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关注乖巧的孩子吗?

11-19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而教育笔记可以帮老师总结教育经验与不足。你了解如何写出优秀的教育笔记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您关注乖巧的孩子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里,有着各种个性的孩子,有特别聪明的,有特别顽皮的,还有特别乖巧的。

老师关注最多的是最聪明的和最顽皮的,聪明的孩子在课堂上总能很好地和老师互动,顽皮的孩子也常会使得老师头痛,就是那个乖巧的孩子,老师常会忽略,认为他(她)很乖,不用老师操心的。

班上曹洁就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上课安静、写字认真、吃饭好,连户外活动时都很乖巧,在老师眼中就是一个乖乖女,是那种不用操心的类型,但是她不善于表达自己。

一天下午我姐织孩子进行有趣的谈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家里好玩的事情,孩子们很开心,为了奖励他们,我说:“你们表现不错,来,蒋老师抱一下、亲一个。

”孩子们一听,一下子涌向了我,我一个个抱了抱、亲了亲,活动结束了,只见曹洁坐在一旁掉眼泪,“你怎么了?”“老师,你还没有抱我呢?”哦!因为她乖,不主动,老师倒真是忽视了她。

“来,老师抱一抱。

”她笑了……是啊!我们应该时常关注身边那个乖巧的孩子……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父母容易误解孩子的细节,您知道吗?


其实我不笨——

妈妈一直希望芹芹成长为一个斯文乖巧的小淑女,但芹芹偏偏像个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喜欢跑跳攀爬。为了熏陶芹芹的性情气质,妈妈把芹芹送去学习钢琴。面对枯燥晦涩的五线谱和单调重复练习,芹芹常常心不在焉,一学期下来没弹好几首曲子,视唱水平也在班里排名倒数,愁得妈妈逢人便说:“我家闺女怎么总不如人呢?”

其实芹芹并不笨,只是妈妈没有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有时并不合理正确,芹芹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应该多安排运动、舞蹈等动态内容以消耗其多余精力,而妈妈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种抑制孩子天性的做法必然导致芹芹无法适应、表现失常,造成妈妈误以为孩子“很笨”的结果。

家教提示: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不符时,切勿急着埋怨、愤怒、伤心,更不要轻率地给孩子下定论,细心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有助于避免误解的发生。

其实我不坏——

明明和表妹在一起玩得正欢,在跑跳追逐中,明明不小心把表妹撞倒在地,正想上前扶起她时,被奶奶看到了,奶奶不由分说责备明明说:“你怎么能欺负妹妹!快点向人家道歉!”明明连忙解释:“我是不小心的!”奶奶扬手作势要打:“还顶嘴?这孩子现在越变越坏了!”明明“哇”地一声哭了:“奶奶就是偏心……”

这是家庭中典型常见的误解案例,明明虽然确有失误,但这种犯错并非出于本意,而且也主动补救了,奶奶不但没有问清情况,还不听解释,仅凭主观判断就给明明贴上了负面标签,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家教中,最忌缺乏耐心和分析,一见孩子失误就凭经验给他定性,误解也就由此产生了。

家教提示:孩子闯祸后先别急着斥责,多考虑几种可能性:是不是孩子能力有限所以弄砸了事情?是不是孩子渴望探索才不小心造成破坏?是不是我没有分析和倾听就妄下定论呢?三思而后行,有助于避免误解。

其实我不懒——

妮妮刚上幼儿园,妈妈觉得是时候培养一下女儿的自理能力了,便开始着手进行训练。让妮妮自己整理玩具,她一股脑塞进箱子里就完了;让她自己叠被子,她总是把被子抱起来往床脚一堆;让她洗自己的小衣服,没揉两下就喊累不肯再洗……急得妈妈一天到晚数落妮妮:“大懒虫,什么事儿都不认真做!”

许多家长都会埋怨孩子懒,因为孩子总是对家务或学习表现出敷衍态度,不求精细,但其实,孩子“貌似懒散”的背后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家长们却没有去深究。比如情景中妮妮妈给孩子安排的自理训练就远远超出了一个3、4岁孩子的能力范围,妮妮笼统、粗糙的做法和逃避的态度都是因为自己力所不及,而非妈妈口中的“懒”和“不认真”。

家教提示:在评判孩子做事前先考量一下,孩子是否有能力将其圆满完成?我们是否传授过正确的方法?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专注力或耐性?结果的不尽如人意究竟是出于态度懒散还是经验不足?

其实我能做——

妈妈在厨房做饭,莹莹想帮忙,便拿着自己的玩具小刀跑到厨房切胡萝卜,妈妈连忙把莹莹赶出厨房:“别碍手碍脚的,自己玩去。”早上出门前,莹莹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自己穿鞋,急性子的妈妈忍不住说:“瞧你这笨手笨脚的样子,妈妈帮你穿,省得又迟到了!”结果在和别人聊天时,妈妈却总抱怨说:“莹莹可没用了,在家里一点忙都帮不上,连个鞋子都不懂自己穿!”

这个案例也许家长们一看就明白问题所在:莹莹妈根本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又怎能要求她动手能力强呢?这是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实孩子并非做不到,早早给孩子贴上“不行”的标签是一种误解,虽然她可能暂时还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但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指导,孩子一定会熟练和能干起来。

家教提示:避免这种误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放下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有时候过度关爱也会阻碍孩子能力的发展。适时放手,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比我们想像中更能干、更优秀。

关注孩子的需要


仲旋是同学龄孩子中较大的一个。他从小没有奶奶,由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很恋妈妈。还记得刚入园时,他哭闹了足有两个月。可现在,在各方面表现还不错,比如,在自由活动时间,他会带动周围的一片,又说又唱的。近来,这个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寡言,也不笑了。仔细想来,这几天都是爷爷来接,虽我也见过妈妈两次,可她又匆匆走了,没机会说话。听仲旋说妈妈替人跟车去了。一天中午,我特意约了孩子妈妈。听了仲旋近来在园的表现,妈妈先是一惊,忙说:“我也有发现,可没太在意”“你还记得孩子刚入园时的情形吗?”我问。这时妈妈慌了,“我该怎么办?”“我觉得孩子依恋你,你的离开让孩子一时无法接受,你也不用太担心,咱们可以让孩子慢慢的学着去适应,有时间的话,多陪陪孩子。”孩子妈妈点了点头。过了几周,我发现孩子又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我感到由衷的欣慰。通过此事,我也想告诉各位家长朋友们,不管工作多忙,我们都应抽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或许是孩子所需要的。

关注每个孩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关注每个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在上午的区域活动中,我安排一组小朋友玩橡皮泥。

宁宁说:“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熊猫,我想捏熊猫,你教我好吗?”我说:“好。

”于是中蹲在她的边上开始教她。

这时,坐在宁宁旁边的畅畅小声说:“老师,我也想捏三只熊猫,可以吗?”听到这话,我惊讶极了。

畅畅平时在班里性格内向,不爱主动与别人说话,而且对什么活动积极都不高,兴趣都不大。

有时我问他什么,他也只是光看着我不吭声,要在我反复鼓励下才愿意说个几个字。

想到这儿,我觉得应趁这个机会和他多交流,连忙说:“当然可以,你做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畅畅听了很高兴,从橡皮泥的盒子里拿出一块橡皮泥搓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搓好了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形和椭圆形。

没等我开口问,畅畅就羞涩的一一指着它们告诉我:“老师,这是熊猫爸爸,这是熊猫妈妈,这是熊猫宝宝。

”“为什么你这样分呢?”“熊猫爸爸最大,所以我就搓的圆形最大最高的;熊猫宝宝最小最矮的,我就搓的圆形是最小;熊猫妈妈不大也不小,我就搓的圆形不大也不小。

”畅畅说得多好呀,把我平时在数学活动中讲过的比较大小的知识也搬了过来。

我称赞他说:“畅畅,今天你真棒。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幼儿的内心世界是个特殊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性格、爱好和闪光点,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但有些孩子因为内向胆小,不敢表达出来。

就像畅畅,就是因为今天我蹲在他的身边,他觉得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才敢和我交流。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等地与孩子沟通,成为他们的朋友,关注每一个孩子,更应及时发现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孩子不但身体健康,心灵也会健康啊。

不知道本文“关注每个孩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这样的孩子也要关注


今天刘婉凝的妈妈来送孩子时告诉我,婉凝昨天回家见到谁都说:今天王老师表扬我了,还奖给我一个小苹果!我知道表扬对于幼小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但真没想到婉凝竟这么在意我对她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在这以前我几乎没怎么注意她,更谈不上什么表扬了。

婉凝平时在幼儿园表现的不是太突出,她不太爱说话,上课也不太爱回答问题,也不给老师惹麻烦,平时我也不太注意她,几乎没批评过她,表扬更没有几次,所以,我也常认为这样的孩子没什么问题。她那么让人省心,我真希望班上再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因为做了多年教师的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了维护集体正常的秩序,以使一些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我们会常常为了一个行为问题突出的孩子费尽心机,以求得他的转变和进步,但却忽视了那些不太起眼的、安静的、让人省心的孩子。可是这些孩子也同样希望老师去关心他们、注意他们,老师的一句表扬,一个小奖品都能给他们很大的鼓励和安慰。

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也在对幼儿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有了深刻的变化。每一个儿童都是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其心理发展需要,每一个儿童在老师的心中都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我们才能发现、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需要,才能使每个孩子得到应有的发展。

关注内秀孩子的魅力


那天,玉玉的奶奶轻声地告诉我:“玉玉生病那会,好几天没来幼儿园了,在家里也呆够了,还掉着眼泪跟姐姐说想老师了。”听后,心里很是感触。

一个文静内向的小女孩,很少会引起老师的注意的玉玉竟然会对老师的感情如此之深,一阵感动的暖流涌入心田。

以后的日子里,我有意地观察她:玩玩具时,其他的孩子争先恐后,甚至会为挣抢玩具弄得面红耳赤,玉玉则在一边拿着几个其他孩子不愿玩的玩具默默地玩着;喝水时,其他的孩子早已三步并作两步地抢先接水,她则乖乖地跟在后面;课堂上,活泼的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高举起小手等待老师的提问,玉玉则在我的鼓励眼神下畏畏缩缩地举起了小手……

于是,更多地关注她,把机会更多地留给她,耐心地诱导,鼓励她大胆表现,并给她创造表现的机会,而且不忽视她的点滴进步,并适时地在孩子面前表扬她,她能够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了,会在小朋友面前唱歌了,会主动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了……

欣慰孩子的感情至深,欣慰孩子的变化,欣慰没有埋没一个内秀孩子的魅力。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一天早上,妈妈送姗姗来园之后就一直站在一旁看她跳绳,我奇怪地问姗姗妈妈:“今天怎么看那么久?”姗姗妈妈说:“姗姗回家跟我说自己没有朋友,她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她妈妈继续说,“我刚才观察她那么久,发现她一个人闷头跳绳,别的小朋友三三两两说说话,可她和别人没有交流。”听了姗姗妈妈的话,我很纳闷:这么能干的孩子怎么会说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呢?

姗姗是中班上学期转来的,说着一口好听的普通话,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做什么事情都又快又好。她能和大家友好相处,从不因为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骄傲自满。姗姗妈妈说.姗姗在家里也很能干,能把碗洗得很干净。由此看来,老师和家长对姗姗的表现都很满意。

再细想,我发现姗姗确实没有太要好的朋友。她独立能力强,这使她很少有机会与别人合作,更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姗姗虽然并不内向,但缺乏主动性。在幼儿自由游戏的时候,她很少主动地去寻找玩伴,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在一边玩。她没有真正融入同伴中,所以她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没用的,她缺少的正是同伴的认同。怎样让姗姗真正快乐起来呢?首先,我经常请姗姗当小助手,让她发挥桥梁作用,帮老师收发物品、维持班级秩序,帮助同伴解决困难,使她在与同伴的接触、交流中获取快乐。其次,我鼓励她主动找朋友一起游戏,而我也适时在游戏中“穿针引线”,让她主动和同伴沟通。

姗姗越来越活泼了,笑容时常荡漾在脸上,回到家也喜欢把幼儿园的事告诉妈妈,她真的变快乐了。

通常,教师和家长较多地关注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好不好,能力强不强,而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有情感得到满足的孩子才会真正快乐,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学习。为此,教师要细心观察、体会,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

关注每个孩子的进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关注每个孩子的进餐”!

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

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

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讨论的重点。

同时,吃饭进餐也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价值。

如何让幼儿爱吃饭,吃好饭,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黄蓝幼教集团管理与研究的重点。

反思日常餐桌现象,孩子们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不爱吃饭、吃饭慢、挑食、掉饭粒、餐具使用不当、卫生习惯不佳,等等。

虽然老师们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比如,进餐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但幼儿进餐始终处于被动管理中,教师会催促幼儿“快吃”、“吃完”,也会不断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导致幼儿体验不到品尝美食以及进餐本身的快乐,也无法发自内心地遵守各种文明进餐的礼仪和规范。

为了充分发挥进餐环节独特的教育和发展价值,我们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关注每个孩子出发,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问题和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进餐、文明进餐。

不爱咀嚼的丁丁“老师,我家丁丁吃饭是我最头疼的事情,麻烦您了!”从我刚接手这个新班的第一天,丁丁妈妈的这句话就一直记在我的心里。

每次喂丁丁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饭菜刚到他的嘴里,他就用舌头使劲地把饭菜顶出来,嘴里还说着:“不吃不吃,就是不吃。

”时间久了,丁丁甚至因为吃饭问题不爱上幼儿园了。

经过了解才知道,妈妈对丁丁照顾得格外细致,家里只做很软的馒头和面条,水果也只吃香蕉泥和苹果泥。

看来丁丁不是不爱吃饭,是因为他长期吃软烂的食物,咀嚼能力下降,嚼东西对他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知道了原因,我们决定从“牙齿的故事”人手,先解决他不爱咀嚼的问题。

我们邀请幼儿园的保健医带来了牙齿的模型,给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了用牙齿嚼东西的重要性。

孩子们一个个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得特别认真。

丁丁还主动问:“老师,要是牙齿不能嚼东西会怎么样啊?”保健老师说:“牙齿会生病呀!它会不高兴,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了。

你看看,大老虎最厉害吧,它的牙齿就经常用,丁丁也要像大老虎一样吃饭啊。

”听了这些,丁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采取小步递进的方法,逐渐调整食物的种类。

丁丁能喝汤,我们就先从汤人手,给他盛的汤稠一些,过段日子再往汤里加米饭,然后慢慢过渡到吃正常的主食。

同时,请家长相应地改变烹饪方法,增加饭菜的硬度,水果不再做成泥状,可以先切成小小的丁,然后再大点。

家园一致,孩子自然就适应得更快,来园时和进餐时的情绪也渐渐变得更加自然。

当然,每个孩子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每当丁丁看到食物的种类发生变化时,都会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情绪。

这时,老师就会对他说:“丁丁最棒了,我们的牙齿就像大老虎,啊呜一口就吃掉。

”经过两个月的共同努力,丁丁进餐的情绪和对食物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不仅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地吃饭,有时还会说:“老师,我还要吃!”丁丁妈妈也告诉我们,孩子回家后也是自己吃饭,还要肉吃呢,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听到孩子在家里的进步,看到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和他吃饭时快乐的样子,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把青菜留给小兔子的天天平时特别爱吃青菜的天天今天却不吃了,还说:“青菜是小兔子最爱吃的,我不要吃。

”边说边用勺子把青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还说要把切好的青菜送给小兔子吃。

老师走过去,轻声对他说:“小兔子有青菜吃,这些菜是厨房老师给你做的,你吃吧。

”听了老师的话,天天不但没有高兴起来,反倒急得哭了,边哭边说:“不行、不行,小兔子不够吃了,就要留给小兔子,谁也不能吃,呜呜……”看了天天的反应,老师也糊涂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虽然不明白原因,但老师没勉强他继续吃完,而是决定先和家长沟通一下。

原来,周末时妈妈带他去了农家院,天天喂小兔子吃青菜,可是喂到一半,青菜没有了。

当时,为了赶时间,家长和农家院的主人就告诉天天,青菜吃完了,没有了。

没想到,天天可认真了,他惦记着小兔子,回家后无论如何也不吃青菜了,就连家里其他人也不许吃青菜,说要留给小兔子。

妈妈为此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了妈妈的话我们释然了,也不禁为天天的爱心而感动。

但是,怎样做才能既保护孩子的爱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地吃青菜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请小兔子来帮忙了。

结合3岁幼儿常把假象当真实的年龄特点,我和老师们精心排练了“小兔子送青菜”的手偶剧。

主要情节就是:小兔子吃了天天送来的青菜,长得又肥又壮,身体可棒了。

为了感谢天天,它也为天天和小朋友们送来了一大筐青菜,希望大家都能像它一样长得又快又好。

故事结束后,我们带着小朋友一起把青菜送到了厨房,天天激动地对厨房的叔叔说:“叔叔,您要把青菜炒得香香的,我今天要吃好多。

”通过这个故事,天天又开始爱吃青菜了,而且每次看到青菜都非常高兴,边吃边说:“小兔子爱吃,我也爱吃!”看到他红扑扑的小脸儿,妈妈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爱掉饭粒的豆豆豆豆每次吃饭老师都很头疼,饭粒掉在桌上、地上一大片。

这可怎么办?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豆豆掉饭粒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边吃边说,一口还没吃完,就和旁边的小朋友悄悄聊天,结果饭粒就掉出来了;另外就是边吃边东张西望,哪个小朋友有事情他都要赶快转过去看看,结果可想而知。

吃饭不专心,当然吃不好。

老师们经常提醒豆豆,可是每次都是提醒了就做到了,不提醒,就忘记了。

为此,老师们分析了豆豆的性格特点:他聪明且活泼好动,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提醒的方式只能解决一时,无法内化为豆豆的自主行为,长此以往不利于豆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决定利用值日生的制度,让豆豆体会掉饭粒的后果。

于是,我们想办法巧妙地将扫地的任务分配给了豆豆。

午餐后,值日生开始进行收尾工作。

豆豆拿起了小笤帚和簸箕一桌一桌认真地扫了起来。

当扫到中间一桌的时候,他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饭粒和渣滓,由于饭粒很黏,扫了半天也扫不起来。

扫了一会儿,豆豆就失去了耐心,边扫边说:“这是谁掉的饭粒呀?扫都扫不动!”我走过去,悄悄对他说:“是呀!真不像话,咱们看看这是谁的座位呀!”豆豆马上站起来看了看,脸一下就红了。

我小声说:“豆豆,你看,饭粒掉在地上真不好扫,对吧?而且还特别浪费!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豆豆想了想说:“我以后不掉饭粒了。

”我又问:“你知道你为什么总掉饭粒吗?”豆豆摇摇头。

我说:“你吃饭时要专心,不说话、不东张西望,饭粒就不会掉了。

从那次做值日开始,豆豆真的开始注意了,吃饭时说话的次数少了,也不东张西望了。

即使掉了饭粒也会马上捡起来。

有时忘了,我们也不再用语言提醒,一个眼神和动作他就马上明白了应该怎么做。

幼儿的进餐问题,既有共性,更有个性,要从进餐环节,培养每个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餐礼仪,既要关注一般幼儿的共性问题,更要了解、尊重、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于“关注每个孩子的进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关注孩子们的快乐


孩子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意外......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

细细留意,我们会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

当我和孩子们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从一再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记得有一次在草地上休息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

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一个劲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

”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

一下子就泻了气。

“没关系,我再找。

”那位小朋友嘟着嘴,气呼呼的样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孩子们可有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字:快乐。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您关注乖巧的孩子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