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用心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

11-02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父母要用心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父母要用心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儿子这几天又有感冒迹象,我怀疑是上次感冒未好,想让他喝点我们熬制的苦药,结果他不肯喝。我采取了各种方法均无效,奇怪了,以前儿子喝药简直可以用神勇来形容,无论多苦的药,他都会一饮而尽,这次死活不肯喝,直嚷着:“太苦了,不喝不喝!”“啊呀,不苦了,妈妈给放糖了,你试试?”。小家伙半信半疑地看着我,然后伸出小手指蘸了点药水放到嘴边舔了舔说:“太苦了,不喝!”,嘿,真是进步了,现在不是喝一口尝,而是蘸了点小心翼翼地尝,我被他的神情逗乐了。后来换了一种‘猴枣散’给他吃,他笑着说:“这个可以,但是必须让我自已来!”我笑着看他自已操作,问他:“这是为何?为什么不用妈妈来做?”他看着我说:“那是我自已的事情!自已的事情自已做!”我怔在那里。

上面是儿子吃药时的一个小插曲,他由‘喝一口药尝试到用小手指蘸一下尝试,由我帮忙倒药到自已的事情自已做’这就是他自已成长的一个过程,他自主意识开始增强了,对于一个不到四周岁的孩子来说,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变化,‘苦,不相信,自已小心翼翼地尝试,自已动手亲自去做’这一系列的动作恰恰是他内心发展变化的一个外部表现。

我不是一个心理学研究者,看到形形色色的宣传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吃喝拉撒睡、会哪些技能,需要学习各种艺术等等,也很动心,但我觉得其实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发展变化才是最主要的,肯不说态度决定一切,就单从心理承受力这个问题来说,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形成过程,在六岁之后是一个成熟过程,形成过程从无到有,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在经历生命已经设定好的所有过程后,才能出现最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地观察,哪些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正常反应,哪些是异常的情绪和情感波动,就像儿子吃药这一系列心理过程,我认为这是他心智已经成长的一个明显例证,他拒吃很正常。如果他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无所谓,也不反抗,我们反而就应该担心了。

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变化,做个细心的妈妈,所以有必要读一些关于孩子成长方面的心理书,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这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不必对着成长表中孩子所没有的事项大惊小怪,对于他些无关紧要的指标大可不必在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关注撒谎的孩子的内心活动


你不知道,那个撒谎的孩子心里有多苦

很多家长注意到孩子撒谎的苗头后,一定会尝试很多方法帮助孩子改正,好言相劝,晓之以理,甚至是一顿训斥责罚,但孩子似乎总是“屡教不改”。

言出必有因,孩子说谎不仅仅是“坏习惯”这么简单,一定有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不同的谎言也表现了孩子不同的心态和需求,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孩子说谎背后的缘由后,也许会多一分理解和反思:其实,说谎的孩子心里都很苦。

“不是我干的!”:撒谎是为了逃避惩罚

孩子在家里弄坏了什么东西,一直否认:“不是我干的!”

孩子在学校里考了不是很好的成绩,一直藏着掖着说:“卷子还没有发下来。”

孩子弄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总是说:“不是我拿的,我也不知道。”

这些场景是否也发生在你家孩子的身上呢?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这类行为,经常把孩子和“逃避责任”的标签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而隐瞒欺骗时,更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成绩退步、不好好学习上,没有意识到孩子说这些谎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逃避惩罚。

诚实地告诉父母考试成绩不佳,可能会被父母没收玩具;承认自己弄丢弄坏了东西,可能会被父母打骂。

这些孩子在弄砸了事情后,内心诚惶诚恐,只能用说谎来掩饰。

所以对待这些谎言,家长们更应该思考,是不是平时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让孩子有一种一犯错就意味着大祸临头的感觉。

当恐惧占据了孩子的内心,他们自然失去了正确解决问题的理智,撒谎掩饰就成了一种本能的选择。

对待这一类的孩子,家长们千万不能一直纠着孩子的过失不放,要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和孩子一起用冷静、客观、平和的情绪去直面问题,一起分析过失,吸取经验,做出改进。

所以,当发现孩子隐瞒了成绩,不妨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努力过了,我们不会怪你,我们想帮助你分析问题,一起来看看下次怎么考好。”

当发现孩子弄丢弄坏了东西不肯承认,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们不会怪你,但是希望你下次能更小心一些,好吗?”

这样能让放松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知道有些错误不需要用说谎掩饰,真正用信任去化解孩子的“谎报军情”。

当孩子对父母更加信任,自然而然能改掉因为害怕而撒谎的习惯。

“老师说我考得很好了!”:撒谎是想得到表扬

有一些孩子则不同,他们撒谎不是为了避免父母的惩罚,而是想要得到父母的嘉奖和表扬。

比如:明明考了很普通的成绩,却说这次没有人考得好,这个成绩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不是自己完成的作品,却硬说是自己做的。

这些通过说谎来获得父母关注、表扬甚至是物质奖励的孩子,往往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而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很少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他们害怕被嘲笑、被批评,所以很多时候会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说谎。

应对这种类型的谎言,父母们应该反思的是平时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

在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进步时,父母是否有及时地反馈和表扬?

在孩子没有做好一件事情时,父母是否给予孩子安慰和正面的指导?

所谓足够的情感支持,指的就是及时和准确的反馈。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任何成长都能让父母感到欣喜和骄傲,自己的失误能够被理解和原谅,他们自然会更加自信,内心更加强大,不再需要谎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因为他们会明白,真实的进步才会带来脚踏实地的成长。

那些偷拿东西的孩子是怎么想的?

孩子说谎,最让人头疼的,可能就是偷钱偷东西了。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说谎伴有偷窃的行为,总是忧心忡忡,担心孩子长大后会走上弯路。

向父母索要不成,于是偷钱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为了和同学攀比,偷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想要通过一些“大动作”来博取父母的关注;

……

细细想来,“偷拿”的行为虽然令人深恶痛绝,但背后的原因也反应了孩子很多的无奈,归根到底就是——孩子没有得到满足感。

也许很多父母会想问:难道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吗?这样岂不是太纵容了?

著名的教育学家张文质老师说过:“教育的正确次序,是先满足,再引导。”

当孩子内心的好奇、渴求、期待通过健康的方式得到满足后,就不会想到寻求极端的途径。

比如孩子真心喜欢一个物品,在不超出经济能力、不伤害孩子健康的情况下,不妨爽快地买给孩子。

若是觉得家里同类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孩子总是索求无度,不妨摆事实讲道理地告诉孩子:“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再买就是浪费了。”

或是给孩子设置一些小目标,比如说通过分担家务、阅读多少课外书,来通过付出来换取心爱的东西。

这个过程,如果孩子自己放弃了,那么他自己也会意识到,其实自己没有那么喜欢;如果孩子顺利完成了目标,也一定要及时兑现给孩子的承诺,并且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除了在物质上健康地满足孩子,也要关注孩子精神上的空洞。

有些孩子为了攀比和虚荣去偷钱,有可能是结交了不太好的朋友,或者内心自卑,需要靠攀比来取得成就感。

有些孩子觉得父母不重视自己,就通过偷拿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让父母关注到自己,这也是因为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孩子走出自卑、被忽视的阴霾,和积极、优秀的人做朋友,让孩子先摆脱负面的环境影响,再告诉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诚信的行为规范,孩子才能听得进,改得了,做得到。

撒谎这件事,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就像成年人的世界,也难免有谎言的出现。

孩子撒谎其实是孩子认知方式发展不完善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诚实的好习惯:

首先,要重视和孩子之间信任感的建立。

平时给孩子的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尽量说到做到,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自己犯了错也不要找借口掩饰,大方地承认并改正,让孩子知道知错就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样也会减轻孩子在犯错时的心理负担。

其次,在发现孩子撒谎后,一定不要过分打骂孩子。

打骂会让孩子屈服,但不会让孩子理解,打骂会让孩子恐惧,但不会让孩子成长。

比起纠着错误不放,要关注孩子犯错背后的心理原因。

父母的耐心、宽容和讲道理,才是孩子心安的来源。

最后,别小看了那个撒谎的孩子。

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撒谎也是孩子语言组织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一种表现。这一切都是成长路上必经的坎。

孩子撒谎,一半是习惯使然,一半是迫不得已,所以下次遇见孩子的谎言,别急着拆穿,也别急着指责,试着多给孩子一点解释的机会,引导孩子自己承认错误,坦然面对事情的真相和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成长的正确方式。

父母要用智慧教育孩子


五岁的贝贝,吃过晚饭后要吃花生米。妈妈觉得花生米油性比较大,贝贝吃了不好消化,便没有同意。贝贝一脸的不高兴。爸爸看见了便把他揽在怀里哄他。这时贝贝说:“爸爸,如果不让你做喜欢的事,你痛苦不痛苦?”爸爸茫然,妈妈诧异,不知如何回答。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智慧的挑战,父母的不知如何作答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我们建议父母要用智慧教育孩子,做智慧型父母。

智慧型父母具有对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在作出正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有效地解决问题。智慧是把一个人所具有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行为能力的中介。

例如贝贝的问题。贝贝想吃花生米(孩子的行为),妈妈不让吃(妈妈的行为),此时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出现了问题。爸爸把孩子揽在怀里(父亲的行为力图缓和矛盾),贝贝向爸爸提出问题,其实是向爸爸转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体验。父母不作出回答是不行的,那该怎样表达?

首先,对贝贝的行为进行分析。孩子想吃花生米不是过错,因为这只是孩子的想法。妈妈不让吃也不是过错,因为此时吃花生米对孩子确实没有太大的好处。在两者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贝贝产生了痛苦体验,父母必须承认孩子内心的痛苦,这一点不容忽视。

其次,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父母为了孩子的身体着想作出不同意他吃花生米的决定,这没有错。这个决定跟孩子的当下需求发生了矛盾,这是事实。父母如果坚持自己的决定,则孩子会感到痛苦;如果迁就孩子,则对孩子的身体不利。相比之下,父母坚持自己的决定显得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处理孩子的痛苦非常关键。

最后,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父母此时必须作出恰当回应而不是沉默不答。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让他做喜欢的事他会感到痛苦,但是一个人所喜欢的事不一定都能去做,这要看这事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不让你吃花生米是因为我们就要睡觉了,此时吃花生米容易消化不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我们把一些道理融于孩子的实际体验中,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提倡做智慧型父母,目的在于使父母亲对自己和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然后再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另外,孩子天生是个思想家,他们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有意识和思想,在成人面前他们是一个大写的人。从他们自身发展来说又有其年龄特征,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这就要求父母用智慧去读懂和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和感受孩子的独特思想,真正做到“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在懂孩子的前提下,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方法,这个过程也需要父母有教育智慧。

父母有智慧可以使父母的发展和子女的成长形成螺旋式的良性过程。有一位母亲曾问我:“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还是孩子造就了父母?”这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从生命的诞生来看,是父母造就了孩子。从父母的角色形成来看,是有了孩子使你成为父母。新生命的成长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和年龄特征,要求父母亲了解掌握,这就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思考,增长智慧。从这个角度看,是孩子的成长过程造就了父母亲。我们追求的是有血亲关系的两代人形成良性的影响过程,这需要做智慧型父母。

2020只要用心,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


又一个周六,七点半刚过,手机铃声响起,一看又是“XX家长”,有点郁闷,心想:这个家长怎么这么不识趣,每次都为类似“今天上不上学?”之类鸡毛蒜皮的事打电话,要么一大早、要么老老晚。

(XX小班时算是个开朗的小姑娘,和小伙伴的相处还算融洽,学习活动中偶尔也会举手发言……XX爸爸呢,接送孩子来去匆匆,经常忘记带接送卡,每当我们跟他交流时,他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对于我们的建议他很难接受,大多我行我素。属于那种最不配合教育的类型之一。常听XX说“爸爸妈妈今天又打架了”之类的话……)

无奈地接起电话,我刚说“喂,”没等我说完,对方便“噼里啪啦”地讲了一大串:“老师,我们家小孩怎么记性那么差?比我记性还要差。带她去大润发,人家同学叫得出她的名字,她却不知道人家叫什么,怎么会这样?”迷糊的我,听到他这番“正经”的话,立刻清醒许多。“XX爸爸,你讲慢点,怎么回事呀?”“你说她脑子会不会有问题呀?怎么人家都认识她,她不认识人家。上次跟一个朋友的小孩玩,前一天玩的好好的,第二天就忘记人家名字了。每次我问她学了什么,她也说不知道……”

听完他一大堆的抱怨后,我的心里小欣慰、大气愤,欣慰他发现了孩子存在的不足,并且很着急,说明他开始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了。气愤他没有寻找自身的不足,一口否定孩子。“xx爸爸,您别着急,听我说几句好吗?首先我非常高兴,您会那么着急,说明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了。第二,xx这学期入园后一直很安静,与同伴交往甚少,有时候跟她交流几句她就哭了。之前我们也跟您反馈过这个问题,可能您没有在意。第三,根据我们小班一学年对您孩子的观察、了解,可以明确的告诉您她的脑子没有问题。叫不出班级幼儿的名字,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她不与别人交流、对同伴的关注甚少。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很久都没有跟一个朋友联系,再偶遇时,也有可能会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不是吗?”“嗯,对,对,有点道理。”他连连肯定。“这样吧,周一我去班级里了解下具体的情况,到时候再跟您联系吧!”“好的,谢谢啊。”没等我说完,对方已经挂断了电话。

周一上班后,利用课件休息时间,我找“XX”聊天,问她不认识的小朋友是谁?她指着“小J”,我问:“你认识她吗?”XX摇头头。你直接用声音来回答我,不要点头或摇头。我再问:“你知道她是谁吗?”XX继续摇头。“你用嘴巴回答我。”XX小嘴翘起来,眼泪吧嗒吧嗒地滑落到脸颊。“为什么哭呀?老师又没有怪你,你不认识她,我可以帮你的。”她停下来,“班级里的其他小朋友认识吗?”XX不说话。我叫来她一组的几位幼儿,她吞吞吐吐地说出了他们的名字。随后,又叫来其他组的六名幼儿,她只说出了两位幼儿的名字,其他均摇头。又一组,六名幼儿说对了三名。

那时那刻,我的心一丝失落、一丝内疚、一丝心疼……

放学时,我将情况如实反馈给XX家长,听我说完,XX爸爸更急了。“她怎么记性这么差,你们把班级幼儿的名字告诉我,我回家读给她听。”“这不是个好办法,三十几个名字,让大人背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您放心吧,我们会有办法的。你以后要多鼓励孩子,少责怪孩子。“我不会鼓励的呀?怎么样叫鼓励呀?”虽然有些吃惊这位爸爸的话,但我们还是耐心地告诉他“鼓励就是在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肯定她,给孩子信心。以后您不要总问她学到了什么?试试问孩子‘你今天玩得开心吗?你和谁一起玩的?’相信孩子会把好朋友的名字介绍给你听的。”接下来的日子

家庭教育要用心 而且要用对心


“家长可以尝试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和他们一起学习、进步。”昨日下午,九江镇石江小学家庭教育高峰沙龙论坛之“言传身教,我们在行动”在学校礼堂举行,专家从实例剖析、行为点拨等角度教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如何陪伴孩子读书学习?如何处理孩子的调皮行为?如何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支持?石江小学通过校内学生的三个纪实视频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一年级学会煮饭,三年级学会炒菜,五年级就一个人在九江生活。”在五(2)班学生林培园的纪实视频中,由于父母外出中山打工,他不得不一个人洗衣服、打扫卫生甚至看病吃药等生活琐事。

“虽然爸爸妈妈不在我身边,但他们一直都在我的心里,不曾离开。”林培园说,自己有时也会感到孤单害怕,但爸爸曾经说过:“小时候我也像你一样,一个人洗衣做饭,我能行你也一定能行。”正是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叮嘱,让林培园就算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单无助。

“家长总是抱怨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教养孩子。相比之下,更没时间的林爸爸和林妈妈为何能教育好小培园,而且还是教育得这么好?”华南师大副教授高广方反问现场观众,“其实,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用心,而且要用对心。”高教授说,林爸爸无论是带小培园到厂里亲眼见证父母每日汗流浃背的劳作过程,还是偶尔电话上谆谆教诲,都可以看出林爸爸在家庭教育上的用心和细心。除了强调心灵支持的重要性外,尊重孩子、身体力行一样是言传身教的重要典范。

“不同的纪实短片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学生家长杨淑明表示,她也想向视频中的爸爸学习,回去带着孩子一起练书法,不再让他一个人学习。看了教育视频感触良多的家长崔先生表示,希望这种既有感动又有收获的论坛能多开。石江小学校长陈海燕说,为了让学生家长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学校将在日后开展相应的普及论坛,帮助家长实现“我们在行动”。

喜欢《父母要用心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