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以及“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给我们为幼儿建立有效的班级常规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何为常规呢?幼儿园班级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培养自律能力,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幼儿年龄小,刚入园时哭闹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下,能给幼儿进行常规练习吗?很多幼儿教师说,小班孩子能有什么常规练习啊!刚入园不停哭闹,怎么进行常规训练啊!其实,幼儿之所以在新入园时哭闹现象较严重,是因为离开了他熟悉的生活环境,到达了一个新环境,新环境不能给他安全感。在幼儿园里,他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遇到困难该找谁,谁会关心他、爱他,这里的老师和小朋友是不是“坏人”,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这些都是幼小的孩子心里一直徘徊的想法。而尽快地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更快地了解幼儿园、熟悉班级与老师。井然有序的一日活动,消除他们的不安,让他们不再恐惧上幼儿园。
那么,怎样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除了示范、模仿、小红花奖励、全班幼儿要求一致等这些常用的方法之外,有没有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方法呢?一段时间以来,不停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出几点小小的建议。
妙招一:巧用“逆反心理”
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一方面模仿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越是不让他做的事越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巧用“逆反心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比如午餐时的常规。我班幼儿琪琪,不喜欢吃蔬菜,我便故意不给她蔬菜吃,还告诉她,反正你不爱吃蔬菜,那我就给别的小朋友吃。她见其他小朋友吃蔬菜吃得都很开心,而自己没有,也想要蔬菜。她央求我也给她盛点菜,我坚持不给。这时,琪琪的逆反心理产生了,我越是不给她越想要。我便乘机跟她提了一个要求:给你可以,但是一定要吃完。接着,我给她盛了少量的蔬菜,她尝试着全部吃完。以后每次午餐时,我都在琪琪的强烈要求之下,给她蔬菜。一段时间后,琪琪喜欢上蔬菜,而且饭量也渐渐大了起来。巧用“逆反心理”,常常给常规培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妙招二:常规儿歌,潜移默化
常规儿歌是幼儿园常规培养的好帮手,我们可以利用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教会孩子怎么做。比如集合排队时,让幼儿边说儿歌边排队:
小朋友,排队走,
你在前来,我在后;
不说话,不回头,
老师夸我真优秀。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为引起幼儿的注意,我们可以这样说:
谁的小手拍得响,
我的小手拍得响;
谁的眼睛最漂亮,
我的眼睛最漂亮;
谁的小手藏得好,
我的小手藏得好;
谁的小嘴闭得紧,
我的小嘴闭得紧。
在教幼儿自己穿衣时,可以说:
小胳膊,穿袖子,
穿上衣,扣扣子;
小脚丫,穿裤子,
穿上袜子穿鞋子。
小纽扣,要扣好,
从下面,往上扣;
一颗颗,要扣牢。
洗漱时,可以说:
搓搓搓,搓手心,
搓搓搓,搓手背;
换只手,再搓搓,
冲冲冲,冲冲手;
冲冲冲,冲干净,
关上龙头甩三下,一二三。
喝水时,可以说:
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
抬起头,闭上嘴;
咕噜咕噜吐出水,
牙齿变得白又美。
这些简单的常规儿歌,孩子们很喜欢,也愿意照着儿歌说的做。有了常规儿歌,可以省去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有序的一日常规。
妙招三:常规培养要持之以恒
提起常规培养,很多老师很苦恼,对幼儿苦口婆心地说教吧,幼儿前说后忘,常常违反规则;要是批评吧,又担心给幼儿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就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其实,老师们都忘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将班级常规要求灌输给幼儿,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按照班级常规进行集体活动、游戏。这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能急于一时,要每天重复,持之以恒。
比如午睡常规的培养。小班幼儿新入园都不适应在幼儿园午睡,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睡眠习惯。有的幼儿要摸着大人的胳膊才能入睡,有的要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才肯睡觉,有的幼儿从来没有自己独自睡觉,都是大人们抱着哄的等等。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午睡常规的培养。每一个孩子最开始的目标都是要睡着觉。为此,班级3位老师全部“上阵”,一个一个抱着,一个一个地哄,直到他们全部睡着。有时刚把后面的孩子哄睡着,前面的早睡的孩子又醒了,老师经常是一个中午都不休息,不断地哄着孩子。经过几天的适应期,我们渐渐地提高要求,听着午睡前故事要自己躺在小床上、不要说话影响别的小朋友等等。这样不间断地对幼儿进行午睡常规的培养,一两个月后,幼儿都能自觉遵守午睡常规,都能在幼儿园里睡一个美美的午觉。
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培养自律能力。班级一日常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有了良好的常规,教师带班更省心、家长更放心,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案例一:打喷嚏
奶奶过生日,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宝宝全家人热热闹闹在一起高兴用餐,吃着吃着,宝宝突然对着餐桌打了一个大喷嚏,虽然不是外人,但是爸爸妈妈还是为宝宝感到很尴尬,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几次了,妈妈虽然批评了宝宝,但是宝宝还是记不住。
幼儿行为解析:
幼儿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培养,当孩子出现以上不当行为的时候,不能大家一起哄笑或者说“没关系”之类安慰的话,以免对孩子这种行为产生强化。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孩子会很快接受并改正。
方法运用:
首先明确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也是不受大家欢迎的,咳嗽和打喷嚏的时候会有很多细菌喷到饭菜上,很不卫生,所以要学会控制。有一首“打喷嚏”的儿歌很有趣,可以用来提醒和教育孩子:
黄狗打喷嚏,对准小黄狗,阿嚏——吓跑了小鸭和小鸡;
河马打喷嚏,张开大嘴巴,阿嚏——吓跑了乌龟和小鱼;
大象打喷嚏,伸长了脖子,阿嚏——吓跑了山羊和毛驴;
宝宝打喷嚏,捂住小嘴巴,头侧一边去,阿嚏——声音轻轻的。
最重要的是儿歌的最后一句,告诉了宝宝打喷嚏的要领和规范。需要的时候成人可以作及时的提醒:“宝宝打喷嚏是怎样的?”家长可以边说儿歌边做动作进行示范。
知心话语:
最不留痕迹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孩子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温馨提醒:
1.“巧用童谣”法使用时,最好能让孩子把相关童谣和儿歌背熟,每当遇到该情景时就说一说,让孩子能逐渐内化成为指导行为的准则。
2.使用童谣时,能用动作示范的最好做出动作进行示范。
案例二:穿鞋
小强两岁半了,妈妈为了锻炼宝宝自己动手的能力,经常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子等,小强因为动作不得要领经常把鞋子穿反了,或者把衣服的纽扣系错了,妈妈纠正了多次小强还是做不好。
幼儿行为解析:
孩子年龄小,动作协调性不够,成人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小孩子却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好,两岁多的孩子没有经过训练,对左和右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所以孩子才会经常把鞋子穿反;另外,可能由于妈妈在让孩子“自己做”的时候没有把规则和要领告诉孩子,指导用语说得不够明确,也没有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孩子做不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方法运用:
小强的妈妈可以尝试以下做法:妈妈拿出一双刚买的新鞋子对宝宝说:“妈妈给你买了双漂亮的新鞋子,快过来试一试。”妈妈一边给宝宝穿鞋一边说:
两个好朋友,从来不分手,
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
要是穿对了,它们头碰头,
要是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说完了问小强:“你知道这两个好朋友是谁吗?对,它就是我们每天都要穿的鞋子,左边的鞋子要穿在左脚上,右边的鞋子要穿在右脚上,如果穿对了,它们就头碰头亲亲热热在一起,如果穿错了,两个好朋友就会生气地把头扭向一边。”
在穿鞋前,先让宝宝认一认摸一摸左脚和右脚,把左右两只鞋子“头碰头”摆放好,然后再穿,就不会穿反鞋子了。当看到孩子又把鞋子穿反了的时候,只要提醒一下:“看看你的鞋子是不是生气了?”孩子会马上检查,意识到错了,会马上调整过来。
学会穿鞋子后,妈妈又教给小强一首学系纽扣的儿歌:
一个眼,一个扣,
我帮它们手拉手,
结成一对好朋友。
并告诉小强系纽扣有个小窍门,从下面最后一个纽扣开始系,就不会“进错门”了。
知心话语: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吃饭、穿衣、洗手、如厕……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学习。
假期马上就要结束了,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寒假生活,原本养成的常规难免变得陌生,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适应新学期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开展工作,以下就是我们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爱孩子是教师的职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这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父母的天使,都有享受一切的权利。无论他们在家是何种状态和地位,无论丑美、可爱木讷、聪明顽皮,在班中,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幼儿的“父母”、朋友,和他们一起,听他们诉说自己……爱是可以传递的,你的爱换来的是孩子的依恋,是微笑,是不再吵闹。
二、利用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幼儿是活泼好动的,给班级带来生气的同时,又是不善于控制自己行为的。如:搬小椅子的常规是两只小手扶着轻轻的搬,可有许多孩子习惯拉着椅子走,发出很大的响声,经多次强调,效果不明显。于是我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边说儿歌(小椅子,我会搬,两手抓住放胸前,一个一个叠着放,整整齐齐真好看)边做动作。慢慢地,班里乱放、乱拉小椅子的现象少了,孩子们自觉地边念儿歌边搬椅子。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老师首先一定不做。
三、采用榜样激励,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幼儿时期虽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利用幼儿这一心理需求,及时肯定表现良好的一日常规,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获得正面刺激而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常规。如:课前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会轻轻的敲着铃铛说:“表扬程程小朋友,他小脚并拢了,坐的像大白鹅一样”;上课时,我会说:“我听到帅帅小朋友发的声音很好听,老师很喜欢。”其他孩子就会很快跟着学;我还会用精美的贴画、赞赏的眼神、温暖的拥抱、竖起的大拇指等肯定孩子,让一日常规按照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
四、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给孩子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在平等融洽的环境中,由师生共同建立或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特别是中大班。我们发现,有这样制定出来的常规要求,幼儿会更加积极地遵守。一是由于幼儿定位的转变,由“老师说”变成了“我自己要这样做”;二是幼儿自己设定的目标比较符合自身的实际能力,较容易达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是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更能提高幼儿的自觉性。
五、及时补强法的应用,促进常规的培养
美国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先生提出的补强法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就应该在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最短暂时间里提供奖励和表扬,便能让补强发发挥最大效用。如果时间拖得太久,补强的作用会随之淡化、减弱或消失。因此当幼儿出现了满意的结果(或有进步)时教师及时应给予补强,可以是物质的(一个五角星、一张小贴画、一朵红花),也可以是精神的(一个亲吻、一个微笑、一个亲抚、一句鼓励、表扬的话)。
毛毛是一个调皮好动、控制能力较差的小男孩,总是不能遵守各项活动规则。一次美术活动中,他很快完成了美术作品,还破天荒地把油画棒一根一根地放回到盒子里。当他扬着手中的油画棒蹦蹦跳跳地来向我“邀功”时,我笑眯眯地在他的小脸上亲了一口:“今天毛毛真棒!油画棒整理的真好!”“老师表扬我喽!”快乐的声音一遍遍在教室里回荡。之后几天,毛毛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于是我再次及时表扬,毛毛的进步又多了一点。
六、妙用文学作品,养成良好的常规
文学作品中蕴涵了许多深刻道理。很多不易幼儿理解的深奥道理只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演绎就能变得浅显易懂,因此,教育者应善用、妙用文学作品。儿歌具有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易记忆的特点,在常规教育中我们常常借用这一文学体裁来开展活动。如洗手儿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上搓搓,下搓搓;甩一甩,一二三;关好水龙头,擦干手指头。”
故事、图片、木偶和情景表演等文艺作品,也是我们常常借助来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唤起幼儿良好情感,帮助幼儿记住常规要求的好体裁。如:礼貌教育时,为了使幼儿主动问好,我们邀请大班的幼儿排练情景剧《讲礼貌的乖宝宝》,给小班的幼儿表演上学和放学的情景,生动的表演激发了他们学一学、演一演的强烈欲望,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他们很快就学会了鞠躬、问好。
常规培养是一门艺术,不管有多少种方法和策略,始终有一个共同、共通的地方——爱。因为爱,我们才能学会坚持、学会尊重、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我坚信在爱的引领下我们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培养常规、适合小朋友养成常规的方法的。
小班幼儿适应及常规培养心得
每年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为了使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我园教师在历年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状况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幼儿园教育趋于家庭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做好新生入园适应
1、标记——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将认识标记安排在幼儿与家长共同来园熟悉环境的时候。老师事先将每位幼儿的标记制成卡片,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标记图案佩戴胸前。标记成为幼儿来园后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们非常喜欢。
2、床位、座位自选
入园幼儿可随意选择小椅子,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坐在一起。对于睡觉床位的选择则尊重家长和小朋友的意愿,将相识幼儿的床铺安排在一起。教师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睡眠习惯,允许幼儿和自己喜欢的物品、玩具一同入睡。
3、小食品的安慰
年龄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转移其注意力很有效。当孩子哭闹较厉害时,老师将事先准备的小食品分发给他们(量不能多,以免影响正餐),孩子吃着自己平时熟悉的“卡迪娜”等食品时,就像生活在家中一样,一个个喊着:“老师给我,我不哭了。”
(二):良好常规的培养
1、设立规则明确、要求统一。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两位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哪种音乐就坐在哪种线条上。
2、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玩具,总是随便乱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锦菜一样,每一种都有,老师具体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得快的方法:两只手同时收;将几块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
3、要注意常规设立目标的循序渐进。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如培养幼儿穿脱折叠衣服的常规培养我实施的“序”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衣服和正反,会脱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学期的培养目标是:在老师帮助下会穿脱衣服,初步学会扣纽扣,初步有放整齐的意识。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