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快速适应入园生活

11-12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注意自己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你知道一篇教育笔记应该怎么书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让孩子快速适应入园生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入园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因为孩子的独立性越强,对环境适应得就越快。

从婴儿1周岁左右就应当开始培养其独立性了。

这时,孩子们的心理既有一定的独立需要,又有强烈的依恋和依赖与父母的习惯。

因此,做父母的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满足他们的独立需要,锻炼他们的独立活动能力。

同时,要使孩子建立安全感,尽量避免碰撞伤之痛苦,减少和消除孩子们的担忧和害怕心理,这就需要父母们充分注意照顾孩子,鼓励孩子,但又要切忌过分的“保护”。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便开始对外界事物感兴趣,喜欢尝试新事物,什么都愿意“看看”“摸摸”,注意的中心逐渐从妈妈转向外界事物,独立意识大大增强。

这时,父母们就应当顺应孩子们的这种兴趣的转移,大胆放手,积极鼓励,让孩子去探索外界新事物,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功。

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孩子的独立性。

这就需要家长们有耐心,不能怕孩子弄坏物品,弄脏衣服或是摔着碰着而限制孩子自由自在的探索活动。

也不能处处包办,事事代替。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要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好入园前的动员诱导工作。

入园前,父母们要重视对孩子的动员诱导。

充分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的性质,作用,情况以及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好处等等。

当然,介绍的要通俗易懂,孩子爱听。

例如,幼儿园在什么地方,幼儿园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小朋友们都很友好,还有阿姨,老师,她们会向妈妈一样疼你,爱你的。

幼儿园还有好多好多家里玩不到的玩具,家里看不到的图画书,老师们还会教你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游戏等等,好多好多的英雄模范和科学家、诗人、文学家也都是经过幼儿园和以后各级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孩子对幼儿园有所了解,产生去幼儿园的兴趣和愿望。

孩子入园前,父母们不妨带孩子到幼儿园去实地“考察”“考察”,看看小朋友的活动,认识幼儿园的各种场所,父母加以必要的解说,还可以让孩子和园里的孩子们一快玩玩,充实孩子对幼儿园的感性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入幼儿园的兴趣、愿望和爱好。

注意孩子入园的情感转移。

孩子刚开始入幼儿园,要实现由家庭到幼儿园的转移,孩子的心理上总会遇到一定的矛盾和挫折,生活上也会感到陌生。

所以有时哭闹也是难免的。

怎样才能减少哭闹,使孩子早一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其实,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家长送孩子要坚定果断。

家长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老师后就马上离开幼儿园,千万不能流连忘返。

要相信老师会想办法哄好孩子,使他们适应的。

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哭,想法设法多呆一会儿,总想多陪陪孩子,这样更会使孩子哭闹不停,百般依赖。

对懂点事的孩子,家长最好事先跟孩子说好:“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去幼儿园要听话......”不能让孩子讨价还价,讲条件。

否则,会使之形成习惯,难以纠正。

使孩子的受挫心理得到安慰。

孩子入幼儿园后,有家庭到陌生的幼儿园,改变了生活环境,离开了亲人,心理上总会遇到矛盾与挫折。

有的孩子由于心理的挫折,入幼儿园没几天就会闹病。

如何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呢?可采取一些措施,给孩子以心理安慰和心理补偿。

孩子入园时,可带件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其他“依恋物”,大小以孩子能拿在手里方便为宜。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依恋于某一玩具或物品的现象,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具有过渡性意义。

这样会使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有一个精神依托,以减轻幼儿受挫心理。

等孩子适应后,再去掉这些依恋物。

孩子离园回家后,父母应多给孩子些爱抚和温暖,多抽些时间陪孩子一起活动,使孩子的感情得到补偿,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小小的鼓励,如奖给些小玩具、好吃的等。

等孩子适应后就可取消了。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孩子入园爸妈焦虑:他们能适应吗?


再有不到20天北京幼儿园就要开学,即将新入园的小朋友还没感觉,他们的爸爸妈妈已经开始抓狂。宝宝多大上幼儿园最合适?宝宝会适应幼儿园吗?如果抗拒怎么办?现在开始要做哪些准备?面对种种疑虑,专业人士给大家支招。

孩子入园后生病怎么办?

专家:养娃不要太精细

这个问题以绝对优势入围关注度最高忧虑。

崔梅说,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突然进入集体生活,小朋友肯定有个适应的过程。

比如,增加了感染疾病的机会、上学放学路上增加了受凉的风险,这些都不可避免。

而且家长可能忽略一个问题,再冷的天幼儿园也会开窗通风,喝的水都是烧开的自来水,吃的苹果直接洗洗,这些对于从小就精细喂养的孩子来说,肯定有些不适应。

所以,崔梅的建议是,现在就要放手,养孩子不能太精细,否则孩子肯定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

如何让孩子适应幼儿园?

专家:别传递你的焦虑

这个问题代表了很多妈妈的心声。崔梅的第一句提醒就是,别把你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她说,有些妈妈,恨不得一天提醒三遍:你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应该怎么说、怎样做。殊不知,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在她看来,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其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不要让自己焦躁的情绪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

“刚进幼儿园,不哭的孩子才不正常。”崔梅说,但一般85%的孩子一周后都能基本适应,大人应该相信孩子。

【这些准备不能少】

帮孩子交到好伙伴

除了平时多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外,现在,爸爸妈妈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帮助孩子认识同一个班级的伙伴。这样,宝宝进入幼儿园时,有熟悉的伙伴,可以减少孤独感和陌生感。从小集体开始的生活,能让宝宝更快适应大集体生活。

给孩子调整生物钟

首先是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幼儿园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午睡,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利用入园前的时间,尤其是剩下一周的时间,帮宝宝调整生物钟。最重要的是,帮助宝宝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样,午睡的习惯就不难养成了。

鼓励独立喝水、吃饭

那些习惯于用奶瓶当水杯的孩子,使用杯子喝水有一定难度,所以,练习喝水也是不可少的。

宝宝还没学会独立吃饭的话,现在就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吃了。当孩子初步学会自己吃饭后,成人就应该在一旁指导,鼓励孩子自己吃饭。

学会自己大小便

有些幼儿园便池是蹲坑式的,因此要让宝宝学着独立使用蹲坑式便池,解除宝宝的紧张心理。而且一定要教会孩子有什么诉求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尿裤子就不可避免了。

为新入园幼儿搭建适应集体生活的台阶


孩子哭闹不上幼儿园,一般发生在刚入园的时候,有的幼儿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每天到园时苦闹不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哭闹不愿上学的孩子大都是害怕的心理,在家只有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领着玩,一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他会感到害怕、恐惧,因为有很多人,他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新面孔,因为要离开父母很长时间,他们感到很无助只要有一个人对他稍微关心一点,他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紧跟着你不放。

像这样的现象,除了教师在幼儿园要进行有效的教育外,家长的态度也很重要,对孩子的哭闹,家长千万别心软,要用鼓励的语言让他想在幼儿园那些好玩的东西、有趣的事,经常带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使他对幼儿园有个熟悉的过程,千万不要用恐吓性的语言,这样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更不愿上幼儿园。

要学会赞赏孩子,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在园情况,对他的作品、背诵儿歌等要及时给予表扬,在园中孩子与孩子之间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家长要客观了解情况,与老师及时沟通,家园携手,以积极方式解决问题,让孩子快快乐乐度过在幼儿园的每一天。

九月教育随笔:小班新生入园如何适应


小班的幼儿刚离开父母、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们的心理上会出现失落、惧怕的情感。因此,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往往会出现:怕生,不愿接近老师和小朋友;忧郁,独自哭泣;发烧,生病等等。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帮助孩子们渡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XX是妈妈给抱进来的,他使劲楼着妈妈的脖子不肯下地,并放声大哭。妈妈走时,他抱着妈妈的腿不放。当老师去抱她的时候,他还用手打老师、用脚踢老师,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和排斥,拼命挣脱要去找妈妈,并大声叫嚷:“我要妈妈,我要回家。”

XX来到教室后,满眼泪水,向妈妈不停地说:“你早点来接我,第一个来接我,你和爸爸一起来接我,你跟老师说你快点来接我”妈妈回应了以后,她还是不停的向妈妈诉说。

XX来到教室后,什么也不做,不喝水、不吃饭、不睡觉,老师想去让她吃一点饭,她立马就会哭说想妈妈。

分析与反思:

当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时,意味着他们将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这一步关键而重要,他们从家庭走向了社会,这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是一种转折,这种转折往往是痛苦的。在新生入园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及宽容接纳每一个幼儿,稳定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帮助幼儿克服第一次离开父母、家人的忧虑、紧张和不安情绪,使其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乐趣。

首先,要为新入园孩子做好全方位的准备,而心理上的准备又是至关重要的。幼儿还未进入幼儿园时,老师可通过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起居,做到心中有数。也可邀请家长和孩子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逐渐对幼儿园有一种亲切感,并产生入园的向往,充分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为了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通过新生家长会,向新生父母介绍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可适当的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学着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这样孩子入园后不会有过多的顾虑,生活作息时间可做一些调整,能帮助宝宝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孩子入园后,也许将面临着许多从未经历过的问题和困难,教会孩子向老师或同伴求助,引导其与同伴建立初步的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刚入园的孩子,除了少数那些特别外向的,大部分都不太愿意和人交往,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在新入园的第一个月里,首要问题应该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在我们老师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家长们也一定要时时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让孩子觉得“我是最棒的!”有了自信心,主动与人交往绝对不是件难事。

第三,鼓励孩子增强自理能力。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呈现在眼前的最主要的问题,应该说是生活能力的挑战,这也是家长们最为担心的事情,例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睡觉等,以前孩子在家时,都是有爷爷、奶奶等家人照顾的。现在,一个班级的老师要管三十多个孩子,在生活上肯定会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会有许多的不适应。要解决孩子生活上面临的问题,家长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老师会将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要求,以及孩子每天的表现都告诉家长,希望家长在家里也能同样如此要求孩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家园的共同配合,孩子的进步才显著有效。

让内向孩子适应开放幼儿园


孩子本应该是和伙伴一起玩得废寝忘食的,但是独生子女和邻里不相往来,让很多孩子习惯一个人的童年,一旦接触到其他孩子,却变得呆若木鸡,不知如何和其他小朋友玩,这可令一些父母着急上火。

网友疑问1:我小孩四岁上中班了,以前是在家里上的,现带到南京上了一个月了,可老师反映他在学校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谈,还有点喜欢打小报告,比如某某小朋友掉饭粒了什么的,怎么办呀?

网友疑问2:本想让宝宝和小伙伴一起开开心心地玩,可是宝宝却不愿加入到玩耍着的小朋友们中间去,只想自己在旁边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玩,或者是只粘着爸妈玩,爸妈感到很无奈,

原因解析:

1.气质使然or一次创伤

先天胆小、谨慎、性格内向的宝宝会自觉表现出控制、抑制自己的行为,他在与人交往时容易退缩。这点气质决定,实在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如果是一段时间对自己不够自信、经常说“我不会”或“我不行”的宝宝也可能会不合群,这二者注意区分。

2.父母阴影or亲子关系不良

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比较内向退缩,不爱与人交往,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宝宝“学而时习之”就是人之常情了。当然,如果你对宝宝过度保护或者撒手不管,造成宝宝的依恋或者安全感极度缺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会比较紧张而出现交友退缩现象,所以宝宝不合群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3、老师不理or难觅知音

那些被老师忽视、冷漠的宝宝,经常处于压抑、孤独中,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在集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集体归属感,对老师、同伴及他人失去兴趣,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变得退缩。小伙伴是宝宝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一个有好朋友的宝宝会在交往中学会与朋友交流,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强,朋友会越来越多,走到哪里都不会害怕。而一个没有朋友或者总是在同伴交往中受欺负的宝宝则会越来越封闭和退缩。

教养方法:

策略1:为宝宝酿造自信

对于害羞、内向的宝宝,多鼓励他,允许他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与周围不同年龄人的接触、交往。如见到邻居家的奶奶、爷爷主动打招呼,看到邻居家的小姐姐在骑车,鼓励宝宝也去试试。对宝宝要尊重,关爱而不溺爱;多鼓励和表扬,但不过分夸耀。参与宝宝的成长过程,和宝宝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对宝宝提出具体的合理的要求,要积极满足并加强指导,帮助宝宝实现目标,增强他的自信心。

策略2:机会加技巧培养“外交家”

婴儿期的宝宝就已经会主动与其他宝宝交流,他会盯着对方看、朝对方微笑并“咿咿呀呀”地说话,吸引对方注意。一岁左右,宝宝就出现同伴交往行为,如微笑、打手势、彼此互相模仿对方的行为等。这些都是最初积极的同伴交往行为,对后来的社会交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多带宝宝走出家门,给宝宝创造多与小朋友见面、交往的机会,扩大宝宝的人际交往圈,增加宝宝的社交经验。

帮助宝宝选择合适的小伙伴。经常带宝宝出去和小朋友玩或者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引导宝宝与人交往,使宝宝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策略3:老师作用不可小瞧

年龄越小的宝宝,老师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就要注意观察宝宝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良性的、积极的。一旦发现宝宝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幼儿园,就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交流,使老师多注意宝宝,鼓励宝宝,并指导宝宝的社会交往行为,增强宝宝的自信心。这样,宝宝才会越来越喜欢老师,越来越喜欢幼儿园,变得不再退缩了。

小班部新生入园适应工作


每年的新生入园都像是幼儿、家长、教师共同经过的一道难关。入园初期常会看到孩子在教室内哭闹,家长在教室外抹眼泪的现象,可以说在孩子经历入园分离焦虑情绪困扰的同时,家长也同样受到干扰。怎样帮助幼儿及其家长适应幼儿园生活,顺利渡过初入园阶段,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大胆进行了以下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奠定基础——细致筹备亲子活动和第一次家长会

幼儿入园前,各班教师从班级墙面创设到毛巾水杯标记的粘贴,细致地准备各项物品,为幼儿入园及亲子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物质准备。亲子活动前,我们还开展了新生班级管理经验交流共享活动。青年教师将自己现存的新生入园方面的问题和老教师及同伴交流,老教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青年教师共享。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使教师敢于、乐于与同伴畅谈自己的教育理念;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积累自己的教育经验。正是因为准备的充分,亲子活动和第一次家长会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家长们了解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要求,掌握了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的方法,为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幼儿在园时间

为了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有效缓解其分离焦虑情绪,我们在幼儿作息时间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们科学安排幼儿在园时间,从半日活动后离园过渡到午睡后离园最后实现整日在园生活。每一阶段的主要适应任务以及家长配合的要求,我们在家园共育栏目中张贴,争取到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实践证明循序渐进的方式符合幼儿的需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缓解了分离焦虑情绪,入园一周后各班除极个别幼儿外大部分幼儿已适应幼儿园生活,入园两周后全体新生无哭闹现象,能够适应园内生活。

三、灵活调整——采取多样化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我们没有向以往一样以集体教育为主,而是采取分小组、个人的教育方式。从入园第一天开始,情绪较好的大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开展各领域教学活动。情绪不佳的幼儿,在教室设立的游戏化环境中(如娃娃家、玩具建构区域等)由教师引导开展有目标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渗透教育。哭闹幼儿暂时与集体分离,既不影响他人的情绪和正常活动,又得到了教师的单独抚慰和关爱,他们的情绪很快得到了缓解。随后,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他们逐步产生和集体一起活动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班级中。

四、承上启下——制作介于家庭和幼儿园饮食之间的食物

不适应幼儿园的饮食也是幼儿哭闹的一个因素,幼儿入园前保健医在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和饮食特点的基础上,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研究出适于入园初期幼儿进食的专用食谱。这种介于家庭和幼儿饮食之间的食物,既满足了幼儿的营养需求又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幼儿乐于接受,因不接受幼儿园食物而哭闹的现象自然没有了。

如何面对新入园孩子


对于任何人来说,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都要感到一些陌生、无助,那么,我们想想一个孩子又会怎样呢?答案只有一个:哭——孩子特有的能力。当他们无助、无奈、没有人可依靠、没有安全感时,他们必然会显现出特别焦虑、烦恼直至放声痛哭。

综上所述,新入园孩子的哭闹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让他们尽量缩短哭闹时间,以尽快进行正常活动。目前,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即如何让新入园幼儿不哭闹或者少哭闹。那么,我想只要做好以下四点,问题就简单许多了:

首先,整体环境。当幼儿进入到某一个活动室时,需要有一个非常舒服的视觉冲击,包括室内环境和三位老师的表现以及小朋友们的情绪等。幼儿进入活动室看到比较舒适的环境在心里会放松些,加上老师们热情接待(面带微笑),和蔼的语气,再有小朋友们的开心、放松等表情无疑都会给幼儿带来一些宽松的氛围,为新生入园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每个人心中在每个时期都会有崇拜者和信服者。作为幼儿就更不例外了,甚至他们会出现多个崇拜者。因此,我们要想风调雨顺、一呼百应,必须要成为孩子们的信服者包括:

一、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二、讲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故事或者做一些能够吸引他们的动作等;三、带领老孩字表演一些律动、英文数来宝等。

再次是从培养幼儿角度出发。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当其在课堂上看到别的幼儿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在生活上各项事宜都不知所措时,无疑会有些自卑。这时就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神去发现他们,同时对其加以关注。

最后一点是食品的安抚。“民以食为天”,绝大多数幼儿都是比较喜欢吃的,那么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利用孩子们的这一弱点来改变他们的某些行为呢?

良好习惯养成——让孩子坚持入园


良好习惯养成——让孩子坚持入园

今天中午吃过午饭,雅僖奶奶来到幼儿园说:“今天正好是赶集,我带雅僖去买双新鞋子。”因为要有新鞋子穿了,雅僖也是满脸笑容,高兴地不得了。接着雅僖奶奶又说:“下午我们就不来幼儿园了。”“不来幼儿园?雅僖病了吗,还是有事?”“没事,再来送我还得再来接,就半天时间不碍事吧?”

其实,自升中班以来,班里有那么几位小朋友比较自由散漫,幼儿园愿意来就来,不想上了连个假也不请,老师打电话问及原因,家长随口答一句:什么事没有,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就让他在家呆两天。最后还附上一句客气话:让老师您费心了。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是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对孩子也不负责任,他们总以为在幼儿园里什么也学不到。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有些孩子性格的转变、回家与父母交流的方式等诸方面,难道家长朋友没有发现您的孩子变了吗?孩子的变化在一些很小的方面都会体现出来的。

我对雅僖奶奶讲了一些教育孩子的良好方法,雅僖奶奶也很羞愧。

为了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希望家长朋友们能与幼儿园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宝宝的成长。

让孩子的心理适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让孩子的心理适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班有个男孩叫“秉泽”,都上了两年幼儿园了,到如今还不会主动说“老师早”“老师再见”。每次来园,他妈妈总是要和老师一起磨破嘴皮地哄他叫一声“老师早”,而他往往是“金口难开”,逼急了,他便抹鼻子抹眼泪地哭一通。奇怪的是,平时他却能和小朋友一起大方地交谈,有时还会向老师打“小报告”。可见,他并不孤僻。对此,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但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每次他妈妈送他进教室时,总要拉着他的手催促他说:快说“老师早”呀!然后又当着他的面对我解释说:这孩子从小班到现在一直这样,从不肯叫老师早,在家除了外公、外婆,其他人也不肯叫,真拿他没办法。每当他妈妈当着他的面这样对我说时,我发现他的眼神里总流露出胆怯和自卑。

我想,也许是长久以来,成人的心理暗示让他久久不肯改变自己,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见,孩子在成人那里接受了自己不爱打招呼的观念,并使这种观念在其意识里发生作用。所以我和他的妈妈商定,再来幼儿园时,不要给孩子戴上“不爱打招呼”的帽子,顺其自然,让孩子的心理适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放学秩序变好了

每天放学的时候,总是一陈忙乱,有的孩子忘戴帽子了,有的孩子忘穿外衣了,有的孩子忘了背小书包了•••••••.我去活动室帮他找吧,其它的幼儿在站着长长队伍等着我,不去找吧,家长又很着急的样子喊我,老师,你帮我找找吧。根据这种情况,我想了一个办法,决定在每天离园前五,六分钟做以下准备工作:

1、请小朋友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2、背好自己的小书包,找一下自己要带的东西。

3、一块来检查一下准备好了没有。

我和小朋友一块来一步一步的完成,对于有的特殊幼儿,我请能力强的幼儿帮他来做。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现在每次离园,孩子穿戴整齐了,自理能力也逐步提高了。我也省心多了。

不要随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性,表现欲

今天,我和孩子们玩“我是谁”的游戏。就是老师引导幼儿用典型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职业,小朋友们纷纷表演相应的职业,让大家猜。有的表演厨师—左手做握锅柄状,右手做炒菜状;有的表演交警—指挥交通;有的表演解放军叔叔—握枪;有的表演护士—打针;有的表演会计—盖章。这时,郝一诺小朋友高高地举起手,我请她到前面表演,只见她双臂在胸前交叉,两手不停的拍,小朋友们你看我,我看你,都猜不出来,我有点不耐烦了,问她:“一诺,你到底表演的什么职业的人?”她小声并犹豫地说:“哄娃娃。”是呀!一诺的妈妈整天在家哄她的小弟弟:她就表演的哄娃娃。我对小朋友说:“她表演的好不好?”小朋友说:“好!”一诺高兴地笑了。

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观察地很仔细,模仿得也很逼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性,表现欲。

相信《如何让孩子快速适应入园生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