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崇拜与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王修文的《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书,心中感慨颇多
其中,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家长,作为一个爱自己孩子的妈妈,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
怎样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为孩子创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不吵架,多和孩子交流,交流她在学校在外面的喜与忧,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愿意把故事、心事倾诉给妈妈爸爸。而不是掩藏自己的内心,封闭自己,拉远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其次,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不能因为忙因为要照顾小二就忽略了这个让自己爱的无以言表的唯一。不要让孩子用压岁钱来买父母的时间。想一想,十岁左右的孩子需要我们陪伴的时间有多少?少之甚少。不能等她不需要我们陪伴时在一味自责。多陪孩子做一些游戏,多为她做些丰盛的正餐,多带她外出旅游,接近大自然,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那多么享受。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点滴岁月,因为时间真的过的很快。【说得太对了!孩子成长得非常快,过了四年级,马上成为一个大孩子,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段时光!】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犯错误,帮助孩子培养乐观、自信、善良、积极、热情、顽强、坚韧、勇敢的心,这是人生的正能量。孩子只有具备这些美好,强大的心灵才能战胜生活中的种种挫折,过得开心、幸福、感激每一次错误与失败。因为是它们又让孩子成长了很多,当孩子把牛奶打碎时,都能像那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母亲一样赞叹他创造了一片牛奶的汪洋,那每个孩子都不会胆怯、忧郁了。一味的指责,批评只会让孩子更懦弱。何不多一些表扬、鼓励?特别是像译萱这种性格的女孩。其实说我们爱孩子,还不如孩子爱我们深。你再批评、指责她,她仍然马上就忘掉所有的不快,妈妈长、妈妈短。每每这时,我都那么惭愧。多少次告诉自己,我的宝贝是世上最优秀的女儿,可还是经常让她伤心,让她泪流满面。【您家宝贝儿确实很懂事,是个好孩子!妈妈要注意多鼓励、多幽默!轻松解决问题。】我好自责,一定要好好改改自己的脾气,真正做到爱孩子。
第四,帮助孩子快乐地养成一些好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以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孩子,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要自我反省,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
我们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天天快乐。可是,快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巧。那么,怎样让孩子做一个快乐天使呢?作为一名年轻的妈妈,我从近8年来的教子经历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如果孩子能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融洽,表明其已具备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往往是快乐的。这就需要我们作父母的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让孩子从一出生就能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气氛。因为人类对情绪的觉察在婴幼儿时期就已存在。一个孩子在牙牙学语前,就能够从周围的情绪气氛中敏锐地感到是否安全、快乐。所以,和睦的家庭是孩子认识和体味快乐情绪的第一课堂,而母亲无疑是最重要的“老师”。我的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教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向他人打招呼。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每天早晨醒来,微笑着对孩子说一声“早上好”,入睡前则唱些轻柔的“摇篮曲”。如今,7岁的女儿一睁开眼睛,就会笑眯眯地说:“妈妈早上好!爸爸早上好!”临睡前则道声晚安,已成为一种习惯。对外人也是如此,勿需嘱咐,她就会主动问好。在别人的赞扬声中,女儿感受到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乐。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一个孩子,可能因为他所喜爱的电视节目被挤占而整个晚上都苦着脸;而另一个孩子,却可以因为看书或做游戏而照样觉得开心。这表明,如果一个人的乐趣只是集中在一件事上,那么,他快乐的基础就太脆弱了。有的父母过早地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让孩子上“特长班”,并以为那就是“开发智力”。结果孩子往往因不感兴趣而厌学、沮丧;若孩子感兴趣,或因“特长”长于同龄人而受到赞扬,他的快乐感也可能仅仅定位于这一点,在别的方面很少得到快乐。我认为,要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愿望,多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由于“自主”而感到快乐。在这方面,我的原则是,以大人的有意识的培养带动孩子的无意识的参与,让孩子在参与中体会到快乐,家长决不生拉硬拽。
教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
调查表明,童年完全没有尝过痛苦和挫折的人,长大后十有八九不快乐。适当地对孩子“心狠”一点,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急于替他解决,而是鼓励他自己想办法战胜它们,这对孩子是大有裨益的。有多少次,女儿走路摔倒了,我不去扶她,让她自己慢慢爬起;有多少次,女儿把鞋穿反了,我不去管她,让她自己重新穿好;有多少次,女儿请求:“妈妈你替我做吧!”我总是说:“再想想办法。妈妈帮忙可以,代替可不行!”孩子终于认识到,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是最大的乐趣。
此外,当孩子情绪低落时,我们及时安慰;当孩子胆怯畏缩时,我们及时鼓励;当孩子大发雷霆时,我们及时诱导……只要我们努力为孩子在生活中寻求快乐,为孩子提供产生快乐的动力,我们的孩子就一定能成为快乐的天使,同时也是一个正直、善良、有勇气、有信仰的人。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德!
让快乐的日子永远属于我们的孩子!
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好的习惯将对一个人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从小儿时期开始,它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等。助小儿建立良好习惯时,必须要有耐心和信心。
1、逐渐养成小儿夜间不吃奶的习惯,让孩子有更多的睡眠时间,这样大人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使孩子早晨第一次吃奶量增加,对生长发育有利。
2、吃饭前收拾好玩具,然后坐好进食,不要边吃边玩。进餐时精力集中,情绪愉快,但也不能过度兴奋,说说笑笑,更不能在吃饭时候责备孩子。白天孩子吃饱后,应该让他(她)玩一会儿再睡,发现小儿不爱吃饭要寻原因,以便正确解决问题。
3、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充足的睡眠能够积聚能量,促使大脑发育和身体成长,2至8个月的婴儿每天需要18到2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8至12个月的婴儿每天需要13到15个小时,1到3岁的小儿每大需要12小时,4到6岁的小儿每天需要11个小时。婴儿初生时可左右两侧睡,以免肺部受压,要训练孩子自己入睡,不要养成抱拍摇吓的办法哄小儿入睡。
4、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婴儿6至7个月后,就要训练他们按时大小便,训练前要留心观察每次排便时间,从中找出规律来,一般是睡觉前,睡醒后,吃饭前,吃饭后,外出前,回家后,督促孩子小便,先是大人用手把他撒尿,等小儿大点,能坐盆时,就让他坐盆。坐盆时,孩子爱玩,精力不集中,大人要耐心教导,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能够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了。
5、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应该做到,各人用各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手帕、碗勺、杯等。经常洗澡,夏日每天1到2次、冬天至少每周1次。小儿能自己进食时,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我很希望我什么都会,起码自己生活中如果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做,不需要去外面买,再说了,现在外面的东西都很不卫生,可是我现在却是什么都不会。其实我并不比别人笨,我只是比别人懒。但是跟身边的人接触多了,我也开始有一些改变了。朋友们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于是我也开始学习,于是我也学会了包包子,蒸馒头,烙饼,擀面条等等,虽然我做的不怎么好,起码我现在也会做了,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吧。
老公是东北人,他很喜欢吃面食,源于我总不会做而结婚好几年我都没有做过,想吃了就在外面买一点回来。可总是有点时间限制的,于是乎我想着我也去做一点吧,就试着做了几次。前两天,我想着再做一次吧,这东西说快也很快的,只是简拼的时候要浪费一点时间而已
说干咱就干,我就发了面,这时候小家伙也跟过来了,见到有面团,她可开心了。说,妈妈我也来帮你吧,我让她洗了手就直接撕了一个小面团给她,其实我也在想着,你来就只能帮我把面团浪费掉,根本就是来捣乱的。我拿一小块给你把你打发就行了,反正就当作是买橡皮泥了。
xx结果面团很开心的就在那里玩开了。她根本据把面团当成了橡皮泥,一会说是小白兔,一会说是鱼,一会儿有说是房子什么的,我都忘了有哪些了。我继续忙我的事情,过了一会,她见我在烙饼,她就学我的样子拿着擀面杖在那里滚来滚去,还真把面团给擀成饼形状了。这下子她更来劲了,说:“妈妈,你看,我做好了,我还要。”
这下我可为难了,心里在那里左右打架。一个声音说:那面团在你的手里捏来捏去的还能吃不?你还要面团,我才和了多少的面啊,再给你我的早餐就不够了。另一个声音又说:不就是一个面团吗?都给她又能怎么样?现在孩子是在学习,如果你不给她,那就不是一个面团的事情了,就将是打击你孩子的自信心了。还有她想学习的心情了,还有她的动手能力,你总不能让她也养成你这样的习惯吧,这样可不好哦。
当然我还没有让这种思想战争维持很久,很快就结束了,我决定让孩子玩的尽兴,让她养成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我一放手,孩子可高兴了,于是拿起面团,也不去捏形状了,直接放到案板上压扁就擀了起来,你还别说,孩子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她的样子非常的认真,而且被她擀的那个饼还真是有模有样的,饼的形状也出来了,还挺圆的,真的非常不错哈,这里我们也表扬一下可惜家里没有相机,要不这图片是一定要记录的。等我烙完饼后,把她擀的告诉她,她非常的自豪,说:“这是我自己做的饼,很好吃呢!”
其实孩子真的很容易满足,只要作为家长的稍稍放点手,她们就会非常的开心。而且做什么都非常的有劲,那也代表这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如果你还在为是不是该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做一些你觉得不适合孩子年龄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请你赶紧松开你的手,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会浪费你的部分物品,可是你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跟多的东西。
很多父母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就为孩子设计了一幅理想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他们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专家指出,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和一些过激行为。
从开始上幼儿园起,秀秀耳边就常常响起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争气!一定要考上清华!”的叮咛。为此,她在父母为她设计的框架里不断地努力着……
今年,12岁的秀秀不负父母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市属重点初中。“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秀秀高兴地认为,自己没有辜负爸爸妈妈的苦心,考上了他们指定的学校。这个假期可以好好地休息休息了。
然而,事与愿违。晚上,妈妈下班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大口袋。秀秀急忙迎上前去,打开口袋,秀秀呆住了--里面全是初一的课本和辅导材料!妈妈并没有理会秀秀的惊讶,严肃地对秀秀说:“你呀,别以为进了重点初中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凡是考进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尖子生,你要想出头,就得提前做准备。”秀秀说:“妈妈,我知道。可是,这个假期是不是……”妈妈打断了秀秀的话:“是不是什么?你还没到可以休息的时候。我和你爸爸早就打算好了,你的目标,就是清华!”见秀秀没有回应,妈妈缓和了语气,语重心长地说:“女儿啊,我和爸爸都是为你着想。清华是最高学府,如果能考进这所学校,以后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找工作,都是不费力气的!我们为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替你操这么多心,对你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要你考上清华,到时候你要想干什么,我和你爸都不再管你。”
听了妈妈的话,望着一堆堆的辅导资料,秀秀无言以对,禁不住流下了眼泪。第二天,秀秀就离家出走了……
其实,生活中,像秀秀的父母这样为孩子设计好前途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一生的理想或者遗憾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夸张的说,他们是在逼迫孩子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根本就不喜欢。
也许这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父母们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对他们有好处。殊不知,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理想。孩子为了自己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而且学得又快又好,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就会感到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力太大了;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同时也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独立意识,这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反叛与对抗的情绪,出现与父母关系紧张、厌学等现象,甚至走上歧路。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前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结果让孩子不堪重负而走向极端,这就太让人遗憾了。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的模式,不要让孩子做自己的“接力棒”。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