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笔记:家长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1-27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育儿笔记:家长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育儿笔记:家长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自我反思

跟着韩老师学习家庭教育已有一段时间,可能我有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总认为我学习了就会很快发生变化。事实上,我的学习还缺乏扎实的基础,还需要长久的坚持和感悟,因为我才开启学习之路,自我改变也才开始。相比在儿子前些年成长中错失很多教育机会和教育内容,我现在想尽快改变自己育儿观念和做法,想让孩子按我的期望去做好一切,这是我之前没有认真反思的根源。

二、发火的经过

最近,儿写作业速度有明显的提高,说明他正在进步。

昨晚数学老师发了两张试卷,儿子30分钟便写完了,不曾想,他在检查一步中却花掉40分钟,试卷涂改不成样子,字也写得非常不认真。

看完他的试卷,我的情绪就控制不住爆发起来,我一边发火一边数落儿子。

儿子委屈的哭起来了。

三、发火之后的内疚

**爸把我拽到阳台上,让我清醒反思一下。

夜晚凉风的吹拂,让我真的清醒了很多,基本认识到自己如此发火确实没有多少道理,心理颇为内疚。

内疚之余,针对自己无端发火,不有很好掌握情绪做了分析和总结。

第一,我忽略了理解孩子当时为什么答卷速度快。孩子只为了图快而去完成试卷,但他没有考虑到这种盲目的快反而会产生很多错误,之后却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纠错。我应该沉着冷静地在孩子检查出试卷的错误之后,帮孩子去计算一下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

第二,应该肯定孩子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的可喜进步。但我没有做到这一步,只是粗暴地发火,忽略了对孩子的进步肯定。看来,我对的心态还是出在只关注表面现象,没有保持淡然的心情去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

第三,孩子平时生活习惯培养不到位。我身为妈妈一直没有真正连续性培养孩子认真做事,完整做事,有条理做事的好习惯,结果孩子反馈到学习中来就出现学习步骤缺失现象,比如认真读题,认真计算,认真检查这几个环节。同时也没有引导儿子怎样保持作业本清洁,这样做才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好孩子。

第四,针对错误要应用减法技巧来应对。对于本次作业错误多的现象,我完全可以鼓励孩子,这次假如错十道题,下次我们是否可以错九道呢?你少错一道就是进步啊。怎样减少错误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读题、解题和检查的每一步都完整地做到。而对于涂改的现象过多,说明你下笔之前,没有通过大脑认真思考,没有底数的情况下就贸然下笔了,以后一定要加以改正。

四、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等儿子在洗漱完毕后,我来到儿子身边,把他抱在怀里,很郑重向儿子道歉。

我说:“对不起,儿子,妈妈为你写作业错误较多,且把试卷涂改的很乱发火是不对的,妈妈向你道歉,请原谅妈妈好吗?”

儿子的眼泪马上下来了,搂住我的脖子,趴在我的肩上。

五、保持平和的心态引导孩子

我温和地说:“儿子,你知道妈妈今晚为何控制不住情绪而发火吗?”

儿子说:“我知道,是因为我的试卷写得不认真,涂改太多。”

我说:“你今天其实是很不错的,两大张数学试卷30分钟写完,没磨蹭,而且错误都自己检查出来,真的很棒的!”

儿子听了这话小脸开始转晴,很认真的看着我。

我说:“**啊,明天季老师一看到你的试卷涂改那么多脏脏的,季老师是不是会感觉你好像没洗脸啊,不清洁啊?你想,如果你早上没洗脸去上学,好不好看啊?”

儿子连连点头,说:“是的,妈妈,涂改了是不好,,以后我写作业不马虎了。”

我马上说:“真是聪明的好儿子,妈妈相信**以后在写作时,一定不会光图快,肯定会按着读题(小声或者默读),认真写步骤(脑子里想清楚了每一步再落笔),再仔细检查一遍(把错误的小虫子揪出来)这三大步骤去养成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妈妈以后也尽量不发脾气,我们比赛看谁先改掉毛病,互相监督好不好?”

儿子很高兴的说:“好的,妈妈,OK!”

儿子带着微笑去睡了。

六、事后总结

想一想,自己这一顿发火,做的确实太过份了。

虽然儿子学习中有问题,但是这问题与我没有平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再加上我性格急躁,没有耐心去有步骤有条理完整地培养孩子做事的习惯,结果导致我在发火过程中把罪责都强加给孩子,想想,真是愧疚。

同时我在旁观儿子学习的全过程,也缺乏细心,把儿子的错误就像拿着放大镜是找寻放大。虽然学习了韩老师的如何理解孩子,如何与孩子谈心,自己感觉是理解了、掌握了。但通过和孩子作业表现无端发火来看,自己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和感悟,更没有彻底掌握怎样去理解孩子,我需要反复去学习,去查找自已身上的问题。

现在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都没做好,又怎能去要求儿子呢?儿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实就是暴露出我做事马马虎虎,甚至有时为自己找理由开脱的不良心理。以后在学习韩老师的每个课,我都要多听几遍,多多思考,平时多观察孩子,通过与孩子沟通交流去读懂孩子,再合理引导。

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培养好儿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心理专家建议:孩子问题,父母身上找原因


心理专家主张,家长要加强学习,善于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解决。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崔乐美仍旧忙碌。这位全国优秀教师退休前是当年华东师大一附中赫赫有名的“五朵金花”之一,曾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开设心理教育课。她别具一格的心理教育不仅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而且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退休后她却给附近的小朋友办起了“成功起步辅导——乐美园”。是什么原因让一个高中心理教师办起了幼儿培训班?崔乐美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找她进行心理咨询的家长和学生络绎不绝,渐渐地她发现了一个“怪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源自中学,中学生的问题从小学带来,而小学生的问题在于幼儿园时没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于是,崔乐美将工作重心不断下移,关注起0——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给孩子们的人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给年轻父母们一些有益的育儿参考,少走弯路。认汉字、做算术不是早期教育的全部据崔乐美20多年的经验,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家长来心理咨询的明显增多。其实并不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开始多起来,而是早期教育中的问题累积到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显现,进入了暴露期。近日有一幼儿园老师来向崔乐美求救。这位老师的儿子现在就读幼儿园大班,已识字一千,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掌握拼音,并在外培训英语。按理说,这个孩子是够聪明了,但家长却烦恼不已,前来咨询时孩子的问题写了满满一张纸,如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上进心不够,容易发脾气,不讲道理等。崔乐美简单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是孩子0——3岁的早期教育没有做好。这个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由于隔代宠爱,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在家里家人习以为常并不在意,但上幼儿园后就开始暴露,成了人见人怕的小霸王,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玩,家长的焦虑也与日俱增。崔老师问跟着一起来的小男孩:“你开心吗?”小男孩回答:“一点也不开心,没人跟我一起玩。”“那你在家里开心吗?”小男孩摇摇头:“不开心,妈妈老是要我做功课。”一旁的妈妈听孩子这么说,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她说:“我从没想到孩子会这么不开心。”崔乐美说,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应该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五个方面。但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是片面的,他们认为要孩子聪明就是让他多学知识,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其实做了这么多,训练的只是孩子的记忆力,而对孩子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明显缺失,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她建议年轻父母不妨多问问孩子“今天你开心吗?”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比多认字、多做算术更重要。先进的早教理念不能生搬硬套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相当重视,但其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崔乐美说,有的家长提倡张扬个性,这并没有错,但基本的行为规范还是要讲的,否则孩子将来会难以适应社会,难以在群体中生存。尊重孩子,这也是对的,但必须掌握一定原则。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家长给她打电话,才没说几句,在电话中她听到有小女孩一个劲地叫妈妈,然后电话就突然断了。不久崔乐美碰到这位家长说起这件事。“孩子那么焦急地叫我,一定是有需求,家长当然应该尽量满足。”那位家长的观点令崔乐美啼笑皆非,她说,孩子的正当需求是应该予以满足,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需求都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满足,对孩子的需求,家长应适时适地适度地予以满足。否则一味迁就容易养成孩子自说自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就怎么的坏习惯。有个小男孩,爸爸做翻译,经常会向幼儿园请假带孩子出去应酬。去年孩子上小学了,以为上学也是可以“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每天找各种理由赖学,家长当然是不会答应的。这位爸爸形容他们家的早晨是“一团糟”。崔乐美说,这其实是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除了调整作息等行为上的准备外,家长更要重视孩子心理上的准备。学习环境改变了,但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以前可以随意请假,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如果心理上不能及时调整,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家长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首先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孩子出现的学习障碍都与他们婴幼儿时期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而且越是小的时候不重视,长大以后的问题就越大。孩子的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从开展心理咨询的案例来看,0——3的岁孩子几乎没有,到上幼儿园逐渐多起来,中小学生最多,尤其是初三、高三毕业班学生问题最多、最严重。其实并不是0——3岁的孩子没有问题,而是许多家长没有发现。崔乐美在小区里锻炼时喜欢和小孩家长聊聊。前几天她碰到这样一个小孩,今年3岁,日常由保姆照看。保姆抱怨说,这孩子每个月都要跑两次医院,真奇怪,白天挺好,但晚上爸爸一回来就咳嗽,一到吃晚饭就要呕吐。崔乐美一听就明白这孩子已经有点神经质了。孩子的这些生理反应其实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而家长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一直在翻医学书查找病因。有个小女孩在“乐美园”活动时,一直眨眼睛,老师课后向家长反映,家长也搞不清什么原因,只是简单地制止。而老师在和孩子聊天时了解到,孩子一只眼睛双眼皮,一只眼睛单眼皮,家里人平时总是开玩笑说她单眼皮不好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就觉得自己那个单眼皮不好看,但她不知道怎么可以使单眼皮变成双眼皮,于是就使劲地眨眼睛,希望这样可以变成漂亮的双眼皮。这是女孩的父母所不曾想到的。[!--empirenews.page--]崔乐美说,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而逐渐累积而成的,她主张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做父母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的。她在“乐美园”里除了给孩子提供各种情境开发学习潜能、提升情商、培养素质,还专门为家长讲课,从理论到实践,提供全方位支撑。崔乐美的观点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

说话孩子总当耳边风,家长自身要找原因


这几日回家,姥姥经常跟我抱怨:小温馨一点都不听话,总是唱反调,爱把对她说的话当耳旁风,听到当没听到一样。这样的问题不只是小温馨有,相信其他的家长也经常会遇到。面对孩子不听管教,作为父母确实也非常头痛。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昨晚上姥姥给小温馨倒水洗脚,小温馨也非常喜欢洗脚这件事。倒完水之后她很自觉的脱掉袜子,撸起裤子,拿了一个小板凳坐下来准备享受洗脚的乐趣。这时姥姥催促着说:“宝贝啊,你快点洗啊,洗完姥姥也要洗。”小温馨洗了三五分钟,姥姥边叫她起来,边准备拿毛巾给她擦脚。

这时,小温馨开始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拍打捣乱起来。姥姥一看她把衣服袖子都弄湿了,立刻喊道:“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快点起来,别洗了。”说着强势得将小温馨抱起。可小温馨根本不听也不配合,双手伸到水里,袖子大面积湿透了。姥姥气得打了她的小手,责怪她不听话,总调皮捣乱。

孩子本身就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小温馨很享受洗脚的乐趣,如果姥姥不在一旁催促着她,强迫着她,她应该会继续开心的享乐着。可孩子是敏感的,当她发现自己要遭到强迫时肯定会做出一些事情来阻止。于是,她就故意的开启捣乱模式,把小手伸到水里,然后弄湿了衣服。

我跟姥姥商量,孩子三岁多了,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在洗脚,就不要去干扰了,你一直说她也未必会听,倒不如让她再多洗一会脚,强迫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干嘛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呢?如果孩子不想配合,我们就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如果突然遭到阻止,又怎么能听我们的话?

昨天晚上在和小温馨去饭店里吃饭,paul和姥姥找了个靠近沙发的位置坐下,而小温馨却不乐意,自己找了另外一个位置坐下。任凭paul和姥姥怎么喊,她都不理不睬。Paul在一旁埋怨:“这孩子怎么一点规矩都没有,和她说话爱答不理的。”后来,我跑去paul的位置坐下,小温馨也大哭大闹得跟了过来。

我给她擦掉眼泪,一边安抚着她的情绪说:“宝贝,你这样哭闹是不对的。这个是公共场所,是不允许大声喧哗的地方。如果你再这样,妈妈只能让你出去了。”小温馨立刻停止了哭闹,我试着抱她到我的腿上,继续说道:“爸爸和姥姥已经选好了位置,那么我们就一起坐在这里。”说完,我拿起桌子上的号码牌告诉她:“你看,待会工作的阿姨会根据这个号码牌上菜,我们既然坐在了这个位置,就不能乱换了。知道吗?”

小温馨拿着号码牌安分得坐在我的腿上,随后上菜的阿姨也过来了,小温馨也识趣的将牌子递给了她。Paul一直觉得小温馨比较听我的话,所以很多时候都会让我去和小温馨交流。但我怪他态度太过强硬了,遇到问题只会去制止和强迫,而不懂得先和孩子沟通,倾听她的需求。孩子其实很好哄,她并不是不想搭理你,只是她知道你已经坐在了这个位置,和你说了也没用。既然你都不会配合她一起坐她想坐的位置,那她又怎么愿意听你的话呢?

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会对小温馨发号指令,比如说好明天去游乐园玩的,可第二天早上她一直赖床不肯起来,喊了多次就是没有用。当发现都快到中午十二点了还没出门,我难免也喊得声嘶力竭。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走到她的床边,悄悄地告诉她再不出去玩游乐园就要关门啦。然后假装要离开的时候她突然爬了起来说:“妈妈,你快点给我穿衣服,我要出去玩呢,不然时间来不及了。”看看,这个时候小温馨比我还着急呢。所以,不要觉得孩子不听话,想想是不是换一种方式会更有效果呢?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理解事情的程度,我们不能任何事情都以我们的节奏为主。当我们在和孩子提要求的时候,要看看孩子是否正在做自己的事情,不要时不时的去打扰,这样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还容易导致孩子专注力不集中。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孩子小,就该听我们的决定。大吵大囔的结果基本无济于事,想让孩子听你话,首先得反思自己的行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身教示范。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不要靠打骂去驯服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何况每个孩子的性格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式也会不一致。如果你只是隔空对话,不尊重孩子的需求,那么她自然也不会尊重你。当我们在和孩子设定规矩,树立威信时,也别忘了让孩子缓冲一下。孩子的成长路上,慢慢来。

宝贝爱哭也是有原因的家长如何找原因


我的孙女三周岁,一点小事都哭,特爱哭,爱生气,爱说“不”,满足不了她能哭30分至40分钟。必须妈妈哄。弄的我很紧张,她不在家我都感觉她在哭。我也不敢多说话。但是,如果遇到别人就听话,也吃饭。怎么办?也不能送给别人啊!”

这位奶奶在信末尾,发出了心声“也不能送给别人啊”,小编看出来,她已经束手无策了……孩子爱哭的问题,屏幕前很多妈妈都困扰着,今天,小遍要告诉你,孩子爱哭怎么办!

孩子爱哭的几个可能原因:

心情太悲伤。遭遇到悲伤的事情,连大人有时候都不能止住眼泪,何况是小孩子。像爸妈吵架、环境变化都会引起孩子心境的变化。

身体不适。感觉到痛或热,是孩子哭泣的常见原因。如果你的孩子原因不明地哭泣了,首先你要查看孩子的身体是否有异常状况。

想要引起你的关注。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孩子也会通过哭来引起家长的注意。注意,当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被爱或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显得焦虑不安,表现出来的是爱哭或不快乐。

哭只是获取的手段。现在的家长孩子生的少,太过宝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从小只要孩子哭,大人总是满足他、妥协,让孩子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着眼点于这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孩子哭泣,家长请这么做!

1.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2.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让孩子明白,你能懂他,这样,他就会和你说自己哭的原因。

3.根据孩子的回答,解决孩子的问题。如果是因为身体不适,就及时送医;如果是伤感,就帮孩子解开心结;如果是孩子想要什么,就根据实际情况,让他明白哭并不是获取的手段。

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是孩子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逐渐得到克服。

提醒:切忌大道理批评,无视孩子的感情!

育儿笔记:爱要张弛有度


育儿笔记:爱要张弛有度天气越来越热,夏日消暑西瓜是个很不错的水果,香甜多汁,还爽口解渴,所以基本每天都会切半个西瓜大家一起分享。

甜甜的西瓜,好像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的时候我会给xx切成小丁,剔除西瓜子,用小叉子给她叉着吃,这样既不会弄一身汁水,也省了吐籽的麻烦,而且我都挑西瓜心,选择甜的地方给她。

xx慢慢的大了一些,开始有意的锻炼她,吃西瓜也和大家一样,捧着一块吃,但小家伙也聪明的很,每块西瓜吃到过半总想要换新的,如果是和我或者xx爸在一起,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会直接拒绝,如果想吃,每块瓜都要吃完,然后再吃新的。可有时和老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奶奶会让她每块瓜都咬一口,然后奶奶吃剩下的。我事后说过一次,但根本不管用,每次只要我不注意还是这样。

那天我正在和xx玩,xx爸切好了西瓜放在餐桌上转身就又回厨房了。xx欢快的奔了过去,嘴里还喊着,吃西瓜喽,吃西瓜喽!我看她自己爬上了餐椅,坐稳了开始拿西瓜,我就没有过去,低头收拾玩具。

也就过了一分钟,xx大喊,爸爸妈妈,快点过来看。我们还以为什么事呢,我和xx爸同时冲向了餐桌。只见xx拿着一块西瓜,痴痴的笑着,指着那碟西瓜说,看看!我一看,火噌噌的往上冒,一碟西瓜六块,每块上面都咬了一小口,把西瓜尖最甜的地方掉了。而她,还自以为很聪明,自己在那呵呵笑呢。

看我面露不悦,xx小心的把盘子推向我,小心的说,妈妈吃西瓜。我说我是不会吃的,爸爸也不会,你这样吃东西很不礼貌,你既然都咬了就把这盘西瓜都吃了吧。我以前怎么教你你都忘了是吧?不是说只能一块一块的吃,吃完才能拿呢吗?你自己慢慢吃吧,我和爸爸会切新的吃。

这么多西瓜她当然吃不了,吃到第二块已经看着我欲言又止了,xx爸赶紧出面说,快和妈妈说对不起,以后再也不这样了。xx也赶快道歉,然后洗手去玩了。

看似是件小事,但岂不知坏的习惯就是从小事养成的,我怕以后孩子可能会变成个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毕竟现在家家只有一个小孩,众星捧月般,从小就注定是焦点,她们的生活中一直缺少分享这个概念。从来都觉得,爱要张弛有度,有些良好的习惯要从小打好基础。

家长要分析孩子成绩背后的原因


对于学习成绩,每个孩子都想考好分数!可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家长只是训和骂,孩子仍然糊里糊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了,但分数仍然上不去。

分数是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

其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孩子的哪方面差,就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的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再采取改进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得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孩子的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五,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说事儿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在此,给家长提出几条建议:

1.不给孩子简单地定分数指标,在具体指导上下工夫。

有些家长简单地对孩子说:“这次必须达到多少多少分。”这样,除了增加孩子的思想压力,解决不了具体问题。聪明的家长应该指导孩子分析薄弱环节,定好计划,改进方法,越具体越好。当然,要以孩子的主动思考为主,不能强加给他。

2.主动找老师联系,请老师帮助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应该主动去请教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越是找不准孩子的学习问题原因的,越要及时找老师讨论,请老师出出主意。个别老师分析不透没关系,还可以请教其他有经验的老师。

3.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

家长明白了分数背后有很多因素,就可以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考试过后,不必天天催着孩子问:“分数单发了没有?”

孩子给家长分数单看,家长应保持平静的态度,可以说:“你主动把分数单给家长看,很好。咱们找个时间具体分析分析这次考试的情况,好吗?”

孩子迟迟不把分数单拿出来,可以启发他:“这次考试应该总结一下,你先考虑考虑,今天或明天晚上咱们一起分析分析。”

孩子的成绩不好,不要简单责备,而应采取理解的态度:“这次没考好,咱们再努力。相信你能自己总结经验和教训。如果你有需要,咱们可以找个时间一起讨论讨论。”

这些做法只是举例性的,相信各位家长肯定会有自己更有效的方法。

相信《育儿笔记:家长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长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