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而幼儿在游戏时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去展示游戏自己的舞台呢?以下几点我想可以供教师们去参考学习。
一、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观察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好比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肓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所在。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每次游戏时都进行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中去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去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真正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也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平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三、具体指导幼儿游戏的几个策略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就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玩游戏时,由于使用材料不同、游戏的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在表演游戏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规则游戏中可能是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方面的指导等等。在同一类主题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已有经验的多少等原因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办家家”的游戏,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都喜欢,但是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所决定的。所以对不同游戏主题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每一种游戏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指导游戏。
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同一主题的情节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了。因此,在游戏的产生阶段,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他们的需要适时提供环境和材料,并利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关注,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增减玩具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替代品以及辅助材料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在游戏进入高潮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多种体验、感受进行推理,以帮助幼儿形成并分享正确的经验。
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指出,孩子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且要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我觉得自由活动就是自由游戏活动,自由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其他活动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自由游戏活动是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活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即自己决定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使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按照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自由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独立决策、独立思考与独立行动的能力,有益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和培养。
其次,自由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交往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而且也与伙伴以及成人交往。伙伴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来说,具有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师生交往同样重要的,但又不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可以替代的作用与功能。以语言发展为例,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模仿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范例,这对幼儿语言、语法的规范化和词汇量的丰富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活动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幼儿说话的机会是有限的,而且幼儿言语活动主要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与日常生活中的以社会交流为目的的言语动机、言语活动的方式方法上有一定区别。而自由游戏活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与伙伴交往活动和言语活动,幼儿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需要根据交往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语言活动,包括说话的语调、音高、词汇与句子结构。这种交往活动,不仅为幼儿的言语活动提供了模仿——练习的机会,而且也提供了主动建构——创造的机会与要求。例如,变化不同的语句与策略来表达同一意思,以达到从伙伴手中索要玩具的目的。因此,自由游戏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言语及实际交流能力的发展。
既然自由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使幼儿有机会自由游戏,如早晨来园后,课间与课后,中餐后午睡起床后,午点后,离园前都可为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如何使自由活动成为幼儿愉快而有益的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幼儿自由活动,处理好主客体的关系
自由游戏活动,能否真正成为幼儿愉快而有益的活动,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游戏的关注程度。在如何对待幼儿自由游戏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放羊式”,即把幼儿自由活动作为幼儿自发自为的活动,是幼儿自由玩耍,不需要成人的指导,自由活动时间为教师放松和休息的时间。一种是“导演式”,即不顾幼儿的意愿按成人的意图去导演指挥幼儿游戏,过度干预幼儿活动,从而使幼儿活动丧失了作为其灵魂的主体精神,这两者都不可取。
衡量自由游戏的质量标准是“愉快”而“有益”。幼儿之所以在游戏中感到愉快,主要是因为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以兴趣感、自主感和胜利感为主要成分的游戏体验。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这种体验,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游戏中的主客体关系。游戏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而不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应以不改变游戏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在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二、创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
游戏活动要成为有益的活动,有赖于教师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的丰富性与有益性,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既关系到游戏活动是否愉快,又关系到游戏活动是否有益。为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伙伴交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与伙伴交往,共同游戏。脱离幼儿的实际交往活动,灌输给他们大量在实际活动中很少使用的消极词汇,对于幼儿言语和交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仅靠“上课”教不会幼儿说话,所以,必须在一日生活中保证幼儿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交往与游戏。另一方面是指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这里主要是指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因为,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在活动区的游戏活动是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有益经验的活动。因此,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显得至关重要。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为不同活动区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活动区要根据幼儿发展目标设置,发展目标不同,活动区的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材料也应不同。
2、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教师对班上幼儿的发展情况要了解,要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3、为幼儿的不同兴趣和需要投放材料。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只有了解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有目的性。
另外,活动区游戏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幼儿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而随时添加、调整和更换。教师要因地制宜,广开渠道,为幼儿搜集数量多,种类丰富的材料,使活动区游戏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意观察,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
自由游戏虽然是幼儿的自由活动,但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幼儿自发自为的活动存在,而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保证幼儿自由活动的需要与机会,但是这并不等于盲目崇拜幼儿活动的自发性,对幼儿游戏可以不施加任何有目的的教育影响。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直接关系到游戏活动的“有益性”。所以,幼儿游戏时间并不是教师休息的时间,恰恰相反,是教师的工作时间。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与了解幼儿与环境(包括材料与伙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特点,关注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敏感地感觉到幼儿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在确认有干预的必要性时,把握好介入、干预的时机、方式,提供适当的指导,使游戏活动真正成为有益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活动。
角色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像,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商店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它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游戏。本文就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幼儿角色游戏活动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要充分认识到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游戏之一,它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所在。角色游戏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模仿,有助于幼儿学习生活及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生活和社会。在内容健康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反映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待人接物的态度,体验他们的情感。幼儿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中,由于扮演角色而忘却了自我,逼真地表现所担当的角色的特性,比如在汽车游戏中,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要有礼貌地对待乘客,要认真售票、查票,还要提醒乘客要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让座等等。这样幼儿便学习了关心他人、尊重长辈等好的思想行为。共同的游戏意愿还可将多个幼儿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发展幼儿相互交往的能力,消除隔阂,发展正常的交往关系;另一方面,鼓励幼儿放开手脚,大胆游戏,对幼儿个性培养十分必要,并且有助于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由于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定主题,自由充当角色,自行设计游戏情节,它可以充分表达幼儿的个人意愿,满足幼儿渴望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幼儿在这种游戏中有着极大的主动性。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为实现游戏的愿望,需要按照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去支配与控制自己的行动,按自己的意愿作用于周围的环境,这就要求幼儿积极地、独立地去从事活动。幼儿要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为达到游戏的目的,不断地、独立地解决与克服遇到的种种障碍。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正确引导、周密计划
领导创造性游戏要比有组织的游戏麻烦些,但是只要制定好游戏计划、周密地考虑好玩具的提供、角色和场地的分配等,并相信和尊重幼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不束缚他们意愿的基础上给于一定的纪律约束肯定能做好这项工作的。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的主题、结构、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范围和游戏的需要,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和适应其年龄段特点的游戏题目。幼儿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幼儿个人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印象。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游戏往往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必要的生活经验是幼儿选择游戏、表现和创造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积累,按“小步递进”的原则,将指导建立在幼儿的发展上,选择相关主题,通过观察、介绍、讨论等手段增强幼儿对生活的认知与体验。在角色游戏中,通过扮演的角色或在幼儿游戏中所使用的玩具和游戏材料等来创造幼儿的想像力。角色游戏把想象活动与现实活动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既富有假想性,又富有真实性,是虚构性与真实性巧妙结合而产生的游戏活动。如果老师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缺乏目的和游戏评价的认识,让幼儿在自己设计的主题、内容、角色和玩具中按教师的意图进行游戏,不敢放手让幼儿自由活动,忽视幼儿的主动精神,那么幼儿在角游戏中似乎是玩得好,有内容、有主题、有情节,但其实幼儿的灵活性、主动性已被老师在游戏中无形地束缚住了,幼儿只是在机械地按程序“扮演各种角色”。幼儿在游戏中的快乐感则相对地减少了。对此我认为教师至少应给幼儿以下几种自由:第一、有选择玩具的自由。玩具是开展游戏的前提,没有了玩具和材料的游戏正如“巧媳妇难煮无米炊”一样是无论如何也开展不了的。在游戏前,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本班幼儿游戏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精心考虑供给幼儿什么样的玩具和材料,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和促进幼儿游戏更好地开展。在游戏开始时,老师可千万不能实行一人一份的“配给制”,而应把玩具和材料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看得到,拿得到,在老师的启发下,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选择玩具和材料。这样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第二、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应尊重幼儿,允许幼儿有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主题的自由。但是,为了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因素,并不排斥成人的指导。例如:我班的幼儿想开一间玩具商店,但又不知道应如何玩?我则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他们去参观商场,让幼儿认识学习商场里买卖商品是如何进行的,商店里主要有些什么人,应该用什么来购买商品,而售货员和顾客之间的交往是怎样的。让幼儿通过参观活动直接感知这些知识,并把它积累起来。同样,当幼儿积累了“医院”、“理发店”、“市场”、“餐厅”等有关这方面知识以后,他们就会和同伴一起商量确定玩以上游戏的主题了,从而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兴趣;第三、是幼儿在游戏开展后的自由性。展开游戏情节是游戏的主要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在观察了解幼儿游戏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情节,推动游戏的发展。但是应如何指导才不会过多地干涉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这则是一门艺术了。那么必须先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绝不能对幼儿进行支配。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可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指导,更好的融入游戏中,使教师和幼儿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氛围中。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让幼儿有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自由性,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在游戏展开情节的过程中,让幼儿有更多的自由性是促进幼儿创造才能的有利因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这当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而且是幼儿的帮手和支持者。她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和引导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但却不可因此去支配幼儿或干预幼儿他们的决定,更不是教幼儿如何做代替他们去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幼儿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印象并非全是好的,所以不是任何幼儿自发的角色游戏都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比如“烧香、拜佛”的游戏对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加强随机教育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以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一般运用到下面几种情况下:(一)、当游戏内容贫乏时,需要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地活动。比如当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只知道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地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拿也拿不下。从这里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商店”的“工作人员”能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二)、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老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但“客人”非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挣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三)、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如在小菜场游戏中,单一的买卖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低落,没有人想去小菜市场上班了。我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不同的蔬菜,丰富“菜篮子”工程,扩大了经营范围,“工作人员”也不再没事可干,游戏又热火朝天的开展下去了。(四)、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积极性。如在点心店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平时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很难深入开展。于是我就把点心店关了,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去吃?就这样“肯德基”点心店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乐意参加。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角色游戏活动,这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游戏的水平,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导读: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游戏的研究,不外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游戏的属性和特点,二是关于游戏的功能,三是关于组织促进幼儿游戏。而后两方面的课题都必须以前一方面的研究为基础,也就是说不了解游戏的属性和特点,我们便无法知道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也找不到组织指导幼儿游戏的有效方法。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游戏的研究,不外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游戏的属性和特点,二是关于游戏的功能,三是关于组织促进幼儿游戏。而后两方面的课题都必须以前一方面的研究为基础,也就是说不了解游戏的属性和特点,我们便无法知道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也找不到组织指导幼儿游戏的有效方法。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新纲要”)提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是说,把作为娱乐活动的游戏引进到幼儿园的教育领域,充分肯定游戏的价值,并确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活动的地位。这对幼儿教育的改革起着重大影响。
游戏的特点是什么,它能不能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游戏是幼儿自主控制的活动,具有自主性。自主性的确是幼儿游戏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和自发练习。仔细观察一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探索性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是从不马虎的,他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自主探索方法就成了他的游戏行为;自发练习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儿童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刚出现的新的动作、刚刚获得的新的经验和活动的倾向,如听故事,喜欢听过无数遍的,甚至同一种玩具也要反复摆弄等,很清楚,这种重复活动的价值就在于练习,重复就是表明这个活动是他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孩子就是在这种自发练习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
其次,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具有娱情性。表现为情感补偿与情绪宣泄,游戏的象征意义使孩子在游戏中能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而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所以前苏联的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
第三,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具有假想性。幼儿游戏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这是在描绘幼儿游戏的实质内容,描绘幼儿游戏的内在矛盾。我们知道,游戏的假想性帮助幼儿解决了迫切想参加真正的成人实践活动与其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在逻辑上,事物的实质内容应该是体现其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假想性是幼儿游戏的本质属性,这不仅仅是从游戏本身的过程来说,而且这也在说幼儿的其他活动如生活活动等不具备这个特点,它体现着幼儿游戏与幼儿的其他活动之间的区别。
第四,游戏无强制的外在目的,具有非外在强制性。幼儿的游戏与幼儿的其他活动不同,那些其他的活动如一般的生活活动与成人的期望、功利、规范、要求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制的外在目的。只有游戏才是幼儿本人的事情,幼儿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为了好玩,尽管在游戏的过程中客观地实现着幼儿的发展,但幼儿本人在主观上绝没有这个目的,成人外在的强制的功利性目的更无法加进游戏当中去,否则就会破坏游戏,就不是游戏,就不是玩了。
幼儿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它是在教育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并将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有机结合。把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性体验、游戏性体验看作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只有让游戏伴随着童年,让孩子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欢乐,让教育隐含在游戏之中,使游戏既能保证教育上的自由,又能使儿童发展的过程实行自主建构,才能促进幼儿个性健康的发展,使它在幼儿教育里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而存在。总之,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满足各种发展需要,实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游戏完成教育价值引导。
教师如何组织幼儿游戏,实现幼儿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环节:
1、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经验。
新纲要提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自主游戏的教育价值。而幼儿园的游戏是教育活动,因此应该在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本质上游戏的主体性与教育的计划性并无矛盾,游戏的计划并不是现场执行的计划,而是置于头脑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指导的参考计划,它来源于观察与研究,关注和尊重个别差异,努力使每个幼儿都得到满足。
教师要将幼儿的需求、教育的要求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之中。材料准备是教师组织游戏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提供,将教育意图与教师期望达到的行为,通过材料来展现给幼儿;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游戏的质量,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去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游戏的情节等;游戏空间的大小、密度及场地结构等对幼儿游戏都会产生影响,游戏前教师要考虑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游戏的开展;经验的准备就是要为幼儿提供多种途径,丰富和完善幼儿的知识经验,并在游戏之前以多种方式来刺激、激活已有的经验,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
教师只有观察幼儿的游戏,才可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幼儿的视觉出发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接纳幼儿特有的感受方式、表现方式,把握他们的游戏线索,并顺应游戏流程和需要,对环境进行调整,使幼儿的游戏得以拓展。因为这种观察针对幼儿的需要,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系统的、丰富的经验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3、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
孩子们永远欢迎教师以玩伴的身份参加他们的游戏,在游戏中和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可以是“艺术家学徒”、“调解人”、“监护人”、“平行游戏者”等身份去参与游戏,但要警惕那种以教育者、指挥者、主导者自居的思想和做法。当教师成为主导者时,孩子的游戏行为往往被迫中断。所以教师应带着一颗童心去参加游戏,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权,和他们共同分享游戏中的快乐。游戏之外,大家用不同的方式交流讨论甚至解决问题,教师要巧妙的将分享中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升华,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
4、评价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幼儿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帮助幼儿整理游戏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享成功的经验。这种评价不是指结束时的讲评,而是指对幼儿游戏行为表现作分析、研究,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对幼儿游戏作出评价,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教师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对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组织指导工作做作出自我评价,以便改善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组织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近期,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幼儿园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此项研讨活动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观察和解读儿童游戏的专业技能,促使教师在读懂儿童游戏的基础上更好地支持并推动儿童的游戏。
为了做好“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我们通过反复思考,提出了“四步法”的研讨活动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应的操作方法和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步:获取完整清晰的信息
幼儿园中每天都发生着形形色色的游戏,其间有大量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但是,这些游戏场景往往瞬息万变,相关的信息也转瞬即逝;同时,受游戏场地的限制,难以同时满足较多教师一起进入现场观摩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方法,以便较多教师共同聚焦研讨某次游戏。
我们主要采用了“全程定位摄像法”和“局部定点跟录法”。“全程定位摄像法”即用比较专业的摄像机对儿童的某次游戏进行单机位、不间断、全景式的拍摄,自然地记录整个游戏场景与过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原生态地保留了儿童游戏的全部信息,在真实地给教师提供观察解读儿童游戏材料的同时,也为不同研究团队和个人依据各自的观察目标反复观看游戏全过程提供了便利。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全程定位摄像法”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于游戏中儿童的语言或表情、动作等的记录不够清晰。于是,我们在采用全程定位摄像的同时,辅以“局部定点跟录法”。所谓“局部定点跟录法”,即使用小型便携式摄像机或使用手机的录像功能,定点、定人并可适度移动地跟拍儿童的游戏,局部记录某处或某个儿童的游戏过程或片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更清楚地记录儿童在游戏中的各种信息,使得观察解读的依据更加准确,便于教师在了解儿童游戏全貌的基础上聚焦某一现象或问题。同时,这种方法也更方便教师个体随时持机拍摄,获取所需信息。
例如,某中班共25名幼儿,全班的区域游戏活动主要有四项,分别是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建筑工地。拍摄时,我们架设了一台大摄像机,由专门的操作人员对全班幼儿的游戏全景进行连续摄录;同时,将四台小型手持式摄像机分别安放在四个游戏区域,由四位教师随时定点跟拍。录制完成后,我们提供给需要观察解读此次游戏的教师一整套游戏录影光碟,其中包括五段游戏录像:“游戏全过程”“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和“建筑工地”。这组视频材料不仅相对完整、自然,更由于其相互之间可以对照印证,也很真切、清晰。而且,这样的材料能提供给全市14个区县的教师团队同时研讨,并可方便不同教师在观察时按需调取相应画面。
第二步:确定观察解读的目标
在观察之前需要先确定观察目标。我们认为,观察并非只是客观地看,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教师只有明白自己想要在孩子们的游戏中“看什么”。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才有可能清楚地“看到什么”。
一般而言,对儿童游戏进行观察的目的,无外乎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真实面貌,发现并解读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因此,我们提出了两个维度的观察目标,既要看是不是儿童的“真游戏”,也要看儿童在游戏中是否有“真成长”。
1.观察儿童正在进行的游戏是不是儿童自己的游戏
只有儿童自己的游戏才是“真游戏”。从这个观察目标出发,我们主要观察以下四个方面。
(1)游戏目的
观察游戏的目的是否体现了孩子自己的意图,是否反映了孩子的真实愿望,并尝试区分哪些是孩子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哪些是加入了成人要求与设计目的的游戏。例如,x区的游戏研讨团队确定了“儿童游戏目的对其游戏行为的影响”的观察目标。
(2)游戏参与
只有那些真正“能玩的游戏”,才可能赢得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在观察中,可通过重点关注孩子在游戏时情绪是否愉悦、行为是否专注、互动是否频繁等,以了解他们的游戏参与水平,发现他们在游戏中的互动交往、情绪情感、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发展需求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等,从而思考如何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青年教师H制定了“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力水平差异”的观察目标。
(3)游戏走向
教师每次看到的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游戏,无法预先知晓。当我们尝试观察儿童游戏的走向时,我们就有可能看到他们的游戏是缘何自然发生和发展的。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儿童游戏的生成与发展,更可藉此探究并发现这种游戏走向与轨迹不断变化的原因。例如,L区的游戏研讨团队确定了“语言交往如何推进儿童游戏”的观察目标。
(4)游戏体验
儿童在自主游戏时,其游戏内容可能是假想的、游戏情境可能是虚拟的、游戏行为也可能是假扮的,但他们从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所以,当我们尝试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时,我们也一定会从中体悟到孩子们为何对游戏这般挚爱。例如,S区的游戏研讨团队确定了“仿真材料对儿童游戏体验的影响”的观察目标。
2.尝试观察儿童在游戏中是否“真成长”
从这一维度出发,可重点观察儿童在游戏中是否获得了认知、情感、技能、学习品质等方面的成长。不论了解儿童哪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我们都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1)自主性
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应是自主的。因此,无论是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何种“真成长”,我们都要尝试去发现此方面的成长是不是自主获得的,以及是怎样自主获得的。例如,X区的游戏研讨团队观察了某中班幼儿在建构游戏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发现一幼儿在游戏中有五次“离开”和“回归”。每一次“回归”后,他搭建的内容便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和改进。原来他的每一次“离开”都是在寻找解决搭建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2)过程性
儿童是在游戏过程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经验的。因此,我们需要观察他们是如何在一次次游戏中慢慢地积累相关经验,并逐渐表现出比前一阶段更有进步的。例如,笔者在一次大班幼儿合作搭建立交桥的游戏中.重点观察了孩子们是如何想办法将两段立交桥合拢的。结果发现,经过大约8分多钟的探索,孩子们终于在频繁更换和移动材料的过程中意识到,只要将两段斜桥搭在同一个桥墩上,就能完成桥的合拢。
(3)整合性
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还表现出整合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相关信息,关注他们能否通过游戏获得整合性的提升。例如,Y区的游戏研讨团队在“小医院”里观察到一位“小病人”为加入“体检”这一游戏而付出的多方面努力和整合学习的过程:多次与“医生”进行有效的语言互动,合理宣泄屡次被“医生”拒绝的负面情绪,耐心等待并按要求提供病历卡,最终得以完成“体检”。
第三步: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
在明确了观察解读儿童游戏的目标后,如何根据目标从已有的游戏视频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这需要研讨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掌握一定的观察记录方法。在实践中我们真切体会到,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方法必须简便易行,以方便普通教师理解和掌握,并乐意在日常的游戏观察中使用。于是,我们提炼并推荐了如下几种方法。
1.事件描述法
这是一种“点”的观察记录方法,即用文字简要描述儿童游戏中的某一事件,主要起到生动地呈现某一游戏场景的作用。它要求教师所记录的事件必须是真实的,同时强调聚焦具有价值的事实,即所记录的事件必须与之前所确定的观察目标相一致。例如,青年教师H需要观察“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力水平差异”。他运用“事件描述法”记录了某次建构游戏中两名幼儿在同一游戏场景中各自相关的不同情绪反应。为接下来综合比较分析这两名幼儿的专注力水平差异提供了事实依据(见表1)。
表1
场景
幼儿
事件描述
旁边有人说话
甲
教师在旁边指导其他幼儿开展游戏,正在拿材料的她停下来,扭头看,并且目光随说话的人转动,后来笑了一下,继续自己拿材料。
乙
旁边其他幼儿大声讲话,正在搭积木的她扭头看了一眼,低下头继续搭积木。
2.路径标注法
这是一种“线”的观察记录方法,即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标注出儿童整个游戏行进或某一方面演变的路径,主要起到清晰地呈现游戏发展脉络的作用。它要求选用尽量少的文字和有明确指向性的符号,同时需确定游戏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作为节点加以呈现。例如,青年教师T想要观察一组儿童在建构游戏中的语言互动对游戏的推动作用,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从表2中可以看出:T教师记录的中心人物是幼儿1,整个游戏活动中他与四组同伴发生过语言互动。通过积极有效的语言互动,孩子的游戏伙伴关系和游戏内容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表2 (略)
3.表格填写法
这是一种“面”的观察记录方法,即采用一些特定意义的编码,在表格的对应选项中加以填写或勾选,主要起到全面呈现儿童在游戏中某一方面的表现或水平的作用。它要求表格的编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需明确每个编码的意义并能涵盖某类观察内容的方方面面。
例如,L区的游戏研讨团队对儿童A在某次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见表3)。从记录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次,A与同伴的合作主要倾向于自发性协同;而第二次,A的合作行为更倾向于意向性合作。
表3
次数
合作时间
合作方式
第一次
5 ’35”~15’20” (共9分45秒)
Z L
弟一玖
29’50”~32‘20” (共2分30秒)
W T Z
合作方式编 码
命令指挥(M)、威胁告状(W)、妥协服从(T)、自觉配合(Z)、轮流等待(L)、协商帮助(x)、指导示范(D)、运用补偿(Y)、其他(Q)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以上三种观察记录方法较常使用,但并非仅用这几种方法。另外,它们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视需要组合使用,以便从“点”“线”“面”几个维度更真实、完整、准确地观察记录儿童的游戏。
第四步:开展破解问题的研讨
对记录下来的游戏信息进行研讨,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准确解读儿童的游戏并提出适宜的引导策略。因此,我们的研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展开。
1.孩子正在做什么?
教师在游戏中所观察到的事件并非都有价值。虽然在观察前我们已经确立了清晰的目标,但在研讨中却发现,教师们呈现的观察内容与目标之间并不能完全匹配。因此,我们在研讨中首先需要破解的问题就是帮助教师学会提取有效的事件,聚焦有用的事实。例如,S区的游戏研讨团队的观察目标是“高仿真材料在中班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在观察后,每位成员先独立思考并整理自己观察到的事件。然后各自选取一个“小故事”与团队成员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故事与本次观察的目标并不完全匹配。于是,我们组织团队成员共同研讨、去芜存菁,逐渐从一大堆“故事”中提取最能说明问题的四个事件:“两位忙碌的护士”“戴眼镜的眼科医生”“喜欢住院的小病人”“愉快等待的小病人”,然后聚焦这些事件开展研讨。
2.孩子为何这样做?
教师通过反复认真地听、看而提取的事件,如果不加阐释,仍不过是一些普通事件。只有通过研讨发现了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并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才可能形成具有典型教育价值的案例。因此,我们在研讨中需要接着破解的问题是.尝试解读儿童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教师在“小医院”里观察到这样的事件:一位“小病人”在病床上足足躺了16分钟。其间,护士只与她发生两次简短的互动。在剩下的时间里,“小病人”独自躺在床上,偶尔翻翻身、伸伸胳膊腿,还睁大眼睛安静地四处张望……这个过程在成人看来未免无聊乏味,但“小病人”却始终面带笑容,乐此不疲。通过研讨,教师发现,原来该幼儿在扮演“住院病人”,而这是她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这个事件说明,儿童游戏的意愿对其游戏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孩子还能怎样做?
我们认为,完整的游戏观察解读不只是学会“看什么”以及明白“为什么”,还包含“知道要干什么”,即努力寻求并提出能支持和推动儿童游戏发展的策略。因此,在研讨中教师需预想并提出准确的引导建议。例如,S区的游戏研讨团队通过观察发现,中班儿童游戏中的“高结构、高仿真”材料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这样的材料符合中班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能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唤醒并链接真实的生活经验,
支持他们假想的游戏扮演,并获取真切的游戏体验。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进一步研讨,提出了以下策略:吸引幼儿共同营建仿真的游戏场景,适度使用高仿真材料并逐渐减少,尝试运用高仿真材料进行更多不同的游戏假想活动,逐步乐意选用更低结构化的游戏材料等,以便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良好的游戏体验,支持他们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在研讨中,我们强调两个方面:首先,基于儿童。我们要求围绕儿童展开研讨,所有需破解的问题都指向如何发现、解读并引导儿童的游戏;其次,灵活多向。这种研讨可以选择多种游戏事件,反复观看视频材料,多层组合研讨团队,从多种角度分析解读,并提出有效的引导建议,进行实践跟进。
总之,在“四步法”的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中,我们重点帮助教师逐步提升准确体察和解读儿童游戏的专业能力:教师正在学会发现儿童的真实意愿、玩法构想、互动策略、扮演体验,并支持儿童的“真游戏”;同时,也在逐步学习解读儿童自我学习与发展的情况,关注其身心、认知、学习品质等全方位的发展,助推儿童的“真成长”;尤为可贵的是,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研讨活动中,教师逐渐有了能发现的“眼力"、能阐释的“笔力”、能推动的“脑力”,有效提升了观察和支持儿童游戏的能力。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一次组织幼儿玩海洋球后,地上散落了许多球。在组织孩子们捡球时,我发现孩子们想出了多种运球的方法:用头顶球、用脖子夹球、用衣角兜球……玩得不亦乐乎,还吸引了其他班的小朋友驻足观看。何不好好利用这次教育契机呢?于是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果子的多种运法,同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探索运果子的多种方法,初步具有合作精神。
2.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海洋球若干,10只小圈围做的果子堆,圈内事先放些许海洋球做的果子;8只分别做了红绿标记的箱子,3只大游泳圈做的仓库。
2.地上事先撒些“果子”。
3.围裙、袖套、篮子、盆等常见物品若干。
4.音乐:活泼的、舒缓的各一首。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孩子们,猴奶奶请我们去帮忙运果子呢,我们去吧!”
(随音乐做舒展活动:“小猴做运动”。)
幼儿跟着老师做热身运动:上肢(摘桃)、腹背(捡桃子)、跳跃等。
个案观察:活动中,乐乐注意力不集中,旁边的琪琪百忙中推了他一把,提醒他跟着老师做动作。这时配班老师走过来。拉着乐乐的手做动作。善意的提醒,乐乐懂了,赶忙跟着做起了运动。
2.游戏:运果子,启发孩子探索多种方法运果子,要求其遵守游戏规则。
第一次运,将果子捡起来送到果子堆。
“呀!地上掉了这么多果子,怎么办?” (幼儿个别回答。)
“捡果子的时候,怎样做才不会把果子弄坏呢?” (轻拿轻放。)
幼儿第一次讨论游戏规则:轻拿轻放。
“那边有个果子堆,我们把果子捡起来,放到那边吧!注意要轻拿轻放!”师生共同取放果子。
个案观察:乐乐边捡果子边踢着果子跑。琪琪赶忙拦住乐乐,弯腰捡起了被踢的果子。乐乐转而又去踢其他果子。琪琪喊: “老师。老师,有人不轻拿轻放,踢果子了!”
第二次运,将果子从果子堆运到仓库,探索用多种方法运果子。
“孩子们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真能干!”
“果子放在地上,时间长了很容易坏的,不如我们把果子都运到仓库里去吧!有什么好办法能一次多运点呢?”
(幼儿个别回答,重点启发孩子想办法用自己的衣角、衣兜、帽子等帮忙。)
“那就请你用自己的办法运一运,看谁一次运得多!”
(出示各项工具:围裙、头巾、大盆等。) “这是什么?用它们可以运果子吗?”“还有什么办法呢?”
“这么大的盆,肯定装得多,一个人搬不动,怎么办?”
(孩子找人帮忙合作。)
“来,选个你自己喜欢的工具,或者找人帮忙一起运果子吧。注意轻轻拿,轻轻放,看谁一次运得多!”
幼儿自选工具运果子。
“孩子们,我想知道,谁用大盆装果子的?你和谁合作的?” “合作的时候心情怎样?”幼儿个别回答,体验合作的快乐。
幼儿与同伴合作运果子:合作规则的建立。
个案观察:乐乐由于自律性不强,可能平时人缘也不太好,导致没入愿意与他合作运果子。看着来来往往、三三两两合作的同伴,乐乐羡慕不已。这时配班老师走过来,主动邀请他一起运果子。乐乐高兴起来。运了一会儿,老师鼓他去找同伴。乐乐主动走到琪琪和圆圆一组,三人讨论了一番,乐乐点了点头,大家又忙乎起来。
第三次运果子:从仓库装箱运到市场,学习遵守游戏规则,俩俩合作完成任务。
“我们要帮奶奶把果子运到市场去卖。去前要先装箱。” “每两人一个箱子。找个好朋友,手拉手,排好队,我们去取箱子。”
“每箱装到标记这儿就可以了。”
“装好了,真棒!现在我们要来一个运箱子比赛!看着自己箱子上的标记,是红标记的就是红队,站这边;绿标记的就是绿队,站那边。”“怎么运呢?哪两个小朋友先来试试看!”
“两人抬好箱子,走过小桥,送到对面的商店里。过小桥回来后拍一下后面小朋友的手,后面一组接着走。”
如果有孩子退着走,引导孩子正确方法:“退着走,过小桥时会怎样?那怎样走才安全又方便呢?” (两人一前一后都朝前走,既安全又方便。)
第三次:老师要求遵守的比赛规则。
个案观察:听说要比赛,乐乐组里的人都很关注乐乐,一再提醒乐乐不要犯规,不然影响集体成绩。经过前面的游戏协作,乐乐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最后的成绩也表明,乐乐在比赛时完全能遵守规则,并按规则不折不扣地完或任务。
小结:你们将果子安全送达,猴奶奶特别感谢你们!劳动真光荣!
3.放松,体验劳动的快乐。
“来看看我们的劳动成果吧!”师生共同参观商店前排得整整齐齐的箱子,体验劳动真快乐!
“我们一起跳个快乐舞吧!”听音乐,师生共同跳舞庆祝。
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的启示
第一次:“轻拿轻放”规则的建立——讨论中决定大集体规则。幼儿自己讨论、决定规则,并相互要求,全体遵守。
第二次:与同伴合作运果子——幼儿间建立的具有约束性的小集体规则。
第三次:比赛中老师要求遵守的规则。
大班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步建立,他们已经能够逐渐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大家一起讨论形成的规则和老师要求遵守的一些集体规则。在与同伴交往时,合作意识增强。他们往往喜欢选择与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进行有规则的合作游戏。上例中,乐乐逐渐明白了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琪琪能在约束自己的同时指导、提醒乐乐遵守游戏规则。能力强的幼儿甚至自己组织新游戏,或向朋友解释游戏规则。
大班下学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比如音乐、体育、棋类等游戏,他们自己遵守游戏规则的同时,还“眼里容不得沙子”地约束着同伴,对违规的同伴,他们往往会“打小报告”、“孤立”或“群起而攻之”。
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完全自律。规则对孩子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许多孩子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所以老师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游戏规则不是用来约束幼儿的,它应该是为满足幼儿的需求而服务的。
当乐乐找不到合作伙伴时,老师关注了他的需要,主动来到他身边,与他一起想办法运果子。接着在老师的鼓励下,乐乐主动与琪琪和圆圆合作,组成了一个小集体,这是幼儿交往的需要,也是游戏活动的需要。
2.身体力行永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出现不和谐音时,不要一味限制、约束。在开始的热身活动中,老师看到乐乐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指责,而是行动介入,提醒、帮助乐乐遵守活动规则——听老师讲,跟老师做动作。规则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身体力行永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3.详细分析幼儿出现犯规的原因,对症下药。
原因一:游戏内容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太难的,幼儿无法达到要求;太简单的,幼儿提不起兴趣,所以,老师应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
原因二:幼儿好胜心过强,导致游戏过程中无法遵守游戏规则。这时老师应提醒孩子:想有好成绩,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再快也没用。千万不要迁就孩子。
原因三:幼儿缺乏游戏经验。老师应该丰富孩子的生活和游戏经验,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帮助孩子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并让幼儿充分体验遵守规则获得的游戏快乐。
本次活动反思
1.注重活动的层次。在引导幼儿探索果子的多种运法时,老师提出了从易到难的要求:让幼儿先一个人运果子,然后两人一组合作运,再尝试竞赛运果子。每次探索不同的玩法,及时捕捉并肯定幼儿有创意的玩法,并提供幼儿相互学习的机会,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乐趣。
2.不断提升兴趣。在竞赛运果子时,幼儿须遵守游戏规则。教师也参与其中,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使活动达到高潮。
3.注重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本次活动中老师特别注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幼儿在玩中锻炼,发展了幼儿走、跑、跳等方面的技能。
另外,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迁移幼儿的已有经验,大大促进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孩子们大胆想、勇敢做,气氛轻松活跃,孩子们玩得尽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幼儿的身心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试谈大班联合游戏的尝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游戏室内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