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太重,应该给孩子更多玩的空间。那么,怎么玩?玩什么?很多人未必有清楚的认识。天津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小波指出,玩的内容不好、方法不对,会使得孩子本可以从玩中开发的智慧和能力被白白地浪费。
在如何玩、玩什么的问题上,家长目前普遍存在两种误区:
误区一:“为学而玩、玩变成学”。
父母总希望孩子的业余时间不被浪费,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项功课以外的技能,于是不少父母为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这些活动如果不要求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仅仅是学习、了解一下,就都具有休闲的性质;如果父母并不是想通过这些特长培训使之成为孩子今后从事的专业,或者作为长大以后谋生的手段,也就没有必要制定目标。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兴趣班就是培养孩子业余爱好、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调节情绪的好地方,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还可以提高休闲质量。
但是,由于特长班、兴趣班的教学中大多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审美情趣的培养,加上考试、考级更使得业余休闲染上了浓重的学习色彩,不仅没有增加孩子的休闲乐趣,反而变成了孩子休闲的杀手,于是兴趣班变得索然无味,许多孩子“学”了两天就不爱“学”了。
王小波举例说,拿学琴来说,美国琴童与中国琴童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样是学了三四年琴,美国孩子只会弹些简单的曲子,而中国的琴童已经在弹很难的乐谱了。相比之下,美国的老师与父母并不着急,他们认为只要孩子高兴,会不会弹高难度的乐谱并不重要。
误区二:“盲目地玩,为玩而玩”。
一些孩子喜欢没有目的地玩,由于缺乏大人的正确指导以及个人爱好的引导,只一味地胡乱奔跑或者玩带有赌博色彩的游戏。由于一些父母的过分管束,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越是不允许的越要尝试。一些孩子不会玩,一旦有了玩的机会就像从囚笼里解放出来的囚徒一样狂奔乱叫。有的孩子在游戏中总要唱主角,不愿、不会与别人配合,于是群体游戏往往不欢而散。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其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好的休闲活动可以有益身心健康,有益智力发展,而不好的娱乐则会损害孩子。
王小波认为,父母在孩子玩的问题上应当掌握好尺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也不可事无巨细、横加干涉。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以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更加困难。这需要父母有更大的智慧。
张莉萍
孩子的小伙伴是孩子的小老师,小伙伴的聪明、勇敢,会启发、激励孩子;孩子的小伙伴也是一面镜子,从小伙伴身上,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孩子的小伙伴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小太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但是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过程中难免有点小磨擦。有些父母怕孩子受委屈、受欺负而不让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这种做法往往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怯懦、胆小,以自我为中收的毛病。利于孩子成长的办法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教给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
1、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能与家里的长辈、同辈相处融洽,能与邻里搞好关系,这就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家长首先要能与尊长、邻里、同事搞好关系,对孩子的小朋友要热情、尊重。
2、鼓励孩子多串门多让孩子串串门,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合群。孩子在串门的过程中会逐渐学到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当然,对串门的时间、地点和礼仪规范,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3、教育孩子平等待人,不可以自我中心同伴之间的交往原则是平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多为别人着想。比如,吃饭时,不要将自己爱吃的菜端到自己旁边独占;家中有人生病时,家长要让孩子不要吵闹,为病人着想。教育孩子适当地为别人着想可以使孩子减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4、家长如果要让孩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好的性格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可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娇纵;要教育孩子在解决矛盾时,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要给孩子讲道理。
5、家长要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不要用强制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幼年缺乏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的孩子容易形成破坏性、攻击性的性格倾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往往被孩子仿效。
因此,孩子怎样与同伴交往常常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的反映。家长最好用民主的方式(如尊重孩子,听孩子合理的建议,给孩子讲道理、参与孩子的活动等)去教育孩子。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学习,遇上孩子功课有点不会的,马上给予指导。可是家长并不能代替孩子学习,长此以往,家长感到力不从心,孩子也学会了依赖,学习成绩也难有提高。其实有一个改变这种状态的好办法,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简单办法,那就是教会孩子听课。
你不妨先向学校的老师询问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念书、听课情况怎么样?是每节课都认真听讲呢,还是经常“开小差”?了解情况后,就可以教给孩子“听课”的本领了。
让孩子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有三个环节预习-听课-作业。助孩子只能是前后两个环节,而中间这个环节恰恰是最关键的,如果孩子能够独自应付,不仅可使父母省去辅导的时间,更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首先给孩子做有目的的预习。以往许多家长把“预习”理解成给孩子讲一遍课程内容,这样做不仅耽误家长的时间,还会使孩子第二天上课不认真听讲。讲授新课是老师的工作,家长不要“代劳”。
家庭预习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明天的课要学会什么。如果孩子对将要学的新课目标明确,上课听讲的时候才能主动和有针对性,一节课下来,他才会明确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如果他对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明白,他就无法知道他会了没有,一节课上完,稀里糊涂,学习成绩当然不会高,还得爸爸妈妈劳神再讲一遍。
父母可以利用放学后,或者老师家访的时候跟老师交谈,根据孩子的特点向任课老师了解授课内容和进度,然后跟孩子沟通,翻阅他的课本,了解他的进度,帮助孩子确定什么是近期学习的重点,什么是难点。同时教给他调控注意力,以便记住老师讲解的内容,放学后就把当天所讲的内容温习一遍。也就是说,培养孩子联接三个环节的能力,让孩子在学习面前始终目标明确。
在向孩子发问的时候,年龄较小的孩子起初可能会就事论事。比如当父母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今天你学了什么”时,孩子往往说,“老师教了几个生字”、“老师讲了几道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可继续问,“老师对这些字有什么要求吗”、“这几个字和昨天学的字相像吗”、“今天的作业和老师讲的题有什么关系”?孩子可能会答不上来,这恰好表明孩子还不会“听课”,但是如果这时候有家长的耐心引导,孩子很快就会学会的。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还可在孩子做家庭作业之前,和孩子一起商定今晚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做哪些作业,然后进行哪些预习?这些作业要达到什么要求(别忘了对孩子学习习惯和良好品质的培养)?预习要得到什么?开始的几天,由父母来记下这些事先商定好的内容,然后帮孩子检查;以后逐渐让孩子自己记,父母在结束时帮助对照检查;习惯完全养成后,就不用再一一写在纸上,只需孩子心中明了就可以了。但是在作业和预习结束后,家长要再和孩子一起对照目标进行检查和小结,知道已经实现了哪些目标,哪些目标还要努力或需要修改。
这个做法恰是对孩子“认真听讲”的培养——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今天晚上应该完成的。渐渐地将这种意识引进课堂学习,从一门功课开始,比如让孩子每天叙述“老师在语文课上教了些什么?提了什么要求?什么地方老师讲得多,为什么在这里讲得多?”训练孩子的听课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有条件,可与老师核对一下,看看孩子的叙述是不是符合教学目标。相信在您的训练之下,您的孩子会听懂每一节课。
“孩子不愿意上学怎么办?”“孩子不用功读书怎么办?”不少家长整天为这些问题而忧心忡忡。其实,孩子大多是愿意通过学习去了解新的东西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的确会变得讨厌念书、讨厌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而由于家庭因素影响所致的却占了大多数。
当孩子讨厌上学念书时,家长应先检讨一下自身有无以下行为:
◎容易生气,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从不称赞孩子;
◎总是要求孩子考试得第一名或100分;
◎不给孩子娱乐的时间,只要孩子一打开电视,他们便会问:“功课做好了没有?为什么看电视?”
◎给孩子许多补充练习。除了学校的作业外,孩子还要做爸爸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
除此以外,像父母不和、家庭生活不协调、双亲外出工作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使他无心念书。
一、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心情愉快时会比较喜欢学习,学得更好更起劲,因此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应注意:
1.不要操之过急
家长应了解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孩子共同设计一个可行的学习目标,切忌因操之过急而给孩子造成压力。
2.要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
家长的心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因此,在帮助孩子学习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这种情绪会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3.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能力不及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否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感。
二、用游戏性的语言对孩子提出要求
许多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不注意方式,以为只要孩子明白大人的意思就行了。其实,家长对孩子用游戏性或音乐的语言说话是很有鼓励作用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见他的孩子玩意正浓。这时,孩子的母亲用微笑的态度,在孩子旁边用儿歌的旋律唱出:“乖孩子,要学琴,叔叔婶婶再会吧!”然后轻轻拉了拉孩子的手。孩子果然愉快地放下手中的玩具,向客人打了招呼,跟着妈妈去房间了。这位母亲用游戏性语言成功地唤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相反地,如果这位母亲用责骂的语气对孩子说:“学琴的时间到啦,赶快到房间去”,孩子就算是放下手中的玩具,跟妈妈去学琴,也一定学不好!
三、给孩子恰当的关怀和鼓励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并适时地关爱、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我有一个学生伟强。他家居住面积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边放置了一张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装了一盏灯。每天晚上,全家人吃过晚饭,就会各自干自己的事情:爸爸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读报;妈妈轻轻地做家务;伟强也就会自动走到他自己的书桌前,坐在椅子上做功课。
适当的时机,爸爸妈妈会走到伟强面前,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把功课做好的。你真乖,不用爸妈担心。”在父母默默的鼓励和支持下,伟强养成了自动学习的态度。
四、帮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家长要指出孩子的优点,让他知道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我认识一位很成功的人士,他小时候因入学早,各方面表现都不如意,因此很自卑。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家里玩拍皮球,比其他的小朋友拍得又多又好。他爸爸对他说:“孩子,你真行!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你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如果你晚入学一年就好了。不过,我们一起努力,解决问题,你会赶上别人的。”经过那一次,他对自己恢复了信心,知道自己有潜能,开始努力读书了,很快便成为佼佼者。五)用努力而不是用分数去评价孩子
家长不应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成绩,而要看孩子的整体性表现而加以称赞。如果孩子尽了力,也得不到好成绩,家长应表示理解,不要让他有过分的压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