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是特别活泼或爱跟人互动,大人都会给他们贴标签说:这孩子太内向、不善交际或性格太孤僻。
其实,每当大人这样说的时候,无意中会给小朋友传递一个讯息:内向好像是不好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迎合大人,做个外向的好孩子。
可是,让他们变成一个外向孩子对成长就是好的吗?未必!
面对内向孩子,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接纳自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给孩子独处的空间、批评要适度......
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
内向的孩子,一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当别人突然对他发问时,他会思考同类型的事件。
因为提取记忆跟思考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所以面对突发事情时内向孩子会显得有些迟钝跟不知所措。
给孩子独处的空间
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都喜欢独处。他需要一个安静,适合思考的地方,来消化他们在外界获取的所有信息。
内向的孩子更注重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绪的改变,独处对他们来说就是充电,让自己恢复充沛的精力。
批评要适度
内向孩子自律性较强,做事会考虑后果,一般不闯祸。如果他们做了错事,告诉他们后果和解决的方法。
内向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强,能听懂教导的话;相反,如果过度指责批评,反而会让他们放大羞愧、内疚、自责的感觉,从而失去尝试的勇气。
传授交往的技巧
表达的技巧
内向孩子心里总有许多悄悄话,他或许会以为自己不说别人也知道。父母要提醒孩子,话要说出口,别人才会明白你的想法。
拒绝的技巧
其实孩子不会拒绝,更多的是不懂得怎么拒绝。教会他拒绝的方法,他就知道怎样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追随内心想法了。
最后,其实内向孩子更珍惜友谊,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去多交几个好朋友。
谁都难免犯错,小孩子更容易出错,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方式一定要正确,否则不但起不到预期作用,甚至产生反效果。宝宝两三岁时,家长会发现,原本听话乖巧的宝宝变成“小杠头”,画画或写字错了一个地方,帮他纠正,宝宝开始和你唱反调,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有时很扭捏,怎么说就是不跟别人打招呼,甚至眼睛看别的地方,让大家都下不了台,怎么办?
宝宝的家长碰到这样的情况,先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这样的表现是否是年龄特征,还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些问题。
从1岁半开始,孩子就开始有自我意识,喜欢自己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当大人指出她的不足时,自然会产生逆反的心理。
对于三周岁的孩子画画或写字,我们不应该太多关注像不像,对不对,要注重孩子自我的表达和创造力、专注力的培养。即使需要给宝宝指出不足的地方,作为家长,应该先肯定好的地方,再委婉地说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孩子一定会更愿意听家长的话。
扭捏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常见的表现。家长不要觉得自己没面子而迁怒于孩子,一般来说,胆子小的孩子特别扭捏,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当碰到熟人时,家长可以热情地招呼,同时,以介绍的方式邀请孩子参与,如果孩子不配合,千万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指责。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来自美国麻州安多弗的11岁华裔女童叶诗雯在2015年3月以2203积分晋级为大师,成为美国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女大师棋手,比目前记录保持人、加州华裔王安妮年轻了4个月。叶诗雯表示,她喜欢下棋是因为有挑战性,她说:“我喜欢和水平高的人下棋。”除了下棋,与其他女孩一样,叶诗雯有多种其他的爱好。她喜欢游泳、打高尔夫球及弹钢琴。虽然叶诗雯很爱象棋,但是以后也打算成为一名职业高尔夫球手和女警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1岁的叶诗雯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棋艺,成为美国最年幼的国际象棋大师,关键在于她内心喜欢挑战,胸怀卓越目标,并追求不断的进步。追求卓越,勇于挑战是孩子取得成功的良好品质,但这种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需要很强的抗挫折能力。因为挑战困难就意味着需要面对可能存在的失败,任何人做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有诸多的问题和挫折,如果没有一颗坚韧的心,缺乏承担失败的勇气就不可能走向成功。
不过很多父母培养孩子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他们觉得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让孩子多经历失败,或让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压力,甚至让孩子去挑战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情。2015年3月18日《华西都市报》报道了四川一名爸爸,一年中无论春秋冬夏,都让1岁三个月大的儿子光着身子在街上晃悠,而且每天给孩子露天洗冷水澡,给孩子所谓的磨砺教育。这种随心所欲不尊重孩子身心成长特点的教育方法,引起育儿专家的批评,因为这很可能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除了身体健康外,忽视孩子心理承受力,而一味给孩子挫折感,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伤害。
比如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就提到过一个“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的表现就是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从而使自己内心充满了无价值感,丧失信心,变得自暴自弃或者对未来缺乏信心。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抗挫感的培养,反而有可能让孩子内心变得更加脆弱和自卑。那么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竟究如何来培养呢?
1.父母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
孩子从刚出生时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有着对未知的探索冲动。从孩子能爬能走时,父母就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妙,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弄脏自己的衣服,或弄乱家里的摆设而限制孩子的自由,同时对于孩子的探索行为给予鼓励。如果教育得当,到了中小学时孩子就会变得兴趣广泛,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这时父母就可以进一步发掘孩子身上的潜能,发现他的优势,培养他的爱好,这对孩子未来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方向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2.让孩子在做事中拥有成就感
孩子之所以能坚持不懈,很多时候是做事的成功体验让他们着迷,他们喜欢完成事情之后父母的称赞,别人的仰慕,甚至是自己欣赏的满足。所以,孩子的每个进步都需要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肯定,父母对孩子真诚的肯定和表扬,都是孩子成就感的来源。
3.让孩子自己承担相应的职责
许多孩子敢于面对挑战,就是因为他们有承担失败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很多时候都是在其自我承担中获得的。很多父母对孩子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代替,让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太顺,直至孩子受到大的挫折,摔个“大跟头”不肯起来时,父母才知道自己对孩子过度溺爱让他丧失了承担的能力。所以父母要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并学会自我承担,比如让孩子自己定闹钟起床,自己处理与伙伴的矛盾,自己去验证自己的想法等。
零花钱,平时上超市的时候找零的钱如果闺女要求了,我都会给,还有每次家里卖废品的钱都归她管,拿回去后都存到小猪储钱罐里了,每年都倒腾出来好几次,然后换成纸币用来给她买书、买玩具、买她自己中意的东西,正儿八经的给零花钱是今年她向我提了好几次再和她商量约定好后给才给了。我先给她一百元,面额有50元、20元、10元、5元、1元、一角、五角,放在一个小盒子里,附带的还有一本小本子和一支铅笔,每次从里面支取钱写上日期和用途,也可以写上当天花钱的感想,不会写的就用拼音代替,本子里的内容一个星期和我分享一次,从中感觉到有偏差的地方加以引导,渐渐的两个星期再分享一次,渐渐的一个月再分享一次、、、、、、
其实我一直觉得不用太早给孩子零花钱,但是如果孩子明确提出来了,也需要重视,有方法的去满足,虽然可能会出现孩子与孩子这间互相攀比、花钱没概念、大手大脚、乱买零食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并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剥夺孩子的权利,这也是培养孩子自立的机会,还可以帮助她认识钱的概念、付出的美德。换个角度仔细想一想,对于是否给孩子零花钱就不会再那么的纠结了!
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认可是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关键,关注孩子的优点和努力,鼓励和赞美他们的成就。同时在错误和失败时,以正面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和学习。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一、接受现在的他/她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接受孩子现在的性格意味着我们接受和尊重他们的真实自我,不试图去改变他们或把他们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这样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点,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中,他们的个性和外貌是值得被喜爱和尊重的。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孩子,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尽管他们可能和我们期望的不完全一样,但是理解和接受他们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接受自己的关键。
二、给孩子表演的舞台
当孩子展示出某种才能或完成一项任务时,你可以表达出你的赞赏和兴奋之情。通过对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表示欣赏,你可以传达给他们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他们有能力取得成功。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着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们去“经历”他们的成长过程。
三、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
当孩子感受到被关心,他们会感到被尊重和重视。用心聆听是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它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和理解。 孩子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话语被重视和认真对待,从而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
四、解释你这么做的理由
比如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虽然知道也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但孩子不明白,这时候你绝不能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或者冷酷的直接拒绝与孩子交流,我们应该向孩子解释你这么做的原因,给予孩子独立的思考,让他明白为什么不要放弃,随后也要倾听孩子的想法,知道他为什么想要放弃。
五、鼓励孩子
为了恢复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家长不但用语言告诉孩子,你相信他的人格和能力,鼓动孩子去尝试或再试,更重要的是要与孩子有身体接触,通过拥抱、拍打孩子肩膀或抚摸孩子的头发等方式,把信任和力量传达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使他们恢复勇气和自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