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和孩子说真话!

10-26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请和孩子说真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请和孩子说真话!今天的天明显不如昨天,但是阳光却比昨天明媚许多。尽管风有点大,但还是开车带儿子去他们幼儿园附近的海边去玩。

原本以为这地方儿子熟悉,他能睹物思情愿意玩,谁知刚开始他就不肯下车,来了一句:“就坐在车里看了!”。我不理他径直下了车,走到小木板路上时才觉得天并没有想像得那样冷,赶紧打电话让小爸和儿子下来。

儿子远远地看见了我,朝我跑来,我们手拉着手往前跑,一路上儿子呵呵地笑着,高喊着:“一二一,一二一”。周遭路见的人见着儿子都说:“小家伙,这么锻炼身体一定会棒棒的呀!”儿子听到表扬,更加来劲了,跑得更欢了,我俩率先跑到山顶,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站在一个大圆圈上尽情跳舞。

下了小山我们开始找小爸,小爸起先跟在后面慢慢地走,所以才跟上来。儿子的小手分别拉着我们的手动情地说:“这样拉着,一家三口多好呀!”我笑。这时儿子发现了一个好去处,在小山下面有一个小山洞,其实是一个大岩石立在山角下,中间刚好有一道缝可以看到海的另一面,儿子急着要下去看,正好小爸建议多捡一些鹅卵石回家。

我们一路沿着海边走过,捡了无数块小石头放到兜里,总算到了那个小山洞,儿子钻过去,指着那边说:“那是企鹅馆,我们过去吧?”小家伙记忆力很好,那确实是一个海洋馆,七八月时去过一次。那里的门票很贵,进去一次就知道非常不值得,所以不想让儿子再去。“这次不行,隔得太远了!”小爸说。儿子不肯,一次一次往返那个小山洞不肯回来,还嚷着要游过去,去见他的企鹅。风很大,儿子却很坚持,小爸无奈地把儿子交给我。

我抱起儿子说:“你记忆力很好呢,海那边确实是海洋馆,不过好像关门了呢?”“为什么呀?”“你想呀,天冷感冒的人太多,都去看企鹅,企鹅也传染感冒了,而且上次我们在那里还买了一个企鹅呢,每个人都买一个,企鹅就卖光了!”“可我们买的是个假的呀?”我一听,坏了,编的话漏馅了。赶紧自圆其说:“其实海洋馆里也没几个真的企鹅,因为大部分真的企鹅都得生活在南极才行,现在海洋馆里的企鹅都是一些企鹅标本,是假的呢?咱家那些企鹅比海洋馆少不了多少,回家看吧,你的儿子在家等你呢?”儿子听了我这番话才将信将疑地跟我们走,但仍不死心。我忙说:“要不这样,我们开车绕道到那里看一眼,行吗?”儿子这才点头。

开车路过,看到外面宣传上的几只企鹅后我们就一晃而过。儿子有点相信了,但不是很开心,我一时也无语,不知道该如何再跟儿子解释才是正确的,也许原本编的这些理由都是错的,直接告诉他不能去,门票太贵了就可。

面对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我们都会满足。不合理的,我们会干脆拒绝,只要讲明道理。可是这些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要求,真不知该如何去面对,说了谎话自已心理都难受,直接说明原因又怕伤了孩子,又要用一大通理由来说明原因,也许就是这个麻烦而让我们失去了说真话的勇气。

我以为孩子小,不能真正理解门票太贵,而失去了说真话的勇气。其实不是这样,回家后我跟儿子再提及海洋馆的事情时,我说了门票太贵,我们挣的钱不够时,儿子表现得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门票太贵,就是我们钱少,不够了是不是?那我们就挣呗!等我们挣够了再去吧!”我怔在那里,感慨得无以言对。

面对孩子的要求,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以后一定要说真话,然后说明理由。相信孩子一定会理解,即使当时不会理解,但几次下来,他一定会明白。孩子大一些以后,要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事小情,让孩子知道家中的收支情况,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让他知道父母挣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有这样他就会明白哪些钱是应该花的,哪些是不该花的,面对外面的诱惑,他也会泰然处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不要轻易说孩子自私


我们不难发现,小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事事先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宝宝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意识间发生的一系列以宝宝自我为行为目的的本能冲动。比如宝宝间经常发生的争抢行为,其思想基础不是自私的观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宝宝还不具备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宝宝的分享行为需要父母逐渐培养起来,从而形成有关分享的价值理念。不管“自私”有怎样的内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专利,至少离两三岁的宝宝还有十万八千里。因自己的宝宝搂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妈妈就脸红地责骂自己的宝宝“自私”,这是典型的载有色眼镜看问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与成人的自私欲念风马牛不相及如何引导宝宝从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来,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每一个父母面临的养育问题。从分享行为开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父母给宝宝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为。讲很多,不如做一件,宝宝还不能通过教导,理解分享的含义。

●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宝宝分发东西,给宝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营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让宝宝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是鼓励宝宝学会分享的重要环节。

●树立分享行为的规则,让宝宝知道分享需要顺序、等待、轮流、平等、合作等规则挑战自我是宝宝最大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总是试图去做他不会做的事,了解他不认识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创造利于宝宝探索的养育环境。能走得很好的宝宝,不再满足走,而是要跑了;会跑的宝宝,不会只满足跑,而是要跳了,双脚跳,单脚跳,原地跳,往远处跳,立定跳远,跑步跳远,往高处跳,往低处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个跳的能力,宝宝能不断跳出花样,即使父母不给宝宝做示范,宝宝也会自己不断创新,发明出各种跳的动作。

要避免对孩子说“NO”


理查进幼儿园不久,很快就学会了一样“崭新”的说话方式。他妈妈喜忧参半地对我说:“无论什么事,他都说‘NO’,有时真拿他没办法……”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听到孩子的第一声“NO”时,一定觉得很逗,开心极了,因为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一个简短的“NO”字,是小人仔开始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觉醒——那率直的“NO”,是他诉求“自治”的呐喊,要求解放的宣言。

不过,理查的母亲不久便被孩子那声声的“NO”弄烦了!因为孩子对她的命令,她的要求,一律说“NO”,哪怕有些是理查自己本来也想要的,也以“NO”作答,精灵的孩童在考验着大人的权威,向他们挑战。不过,幼儿专家认为,幼童这种反应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中自然和健康发展的表现。关键在于,大人如何改变和防治孩童这种说“NO”的逆反心理。

其实,孩子爱说“NO”,正是从大人那学来的。大人常脱口而出的“不要”“不行”“不可以……”让孩子听惯了———天性爱模仿的孩子能不跟着学吗?所以,不愿孩子老是说“NO”,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平时说话、对孩子,尽量减少用“不要”、“不行”等否定性的字眼,孩子也会跟着少重复它们,那么我们也少听到这句“NO”的反叛性词语了。

但这不等于说,孩子总是要用“YES”(是的)作答,而是避免用“不”来对孩子直说,除避免直接冲突外,更可减少他们模仿的机会。那么,如何运用“肯定语”来表达否定意呢?以下,是避免用“NO”的几点技巧:

技巧1:直接说出理由

一个初进幼儿园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运动场玩乐。他指着外面说:“我想玩。”我如果说:“不可以!现在你要去睡觉,不能出去玩。”孩子除了知道老师不同意外,也学了一次“不”的用法。所以,回答应是:“吃完饭后,就要准备睡觉。我们下午才能出去玩。”从这个没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现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理解感受的表达

午饭时间到了,吉吉正玩在兴头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钟……”老师如果说:“不,现在就去!”这不仅让孩子失望,更让她感到否定词的“力量”,说不定回家后,很快会用这个“不”来对付父母。所以我顺着她的感觉说:“我也不想打断你,因为你玩得正高兴呢。但我们的午饭时间到了。”我牵起吉吉的手,把她带离现场。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时,抵抗情绪会因此降低。

技巧3:直接陈述问题

布朗喜欢出去散步。一天,他要求:“我要行街街。”当时,乌云密布,看样子快要下雨了。我如果说:“不能出去!待在幼儿园里玩吧。“孩子听到的首先是“NO”,他以后自然会模仿的。所以我只会说:“我也想带你出去玩,但你看天黑黑的,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气好了再出去玩好了。”我摆出困难所在,让孩子意识到这时不能出去。

技巧4:同意口吻押后实行

莎拉个性好动,也特别喜欢吃甜食,两杯果汁喝完后,她要求道:“再要一杯。”老师知道,孩子吃甜食太多不好。如果老师说:“不,你喝太多了!”老师的话,让孩子经历一次直接被拒绝的体验。这时,老师应摇摇头,告诉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点心时再喝吧。”孩子听到的是同意式的回应,只是要耐心地等到下午点心时间。

技巧5:给自己时间考虑

珀尔原在捏泥土一组玩,但他很快不喜欢这活动了,向我请求道:“我要玩水球。”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婉转地对孩子说:“你给我时间想想好吗?”这样既可避免直接冲突,又让孩子知道,老师正严肃地考虑他提出的问题呢。

当孩子对你提出要求时,要先停一停,思考清楚再回答;一旦作了决定,就清楚地说出你的决定,不要再改变主意。如果孩子还是缠着你,你采用“疏忽”态度,以沉默作答,让他知道你说过的话是不能再改变的。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见难而退”了。

孩子接受你的“NO”意,应该如何稳固其合作表现?

首先,马上称赞他的良好表现。列一个表,记录下来,一天下来,让孩子看看自己当天“可观”的成绩。然后,贴上“红星”贴纸,孩子看了会很高兴的,有时他表现得更好更顺从的话,给他一个惊喜,贴上两颗红星。另外,如果孩子在家里有如此良好记录,家长可以奖给他一个小礼品。

别忘了,这是避免直说“NO”,但同样达到“不”的效果———一个短短的“NO”字,与以上提的几种避免办法相比较,是显得简单得多了,家长都爱脱口而出,他们习惯这样做了。但是,那随之带来的负面效果,却能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与体力啊。想想看,用哪一个办法,更划算呢?

不要对孩子说“反话”


故事1:午睡前,XX班的老师急匆匆跑来向我诉苦:“J老师,这些孩子没法教了……”“怎么回事?”“刚刚进入午睡室前,有两个孩子做坏事,我就说把他们送到小班去好好学习一下。本来我以为他们会害怕,会记住这个教训,没想到我一转身的功夫,两个小毛孩自己走到一楼的小班去了,你说这怎么教啊?”孩子就是这样淘气又可爱,有时候他们往往听不懂大人生气时候说的反话,闹出不少笑话呢。

故事2:XX班有个非常调皮的男孩子,真是让老师伤透脑筋。一天,小家伙又出状况了,老师对着他直摇头说“我真是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啊!”小家伙认真的回答“老师,那你就再想想办法吧!”

刚开始看到这样的故事,会心一笑,可爱的孩子总是让我们觉得那份天真、灿烂与纯真,那种早已离我们远去的优秀品质。

可再一想,我开始觉得苦涩,这个故事就像个冷笑话,就像一个墨西哥人说,“上帝很爱美国人,撒给他们广阔的领土,很爱中东人,撒给他们乌黑的石油,很爱俄罗斯人,撒给他们丰富的矿藏,很爱中国人,撒给他们勤劳的双手,很爱日本人,撒给他们无边的海洋……上帝最爱的还是墨西哥人,每样都撒了一点,但忘记撒给他们脑袋”(《吴稼祥:墨西哥害怕的是整个国家被隔离》)。好笑吗?可乐吗?答案是否定的。

育儿专家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话正说,是一种艺术,正话反说,是一种不幸。对小孩子说反话,会使小孩子迷茫,不知道大人们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幼教工作者,对孩子应该是真诚的,纯真的,就像一杯开水一样,不是以甜味去吸引人,而是靠一颗心。

反话,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对于低龄孩子不能理解反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的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对孩子说反话,也会造成孩子怀疑一切的阴暗心理,认为大人们说话真真假假,难以捉摸,不能相信。甚至于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轻则疏远亲人,冷漠朋友;重则心灵扭曲,仇视社会。

别对孩子说“没时间”


我的儿子出生了。他很可爱,他拍着小手冲我笑,他想要我陪他。我亲了亲他的小脸颊,说:“宝贝,爸爸很忙,没时间。爸爸要去给你挣奶粉钱。”我把他放回小床上,儿子哭了。

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儿子忽然会走路了,他还学会了说话。儿子说:“爸爸,你给我讲一个故事。”我坐在电脑前,头也没抬:“宝贝,爸爸很忙,没时间。爸爸要看财经新闻分析股市行情。”儿子去看动画片了,一个人。

儿子十岁了,生日那天,我送给他一套轮滑。儿子很开心:“爸爸,你教我玩吧。”我正准备教他,手机响了,我只好对儿子说:“宝贝,爸爸很忙,没时间。有个客户找爸爸谈事情。”儿子扶着墙壁独自练习轮滑,他很坚强,越来越像我了。

儿子长得很快,一下子就蹿到了我的肩膀上,他成了一个男子汉了。我很为他自豪,我说:“儿子,咱俩坐下来说说话吧。你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爸爸可以帮你解决呀?”儿子摇摇头,笑着说:“爸爸,我很忙,没时间。我约了同学一起打篮球。”

儿子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儿子一直一直很忙,而且,似乎越来越忙。

有一天,我给儿子打电话,我说:“儿子,你有空回家一趟吗?好多天没看见你了。”儿子说:“爸爸,我很忙,没时间。我手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呀!改天我再回家,好吗?”我对着话筒,轻轻叹口气,我说:“好的,你忙吧。”

这些话,是多么耳熟呀!是的,儿子长大了,那么像当年的我。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相信很多父亲都会尽量避免对孩子说“没时间”。那么,长大了的儿子,他也会尽量避免对老去的父亲说“没时间”。

如何对孩子说不


常有这样的场面发生:人来人往的大商场里,有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台前哭闹,一旁的父母在面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烦意乱地“赏”孩子一记巴掌;宾客满堂的时候,孩子却倒地撒泼,一屋子人尴尬之余,父母把孩子拖进了小房间,关起了“禁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拒绝孩子的时候了。

不同年龄的孩子 不同的拒绝招式

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不同的拒绝招式。

0~2:直截了当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功能还不完善,如果父母对他讲比较复杂的道理的话,孩子可能会听不明白。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采取的拒绝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体验式。如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他摇头。当孩子有危险举动,例如去拿打火机玩的时候,父母就要马上制止,甚至可以给宝宝一点小苦头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点心等。

2~4:冷处理

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叛逆性十足。对这个时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尽量避免采用强硬的处理手段。

“冷处理”是对付这阶段孩子不错的办法。当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再同他讲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众场合撒泼的话,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进行冷处理。这样做对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护作用。

4~6:讲道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处于一个过渡期,正从“自我中心”发展到认识周围的环境事物。同时,孩子在语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父母这时就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同孩子沟通了。坦白而简单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来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别对孩子说谎或说得模棱两可。

“冷处理”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冷处理之后再晓之以理,最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爱的表达来抚慰他。

不同气质的孩子 不同的拒绝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气,爸爸妈妈也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独特的气质,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拒绝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容易兴奋的宝宝──强制休息片刻法

对过于兴奋、听不进劝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带到另一个场所,让他脱离使他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看着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有好奇心的宝宝──转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这样,孩子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胆小而又依赖的宝宝──轻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觉,缠着妈妈,你不妨问他:“妈妈明天还要上班,你觉得妈妈累不累?”“你该怎么做呢?”

好胜心强的宝宝──激将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让拒绝变成鼓励。如:孩子不愿打针,父母可以说:“奥特曼连怪兽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针。小明呢?”

父母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树立规矩的过程。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来。

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便纵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对孩子严格一些。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绝不是因为金钱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教育机会。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树立行为规则,一开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断点拨、刺激;时间长了,在父母的拒绝过程中,孩子便能学会自我控制,提升内省智能,从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内化为自律、自觉地自我克制。如:父母一开始便明确规定孩子睡觉前不能吃糖,并一直贯彻执行,孩子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说“不”之前,请先自我反省

当你急急忙忙拒绝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请省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

有没有以身作则

例如,带着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声谈笑,却要求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好,不要到处乱跑。试想,孩子会听你的吗?

所订的标准是否合理

例如,当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练钢琴时,请先想一下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范围了。

有没有尊重孩子

父母的尊重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尽量不要当着许多人的面拒绝孩子。

亲子沟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美国最畅销亲子教育书系的作者。《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自1980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已获得世界上无数父母亲的称赞和盛誉,“不仅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我们自身”——非常值得父母仔细阅读。

近日中央电视台《我们》节目中有人就推荐了这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荣登《纽约时报》亲子类畅销书排行榜;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亲子教育专家的智慧结晶,迄今为止已风行美国近三十年;20多种文字版本广泛传颂,为全球父母所盛赞的亲子沟通法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杨文倾情推荐。书中提供给家长们经验和方法,让他们能够自学这些技巧;给父母一个机会,让他们(或者和朋友一起)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实践,同时提供给家长们可以借鉴的众多事例,以便他们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另外,书中还配上了卡通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好让性急的父母们可以看一眼漫画就能很快复习一遍。

你知道如何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挫折,失望,愤怒等)吗?你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你的愤怒,但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吗?你知道有哪些比惩罚更好的教育方式吗?你知道如何避免说“不”吗?身为美国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及孩子母亲的两位作者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忠实于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穆.吉诺特博士“不要再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的信念,详细列举诸多真实事例和生活场景,细心地为家长们揭示了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等一系列亲子沟通中最基本的问题开始,一一讲解了与孩子顺畅交流,从而令孩子学会这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方法。

看来,听和说都是一门学问,都是一种艺术。只有学会了听、说,才能更好地做。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期待学会说,能让孩子会听;懂得听,能让孩子肯说!

请别对孩子说“快点!”


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

导语:“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一想,这些话你平时对孩子说过几句?再数一数,平日里对孩子说的话,有几句不带着“快”字,也许结果会让你吓一跳。的确,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可是,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们会对45天速成鸡感到震惊畏惧,却没有想过一个在没玩没了的催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小编带着您,去读懂孩子“慢一点”的成长。

被打断的节奏

中国科技馆,4岁的潇潇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2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耐不住了,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起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王艳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会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种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的基础。”法国的儿童精神专家、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叹。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这些都促使了中国的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妈带着孩子不停转场地去学琴的场景,犹如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间,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但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最好时机。

妮莎,41岁,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备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三和周末”,“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而这种感觉深深地震撼了我。”

巴黎的丽萨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么做。她有3个孩子,分别为3岁/6岁/11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受到这种节奏并不合理,它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儿童精神学家尼可·卡特琳娜认为,家长们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最终,家长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惧,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

在游戏中把节奏还给孩子

对于这种生活中的催促,心理专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的功能。“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升华这些焦虑,将它们过多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演绎生活,并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展示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们也承受着无穷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合适照顾孩子和指导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和复杂。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改变的可能性。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意识到并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肯定地说:“我们虽然教会了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与头脑,却没有让他们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而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游戏中才能获得。”

而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更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到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与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使他获取身体、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经验,帮助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各种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们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其中扮演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们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自说自话,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节奏所在。而对家长们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


莫在孩子面前说‘是非’儿子上幼儿园这段时间尤其是带着儿子时经常会碰到小区内的熟人或者同事、朋友,大家见面的每一句话几乎都问:“孩子上幼儿园了没有?”当听到肯定的答案后,紧接着就会问:“怎么样?哭闹了没有?适应吗?”此时儿子就站在身边,每每这时我都高兴地说:“当然上幼儿园了,而且除了前几天有些不适应外,现在表现可好了,老师都表扬我们适应得很快呢?我儿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挺棒的!”这时再看儿子小头抬得高高的,那神情就像是在说:“我表现得确实不错!”

大家不要小看家长的这几句平淡地赞扬,对孩子来说那是多么大的肯定呀,他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后来的表现就真如表扬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暗示的作用,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呀!相反有些家长却不是这样,见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就会说:“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结果真是这样,那孩子到现在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小区就有一个奶奶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的小孙子,结果那孩子谁都不跟,也不说话。

前几天接儿子时遇见那个小新疆男孩儿,就是掏我包的那个,昨天又碰上了,他尾追一个人,还不时地回头看我们,后来我又发现小男孩儿不是一个人,后面还有一个新疆大人跟在后面,因为是新疆人长得特别我印象比较深刻。回家后我学给家人听,这时就听儿子大声地说:“那个小孩子是个坏小孩,他是坏蛋!”我一听大怔,儿子一定是听了我们的议论后得出的结论。这件事也让我反思:对于小孩子来说,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学习的榜样,无论好的坏的,他暂时无是非观念,无法弃去糟粕,取其精华呀。

所以说家长莫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是非’,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坏的不好的影响长大后再改,会很不容易!!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反话”


你有过跟宝宝说反话的经历吗?宝宝的反应是怎么样的?专家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跟小宝宝说反话,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非用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

宝宝个案: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专家分析:

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但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的,“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没有听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记得我听一位小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上课铃响了,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孩子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大声喊着。“哟!你们还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三个男孩听完,转身就向外跑。“回来!”老师哭笑不得。后来,校长帮着老师分析:闹出这个笑话,错不在三个男孩,而是因为教师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这个老师原来经常教高年级,说“反话”学生也能听出来,等到再教低年级时,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孩子听不懂老师说的反话,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洋洋的妈妈也是犯了相似的错误,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的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家园共育《请和孩子说真话!》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