安排与合理组织一日活动,注重幼儿的自主游戏,充分开发和挖掘当地优质资源和地方特色,依托五大领域开发生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类游戏,并将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从而让幼儿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打造体验课程游戏化方案 丰富实施内容

幼儿园在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轴线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开发了园本特色课程——体验课程。因为幼儿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因此,通过体验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欲望,同时,教师们在体验课程游戏化建设中逐步成长起来,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园之路,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丰实,幼儿的活动更加精彩。

三、创设课程游戏化环境 营造物化氛围

环境是课程的一部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适时的动态环境是幼儿发展最需要的。新的教育理念在环境创设内容上已不再像以前只具有观赏性,大多是教师精心布置的场景,精致、漂亮、整齐划一,而是注重幼儿的活动性和参与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精心创设的适宜的游戏环境,这样的环境才能体现教师的游戏精神和教育水平,才能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师幼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和谐发展。

1.打造适宜于幼儿发展的空间环境,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活动环境材料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才会习得经验和知识,因此在环境的创设和管理上,倡导环境布置的环保化,空间的合理化,材料的安全化、多样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空间,创设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区域,拓展游戏的空间和容量,利用室内空间、走廊栏格、平台、墙面创设多层次的游戏空间供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究,如:各班因地制宜地打造与本班孩子发展相适宜的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区、生活区等活动区域。在材料投放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根据季节和主题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换材料。这些材料有可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物品或半成品,并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认知能力。基于以上理念,家园和师生共同打造了海底世界、森林王国、神秘太空等廊道游戏环境,给孩子们提供了思维畅想的天地。

2.开放自由的心理环境是幼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基石

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开放的、自由的精神环境即隐性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幼儿获得最大化的发展。隐性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幼儿与家长乃至幼儿园的园风、班风、教风。良好的隐性教育环境能使幼儿在活动与游戏中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自信、有归属感,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充分让教师理解和认识隐性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性,通过“礼仪知识讲座、人与人沟通的艺术讲座、颂师德演讲会”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创新的工作环境,达到求真、求美、求善的和谐氛围。

四、一日生活皆课程 教育贯穿游戏精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树立一日生活皆教育,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把一日活动和保教结合起来,关注一日活动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把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来设计,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游戏,让幼儿享受人生唯一的、独特的幼儿期,把幼儿从成人功利主义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幼儿快乐地游戏,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我园幼儿从早晨入园开始选择今日要玩什么游戏区域?想好在哪玩?和谁玩?怎样玩?于是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而设立的各个游戏区角开始了快乐的旅程。在此期间,教师采取集体、小组、个别、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来引导孩子进行游戏,并且营造和谐氛围,科学有效的开展一日活动使幼儿快乐成长终身受益!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游戏——走进孩子的生活


自从那次“直升机”的建构游戏之后,柯臣便开始了他的航天游戏:先是变着法子用积木拼搭各种型号的飞机,然后开始构想如何建造一个航站楼,不停地跟我讨论:“老师,我长大以后要造一个飞机场,需要多少钱?要做哪些准备?爸爸说我可以做董事长!”围绕着这个话题,柯臣不断构思新的游戏情节,甚至在户外滑滑梯的时候,他也会缠着我讨论如何在滑梯周围划出一个飞机的跑道、停机坪以及旅客等候登机的航站楼……

整整一个学期,这个中班的孩子,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个梦想,不管玩什么样的游戏,他随时都会把“飞机场”的相关情境迁移过来,担任某个角色,玩得不亦乐乎。他几乎把这个游戏看做是人生的一个追求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着。柯臣对“飞机场”游戏的执著,令我惊奇,忍不住想:为什么仅有柯臣对这个游戏情有独钟?其他孩子的自发游戏是否也有像柯臣这样独特的个人倾向?常常说,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生活样态,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化韵味,那么,我是否可以从游戏中看到属于每一个孩子个体的文化特质?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理解游戏中的儿童文化

从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来说,人的本质乃文化性。每个家庭都有家庭文化的存在,婴幼儿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这个具体的文化环境中,逐渐积淀人类的文化因子,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经历文化习得与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儿童逐渐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我们常说,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说的就是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克翰热衷于消防游戏,经常一个人在那里练拳击,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甚至试图爬到窗台上,他说“我是消防队员,正在救火……”;晋希常常和我们讨论各种名牌服饰和车辆,从“阿玛尼”到“保时捷911跑车”还有“阿斯顿马丁”;尚彬一开口就嗓门很大,每次游戏他都是主角,指挥着一群男孩子冲锋陷阵……从游戏中的孩子身上,我隐约看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文化背景:克翰的父母是运动型的,“阳光父教”活动,克翰爸爸选择的教学内容就是“跆拳道”;晋希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生活中接触到的多是奢侈品牌;而尚彬的爸妈,当然就是大嗓门,每次和他们交流,都能感觉到那种强势的气场……

孩子们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和对成人生活的模仿,它不仅是一种幼儿娱乐方式,也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儿童文化气息。柯臣的父母,掌管着不小的一家企业,柯臣多少会受到家庭生活背景和周围环境文化的影响,立志做“董事长”,在游戏中扩展他自己的“企业”……我似乎找到了一把解读幼儿游戏的新钥匙:儿童游戏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我可以借助主题活动的引导,拓展孩子们的游戏主题和游戏内容,也可以借助游戏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需求并通过玩具和游戏材料的调整满足他们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

下雨了,我和李老师忙着把几个布钻筒连在一起,准备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玩“钻地龙”的游戏。“老师,我们玩穿越的游戏吗?这两个圆圆的钻筒连在一起,就像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接轨一样……”柯臣又联想起他的航天梦想了,他的想象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嗯,好!准备好了,我们就从地球穿越到太空,到太空以后你会发现什么,要告诉大家!”孩子们雀跃着玩起了“穿越”游戏。从“地龙”的这头钻到另一头,从地球穿越到太空,从现在穿越到未来……哈哈,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想象讲述,清晰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事件,神十上天,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这些,都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内容,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正如鲍布•哈格斯所言,“童年是一段要穿过陌生境地的旅途,儿童是这段旅途中的游客,而游戏是他们进行探索发现的工具,是其同所处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

从文化支持的视角推动游戏中的幼儿学习

柯臣迷上航天游戏,始于那次有关“直升机”的建构游戏。曾经坐飞机去泰国旅游的经历,爸爸给他买的有关飞行器的书籍,神舟十号的太空之旅,这一个个生活因子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文化链条,帮助柯臣一点点拓展游戏内容,设想游戏情节,寻找替代物制作道具,和伙伴合作进行角色扮演……于是,我帮助柯臣收集与航天有关的资料,给他提供一片场地建设机场,和他一起招募飞行队员,组建旅行团……整整一个学期,柯臣带着男孩子们阅读有关飞行器的书籍,在区域活动时根据图谱折各种飞机、用螺丝拼接飞机模型,在建构区用积木搭飞机、建飞机场……角色游戏中,孩子们扮演消防员用直升机扑灭森林火灾,扮演导游带大家乘飞机到各个地方去旅游,甚至还用无人机运送物资到四川地震灾区……我发现,游戏与文化其实是一个双向构建的历程,孩子们的游戏反映了他们生活中的文化背景,同时游戏又构成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理解了这一点,对于幼儿游戏主题的生成和游戏内容的扩展就很容易去架构了,让生活中的文化因子在游戏中成长并展开,不正是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学习的最好方式吗?

有一段时间,几个男孩子总喜欢跟着尚彬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他们说:“我们在玩警察抓小偷!”如何在满足孩子游戏愿望的同时保证孩子们的活动安全?我引导他们观察马路上警车的巡逻:“警车巡逻的速度是慢慢的,警察抓小偷的方法更多使用视频监控,警察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人们注意安全……”果然,尚彬自然而然地成为“队长”,分配“队员”分别负责巡逻、监控、安全宣传等任务;逸涵带来了一套“医生”玩具,这让她拥有了绝对的角色分配权,这引起了很多想参与而被她拒绝的孩子的不满,集体拒绝到“小医生”那里去看病。“病人选医生”的情节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却也给了我另外一份惊奇:有几个孩子开始在教室里寻找替代物扮演医生(用铅笔做针筒、用穿线玩具做输液器),逸涵也调整了分配角色的策略,她让孩子们轮流做“医生”和“病人”,有时则用猜拳的方式分配角色……

在我们的班级里,没有固定的游戏场所和游戏设施,所有的游戏都是随机生成的,孩子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并不担心游戏因随机而缺乏持久性,使孩子无法从游戏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正好相反,这种完全由孩子自主决定的游戏,恰恰最好地体现了幼儿游戏的特质——独立性、体验性、愉悦性和创造性。我发现,孩子们自主游戏的主题。一般都与班内近阶段学习与生活所体验的内容相关,幼儿会自己根据场地调整角色的分配和游戏的进程。当然,孩子们经常会在游戏中发生矛盾和冲突,但那正是孩子们重要的游戏性体验,他们在矛盾和冲突中学习人际交往。在达成自身职责、言行与身份、扮演角色的协调一致的尝试中,努力克服着自我中心,学会理解他人,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也得到最初的启蒙。这样的游戏让我感觉到非常大的挑战性,我必须随时保持警觉。才能敏感地觉察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关注点,发现新游戏的生成点,推动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新探索。

从文化适应的视角激励儿童的游戏创造

儿童游戏实质上是儿童通过游戏而进行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彼此传递和沟通着讯息,使其在沟通中增进认识。游戏不仅为儿童提供了彼此交流的机会,发展了其他“有价值”之素质,而且向儿童展示了特定文化下的行为框架,并让其学会如何联系所处情景来看待行为。

早晨,查克翰搭了一个四个轮子组装起来的小轮子,举着跑来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搭的!”我瞄了一眼:“是不是搭的四轮车呀?不错!你再想办法搭大一点。”之后,我就只顾着指导这边一组小朋友用雪花片搭的建构作品了。很快。到户外活动时间了,我播放音乐提醒小朋友收积木。查克翰又跑过来:“老师,我能不能把这个放到展示柜上?”我一看。还是那样简单的四个轮子连在一起的模样:“你的这个搭得太简单了,拆掉吧。”一听我这话,查克翰马上就抱紧了他的作品:“不,我好不容易搭出来的!”见我忙着和小朋友一起整理积木,他又捧着他的作品转到我面前:“老师,你让我放上去吧,求你了!”看着他那眼泪都快要掉下来的样子,我心软了:“要不,等一下你给小朋友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吧,放到展示柜上的作品要大一点,复杂一点.才像中班小朋友的建构作品呢!”

我知道,对于克翰来说,把作品陈列在展示柜上,是其游戏主动性的内在激励,但作品必须有创意,却是全班幼儿约定俗成的一条游戏规则,克翰必须适应并遵守游戏规则。第二天,我陪着克翰一起搭,手把手地教他搭出了一个较复杂的手推车,让他自豪地把手推车送到了展示柜上。接下来的几天,克翰都坚持在那里搭车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向旁边的小朋友请求帮助。第五天,他终于自己独立搭出了一辆小轿车。后来。每次搭积木,克翰都会举着他的作品来给我看:“老师,我还可以怎么搭?”他再也不随便要求我把他的作品放到展示柜上去了,而是努力地把他的作品搭得更新颖,更复杂。

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孩子之所以乐此不疲地进行游戏的原动力。就如同上例中的搭积木游戏,作为教师,往往会关注结果——孩子们搭出了什么,而孩子,往往更享受结构游戏的过程,或许游戏的结果会相同,但每个人每一次的结构过程一定是不一样的。譬如今天,晋希先拿了一块积木在桌子上敲:“我把桌子钉牢,这里的钉子有点松了。”敲了一会儿,又从筐里拿一块积木连接在一起:“切菜喽!”“切”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块积木搭成三角状,拿在手里当枪瞄准:“叭!”一会儿,他又把积木当成三明治啃了起来……最后收积木的时候。他展示给我看的成品是——一把宝剑!整个结构过程,晋希自由地假想了多个情节。再譬如,苏苏在搭积木的时候常常目的性很明确,她会先告诉我“今天我要搭××”,完成以后也总会把作品上的细节变化告诉我。这些,都是幼儿创造性的游戏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即儿童透过游戏来创造游戏,这是一种创造与再创造的文化活动。作为教师的我们,既要理解这种充满游戏性的儿童文化,更要尊重这种表达了儿童文化价值观的儿童游戏。

幼儿园游戏《从幼儿的游戏精神说起》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