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游戏的行为

12-16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有助于小朋友的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游戏教学的多样性和游戏环境的改善。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由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游戏的行为”,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指导行为

摘 要:近几年来,幼儿园游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与幼儿教学活动的指导同等重要,教师的指导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几则游戏中,我感到教师的变化表现在:一、教师及时到位的“出手”,让幼儿游戏的开展顺利前行。二、教师开启创造的“心门”,让幼儿游戏水平得到自我提升。三、教师适时适度的“等待”,让幼儿游戏的空间得到自由拓展。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的游戏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作用无论是在教学过程还是游戏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并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因此, “满足与发展”成为大家在幼儿游戏观摩中经常探讨和交流的关注点。幼儿是否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与发展”?教师的指导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我就在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及时到位的“出手”让幼儿游戏的开展顺利前行。

孩子的智慧之火是要靠教师用教育的智慧去点燃的。小班幼儿协调能力较差,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适度让他们尝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矛盾。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才能获得快乐而喜欢它。

在娃娃家里炒菜、煮饭、摆弄刀具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模仿家长烹制各种食物。这不,游戏刚开始,一群孩子冲向了娃娃家。教师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动向:玲玲已经捷足先登,拿起了围裙准备当妈妈;乐乐从小床上抱起了小娃娃;欢欢、政政、苏苏和杰杰这时也挤了进来。看来要热闹了,一个娃娃家出现了这么多人,他们争执了起来。教师边观察边考虑自己该不该介入?又该如何介入?这时,几位孩子跑向教师:“老师,老师,我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你帮帮我好吗?”“老师,我也想到果果家当爸爸,他们不让我进去。”……

看来教师得介入了。教师抑制自己想直接“分配”的冲动,没有马上帮助解决,而是问他们“那你们告诉我一个家应该有几个爸爸妈妈?”

“一个爸爸,一个妈妈”。

“现在果果家已经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了,现在你们看该怎办?”

欢欢和政政看看教师,撅撅嘴巴,甩甩头走了。还剩下苏苏和杰杰仍站在那儿没有离开的意思。两个孩子同时睁大眼睛看着教师,在请求教师的帮助、定夺。

教师笑笑说:“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会有谁呢?”

苏苏立刻叫了起来:“我来当奶奶,你当爷爷。”杰杰跟着说:“好,我当爷爷,我们都可以去玩喽!”就这样在教师的及时而到位的“出手”下,“果果家”显得是那样的热闹而快乐。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原因:一方面是小班幼儿好模仿,区域环境与孩子的现实生活接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对家长模仿的欲望。另一方面是小班幼儿能力有限,形象逼真的娃娃和操作材料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特点,因而使娃娃家成为大家的宠爱、争相选择的对象。矛盾也由此产生,教师没有放任不管,在估计到孩子解决矛盾的现有水平后,及时到位的“出手”给孩子们游戏提供了帮助,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

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一是娃娃家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孩子们都靠争、挤,进入游戏区活动,老师还要不断去做许多协调工作,让孩子互相谦让着玩。从一些孩子的表情中能感受到:很多孩子为了当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一味谦让,总是玩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在小班要适当增加娃娃家区域设置数量,满足更多孩子想参与到游戏中的欲望,不要让孩子一次次的失望。二是娃娃家内部设计空间太小,一家三口人在其中显得很拥挤,孩子在游戏时不时碰倒这样那样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区域游戏时,要特别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环境的创设,使其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二、教师开启创造的“心门”让幼儿游戏水平得到自我提升。

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创造性的活动,并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在假想的情境中活动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既要和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确保游戏顺利进行;更要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开启幼儿创造“心门”。教师不能强制幼儿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玩,限制太多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教师更不能随意否定幼儿的成果,打击孩子创造活动的积极性。

在美工区里玩橡皮泥,既有创造性又有挑战性,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那里提供了许多操作材料,他们可以自由地塑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区域活动一开始,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到美工区,玩起五彩的有水果香味的橡皮泥。教师仔细地观察着孩子们的操作,这时浩浩走向教师:“老师,我想捏个小蜗牛,你帮帮我好吗?”浩浩拿着橡皮泥在小手上翻来转去,不知从何处下手。“老师,你帮我做一个吧!”这是孩子们遇到困难时的习惯用语。面对孩子的求助,教师没有立刻帮助,而是放慢了“帮助”的速度问他:“你告诉老师,想捏的小蜗牛长得是什么样子?”

浩浩:“长长的身体,背上有个圆圆的壳”

教师:“那你把长长的身体捏给老师看看,”

浩浩:“长长的身体我会捏。”浩浩拿着一块黄色橡皮泥搓成了长长的身体。

浩浩:“圆圆的壳,我也会捏。”浩浩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块红色橡皮泥搓成了长长的,然后把它卷了起来,变成了圆圆的壳,然后把它放在长长的身体上面。

教师:“那小蜗牛的头上还有什么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浩浩在辅助材料里找到了四根火柴棒,分别插在身体上。这时,碰到了问题:小蜗牛总是倒向前面。浩浩又用一双大眼睛望着教师,想寻求帮助。

“蜗牛的眼睛有这么长吗?”教师笑着说了一句。

浩浩领会了教师的提示,立刻在材料盒子里找了起来,找到了二根短一点的火柴棒重新插上,一只小蜗牛终于稳稳地站了起来。浩浩的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他别提有多高兴啦!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在浩浩手里诞生了。虽然小蜗牛身体外表有些粗糙,但毕竟是孩子自己探索、制作成功的,教师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是幼儿行为的鼓励者、支持者、研究者、记录者。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找准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没有直接教给孩子制作的技能,而是不断地抛出几个问题,激发了幼儿去一步步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尝试、创造。让浩浩获得:抓住蜗牛的主要外形特征进行塑造以及如何利用辅助材料的学习经验。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启发不够大胆,在游戏指导中,教师要放开思想,采用多元化的指导形式启发幼儿进行活动;要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尊重他们的活动成果。让幼儿充分利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适时适度的“等待”让幼儿游戏的空间得到自由拓展。

瑞吉欧有句教育箴言:“站在一旁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儿童学习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儿童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就可能不同于往常。”这也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要懂得耐心等待、细心观察,为孩子的活动创造广阔的空间。让孩子在游戏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次区域游戏活动,教师走进班级的生活区,很认真地观察着孩子的活动。悠悠、仔仔在那儿给小动物喂食,悠悠用小汤匙挖米粒喂小鸡,还比较熟练。仔仔用筷子夹豆子喂“小猴”,小手协调性较差,夹得非常吃力,好半天也未喂进一个;悠悠说:“别着急,我也用筷子试试。” 仔仔高兴地回答:“好的。”再看洋洋和清清玩串珠子:有点意思,洋洋只顾在那儿穿,对选什么珠子,穿成什么样无暇顾及和考虑,珠子之间排列没有规律。不一会儿,把一根长长的线就穿满了。转身对清清说:“看我穿得多快!”这时,他好像发现了什么,看看清清得木珠,又看看自己的。他发现清清是用排序的方式在穿珠子,觉得很还看。他用非常快的速度拉下了自己穿好的珠子……。冉冉等小朋友在给娃娃穿衣服,扣纽扣,嘴巴还在念叨:“小纽扣,要扣好,从下面,往上扣,一颗颗,要扣牢……。”教师发现冉冉儿歌念得很顺溜,但扣纽扣却很吃力。这就是小班幼儿手口不一致的典型特征。教师静静地看着他很投入地“工作”,没有去打搅他们,到另一区域去了。

在这次游戏中我发现:教师适时适度的“等待”给孩子的活动创设了广阔的空间,教师没有过早干预与替代幼儿做事和解决问题。小班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时间不长,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同,能力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每个幼儿在操作中所需的时间也就不同,表现出的水平就不一样。此时,教师在观察的同时能耐心等待,给孩子们相互之间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交流、讨论,使幼儿有机会思考、尝试、修正和创新。在生活游戏区,教师提供了与幼儿密切相关的操作材料,创设了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生活游戏很适宜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幼儿很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孩子们在自由广阔的舞台上尽情表现,最大限度凸显每个孩子的潜能,培养自信。

游戏作为一项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可见它的重要性。幼儿园安排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中,要善于不断调整指导行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充分挖掘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石。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幼儿主题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这样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我们都知道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受限制地模仿各类人物,模拟各种事件,他们的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得察觉他们的需要”。下面拟就本班幼儿在主题游戏——“烧烤”中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及相应的分析,与同行切磋。

时间:11月13日下午(第一次游戏)

地点:大三班教室门口“钓鱼台”旁

人物:天家凡

教师实录:

在钓鱼台边,有三位幼儿在拿着钓到的鱼玩,钓鱼已经玩过很多次了,他们看似有些无聊。这时容天走过来拿起一条鱼,左右看了看,这时元元拿着一把玩具刀经过,容天就拉着元元说”我们来剖鱼吧!”元元欣然同意了,两人就开始刮起鱼鳞来。过了一会,元元匆匆走开,两分钟后回来了,手里竟拿着一个玩具灶,她兴奋地对容天说”我们来烤鱼吧。”说着就把一条鱼放在灶上,这时家凡走来问:”你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烧鱼,你要吃吗?”“好,我也来帮忙。”家凡去拿鱼,元元吆喝道”谁要吃烤鱼?新鲜的鱼哦!不要钱的。”我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呀?”“我们在烤鱼呢,要吃吗?很便宜的”这时灶上已经堆了好几条鱼,满满的,元元正忙着在翻烤着,”哎呀,那么多的鱼堆在一起,这面都焦了,那面还没熟!”我惊讶地说。他们没人理我,继续烤他们的鱼。

教师分析:

从上述观察可知,”烧烤店”这一主题的生成十分自然。小朋友们对钓鱼台游戏的兴趣在逐渐地减弱,因无意间幼儿发现了玩具刀,并灵机一动马上玩起了”剖鱼——烤鱼”的游戏。我们认为,这从某一角度反应了该幼儿有较丰富的游戏经验,同时这与他们平时处在一种较为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他们平时的游戏氛围并不宽松的话,他们敢这样”肆无忌惮”地玩起这游戏吗?但此时他们的游戏显然带有明显的嬉戏成分,游戏的情节更多地停留在无目的的摆弄上。因受其经验的制约还未作深入的开展。此时,虽然我以”顾客”的身份间接介入指导,所起的作用也仅是帮助他们确定了玩”烧烤店”的游戏,他们对”顾客”的我所提出的建议不加理会。作为教师也就悄然退出不再介入游戏了,而是观察他们到底对这游戏有多大的兴趣?观察他们会怎样玩?小朋友们看到”老师”的我没有表态,猜测老师默许了他们的行为,也就继续很快乐地游戏。而周围的孩子都和我一样对这件事感兴趣,所以这个主题游戏项目一下子成为热点,在幼儿群体中被广泛交流宣传,我们静等下次游戏的发展。

时间:11月17日周一下午(第二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室“渔家烧烤”

人物:、阳阳、乐乐、萌萌、汶江、元元、宁远

教师实录:

开始游戏时,烧烤店里人数较多,阳阳、乐乐、萌萌、汶江在制作烧烤材料,宁远做服务员负责烧烤。我经过时,宁远举起手中的一样东西,“你要吃烧烤吗?”“这是什么呀?”“鱼片”宁远想了想回答。说真的,一点也不象鱼片,一整块橡皮泥堆在细细的烧烤棍上,我询问:“我不要你们的鱼片,我可以自己做鱼片吗?”“可以”我在旁边也拿了块橡皮泥做了起来,(我把橡皮泥搓长后又压得很扁,然后用竹签一上一下地串在上面,这下象鱼片了)“好了,你帮我烧烤好吗?”其他小朋友看我在做,都好奇地看着。“我再做个鱼丸串”看我做完后,他们又回去做他们的东西了。当我从其他区域转回来的时候,看见宁远很负责地守着烧烤炉,将别人的鱼片、丸等烧烤好了再送去给他们。“我的鱼片好了吗?”“好了,给你。”旁边的元元递了一根鱼片给我。“呀,怎么没味道呢?”我假装吃着。“忘了给你放盐了。”宁远假装放了些盐。“好了,给你。”“真香!谢谢。”元元开始与宁远一起看烧烤炉,并帮他们涂油、上调料。看游戏井然有序地开展着,我悄然退出了游戏。

教师分析:

游戏前,我们重新布置了活动环境,增添了烧烤的架子(纸盒制作)和各种烧烤品种的原材料等等。并请幼儿观看了从烧烤店里拍下的录像,组织幼儿讨论了烧烤店是怎样烧烤的,幼儿说“他们的用铁架子来烤的”“要用棍子插着烤的”“烧烤的东西都是很小的”“有人吃时才放在铁架上烤,其他的食物放旁边。”“不能都拿去烧烤的”“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后幼儿提议:鱼要切片或做鱼丸,还可以添加其它食物,用细竹签做烧烤棍。

在上次观察的基础上,我觉得他们对这游戏很感兴趣,但在经验方面还有待于老师给予整合、提升。此次游戏前我就有意识地先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在“唤醒”他们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对游戏情节的进程有个大致的安排。在活动中,我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指导,既有利于游戏的开展,又保护了幼儿游戏的兴致。从这次游戏活动的开展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时间:11月24日周一下午(第三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区域

人物:、钦淳、小宝、元元、小舒、晨晨、铭洁

教师实录:

一开始,幼儿自己进行了角色分工:钦淳当老板,负责烧烤;小宝负责宣传;元元、小舒是服务员;晨晨站在门口作迎宾小姐。餐厅里新增添了各种调味品:有辣酱、甜酱、胡椒粉等(用不同的瓶子表示),还有各种饮料。

游戏已经玩过几次了,今天的顾客较少,钦淳在餐厅里转了几圈,和两位服务员商量:“要不我们重新装修漂亮些吧,这样就会有客人来吃了。”他们把餐桌重新换了个方向,在桌上放了一瓶花,装修完后,钦淳发现还是没有多少顾客光顾,就对小宝说:“你去看看有没有人要烧烤,拉些人来!”小宝就答应了,四处问“你要吃烧烤吗?”“要吃烧烤吗?很便宜的。”并把一些客人拉到烧烤店,烧烤店的迎宾小姐和服务员就出来热情地欢迎。晨晨帮铭洁带了一个头饰,唱起生日歌,听说是“过生日”,许多人来凑热闹,一下子店里来了很多客人,餐厅里显得很热闹,游戏红红火火地开展着。

教师分析:

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对烧烤店的了解逐渐加深,游戏内容进一步丰富,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以前的游戏经验进行有一定服务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会想办法去解决,游戏达到了高潮阶段。

时间:11月27日周四下午(第四次游戏)

地点:大三活动区域

人物:阳阳、文杰、卢怡

教师实录:

最近好几位幼儿带来了“迷宫”之类的书,今天大部分幼儿都围在一起玩”走迷宫”,其它区域的人也相对减少,烧烤店也没什么顾客,阳阳、文杰、卢怡做服务员,因没顾客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后来,卢怡干脆把一些鱼放在一旁并吆喝着:”卖鱼啦,谁来买鱼啊,新鲜的鱼啊!”一些小朋友围过来买鱼了,烧烤就快演变成鱼市了。

教师分析:

游戏由一开始的生成、开展、丰富、高潮,现又转入低谷。到今天为止,这一游戏项目已经开展了近个把月了,幼儿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兴趣降温,幼儿又开始寻找别的游戏项目了。此时,我们要做的还是静静地观察、了解,并在幼儿需要时帮他们一把……

后记:

当一个游戏产生或进行的时候,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轻松的心理环境、尝试着做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并给予孩子们以适当的帮助,以孩子的兴趣为支点生成游戏主题,使得游戏自始至终洋溢着他们的自主、自信和积极性。

开展托班区域游戏的指导策略


区域游戏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当前,幼儿园在开展托班区域游戏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托班幼儿的游戏常规不稳定;不能很好地与游戏材料互动;频繁地更换玩具:同伴间经常争抢玩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学期在开展托班区域游戏中,笔者通过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通过做客的形式,激发游戏兴趣

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泛灵性,他们特别喜欢有趣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我们将各个区域比做小动物的家:益智区是小猫的家;建构区是小兔的家;美工区是嘟嘟熊的家,还有小娃娃的家。我们创设了“到小动物家做客”的游戏情境,并在游戏中以小动物的口吻建立初步的游戏规则:正确取放玩具,随时收放不玩的玩具;不在小动物的家里大声吵嚷;轻轻拿放他们的玩具;不和同伴争抢玩具等。教师发现问题时,可及时以小动物的口吻进行提示;游戏结束后,以小动物的口吻表扬幼儿,并提出下次游戏需注意的问题。托班幼儿对到小动物家做客的形式很感兴趣,能较积极地与小动物、小娃娃互动,很容易接受情境性的语言指导。

二、利用童趣的材料,创设游戏情境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在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拟人化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将区域中的游戏材料物化成富有童趣的形象.并以此来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如:我们把穿珠子比作是穿项链,并创设了“送项链”的游戏情境。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天线宝宝、小熊维尼等毛绒玩具,幼儿穿好的项链可以自己戴上,也可以送给这些毛绒玩具,还可以送给同伴或娃娃家的娃娃等。结合图形镶嵌玩具,我们创设了“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情境。结合玩具大象和球,我们创设了“大象吐球”的游戏情境。结合玩具小熊镶嵌板玩具,我们创设了“熊宝宝一家”的游戏情境。

除了结合这些成品玩具创设一些游戏情境外,我们还有目的地自制了一些玩具。如:结合插鱼鳞玩具我们创设了“我为鱼宝宝插鱼鳞”的游戏情境。结合找影子玩具,我们创设了小动物做游戏的游戏情境:天黑了小动物们都在各自的影子上睡觉,天亮了,小动物们一个一个地出去玩。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幼儿在游戏中能较积极地与这些玩具材料互动,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三、丰富幼儿的经验,扩展游戏内容

幼儿的游戏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托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游戏内容比较简单,要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就要丰富幼儿的相应经验。

(一)投放生活中的真实物品

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能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产生新的游戏行为。因此,在游戏中我们除了提供一些仿真玩具以外,还投放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真实用具,如:妈妈的皮包和幼儿的手套、围巾、帽子、毛巾、小脸盆、小雨伞、小扇子、小簸箕和小笤帚、洗发液、小奶瓶等。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喜欢背着妈妈的包,打着小雨伞,抱着娃娃外出游戏。小雨拿着小簸箕和小笤帚一边扫地一边自言自语:“地上真脏,快扫扫吧。”飞飞拿着小扇子一边扇一边说:“天气真热呀!”幼儿在对真实物品的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获得了感知觉发展,有效地扩展了游戏内容。

(二)关注托班幼儿的自发游戏

我们经常发现,托班幼儿也会自发玩一些简单游戏,如:吃蛋糕、开汽车等。其实这些正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但这种经验还很零散,有时候不能帮助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因此,在发现了托班幼儿这些自发的游戏后,我就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呦,谁过生日呀,咱们一起做个蛋糕给他吃吧,再给他唱个生日歌,咱们再插一个照相机拍张照片吧。”幼儿有的做蛋糕,有的插照相机,一会儿大家一起吃蛋糕,唱生日歌,拍照片,轮流过起了生日。在托班幼儿自发的游戏中,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引导,丰富了他们的游戏经验,扩展了他们的游戏内容。

教师在托班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态度、语言,都会对托班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鼓励托班幼儿玩游戏。对于托班区域游戏的开展,我们还将继续摸索和尝试,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指导及介入的艺术性。

三、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比如,在一次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选择了搓纸绳为小蜗牛粘贴壳的方法。由于蜗牛壳是螺旋的细线,在使用胶棒粘贴的时候,很容易粘到手上,为粘贴活动增加了困难,在几次尝试后,幼儿都没有好的方法。这时,我悄悄提示可以选择一样工具来辅助粘贴,幼儿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剪刀的尖,一边粘一边压,很快就将作品完成了。在总结区域活动的时候,这名幼儿大胆地站出来,将区域活动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班小朋友。通过孩子自己的总结评价,这个方法很快在美工区蔓延,孩子们不但将这种方法使用在粘贴蜗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区其他的粘贴作品上也被广泛使用。

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角色游戏


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更好地进行角色游戏呢?

首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为此,教师要丰富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内容。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有意识地指引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车辆与行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同时,还要指导家长组织好幼儿的家庭生活,使幼儿在家里也能获得可以理解的、广泛的生活经验。当然,幼儿获得的生活印象及知识,老师不要急于要求他反映到游戏中去,而是要让其经过自己的转化,自然地迁移到游戏中。

其次,要帮助幼儿学会扮演和选择游戏的角色。

三岁左右的小班幼儿玩角色游戏,往往只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指导,他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一角色。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会忘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教师随时用游戏的口吻给予提醒。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可以顾客的身份到商店买东西,找回售货员并说:“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顾客买东西,售货员要接待。”有时教师也可直接向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自行选择角色。

第三,要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教育。

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观察游戏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宜的帮助或指导,以促进游戏的发展。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地重复一种工作,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时发现这一情况,要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二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第四,要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去,既可为幼儿增添游戏情趣,又能增进师生友谊,便于指导游戏和了解幼儿,促进游戏向深层次发展。教师可根据指导游戏的需要扮演角色。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当配角,也可以不固定在一个角色上,以便于指导。当然,必要时也可当主角,如当娃娃家的“妈妈”,让“爸爸”去买菜,让“姐姐”去洗衣,自己则看娃娃、喂娃娃吃饭、哄娃娃睡觉等。由于教师担任主角,使幼儿都明确了各自的角色职责,游戏的内容也丰富了。

一个好的角色游戏,一般要有良好的开端、有趣的过程、愉快的结尾和再做游戏的愿望。因此,教师应掌握好时机,在幼儿的游戏兴致尚未低落时愉快地结束游戏,使幼儿保持继续游戏的积极性。当然,有时幼儿也会自动结束游戏,转向另一个游戏。总之,要使幼儿自然、从容、愉快地结束游戏。

整合公共游戏区域资源 彰显“隐性课程”价值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游戏。一种“隐性课程”,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但在班级狭小的空间设置角色游戏区域,往往存在许多弊端,如幼儿没有充足的游戏空间。区域活动时有干扰,活动形式单调,幼儿不能有效参与活动等。为了弥补班级游戏区域的这些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利用幼儿园的门厅、走廊、通道、平台等空间,以年级组为单位,创设了幼儿互动开放的公共游戏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如何有效优化整合资源来设置区域。实现“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我们有了一些思考。

一、进行优化组合,整合教师资源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通过优化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力量。我园共有78名专任教师,来源多元,具备各个领域的特长。我们在创设公共游戏区域时,遵循人尽其才、各尽其用的原则,根据教师的经验、能力进行优化整合,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如中班区域“菜场”中的各种蔬菜、小班区域“果园”中的各种水果,教师在材料准备研讨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经过整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会手工缝制的教师制作的水果、蔬菜惟妙惟肖,经久耐用。再如,我们每周开展一次“区域活动问题沙龙”。让教师一起谈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时遇到的困惑。大家共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活动使教师在开放自我、表达自我和对同伴质疑的过程中开拓了思路,在取长补短、反思中有效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依托职业特点,盘活家长资源

家长是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家长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他们的参与可以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可以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经验,拓展幼儿学习途径。如设置“小医院”区域时,我们联系做医生的家长,组织幼儿参观医院,预设参观的主要内容与细节,请医生家长讲解各个角色的职责,并请家长帮助设置区域、提供材料,参与游戏指导等。设置“小吃店”游戏区域时。我们组织幼儿来到家长开的小吃店里,参观体验,观察服务员和厨师的工作,然后邀请家长和教师、幼儿一起收集、制作小吃店的食品、角色道具,一起布置小吃店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熟悉小吃店的食品。并通过一些角色身份的标志帮助幼儿建立角色意识。游戏中,教师和家长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邀请家长参与游戏,不仅增进了家园沟通,缩短了家园距离,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念在逐步转变,育儿方法更趋科学。

三、直接参与推动,激活幼儿资源

任何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区域活动也不例外。记得中班第一次开展活动时,幼儿兴趣很高,争先恐后进入区域,你争我抢,活动区域里,叫声、笑声、哭声、吵闹声乱成一团,最后活动在一片混乱中草草收场。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是使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中班年级组让幼儿对进入公共游戏区域的规则进行讨论,各班幼儿纷纷想出很多办法,最后经过整合,确定凭卡人区的方法,于是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卡片。有用名字的,也有用自己的自画像的,还有的把人区卡设计成小树叶、小星星等形状,将卡区布置成“美丽的秋天”“神秘的夜空”等美丽的画面。

四、根据主题内容,调控材料资源

区域活动中,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供幼儿开展活动。于是各年级部发动家长收集材料。家长的参与支持,为我们开展游戏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主题内容。进行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操作,我们还将不同区域的材料进行优化整合,并随着活动的深入,不断调整材料。例如,在小班主题“娃娃家”的开展过程中,将幼儿在美工区里制作的“花被子”放到生活区中。幼儿可以在生活区中练习“晒被子”“叠被子”,等等,将生活区与美工区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好哇,玩什么呢?”“来玩跳绳的游戏吧”。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由别人所能够支配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幼儿自己发挥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首先、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角色游戏区,放上幼儿自制的电话,两个幼儿商量后,就可能玩打电话的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听诊器、白大褂的时候,三四个幼儿一商量,可能会玩起医院游戏;在一块空地上放上沙包,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丢沙包的游戏……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于幼儿过多的刺激,是幼儿无所适从,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技法幼儿游戏的兴趣。

其次、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已保证幼儿能够尽情的玩游戏。

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有很多的社会行为,如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的帮助他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处等,幼儿都是在游戏中学会的,因此,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第三、教给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可以先教会个别的幼儿玩游戏,然后让他们互相学习的方法学会玩游戏;也可以运用只管教具岩石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掌握游戏的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第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对幼儿游戏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了解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等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已游戏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如小班的小朋友在拿着电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可以拿起另一部电话开始和他聊天,“是小明吗?”“是呀,你是谢老师吗?”“对呀,小红想跟你说几句悄悄话,好吗?”这样,教师就已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来,并不自觉地指导了幼儿的游戏。

第五、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随着幼儿的成长发生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应该考虑这种发展。如小班的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全部玩一样的游戏,但他们不会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小班的幼儿进行指导时,要帮助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使他们学会和做游戏;中办的幼儿在游戏中虽然有分工也有合作,但他们的计划性较差,教师应尽量多的为幼儿提过多种条件,以便引导他们又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大班的游戏水平较高,可以给他们增加具有竞争性内容的游戏,以便将来更快的适应社会……

第六、对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保证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游戏的快乐。

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如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指导方向;而在进行指导表演游戏的时候,则要帮助幼儿选择健康而又适合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熟悉理解作品的内容,如讲故事、听录音、看电视等形式;如知道幼儿结构游戏的时候,则要通过非富幼儿对物体的想象和加深他们的印象为主要指导目标;进行……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幸福!

“误读”幼儿的原因及对策——基于区域游戏指导实践的思考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推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与此相呼应,“读懂幼儿”日渐成为幼教人耳熟能详的实践准则和美好愿景。然而,“读懂幼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意味着要能从幼儿的行为中读出其兴趣、发展水平和需要,并据此提供适宜的支持以拓展其经验,促进其发展。要做到“读懂”,需以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为保障。

“读懂”幼儿发生在师幼互动的时时处处。因为只有读懂了幼儿行为,教师才能接住幼儿的“球”,才能够通过直接或隐性的回应,在师生多次往来的“抛接球”过程中达成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基本和适宜的学习途径,因此,游戏指导能力就成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能检验教师是否“读懂”幼儿的试金石。

在“读懂”幼儿的路上,广大实践者常常会遭遇“误读”的阻碍。本文以区域游戏指导为切入点,盘点当下通往“读懂”路上最常见的“误读”现象,并尝试寻根问源,以期能够给他人以借鉴,少走弯路。

本文中的“误读”是指教师由于对幼儿行为表现的错误归因而导致干预无效的解读行为。

误读1:提出幼儿意识不到的问题是为了让游戏玩得更好

案例:某中班“超市”游戏中,促销员搞起了饼干试吃活动。促销员不停地拆袋,顾客们不停地吃,甚至收银员也凑来吃几块。5袋饼干吃完了,顾客们走了,促销员开始在超市中溜达,收银员又坐回到收银台。期间偶有顾客来买东西,结账的时候,收银员假装扫码,但收钱时并没有比对货物多少钱、应收多少钱……整个游戏时间,除了试吃环节,超市中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处于无所事事状态。活动结束后的讲评环节,教师先拿着售出贷物与收款幼儿一起清点卖了什么、一共多少钱,然后清点收了多少钱,“为什么收的钱少了?该怎么预防这种事情发生?”……

教师很苦恼:幼儿怎么会玩不起来呢?因为要玩什么(即游戏主题)是孩子们自己选的,前期也丰富过幼儿关于超市的经验,知道超市工作人员有分工等等。而且每次游戏过程中教师都会有意识发现其中的问题,游戏结束后提出问题即时讨论,第二天再玩。比如当发现收银员“白送”商品给没钱的顾客时,教师觉得是由于幼儿还没有钱的意识,所以就和幼儿讨论了价签问题;当促销员没事干的时候,教师就和幼儿讨论出试吃的办法……每一步教师似乎都考虑到了,为什么游戏还是玩不好呢?

原因分析:其实,这种利用讲评环节提出幼儿没发现的游戏问题是教师们常用的推进游戏深入开展的方式之一,而这个环节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的地方。但在此案例中,这种方式似乎是无效的。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游戏是幼儿的游戏”的含义。

所谓“游戏是幼儿的游戏”是指幼儿确定游戏主题、参与创设游戏环境、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以及把控游戏情节的发生发展。案例中的教师虽然给了幼儿选择游戏主题、创设游戏环境的机会,却以“提出幼儿没有发现的或意识到的问题”的方式有意无意地控制了深层次的游戏内容与进程。所以,即使教师用了问题讨论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对幼儿而言也只是听到的经验而已。某种程度上,幼儿已经是在跟随教师的步调,被教师拽着游戏,此时的游戏也就变成了教师的游戏。或许我们需要时时反思:我们提出的问题幼儿认同吗?

解决方法:此类型教师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游戏理论,并尝试着将理论付诸实践,针对其“化识成智”时的偏差问题,可采用协同反思的方式,即一段时间内通过观摩其游戏指导、共同剖析其指导想法及幼儿反应(指导效果)的场景,助其建立起行为与理论的连接。由于惯性使然,教师会不由自主地给幼儿“支招”,所以要求教师要“管住嘴管住手,支起耳朵张开眼”,观察幼儿的游戏样态。

误读2:只有按预定玩法玩才会有发展

案例:某园大班美工区投放了制作相框的相关材料。当教师看到幼儿选择了这些材料却没有制作相框时,就开始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制作相框。类似的还有某班的数学区,新材料投放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授材料玩法。老师认为,若不如此,幼儿就体会不了材料的意义。

原因分析:以上做法反映了教师们的所虑、所忧:由于区域中的每一种材料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渗透着幼儿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若幼儿没有按既定的方式操作,可能完成不了预定的教育目标,幼儿也不会有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案例中的教师就希望幼儿一定要按步骤制作出一个相框,而当幼儿的选择与教师预设不同时,教师就很焦虑。

这一现象反映了教师把区域目标等同区域内容。惯性地认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一定要有一个成品、一个结果,并把它作为衡量和指导幼儿活动情况的标准。如美工区案例中,教师的目标是“能利用多种材料设计和制作出相框”,所以就把幼儿是否做出相框作为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制作相框”的实质是要发展幼儿“能利用多种材料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目标),只要是使用了多种材料制作的所有物品都是在实现目标。此外,此结论也说明教师更容易关注活动的结果。

解决方法:一方面,澄清区域目标的定位。可以尝试以下路径:先与教师讨论材料的投放初衷,然后挖掘其发展价值,最后对比现象(幼儿制作小车)与预期(制作相框)对幼儿的意义,使其认清目标指向,理解殊途同归,重新定位指导重点。另一方面,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游戏情况,让教师发

现幼儿的学习能力,重塑儿童观和学习观。

误读3:不会做是“这样的因”

案例:大班美工区里,一男孩想对照剪纸书中对称剪的方法剪一只小猫:他一手拿正方形纸一手拿剪刀,眼睛看着图却迟迟不剪。教师过来询问了幼儿意愿后,拿过剪纸书就开始教幼儿怎么看图示:哪儿是阴影、如何偻空剪出眼睛等。教师走了之后,幼儿依然没有动手,最后又换了一种材料。

原因分析:我们常说做事情要量力而行,小男孩没有剪出小猫是由于这超出了他的“力”,而教师的指点似乎也没有让幼儿“有力”。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游戏指导实质是教师针对当下幼儿游戏情境进行即时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依据有三:一要了解指导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在此方面的相关经验是什么、是否对此有兴趣等;二要搞清活动的任务特征;三要掌握幼儿当前做出此行为的发展过程。第二点恰恰是造成案例中教师指导无力的主要原因。

“照图对称剪小猫活动”的任务特征是:理解“对称”、会(对称)折纸、从哪开始剪、镂空(剪眼睛)、会读图。但教师认为此活动需要的经验是会读图、会画(猫轮廓)、会镂空、能沿轮廓剪,加进了“画轮廓”、“沿轮廓剪”等无关特

征,却忽略了最关键的经验点是“对称”。正是由于投放材料时对任务特征分析不全,所以不能根据幼儿行为正确判断出其需要,从而造成指导无效。

解决方法:体验式是解决任务特征分析欠缺的主要方式。比如可先让教师自己剪,体会期间需要的经验,而且为了帮助教师形成任务特征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可以把它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写在备课本中。此外,要深入理解“预操作”的涵义,其不仅仅是教师先操作一遍看材料是否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能准确分析出活动的任务特征。

误读4:只要创造不要模仿

案例:当幼儿在美工区、拼插区等区域中做出了相同的作品时,教师往往认为是幼儿的从众心理使他们彼此模仿,甚至认为是幼儿不愿动脑筋想办法的结果。

原因分析:此现象说明了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方式还不甚了解。大家都知道直接经验学习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却并不是很清楚模仿其实也是幼儿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对幼儿来说亦如此。此外,模仿和创造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模仿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教师们不要纠结于模仿好不好或是要不要模仿,而是要了解幼儿何时会有模仿,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模仿会转向创造。

解决方法:首先要丰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其次,多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第三,反思材料的提供是否鼓励了孩子运用多种方式创作。如美工区完成“粘”的任务,是否备有(宽窄不同的)胶带、胶棒、乳胶等多种粘剂。

以上是笔者对幼儿园实践中常见误读现象的粗浅理解,愿与大家共商榷。

“安吉式运动”:伴随游戏的运动行为——一次小班区域运动中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与指导


“传统式区域运动”是近年上海市幼儿园中比较倡导的一种运动形式,目的是为了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并让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运动场地、运动内容进行活动。但是每个区域的运动内容基本是教师设计好的,由于玩法相对固定,幼儿在活动中更像参加“游园会”,每个运动项目玩一玩,喜欢的项目多玩玩,不喜欢的项目少玩或不玩。过程中,由于每个内容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能够锻炼到幼儿不同运动能力的,因此,幼儿的活动一定能够冠以“运动”之名。

自从“安吉式运动”得到了专家推荐后,幼儿园同仁们开始思考并尝试效仿。“安吉式运动”提供给幼儿大量材料,不固定玩法,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与材料互动,发明创造玩法,有的玩法完全能够冠名“运动”,有的玩法冠名少量“运动”,也有的玩法似乎无法冠名“运动”(更类似表演游戏、装扮游戏),它的运动量问题可能就要遭到质疑了。

下面的案例就是以“安吉式运动”为范例尝试的做法。当孩子自主决定材料的使用方法时,发起了他们的游戏——送快递、卖水果等。有的行为是“运动”,例如搬运快件、搬运水果箱,有的行为不是“运动”,例如坐着卖水果、装货物。作为被要求严格执行“2小时户外运动”的教师开始矛盾和纠结了。想到此,我想这又回到了一个原始的问题——“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幼儿的学习是整合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势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也指出“领域之间、目标之间是相互渗透和整合的”。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运动中有游戏,在游戏中有运动。再回想一下儿时无比热爱的游戏,在与小伙伴玩打仗游戏时,快速奔跑躲避追逐,钻过栅栏,从墙头跳下,向“敌人”用力扔着石块子弹……试问,这是“游戏”还是“运动”?当我们要求孩子“游戏”只能发生在室内时,当我们设计一些情境性的投掷运动、奔跑运动、钻爬运动时,当我们精心设计室内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时,是不是人为地把孩子的学习割裂开了呢?

时间:2014.9.29

地点:户外方操场

活动:小班混班区域运动

主要幼儿:小二班的近10位宝贝

活动过程观察实录

今天区域运动,我负责方操场的器械摆放,以及这里的观察指导。此区域的材料,除了平日的大小过河石,还新增了小班家长搜集的大大小小的各式纸盒、纸箱。教研组长决定今天将这些纸盒纸箱投放在这里,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投放时,我们几位老师简短地交流了纸盒是否需要将开口处封住,最后决定,今天就将原始的纸盒(有一面敞口的、也有两面都敞口的)投放进去,看幼儿的活动情况,再做定夺。

阶段一随意探索

小懿首先开始了造小路,在他的影响下,开始有两三个幼儿与他一起把小路加长。散落一地的纸箱此时没人问津。不一会,Happy拿起一个小纸箱,开始走小路。

师幼互动

1.适时赞赏拼小路的幼儿,如“哇,你们拼的小路越来越长啦”。

2.适时鼓励“发明”纸箱玩法的幼儿,如“原来纸箱可以这样玩啊,带着纸箱在小桥上走一走”。

阶段二装、搬

随后,开始有孩子把过河石往纸箱里装。很快,出现了更多的模仿者,他们装好后,抬着重重的纸箱搬来搬去,很开心的样子。在装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拿到了较小的箱子,为了装进过河石,他开始了对“纸箱与过河石大小关系”的探索。小懿起初拿了一块比较大的橘色过河石,试图将它塞进去,可是无论怎么用力,还是不成功,于是他换了一块较小的黄色过河石。为了能多装些过河石,他开始研究过河石以何种方向放进去,能再多放一块。最后他将过河石三角形的一角先放进去,再将另一个过河石与它面对面放进去,就成功了。

与此同时,羽希在一旁开始了大小箱子装来装去的探索。

师幼互动

1.询问幼儿行为的意义:“你在往纸箱里装什么啊?”“你在搬什么啊?”幼儿回答:“这是我的信,装进快递里面。”“我在装东西,运货。”

2.赞赏幼儿的行为:“你的力气好大啊,能搬动这么重的东西!”“哇,你装了这么多,真是大力士!”

阶段三 出现情节

突然,小希搬着她的纸箱走到我面前说:“这是送给你的快递。”我马上接过来:“谢谢你,我的快递这么快就送到啦!让我打开看一看。”随即,不少幼儿加入了送快递的游戏,他们都兴高采烈地搬着“快递”涌向我,纷纷说着:“这是你的快递,我送来啦!”“我是邮递员!”我也无比开心地接过这么多快递:“谢谢你们哦!今天收到的快递可真多啊!”识很多字的小咪从“快递”里拿出一块过河石,指着背面印着的红色“长宁实验幼儿园”印记说:“我是按这个地址送来的,长宁实验幼儿园。”其他孩子看到,也开始找“地址”,并模仿小咪的样子,边指边读:“我也认识,长宁实验幼儿园。”几位“快递员”拥在我旁边,用期待的眼神等待我的反应。于是,我一一假装拆开快递,说:“我的快递全收到了,我假装已经把它们都取出来哦,快递收下了,你们继续去工作吧!”于是孩子们散开来,有的说:“我走了哦,我去上班啦!”

师幼互动

1.作为玩伴,积极回应、参与孩子发起的游戏情节。

2.适时对游戏情节的发展给予引导、推进。

阶段四情节变化和产生矛盾

小咪把一个黄色的纸箱搬到操场一角,一边摆弄箱子,一边说:“我在卖香蕉,这里面装了好多香蕉。”小懿走过来听到了小咪的话,立刻坐下来,把自己的箱子摆在面前说:“我在卖葡萄。”后来羽希也加入了他们:“我卖苹果。”坐在一起的几个孩子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突然,运动场的另一头发生了状况,只见军军和琪琪在争抢一个纸箱,我赶紧跑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琪琪说:“我想要这个纸箱。”我问军军:“可以给琪琪吗?”军军说:“不可以,我也要纸箱。”我说:“那怎么办呢?两个人都想要纸箱,可是只有一个纸箱。”军军说:“轮流玩。”我说:“好主意,可是谁先玩呢?”琪琪说:“我先玩,然后军军玩。”我说:“可以吗?”军军:“不行,我先玩,然后她玩。”琪琪立刻答应了,松了手。军军拿着纸箱转身就走,我叫住军军:“琪琪对你真好啊!她让你先玩,你应该对她说什么?”军军立刻说:“谢谢琪琪。”我接着说:“这次琪琪让你先玩,下次你让琪琪先玩,好吗?”军军点点头。我又大大赞赏琪琪:“你让了军军,真好!轮流玩,两个人都能玩到。”

师幼互动

1.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游戏想法告诉同伴。

2.引导发生矛盾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并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赞赏出现亲社会行为的幼儿。

因此,无需纠结,孩子的户外活动就理应如此,教师精心投放的户外活动材料,必然会更多引发幼儿的运动行为,而这些运动行为,是伴随对于孩子来说的游戏而自然发生的,学习也在游戏中自然地发生着。

区域游戏中指导者的为与不为


区域游戏中,教师如何对班级多个区域进行有效观察与指导?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方法与策略。

教师1:游戏一开始,教师介绍游戏内容,并给每位幼儿分派角色,提醒游戏有关注意事项。角色分配好后,教师在各个区域中穿梭着,看到“娃娃家”的成员都要出去,连忙建议幼儿要留人“看家”;来到理发屋,发现理发师忙于买手机、买肉串,就招呼理发师给她理发;一会儿到烧烤屋买了几根肉串;一会儿到建构区解决争抢积木的纠纷……自己忙得满头大汗,手中的记录表,也记记停停……

教师2:游戏一开始,教师让幼儿自主取放游戏牌,进入游戏区域游戏。然后对每个区域快速巡视一番后,更多时间停留在一个新游戏区域,进行观察与记录,期间用眼睛的余光关注其他区域。当表演区发生争抢公主角色纠纷时,她远远地关注事态发展,当幼儿解决不了来告状时,她则让小剧场的团长来解决此事……

两位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中观察与指导方法明显不同。到底谁的指导更加到位、更加有成效昵?

教师1忙碌不停,似乎有所为。她不停地忙碌确实有效吗?其实不然。教师1在整个游戏中,有着较强的控制欲,活动一开始,就主导幼儿参与游戏的角色,游戏过程中,不停地去各个区域“指导”,这种指导似乎是在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实质上,是幼儿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教师成为游戏的破坏者。例如,当“娃娃家”的人员要全部出去,教师则让家庭留下成员看家,虽然是建议的口吻,但她依然是一种简洁的命令,一种隐形的权威。这位教师一会儿参与这个游戏,一会儿介入那个游戏,蜻蜒点水,其实是在不断打断幼儿自主游戏情节的发展。

教师2从表面上来看,没有教师1指导得多,似乎不太“作为”。仔细分析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位教师所谓的“不作为”,却给予了幼儿更大的自主空间,还给幼儿真游戏的状态。例如,活动一开始,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游戏牌,活动中,通过设立区域游戏负责人,让幼儿自主管理。这些都使得幼儿游戏自由自主,遇到问题自主解决,教师也显得更加轻松,也有更多精力放在观察与思考上了。从这些分析来看,这位教师的“不为”,是表面的,她把更多的作为放在隐性组织与管理中了。

因此,针对两个案例的分析思考,我认为,区域游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区域游戏管理的非平衡性思维

区域游戏管理要游刀有余,就必须建立非平衡性思维,打破教师各个区域都均衡管理的惯例。

1.区域合理设置

我们可以根据班级人数、教室内外场地的大小进行多个区域的设置,确保幼儿游戏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由度。如果场地较小,人数较多,可以将班级幼儿进行分组活动,一部分幼儿进行集体活动,其他幼儿进行自主区域游戏活动。

2.内容逐步扩增

区域游戏内容、材料采用逐步递增的办法,使得每次游戏只有1~2项新内容融人,其他则为已经熟悉的。一方面,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拓展思考,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有精力集中对新材料、新内容和幼儿活动情况进行观察与指导。

3.管理实现自主

在幼儿逐步掌握每个区域游戏的玩法时,可以采取幼儿自主筹划、自主管理、自主整理等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游戏常规。教师把管理权交给幼儿,一方面进行了管理的减负,一方面也使得幼儿在游戏中真正掌握了自主权。

二、实施区域游戏观察的全息化路径

观察是教育的先导,是指导成功的关键。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因此,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遵循“实施指导,观察先行”的原则。如何使我们在有限的人力、精力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观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1.观察计划早筹订

在区域游戏开展之前,我们做好一定的观察准备,确定好活动过程中,观察的内容、方法及时间,设计好观察记录表格,准备好相关器具等。

2.观察方法巧使用

采用全面扫描与个别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在游戏活动之前和结束时,采用全面扫描的方法进行观察。就像教师2,活动一开始,对全班幼儿轮流扫描式观察,了解全班在每个区域游戏分布情况,及在游戏中扮演的相关角色,使用了哪些相关操作材料等。

在全面扫描的基础上,我们教师更多的精力应该定点在某个区域活动的个别观察,或者定点于某位幼儿的个别观察。当新游戏的开展、新材料的投入,或者是开展某个课题项目时,我们采用定点观察,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游戏的情况,如,幼儿对新游戏的兴趣度,游戏材料多少、难易度的适合性等,获得幼儿游戏进程的动态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信息,对下一步的指导有的放矢。当我们了解个别幼儿情况,尤其是特殊幼儿时,我们就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追踪观察。观察其在游戏中使用游戏材料,与同伴交往,如何投入拓展情节等。

3.观察记录多形式

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观察以后不能忽视观察记录,以免遗漏或遗忘重要的细节,错失教育契机。记录的形式可以采用文字记录与现代化手段记录方法的融合。

文字记录时,我们可以预先设置相应的表格,让教师根据观察提示进行观察与记录。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采用照相机对游戏的一些场景,游戏中的操作成果进行拍照,利用摄像机对某个区域游戏进行全程拍摄。这种方法记录的游戏过程、幼儿表现、游戏情节发展具体形象,对幼儿活动后的评价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帮助幼儿在分享别人的经验时同时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同时,这种记录方式也减轻了教师的观察压力。

三、采用区域游戏指导的智慧性策略

1.树立先进的指导理念

在科学正确地指导幼儿游戏中,我们首先要做一个“真正的游戏者”。不要过于强化游戏的发展功能,不能为了“教育”而破坏了幼儿的游戏,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过程享受,还给幼儿真正的游戏情境。

2.提高科学的指导能力

我们要正确定位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研究者、帮助者、隐匿者与游戏者。当幼儿玩得兴高采烈时,教师不轻易介入游戏,而应悄然隐匿于游戏情境之外,让自己成为一名细致高级的观察人员。当自己作为游戏者参与游戏时,就要全身心投入游戏,而不是蜻蜓点水的伪游戏者。埃利克森说:“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那里终结。”不要让自己成为规范的化身、权威的代表、标准的显现,来干扰孩子的游戏。

3.掌握智慧的指导方法

有差异地指导。关注指导对象的层次性。根据分时间段,耐心而深入地观察,把握了每位幼儿的发展特点,我们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例如,美术操作区,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手工操作演示图,指导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不同难度的手工自主操作,并鼓励、指导其向更高难度操作挑战,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

有选择地指导。在区域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教师不能作为“救火”队员,到处“扑火”“救火”,而应有选择地指导。幼儿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让以区域为单位的负责人,协商自主解决。对出现幼儿自主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进行间接指导。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违规、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以教育者的身份直接对幼儿进行干预。

相信《由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游戏的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