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世界并不总是公平的,所有努力也并不一定都会有好的结果,甚至我们可能有许多努力还没有被人看见。同样,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如果要奖赏孩子,应该着重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与态度上,而不应依据外在条件或别人的评价以及取得了什么成绩。
怎样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在全球化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当来很多人才一起竞争有限的机会时,我们应陪伴孩子接受自己的平凡,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体会到即使自己学业不算优秀或在各种能力竞赛中比不上别人,也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甚至在被家长误解、被同学排挤或者被老师不公平对待时,不会因为委屈、愤怒而走向极端,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这些都需要平常让孩子培养纾解自己情绪的渠道,建立宽容且自在自足的生活态度。
孩子若是学习成绩不好,但在班上人缘不错的话,保持快乐心情的机会比较高。因此,同理心的培养,懂得体贴关心别人,是让孩子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若是孩子资质普通,在学校一般的评比中都是殿底的,家长就要想办法从他们有兴趣的科目甚至是休闲活动中,找机会让自己公开表现,以此建立信心。当孩子有了真正的自信,就不会在乎来自别人的评价了。同样,丰富孩子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若让他们从小能够经常接触音乐、艺术和大自然,这些永恒且不变的美感与生命力,会在他们面对磨擦与伤害时,产生积极的力量。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能够跟家长倾诉自然是最好的。但很多时候,他们不敢讲、不想讲,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隐约透露过,但被父母亲忽略了,或当时没处理好而丧失信心,也很可能不知从何讲起,还觉得没有人理解他们,干脆埋藏在心底,自己承受。
家长在平常,要增添与贮存孩子面对困境与挫折时的能量,以及让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很平庸但还是可以很快乐。可以找一些适合的电影推荐给孩子看。剧中主角曾经遭受伤害(背叛、排挤、误解)但是,最后总能闯过难关。这些影片可以帮助孩子在以后碰到同样困难时,有信心去面对以及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问题是,2-6岁的孩子,思维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特点,最典型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况下,确实很难与孩子解释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孩子已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或自己身上,9岁以上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的心理特征。
当你有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向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反而可能把孩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意义。
若孩子问“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其实“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孩子明白这点,其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更应该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
不过,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怖片;参观“阴曹地府”展览等。
若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孩子没有这些恐惧,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所以,正确地让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让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谁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我们的生命对于爱我们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和宝贵。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时会第一时间向家人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剌激。
第三,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这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
(2)在家里养蚕,观察蚕被孵出、变成成蚕、吐丝结茧、变成虫在产卵,体验生命的轮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
(4)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类害虫;
(6)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的诞生和死亡,但这个场面最好在孩子5岁以上。
当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地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还会轻视生命吗?
有一个特殊情况,即生活中一个至亲离开了人间,而孩子又必须面对,且孩子又小,家长行事说话要特别注意。
若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并且不建议参加葬礼;
小于6岁的孩子,就说“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
6岁以上,可以实说,但有几点需要注意: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最简单明了回答;
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地谈论此事。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分离……心灵中的余震经久不息,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恢复平常之心?睡梦能否不受惊扰?我们更加担心的是小宝宝们,他们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对亲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问起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向他解释?死亡现象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护天使的心灵不受伤害?
灾后家园重建和心灵康复,这是灾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其实,除了灾区的小宝宝以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宝宝们也看到很多、听到很多。他们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体信息,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么或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捐款活动、默哀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慰问活动,还看见幼儿园的吊饰新添了许多千纸鹤,他们好奇、好学的头脑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稍微大一点的宝宝甚至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我变成爷爷会死吗?”……对死亡的问题与担忧几乎让年轻的妈妈招架不住,妈妈禁不住产生焦虑:“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宝宝?”
可见,在举国同殇的时候,不管是灾区的小宝宝还是身边的小宝宝,都面临着正确解读死亡现象的教育问题,年轻的爸爸妈妈为此做些准备,就能较好地应对宝宝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问题。
★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心路历程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答案: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复生、死亡令人悲伤,这是我们成人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问题、亲历很多经验才明白的。但是,我们跟眼前的小宝宝一样,人生之初并不是这么明白,我们的大脑曾经对死亡现象进行分解,每次明白一点点,最后才完全明白。
宝宝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因为他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宝宝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对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伤害致死,最后才能艰难地理解寿终正寝。
3岁是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里程碑,3岁之前的宝宝读不懂死亡的情绪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所以他对死亡现象几乎没有反应。到了3岁之后,宝宝对死亡现象开始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现象一样,他特别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鱼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宝宝的视听环境,同时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认知相当复杂:当爷爷死的时候,妈妈说他“睡着了”“走了”“出远门了”;当自己心爱的小白兔死的时候,爸爸说它“死了,不能睁开眼睛,也不能走路了”;当看《西游记》的时候,妖怪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当听《白雪公主》的时候,安徒生爷爷说王子的吻可以让死人复活……在现实与想像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概念与艺术想像之间,宝宝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龄怎么能做出判断和选择呢?他还没有能力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解释。
★帮助宝宝正确解读死亡
1.不要回避、拒绝和搪塞
用平静的态度对待宝宝的疑问。就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晦气和悲伤的事情,所以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是宝宝要正确地理解生命现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岁以后,宝宝观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不断产生对周围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问,家长不要轻易地否定宝宝:“小孩子不要问这个无聊的问题。”或者搪塞宝宝:“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拒绝宝宝的求助,实际上就为宝宝从其他渠道接受鱼龙混杂的死亡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
2.不要编撰美丽的谎言
如果妈妈说死亡就是睡着了,宝宝就会担心自己睡着了会不会死;如果爸爸说死亡就是出远门了,他就担心爸爸出差了会不会死;如果他听说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他就会翻家里的药箱,尝试其中有没有这种药;如果奶奶说小孩子不听话会把她气死,他就会把别人的死亡归咎为自己惹的祸;如果他听说坏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不会有此报应……这些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都会让宝宝对死亡产生极大的误会。
3.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
根据宝宝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学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惧的,是宝宝能够接受的,但又不是编造谎言。当宝宝问及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缓缓地告诉他:任何生命以后都会死,小猫小狗会死,花草树木会死,人也会死;死了并不孤独可怕,因为我们会想念小猫小狗,会再种花草树木,会想念爷爷奶奶,所以活着的时候大家要相亲相爱。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宝宝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很多其他宝宝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关心他。有的病会让人死,有的病不会让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药打针,还应该感谢护士和医生,是她们帮助了宝宝。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死而复生的魔法,这些故事是帮助我们开心的。
★死去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培养宝宝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让宝宝对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觉。人的灵性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生灭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祷和永生,所以人类有悠久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但是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理解这些。他们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奶奶死了还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妈妈为什么还要在某个地方与爷爷奶奶说话?清明节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烧纸?我国的父母很少让小宝宝参与这些活动,这与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文明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从本质上把人类之死与动物之死区别开来,因为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这种充满温情的、怀念的、爱的种子,应该从小就播种在宝宝的心田。
★养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
血缘是世界上最亲近的母婴关系,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婴关系除了因血缘而建立以外,还可以通过收养而建立。因为3岁之前的宝宝几乎还没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养父养母,当然,他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他说不出但能感觉出两个妈妈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因此他可能烦躁、哭闹甚至生病,但是只要养父养母以乐观的心态给予宝宝百分之百的关爱,孤儿宝宝就不会产生孤独心理。以后他长大了问起这件事,可以告诉他实情,孩子会在不幸与幸运之中,在怀念与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什么样?
姑且不讨论这句话的对与错,无论是怎样的父母,“榜样”也好、“教练”也好,“保姆”也罢,都有一个共同问题要面对,就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对父亲来说,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母亲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要。妈妈的性格与脾气,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妈妈性格温和,孩子性情也趋于平和,内心世界稳定;妈妈如果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孩子也心浮气躁,遇事情绪化,做事容易诸多不成。所以,控制情绪是做现代妈妈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1
妈妈要学的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就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在看到自己孩子优缺点的时候,做母亲的都不要立即就反应出来。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孩子需要空间去自己成长,母亲随意而过多的评价,往往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动力,而更多在意母亲的反应。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急躁又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可能就是这个“虚”没做好。做不到不露声色、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无法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得不到母亲情绪的包容,要么变得谨小慎微,要么对抗性强,亲子关系难以顺畅。
2
妈妈要学的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妈妈一直强势的状态里一点点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实际上是通过示弱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孩子的内心会因此逐渐自信而坚强。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对孩子一直强势的父母,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
妈妈要学的第三个字是:“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母亲真正的教育力量在于“柔和”。你会发现,越柔和的母亲,有时候带动孩子的能力越强,越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叫嚷的母亲,则往往难以胜任真正引导和带动孩子的重担。
每位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家长的心态应该放在哪?请千万不要急着报班、着急找家教、着急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我们需要特别解读以下两个字:一是心,二是情。教育需要有情有礼,这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需要注意,那就是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家长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给他穿、给他洗(已经足够大的孩子)。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们讲一些东西的时候,家长再把道理点出来。一定是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才会主动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出现学习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干扰源。也就是说,孩子内在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才是最可怕的事。家长必须拥有情绪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你先不要急躁,先平静下来,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无法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状态,你读任何教育理念都是无效的。因为不能内化和沉淀,你就无法拥有实施教育的资本,无法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己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事实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视,《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正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
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是不同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孩子们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请记住,作为一名母亲,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这是您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晚上八点,小星星洗刷完毕之后,对着妈妈的耳朵小声说:“妈妈,今天晚上,可不可以陪我一起睡觉啊?”
“当然可以啊”。妈妈很痛快地答应了。“可是,为什么呢?小星星一向都是自己睡觉的啊。”
小星星昂着脑袋,想了想,嘴巴俯到妈妈耳朵边,很神秘的样子。
“我有问题要问你啊。”
躺到床上之后,小星星双手支着脑袋,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妈妈。妈妈静静地躺着,等着小星星的“问题”。
过了好一会儿,小星星突然叹了口气,像个大人似的把头埋进了枕头里。
妈妈感到非常奇怪,不由得伸手摸了摸小星星的脑袋,这个刚刚才六岁的小人儿,兴许有什么心事呢。
“妈妈,是不是人都要死啊?”
小星星抬起头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很突毋地问。
“是啊,人,都是要死的啊。”
妈妈惊讶极了,想不到小星星要问的,是这么一个连大人都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她感觉到今晚的小星星有些异常。
“也就是说,你和爸爸,有一天也会死的,是不是呢?”
“当然啦,爸爸妈妈有一天也是会死的。”
妈妈觉得口有些干,说出来的话干巴巴的,可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语言变得丰满一些,只好等着小星星的下一个问题。通常,小星星一问起问题来,就会没完没了,一个接着一个,妈妈是知道她这个特点的。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小星星听完了妈妈的回答后,又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然后,就又把脑袋埋进了枕头里,而且还把被子用力地向上拉,一直将自己完全盖起来。看上去,她似乎有些害冷的样子。
妈妈担心地伸手去摸小星星的小脸,想试试她是否不舒服,可是,让她吃惊的是,她的手上沾满了小星星的泪水!
这个小小的人儿,居然悄悄地哭了!为什么呢?
妈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将小星星的脑袋揽进怀里,轻轻地拍抚着。也许,这小东西是在学校里受到什么委屈了吧?
小星星把脑袋埋进妈妈的怀里,哭了好一会儿。终于,她可能觉得该停止了,于是抬起头,用很重的鼻音继续问:“妈妈,要是你和爸爸在我还没长大的时候就死掉了,我该到哪里去找爸爸妈妈啊?”
呵呵,这小家伙,原来是担心这个问题。
妈妈仍然一下一下地拍抚着小星星的脊背,慢悠悠地说:“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啦,妈妈既然把你生下来了,就一定要把你养到足够大嘛,你看,妈妈现在不是很健康吗?”
小星星突然一轱碌爬起来,睁着大眼睛严肃地望着妈妈:“妈妈,您说话算数吗?来,咱们勾勾手!”说着就迅速地伸出右手小指,不由分说勾住了妈妈的,一边用力摇晃,一边奶声奶气地宣布:“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可是……”
妈妈觉得有什么东西堵着喉咙口,生与死,是人生多么沉重的话题啊,而且,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上,谁可以确定,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呢?就在不久前,她的一个同学,被确诊为乳腺癌,而那个同学的孩子,也不过像小星星一样大吧。可是,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跟小星星才能解释清楚呢?她那么严肃地以为,只要妈妈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的,她哪里知道,有一些事情,即使妈妈答应下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生,比如死……
其实,小孩子也是应该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吧?妈妈犹豫着,不敢确定,接下来该怎么向这纯洁的小人儿解释了。
“好了,我的问题问完了,晚安妈妈!”
小星星打了个哈欠,向妈妈道了晚安,心满意足地躺下了去。
妈妈仍然挣扎在三八线上,不确定是否该怎样给孩子一个更明晰的回答。
“可是……即使……即使妈妈有一天真的死去了,我是说,假如,在你,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只要你心里记着妈妈,那么,妈妈不是也仍然像活着一样吗?”
终于下定了决心。跟一个六岁的小儿谈论死亡的事情,虽然有些残酷,但是,妈妈不想在将来的某一天,让亲爱的女儿说妈妈撒谎,因为,总有一天,这小小的人儿会明白死亡的真相。也许,在开始就让小家伙明白,要比等到她自己发现真相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一些吧?谁知道呢?
小星星显然没想到,妈妈会在做完回答之后又来了个“可是……”。她认真地听着妈妈把话说完,然后,又是长久的沉默。
“妈妈,你是说,你会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对吗?可是……我还是有些害怕。”
沉默的小星星终于开口了,这一次,妈妈发现,口干的不是自己,而是眼前这叫人怜爱的小人儿了。妈妈在心中默默地叹了口气,手指一下一下地划着女儿黑亮的短发,另一只手,紧紧地、紧紧地,攥住小家伙的小手。
“妈妈,要是有一天,我也死了,怎么办呢?”
被妈妈攥住的那只小手,已经开始轻微地颤抖了。小星星可怜巴巴地仰着大脑袋,眼神是那么无助,那么让人不忍心再说什么。
这一刻,妈妈的心中,别提有多么心酸了。可是,事情已经开始了,就应该有个良好的结束,不是吗?
“星星蛋蛋,”妈妈故意用一种轻松的语气,并且在小星星的名字后边,加了表示宠爱的两个字。“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小星星蛋蛋也死去了,那么,你就会活在你的宝宝心中啦。”
“真的吗?”
“那当然啦,妈妈从来都不说谎话的,是不是?”
小星星很认真地点了点头:“嗯,应该是这样的吧?你死了,活在我的心中,我死了,活在我宝宝的心中,我的宝宝要是也死了呢,那就活在我的宝宝的宝宝的心中,这样的话,妈妈就永远都不会死啦,是这样的吗?”
“是啊是啊,星星宝宝真聪明啊!妈妈,是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死的,因为妈妈会生宝宝,宝宝长大了也要生自己的宝宝……这样一来,宝宝就不用担心死的事情啦,是不是呢?”
“那当然啦!”
这一次,是小星星斩钉截铁的回答了妈妈,而且,是笑容灿烂地说这话了。
“还有问题吗?”
望着小家伙释然的表情,妈妈心头的巨石终于放下了。
“不好意思啊妈妈,还有一个问题呢。”小星星有些羞愧地做了个鬼脸,“妈妈,我们俩已经聊了多长时间的天儿啦?”
“嗯,差不多有五十多分钟了吧。”
“我没按时睡觉,是不是就不算好孩子啦?要是爸爸知道了,会不会吵我们呢?”
“当然不是,小星星一直都是个好孩子,今天晚上睡晚了,是因为我们在讨论很重大、很重大的问题哟。爸爸要是知道,小星星用这么短的时间,弄明白了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他也一定会非常高兴哦。”
“比按时睡觉还重大的问题,是不是?”
“是啊,比按时睡觉重大的多啦。”
“哦,妈妈,你说,世界上还有没有比你更好的妈妈呢?”
“你说呢?”
“我觉得没有了。你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妈妈了!”
“在妈妈的眼里,你也是世界上最棒、最棒、最棒的宝宝哟。”
“可是,妈妈,我觉得我做的还不够好,我有时候老惹你生气呢,以前,我惹你生的那些气,现在还生吗妈妈?”
“早就不生啦,宝宝越来越懂事,又这么聪明,妈妈怎么会真的生气呢?”
小星星听妈妈这么说,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由衷地笑了:“书上说,人要是生多了气,就会老的很快呢。所以,我想,要是我忍不住让妈妈生多了气,妈妈不是很快就老掉了吗?所以,我以后一定会小心些,不让妈妈多生气啦。而且,不生气是不是就可以活得更长一些时间,对吗妈妈?”
“小星星说的真好!”
“哦,妈妈,现在几点啦?”
妈妈借着室外的光亮,看了看手表:“已经九点了,宝宝是不是该睡了呢?”
“我们躺下的时候,是八点,哇塞,我们终于聊了一个小时的天儿啦!晚安妈妈,这次我可是真的要睡喽。”
小星星说着,把被子裹裹紧,轻轻地闭上了眼睛。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妈妈就听见了小星星均匀的呼吸声——那小家伙已经安然入睡啦。
想来,今夜,小星星嫩绿色的梦境中,会充满甜蜜和安宁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