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为在这个时候孩子们可以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随意玩。身心无比的放松。
这不,又到了户外活动时间了,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操场上拿着自己选择的运动器械玩,只有小蒿一个人一动不动的站在操场上。小蒿是一个性格内向、做事认真、谨慎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因为怕出错而退缩,不愿意尝试,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于是我走过去询问:“你要玩什么呢?”小蒿轻轻的和我说:“皮球。”于是将皮球给他。可是在刚开始拿到皮球的时候,他却紧紧地抱着皮球,静静地站在一角,似乎手一松开皮球就会跑掉似的。眼看其他小朋友都玩的很开心,小蒿更焦虑了,更加紧紧抱住皮球。这时,我决定想办法让他放松下来,帮助他减轻心理压力。于是,我拉着他的手说:“小蒿,我们两个一起玩吧!”他却往后躲。一边向后躲一边说:“老师,我不会玩。”“没关系我陪你一起玩一玩好吗?”听我这么说,他才接受了我的邀请。首先我们两人面对面站好,我用双手将皮球拍到地上后让他把球接住,然后请他再把球拍给我让我接。玩了一会儿,小蒿渐渐消除了紧张的心理,并且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拍、接皮球。虽然还不是很熟练,球一直要掉,但是他已经能慢慢享受这个玩球的过程了。我总是笑着对他说:“小蒿,快去抓住它。”以此来放松他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我故意在拍了五六下后让皮球跑掉,这样便自然地换成他拍皮球了。我一边帮他数数,一边不住地赞叹:“呦!你太厉害了,比老师还要棒呢!”这时,小蒿拍的更开心了!
看见小蒿满脸兴奋的样子,我想起了一句话,“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学生”。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关心,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获得发展。
周围的人总是善意地说:“这孩子真有个性。
”“孩子还小,大一点儿就好了。
”而我说的最多的是:“佳佳,不可以,佳佳,请做一个文明的孩子”,有时甚至会非常严厉地批评她,久而久之,我发现佳佳遇到事情时会有抵触情绪。
看到孩子这样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一味地约束、惩罚并没有改善孩子的行为习惯,反而让我们的亲子关系不够和谐,孩子也变得敏感、消极,活像个小刺猬难以相处。
看来我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
策略一:倾听心声,有效沟通以前当孩子的行为与我预期的结果不一致时,我会疾风骤雨式地批评,孩子也会情绪失控。
就好像一个杯子早已装满水,再往里加的话,一定会溢出。
于是我尝试用温柔的语调、热情的肢体语言表示妈妈的尊重与爱意,多听一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她的困惑。
当孩子倾诉的时候,就像一杯满溢的水倒掉了半杯,此时孩子也能静下心来倾听我的建议,让沟通变得畅通和有效。
策略二:正面教育,把握时机一次,我与佳佳一起来到新华书店看书,她一看到喜欢的书便大声地喊我:“妈妈,我喜欢这本书。
”我用手指放在嘴边嘘了一下,并指了指墙上大大的“安静”。
她环顾了四周,只见大家都静静地选书、看书,便也轻轻地找个位置坐下来,连翻书也小心翼翼深怕发出声音,这时营业员阿姨看到了这一幕,走过来给她竖了个大拇指,我也在她的小脸上奖励了一个吻,自始至终她都轻轻地取放图书,安静地阅读。
走出书店,我对她说:“宝贝,妈妈真为你骄傲,你今天做得很好!”小家伙说:“这没什么,是我应该做的。
”看着她自信满满的样子,我庆幸自己没有武断地制止或呵斥,把握住了这个宝贵的教育契机。
这次利用了环境的力量让孩子感受到遵守公共秩序能得到别人的接纳与赞赏,让她向自我控制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逐渐开始可以不依赖于成人而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策略三:耐心等待,释放天性佳佳喜欢交朋友,可每次家里来了小客人最后总是不欢而散,看得出,她自己也有些沮丧。
这一次我决定不再充当“救火队员”,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小杰想要她的磁性玩具,她的自我中心意识开始作祟,“我要玩呢,不能给你玩。
”小杰说:“我就玩一会儿。
”佳佳将玩具抱在怀里:“不行”。
小杰伸手去抢。
小杰的妈妈正要去制止我拉住她,示意她再等一等。
小杰说:“我不和你玩了,我回家玩我的挖土机。
”佳佳一听有些着急,“我把我的遥控赛车给你玩吧。
”小杰摇摇头。
佳佳说:“我的磁性玩具有四十片,我们一起来搭摩天轮吧。
”小杰高兴地点点头。
佳佳渴望与小伙伴一起玩,只是她有时不知如何去交往、合作罢了。
在与小伙伴发生争执时,如果总是有家长出面干涉,那她永远也无法寻找到与同伴交往的方法。
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家长有时应稍作等待,给孩子一些空间、时间,释放他们本真的天性,鼓励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解决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应学会理智地看待孩子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更好的自我认同,合理判断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促进他们个性和谐地发展。
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声音都不响亮,一听就是懒懒的。忽然,听到周先易一声响亮的回答,震醒了我,像是久旱逢甘雨。我一下子提起精神,对周先易投去赞许的目光,并朝他笑了笑,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孩子们看到我露出了笑脸,精神一下子提了起来。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确如此。从眼睛里可以看到别人对你的赞许、要求、疼爱、关怀、冷淡、嘲笑、疑问......人生的喜怒哀乐,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这扇窗户里看到。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用眼神告诉孩子:你真棒!你这样做是对的!你需要帮助吗?老师相信你!......这种无声的交流会让你觉得像是夏日里的一缕清风,清凉而舒畅。而且,也会是我们的孩子情感更加细腻。在很多时候,少一些语言交谈,多一些眼神交流,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昨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接待孩子入园。马文浩小朋友也有妈妈领者来到幼儿园。刚进门,马文浩妈妈便对我说:“老师,今天中午我想把浩浩接回家吃午饭。”我说:“噢,是有什么事吗?”她支支吾吾地说:“噢……是有点事儿。”看到她不方便说,我也就没再问。第二天自由活动时,我听到一个小朋友在问马文浩:“马文浩,你今天还回家吃饭吗?”马文浩说:“不,今天幼儿园吃米饭,是我最爱吃的。”听了以后,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我便蹲下来问他:“浩浩,昨天妈妈为什么把你接回家呀?”他低下头不说话。我又说:“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请你回答我好吗?”终于,他小声地说:“因为昨天我不想喝幼儿园做的紫菜汤……”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我感觉非常生气,但我没有责备孩子,因为错不全在孩子。我想,我应该找马文浩的妈妈好好谈谈,我要告诉她,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容迁就,请家长一定要配合老师的工作,不能帮幼儿找理由去回避问题。家长应正确地引导孩子,给孩子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眨眼功夫,锋锋不见了。“咦,人呢?”由于他有独自随意奔跑的习惯,我忙开始四处找寻,终于在后面的桌子底下发现了他。我大喊一声:“快出来!”可他依旧我行我素,对我的话充耳不闻。我立刻从桌下把他拉了出来:“你再也不许玩了!”“老师……”他张了张小嘴想说什么。这时,我又发现他刚才钻的桌子下面还有许多撒落的玩具,我不问青红皂白继续责怪:“你看你,把积木弄了一地!”这时,撅起小嘴的他很委屈的小声嘀咕着:“那积木是文文弄的,我在拣呢。”“什么?……”我满怀疑惑地回头看了看在周围的小朋友,小朋友们纷纷说:“文文用手敲积木,积木就掉了下去了。”“是文文撒的。”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猛然醒悟:我一直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孩子。忙对他说:“锋锋,对不起,是王老师错怪你了!”这时,他撅起的小嘴变成了小月牙,大眼睛重新闪烁着光芒,说话的声调也提高了:“王老师,那边还有几片积木。”看着他胖乎乎的低头拣积木的身影,我的脑海里掠过了许多许多……
有人说:“谁也没有理由打着‘教导’的幌子去戕害生命,谁也没有权利凭着‘教育’的权棒去扼杀孩子的天性。”我有什么理由,又有什么权利带着一副有色眼镜来看待锋锋呢?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我们都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平等地与之交往,敢于向幼儿说“对不起”,努力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样,他们的灵气才能升华成多彩的前景。特别是对所谓的“调皮王”,更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卸下我们的有色眼镜,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呵斥,发现并发挥他们的特长,让石头也发光。
,还必须由妈妈接送,否则又会哭闹一场。妈妈对此感到很无奈,让我来帮助她,改变孩子这种行为。
我首先指出了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能过分迁就孩子,只能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于孩子不和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答应。又向她妈妈提出了要求:接送孩子的任务可以交给爷爷、奶奶。你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到晚上时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用这种短时间的分离,来打消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她妈妈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改变以前的错误做法。
每天我热情的接待她入园,并主动跟她打招呼,去亲近她,给她过多的关注,这样拉近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并要求其他小朋友跟她交往,和她一起分享玩具,让她感到与小朋友在一起是快乐的,在教育活动时,鼓励她回答问题,只要发现她有进步,我就及时对她进行表扬、鼓励。让她坚信自己是很棒的,这样逐渐的她又跟小朋友友好的相处了,不在依恋妈妈了。
现在她又快乐起来了,每天都能高高兴兴的入园,看到她的这些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
教孩子认识秋天
一天,我在教孩子背诵诗歌“美丽的秋天”,当孩子们将诗歌内容背诵的很熟练时,为了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记忆,我要求他们画出“美丽的秋天”,孩子们听到我的话时,多数孩子坐着不动,有的小朋友问我棉花是什么,有的问高粱是什么,也有的问大豆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的,对秋天的这些农作物感到很陌生。这时,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准备这一环节上,存在着很多失误。虽然准备了很到图片教具,但这些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身在农村,为什么不把孩子们领到田野中去,让孩子们认识实物。把这一想法跟园长说了,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果园,领着孩子们来到了果园,孩子们观察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使他们对这些水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让孩子们参观了农田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并且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孩子们在愉快的玩耍交谈中,丰富了知识,对秋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了:秋天来了,高粱红了,玉米黄了,棉花白了,苹果笑红了脸,黄橙橙的柿子挂满了枝头……
可见,农村这广阔的天地,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资源,不断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各种知识。
我教儿子学会感恩
一天,有几个朋友到我家相聚,正巧,看到儿子在为奶奶捶捶背,这时,这几个朋友的表情有些惊讶,其中一个朋友问孩子的奶奶:“孩子经常这样做吗?”孩子的奶奶自豪的说:“是的,孩子经常这样做,不但给我捶捶背,还经常帮我搬凳子、扫的、擦桌子、干些家务活,更让我高兴的是,有好吃的孩子都是给我留一份呢。”听到这里
就在这个时候,漂亮的嘉怡手拿一本图书着急地跑向我:“吴老师、吴老师,斌斌不要和我一起看书!”面对嘉怡的求救,我突然犯难了。假如,我以成人的权威强制要求斌斌听从我的命令和嘉怡一同阅读图书的话,他们就真的能开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又假如,我对于嘉怡的求救置之不理,让她自己看书或者玩别的,她会不会很失望?放弃今天的阅读,失去兴趣?一边思考着,一边我顺着嘉怡的小手看去。原来斌斌也在看书,既然他也乐于参与阅读活动,那说明他对阅读本身还是有一定兴趣的,可是为什么不愿意和嘉怡一起看书呢?是书本他不喜欢?还是就不愿意和嘉怡一同看书?
带着疑问我拉着嘉怡的小手来到斌斌的身边,嘉怡说:“斌斌,你能和我一起看这本书吗?”斌斌抬头看着嘉怡说:“我不喜欢这本书。”于是又低头看着自己的图书。嘉怡看看我,于是我坐到斌斌边上说:“嘉怡想和你一起看书,如果你不喜欢她手里的这本书,那她能先和你一起看你手里的这本书,看完了,再看她那本书,好吗?”斌斌面露难色,瘪瘪嘴说:“我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看书,我喜欢一个人看书。”听了斌斌的话,我心里的疑问得到了一些解答。原来。斌斌并不是不满意书本或者嘉怡,而是还不接受同伴分享阅读的形式。“可是,两个好朋友一起看书,可是说说自己的想法,不是很有趣吗?”我继续劝说。斌斌想了想说:“哦,那好吧。”随即,嘉怡兴奋地坐到斌斌身边,把书放在两个人的中间,一同看起书来。期间,嘉怡讲的内容比较多,当遇到有意思的地方,斌斌也会说一说,两个人都比较投入其中。
午睡前收好玩具后,我找机会问斌斌:“你觉得和好朋友看书,怎么样?”斌斌笑眯眯地摸摸脑袋说:“挺好的。”一旁看见我们正在对话的嘉怡跑过来说:“我们下次还要一起看书!”孩子的进步就在一些些鼓励和尝试中。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