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

10-23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为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两个星期前,园长已经打过招呼了:你儿子,唉,一个动作都不做,老师让他向左,他向右,还捣乱!我回答:不勉强他,强迫他,就不想上幼儿园了.回来我还是告诉他:老师今天说你会做一个动作了,好好学,六一我要去看你们表演.儿子点头,可是又说:我不喜欢做,我不想做.

昨天看了表演,没轮到他们班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下楼了,估计是看一圈也没找到我,表演也不看,开始抠墙皮,(刷的漆,有些剥落).之后向台上扔,被人制止又钻出来,反复几次上楼去了.不一会又下来了,开始玩台边上垂下来的气球,东逛西转跟没事人一样.之后看到我,兴奋地走过来,指指他肩上的装饰,总之不愿意去表演.我郑重地和他说:妈妈今天来就是来看你和小朋友一起表演的,不然我会失望.他才又回到后台去了.YJS21.coM

轮到他们班表演了,他真是一个动作都不做,他一直在边上到处走,看!而且踢地上铺的地毯,没一点组织纪律观念啊.一看这阵势,就会想起,正式上学,班上总会有几个捣蛋又学习差,基本坐在教室最后排,老师不管不问的孩子,我这儿子,上幼儿园已经开始有这苗头了啊!

我和老公都是比较呆板的人,文艺这块没一点儿细胞,对孩子也没要求.他长大的理想是当公交车司机,我很赞同,昨天又想开救护车,我也赞同.开车才是目前他最喜欢最渴望的事情,喜欢各种车,尤其对xx的棒车心心念念,开始自己攒钱买棒车了(每次帮我提垃圾收取费用,这钱约定好不能买吃的,冰淇淋之类的).

可是看到在集体活动中他这样的表现,我还是担心的,一个说明,他没有融入集体活动,这是明显的集体意识缺乏.这也让我想起开学一个月后和新老师交谈的时候,老师无意说出的一个现象,上课的时候,他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坐,总单独坐在教室的前面窗边位置,上课时面对小朋友,还喜欢管事儿,告诉老师哪个小朋友没坐好.不过上个月老师说已经和小朋友一起坐了.

文艺表演结束,每个小朋友都有礼物,有吃的,这下可好,啥事全忘光,立即全神贯注表演猪八戒吃人生果的场景了.他没有不开心,结束就是快乐.我闭嘴,不再提,不再评他的六一表演.只在这里如实记录,有图有真相.

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做,只做喜欢的事情,这咋让我想起了许三多的:做有意义的事儿!哈,儿子:我只希望你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长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和经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这些决定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人不同的个体。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目标是成为最好,那就注定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不尽的孩子注定在我们眼中是“失败”的,因为最好在一个群体中只能有一个,而且这个最好很多时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我们可以引导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凭借自己的聪慧、就是在自己遗传因素确定的发展空间里面努力发展到一个较高的程度。

1、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作为具有群体性生存属性的个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人的接纳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对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在群体接纳的人,在情绪上往往是消极的,在状态上往往是缺乏活力的,在行为上往往是主动性不强或者是叛逆的。作为高中生而言,他在身心方面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完全区分和正确对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时,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长对孩子的接纳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不去讨厌他,不去打骂他,不去用言语或体态表达自己厌恶的情绪,接纳他的好,也接纳他的不足,把他整体接纳下来。

不是说对孩子的不足和问题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无条件接纳的目的是为了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正视问题并最终克服不足、超越自我。

2、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我。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并让孩子知道你看到了并且欣赏他的长处。这一点很重要,对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的重要他人,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以及亲子关系的培养都重要意义。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孩子的学业发展出发来看待和评价孩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接纳自我,无论自己是优秀还是在横向比较中处于劣势,首先应当接纳自己,对孩子而言这实际也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孩子出现问题的诱因,家长要引导引导孩子放弃一些绝对化的观念,比如,我一定要考第一,我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等等……

3、让孩子学会体验成功,引导孩子认识到经过努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作为高中生更是如此,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需要通过他人的引导和自身参与,获得最强烈的、成功的内心体验!这不仅仅有利于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和强化。作为父母我们要在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体验成功,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认识到成功不是难事,成功不一定要人人皆知,成功未必是惊天动地,当我们为一件事付出了努力并最终有所收获,这就是一种成功。我们经过努力学会了修理汽车是成功,经过努力学会折纸飞机也一样是成功;我们升入了理想的大学是成功,我们经过锻炼克服了面对众人发言胆怯的问题也是成功。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并坚持下去,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4、困境中给孩子以信心和勇气,引导孩子看到希望和光明。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希望孩子一帆风顺,不遭遇任何困难和挫折,但是,现实生活中谁也不可能真的一帆风顺,谁也免不了遭遇困难和不顺。作为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高中生,遭遇挫折时更容易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和勇气。这时,作为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找到自己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去解决和应对,让孩子看到希望和光明,在此基础上付出努力、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5、别把学业成就作为孩子唯一的目标。

作为现代人,学校是我们成长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境之一,学业发展的好坏对人的发展、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就人生而言,学业发展只是人生成长中很少的一部分,学业辉煌者人生未必成功,学业平平者人生发展也未必平平。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到什么样的成绩,而是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学业上达到自己能力所及的较高水平。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记得小的时候,总想做很多的事情,我想要是我每一件事情都会做多好啊。可是妈妈总是和我说,让你做的事情你就不做,不让你做的事情你偏要做。在妈妈的眼中,我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把饭吃好,不要那么的磨蹭(我吃饭吃的慢,经常都是吃的最早,而总是最后一个吃完)然后把学习学好。其它的事情都不是我的年纪该管的。只要我们学习好了,她们脸上也有光,再苦都值得。后来每次我想做事情的时候妈妈总是让我去学习,以致后来我就什么都不做了。也使我变得什么都不会做,什么也不想做的毛病。

我很希望我什么都会,起码自己生活中如果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做,不需要去外面买,再说了,现在外面的东西都很不卫生,可是我现在却是什么都不会。其实我并不比别人笨,我只是比别人懒。但是跟身边的人接触多了,我也开始有一些改变了。朋友们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于是我也开始学习,于是我也学会了包包子,蒸馒头,烙饼,擀面条等等,虽然我做的不怎么好,起码我现在也会做了,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吧。

老公是东北人,他很喜欢吃面食,源于我总不会做而结婚好几年我都没有做过,想吃了就在外面买一点回来。可总是有点时间限制的,于是乎我想着我也去做一点吧,就试着做了几次。前两天,我想着再做一次吧,这东西说快也很快的,只是简拼的时候要浪费一点时间而已

说干咱就干,我就发了面,这时候小家伙也跟过来了,见到有面团,她可开心了。说,妈妈我也来帮你吧,我让她洗了手就直接撕了一个小面团给她,其实我也在想着,你来就只能帮我把面团浪费掉,根本就是来捣乱的。我拿一小块给你把你打发就行了,反正就当作是买橡皮泥了。

xx结果面团很开心的就在那里玩开了。她根本据把面团当成了橡皮泥,一会说是小白兔,一会说是鱼,一会儿有说是房子什么的,我都忘了有哪些了。我继续忙我的事情,过了一会,她见我在烙饼,她就学我的样子拿着擀面杖在那里滚来滚去,还真把面团给擀成饼形状了。这下子她更来劲了,说:“妈妈,你看,我做好了,我还要。”

这下我可为难了,心里在那里左右打架。一个声音说:那面团在你的手里捏来捏去的还能吃不?你还要面团,我才和了多少的面啊,再给你我的早餐就不够了。另一个声音又说:不就是一个面团吗?都给她又能怎么样?现在孩子是在学习,如果你不给她,那就不是一个面团的事情了,就将是打击你孩子的自信心了。还有她想学习的心情了,还有她的动手能力,你总不能让她也养成你这样的习惯吧,这样可不好哦。

当然我还没有让这种思想战争维持很久,很快就结束了,我决定让孩子玩的尽兴,让她养成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我一放手,孩子可高兴了,于是拿起面团,也不去捏形状了,直接放到案板上压扁就擀了起来,你还别说,孩子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她的样子非常的认真,而且被她擀的那个饼还真是有模有样的,饼的形状也出来了,还挺圆的,真的非常不错哈,这里我们也表扬一下可惜家里没有相机,要不这图片是一定要记录的。等我烙完饼后,把她擀的告诉她,她非常的自豪,说:“这是我自己做的饼,很好吃呢!”

其实孩子真的很容易满足,只要作为家长的稍稍放点手,她们就会非常的开心。而且做什么都非常的有劲,那也代表这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如果你还在为是不是该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做一些你觉得不适合孩子年龄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请你赶紧松开你的手,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会浪费你的部分物品,可是你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跟多的东西。

育儿心得:学着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听话的宝宝虽然能让人省心,可是如果一旦遇到需要宝宝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帮着做决定呢?

注重培养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

宝宝的自我决定能力,只有在自我决定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这是父母必须知道和遵循的规律,但父母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宝宝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宝宝做选择。于是,宝宝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

当宝宝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宝宝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影响宝宝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宝宝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宝宝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让宝宝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学着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让宝宝自己做决定的好方法:

1、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要提高宝宝的自主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放手”,让宝宝自己做决定,即父母给宝宝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宝宝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宝宝。

2、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

宝宝有不同意父母意见的权利,在对他们有影响的决定上具有发言权,同时,宝宝也有提出不同意见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职责。父母要让宝宝行使自己的权利,让宝宝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3、让宝宝自己做决定

静静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静静便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每天接送静静时,都会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连喝牛奶插吸管这样的事,她也不让宝宝做,总是自己做或请老师做。

于是,每天早晨静静来幼儿园后,从不主动去玩玩具或进行户外活动,而是四处游荡,非要等老师指定她去玩什么,她才去;每当老师请她进行选择时,她便犹豫不决,事事都要由别人做决定,自己没办法做选择。

妈妈认为这样不行,同静静爸爸商量后,他们把静静接了回来。爸爸妈妈既不过多地干涉静静做什么,也不催促她做什么。当静静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时,父母就放手让她自己去做;静静洗澡时,爸爸妈妈让静静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让静静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吃饱以后就不再让静静留在饭桌旁了;到了该睡觉、该外出散步或者该回来的时候,都让宝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静静妈妈说:我们的目的既不是把她娇惯成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也不是成为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的“小木偶”。现在,静静已经是个5岁的“父母”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不再是先前那个绝对听话,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4、尊重宝宝的意愿

做父母的应尊重宝宝,要尊重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把他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来对待,任何涉及宝宝的事情,都应尊重或听取宝宝的意见。要尊重宝宝的见解,甚至当父母不同意时,也要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对宝宝的尊重。例如,在和宝宝对话时,不要中断或反驳宝宝,不要干涉宝宝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我反省自己,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暑假里,读了刘老师推荐的两本书《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和《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深有感触,同时也深深自责。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不让他做家务(也觉得他做不好),能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心无旁骛的去学习,学好习。可事实上,孩子在学习上被动,懒惰,学习成绩一跌再跌。由于我在生活家务上的包办导致孩子在生活上习惯得到,不知付出,懒散被动无责任感,进而学习上也很懒散,不愿学习,不想动脑有点难度的题目就喊家长。【分析得很正确!】与刘老师沟通后,我反省自己,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现在家里面的家务分了一些给孩子做(拿奶、拖地、倒垃圾等)孩子也很积极的去做了,希望能从生活上慢慢改变孩子,让他成长进步。【孩子大多是喜欢做家务的,只是因为经常被包办,所以就越来越不想做。】

几乎是从上一年级开始,孩子做的不好时,我都是严厉批评,很少鼓励表扬孩子。“你是怎么学的,这么简单都不会,上课听了吗?”“你看XXX,人家是怎么学的,你呢”这些都是我常常挂在嘴上的,甚至盛怒之下动手打骂孩子,我真的后悔,孩子现在表现的厌学,不自信都是我造成的啊。王修文的书给了我指路明灯,读王修文的书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要“让孩子身心快乐”,他告诉我“孩子快乐,他的专注度就高,效率就高,因为能收获快乐,他就愿意不断重复所做的事情,而重复恰恰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他还告诉我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少批评、指责孩子,多表扬、鼓励孩子。我把这14个字作为我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向,努力的付诸与实践,希望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不再把学习当成负担。

非常感谢刘老师,让我看到了我以前教育的失败,重新找到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一切还不晚,更希望看到孩子的进步。【绝对不晚,高年级,您一定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儿子!】

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就训练孩子把自己用过东西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事,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从不代劳。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带的东西?”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

到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说我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但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是让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们改正,则永远也“改不正”这个错误。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这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现在儿子虽然才10岁,基本上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两天,他也能在家照顾自己。我觉得,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赞成现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欢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上了小学也不会穿衣服……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会使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亲子关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行,做那也不行,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结果使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实,父母虽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却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让孩子快乐的玩水


让孩子快乐的玩水天热。xx说,妈妈,我不想穿鞋。

天热,xx说,妈妈,这里很脏,我把它洗一下,好不好。

xx看着水充满期待的看着我。

我说好。我知道他是想玩水了。

妈妈,你帮我把裤子卷起来嘛。我说不用了,你穿的是短裤。他说,要嘛,不然会弄到水的。我便象征性的再卷了卷。

有模有样的舀了水,把台阶冲洗了下。

眼光看向桶,又看向我,见我没有制止,便继续了。

舀的水不再规矩的往地上洒了,而是和着“咻”的音、“嘿”的音往其它地方飞了。腰弯下去了。一只手大半截都到水桶里去了。一只脚也放到水桶里去了。双手齐下了。双脚齐下了。

裤子湿了。衣服湿了。脸上有水了。头发也湿了。

我问xx,xx,我们可以冲凉了么?

xx说,好。妈妈,再等我一下下。

再一下下后我们便开开心心的冲凉了。

一个孩子,能放肆玩水,便觉得快乐无比了。

让孩子做家务去吧


让孩子做家务去吧最近看到一篇短文,说的是德国立法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那规定很细: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要不干呢,父母有权通知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会派专门的执法人员上门监督孩子完成。要是孩子生病的话,也得给父母一纸书面说明。

要论生活条件,德国要比我们高出许多,但人家对孩子做家务都写到法规上了。为什么呢,我想,这道理说起来大家都懂,却未必能付之实践。在不少家长的心里,认为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小孩子读书已经够累了,只要好好的读书,其它的事都不用做的。父母都这样说了,孩子当然就什么也不用做,最后就什么也不会做了。

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小学生的例子吧。

小A是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她比一般的小女孩要高,要瘦,刚见她时,感觉她会被一阵风吹走。开学后,我发现小A的动作很慢,不管是吃饭,写作业,做游戏,收拾学习用具,而且动作并不协调。经过对她成长的了解,我知道了,她从小就被捧着像个小公主。书包有爷爷背,吃饭有奶奶喂,去花园玩,累了有人背,从不让她单独下去小区里玩耍,怕她摔倒。

小B是个很调皮的小男孩,长得白白胖胖的,特别爱动。刚开学不久,就发现他经常丢三落四的,午睡后的被子也是乱放,连鞋带松了也要老师帮他系,吃饭时桌子上全是饭粒,作业老是完成不了。通过了解,知道他的爸妈是中年得子,所以宠爱得不行。什么事都帮他做,就连吃饭也是跟着他屁股后面跑着喂。他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玩。

这样的小学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们在家时就不会发现问题,一旦孩子上学了,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其实他们都很聪明,只是缺少了一种引导。只要家长善于从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相信他们在学校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劳动是光荣的。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责任感,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何不学学德国人,让孩子每天都做些家务活吧。

让孩子拥有快乐的性格


(1)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孩子与同龄人一块玩耍。在快乐性格的培养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能操纵孩子的社会生活,但可通过加深同孩子的感情来密切彼此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此外,还要让孩子经常同小朋友一起玩耍,或把孩子带到同龄人较多的娱乐场所,让他在愉快的外部环境中接受熏陶。

(2)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作为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多样选择并注意培养和引导,使之拥有广泛的兴趣,这一点对特别喜欢一种东西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3)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应使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一帆风顺,秘诀就在于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碰到挫折时,家长可为其指出一线光明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从快乐的事物中找到安慰。

(4)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家长来说,使孩子拥有快乐性格的最佳方法,就是使家庭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够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会表现出与别人一起分享的行为,如会把玩具给同伴玩。可是孩子到了二、三岁时,这种分享的行为反而会越来越少,甚至不会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许多二、三岁的儿童尽管对同伴表现出一些友好,但他们并不热衷于真正做出自我的牺牲,如和同伴分享一个心爱的玩具。只有当父母教育孩子要考虑他人需要的时候,或者当一个同伴主动要求甚至强迫他们做出分享行为(如如果你不给我玩,我就不和你做好朋友)时,分享和其它友善行为才更有可能发生。如何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分享的快乐,这全来源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和诱导教育。

研究表明,儿童能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自身也非常善于去分享,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孩子很善于模仿,在观察到榜样的友善和分享行为之后,特别是在儿童与榜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榜样能够为其提供有说服力的分享理由并给以行动示范的情况下,儿童会更加具有这种分享性,不断加强并从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正如前面所述,儿童并不能自发地去做出分享的行为,除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外,还需要父母的诱导教育。

首先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乐于分享的,而且从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快乐,让孩子能体验到父母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去体验分享的行为。其次使用情感定向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去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如当孩子不愿意跟同伴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时,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会使同伴不开心的,会导致他们也不愿意和你一起分享他们的玩具,会失去很多很好的朋友。这样做也会让孩子去体会不能和别人分享时的不愉快的心情,从而会主动地跟同伴一起分享,感受其中的快乐。

在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时,也要防止孩子仅仅是为了获得实际的奖赏而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因为这些儿童的分享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得奖赏而不是真正地去感受分享的内在意义,一旦停止奖赏,他们也就会停止这样的分享行为。另外,经常使用强制和惩罚的处理方式,也会限制孩子的分享行为并会促进孩子的自我中心价值观的发展。

当孩子偶尔自发出现这样的分享行为时,父母应该要引起重视,不断去强化这种行为,并让孩子从内心里去体验分享带给他的真正的快乐。

家园共育《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快乐的幼儿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