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面对挫折 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

07-23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勇于面对挫折 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女儿能歌善舞,经常代表班里参加各种演出。

有一次参加舞蹈班的考级比赛,由于一个失误,女儿当场大哭起来,谁也劝不了。从那以后心情非常烦躁,灰心丧气,整天觉得昏昏沉沉的。

心细的爸爸早就看出了孩子的心事。一个周末的下午,爸爸带孩子去外面散步。爸爸指着地上绿油油的小草和花儿们说:"你看,小草们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怎样的狂风暴雨,它们都不肯低头。到了冬天,它们枯萎了,但到了春天,春风一吹,它们又朝气蓬勃地生长起来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永远的一帆丰顺,风和日丽,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困难和坎坷,你觉得你因此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希望,对不对呀?"

女儿渐渐意识到了,她对爸爸说:"放心吧,我不会放弃的。"

爸爸说:"是的,我们不要放弃希望,抓住机会,努力学习。在困难和失败的面前,我们决不低头。我相信,在下一次考试时,你一定会过的。加油!"yjs21.COM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总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和挫折,无论多么出色的人,绝不可能在每一次都那么幸运。不管是遇到挫折还是取得成绩,我们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孩子用于去承担。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五大方法让孩子勇敢面对挫折


挫折反映在人身上是一种体验,叫挫折感,它是指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退缩,有的人则勇往直前。这种差异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知识经验和心理准备有很大关系。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做父母的有远见、爱孩子的表现。

家长在对待幼儿挫折教育的问题上,首先要意识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中的,那些成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中进行的。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孩子,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

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孩子“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让孩子在做中体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

第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至于艰苦和困难中的勇气,又要有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患中,30%左右是源于年幼时经历的挫折和打击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时常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强自信。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有些挫折的产生无法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来阻挡、回避。对待它们,我们要教孩子合理运用一些心理防卫机制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孩子长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长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肤黑更健康呀,我觉得你也很可爱。”

第五,家长对孩子应有适度的期望和正确的评价。

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适度的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取得成功。

无论孩子做事是取得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使孩子逐渐明白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力,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最后,要使孩子对挫折有更强的承受力,家长要自己冷静、客观、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和困难,也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颓丧的情绪。

如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特别受不了挫折,生怕孩子有三长两短。孩子一咳嗽,就急着送医院挂吊瓶;孩子碰到一些困难,家长比孩子还焦虑不安。这种情绪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使他们变得敏感,不能吃一点苦头。这是家长暗示的结果。

在这类问题上,家长要以勇敢的姿态和积极饱满的情绪面对挫折,展示给幼儿,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应该教育孩子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事


每天孩子们来园,总有几个带上一瓶酸奶或是其他饮料,我们就在班上放一个纸盒,上面开了一个口子,让孩子们把喝完的酸奶瓶等收集起来,准备随时可以废物利用,做做教玩具等。所以我们经常在晨间活动时教育孩子:各种塑料瓶等不可乱扔,看到空的塑料瓶要捡起来,放于废旧物品箱等。孩子们都很自觉得遵守。

星期一一早,莉莉的妈妈送孩子上楼,就给我们道起了苦经:说是星期天带着孩子去平湖玩,那人哪可真是多。娘俩个穿着漂亮的衣服,在东湖广场上玩。“妈妈,那边有个塑料瓶!”莉莉眼尖,老远就看见不远处有个塑料瓶。“我去捡了!”莉莉飞快地跑过去,捡到那个空塑料瓶,心里可别提有多高兴了。妈妈叫她去扔到垃圾箱

,可莉莉却说:“明天我要带到幼儿园去,老师说了,空塑料瓶要扔到纸盒里,还可以做许多好玩的东西呢!”莉莉的妈妈满脸尴尬,看到孩子一会儿捡一个,一会儿又捡一个,怀里硬抱着几个脏兮兮的瓶儿不肯放,从平湖一直带到家中,真是觉得非常难为情。平湖之游在几个塑料瓶的影响下变得毫无兴致。

通过这次短暂的交谈,让我有了深思:平时在幼儿园,我们提倡孩子不乱扔空瓶,收集空瓶等,孩子们的良好观念已慢慢形成。可是在园外呢?不也提倡这种做法吗?但是否还应该看在什么场合,我觉得还应该教育孩子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事。那样的话,既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又不会失态。

给他自信,激励他勇敢地面对挫折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某名牌高校一个优秀的大学生,竟然在大学的食堂里面对一个鸡蛋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吃这个蛋。”也许,这个故事有些荒诞,但它却真的能引起我们家长的深思。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面发展,不仅要有优秀的成绩,也要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会生活、学会独立自理是我对儿子从小到大的要求。从大班时,儿子就开始独自睡一个房间,洗脸、刷牙、洗澡等个人卫生工作都让他自己去完成。上小学,自己房间和学习用品的整理也都是让儿子自己去做的,虽然有时做的不是很好,但能够尝试也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关注孩子的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养成了儿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习惯,同时在让他做事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他勤劳、好学、自信、勇敢的优秀品质。

儿子学煎荷包蛋是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清楚记得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儿子看着超市里买来的汉堡,说:“妈妈,我们把这些汉堡做掉吧!明天早点我想吃鸡蛋汉堡。”“好啊!你来做怎么样?行吗?”我挑逗式问他。“我会是会做,就是不会煎蛋呀!”儿子想要任务转移。“不要紧,妈妈可以帮你的。”“嗯,我怕烫,煎蛋会把油溅出来的!”儿子迟疑了一会儿。“要相信自己,你那么能干,勇敢一些,自信一些,没有事情会难倒你的。妈妈先做个示范,你认真学哦!”我鼓励着。“好吧!我试试!”儿子有了信心。

不一会儿,我们母子俩穿好围裙,戴好袖套,点起了油锅。当第一个鸡蛋我打在锅里的时候,儿子看的很专心,还迫不及待地想抢过锅铲亲自上阵呢!可我没有给他,告诉他,第二个鸡蛋由他来煎。当看到我的鸡蛋出锅的时候,儿子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立马抢前一步,拿起鸡蛋就从高处把蛋打了下去,只听见,“唷哟”儿子大叫一声,油溅在了儿子的一只手上。吓得他连连缩手喊救命。儿子的第一个鸡蛋煎好了,虽然被烫了一下,但他已经明白了如何避免烫手的方法。在第二次煎蛋的时候,一手拿锅铲、一手拿锅盖,一边煎、一边用锅盖保护着自己。第二次儿子很轻松地就煎好了荷包蛋。没烫手,蛋也煎的很漂亮。成功给了孩子自信与勇敢。在煎第三个荷包蛋的时候,儿子成了《天天厨房》的“主持厨师”,一边煎蛋一边用普通话介绍着做法,我连忙用手机给他进行录影。

事后,每次当儿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用煎荷包蛋事情来鼓励他,给他自信,激励他勇敢地面对挫折,告诉他,只有经历过伤心的失败,才会拥有快乐的成功。最近儿子学会了自己煮方便面,星期天早上给我煮了一碗带有鸡蛋和香肠的方便面。嘿!味道还不错,真的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

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再引思考


因为上课看小说、下象棋,被班主任老师批评之后,一名初中生从4楼教室一跃而下,自杀身亡,这是本月初发生在湖北十堰郧县的一幕惨剧。而就在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的几天,湖南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大学生因为失恋也站上了楼顶,在瑟瑟寒风中,他最终被好心人送来的一件寒衣感动,才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如今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弱,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近日,腾讯网发起的讨论显示,有71.16%的网友投票认为当前少年亟待补好挫折教育。

家长:更青睐赞美教育

“自杀事件的发生暴露了我们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无力。”湖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刘志军在心理辅导中也常遇到类似倾向的案例,他表示这种现象揭示了当下一代抗压能力弱、心理脆弱的性格特点。

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父母千般宠爱中长大的90后一代,其抗压能力普遍堪忧,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容易滋生心理问题。而参与调查的对象中,独生子女占据大多数。

“你最棒”、“你比他聪明”,这是许多父母面对孩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40岁的周磊儿子读初一,因为孩子从小听到的都是赞美,如果有人批评他,就很不服气。“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下走过来的。而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接受的都是鼓励式教育。”他时常也很疑惑,到底应该多鼓励还是多让孩子受点挫折。

“现在基本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宝,呵护都来不及,家长怎么舍得让孩子受挫折呢?”吴辉说,她的小孩读小学三年级,平时都会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虽然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总是一味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孩子们遇到困难受到批评会无法承受。但相比挫折教育,多数家长更青睐“赞美教育”与“鼓励式教育”,更愿意给孩子“甜枣蜜罐”。

老师:接受适当挫折是必要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辛继湘教授针对9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曾展开过一段长时间观察,她发现,不少90后大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在“爱”的名义下,他们往往缺少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

辛继湘表示,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还在于,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容易把孩子的失败看得过重,偶尔考试失误就会引起家长极大的不满。这样就让孩子在失败面前失去了正确判断力,把一些小挫折看成极大的失败,心理无法承受。

“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要适度,生长在温室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接受适当的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辛继湘说。

专家:挫折教育应注意孩子个性

亟须为青少年补补挫折教育课已基本成为社会、学校、家长三方的共识。目前而言,挫折教育并没有系统地进入教学计划。有业内专家指出,学校应该开设如何面对挫折的课程,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教会学生如何抗压排压,勇于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学会控制情绪。

唐海波是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临床心理学博士。前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半是生活、感情受挫。在他眼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什么新问题,不管学生自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归结一点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精神抗压能力薄弱。”

他认为,青少年一代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掌握。挫折教育需要方法、技巧,甚至需要教育学理论的支持。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方向新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不少中小学已建立初步的挫折教育基础,但尚未形成完备的系统,很多教师还未完全掌握行之有效的办法,他强调,“挫折教育不能仅依靠教育,还要通过实践,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

方向新认为,挫折教育应该坚持两原则,即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他告诉记者,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进行挫折教育不能孤立进行,要考虑成长阶段、心理健康等因素,“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笼统的方式来教育每一个孩子”。

他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要有侧重,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也应注意孩子的个性特点,对于特别内向的孩子,还是要以鼓励教育为主,对于性格外向、骄傲自满的,家长可直言不讳地批评教育。

国外“五花八门”的挫折教育

日本:再心疼也不伸手帮忙

日本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不管家离学校有多远,都是由自己走着去。路上有什么困难,也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且日本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耐寒抗冻。他们上学时只穿单衫短裤;即使寒风刺骨,女孩依然穿短裙和白袜。

瑞士:送孩子当佣人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美国: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德国: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给予孩子爱的同时给他自由


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我们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但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去爬10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拿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也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给予孩子表达爱的机会


俗话说,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对于每个人,我们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孩子,对自己,学会感恩,才会感到真正快乐。经过手机失而复得的幸福,这让我更加明白,每个人只有心怀感恩,这个世界才会美好,才会有希望!

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较多的,手机丢失当馨爸让我死心时,我还是没有彻底放弃,我相信人性本善,好人终归会有好报。当那个好心的女人告诉我说,不管是谁遇到这件事都肯定会归还的。她还告诉我,当时是她的女儿先发现手机的,她捡起来就说,妈妈我们就在这边等失主吧,相信人家东西丢了肯定会着急。听完这句话后,我认真仔细得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十一岁的孩子,我由衷的佩服她的言行举止,那么端正大方,那么得体从容。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对她说:“孩子,你做得真棒,拾金不昧,阿姨为你感到骄傲!”小女孩缅甸得笑了笑,她妈妈在一旁谦虚得说:“这本来就是应该做的!”

我认为孩子的懂事和善良离不开父母的日常熏陶,学会感恩是人性本善最起码的要求,平时父母的言行举,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现在许多的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变得越来越自私小气,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甚至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一点感恩之心,总觉得他们对自己的付出理所应当。

前两天,一个同事抱怨着说她养了一个白眼狼。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她,她告诉我,原来她问了孩子一个问题:等妈妈老了,你愿不愿意照顾我?

女儿的回答让她惊慌失措,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女儿说:等你们老了,只要把你们兜里的钱全部给我,我就考虑下不送你们去养老院。听到这样的话当妈的确实挺伤心的,可是为何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会不会是我们平时对孩子包办的事情太多了,让她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平时有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正能量的榜样?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给孩子机会,让她也为我们做一些事?

同事可能不明白,自己对孩子付出那么多,面临得却是孩子的自私和冷漠,她感到心寒。她不知道为何孩子怎么变成这样?培养孩子拥有感恩之心这也是父母的责任,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和分享,这不是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家庭里,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我们都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可是,我们却只顾着给予爱而忘了爱得付出也应有“回报”的。

很多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下,他们不知道感恩,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应当,认为这样的幸福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逐渐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不体贴更不懂得什么是感恩?

让孩子懂感恩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平时我和馨爸都要上班,我们拖着满身的疲惫回家。有时,我也会主动告诉小温馨我很累,我需要休息。每次回家她都会给我开门,会去阳台给我拿鞋换,会给我喂饭喂水果吃,我累得时候她还主动给我捶背,家里乱了她会帮着收拾,地上有垃圾她会捡起来放到垃圾桶......不管孩子是被动的去做还是主动得去做,只要她愿意做我都会尽量让她尝试,并且我会告诉她,你做得很棒。当小温馨听见我在夸赞她时会变得更有积极性,会更愿意去做!

所以,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任何人都是需要给予爱和收获爱,父母的感受也可以如实的告诉孩子,别累了总撑着,甚至想把所有的一切都捧给孩子。可对于孩子而言,不仅仅只负责接受父母的关爱,更应该懂得感恩和分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感恩的人才会真正快乐。

别再抱怨自己的孩子是个白眼狼了。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传递爱的能力,也给孩子创造感恩的机会。当我们可以为孩子无私奉献的时候,也要教会她学会感恩,关心父母,给予她表达爱的机会。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相信双向的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父母怎样给予孩子恰当的奖励


当孩子出现新问题时,家长就会在情绪状态下处理孩子,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恶性循环,增加父母的无力感。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平时在家中要培养孩子定时作息的习惯,还要建立常规和良好习惯。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就要立即给予物质或社会性奖励。

一、口头强化适宜的行为。

针对孩子的弱点,有意识地为他创造改进的机会。如孩子特别好动,但是他也喜欢画画,这样当他安静且专注地完成一幅画时,父母应立即对他夸奖:“真棒!你画得太棒了,我也想要一幅你画的画。”当孩子受到鼓励时,他会努力去做。

二、给孩子订立简明的规定。

可以给孩子定立一些简明的规定,规定上要注明孩子的良好行为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如按时起床加1分,帮助整理家务加1分,饭后收碗筷加1分。当孩子在一个星期内完成10分时就可以去公园或买喜欢的书。采取这种方法,一要避免把奖励机制用在写作业学习上,这样会使他产生学习是有代价的观念。二要公开计算次数的方式,并做到公正。

三、计点制度。

给孩子在墙上建立一个表扬区,对他进行精神鼓励。这种方法与订立规定同样有效,家长可以在表格上记一些点数,或给小红花奖励。孩子累积一些点数或红花时,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小玩具、额外的特权,或出外游玩等奖赏。

这些简单明确的奖励制度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促进他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做事情有目标的习惯,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家长在教养孩子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育儿心得:给予孩子自信


育儿心得:给予孩子自信

有了宝宝以后,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每天围着他团团转,但这却是一件快乐的事。不知不觉中,宝宝现在已经上了幼儿园中班,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经常会问“为什么?”等问题,伴随着他的成长,作为家长希望能给予他幸福的生活,但更希望他能快乐、健康地生活。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是在摸索中前进,一边汲取前辈们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开展教育。说不上有什么可贵的经验,只是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让孩子能够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

一、重视环境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时刻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

二、给予孩子自信

一个孩子,其最可人之处不在于他的聪明活泼,而在于他的自信。自信有助于他现在与将来勇敢地面对来自学业和其它方面的挑战。培养自信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无形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赞扬,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鼓舞孩子的斗志,增强孩子的信心,激发孩子的勇气。对于父母亲来说,爱孩子是天性,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但知道怎样爱孩子,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要明白“爱孩子就必须懂得欣赏孩子”的道理,激励和表扬的效果远胜斥责和打骂。

三、不要过度溺爱

每个父母都是宠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宠爱是放在心里的,过分的宠爱就会变成溺爱,这样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要坚决回绝,避免孩子养成骄气跋扈的性格。我们教育孩子是以把规矩做好为前提的,让他待人处事都有一个好的规矩。

四、培养广泛的兴趣

兴趣能增加孩子生活的乐趣,陶冶孩子的性情,提高其文化素养,又助其身心健康,同时也是孩子社会交往的有益纽带。我会尽量让孩子尝试不同的课外活动,但是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由孩子决定要与不要,因为强求事情,只会让孩子反感、排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尽量提供多方面的生活体验,顺其自然,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要自己有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育儿的几点粗浅心得,愿与各位家长共勉!

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惩罚教育方法


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惩罚教育方法

宝宝年纪小难免经常犯错,特别是在宝宝2岁左右,宝宝进入成长的第一个叛逆期,爸妈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恩威并重”,家长惩罚有方,孩子便会乖乖听话。那么具体是怎么样的惩罚方式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呢?跟妈咪育婴君看看教师妈咪是怎么做的:

1、犯错前先做申明和提示

爸妈如果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套原则,并一直坚持实行,让孩子知道家长在某些方面的底线在哪里,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那么孩子便会遵照父母的那一套原则表现得乖乖的,父母的教育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如果妈妈不喜欢宝宝在晚饭前吃糖,宝宝坚持要吃,妈妈可以事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妈妈不准你饭前吃糖,吃糖多会蛀牙而且你事后肯定不想吃饭。”再如宝宝死活不愿去刷牙,妈妈不必软磨硬泡,只需给宝宝一个提示“宝宝如果不去刷牙,明天就不能吃点心了,因为吃点心后不刷牙,牙齿会长虫子啦!”在宝宝将要犯错之前向宝宝申明提示将要面临的惩罚,宝宝“怕怕”自然也就乖乖听话啦!

2、罚宝宝独自呆在房间

现在讲究保护孩子自尊心,对孩子的惩罚可是打不得又骂不得,家长可以尝试一些小手段来达到让孩子认识错误又能惩罚孩子的目的。

如果宝宝做错事还死口不认,叽叽喳喳地向爸妈发脾气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家长不必和孩子扯红脸皮,你可以采用冷处理方式,避免战争升级。让宝宝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呆着,让宝宝有一个缓冲区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能够让他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等他能够冷静下来了,家长可以耐心、客观地和宝宝一起分析问题,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家长再适当地指出他行为不当的地方,下次该怎样注意同类的事情。爸妈以一种开放宽容的姿态让宝宝表达心里的感受,宝宝感到父母是愿意倾听,是尊重自己的,才就能把父母的“教育”听得进去。

3、罚宝宝失去原有的某些待遇

家长不妨在某些事情上和宝宝事前“约法三章”,并严格遵守,让宝宝意识到父母的“说一不二的威严”。比如家长每个月都有给宝宝一定的玩具预算,前提是宝宝要拿到父母奖励的5颗奖励星星,如果宝宝做错事,或者表现不乖,爸妈可以减少一颗星星作为对宝宝的惩罚。

当然,这些奖惩行为要有一定的原则和公平,如果爸妈以减少星星作为威胁手段,随意逼迫孩子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那么宝宝对于这个“约法三章”便不怎么感兴趣,更不用说去遵守了。再如宝宝每天下午都有个“点心时间”,但是如果宝宝做错事,在提醒他后还不愿改正时,就可以罚宝宝今天不能吃小蛋糕,让他失去一次原有的待遇。

4、罚宝宝减少玩的时间

宝宝天生爱玩,所以对于宝宝来说,减少玩耍的时间无疑是一种严厉的惩罚啊!如果宝宝只顾着玩玩具不愿意上床睡觉去,妈妈就可以跟宝宝说“宝宝曾经和妈妈约法三章,如果9点还不去睡觉的话,明天就只能玩1个小时的玩具了”宝宝知道妈妈是说到做到的,自然就会乖乖去睡觉了。

作为惩罚,家长减少宝宝玩的时间之外,还可以让宝宝做一些体力活。家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分配给宝宝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收拾房间,或者洗碗。对于一些不喜欢做家务的宝宝,附加的家务活惩罚肯定让他下次不敢再犯错了!

5、让宝宝承担犯错的后果

宝宝顽皮不听话,对于父母的规劝屡教不改,那么就适当地让他尝尝任性的结果吧!宝宝在生活中多犯错“碰壁”,能够逐渐理解并接受自己行为的自然结果,宝宝的受挫能力也将会更强。

比如,如果孩子总是摔玩具,妈妈可以把宝宝的玩具都收起来,并且罚他3天内不准玩玩具。或者宝宝在公园和别的小朋友打起架来,妈妈也可以禁足孩子3天内不能去公园玩。家长在做这些处罚时,一定要跟孩子说清楚惩罚的原因,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只有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这些惩罚才起到效果,不然孩子心中肯定非常的不服气哦!

6、讲道理,不犯怒

孩子对于爸妈的指示不但拒绝听从,还在家里满地打滚来让爸妈屈服自己的要求。对待宝宝的执拗和不合理要求,如果家长态度强硬,可能会让宝宝感到挫败感,反而加重他抗拒的情绪。所以家长首先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用宝宝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和他讲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沟通时家长以一个宽容开放的姿态面对孩子,不要摆出一副家长的威严。给孩子反馈时也切记空洞的说教和啰嗦的“语重心长”,像这种沉重的对话,只会减少宝宝与父母交流的欲望。家长在沟通中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即使宝宝做错了,但是他能够说出很好的理由,那就原谅他,甚至主动放宽你的原则,给他更多的机会去大胆实践。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勇于面对挫折 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鼓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