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或不允许他做某件事,常常采取吓唬的办法,比如说“不要你了”、“坏蛋来了”、“老虎来吃你了”等等,或者干脆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让孩子听完好听家长的话,更有甚者,家里人自己装成鬼怪,以强调“教育”的效果。要知道,小儿幼小的心灵接受不了强烈的恐怖刺激,久而久之会使小儿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幼小的孩子要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如果小儿不听话,可以用诱导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讲一些有比喻性的小故事,但必须注意故事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如果故事的内容总是很恐怖,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健全,变得胆小怕事。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胆子小的孩子,甚至天黑就不敢出门了,一个人独处时总是疑神疑鬼,左顾右盼,这都与幼儿时期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吓唬宝宝甚至影响他的智力发育。有些研究表明,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比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时的效果好,理解快也记得牢,这是因为紧张压抑时的学习会受恐惧的影响和干扰。所以我们提倡科学正确的育儿方式,反对吓唬宝宝。
首先,老师绝对第一重要的.上个学期,儿子也总说老师爱打人,因为他不午睡,老师还曾让他睡在光光的桌子上,回来告诉我他的后脑勺咯的疼,还罚站门后边,其它孩子都睡觉,他站门边.还被捏过鼻子,拧过耳朵.因为儿子反应一般,我们都没太当回事,谁让他太调皮捣蛋呢.当然和老师,园长我沟通的比较多,园长也比较紧张,有时听到我儿子在班里大叫,她都要上去看一下,是不是老师打他了,呵呵.这个学期,换了两个老师,都比较温柔的那种,开学我主动去沟通过两次,感觉老师不错,对孩子也没那么严厉.
第二,作业问题.如果不逼迫孩子写作业,孩子可能每天都非常开心.哪个家长都想让孩子养成写作业的好习惯,于是上幼儿园就开始了,老师顺应很多家长要求,布置作业,回家家长开始陪着写,孩子不会的,家长教啊教.这能养成自主写作业的习惯么?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但对于写作业,我觉得并不是,我一般要求儿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什么量词,形容词都出来了,他不知道,我陪着写,就相当于我写了.对他有什么意义呢.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印象:以后有妈妈在旁边陪,我才会写作业.孩子自己的事变成家长的事了.这个学期,从第一个月我在联系手册上表明不要写太多作业后,基本都不用写作业了.不写作业后,每天回来,孩子都很轻松.当然,基本每天还是要亲子阅读的,这几天给他读书的时候,他主动会认几个字,很开心.偶尔让我教他写字,孩子主动要求,这绝对是好现象了.
第三,让孩子找到兴趣,兴趣班是不错的选择.一开学,老师就开始动员孩子们报兴趣班了,也可能这个学期大了一些,这个学期竟然喜欢上了武术班,男孩的突然觉醒的感觉,他一下子找到了自信,对他的武术老师也是佩服的很.儿子开始经常说学武术是强身健体的,不是打架的,我觉得也很不错.每周两次的武术课,他都非常兴奋.兴趣班,我可从来不是想让他学出个什么名堂,只要孩子真感兴趣,有个爱好,找到自信也是不错的.
基本这三点,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就不难啦.
在平时生活活动中,我发现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会撕包装纸,不会剥鸡蛋壳等等。许多幼儿都上中班了还不会穿衣服、拉拉锁等等。我跟幼儿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却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英爱他们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道:有一位父亲在自己屋后栽种了几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大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来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了进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要挖坑呢?”“小树正在长身体,不补充营养不行”。“那为什么不离近一点呢?”孩子问。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种树和教育孩子一样。只有经历了一些事,孩子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的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他们能做和应该做的事,让他们在劳动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前段日子,朋友给我发了一份西方国家小学老师给孩子们的"奖励"清单,看到后不得不说,跟咱们国家很多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奖励孩子一般采用"小红花小印章换礼物"的方式相比,这样的奖励确实更为丰富多彩,种类繁多。
用来"诱惑"小朋友们好好表现换取礼物的方法或许会有用,但其实缺少一定的引导性。并且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小朋友形成一种"别样的动力",也就不是所谓的"内在驱动力"。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多事情,乃至他的人生,是需要内驱力才会越走越好的,让孩子对物质奖励形成习惯显然无益于此。
或许我们不能完全借用,但仍会有很大的启发。下面就把奖励清单列出来。每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实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或许我们的班级还不能完全适合这样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不学其形,学其神。即使不在班级里,在家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替代口头上千篇一律的"你真棒"呢?
1、坐老师的座位;
——体验权威感和荣誉感
2、照顾1天班里饲养的小动物;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3、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
——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4、教师给学生家长打表扬电话;
——与家长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5、排队时站在最前面;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6、减少作业量;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7、挑选午餐音乐,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磁带或CD;
——享受自主选择快乐
8、把班里的录音机带回家一晚;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9、使用彩色粉笔;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荣耀
10、邀请校外嘉宾来班里做客;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11、随时可以喝水;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2、随时可以用卷笔刀;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13、把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回家一晚;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14、在低年级做服务;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5、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6、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的权利
17、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
——体验权威感和自主选择
18、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权利
19、把动物玩具放到桌子上;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更多自由的权利
20、跟老师共进午餐;
——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1、获准用班里的录音机录一个故事;
——体验权威感和荣耀感
22、在游戏中做主持人;
——体验权威感
23、获得更多休息时间;
——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24、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
——体验权威感和责任感
25、休息时第一个挑选活动器材;
——享受自主选择和更多自由的快乐
26、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电影。
——体验权威感
看完了这些,我们的家长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