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

09-30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思想变得让我们大人不能理解,而孩子也会觉得我们不能理解他,沟通起来越来越成为问题,有些小孩甚至都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觉得和大人说话很无聊,大人就知道让自己学习学习。

当问题出现后我们要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倒置成这样的?其实沟通的顺畅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话题,试想一下,如果你对音乐一点也不了解,和一个音乐学家聊天,他说的都是音乐领域里面的东西,而你完全听不懂,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沟通也很没有意思呢?所以你要找到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那么这个共同的话题怎么去找呢,那就要先去了解他。

你首先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当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之后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他喜欢看武侠小说,喜欢打篮球,你就试着走进他的生活,拿他平时爱看的书也看一看,对于最近的篮球比赛也关注一下,那么接下来和他讨论他感兴趣的这些,我相信他一定会和你聊得很愉快。

那么很多家长就说了,这样放任孩子也不行吧?难道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吗?学习也不管啦?当然不是。孩子该管还是要管的,但是一定要懂得管教的方法,一味的用居高临下命令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只会口服心不服,还有一点也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问题,很多父母成天的责备孩子这样不行那样不对,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这样的话尽量不要去说,这种话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而要多用鼓励的方式。而且管教也要有度,如果只让孩子天天学习,那么这个孩子要么会极力反抗,要么听话了也只会变成一个书呆子。孩子的爱好广泛其实是好事,这会让他的思维更加宽广,只是如果爱好过于沉迷是会影响学习的。那么如何让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又可以同时满足他的兴趣呢?

首先,我们一定要先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孩子可以沟通自如了之后,我们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朋友一样,要尊重他,要明白其实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不要觉得你生了他,你养了他,他就必须听你的,这是错误的传统观念,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适合了。

当孩子感受到被充分尊重的时候,他也很愿意主动与你沟通了,沟通顺畅了以后,你依然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的告诉他什么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始终会老去,不可能养他一辈子,他以后的生活是要靠他自己去承担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以后生活过得更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学到了知识,以后人生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容易。要让他明白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自己以后的路,让他自己去衡量和权重从而做到自觉去学习,而非要我们大人成天的督促。当然如果只是我们口头上这样去说,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能理解的,要用更多的名人榜样的事例去鼓励他激发他。

那么总结一下与孩子正确的沟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兴趣爱好,从而切入与孩子沟通的话题

2,在沟通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大人与小孩,而是朋友之间的沟通,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m.Yjs21.com

3,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的将来,而非为了父母。

4,要用鼓励的方式,不要用责备的方式。

5,引导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为人父母,大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家也都为了孩子的前途呕心沥血,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听话很努力,而很多人却相反呢?其实就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其实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大家只要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慢慢变好!

本文为个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高质量的陪伴其实很简单


曾经推荐过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娜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却总是很忙。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安娜上学之前,爸爸就出门做事,下班回到家,还把事情带回家来做。安娜找他,他总是说:“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在安娜过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做生日礼物,得到的却是一只玩具猩猩……

故事为什么感人?因为这种缺爱的状态真实存在,因为故事触及每个人心中的那处柔软。

不少人会将这种假性留守儿童现象当成一种常态,认为现在正是努力忙事业、挣钱的黄金时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就像视频里的故事那样;或者认为陪伴孩子就是单纯陪在Ta身边,却并没有全心投入,没有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只是形式上的陪伴而已,就像绘本《大猩猩》一样。

他们口口声声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然而却忽视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可爱、没有安全感、没有价值、不快乐,甚至长期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享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然而,一个不快乐、不幸福的未来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高质量陪伴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孩子越小越为重要。我们曾经写过不少相关文章,今天再次提起,只因为陪伴真的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还有更多的爸妈,他们知道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总被这样那样的要事占据。周末计划好带孩子出去玩,可是临时有同学、朋友聚会,孩子的事情就被暂时搁浅;下了好几次决心晚上要陪孩子读绘本,可是每次都因为工作上的急事而耽搁。因为在他们心里,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他们总以为时间很长,以后还有机会补偿。然而,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等Ta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而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而且自我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行为为基础,来判断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总是把陪伴孩子当成生活中的备选项目,那么我们渐渐地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那么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也将是自己的不被接纳、不可爱和不幸福。而当我们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时,我们会对T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爱,而爱又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获得幸福的源泉。如此进入一个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所以,把高质量陪伴孩子当作一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吧!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备选项目——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只有这样,陪伴孩子才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无限期延后。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好地成长。

试着坚持陪孩子做下面的这些事儿吧!你会发现,高质量陪伴孩子其实很简单,每个父母都能做到。

陪孩子一起睡

3岁之前,陪孩子一起睡,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他们安全感,因为他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当孩子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真爱中长大时,他的心里自然是幸福的。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这是我们国家的老传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表现,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方法。当我们长大了,离家远了,不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但是仍然会记得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场景,因为那里有爱的流转。不仅如此,孩子的食欲也增加了。

一起玩一些简单的家庭游戏

家庭游戏,就是有爸爸、妈妈(还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玩。可以是堆积木,可以是一起跳舞,可以是躲猫猫,也可以是一起蹦跳……当我们共同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情感联结变得更加紧密了。

给孩子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

陪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和孩子一同成长,最适合的时间是睡觉之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给孩子讲好的故事。不管是读绘本,还是讲故事,对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滋养。

甚至是和孩子一起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

无所事事的亲子时光就是很多时候被大人看起来无聊透顶的、但孩子却沉浸其中的时间。比如,孩子在反复搭几块积木、推倒,再搭起来;或者只是研究一块布头,就研究半天;再或者,只是玩水,从一只盆子把水舀到另外一只盆子里。还有时候,是什么也不做,孩子就腻歪在你旁边,爬一爬,坐一坐,离开一会儿,又在你身边腻歪上一会儿。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间。孩子们就是在貌似无意义的动作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这种琐细时光,还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养:爸妈就在我身边,他们允许我去探索,我可以走的稍微远点,但不担心有危险,因为我知道爸妈就在我身后。

如果真的太忙,那也请你至少把周末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在爸妈眼里,他是多么重要,他是多么可爱,这让他有很好的自我认同感,而对自己满意的感觉,也是一种幸福感。

你会发现,当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时候,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幸福就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时候,大人的幸福和孩子的幸福是可以完全融合的,可以用心灵去感受到的。

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很多年后,你会发现,幸福感是可以延续的,如果孩子童年时就能够拥有幸福感,并习得一些获取幸福的方法,那么,在多年后,孩子独立了,也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延续幸福~

孩子要的爱很简单:少干涉即可


其实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在小的时候也是烦透了这样的教诲,可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在高压力的环境下应付自如,家长都孜孜不倦地这样教育着孩子。也有的家长将自己的信仰灌输给孩子,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给孩子,甚至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的工具(来为自己的事业增光添彩)。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变得依赖或者叛逆,孩子失去了自主意识,自我观念。孩子对父母而言,他需要你的保护,但他不需要你的观念。他不需要你的理想,不需要你的信仰,更不需要你教他生活的步骤。父母在教育中只有避开观念、理想、目标,那么这个关心就会很纯净、很天真、很无私,否则那个关心是复杂的、功利的、狡猾的。对孩子而言,父母要做的就是“少干涉”三个字,可是真正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毕竟孩子是你的,他一生下来自由权就握在你的手里,只有你才能管控他。但是很多事实证明,孩子过度管教会出现许多问题。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什么父母都认为不好,父母会为自己准备和计划好一切,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了主见,形成依赖;另一方面,一些能量较大的孩子,脾气就像洪水一样暴躁,你越是要求他、限制他,他越会跟你对抗到底。只有满足孩子对自由的渴望,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成长。那么,如何做到不干涉孩子,该怎样把握这个度呢?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尊重他的。如果你对孩子说:“孩子,我是如此爱你,等你长大后,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爱好、专业、职业等等。努力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你觉得幸福就好……不论你是怎么样,我都给予祝福。”我想这个孩子在将来一定会自信满满的去面对一切,因为孩子没有压力,他知道不管自己是否成功,父母都会支持他、鼓励他以及陪伴他。有一种关心:没有条件地爱一个人,爱他的本来的样子,不想去改善,不想去改变,你接受的是全部的、全然的他。这样的关心才是孩子需要的,你才能满足孩子被爱的需要。其次,将自由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放弃所有孩子不愿意上的培训班、奥赛班;不要成天唠叨孩子,让他抽出时间去学习;不要强调孩子的分数和结果。孩子的成长往往比成绩重要,也只有自由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发展自我责任感,才会懂得如何来学习。总之,给孩子纯净的爱,少干涉孩子的自由,让孩子自已大胆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这样孩子才会成长的自信、有力量。希望父母们不要再过多的干涉孩子,从而埋没了他们的天性,而应该让孩子成为自己该成为的人。

孩子的坏习惯,改变原来很简单


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怎么办呢?其实,要改变原来也很简单!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对于父母来说,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下面就介绍6个简单的方法:

1.不要事必躬亲

妈妈在喂养婴儿的过程中,要给婴儿喂奶、换尿布、穿衣服等,从而在婴儿长大些的时候,让他做些以前妈妈做的事情是很难的,因为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或有了依赖心理。但妈妈比较忙的时候,没有时间或精力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给宝宝传达“他有能力做”的信息,尽可能地让他完成尽可能多的小任务,让他成为你的小帮手。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妈妈也可以给宝宝提些建议,而不是亲自上阵去替宝宝处理问题。比如:宝宝与小朋友闹了矛盾,要鼓励他去说服对方,即使是比较简单的语言,而不是对小朋友大喊大叫。相信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宝宝会得到锻炼,而妈妈也会得到难得的片刻休息。

2.从改善关系做起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与自己合作,首先要从关注改变他,转变到关注改善你与他的关系上来。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看到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一两次不礼貌或不良行为,此时家长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况,逐一加以纠正,结果只能是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感觉不舒服。

家长感觉自己是一个坏妈妈或坏爸爸,孩子则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从而不敢尝试或产生自卑心理。家长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做的纠正工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家长还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来和孩子玩一会儿他喜欢的游戏,这对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只有关系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才容易改善。

3.保持冷静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没完没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赖床等行为,妈妈在当时情形下,通常会遭遇到孩子的哭闹、叫喊等抵抗,妈妈也难免会发脾气,从而开始了又一轮的吵闹比赛,这并不能促进孩子与你配合,结果只是使双方更生气,或让孩子知道如何坚持就能胜利。

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是家长保持冷静。那具体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长可以告诉他,无法接受他现在的行为,并再给他一个更好的替代选择,让其二选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赖是不对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诉我你的想法。

家长应该知道,竞争或斗争需要对手,如果没有对手,竞争或斗争也就没有了意义。当我孩子小的时候,我时常发现我们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就像拔河比赛,如果我在拔河比赛中放开了绳子,虽然他会摔疼,但他最后会停止抵抗我,放弃战争,从而使他关注他的行为并最终改变这些不良的行为。

4.适度同情

作为一个忙碌的妈妈,我们已经习惯将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计划、以自我为中心地安排,比如:我们需要孩子按时离去房间去睡觉以适应明天的早起,或者特别累的时候,希望孩子能安静地玩一会儿以使自己能打个盹。但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却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当你为了工作要强迫宝宝也早起的时候,只是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好。

当你注意并接受孩子的感觉时,需要将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几秒,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为了赶时间,妈妈通常会说:“我们必须马上出门,否则你去幼儿园就会迟到了!”这实际就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实际上妈妈可以换一种语气:“我知道这么早起很困难,今天晚上咱们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宝宝最乖了。”

有时候,妈妈应该学会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很失礼。比如,孩子说不想睡觉,这可能是他吸引家长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哄着玩一会儿可能就顺利睡觉了。但是如果家长坚决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可能又会开始新的一轮战争,最后结果一样,孩子还是没有按时睡觉。所以,有时候有一点小同情心,可能能够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5.建立因果联系

有的家长会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使孩子始终处在紧张中;而且对于有些严厉的家长,可能孩子得到的总是“不”或唠叨。告诉那些刚会走的孩子别到处乱扔玩具,可以告诉他“当我看到屋里让你弄的一团糟,每当我整理清扫的时候我就会头痛”,接着要给孩子一个警告,并强调你将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乱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给隔壁的宝宝”,这可能对孩子懒惰产生一种威胁。

当家长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上的时候,会发现控制力会增强。因为孩子将会开始发现他的行为和家长的行动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训练策略,那么这种方法有助于建立因果关系,并有效地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6.确立家庭规则

孩子经常未经过大人同意就随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开电视看,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听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规矩应早早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随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电视。放任孩子不遵循规矩做事绝不是好办法。如果父母继续纵容,等孩子到了8岁就可能出现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况。

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比如告诉孩子:“想吃糖时,应该问问父母,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难怪孩子会将父母的指责视为父母的“情绪”。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对着他发脾气,真心地感到自己很无辜。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

育儿心得:快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育儿心得:快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看到别的家长都在投稿讲述他们的育儿心得,我也想投,可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到现在为止我对儿子的近况还是充满担忧。我不知道一个妈妈老是以这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有问题,老是给儿子一种压力,让他失去了很多快乐。在说教无效时还经常武力解决。我同样也充满愧疚,其实儿子一直很懂事。他自己也很容易满足,一点奖励、一句夸奖,他都能高兴很久。他知道妈妈累了,要给妈妈做做按摩,也经常说:“妈妈你幸苦了。”他也从来不吝啬夸奖自己的妈妈。其实听他说这些的时候,我的心是欣慰的。儿子简单、快乐、让人羡慕。我有时也想:在现在这个现实的社会,能有这样的简单和快乐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可是一想到同龄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经常送他们上一些兴趣班,培养一些技能。而我因为没有时间,让儿子也少了很多的学习机会。让他常常以电视为伍,没有玩伴。也缺少和人交流,我很担心,担心他不合群,怕他会性格孤僻。我常常羡慕别人有那么多的时间陪孩子。不知道儿子心里面有没有羡慕别的孩子能经常和父母一起玩,父母的用心陪伴。别人也会说我挣钱还不是为了儿女,可我不这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也想有自己的价值,孩子从来不会停止长大,他也会有自己的人生,他也能发挥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也只是最初帮他的那个人而已,只是我没能更好的帮助他,现实社会,竞争太残酷。我希望他快乐,同时又希望他能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他自己的未来。

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令人怀念也是难忘的。在他们最美好的时光里,父母是怎么样的形象呢?上好学、读好书、当学霸、上名牌大学,这些都是父母的美好愿望还是它们这一代人该努力的目标呢?人生路上是该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前进,还是低头赶路呢?我是纠结的妈妈!

孩子犯错了 爸爸妈妈小声教育其实更有效


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2.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

3.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做“坏事”的孩子其实不是“坏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做很多“坏事”,为了让孩子懂事听话,妈妈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办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

一、孩子乱扔东西,乱拆东西

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时,当看到孩子把玩具拆得无法再恢复原样时,很多家长总会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还警告孩子说:“你再乱扔,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你把玩具都拆坏,没得玩时可别怪我不给你买!”……这些说教、打骂似乎并未凑效,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其实,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在孩子3岁前,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扔东西,是因为他们想探索不同物品掉落地上时发出的不同声音;他们看到能拆的总想拆开一探究竟,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

如果家长朋友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看到满地的废弃玩具就采取粗暴批评或严厉阻止孩子的行为,便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此种情况,家长朋友们也无须苦恼,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扔的。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耐摔耐玩的玩具给孩子,把易碎品、贵重物品或者容易伤害到孩子的物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即可。

如果孩子是在愤怒的情况下通过摔东西来发泄不满的情绪时,家长们就应该制止孩子的这种“抗议”行为了,并利用科学的方式指导他学会用语言来表达他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训斥会浇灭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二、和小朋友打架

当孩子出门玩耍时,总是会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甚至会动手打别人。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这一行为,教育孩子、骂孩子、甚至不让孩子再出去与别的小朋友玩耍,生怕他再闯祸。

其实,在孩子4岁之前,他们对身体的控制力是非常差的,他们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有可能是懵然不知的。他们爱打人并不代表他们的本质就是“坏孩子”,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好奇或者是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友好,却被误认为打人了。

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另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

孩子做的很多“坏事”,有的时候并非是“坏事”,只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这更像是一个特殊信号,表明他们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

若父母误解了孩子,很可能会亲手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传递的成长信号,就能够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极佳的外界支持!

教育,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

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

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