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12-16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游戏教学越来越流行。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平常你有了解过幼儿园游戏的种类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孩子在画画或写字时,无奈地在纸上乱涂乱画,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而爸爸妈妈则在一旁不断地催促,并开始责备孩子。接着,孩子在责骂声中,画画、写字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干脆玩起了纸笔游戏……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原因1:我对这个活动没兴趣。

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并对孩子的兴趣点不关注,因而常常让孩子做一些他没兴趣的事情。时间一长,为了应付父母,孩子就养成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原因2:我不知道什么是浪费时间。

有些父母比较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生活细节的培养。时间是什么、如何珍惜时间等等,孩子并没有概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了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原因3:我不想做,可是我不做,妈妈要打我的,所以我就慢慢做。

有的父母比较专制,不尊重孩子,而且教育方式较粗暴,孩子在威胁下,不得不选择服从。因为孩子是被迫接受,所以往往通过拖延时间来反抗。

教孩子学会管理时间的方法

方法1:尊重孩子的选择,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多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例如,孩子对涂鸦很感兴趣,但不爱看书。父母就可以投其所好,鼓励孩子用喜欢的方式,比如手指点画、碎纸撕贴、创意涂鸦、剪贴等形式来制作动画书、汽车书、动物书等个性图画书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以此激发其阅读兴趣。

方法2:让孩子参与活动时间规则的制定,增强遵守时间的自觉性。

日常生活中,不将自己的想法和规则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和他一起商量制定适合的计划表,是我们父母需要努力尝试的。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有一种参与感,体验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且,这样的时间计划表是真正意义上孩子自己制定的时间规则,孩子比较乐意接受。

如何和孩子一起制作活动时间表

首先和孩子共同商量活动的内容。等内容商定好后,请孩子自己评判自己在执行中掌握时间的情况。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可鼓励他用笑脸或哭脸的贴纸来表示执行的情况。对千年纪大的孩子则可由他自己记录时间,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评判能力。

方法3:借助计时器,帮孩子改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孩子年龄小,常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不按大人的意思去做。这时,不要训斥孩子,更不要帮孩子做,否则会剥夺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不妨保持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和孩子一起到商店挑选一个喜欢的计时器,然后每次做事前,让孩子自己选定合理的时间去完成。这样会大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孩子做事的速度,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可能一开始孩子对时间的长短没有概念,父母不妨先帮他设定时间。第一次设定时,要给孩子留出较多的空余时间,让他能提前完成,以获得成功感。然后,让孩子自由支配完成后留出的空余时间,这样他就能体会到抓紧时间的好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不会浪费时间。当然,最好是让孩子自己选定计时器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这样孩子做事的时间计划感就越来越强了。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游戏中帮助孩子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身体时钟)

右脑儿童很少有时间概念,因此当学习过程中出现时间概念时,教起来常常十分困难。教他们识时钟也同样困难。但是通过整合视觉想象、身体形象和身体动作,让他们置身于时间环境之中,时间对于儿童来说,便变成了一个十分个人的概念。

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时钟。让他们向头顶上方伸展双臂,模仿时针做圆周运动。叫他们把双臂放在不同位置,并告诉你这是几点。你也许会很吃惊地发现,他们已经知道不同的时间,却表达不出来。

如果你发现孩子没有时间概念,可以在开始时让孩子双臂高举过头,直接放在12点的位置,接着把双臂放在1点、2点等位置。如果能拆开一个真的时钟,拨动指针,让他们对时钟的运行模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对许多孩子就更有益。如果你用自己的身体做样板,务必使自己与孩子面对同一方向。

教完整钟点后,你要对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估,看一看再教什么更容易,是几点半和几点几刻,还是几点几分?无论你决定先教什么,都要让孩子用双臂演示时针和分针的不同位置。当“指针”到达半钟点时,可以让他们交换左、右臂,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难做和别扭。重要的是使孩子们既能睁着眼睛做,掌握一定的规律后,又能闭着眼睛演示时钟。

一旦孩子能用身体动作演示不同时间,就要让他学会在纸上标出时间。许多孩子会觉得困难,这些孩子需要一个精细动作活动做过渡。让孩子用纸盘做钟面,用木条、纸板或冰棒棍做指针,一根针长,一根针短。对于那些听觉学习儿童,报出不同时间,让他们把“时针”和“分针”放到正确位置。对于视觉学习儿童,则在黑板上写出时间,让他们把“指针”拨到相应位置。当孩子完成了这项任务后,问题也就解决了。

认识时间(整点钟)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身体参与得越多,他们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快。

在黑板上画一个直径约1.2米的大圆,写上1~12的数字,构成钟面。叫孩子把自己假想为钟,只要愿意,无论哪种钟都行(例如古董钟、闹钟等等)。各种不同的时钟图片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孩子站着,双手放在12点的位置。

1.让他们想象停留在12点,一只手臂比另一只长。

2.当你报每个钟点数时,让孩子们把右臂移到这个数字的位置。到6点时,让他们交换手臂。

3.在他们睁着眼睛能找到正确的位置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做同样的动作。(重复几次。)

4.随意报出钟点数,让孩子们找到适当的身体位置。

5.给他们一个钟面。每报一个钟点,让他们想象身体位置,并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提醒他们哪根针长一些。

6.把钟点数以随机方式写在黑板上(如1点、3点等),读这些钟点数,让孩子们指出正确的时间。

7.给孩子一块写字板或其他类似物,写字板的上面写着不同的钟点数,下面是一个完整的钟面。让孩子用绿笔在你所说的钟点下面划线。再说一遍这个钟点,让他们用相同颜色的笔在钟面相应数字下划线。不同钟点用不同颜色。

8.为了巩固时间概念,可以请多个孩子说出任意时间,想象不同时间时针所指的不同位置,也可使用简单明了的教具辅助教学。

认识时间(半点钟)

许多儿童认识整点时间容易,但是如果出现几点半时,他们学起来就感到困难。可以按照学习整点时间的步骤,作如下变化:

1.在黑板上画一面钟,一半用绿色,一半用黄色。

2.让孩子们将双臂放在12点的位置。现在长臂开始绕钟移动,这意味着时间在流逝。告诉孩子当长臂到达6字时,便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称之为12点半。

3.让孩子们先睁着眼睛,后闭上眼睛,分别由12点到12点半移动数次。

4.当你确信他们已经有了半点钟概念后,可以转入1点半、2点半等其他时间的练习。记住,永远由整点开始,然后走到半点。

5.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几点几刻和几点几分。

让孩子游出未来


让孩子游出未来

水孩子水育早教,是以游泳为主要方式,结合孩子的智能和体能发育特征,通过互动游戏和音乐的辅助教学进行的水上和陆地相结合的早教模式。水孩子水育突破传统地面早教所欠缺的体能发育环节,重点增强婴幼儿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一、给宝宝健康的体魄

水孩子水育早教以游泳为主要方式,有利于发育期的宝宝骨骼、肌肉生长,帮助增强心肺功能。水育有效改善宝宝身体各器官的血液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从而达到全身的身体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宝宝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强壮。

二、帮助宝宝长高和挺拔身姿

宝宝正处于长高的关键期,接受水孩子水育早教训练时,宝宝四肢肌肉在不断地紧张和放松,特别是两臂和腿交替在水中或空中的动作,能起到牵拉肌肉和韧带、刺激骺软骨增生的作用,对脊柱和四肢骨骼的增长很有利、促进宝宝长高。也能端正宝宝的身姿,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让宝宝看着更挺拔,也更加优雅。

三、增强宝宝运动智能和平衡发展

水孩子水育早教明显增强宝宝运动智能的发育,提升协调性和平衡感,相对陆地锻炼,由于水的托浮作用减低相当一部分的重力,宝宝在水中能够更有效地锻炼到身体更多部位。游泳时,宝宝在水上水平滑行、侧滚摇、转圈,甚至被头上脚下地抛丢水中,在经验这些运动时,宝宝的平衡和协调性得到发展。

四、提升宝宝智能,更聪明

宝宝接受水孩子水育早教时,水对宝宝皮肤的冲击、压力而形成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皮肤按摩与抚触刺激,这种特有的刺激可以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与触觉间的联系,逐渐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从而促进生长及智能发育。水孩子水育早教能够帮助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在宝宝身体活动的时候产生的复杂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智力发育好。

五、建立宝宝受益终身的自信和性格

水孩子水育早教过程中,宝宝感知和控制自己的身体,获得自我认同和自尊。在战胜自己、战胜困难后,宝宝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耐心和勇敢的价值,获得自信。

游戏,让孩子自己选择


导读: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机械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进行的活动,所以我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开诊所”、“丢手绢”、“捉迷藏”……这么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所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己选择“怎样玩,如何玩”。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游戏《哪队跳得好》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跳的方法“双脚跳、单脚跳、跨跳、前进跳、后退跳……”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双脚跳跳得快”、“单脚跳容易摔倒”、“后退跳找不着方向”……当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例如:在玩体育游戏《大风和树叶》前,我问:“你们予以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孩子们提出将“大风”和“树叶”的玩法对调。这种玩法是否可行?我陪他们玩后,孩子们发现:让“树叶”做“大风”,让“大风”做“树叶”的游戏规则是不可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自己选择“我来做××”。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他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幼儿的智力游戏有角色,如《开超市》游戏,有人当顾客,有人当收银员;幼儿的体育游戏有角色,如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有人当老鹰,有人当小鸡;幼儿的音乐游戏有角色,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游戏,有人当洋娃娃,有人当小熊;幼儿竞赛性的游戏一般也有角色,如练习钻、爬、跑等动作的竞赛,往往也是由幼儿扮演某种角色:如小老虎钻山洞,小司机开车……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会根据幼儿各自特点、和幼儿自身的条件来分配角色,经常会安排能力强的孩子来表演收银员、老鹰、鸡妈妈、小熊等等,安排能力差的孩子表演顾客、小鸡等,而不会给孩子自己选择角色的机会。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地去表演。也可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去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担当了角色,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即是“别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别人对比中,也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己选择“用什么玩”。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积塑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一次游戏课和孩子们玩《烹饪》的游戏,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铲子”没有,孩子给了我建议“用笔当铲子”,我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后来在游戏中,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筷子、勺子、游戏棒)来代替铲子。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如果孩子们愿意拿笔当铲子、筷子,你就让他们拿笔当铲子、筷子,甚至于拿手怕一卷当铲子都可以。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例如:和孩子们玩《躲猫猫》的游戏,由于在躲躲藏藏中获得了乐趣,玩过之后还想继续玩。这时,我就提出:“这个游戏很好玩。你们还想什么时候再玩?”孩子们说:“我们想明天再玩一次。”第二天,我遵守约定和孩子们再玩了一次,这次他们表现得比上次还积极,游戏气氛比前次还要浓。玩过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要求重玩。实践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父母学会与孩子玩“不”字游戏


听到这个,许多父母大概惊讶之余往往会反驳道:“我们读过很多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并且在尽可能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友好的氛围。然而当我们心平气和地说过四五次‘不’以后,我们的孩子却毫无反应,难道这样我们还不该生气吗?”

其实我们要注意在大多数时候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那么这条建议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当父母们给孩子立定戒规时,往往会犯一个错误。那是由于他们的出发点是他们认为小孩子已经完全可以像大人一样的去理解“远方”传来的话语。然而,父母说出的“不”,首先来讲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词汇,必须要被填充进某些内容,即必须获得某种意思。

这里有个词就很关键了:耐心!其实,小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把父母所说的“不”真正的记在心里,而且可以“永远” 去照做。

那么,如果大人们能够在今后几个月或是今后的几年里,都可以不再经常重复所谓禁令,那相比之下花费这一点点小心思,不就是显得微不足道了吗?

父母要孩子必须服从的命令到底能够取得多大的效果,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因而这常常会妨碍父母尽最大的能力去施展他们的耐心。但是一声充满理解的和善的友好的“不可以”“不能够”,也不总是足以使孩子遵守人与人共处的规矩。

这中间存在着许多早期学习过程的实质:小孩子更能够通过感觉而非理性与别人交流。那么这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很多小孩子明明了解父母所说的“不”是指什么,但却不肯照做。

这是因为他们发现新事物、尝试新事物的兴趣,要比理性的声音而言对他们的作用要强烈得多。

所以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要用一种舒适的——或许身体上真的能感受到的——感觉,直接的将“不”的后果向孩子传达过去。只要小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在与他亲近,且因此而感觉到自己享受到了父母的关怀和爱护,那么他就会高高兴兴地接受去父母的“不”,速度快得令人惊奇。

这个时候的家长应当——在可能的时候——有目的地去接近孩子且采用游戏的方式去训练他作出自己本身所期望的反应。这一方式比直截了当地对他提醒、大呼小叫或斥骂要困难许多。

然而,这样的话,你说出的“不”便同自己和孩子有了积极的亲近、以及和某些行为模式联系在一起,这些行为模式不久便会为孩子所熟练和掌握,以致会成为他的习惯。

然而,即使家长已经给他足够的照顾,会和他一起玩,同他亲近,但也要想到,孩子会尽情的享受“不”字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他一边跟着家长说“不”,但一边却做着家长本想禁止他做的事。

这时可千万别动摇,你要接着在这一天中保持友好的行为。在几次“学习过程”之后,孩子便会很自然而然地注意到给他立的新规矩,可以给家长一份惊喜。

倘若您想把某条禁令贯彻下去,那么你不能够只采取和孩子在一起这个办法。因为这种单一的关怀会让孩子在不久后便知道,他只需要违反禁令行事,就可以获得父母的关心——这样的话,所有的努力就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甚至会把惩罚当作关怀看待。

让孩子把刷牙当作游戏


喝水从奶瓶过渡到杯子

对于自己喝奶、喝水,宝宝也会像独立吃饭那样兴趣盎然。

训练要点:

宝宝十个月左右,就可以试着让他自己抱着奶瓶喝奶、喝水了。奶瓶最好小一点、细一点,也可以买带把儿的那种;奶瓶里的奶或水一定要温度合适。妈妈可以抱着宝宝或让他倚靠在被子上、坐在小推车里喝。

一岁以后,改为使用婴幼儿训练杯,就是有两个手柄、杯盖上有个突起的小嘴儿、嘴儿内有小洞的那种,不要杯盖上带吸管的。爸爸妈妈给宝宝示范:双手握杯,将杯子举到嘴边用力吸,或直接往嘴里倒。

一段时间后,试着取下杯盖,让宝宝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把嘴放到杯子边直接喝。开始时杯里的奶或水不要太多,以少半杯为宜。

把刷牙当作游戏

保证孩子的口腔健康从保护乳牙开始。父母应尽早培育宝宝自己刷牙的习惯。当然,也没必要一本正经地教,让孩子觉得“刷牙很好玩儿”,他就有兴趣学了。

训练要点:

宝宝一岁左右,父母可以用硅胶质地、形状如手指套、带毛刺的小牙刷给宝贝刷牙,几次之后把“小指套”套在宝宝的手上,握着他的小手、模仿父母的样子自己刷牙。刷完了,告诉宝贝照着自己的样子喝一口水、鼓腮,让水在口腔里转几下漱漱口,再把水吐出来。

一岁半以后可以用软毛的儿童牙刷刷牙了,刚开始父母替宝贝准备好温水、挤好牙膏,自己也备好水和牙膏牙刷,给宝宝做示范: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刷,里外都一样;随后吐出泡沫,再用清水漱口,然后以毛巾擦干、完成刷牙的全过程。等宝宝三岁后,教他自己弄水、挤牙膏。

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


孩子是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的,所以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所扮演的就是她妈妈的角色了。她在假装游戏中不断地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换位思考”,对她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你大可以加入她的游戏和她一起玩,甚至可以听听她的奇思妙想,还可以帮她“出谋划策”。如果有你的参与,必定会增加孩子的游戏兴致,让她玩得更开心,学到的东西自然也更多。换个角度来看,这既是你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增进理解的最佳时机,又分享到了孩子的欢乐,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在陪孩子一起玩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我们的以下意见:

1、孩子的想象主要是围绕玩具展开的。孩子见到什么玩具,就会随之想象出相应的游戏。所以你可以启发她更多地运用玩具来展开想象,锻炼她发散性思维。同时,在你的语言中可以刻意地多加些丰富的描述性的语句,比如在名词的前面多使用一些生动浅显的形容词。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孩子接触到大量的形容词、关联词和逻辑语言,可以发展她的语言能力。

2、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经常只是一味热衷于模仿成人的某些动作。比如孩子会学你的样子抱着娃娃,给娃娃喂药什么的,却并不明白这个举动的真正目的,和“妈妈”这个角色的真正意义。所以你需要在游戏中悄悄地引导她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给她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妈妈为什么要给宝宝吃药呀?”“警察叔叔是干什么的呀?”这能帮助她认识某些行为的因果关系,从而加深对这个角色的认识。

3、孩子的兴趣转移得很快,往往不能坚持自始至终地担任同一个角色,而是凭着对动作的兴趣不断地变换角色,还常常会混淆角色,玩着玩着就搞不清自己担任的角色。这一方面是由于孩子对角色不够理解,另一方面是她年龄尚小,在游戏中有许多无意识的行为。他们会偶然地说出一句话,或者做一个动作,可一会儿工夫,脑海里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平时应多带孩子观察、模仿,加深印象,帮她积累丰富的角色经验。

4、利用家里现成的一些道具,和孩子一起来演绎他所熟悉的童话故事吧!比如小马过河、三只小猪等等。孩子喜欢让你给她反复地讲她所钟爱的故事,对某几个故事,她早已烂熟于心。这时你们就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故事分角色演绎出来。这样的游戏可不是玩一次就没用了,一定会让孩子反复尝试,乐此不疲,并且还会有不断地创新呢!茶余饭后,亲友来访,何不表演一段,可更是笑声不断,其乐融融了!

逆向思维让孩子更聪明


第一阶段1-4岁

对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通过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让他萌发思考的兴趣,并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

NO.1哭笑娃娃

游戏目的:

在迅速反应中发展思维的逆向性和流畅性。

游戏玩法:

和孩子玩一起玩经典的老游戏--“石头、剪刀、布”吧!不过,这次要做点小小的改动。每一次,胜利者都要做“哭”的动作,输的一方则要做“笑”的动作,谁先做错就要淘汰认输哦!

NO.2反口令

游戏目的:

能根据“口令”做相反的动作,训练孩子思维的逆向性及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玩法:

您说“起立”,孩子就要坐着不动;您说“举左手”,孩子就要举右手;您说“向前走”,孩子就往后退……总而言之,孩子要和您“反着来”才行。如果他做错了就算输了。这可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游戏哦!

NO.3高个和矮个

游戏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及空间感知能力。

游戏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积木、高矮不同的小人3个。

游戏玩法:

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您和孩子两个人进行的游戏。您可以在3个高矮不同的小人下面垫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积木,使它们显得一样高。然后,让孩子根据所垫木块的多少,判断出这3个小人中,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第二阶段:4~5岁

关键阶段4~5岁是孩子思维活动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孩子逆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已经进入具体形象阶段。孩子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他对事物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这时的孩子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对它进行概括。对于熟悉的事物,孩子开始能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孩子会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形式,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推理。美专家解读“游戏力量”对4~5岁的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他的语言,帮助孩子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作出判断。

NO.1反义词

游戏目的:

在游戏过程中积累孩子的词汇量,发展逆向思维记忆力及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游戏玩法:

这是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游戏。您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一些词语,要求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说出与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比如您说“白天”,孩子就要说“黑夜”;您说“大树”,孩子说“小树”等等。

NO.2找图形

游戏目的:

孩子能根据形状、颜色标记对图形进行双维排列,体验给图形定位的方法,发展逆向思维及立体思维。

游戏准备:

双维排列底板一块,一些与图上的标记相对应的图形,如红色的方形、蓝色的三角形等等。

游戏玩法:

这可是一个孩子与您轮流进行的游戏哦!您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猜拳,决定谁先玩。赢的一方可以随意说出一个空格(如横三竖三),让对方找出相应的符合条件的图形放上去。如果找错了图形,就不能放上去。看一看,是谁找到的图形多呢?您和孩子,谁比较厉害一点呢!

NO.3我是小法官

游戏目的:

训练孩子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游戏准备:

粗细不同的3根小棒,绳子3根

游戏玩法:

这个游戏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您先将3根绳子分别在3根小棒绕3圈,但剩下的绳子的长短要相同。然后,您要请孩子来判断一下,哪根绳子最长。孩子猜出来以后,不管是对是错,您都可以让他自己亲手操作一下。

第三阶段:5~6岁

发展阶段从5~6岁起,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迅速的发展起来了,这为他入学奠定了智力基础。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能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快速地发展起来了。这时的孩子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向思维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孩子开始根据不同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分类,推理也开始由表面、直接转向内在、间接。

对5~6岁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帮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惯常的看法,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NO.1奇怪的时钟

游戏目的:

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游戏准备:

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玩法:

让孩子看着镜子,您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镜子中的景象与实景是相反的,如果他伸过左手,镜中的他则是伸出右手……

NO.2藏宝图

游戏目的:

训练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准备:

用比较透明的纸做几张“藏宝图”。并准备几张相同的空白图纸。

游戏玩法:

您先给孩子看一张“藏宝图”,然后告诉他“这是一张透明的藏宝图,如果将它翻过来,你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呢?也可以让他在空白图纸中画出来。

NO.3扑克猜数

游戏目的:

用不同的方法将隐藏的数字猜出来,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游戏准备:

1~9的牌两套(共18张)

游戏玩法:

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您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并将余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您藏起来的是哪张牌?

自主游戏让孩子快乐游戏


自主游戏 让孩子快乐游戏

【内容摘要】: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在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抓住孩子的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游戏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应该过多,幼儿参加的不仅仅是原本意义上的表演和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为此,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同伴,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关键词】:自由、自主、开,

角色游戏中,幼儿教师很容易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事事包办代替,超出“主导”他畴。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结果,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小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那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穿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动手、动脑,幼儿以游戏的权利,促使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大多数老师怕烦、怕出事故、怕麻烦等,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权利。我们对照平时的工作,我们认识到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专研业务知识,继续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联系实际,使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那么要想开展好游戏,作为教师在游戏中是创设者、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我们如何实时的介入和开展游戏活动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

游戏是最好的思维训练

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通过游戏唤起幼儿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念,从认知活动而言,游戏是同化的过程。幼儿玩游戏越多,他们智力会发展更好一些。

现在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太多,他们更关注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这几乎是所有老师都面临的困境。“北师大刘焱教授认为,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童年、该年龄应有的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幼儿园游戏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这样才能给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戏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发生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的学习游戏化,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日有长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就好象春风化雨般使草木生机盎然。

自主、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时,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突发事件所包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把握时机,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游戏要结束,要提醒孩子整理好玩具,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另外,在游戏时要有良好的常规,制定好游戏规则,使幼儿在宽松、愉快、团结的氛围中进行游戏活动。(例如:一次户外活动时,大家兴高采烈的玩“赶小猪”,玩了一会儿,只见操场上有的孩子的“小猪”(纸球)已经散了,操场上满的的报纸。我的手一拍,看看谁的小手真能干,收的既快又整洁。我的话音刚落,大家一会儿的功夫,纷纷喊道:我是第一名。)

精心创设游戏活动环境

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

准备足够的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活动区中为幼儿准备许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种质地不同的纸类材料(白纸、腊光纸、皱纹纸、信封),白纸可以画画、折纸。腊光纸色泽艳丽,可以折各种小动物,也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皱纹纸可以做小花、拉花、还可以搓成纸球等。形状各异的纸盒(包装盒、药盒、化妆盒),可以做家具、汽车、玩具等。插塑玩具,木制玩具,美工材料(笔、油泥、剪刀等),可以让幼儿动手捏、搓、团、揉做成各种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动物轮廓等等。

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

游戏是幼儿的第一需要,为幼儿的游戏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户外活动、餐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此时,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气氛宽松愉悦,从而能调节幼儿在各项集体规则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在心理上获得放松。在自由游戏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做游戏活动的旁观者。

当孩子们在寻找游戏材料,创造游戏主题时,教师应该沉默,不主动发表建议,要相信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因为,在孩子们心理,教师总是对的,教师的话总是应该听的,教师的发言会打断孩子们的游戏思路,扼杀幼儿的创造灵感。不管孩子们想出来的游戏多么的幼稚或游戏主题的选择多么的盲目,教师就是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体验快乐、体验失败,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

做游戏活动的合作者。

当孩子们分配角色,安排任务时,教师应作为游戏中的一员,服从游戏组织者的分配,教师是作为幼儿的游戏合作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童趣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以合作的身份参与游戏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

做游戏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欣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励她说:“欣欣,你是娃娃的妈妈吧娃娃肚子饿了,你给她喂点吃的。”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游戏对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肌肉的控制力,身体、动作的平衡力和协调力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给以实现的。如在体育游戏中“小动物运粮食”中,让孩子过山洞、走小桥、爬小山等。发展了孩子的钻、爬、平衡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肌肉的发展。总之,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总之,游戏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能活动经验与同伴的语言交流。因为孩子的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他们有机会给予表达。同伴之间交流相互表白。如:在角色游戏中,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对话,模仿了医生、营业员、老板、警察等各种角色的对话,也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及完整的将话说完成的语言能力。难免在游戏时表述不清楚或口字不清晰。可让孩子在不断的游戏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开展游戏时要给孩子创造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氛围,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与举动,让他们玩出新花样。促使每个幼儿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自主游戏又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又带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促进孩子去游戏,所以,孩子能在自主游戏中快乐成长!

让孩子的身心“协调运作”


34.9%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也就是由于身体不能协调运作而带来了种种问题,这是记者昨天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得知的信息,据专家介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小家庭给孩子带来了“狭窄”的成长环境。记者对该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室进行了探访。

“老游戏”又重回大都市

虽然正值下午4点半,外面太阳还很火热,但训练室内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大多是四五岁到十多岁的孩子。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很多在大都市里久违了的老游戏。一个小男孩正在夹着布袋子跳得满头大汗,他笑呵呵地说这叫“袋鼠跳”,自己长这么大,从没玩过。还有三四个孩子趴在地上对着墙拍球,还有的跳橡皮筋、跳绳、滑板、平衡木等。

训练室成了小“社交圈”

采访中,不少家长和孩子把这里当成了接触外界、锻炼自己的小社会。一位专程从丹阳送孩子过来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日常生活中比较好动,学习注意力老不集中。说起训练的效果,这位家长倒不心急,“这是我第12次带孩子过来,我也不指望一下子就能改变他的多动,孩子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玩,因为这里有很多小孩子。”

运动疗法激活儿童

据儿科主任医师唐洪丽介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是一种儿童行为心理问题,该科在南京地区2486名6岁至11岁的学龄儿童调查中发现,34.9%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主要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灵活以及内向、孤独、胆小、害羞等。用运动游戏方法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让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得到触觉、注意力等各方面的训练,这种治疗方法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时间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