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亲人的去世,以及身边各种死亡事件的发生,面对死亡,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焦虑,有些会尿床,有些会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拿张椅子坐在门前,等待去世的亲人或者宠物回来……我们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应,才能够好好帮助他们。
1.情绪障碍
孩子对家庭的变故如同受惊的小鹿,不知所措,无可奈何,产生悲伤、生气等情绪,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亲人的死亡,会改变家庭的生活习惯,孩子会一时难以适应,变得愤怒和烦躁不安。第二,家长往往会因为悲痛、或着忙着处理死者的后事,就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关注孩子了。
2.行为倒退
行为倒退包括撕咬、尿床、吮手指等。有些失去亲人的孩子还会想方设法吸引别人的关注。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紧张不安的表现,而孩子本人却往往“一无所知”。
3.对死者复生的期盼心理
因为孩子不理解死亡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所以他们对死者往往怀有一种“再回来”的希望。因为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早晨出门去上班、晚上必然要回来。因此,他们往往会以为已经去世了的爷爷、奶奶仅仅是去旅行了,不久就会回来。
另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助长了他们的这种认识,如,一些幼儿在观看电视时,发现其中的卡通人物或超人在被射杀后又重新活了过来。因此他们就更加困惑、更加盼望亲人的回来。
4.内疚心理
孩子会想一定要有人负责死亡这件事,而且自己往往就是那个应该负责的人。因此,他们会想是自己使到亲人去世的,因此他们会感到很内疚。因为孩子都想生活是有计划的,既然“睡觉时间”、“游戏时间”、“吃饭时间”等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前计划好了的,那么死亡也必定是事前计划好了的;而孩子在日常生活常常会因为调皮而“惹祸”,因此他们也就自然地认为“死亡事件”也是自己惹的祸。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世界并不总是公平的,所有努力也并不一定都会有好的结果,甚至我们可能有许多努力还没有被人看见。同样,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如果要奖赏孩子,应该着重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与态度上,而不应依据外在条件或别人的评价以及取得了什么成绩。
怎样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在全球化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当来很多人才一起竞争有限的机会时,我们应陪伴孩子接受自己的平凡,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体会到即使自己学业不算优秀或在各种能力竞赛中比不上别人,也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甚至在被家长误解、被同学排挤或者被老师不公平对待时,不会因为委屈、愤怒而走向极端,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这些都需要平常让孩子培养纾解自己情绪的渠道,建立宽容且自在自足的生活态度。
孩子若是学习成绩不好,但在班上人缘不错的话,保持快乐心情的机会比较高。因此,同理心的培养,懂得体贴关心别人,是让孩子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若是孩子资质普通,在学校一般的评比中都是殿底的,家长就要想办法从他们有兴趣的科目甚至是休闲活动中,找机会让自己公开表现,以此建立信心。当孩子有了真正的自信,就不会在乎来自别人的评价了。同样,丰富孩子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若让他们从小能够经常接触音乐、艺术和大自然,这些永恒且不变的美感与生命力,会在他们面对磨擦与伤害时,产生积极的力量。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能够跟家长倾诉自然是最好的。但很多时候,他们不敢讲、不想讲,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隐约透露过,但被父母亲忽略了,或当时没处理好而丧失信心,也很可能不知从何讲起,还觉得没有人理解他们,干脆埋藏在心底,自己承受。
家长在平常,要增添与贮存孩子面对困境与挫折时的能量,以及让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很平庸但还是可以很快乐。可以找一些适合的电影推荐给孩子看。剧中主角曾经遭受伤害(背叛、排挤、误解)但是,最后总能闯过难关。这些影片可以帮助孩子在以后碰到同样困难时,有信心去面对以及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晚上八点,小星星洗刷完毕之后,对着妈妈的耳朵小声说:“妈妈,今天晚上,可不可以陪我一起睡觉啊?”
“当然可以啊”。妈妈很痛快地答应了。“可是,为什么呢?小星星一向都是自己睡觉的啊。”
小星星昂着脑袋,想了想,嘴巴俯到妈妈耳朵边,很神秘的样子。
“我有问题要问你啊。”
躺到床上之后,小星星双手支着脑袋,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妈妈。妈妈静静地躺着,等着小星星的“问题”。
过了好一会儿,小星星突然叹了口气,像个大人似的把头埋进了枕头里。
妈妈感到非常奇怪,不由得伸手摸了摸小星星的脑袋,这个刚刚才六岁的小人儿,兴许有什么心事呢。
“妈妈,是不是人都要死啊?”
小星星抬起头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很突毋地问。
“是啊,人,都是要死的啊。”
妈妈惊讶极了,想不到小星星要问的,是这么一个连大人都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她感觉到今晚的小星星有些异常。
“也就是说,你和爸爸,有一天也会死的,是不是呢?”
“当然啦,爸爸妈妈有一天也是会死的。”
妈妈觉得口有些干,说出来的话干巴巴的,可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语言变得丰满一些,只好等着小星星的下一个问题。通常,小星星一问起问题来,就会没完没了,一个接着一个,妈妈是知道她这个特点的。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小星星听完了妈妈的回答后,又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然后,就又把脑袋埋进了枕头里,而且还把被子用力地向上拉,一直将自己完全盖起来。看上去,她似乎有些害冷的样子。
妈妈担心地伸手去摸小星星的小脸,想试试她是否不舒服,可是,让她吃惊的是,她的手上沾满了小星星的泪水!
这个小小的人儿,居然悄悄地哭了!为什么呢?
妈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将小星星的脑袋揽进怀里,轻轻地拍抚着。也许,这小东西是在学校里受到什么委屈了吧?
小星星把脑袋埋进妈妈的怀里,哭了好一会儿。终于,她可能觉得该停止了,于是抬起头,用很重的鼻音继续问:“妈妈,要是你和爸爸在我还没长大的时候就死掉了,我该到哪里去找爸爸妈妈啊?”
呵呵,这小家伙,原来是担心这个问题。
妈妈仍然一下一下地拍抚着小星星的脊背,慢悠悠地说:“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啦,妈妈既然把你生下来了,就一定要把你养到足够大嘛,你看,妈妈现在不是很健康吗?”
小星星突然一轱碌爬起来,睁着大眼睛严肃地望着妈妈:“妈妈,您说话算数吗?来,咱们勾勾手!”说着就迅速地伸出右手小指,不由分说勾住了妈妈的,一边用力摇晃,一边奶声奶气地宣布:“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可是……”
妈妈觉得有什么东西堵着喉咙口,生与死,是人生多么沉重的话题啊,而且,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上,谁可以确定,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呢?就在不久前,她的一个同学,被确诊为乳腺癌,而那个同学的孩子,也不过像小星星一样大吧。可是,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跟小星星才能解释清楚呢?她那么严肃地以为,只要妈妈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的,她哪里知道,有一些事情,即使妈妈答应下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生,比如死……
其实,小孩子也是应该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吧?妈妈犹豫着,不敢确定,接下来该怎么向这纯洁的小人儿解释了。
“好了,我的问题问完了,晚安妈妈!”
小星星打了个哈欠,向妈妈道了晚安,心满意足地躺下了去。
妈妈仍然挣扎在三八线上,不确定是否该怎样给孩子一个更明晰的回答。
“可是……即使……即使妈妈有一天真的死去了,我是说,假如,在你,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只要你心里记着妈妈,那么,妈妈不是也仍然像活着一样吗?”
终于下定了决心。跟一个六岁的小儿谈论死亡的事情,虽然有些残酷,但是,妈妈不想在将来的某一天,让亲爱的女儿说妈妈撒谎,因为,总有一天,这小小的人儿会明白死亡的真相。也许,在开始就让小家伙明白,要比等到她自己发现真相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一些吧?谁知道呢?
小星星显然没想到,妈妈会在做完回答之后又来了个“可是……”。她认真地听着妈妈把话说完,然后,又是长久的沉默。
“妈妈,你是说,你会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对吗?可是……我还是有些害怕。”
沉默的小星星终于开口了,这一次,妈妈发现,口干的不是自己,而是眼前这叫人怜爱的小人儿了。妈妈在心中默默地叹了口气,手指一下一下地划着女儿黑亮的短发,另一只手,紧紧地、紧紧地,攥住小家伙的小手。
“妈妈,要是有一天,我也死了,怎么办呢?”
被妈妈攥住的那只小手,已经开始轻微地颤抖了。小星星可怜巴巴地仰着大脑袋,眼神是那么无助,那么让人不忍心再说什么。
这一刻,妈妈的心中,别提有多么心酸了。可是,事情已经开始了,就应该有个良好的结束,不是吗?
“星星蛋蛋,”妈妈故意用一种轻松的语气,并且在小星星的名字后边,加了表示宠爱的两个字。“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小星星蛋蛋也死去了,那么,你就会活在你的宝宝心中啦。”
“真的吗?”
“那当然啦,妈妈从来都不说谎话的,是不是?”
小星星很认真地点了点头:“嗯,应该是这样的吧?你死了,活在我的心中,我死了,活在我宝宝的心中,我的宝宝要是也死了呢,那就活在我的宝宝的宝宝的心中,这样的话,妈妈就永远都不会死啦,是这样的吗?”
“是啊是啊,星星宝宝真聪明啊!妈妈,是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死的,因为妈妈会生宝宝,宝宝长大了也要生自己的宝宝……这样一来,宝宝就不用担心死的事情啦,是不是呢?”
“那当然啦!”
这一次,是小星星斩钉截铁的回答了妈妈,而且,是笑容灿烂地说这话了。
“还有问题吗?”
望着小家伙释然的表情,妈妈心头的巨石终于放下了。
“不好意思啊妈妈,还有一个问题呢。”小星星有些羞愧地做了个鬼脸,“妈妈,我们俩已经聊了多长时间的天儿啦?”
“嗯,差不多有五十多分钟了吧。”
“我没按时睡觉,是不是就不算好孩子啦?要是爸爸知道了,会不会吵我们呢?”
“当然不是,小星星一直都是个好孩子,今天晚上睡晚了,是因为我们在讨论很重大、很重大的问题哟。爸爸要是知道,小星星用这么短的时间,弄明白了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他也一定会非常高兴哦。”
“比按时睡觉还重大的问题,是不是?”
“是啊,比按时睡觉重大的多啦。”
“哦,妈妈,你说,世界上还有没有比你更好的妈妈呢?”
“你说呢?”
“我觉得没有了。你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妈妈了!”
“在妈妈的眼里,你也是世界上最棒、最棒、最棒的宝宝哟。”
“可是,妈妈,我觉得我做的还不够好,我有时候老惹你生气呢,以前,我惹你生的那些气,现在还生吗妈妈?”
“早就不生啦,宝宝越来越懂事,又这么聪明,妈妈怎么会真的生气呢?”
小星星听妈妈这么说,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由衷地笑了:“书上说,人要是生多了气,就会老的很快呢。所以,我想,要是我忍不住让妈妈生多了气,妈妈不是很快就老掉了吗?所以,我以后一定会小心些,不让妈妈多生气啦。而且,不生气是不是就可以活得更长一些时间,对吗妈妈?”
“小星星说的真好!”
“哦,妈妈,现在几点啦?”
妈妈借着室外的光亮,看了看手表:“已经九点了,宝宝是不是该睡了呢?”
“我们躺下的时候,是八点,哇塞,我们终于聊了一个小时的天儿啦!晚安妈妈,这次我可是真的要睡喽。”
小星星说着,把被子裹裹紧,轻轻地闭上了眼睛。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妈妈就听见了小星星均匀的呼吸声——那小家伙已经安然入睡啦。
想来,今夜,小星星嫩绿色的梦境中,会充满甜蜜和安宁吧?!
妈妈老师,很多人以为有教育孩子的天然优势,我也曾这样想。着眼从宏观到微观,论据有正面有反面,假以亲情包装,想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指路人。书上说孩子发展要全面,可我关注最多的还是学习。嘴上说成绩不重要,真考砸了,只能说虚伪地压住气,不让喷发,说不定哪天就成导火索了。
两位不曾谋面的朋友,让我对教孩子有了新的认识。
一位是古古,认识他是在一个摄影群,平时除了欣赏大师们的佳作,很少聊天,偶然听说他有个清华大学的儿子,保研读博,厉害了得。遂虚心请教,古古说家长要做的就是搞好后勤,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学习的事少说,因为学校老师会说,说的比家长更好。如果忍不住要说,选用现实版的励志故事,让孩子知道,通过努力也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一位是张潮歌,和张艺谋合拍《印象刘三姐》,电视里她和观众分享育儿心得。张导说,她只做旁观者,不参与女儿成长的流程。自己要做的是树立一个标杆,一个榜样,现身说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为之努力。
两位朋友的谈话,异曲同工,我明白自己犯了大忌,说教过多。自作聪明地想为儿子指点,以为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不曾,却成了指指点点。难怪儿子不满,好啦好啦,这些老师都说过了,到家里还要听一遍,耳朵都麻木了。幡然醒悟,从此闭嘴,耐心倾听。聊及某事,只陈述不评价。
学习后实践,儿子说,老妈,你是我们同学中极少能和儿子关系处理这么好的妈妈。
借小文感谢两位朋友,并与来空间的朋友分享。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分离……心灵中的余震经久不息,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恢复平常之心?睡梦能否不受惊扰?我们更加担心的是小宝宝们,他们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对亲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问起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向他解释?死亡现象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护天使的心灵不受伤害?
灾后家园重建和心灵康复,这是灾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其实,除了灾区的小宝宝以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宝宝们也看到很多、听到很多。他们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体信息,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么或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捐款活动、默哀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慰问活动,还看见幼儿园的吊饰新添了许多千纸鹤,他们好奇、好学的头脑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稍微大一点的宝宝甚至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我变成爷爷会死吗?”……对死亡的问题与担忧几乎让年轻的妈妈招架不住,妈妈禁不住产生焦虑:“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宝宝?”
可见,在举国同殇的时候,不管是灾区的小宝宝还是身边的小宝宝,都面临着正确解读死亡现象的教育问题,年轻的爸爸妈妈为此做些准备,就能较好地应对宝宝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问题。
★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心路历程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答案: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复生、死亡令人悲伤,这是我们成人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问题、亲历很多经验才明白的。但是,我们跟眼前的小宝宝一样,人生之初并不是这么明白,我们的大脑曾经对死亡现象进行分解,每次明白一点点,最后才完全明白。
宝宝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因为他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宝宝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对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伤害致死,最后才能艰难地理解寿终正寝。
3岁是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里程碑,3岁之前的宝宝读不懂死亡的情绪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所以他对死亡现象几乎没有反应。到了3岁之后,宝宝对死亡现象开始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现象一样,他特别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鱼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宝宝的视听环境,同时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认知相当复杂:当爷爷死的时候,妈妈说他“睡着了”“走了”“出远门了”;当自己心爱的小白兔死的时候,爸爸说它“死了,不能睁开眼睛,也不能走路了”;当看《西游记》的时候,妖怪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当听《白雪公主》的时候,安徒生爷爷说王子的吻可以让死人复活……在现实与想像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概念与艺术想像之间,宝宝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龄怎么能做出判断和选择呢?他还没有能力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解释。
★帮助宝宝正确解读死亡
1.不要回避、拒绝和搪塞
用平静的态度对待宝宝的疑问。就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晦气和悲伤的事情,所以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是宝宝要正确地理解生命现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岁以后,宝宝观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不断产生对周围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问,家长不要轻易地否定宝宝:“小孩子不要问这个无聊的问题。”或者搪塞宝宝:“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拒绝宝宝的求助,实际上就为宝宝从其他渠道接受鱼龙混杂的死亡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
2.不要编撰美丽的谎言
如果妈妈说死亡就是睡着了,宝宝就会担心自己睡着了会不会死;如果爸爸说死亡就是出远门了,他就担心爸爸出差了会不会死;如果他听说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他就会翻家里的药箱,尝试其中有没有这种药;如果奶奶说小孩子不听话会把她气死,他就会把别人的死亡归咎为自己惹的祸;如果他听说坏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不会有此报应……这些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都会让宝宝对死亡产生极大的误会。
3.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
根据宝宝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学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惧的,是宝宝能够接受的,但又不是编造谎言。当宝宝问及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缓缓地告诉他:任何生命以后都会死,小猫小狗会死,花草树木会死,人也会死;死了并不孤独可怕,因为我们会想念小猫小狗,会再种花草树木,会想念爷爷奶奶,所以活着的时候大家要相亲相爱。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宝宝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很多其他宝宝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关心他。有的病会让人死,有的病不会让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药打针,还应该感谢护士和医生,是她们帮助了宝宝。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死而复生的魔法,这些故事是帮助我们开心的。
★死去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培养宝宝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让宝宝对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觉。人的灵性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生灭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祷和永生,所以人类有悠久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但是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理解这些。他们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奶奶死了还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妈妈为什么还要在某个地方与爷爷奶奶说话?清明节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烧纸?我国的父母很少让小宝宝参与这些活动,这与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文明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从本质上把人类之死与动物之死区别开来,因为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这种充满温情的、怀念的、爱的种子,应该从小就播种在宝宝的心田。
★养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
血缘是世界上最亲近的母婴关系,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婴关系除了因血缘而建立以外,还可以通过收养而建立。因为3岁之前的宝宝几乎还没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养父养母,当然,他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他说不出但能感觉出两个妈妈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因此他可能烦躁、哭闹甚至生病,但是只要养父养母以乐观的心态给予宝宝百分之百的关爱,孤儿宝宝就不会产生孤独心理。以后他长大了问起这件事,可以告诉他实情,孩子会在不幸与幸运之中,在怀念与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经常听到周遭的的朋友苦恼自己的孩子胃口不好,结合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我想说两句。
书上说,德国有句谚语,“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在人们常吃的食物中,含有各种营养元素,如果长期食用比较单一的食品,会造成这些营养摄取过量,就可能对人的性格造成影响。比如:吃马铃薯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洋白菜和花菜会使孩子思想简单,成为平凡的人;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
以上的这些是不是绝对的,我不太清楚。但是0-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在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
我喂养孩子有两个原则:1、食物要清淡。2、不要喂的太多。
我儿子周岁之前所添加的辅食都是尽量保持天然原味的,只有清蒸鱼为了去腥会加点料酒和盐。开始添加辅食后,大部分的东西我会做成泥状喂,菜茎类的就切碎做成汤,不放任何佐料,只保留蔬菜原来的味道。1周岁以下的宝宝根本不需要盐分,过多或者过早的给孩子吃盐的话,会给孩子幼嫩的肾脏加重负担,还可能造成日后高血压、脑血栓。可是我们却往往会以大人的口味为依据去为孩子添加辅食,殊不知,孩子根本没有爱吃或不爱吃一说,有时候他不吃可能是因为不饿或者不会吃,多练习几次就好了。也不要同时添加几种辅食,要等孩子习惯一种食物以后再加另外一种。辅食添加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由流质到固体的原则。妈妈们,你们有用你们的恒心坚持了吗?
有很多妈妈觉得,喂养孩子太累,就把希望寄托给了奶粉,总觉得奶粉的营养高于一切,你们有没有自己尝过奶粉呢?越是到后面阶段的奶粉,糖分越高。因为宝宝是天生爱糖的,越甜的东西他会越爱。糖分摄入太多首先容易损害孩子的牙齿,也很容易造成孩子不爱吃饭的习惯。我儿子跟我们吃同样的食物以后,他的奶粉都是按比例减半冲泡的,并且减到早晚两餐,周岁半以后一餐,两周岁前完全断掉。
儿子出生3个月后,我们就给他定餐定量,让他形成一种规律,两餐之间添加少量水或辅食。并且宝宝的奶粉量一直控制在150-180之间,不超出这个上限。两周岁之前,除了水、水果和饼干,其他零食很少给予。因为吃的过多,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有碍大脑的发育。书上也说,如果婴儿一饿就给他大量的食物,让他吃的过饱,就会使他认为吃东西填饱肚子是排除难受之感的唯一途径,在他长大之后,这种依赖“吃”的想法会转化为过于依赖物质。
除了让孩子适量、适时吃饭外,我们作为爸爸妈妈也应该了解哪些食物对孩子大脑有损伤或益处。
对大脑发育有害食物:含铅类(爆米花、松花蛋)、含铝类(油条、粉丝)、煎炸食物(熏鱼、烧鹅、炸鱼)、味精(1岁以内食用味精有引起脑细胞坏死的可能,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体格和精神发育)、高盐类食品(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大脑过早老化)。
对大脑有益的食物:鲜鱼、蛋黄、牛奶、木耳、大豆、香蕉、卷心菜、核桃、小米、玉米、胡萝卜、金针菜、香菇、马铃薯、海带、栗子、黑芝麻、苹果、花生、洋葱以及动物内脏。
育儿心得:教孩子学会表达
大家好,我是XX的妈妈,很高兴能和大家有这天这种交流机会,首先讲讲我们家的具体状况及成员,爷爷、奶奶、姥爷都在承德县,爸爸在双桥区上班,平时工作比较忙,XX从小由保姆和我带大,此刻是我和老公接送幼儿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从小宝宝与保姆在一齐呆的时光比较长,所以一向以来在吃饭方面比较被动,语言表达潜力差,在对待这些的问题上方我查过很多相关资料,给他买了很多图书和DVD还有点读笔,经常和他聊天,有机会就带他出去旅游,透过我的努力此刻宝宝变成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爱表达爱交朋友的小孩。我认为在宝宝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能有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比学到很多知识更重要。还有重要的一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一、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教孩子关心他人(朋友和家人)我培养孩子生活习惯是从两个方面:首先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作息时光,按时吃饭睡觉。其次做家务时让孩子成为其中的一员,比如吃饭的时候他能够给大家发碗筷,平时自我把地弄脏了,自我能主动扫地,玩完玩具了自我能放回原先的位置,当然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只能模仿的去做,不管他做的什么样,只要他用心了,你就要对他竖起大拇指对他说“棒!”
此刻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智能、体能发展方面比较占优势,但在个性品德方面却是个弱势。XX也不例外,家长们都明白,三四岁大的孩子还不懂得什么叫“无私”,什么叫“慷慨”。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教会孩子去替别人想关心他人,家教对孩子影响是相当大的,例如:1、每次我带他去楼下玩都会带很多的小零食和玩具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分享,把他小时候用的玩具拿出来让他自愿的送给弟弟妹妹,在小朋友和弟弟妹妹多谢他的时候他的心里也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2、带他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每次去都让他选给买点什么好的,选好了带去,大家都夸他真乖,等下次在去别人家他就会很主动的给买礼物或者水果。3、家人生病了,让他按时监督吃药和量体温,他会很认真负责的完成任务。
二、教孩子学会表达自我的意愿,处理自我的事
孩子一天天长大,自我有了独立的思考潜力,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能因为是家长就让孩子什么都听你的,要民主,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待自我的孩子就像朋友一样,在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不要立刻打骂,听听事情的经过,给他讲道理,让他自我认识对错,并勇敢的应对。例如:1、给孩子买衣服和鞋子的时候让他自我选颜色,问价钱,和售后员交流后,让他付钱。
2、和孩子聊聊最近的新闻还一些网上发生的事,最好是有教育好处的,比如之前的果丹皮中毒事件,还有小孩被拐骗事件,听完这些事,让孩子说说自我的想法。3、想要什么东西了,让他大胆的说出来,看状况看给他买不买,如果当时不能给他买说清楚原因,在生日或者儿童节的时候在买来送给他,对于孩子来说收到礼物的好处会更开心。
三、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爱上群众生活
咱们小四班的小孩大多都第一上幼儿园,因为环境陌生,刚开始都是哭闹。这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家长要多鼓励和赞扬孩子的正面行为,慢慢地孩子自我就能树立自信,不仅仅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扬,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后,尽管未到达预期的目标,也要进行鼓励。例如1、孩子在幼儿园能慢慢适应生活的同时,家长多让孩子说说自我的同学,让他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2、让孩子当自我的老师,把在学校学会的知识告诉你,这样不但帮忙孩子复习自我学的知识,也是十分不错的亲子游戏。
3、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回到家全身心的放松,全家休息的时候能够去郊游,比如爬山和钓鱼,当孩子自我享受整个过程时,不管结果是什么样,你都要肯定他鼓励他,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的是你无法用语言能教会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父母的这种态度会传递和影响孩子,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期望在做的父母都能能经常抱抱亲亲自我的孩子,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你的爱,很高兴这天能和大家分享我的育儿经验,忠心祝愿每位家长和宝宝健康、平安、快乐。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从小教育孩子养成尊敬老人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呢?
1。首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在与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2。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3。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4。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作为老人,也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事情源起孩子喜欢的带方向盘的车子。作为妈妈是非常不喜欢买这种既不能益智又不能增能的玩具,但是爸爸呢答应把这个东西当作生日礼物。于是呢,妈妈想了个办法,让孩子通过学习英语,压腿等方法来挣到钱,最后用这笔钱来自己买这个车子。
原本打算学一部电影50元,但是呢,后来觉得时间太久,孩子根本感觉不到收获,定为,每学一天一元钱,压腿,每十分钟一元钱。孩子想和我谈条件,说准时做完作业也给一元钱,被我坚决的制止了,做作业就是该做的,没有钱。和朋友聊起,都觉得我给的太高,说给一角钱就够了。不过呢,我认为让他快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点刺激是可以的。
开始只是想刺激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后来逐渐升级,如果攒够了钱,还剩了怎么办,孩子喜欢游泳,但因为太小,没有正式学。于是和孩子谈,如果想去游泳,自己挣钱吧,鉴于室内游泳馆太贵,妈妈愿意出一半的钱。但是事实上孩子对这个没太大的感觉。
随着今后金钱的增多,钱放在那里怎么办呢,妈妈明确的告诉他,要想办法生息,钱生钱也是挣钱的一种办法,比如股票。但是股票需要大额资金的介入,孩子这点钱是不够的。那么怎么能让少有的钱生息呢,就放在余额宝里吧(我怎么感觉有点像做广告)妈妈大致算了一下,放100元进去,差不多每天有一分钱,这样,钱就不停的在下崽崽了,虽然大人们几乎都不在乎那么一分钱。
孩子也提过是不是可以捡矿泉水瓶子挣钱。。被妈妈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完全不行。因为做这些事的时间如果拿来学习,今后会有更大的利益。
随着机制的提升(机制),基本上已经完善体制。挣钱,扣钱,基本有了明确的标准。孩子的小帐本也开始全面。相信孩子在这懵懵懂懂的挣钱方式中,会慢慢有个钱的概念,只是需要家长正确引导,不能唯利是图。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心得:怎样正确的教孩子面对死亡》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