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是一种可供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操作性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进程,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之一,区域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也因此成为了当下幼教同行们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非常有幸,受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院长的邀请,以游戏观察员的身份观摩了江阴市实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策略有了更为深入而细致的思考。操作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载体,是幼儿学习与探索的中介和桥梁,其设计与投放直接关系到区域活动的质量。如何使区域材料成为推动幼儿自主发展的载体?结合观摩中的观察发现简略说说我的思考和观点。
发现一:操作材料的生活味
与生活紧紧关联的事,才是儿童最希望最喜欢最能胜任的事;富有儿童生活趣味的材料,才能唤起儿童曾经的生活体验,并激起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愿望。我在小班美工区看到一份“家”的区域材料,孩子们在这里为他们喜欢的小动物造新家。“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熟悉而温暖的,这份材料的制作主题贴近幼儿生活,使得孩子们的创意活动极富激情,制作过程也个性迥异,凸显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构思。再如中班的“配早餐”,孩子在找找配配过程中感受健康的生活理念,整个材料设计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还有大班的“找找昆虫在哪里”,教室外的几棵大树上藏着昆虫,孩子们用望远镜寻找着,不时发出兴奋的叫声:“我找到了三号虫啦!”从孩子们欣喜的神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是如何沉浸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之中,他们快乐地与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发现。我也沉浸在孩子们的观察之中,由衷地佩服老师们的智慧,将教学空间延伸至大自然中,不仅让孩子们真切地体验到望远镜的强大功能,更把教育的视线拓展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幼儿就需要这样与自然、与昆虫亲密接触的深度探究!
“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教育应该关注来自儿童生命状态过程中的信息。生活与学习二者有机融合,这样的活动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这样的学习是自然与无痕的。我想,这正是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的一种学习空间,这才是能够激发幼儿投身其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二:操作材料的多指向性
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其经验往往是综合的,不会出现语言、社会、认知、动作等领域的割裂或是孤立的单一性,这就需要活动中所投放的游戏材料具有多指向性。比如:小班的“动物乐园”,通过“我的家在哪儿”“我去哪儿了”“找找我在哪儿”三个问题,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动物的数量,感受光与影,增进对动物的认识。中班的编织区,幼儿在其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练习精细动作,发展空间感,享受无尽的乐趣和成功感。多指向性材料的提供,让幼儿乐此不疲,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获得能力提升和智慧增长,这就是区域活动的魅力所在。
发现三: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操纵环境主动建构的结果。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建构知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活动中要设法向幼儿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具有趣味性的材料,达到玩中学的理想状态。
建构区内,几个孩子正在搭建着各种高楼,空间中悬挂了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这是为什么呢?我与班内老师交流,才发现这是老师特意设置的:孩子们在建构区练习垒高的技能,可“高楼”常会因自身技能或朋友碰撞等原因而倒塌,以致于选择建构的孩子日益减少……“我搭的高楼要高得能碰到空中的小鸟!”一个孩子建构时的自言自语激发了老师的灵感,在空中错落有致地垂挂一些小动物如蜜蜂、蝴蝶等,幼儿可自由选择某一高度的小动物作为自己的建构目标不断练习垒高,这既避免了同伴间的相互干扰,也给了孩子们尝试新挑战的信心,赋予了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发现四:操作材料的层次性
区域活动要有益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有差异的学习,因此活动材料的提供要具有层次性。我看到中班有这样一份操作材料“我的小印章”,幼儿根据底版上的不同圆形找相应的“印章”与之匹配。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这份材料对于中班幼儿的挑战性显然不够,还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以满足班内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如将“我的小印章”设置成难易程度不同的星级挑战:一星如图八,这时幼儿只要大小匹配;二星——可以调整底版图形的颜色,这样幼儿在操作时除了大小匹配还要兼顾颜色;三星——在二星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形状;四星——将底版制作成立体的,让幼儿戴上眼罩闭眼操作,这时孩子除了一一对应以外,触摸觉也将得到锻炼,有了更大的挑战。这样的话,操作材料的层次性增强了.幼儿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技能的练习和能力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材料才能真正给“儿童需要”提供有效的支持。
材料是智慧的老师设计的.玩法是个性的孩子决定的,不可言传的教育智慧就在这生动的环境中生长。虞永平教授曾说过:“使材料成全儿童的梦想!”的确,操作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的种类特点刺激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区域中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操作材料,也就成为了我们教师的一项专业基本功。因为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有事可做,做符合他们天性的事,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做能感受挑战的事,做有趣味的事,做能激发思维的事……我想,这是我们将共同努力并为之追求的!
幼儿生来有着对戏剧活动的痴迷,他们通过模仿、幻想与假装,满足了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戏剧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的戏剧天性,通过激发幼儿的戏剧创作,发展其空间、语言、身体一运动等多种智能,促进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除了开展专门的、正式的戏剧教育活动外,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以捕捉到戏剧教育的契机。本文讲述了大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活动中萌生戏剧表演兴趣后,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共同经历的一次戏剧活动。
●建构区“场景”中闪现戏剧的火花
在游戏分享时间,幼儿纷纷表达在区域游戏中获得的新感受、新经验。小小告诉大家:“我们今天搭的是下水道,玩的是《下水道历险记》(幼儿最近一直在阅读的绘本)的游戏。”“那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吧!”教师鼓励道。曼曼是今天建构区里的“建筑队长”,他指着他们搭建的作品兴奋地介绍说:“我们搭了一个好长好长的下水道,可以先从一个地方进去,然后在里面游来游去,最后找到出来的地方。”他一边说一边扭动着身体,做出游动的样子。其他幼儿也被建构区里曲折交错的下水道造型吸引住了。“为什么要搭下水道呢?”教师试图了解幼儿的搭建意图。曼曼答:“因为下水道的故事很好玩,而且下水道也是个洞(本月正在进行‘神秘洞’的主题活动,幼儿对有‘洞’的事物特别敏感),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搭一个下水道。”“那你们四个入是怎么分工的呢?”教师追问道。“我们一起搭的,有的人搭入口,有的人搭管道,还有的人负责搬运积木,他们还会把积木放在管道里让它们滚下来,就像下水道里的水一样。”教师接着问:“你们的下水道里也有小鸭子(绘本里的角色)吗?”“有啊!”“在哪里呢?”小小拿起一块长方形积木,笑着说:“看,这就可以当作水,‘哗哗’地流下来,也可以当作鸭子,‘嘎嘎嘎’。”曼曼想了一想,站起身来,伸出手指比划着:“我还拿手当小鸭子呢。”
眼前这个“下水道”对幼儿来说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空间探索和技能学习,他们正沉浸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酝酿着一部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绘本剧。这个“下水道”蕴含着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与其说是一个建构作品,不如说是一个场景,一个包含了故事情节和行动路线的戏剧场景。孩子们在描述“下水道”的构造时,就已经在想象着下水道里可能发生的故事,里面可能会有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可能会做些什么。
如果追随孩子们对下水道的故事所产生的浓厚兴趣,支持孩子们将刚萌发的戏剧创作愿望付诸实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教师决定与孩子们一起开启一段未知结果的戏剧创作旅程。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将“下水道”保留下来。接连几天,建构区人气很旺,“下水道”的内部结构在不断被丰富、完善,各种版本的下水道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聚焦“冒险”话题,丰富建构内涵
大班幼儿已经养成了每次搭建前先设计图纸的习惯。这天,建构区的孩子们正拿着纸和笔讨论着什么。一个说:“这里应该有一个圆形的盖子,可以从这里进去,旁边还有大楼。我家门口的下水道口就是这样的。”另一个说:“我要在这里搭一个隧道,因为污水要排到大海里。小鸭子还可以去大海里游泳呢。”
这时有幼儿提出想在“下水道” 里搭建游乐场:“这样下水道里面的动物就不会无聊了。”“游乐场里面有摩天轮,还要有过山车。”但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设计,双方争执不休。这时,教师在一旁貌似不经意地问道:“小鸭子是去冒险的,那什么是冒险呢?”“冒险就是有很多危险的事情。”“那你们想想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的事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孩子们想到小鸭子可能会遇到坏人,可能会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还有幼儿说:“下水道里面有好多老鼠,他们可能会抓住小鸭子,不让小鸭子出去。”
在孩子们天马行空般地想象小鸭子在下水道里的奇遇后,教师引导他们聚焦到“冒险”这一戏剧情节,沿着这一方向深入思考下去。随着情节的不断丰富,幼儿又引入了新角色——老鼠,由此引发了同伴间关于老鼠和小鸭子如何相遇、如何互动的讨论,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有趣的戏剧冲突。在孩子们的共同构思下,“下水道”工程不断丰富,最终,《下水道历险记》的图纸中出现了各种有趣的场所和设施,如大楼、下水道入口、管道、老鼠的家等。
●由表演中的冲突引发对表演样式的探索
幼儿在建构区的表演伴随着搭建而进行,但由于区域空间的局限,他们的表演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动作施展不开,角色动作幅度稍大就会碰到甚至撞坏“管道”等,幼儿之间矛盾频现,表演时常因故中止。
于是,教师有意识地抓拍了一些幼儿发生冲突时的照片,并呈现在集体面前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幼儿很快总结出:地方太小,身体太大,不好表演,会把积木弄倒。“那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让幼儿接触了木偶戏等资源,以拓展幼儿对戏剧表演样式的认识,还投放了各种偶剧材料,从皮影到提线木偶,从指偶到手偶,幼儿被有趣的道具所吸引,跃跃欲试。到底哪种材料适合在建构区里使用呢?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幼儿把每一种都拿来试一试。不出几天,教师发现木偶、皮影、面具等材料都被晾在了一边,指偶成了他们在建构区首选的表演道具。他们说:“指偶很小,容易表演。”“用指偶不会碰到别人。”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幼儿形成了对表演材料的认识,指偶因而成为建构区里替代肢体表演的最佳道具。
指偶的加入使得角色的数量有所增加,发生在下水道里的故事也因此而更加生动和完整了。有的幼儿戴着小鸭子指偶,压低嗓音说:“我一定能出去的,我是游泳健将!”有的幼儿戴上小兔子指偶,让自己的手指化身为一只小兔子,在“管道”里蹦蹦跳跳。有的幼儿一手套一个指偶,左手扮老鼠妈妈,右手扮老鼠宝宝,一会儿发出甜甜的嗓音代表老鼠妈妈,一会儿发出细细的嗓音代表老鼠宝宝。
这一天的历险剧情是这样开场的:小鸭带着自己的好朋友小青蛙和小兔子一起去下水道历险。小兔子跑在最前面:“看我跑得多快。”“那你等等我,我只能跳着往前。”小青蛙紧随其后……这时,有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下水道里面会有很多水,是水路,鸭子会游泳,青蛙也会,可是小兔子不会啊!”其他幼儿也说:“是啊,兔子会被淹死的。”“那怎么办呢?现在兔子没有路可以走啊。”“那我们赶快建一条马路,这样,不会游泳的动物也可以走了。”说完,他们拿起积木沿着“管道”内侧建了一条窄窄的“马路”。过了一会儿,扮演小兔子的幼儿突然停了下来,说:“我觉得还可以骑着马在路上跑,这样会跑得更快。”说着,他开始拿积木到“下水道”外的一处空地上搭建“马棚”,一边搭一边对“动物”伙伴们说:“你们先走吧,我一会儿就来,我多做几匹马。你看,它们可以这样跑。”说着,他拿起一块积木演示着,积木在他手里变成了一匹飞奔的骏马。
可以看出,幼儿在建构区中的表演是非正式的、即兴的,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在这里,幼儿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所有幼儿互为观众,没有台前、台后之分,也没有出场、候场之别,所有人都百分之百地专注于自己的角色。
总之,在建构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由幼儿自己搭建的场景(建筑)激发了他们对于角色、情节的创作,这可以说是对“场景先行”的戏剧创作思路的一种探索。发生在建构区的戏剧活动使得建构活动和戏剧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既给了幼儿与建构作品深入“对话”的机会,提升了建构区游戏的情境性、互动性,又使建构作品在一个生动的戏剧情境中随着角色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我们开始正视幼儿的“学习问题”,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学会了转换视角看待儿童的学习,转变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变成以儿童为主体的“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不同幼儿都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或快、或慢、或模仿、或创造,但是他们都在沿着自己的路线摸索着,前进着。所以我们坚信:幼儿能在生活、游戏中尝试自主学习建构学习经验,并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对于幼儿未来成长更有益。这是教师儿童观、教育观的改变。然而,观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上,但是行为的转变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固有的一些责任心、教育目标常常会左右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纠结徘徊在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与实现教育目标的十字路口,实际上,我们还是没有处理好幼儿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关系。怎样观察幼儿的学,怎样在学的基础上用顺应和支持幼儿想法的方式教,这真的需要我们深人探究。
当我们开始认识到要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做到了退后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退后之后,什么时候进?怎样进能够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发展?近期,以我班区域游戏作为现场进行的一次深入研讨,再次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获得了一些感悟。
说一说“介入”
什么是“介人”?在字典中“介入”的中文释义为:进人事件之中进行干预。浅显地说,“介入”就是我们进入到了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想法进行了干预。但是教师的“介入”是否是幼儿需要的?介入的时机、介入的方式和内容是否正确?这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我们的困惑
其实我们研究“介入适时不适时”“介人的方法是否能够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有段时间了。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们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当孩子不会玩儿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玩儿,用我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有的老师认为:不能光和孩子玩儿,还得和他聊天,一边玩儿一边了解他的想法,然后顺着他的想法和他一起做。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老师们对于“介入的时机”的问题是有思考的,但是思考得还不够深入,准确地说,是没有从“儿童”这个学习的主体的角度去思考“介入”的问题,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也就是“教”的角度在想该不该介入,如此,难免主观。致使介入也不一定是幼儿的需要,可能还会引导幼儿按照教师的思路走,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介入时常出现的问题。其实,只有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表现仔细观察,分析识别;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介入后的支持才会有针对性、适宜性、有效性,才能探索出不同情景下的针对不同幼儿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
那么怎么观察?又怎么分析呢?近期的一次工作室的实践现场研修给我带来了思考。
现场回顾及思考
这是一次大班活动区观摩开放,近30名教师对该班幼儿的活动进行现场观察、录像、照相,了解幼儿的学习需要、学习方式,在分析、解读幼儿的基础上探讨支持的适宜性问题。
【现场回顾】游游选择的游戏是“小老鼠吃奶酪”,这是一个正方形的玩具,横竖共有9个格子,每个格子有一个奶酪块小老鼠。游戏规则是,首先按照题卡上的图示摆放奶酪块,小老鼠的屁股朝上;在规定区域里尝试滚动奶酪块,但不可以把奶酪块里的小老鼠拿出来;所有的奶酪块里面的小老鼠全部头朝上即闯关成功;长方形的奶酪块滚动时可以竖起来。在游戏开始时,她随意翻开了一页玩具中的题卡,并按照题卡上的提示尝试进行游戏。当她尝试将题卡上的3块奶酪全部翻过来时,发现很困难。这时,开始有老师在围观她的游戏,她抬头看了一眼围观的老师,低下头继续摆弄,摆弄了一段时间没有成功。渐渐地,在她周围有五六名老师一直观察她游戏,她们想看看她是怎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这时我发现游游的头越来越低,几乎贴到了玩具上,她偶尔偷看一下周围的人,双手摸着玩具有一点微微的颤抖。
看到了游游的表现,我知道我应该“介入”了。游游平时比较胆小,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特别不爱讲话。当她看到那么多入围着她,她的身边又没有同伴陪伴她时,有些紧张;并且她始终翻不过来没有新的成功,也让她缺少了自信。我要过去先给她一些安慰,并且陪伴她一会儿,减少她的紧张情绪。同时要跟周围老师做一下示意,让大家离开一点,给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我走过去蹲在她身边说:“游游,你怎么了?”她没有说话,我又说:“你是不是觉得紧张?”她点点头。我说:“你需要我陪你玩儿一会儿吗?”她又点点头。我就蹲在她的身边看她玩儿,但是她仍然没有操作手中的材料,我想,可能她还不确定应该怎样进行。面对围着这么多参观的老师我该怎样支持她呢?是继续鼓励她玩儿,还是建议她换一个游戏?我询问了游游自己的想法:“你想继续这个游戏吗?”她又点点头,看来游游今天想坚持自己的选择,接受挑战。
【思考】我先安抚了游游的情绪,并告诉她我会陪伴她,试图让她尽量放松自己,因为良好的心情也是支持幼儿继续游戏、让幼儿思维活跃起来的关键。看着游游犹豫不决的样子,我想到她平时玩这个玩具时,总是很快就换玩具玩了,特别不能坚持。而今天可能是因为人多,不好意思换。另外,好像这个玩具的玩法她也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询问她是否想要换个玩具玩,我是想了解她是否可以坚持。得知她决定继续玩后,我想,人多又太关注她虽然让她有些紧张,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她好强的心,让她能够坚持下去,这对这个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也未必是坏事。
【现场回顾】我又在她旁边看着她摆弄手中的奶酪块,见她把一块长方形的奶酪块拿起来放下,又拿起来放下,很犹豫,我提议和她轮流进行游戏,我走一步她走一步。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奶酪不能翻转的时候,她会直接就把奶酪翻过来,让小老鼠的头露出来。我告诉她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游戏规则不允许这样。考虑到她选择的题卡比较难,我建议她选择简单一些的题卡尝试。游游听取了我的建议,选择了一个4块方形奶酪的题卡,开始尝试。在游戏过程中,当出现奶酪无法翻转的情况时,她又不知道该怎样进行下去了。
【思考】当游游表示愿意继续玩儿的时候,我内心开始纠结:怎么办?她不会玩儿我该怎样指导?该直接告诉她玩法,还是等着她自己去发现?带着内心的纠结,我建议和她轮流玩,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操作帮助她掌握游戏的玩法。但事与愿违。当她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举动时,我马上纠正了她,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我又有些不确定是不是应该说,担心这样的要求会让她失去成功的可能。
于是在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我向到场观摩的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两个困惑问题。
案例分析研讨
我的困惑:1.当游游表示愿意进行游戏时,我应该怎样去支持她,让她能够顺利完成游戏?2.当她在游戏中出现与游戏规则不符合的做法时,我是不是该去纠正她?
◆孩子想要继续游戏时,我如何支持?
首先,在阐述关于第一个困惑问题的观点时,我说了心里话:面对着当时那么多人在旁边看着,我判断出孩子不会玩这个玩具,但是我不敢说,怕说多了会被认为没有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看到整个游戏过程的黄老师给了我一个“答案”,她说:“我看了她一会儿,她怎么摆弄也弄不出来让小老鼠的头朝上。我就问她:‘你会玩吗?’她摇头。我提议和她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游戏的玩法。我们一起翻看了题卡上的说明,并按照说明一步步进行了尝试操作。熟悉了玩法后,我们从题卡的第1关开始进行游戏,面对简单的第1关只有一块奶酪,游游很快就完成了。完成之后她脸上僵硬的表情稍稍的松弛了一些,然后她继续进行第2关,同样很快完成了,游游显得很高兴。到了第6个关卡时,奶酪块数增加到3块,还出现了大块的奶酪,游戏的难度增加了。我发现当奶酪没有地方翻转的时候,她会直接就把奶酪翻过来,让小老鼠的头露出来。对于这个行为,我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当游游能够轻松进行游戏后,我就去看其他区域中孩子们的游戏了,到活动区结束时,她告诉我她完成了13关,还高兴地告诉了我她的名字:‘老师,我叫游游一’。
观察分析得好细致。这也使我意识到,我纠结的原因还是把自己摆在了第一位,考虑的都是自己在这个时候别说错,别做错,而导致没有沉下心来关注孩子此时此刻需要的是什么。虽然我已经关注到了游游的心理需要及时进行了安抚,可是对于她到底“难在哪里”“需要什么”没有继续深入观察和分析,导致她接下来想要继续游戏,却没有获得我适宜的支持。实际上,她最需要的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个心理需要我没有把握住。
◆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可以违反?
我的第二个困惑问题来源于我自身的特点,我是一个比较遵守规则的人,所以当孩子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总是会提示他们遵守规则,可是在今天的游戏中这样做适合吗?我很困惑。
在大家结合自身经验讲述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后,我认识到,某些情况下的规则是要坚持的,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社会规则,但一定是幼儿理解的;而有的时候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规则应该可以变化,特别是当规则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时,它甚至是可以淡化的,可以先玩起来。特级教师沈心燕说,在游戏活动中,不妨把规则称为玩法更加能够让孩子从心理上去接受它。而游戏的玩法应当是为幼儿游戏服务的,玩无定法,孩子才能够不断地去创新、去探究、去挑战。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
在今天的游戏活动里,游游的需要,一是安全的心理氛围,二是了解游戏的基本玩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即将成功而又无法实现的时候,孩子对于成功是十分渴望的,所以她会选择最直接的办法——直接翻转奶酪块,她也许想用这个方法反推游戏,从而帮助她找到方法,完成这个游戏,这是她的一种学习方式。此时此刻,遵守游戏中要求的玩法和规则显然不如她用自己的方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
对“介入”的新认识
通过上面的案例以及研讨中大家观点和思维的碰撞,我对介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站在身边
当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幼儿身边关注幼儿游戏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对幼儿的游戏产生了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介人”了。
◆表情和动作
作为指导教师也好,作为观摩活动的参与者也好,教师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会对幼儿的活动产生影响。当你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看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审视”;当你的表情出现了微笑、点头时,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肯定”;当你举起手中的相机拍照或录像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欣赏”。
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幼儿的心理活动也是支持他们能否顺利进行游戏的关键因素之一。
◆语言交流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帮助,能不能促进其完成自己的活动目标,是需要教师通过幼儿的行为进行判断、分析,之后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确定的。当然,交流需要技巧,首要的原则就是在孩子允许的情况下、想说的情况下介入。不同孩子的表现,教师交流的内容是不同的,当孩子的情绪不高或认知不足的时候,可以说“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吗”;当孩子属于技巧不熟练时,可以说“你需要我的帮助吗”;而对游戏进行得比较顺利的孩子,我们可以“请求”他说一说自己的“秘诀”,说的过程就是他梳理经验的过程。
这一次的研讨活动让我对“介入”有了新的感悟,谈到“介入”,作为一线的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面对众多观摩者、众多专家的时候,就变得不敢做不敢说了,因为怕说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还是教师自己的得失心占了主导地位,而没有考虑到此时此刻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教师应当放下自己,以幼儿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平时必须下功夫积累观察分析经验,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对幼儿与游戏材料的互动加以分析和把握,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到这些,我们“介入”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游戏活动有趣的轮胎游戏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通过有趣的轮胎游戏练习单脚跳和爬行动作,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体会合作游戏的快乐,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有趣的轮胎游戏教案吧。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轮胎游戏练习单脚跳和爬行动作,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2、体会合作游戏的快乐。
3、通过玩轮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及扩散性思维。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自行车轮胎每人一个。(有大小)
2、课前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
活动过程:
1、火车律动进场。
(1)幼儿用轮胎一个套一个,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2)自编轮胎操。
2、通过轮胎练习单脚跳跃。
(1)通过故事《龟兔赛跑》引起幼儿练习单脚跳的兴趣。
我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和乌龟赛跑谁得了第一?兔子很后悔在半上睡觉,决定和乌龟在比赛一次,它们都在为比赛积极的准备着,我们也来学学兔子和乌龟的本领,也象它们来比试比试. 兔子是怎么跳的? 我们今天增加点难度用轮胎来练习单脚跳
(2)让幼儿自由探索用轮胎单脚跳的方法,请做得好的幼儿示范。
(3)教师小结。
(4)练习行进单脚跳 。
3、练习模仿乌龟肩胯轮胎手脚着地爬并探索手脚协调快速爬的方法。
(1) 幼儿尝试、讨论,总结出背龟壳的方法。
(2) 请做的好的幼儿示范动作,幼儿互相学一学。
(3) 教师小结。
4、游戏“龟兔赛跑”
(1) 根据意愿选择游戏角色。
(2) 讲解游戏规则。
(3) 游戏两次交换角色,鼓励表扬在游戏中坚持到底的幼儿。
5、好玩的轮胎游戏。
其实轮胎还有好多种玩法,我们一起来玩玩看.
活动反思:
孩子们更喜欢和轮胎做游戏了,而且特别喜欢独出心裁,每当他们想出一种新的玩法,都会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能够这样玩。”“老师,我可以那样法玩。”并且会不厌其烦地逐个告诉其他小朋友,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他们语言能力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传统式区域运动”是近年上海市幼儿园中比较倡导的一种运动形式,目的是为了丰富幼儿的运动经验,并让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运动场地、运动内容进行活动。但是每个区域的运动内容基本是教师设计好的,由于玩法相对固定,幼儿在活动中更像参加“游园会”,每个运动项目玩一玩,喜欢的项目多玩玩,不喜欢的项目少玩或不玩。过程中,由于每个内容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能够锻炼到幼儿不同运动能力的,因此,幼儿的活动一定能够冠以“运动”之名。
自从“安吉式运动”得到了专家推荐后,幼儿园同仁们开始思考并尝试效仿。“安吉式运动”提供给幼儿大量材料,不固定玩法,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与材料互动,发明创造玩法,有的玩法完全能够冠名“运动”,有的玩法冠名少量“运动”,也有的玩法似乎无法冠名“运动”(更类似表演游戏、装扮游戏),它的运动量问题可能就要遭到质疑了。
下面的案例就是以“安吉式运动”为范例尝试的做法。当孩子自主决定材料的使用方法时,发起了他们的游戏——送快递、卖水果等。有的行为是“运动”,例如搬运快件、搬运水果箱,有的行为不是“运动”,例如坐着卖水果、装货物。作为被要求严格执行“2小时户外运动”的教师开始矛盾和纠结了。想到此,我想这又回到了一个原始的问题——“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幼儿的学习是整合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势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也指出“领域之间、目标之间是相互渗透和整合的”。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运动中有游戏,在游戏中有运动。再回想一下儿时无比热爱的游戏,在与小伙伴玩打仗游戏时,快速奔跑躲避追逐,钻过栅栏,从墙头跳下,向“敌人”用力扔着石块子弹……试问,这是“游戏”还是“运动”?当我们要求孩子“游戏”只能发生在室内时,当我们设计一些情境性的投掷运动、奔跑运动、钻爬运动时,当我们精心设计室内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时,是不是人为地把孩子的学习割裂开了呢?
时间:2014.9.29
地点:户外方操场
活动:小班混班区域运动
主要幼儿:小二班的近10位宝贝
活动过程观察实录
今天区域运动,我负责方操场的器械摆放,以及这里的观察指导。此区域的材料,除了平日的大小过河石,还新增了小班家长搜集的大大小小的各式纸盒、纸箱。教研组长决定今天将这些纸盒纸箱投放在这里,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投放时,我们几位老师简短地交流了纸盒是否需要将开口处封住,最后决定,今天就将原始的纸盒(有一面敞口的、也有两面都敞口的)投放进去,看幼儿的活动情况,再做定夺。
阶段一随意探索
小懿首先开始了造小路,在他的影响下,开始有两三个幼儿与他一起把小路加长。散落一地的纸箱此时没人问津。不一会,Happy拿起一个小纸箱,开始走小路。
师幼互动
1.适时赞赏拼小路的幼儿,如“哇,你们拼的小路越来越长啦”。
2.适时鼓励“发明”纸箱玩法的幼儿,如“原来纸箱可以这样玩啊,带着纸箱在小桥上走一走”。
阶段二装、搬
随后,开始有孩子把过河石往纸箱里装。很快,出现了更多的模仿者,他们装好后,抬着重重的纸箱搬来搬去,很开心的样子。在装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拿到了较小的箱子,为了装进过河石,他开始了对“纸箱与过河石大小关系”的探索。小懿起初拿了一块比较大的橘色过河石,试图将它塞进去,可是无论怎么用力,还是不成功,于是他换了一块较小的黄色过河石。为了能多装些过河石,他开始研究过河石以何种方向放进去,能再多放一块。最后他将过河石三角形的一角先放进去,再将另一个过河石与它面对面放进去,就成功了。
与此同时,羽希在一旁开始了大小箱子装来装去的探索。
师幼互动
1.询问幼儿行为的意义:“你在往纸箱里装什么啊?”“你在搬什么啊?”幼儿回答:“这是我的信,装进快递里面。”“我在装东西,运货。”
2.赞赏幼儿的行为:“你的力气好大啊,能搬动这么重的东西!”“哇,你装了这么多,真是大力士!”
阶段三 出现情节
突然,小希搬着她的纸箱走到我面前说:“这是送给你的快递。”我马上接过来:“谢谢你,我的快递这么快就送到啦!让我打开看一看。”随即,不少幼儿加入了送快递的游戏,他们都兴高采烈地搬着“快递”涌向我,纷纷说着:“这是你的快递,我送来啦!”“我是邮递员!”我也无比开心地接过这么多快递:“谢谢你们哦!今天收到的快递可真多啊!”识很多字的小咪从“快递”里拿出一块过河石,指着背面印着的红色“长宁实验幼儿园”印记说:“我是按这个地址送来的,长宁实验幼儿园。”其他孩子看到,也开始找“地址”,并模仿小咪的样子,边指边读:“我也认识,长宁实验幼儿园。”几位“快递员”拥在我旁边,用期待的眼神等待我的反应。于是,我一一假装拆开快递,说:“我的快递全收到了,我假装已经把它们都取出来哦,快递收下了,你们继续去工作吧!”于是孩子们散开来,有的说:“我走了哦,我去上班啦!”
师幼互动
1.作为玩伴,积极回应、参与孩子发起的游戏情节。
2.适时对游戏情节的发展给予引导、推进。
阶段四情节变化和产生矛盾
小咪把一个黄色的纸箱搬到操场一角,一边摆弄箱子,一边说:“我在卖香蕉,这里面装了好多香蕉。”小懿走过来听到了小咪的话,立刻坐下来,把自己的箱子摆在面前说:“我在卖葡萄。”后来羽希也加入了他们:“我卖苹果。”坐在一起的几个孩子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突然,运动场的另一头发生了状况,只见军军和琪琪在争抢一个纸箱,我赶紧跑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琪琪说:“我想要这个纸箱。”我问军军:“可以给琪琪吗?”军军说:“不可以,我也要纸箱。”我说:“那怎么办呢?两个人都想要纸箱,可是只有一个纸箱。”军军说:“轮流玩。”我说:“好主意,可是谁先玩呢?”琪琪说:“我先玩,然后军军玩。”我说:“可以吗?”军军:“不行,我先玩,然后她玩。”琪琪立刻答应了,松了手。军军拿着纸箱转身就走,我叫住军军:“琪琪对你真好啊!她让你先玩,你应该对她说什么?”军军立刻说:“谢谢琪琪。”我接着说:“这次琪琪让你先玩,下次你让琪琪先玩,好吗?”军军点点头。我又大大赞赏琪琪:“你让了军军,真好!轮流玩,两个人都能玩到。”
师幼互动
1.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游戏想法告诉同伴。
2.引导发生矛盾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并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赞赏出现亲社会行为的幼儿。
因此,无需纠结,孩子的户外活动就理应如此,教师精心投放的户外活动材料,必然会更多引发幼儿的运动行为,而这些运动行为,是伴随对于孩子来说的游戏而自然发生的,学习也在游戏中自然地发生着。
几只乒乓球破了,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它剪成了乒乓球花,放在自然角里供观赏。一天,有个孩子给一个盆栽浇水时,一个乒乓球花掉到了一旁沾上水的垫板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乒乓球花飞快地旋转起来了!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这个有趣的“意外”一下子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乒乓球花为什么会旋转的呀?见此,我马上又用几个乒乓球剪成乒乓球花,把它和垫板一起放到科学区角,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
孩子们很快发现让乒乓球花旋转起来的秘密是水。那么,水是怎样让乒乓球花旋转起来的呢?我问了孩子们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垫板上没有水,乒乓球花会转起来吗?
2.女口果有水的垫板平放,乒乓球花会转起来吗?
3.如果有水的垫板倾斜着放,乒乓球花会转起来吗?
4.垫板上水的多少与乒乓球花转动的速度快慢有关系吗?
5.可用什么办法让乒乓球花转得更快?
不几天,孩子们玩乒乓球花的技巧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的孩子甚至可以让两三个乒乓球花同时旋转起来。此时,新的问题产生了:乒乓球花在有水的木垫板上能旋转,在其他材质的平面上能旋转吗?为此,我找来了木板、铁板、吹塑板、玻璃板、布板等不同光滑程度的板,让孩子们分别探索验证。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又投放了相应的材料,以引导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索。一是投放彩笔、彩色即时贴等材料,以引导孩子们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装饰乒乓球花,观察用两种或多种颜色以不同组合方式装饰的乒乓球花旋转时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视觉效果;二是投放了芭蕾小人、小风车等供幼儿装饰,让孩子们探索改变乒乓球花的重量和重心后,其转动效果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活动不仅让幼儿初步感受了重力、惯性、摩擦力及水的表面张力等与乒乓球花转动的关系,同时让幼儿初步感受了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视觉效果以及乒乓球花重心改变与转速的关系,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中观察复杂的科学现象,并得到美的熏陶。
通过这一活动,我深深感到,幼儿园区角的创设,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以多方满足幼儿的需要为目的。所提供的材料并不在于要花多少钱,有多复杂的结构和多高的技术含量,而在于孩子们是否真心喜欢它,在于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能否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在于教师是否追随孩子的兴趣不断丰富玩法,从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
儿童自己选择和生成的活动,正是他们兴趣和需要之所在,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主动学习所需的材料和适宜的帮助。
近年来,我国玩具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拼图玩具,不仅孩子爱玩,连大人们都会玩得入迷。这种玩具是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的。据说早在公元1762年,英国学校中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地图,掌握地理方位,就把地图分割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让孩子们通过拼组正确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后来拼图也就成为欧美各国非常流行的教育性玩具。
要将一堆毫无头绪的图块,拼组成美丽的图案,的确是一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具备相当的耐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对宝宝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有人说拼图玩具是头脑的维生素。
那么爸爸妈妈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宝宝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玩拼图,怎样指导宝宝玩拼图游戏呢?
一般说来2、3岁左右的宝宝对图形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这时可以开始教宝宝玩拼图了。但是要注意,给这个年龄的宝宝选择拼图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图案简单,拼块较大,数量较少,质地较硬的。否则,太让宝宝不知所以的话,宝宝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的。最好选择图案为宝宝熟悉的卡通人物或喜爱的交通工具,如米老鼠、唐老鸭、小汽车等。
宝宝初次玩拼图的时候一定要有大人指导,因为宝宝年纪小,观察分析能力弱,也没有太大耐心。爸爸或妈妈应该在一旁提醒宝宝如何观察图案特征,可以帮助宝宝把图块转为合适的角度,让宝宝容易发现关联,甚至在宝宝愿意的情况下,可以把正确的图块递到宝宝手中。
鼓励宝宝耐心、细心,家长自己也要耐心对待宝宝在拼图过程中的出现的错误,不可急躁,更不能说“你真笨”之类的话,打击宝宝的自信心。如果宝宝一时完不成整个拼图,家长应协助完成余下部分,给宝宝做个榜样,教育宝宝做事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也让宝宝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宝宝才会有信心、有兴趣再向更难的拼图挑战。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如果发现宝宝的拼图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选择难度稍高一些的拼图玩具给宝宝玩。时间长了,宝宝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图形感知能力都会有相当大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宝宝的耐心细致的性格,对宝宝智力和情商发育都非常有益。
一、游戏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指南》中提到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天性爱玩爱闹,视游戏为生命,一日活动也都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不仅锻炼了肢体动作的精准性,也让身体变得灵活、强健;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玩耍的乐趣,也在集体交往、合作中促进了其自身的社会性发展;游戏中不仅积累了人生经验,也在创造性的游戏中丰富了想象力和探索能力。游戏是令人愉悦的、促人发展的,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满足幼儿身心需要的,因此新时期的幼儿园都十分重视开展各种室内外的游戏活动,将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让幼儿跟着游戏“动”起来,并在情绪高涨中学会知识、积累经验、体验快乐、收获成长。
二、游戏在一日活动中的应用
《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尝试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而幼儿因此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兴趣与参与度都令人满意。
(一)教学活动中
1、音乐活动:创设游戏情境打造活力教学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运用感性经验,通过情境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使幼儿的情感与音乐内涵相结合,幼儿因此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体悟,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歌唱活动“小羊”,活动一开始,教师先出示羊妈妈和小羊的卡通图片,为幼儿创设了相关情境,幼儿们一下子就被小羊可爱的形象以及小羊和妈妈亲昵的动作吸引了。然后播放音乐,让孩子们仔细边听音乐中的歌词边观察图片。听完音乐后,教师边念歌词边进行相对应的肢体动作,模仿小羊咩咩叫的样子,幼儿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开始架着羊角做吃草的动作。之后教师就让两个活泼点的幼儿一个扮演小羊一个扮演小羊妈妈跟着歌词内容进行自主角色扮演游戏。幼儿们都被他们的表演吸引了,对歌词的印象也加深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演唱这首歌曲,直到结束活动。
教师通过创设贴近主题的游戏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感受,自主体会,让幼儿与情境、同伴、教师之间产生良性的游戏和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在音乐课堂中活动起来。
2、阅读活动:表演绘本游戏提高幼儿兴趣
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将绘本内容改编成戏剧,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再现绘本中的情节。在表演或观看表演的游戏体验中,幼儿必然对绘本内容加深了理解,降低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阅读起来自然轻松有趣。
在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阅读之前,我准备好道具大饼和动物头饰,在活动开始前,我给幼儿们开了个头:小猪做了一张好大的饼,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就累得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后发现大饼被咬了一口,是谁咬的呢?之后,幼儿们戴上帽子开始了表演:“小猪”逐一问:“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鸟”、“兔子”、“大灰狼”都用夸张、有趣的动作在大饼上咬了一口,而其他观看的幼儿也对各种动物的表演印象深刻。表演完之后,我问大家:“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不同的动物牙齿都长得一样嘛,他们咬过的牙印又是怎么样的呢?带着疑问开始了寻求答案的阅读之旅,认真观察图片,从而了解了不同动物的嘴巴和牙齿的区别。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之后教师的提问让他们的阅读有了明显的目的性,因此利用表演游戏,先演后读既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又提升了阅读的效果。
3、体育活动:增加游戏情节创新运动内容
在体育活动时,活动的内容容易一成不变,那么再有趣的游戏也会让人觉得枯燥、无趣。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幼儿体育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游戏活动,这将保持幼儿对体育的新鲜感。
“追躲”是户外体育活动中经常开展的进行身体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活动之一,但这种活动简单单调,不易引起或长时间保持幼儿游戏热情。对此,我想到了增加游戏情节,让幼儿边游戏边进行体育锻炼。我先给幼儿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情节:“小兔子”要去森林里采蘑菇,可是去采蘑菇的路上有个隧道,里面住着只“大灰狼”,“大灰狼”会随时醒来抓“小白兔”,只有跑的比“大灰狼”快才能达到安全地带采到蘑菇。在这样的情境中,幼儿们都兴致勃勃的参与到游戏中,并认真有序的穿越“隧道”,“大灰狼”醒来就开始逃跑,逃到了安全地才开开心心去“采蘑菇”了。
新的游戏情节给幼儿新鲜感,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大增。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户外体育的组织中,应该注重创设宽松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与游戏、同伴、教师之间产生良性的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幼儿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二)过渡环节:组织手指游戏避免消极等待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过渡环节需要部分或者全体幼儿等待,如幼儿来学上学离园回家的时间不一,用餐进度不一,这些时间段的管理较为松散,幼儿自身状态也较为放松,常规观念比较淡,稍不注意就出现失控现象,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又容易形成安全隐患。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操作,娱乐性强又相对安静,活动量小,使幼儿动静结合的手指游戏,以迅速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放松心情,稳定情绪以避免出现消极等待。
手指游戏种类丰富、取材方便,而且一般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很大的灵活性。如“手指变变变”、“数数”、“手影游戏”等手指游戏。手影游戏是一种独特又简便的艺术形式,不要复杂的设备,只要在烛光、灯光,或是在阳光下用手做一些简单的形状,投影在背景上就会出现非常形象有趣的画面,通过手势的变化,创造出种种事物的形象。
在过渡环节开展的小游戏必须所需材料简单、人数灵活、场地自由,幼儿无需过多的准备,随时都可以在过渡的点滴时间内自由玩耍。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易于操作,以吸引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并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还可以让幼儿获得愉悦的心情和体验,安抚幼儿烦躁、激动的情绪,把他们的状态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三)随机开展:巧设多元游戏实现无形教育
幼儿园的其他时间,如进餐环节、餐后集体散步时间也可以根据时机和需要随机开展多元化的游戏,利用各色游戏将行为习惯、文化知识渗透其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排队吃饭时间,我就让幼儿们玩起了音乐游戏《吃饭歌》:“小宝宝吃饭了,小手快点洗洗好,细细嚼慢慢咽,一粒一粒不浪费!”通过游戏,教育他们要养成餐前洗手讲究卫生,吃饭要细嚼慢咽不慌不忙的好习惯,并让他们树立珍惜粮食不浪费的美好品德。吃完饭后,可以播放《漱口、擦嘴歌》,让他们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节拍游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了要养成良好的餐后习惯,及时漱口擦嘴,保持口腔卫生,保护牙齿健康的教育思想。
在小班,每到孩子们进餐时,教室里经常是一片狼籍,不是这里菜碗翻了,汤碗倒了,就是那里两手一弓等着老师喂。于是,我们马上开展了“宝宝自己吃”“小碗扶扶牢”的游戏活动,在看图讲述中,教师将教学活动中的儿歌《羞羞羞》进行了改编:“小鸭自己吃饭饭,棒棒棒。小猫自己吃饭饭,棒棒棒。小猴自己吃饭饭,棒棒棒。宝宝要妈妈(老师)喂,羞羞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自编儿歌,例如:“小饭碗,扶扶牢;不掉饭,不掉菜;一口一口吃饭饭。”结合这些儿歌游戏,在孩子们进餐中,教师还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励孩子们自己吃,不挑食。如:“你的牙齿真厉害!”“宝宝真像一只小老虎!”等语言刺激,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吃饭问题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菜打翻、掉饭粒的现象少了,而且挑食的现象也很少,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可见,将简单有趣的游戏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随机开展,有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自理能力和习惯。
三、结语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它对教师在幼儿中组织有效教学,规范行为,养成习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幼儿自身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对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合理运用的实践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更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教师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合理安排游戏,充分体现游戏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快乐,体验成长。
列宁曾称“棋”为“人类智慧的体操”,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许多棋盘及棋子,发现幼儿对棋类游戏兴趣颇高,用棋类游戏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不仅能有效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伙伴之间的相处能力,而且在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都有益处。在有关棋类游戏的研究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棋盘、棋谱内容要适龄
小班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般以形象性棋类游戏为主,如“鸡狗鹅鸭”“老虎吃小兔”“爬山”“米字”等;中班孩子对棋类游戏已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增加“牛角棋”“五步棋”“四鼎棋”等;大班孩子喜欢挑战,也有丰富的棋类游戏经验,我们便提供难度比较大的“老虎棋”“区字棋”“西瓜棋”等。下面列举几种棋类游戏的玩法。
老虎吃小兔:老虎、小兔双方,每方五枚棋子,分别摆放在相对的位置,双方以“石头、剪刀、布”的形式分出胜负,胜者先走棋。走棋时,只能沿着线走,不能跳着走,从棋子所在的点开始,边走边说“老虎吃小兔”,说一字走一步,说完并走到对方有棋子的地方时,吃掉此处对方的棋子。最后剩下棋子多的一方获胜,游戏重新开始。
鸡狗鹅鸭:鸡狗、鹅鸭双方,每方四枚棋子,分别摆放在相对的位置,双方以剪子、包袱、锤的形式分出胜负,胜者先走棋。走棋时,只能沿着线走,不能跳着走,从棋子所在的点开始,边走边说“鸡狗鹅鸭”,说一种动物走一步,说完走到对方有棋子的地方时,吃掉此处对方的棋子。最后剩下棋子多的一方获胜,游戏重新开始。
区字棋:以棋盘似“区”字而得名,源于土家族的一种儿童棋,简单易学。对弈时,双方各持两子,一方将对方棋子围在“死角”上叫“死棋”,将死棋取掉,直到对方无子可走时为胜。区字棋的棋子,路线走得正确,走子即无止境,若一子走错,全盘皆输。如果下棋双方都很小心,就永远不会有输赢。下这种棋要求眼疾手快,不小心走错一步,立马就输。故此棋能培养儿童的智力和判断能力。
西瓜棋:盘面为正圆形。内由两条垂直交叉的直线和五条弧线勾勒出十二块瓜瓣。共构成二十一个交叉点。西瓜棋的棋子共有十二枚(比棋位数多),双方各六枚。双方棋子以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相区别。行棋规则很简单,决定先后手,然后双方交替在棋盘的点上移动各自的棋子。每次只能移向相邻的一点,不允许跨点移棋。棋子下定后,不得向其他点移动。同一粒棋子连续移动不能超过四次。吃子方式属于围吃,当某一方走子以后,如果走动的这枚棋子与其他己方棋子共同把对方一枚或更多棋子包围时,即同时占据了与之相邻的所有棋位时,就把被包围的对方棋子(无论几枚)吃去,从棋盘上取下。在布子阶段形成的围吃棋形无效,不能吃子。如三子连成一圈,围住对方一子,就可以吃掉,哪一方被吃光即为输。也可输的一方下一盘棋先行。
自制棋盘,适当引导,寻求家园多方合作
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简单的棋盘和棋子,如在废弃的纸板上用彩笔画出棋盘,用小石块或小型积木做棋子;在废弃的保暖衣盒子上绘画棋盘,幼儿可以自由地取拿和存放。这些活动的棋盘可让孩子带回家,请家长同孩子进行对弈,既可在游戏中密切亲子关系,又可提高巩固幼儿棋艺,三可以此加强家园交流,使家长重视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以下是我们在指导家长和幼儿参与棋类游戏时经常采用的一些方法。
1.对弈激励法
为了增加棋类游戏的趣味性,也为了激发孩子之间的竞争力,我采取了评比“棋王”的对弈激励方式,既统计下棋的局数,又记录每局的胜负,每周评比谁参与的游戏次数多,谁赢棋的次数多,评出两种类型的“棋王”。如下表,幼儿自己记录参与者的学号,用小花标志记录每局胜负情况(胜者贴小花),最后统计每个孩子的胜负情况。
“棋”类游戏对弈记录
幼儿学号
对弈局数
胜负情况
2.营造氛围法
棋类游戏大多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展开,为了营造氛围,我们经常用多组同时开赛的形式,以让孩子感受共同参与游戏的集体氛围。有时候,老师参与下棋游戏,也能激起孩子们的热情,谁和老师下棋就会得到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神。也有的时候,我们会邀请爷爷来园和孩子们下棋。或者让孩子们交流在家和爷爷下棋的战况。这些,都能为孩子们下棋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
3.身临其境法
把院子场地设置成一个大的棋盘,让孩子们自身充当棋子,在院子里下棋。我们用彩色的油漆把场地布置成几个有规则的游戏棋盘,供大、中、小班的幼儿共同使用,帮助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认识图形、认识颜色等。下午课外活动期间,孩子们以自身做棋子,你做老虎,我做小孩,十几个孩子在一个棋盘上共同游戏,非常热闹。
有机整合,把棋类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
1.一日活动时间中的有效整合
人园和早点时段:幼儿可自由组合参与棋类游戏,避免活动环节中的等待。
早操活动时段:早操结束后利用院子里的场地棋盘自由游戏。
餐后活动时段:早吃完的孩子,可以自由地在走廊中下棋。
区域活动时段:除了固定区域外,幼儿可以在走廊、午睡床位、场地棋盘等地方自由结合进行棋类游戏。
离园活动时段:孩子们在院子里等待家长来接的时候,组织孩子玩室外的棋。
2.幼儿园空间环境中的有效整合
在1.2米以下走廊墙壁上画出棋盘,做上棋子,供幼儿玩棋类游戏;在木质大床上创设棋盘,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进行对弈;制作活动的棋盘,孩子们可以在桌子上下棋,两个人对弈。除了室内的棋盘外,我们在室外场地、塑胶地垫上也画出了棋盘,如室外地面上自制的大型棋谱“龙棋”,占据了整个院子,棋谱中设置了有关图形、颜色、排序等数学知识的内容,幼儿用自身作为棋子,既增加了游戏活动的知识性,又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拓展了棋类游戏多元化。
3.主题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整合
把主题内容融入棋类游戏,如“冬爷爷来了”这个主题,教师把冬天的取暖用具、服装、动物和植物的过冬方式以及冬天可以帮助人们取暖的体育器械等内容融人“四鼎棋”,使之变成一个新的棋类游戏“冬天不怕冷”。
这些主题游戏棋的内容来源于主题,孩子有相关的经验准备,形式又灵活多变,富有游戏性,深得幼儿的喜爱。这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主题活动的内容,也使棋类活动不再只是一种单独的游戏活动,而成为主题活动的一个补充与延伸。孩子们参与棋类活动的兴趣也因主题游戏棋的诞生而日渐高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在游戏和教学之间:记一次有趣的拼图活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拼图游戏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