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顶尖级幼教专家和你谈谈幼儿教育 

01-07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美国顶尖级幼教专家和你谈谈幼儿教育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月21日-4月2日,四位来自纽约的顶尖幼教专家带着他们近200年的幼教经验,开启为期两周的中国之旅。这次访问活动由美国爱文世界学校举办,四位幼教专家在中国发表演讲,参观学校,还跟家长和教育者探讨了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对中国的父母比较关注的几点有关幼儿教育的疑惑,专家们给出了她们的意见,一起来看看吧!

1.一年级学生寄宿,对孩子有什么负面影响?

南希: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陌生了,很难回答。

艾伦: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容易受成人的影响,作为父母,我希望自己是影响我孩子的那个人——除了我自己和我丈夫,我不愿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其他任何人。与此同时,在一个有着祖父母、表兄弟姐妹和叔叔阿姨的大家庭里生活也非常重要,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孩子没有那样的经历。

杰奎:我觉得孩子会感觉自己被父母抛弃,并且无法理解。那个年龄的孩子在你离开一下下的时候都会担心你会不再回来,如果你把他们送去长期与他人生活,可能会造成情感依附障碍的问题。

莉迪亚:父母扮演的角色和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有很大差别的。父母是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并全身心地投入,而老师则需要更客观。就情感方面而言,我觉得就像杰奎说的,一年级的学生寄宿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伤害。

南希:此外,在一个群体里面生活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我觉得这取决于父母为什么要将孩子送往寄宿学校,也许他们没有其它选择,也许他们没有祖父母可以帮忙照顾孩子。我会想知道为什么父母做出这一选择,或者他们是否有其它选择。

莉迪亚:是的,如果这个家庭生活的地方没有学校,而送孩子上寄宿学校是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这是一回事;父母忙于经营生意而不希望将孩子留在身边则是另外一回事。

南希:比如,我们参观的北京郊区的民工学校,那些父母很少见到他们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工作的地方都离家很远,这些孩子寄宿在学校可能生活质量更好。所以要看情况。

杰奎:作为一个父母,我不想放弃给我的孩子塑造价值观的机会。价值观是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我可不想让别人塑造我的孩子的价值观——就连对我的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也是这么想的。

2.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不丢中国文化又能学到西方的知识?

南希:如果你指的中国文化是传统和一个家庭重视的东西,如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庆祝仪式、家庭生活等等,我觉得中国文化和西方教育完全不冲突。

艾伦:我同意。纽约就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和文化的多元社会,但是在那里你会发现,人们既保留着他们各自的特色文化——食物、家庭、宗教信仰等等,又能够融入大环境并找到一种平衡。

莉迪亚:但是,如果你指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孩子必须听话、不质疑长辈,那么这中间就可能产生冲突——特别是如果他们正在学校学习独立思考和提出质疑的话。

杰奎:我觉得你在拓宽孩子的知识面的同时,要非常努力让你的孩子接触他们自己的文化。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莉迪亚:另外,如果学校可以赋予孩子优秀的社会技能和自我意识,孩子们就会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家里和祖母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很听话;而在学校,我就会独立思考和提出质疑。

南希:我觉得这对哪里的孩子都一样。在游乐场跟朋友一起玩和在祖父母家玩不是一回事。你必须教孩子这些东西。

莉迪亚:语言规则的转换。

艾伦:是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并不冲突。一个是有关道德行为,一个是有关探索、拥有好奇心,以及提出质疑——不一定是挑战权威。在大人让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在学会尊重的同时,也拥有爱探索的好奇心。

南希:这也是为什么规则和界限很重要。父母和老师应该教孩子学会自我约束,但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冲动情绪和行为。

艾伦:说到这点,人们经常误解“开明的教育”这一概念,以为这是没有任何规则的教育。但事实上,我觉得开明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纪律和自我控制。

南希:因为开明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没有人告诉一个孩子要做什么,孩子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杰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莉迪亚:父母有时可能会因此处于两难境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速把握语境并进行模式转换。我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父母可能需要向祖父母解释孩子的某种行为并不是对祖父母的不尊重,而是跟他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有关。

3.双语教育,几岁开始最佳?

南希:越早越好。学习第二语言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而且越早开始越好。不过这也取决于你怎么做。在爱文世界学校,孩子从三岁开始接受沉浸式语言教学——这不是单纯地教一门语言,而且用一门语言进行内容的学习。区别就在于:这样他们学习语言就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他们是通过在语言环境中接触那门语言学会的。就好比是你教你的孩子学中文一样,他们是自然而然学会的,并不是通过每个星期上一节语言课学会的。如果开始的早,他们学起来就更加容易,越晚则越难。所以,沉浸式教学就可以帮助孩子轻松掌握一门语言。

4.怎样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

杰奎:让他们广泛接触各种东西。

南希:让他们接触他们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你为他们选择的东西。比如说你想让他们学习拉小提琴,这跟他们自己对音乐感兴趣而想学习拉小提琴是有区别的。接触音乐也不意味着必须在这个年纪上音乐课。

艾伦:这一区别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以音乐为例,你不应该送他们去上音乐课,而是给他们放各种不同的音乐,让他们自己探索音乐并乐在其中。再如艺术,你应该给他们很多艺术素材,带他们去博物馆并讨论你们看到的东西。这不像是在他们三四岁的时候就送他们去上课,听别人讲何为艺术。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经历。

5.我们经常听说“在玩中学”,一个孩子应该怎么玩最好?

艾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给孩子玩的时间。还要提供给孩子那些鼓励他们有创意玩的材料,比如纸张、剪刀、蜡笔、水彩笔、积木等等。你还应该给他们一些服装道具,让他们扮演其他的角色。之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玩。他们会展示给你看他们的创意和想法。

南希:多运动,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大动作能力。

艾伦:是的,室外玩耍。到外面去,让他们在游乐场玩耍。让孩子奔跑、攀爬、强健身体非常重要。我们发现在纽约很多孩子因为长期不锻炼他们的肌肉,他们都需要接受特殊治疗。作为一个父母,你看着他们玩都会觉得快乐。我觉得再没有比坐在地上看孩子玩耍并参与其中更好玩的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是时候和你谈谈人生和理想了!


在孩子开始懂事的年龄读哲学书,孩子们和哲学家一样拥有让自己惊讶的能力,11岁以上的孩子们已经有能力好好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

致孩子:亲爱的,是时候和你谈谈人生了

我亲爱的孩子:

昨天在饭桌上,看到你闷闷不乐地吃完饭,我和爸爸都没有说话。和往常一样,你主动陪我站在厨房的水槽边洗碗,只是这一次比平时都要安静许多听着流水划过盘子的声音,你突然呆在那里:

“妈妈,你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都是在浪费资源和能源。”

生活就像一艘茫茫大海上的航船,免不了会有失去方向的时候。当你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很高兴,终于能和你坐下来聊聊人生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话题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它大到,也可以小到佛家说的一花一菩提,一草一世界。

看看新闻,这个世界太大了,你得跳出自己的圈子。硅谷的天才少年正在和一群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随时准备改变世界;但是伊拉克的难民区的孩子正在忍受没有尽头的饥寒交迫、死亡恐惧和漫天炮火;上海富人区的孩子可能正在和妈妈撒娇春节去夏威夷度假,住最好的酒店,买最好的芭比娃娃;而贵州山区里的孩子,可能正在为全家人下个月的温饱发愁,为下个月的学费从哪里来发愁。

他们和你一样的年纪,你会发现虽然生活在小康之家,享受着最先进的电子产品,有可亲可爱的老师和朋友,为不上不下的成绩发愁……这样的日子可能有点无聊,但未必不是一种好。

所以这个话题真的太大了,因为人生来的环境就有天壤之别,有些人的意义在于改变世界和享受一切,但是同样很多人的意义,就只能是好好地、努力地活着。

但是这个话题也可以很小,看过别人,你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人生。

你只有这一个人生,这一副身体,你想拿它怎么用呢?

妈妈长到这个年纪,其实很多方面依然笨拙。比如有了你以后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不懂的东西,比如给你们爷俩做饭仍然会一不小心就烧糊,比如面对坏人偶尔还是会吃亏上当,比如看到你成绩下滑却只能着急跳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但是妈妈心里还是常怀感激,能让我在这样的人生中品尝到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亲情友情爱情,从工作中帮助别人获得成就感,良好地保持着父母的健康和你的健康,对自己爱的人负责——一点一滴是那么具体,都在丰富妈妈的生命,这让妈妈感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你才十二岁,见过的人很少,想知道的却很多。每天的生活重复着家到学校的两点一线,尽管我和爸爸经常带你出去走走看看,显然还不能满足你去思考更深层面的东西,探索更大领域的奥秘,这,是好事。

只是你要明白,只有在目前这样简单“无聊”但却牢固的保护中,你才能安安稳稳地丰满自己的羽翼。

等到有一天你蓄满了气力,想自己飞出去,那时候我和爸爸都不会强行留你。

你的人生以后还有多得多的风景,你也会发现真正让你魂牵梦绕、想要努力追求的东西。到时候,你就可以定义自己人生的意义了。可是现在你得耐住性子,把这一段坦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

说得本质一点,人最后都要归于尘土,人生的本质就是虚无,所以才要把生前的每一天都过得丰盛。关于未来,妈妈只能告诉你,你想要追求的东西和甘愿为之付出的事情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而你想要做什么呢?这一点要问问你自己的内心,妈妈不会、也没有办法告诉你。

如果你还找不到答案,不着急,人生还长,我们可以边走边想。

美国专家教孩子学习和生活


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于孩子的对峙中不知如何是好,先是好言相劝,继而大发雷霆,随后又悔意顿生,向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补偿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夺走了许多父母和孩子的快乐,也使得孩子持宠生娇。面对这样的困境,日前来沪访问的美国俄勒冈心理学博士朱利安·泰普林在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心桥教育机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理性的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教会孩子如何抵御广告的不良影响;提高孩子的“玩商”,让孩子学会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取得平衡。泰普林提出的“大脑操”,更可以操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受到了美国家庭的欢迎,现在,泰普林也把这种“大脑操”介绍给中国孩子。

中国家长是“溺爱”非“智爱”

年过花甲的朱利安·泰普林是半个“中国通”,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中国孩子以及中国式家庭教育。在国外,泰普林一直看到许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非常任性、自我,大把大把地画着家里的钱,却丝毫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还经常逃学,开着名贵跑车带着小女有兜风。这些都引起了泰普林的关注,在对中国的家庭方式进行8年考察后,泰普林得出了答案。“家长们的期望本该是让孩子快乐的,但是,我很遗憾的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不少误区。诸如‘夫为子纲’、‘不打不成才’的心理、‘老子不成器,儿子来圆梦’的补偿心理,在孩子身上盲目投资、攀比的趋众心理,以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的溺爱心理,等等。其中,中国家长表现更多得溺爱而不是‘智爱’。”

泰普林把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称作“被宠坏的一代”,在谈到中国孩子被溺爱的情况比国外严重时,他解释说:“这也许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有关,在美国,孩子从18岁起就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有学习、生活和交友等都有自己独自处理,孩子跟家庭的联系没有中国那么密切。其次,美国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锻炼,让孩子参与劳动,为家里承担一定得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常常有这样得想法:‘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不能让你受一点委屈,从小就要让你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泰普林强调,要改变中国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改变父母的溺爱开始。

提高“玩商”,平衡游戏和学习

在许多父母看来,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会影响学业,而学业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爱玩的孩子就被父母们定为“淘孩子”甚至是“坏孩子”。泰普林指出,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天地,游戏更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极佳手段。孩子会将木棍当成马骑,将纸飞机当火箭,正是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幼稚甚至可笑的行为,构成了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除了‘智商’和‘情商’外,孩子还应该学会玩,精通‘玩商’。”

如何提高孩子的“玩商”呢?泰普林说,家长的引导和鼓励很重要,尤其是家长提供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比如说,孩子不小心将牛奶倒在地上,如果家长能说“倒出这么好看的图案,不玩太可惜了,我们用牛奶画画吧”,那么孩子对玩就有了积极的想法,但如果家长说“才拖好的地板又弄脏了,这孩子真讨厌”,那么孩子肯定就会有挫折感,也不能尽情享受玩的乐趣了。“由于玩的观念不同,玩的环境不同,孩子的‘玩商’也大不相同。我建议家长,不要让玩变成孩子的奢侈品。”

泰普林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聪明的父母不会给孩子戴上“紧箍咒”,更不会对孩子采取“残酷教育、无情打击”,而是让他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给他理智的爱、健康的感情、知识的让分以及优秀的品德与教养。家庭教育是一门既高深又简单的学问。说它高深,是因为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尤其要把孩子培养成才,需要父母付出太多的心血;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心中有爱和教育良方,每个父母都可以做的很好,都可以发掘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和价值,最终价他们引向成材。

“大脑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在对中国孩子的调查中,泰普林表示,中国孩子普遍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泰普林抛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笈:“大脑操”。泰普林表示,家长们要教会孩子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这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三个问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随时用这样得问题问自己,因为对他的回答,可以引导孩子灵活思考,并使孩子的思维富于创造性。泰普林说,很遗憾,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放弃再多问孩子一个问题的机会。记住,让孩子不要停下思维,“再想想,还有其他的办法吗”,说出这句话只需要你几秒钟时间,但这句话可能力与孩子的一生。

“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在做计划时,能与想到最终的结果,并以此指导当前的行动。孩子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也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发生。冲动的孩子往往是由于不顾及后果、莽撞行事,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逐步训练孩子让成行动前思考后果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就更会有预见性,他能看到事态的发展方向,更有远见也当然更具有竞争力。

“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无视于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会交往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因侵犯他人利益而犯罪。相反,如果能够顾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善于与人相处,孩子就能够成为任何一个团队的优秀成员,或者成为一个团队的优秀领导者。思考“别人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位的以自我为中心,会有碍自己的发展。

在广告诱惑前学会自我保护

泰普林还向记者公布了他研究了6年的一个解决孩子问题的“药方”,即通过TSP系统解决难题——让孩子学会思考(think)、学习(study)和自我保护(protect)——从而帮助孩子成功。而“自我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帮助孩子抵制广告的物质诱惑。“你得学会让孩子在复杂的信息面前辨别方向,这时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第一步,而抵制某些广告的不良影响,应该是现代社会保护孩子的一大课题。保护孩子排斥来自娱乐界、广告上的某些心理学、性观念上的伎俩,告诉他们:这不是真正的生活。在孩子们了解到这是心理诱惑后,就完全可以抵制诱惑了。”

关于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以及家长与孩子沟通障碍等问题,泰普林则以一位长者的睿智告诉年轻的家长,一位的责骂甚至体罚于事无补,多调查、想办法才是上上之策。“我家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接受家长的批评”,这是让众多家长头痛的问题。泰普林开出了让孩子建立目标的“药方”,提出让孩子在早期就看到关于自己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比如让孩子了解外交官是怎么回事,司机是如何工作的......让孩子看到将来自己也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当孩子有了目标后,不用家长费心督促,他们自己就会主动地为实现目标而学习。”

美国教育专家给中国家长十条教子经验


也许您已经听了很多国内教育专家的建议,那么今天给您推荐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提的10条建议。对比一下和您以前看过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您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可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还是有很多是咱们可以吸取的。

1.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

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6.在孩子面前作表率。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8.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幼儿教育刍议


□杨丹

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做到“善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善问则生善思、乐学”,则幼儿能主动参与、乐于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较好的凸现。

一、趣“问”问题有趣味性。幼儿幼稚天真,对形象事物倍感亲切。所以教师提问应在其认识的事物的中有选择的做形象比喻,或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尽量与幼儿认识的食物有关系。再利用问题情景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动手,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1~10”的数字教学时,我常利用孩子生活中认识的事物来编造问题情景,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我设计了让孩子数糖果、找皮球等问题情景。既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深的吸引幼儿,又可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想法,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渐“问”问题有层次性。”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提问常出现过多、过长现象,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听清老师的提问重点,影响孩子的回答质量打击孩子的回答积极性。因此,提问要有层次性,首先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再以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引导幼儿层层深入探究。

三、思“问”问题有延伸性。幼儿好奇、好问、好想和好表现是幼儿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注意问题的设计,所提的问题应有延伸性,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如:在学习“认识我身边的动物”时,我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所认识的动物,一位小朋友讲了蚂蚁,我便顺势而问:“你在见到蚂蚁时蚂蚁在干什么?”“蚂蚁身体那么弱小却能搬动毛毛虫靠的是什么呢?”让幼儿扩展想象,讲述但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开阔知识面,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使幼儿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对幼儿进行了团结协作力量大的教育,也增长了知识。

四、拓“问”问题应发散性。每个幼儿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因此,老师应先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程度,清楚他们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在认识上有哪些误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设计的问题才能结合幼儿好想象的特点,让其注意力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尽情发挥。

总之,课堂活动中的“巧提问”应旨在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过程的主动参与兴趣,巧妙地把幼儿的无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移,转化为学习思索探究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集中注意地去实践、探索。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巧提问”,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逐步走向科学的殿堂,让“善问”真正成为一把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

(作者单位:金沙县岩孔镇幼儿园)

她家“承包”了美国顶尖名校,奥秘就在这8个习惯


今天,我想结合我自己和我孩子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所谓培养聪明小孩的经验。其实,提高孩子学习力不等于提高孩子的成绩。美国的学校非常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成绩好是一方面,富有好奇心,擅长从身边学习知识是另一方面。而家长在日常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好的学习和探索习惯,对于促进孩子学习兴趣和成绩,往往能事半功倍。

分享嘉宾介绍:DebbieHung,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南中国区招生委员会主席、现为AceAcademy创始人。除Debbie毕业于宾大沃顿商学院外,她的孩子现在分别就读或毕业于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我们认为成功者的经验未必适合每个家庭,所以我们分享的话题并非“如何上名校”,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Debbie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总结出几条经验,下文将一一阐述。

习惯一: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说“我对……有兴趣”

我的一个经验是,一定要让孩子在课堂上多发言。特别是在美国的中学,那边平均所有课程的分数都有30%是课堂讨论。发言不只是为了成绩,还为了在老师面前刷“存在感”。

在美国读研究生,平时要上的课是很少的,考试也很少,这就要求学生自发地学习。学生如果要做项目,必须自己去和老师主动说“我对……有兴趣”,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很容易就决定了这个学生有多少机会,整体表现会怎么样。

习惯二:吃早餐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家是名校专业户,如果说孩子们真有什么习惯是一直坚持下来的,按时吃早餐算一个。每天一定要吃好早餐。吃早餐的小朋友在学校的成绩比不吃早餐的好很多,这是很多调查的结果。2009年,日本做了个全国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调查考试,发现每天正常吃早餐的孩子,国语和数学成绩远高于完全不吃早餐的孩子。

习惯三:爱阅读的孩子成绩都不差

在我看过的学生里面,喜欢看书的孩子一般有三个特点:打字速度比较慢(甚至有根本不会的),不喜欢看电视,读书成绩绝不会差。

我以前在香港读书,后来到了美国才发现,每一年开学学生领到的书,不是自己去买的,是学校给的,而且非常多元化,不一定和专业有关,主题非常丰富。你会发现,在国外留学的学生看书都很快,我的两个儿子就是,他们看的书多了,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玩电脑游戏。我儿子的电脑上都没有安装电脑游戏,这也省了一笔钱啊。有一次他们请同学回家玩,家里什么玩的都没有,只有他们平常练习音乐用的钢琴和小提琴,他们就干脆把桌子一擦,一人一本书,坐在桌子边就开了个读书会。

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周抽两个小时,和孩子一起读一些不同课程或者领域的书或杂志。香港有一些很大的书店,那里面好书非常多。我每次都会跟他们说,“你们看足两个小时,我就送一本书给你们,这本书让你们自己选。”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马上就会起来。

习惯四:让学习变成日常生活的话题

有些习惯看上去很小,但培养起来真的非常有用。我的两个小朋友以前常常在家里阳台吃饭,有的时候碰上雷雨天,我就会和他们聊,打雷是怎么形成的,它是怎么来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0年前火星撞地球,用眼睛都可以看得到,我就和他们讲火星的轨迹,它在太阳系的地方……Alex教授也有这个习惯,他是教法律的,经常是看着今天的新闻,就和孩子聊,新闻里的人出现了什么问题,法院会怎么判决,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学习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

其实不需要是打雷、火星这样的专业学问,看到地下的落叶你也可以和他讲讲,这个树这么大,为什么有叶子掉下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

习惯五: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我们家必备的一样东西,是地球仪。没事就和孩子一起转转,看你手指点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夏威夷,我就跟孩子一起上网、看书,看那里的人如何跳草裙舞,听他们传统的民歌,让他自己主动去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

习惯六:给孩子留一个私人创作空间

上面提到的其实是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看到东西然后去学,还有另外两种学习方法,听到然后去学,和直接用手来做。小朋友要读书读得好,一定要有创意,有创意的小朋友一定要有起码的时间去玩。

孩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里放一些胶泥、树胶或者软的东西,他们可以用来做模型。我建议每个父母都在家里给小朋友留一个创作空间,爱画画就画画,爱雕塑就雕塑,爱做科学实验就做,只要安全,一概不管,孩子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大人可以偶尔去参观一下,或者直接开口申请加入,这个参与主要是便于家长观察孩子的学习速度和对哪方面知识更加敏感。

习惯七:和孩子一起做饭

做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培训,用多少材料、加多少水、加多少油,那都是学问。在我们家,如果要吃披萨,我们是绝对不叫外卖的,而是大家一起做,过程中,我就和孩子讲,为什么螃蟹熟了会变色,或者牛排为什么蒸太久肉就老……既是科学知识,又是生活常识,我们就一起学习。

习惯八:不要因为成绩而奖励孩子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一点,绝对不要用物质去激励孩子学习。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孩子学习必须是自己感兴趣了,主动去学,所以就算我的孩子成绩再好,我也不会给他们奖品,否则就变味了。我经常给他们送礼物,原因其实有很多,比如我的孩子忽然从美国来了香港,我觉得一样东西很适合他,会让他开心,就送了,这份礼物有的时候可能只是街边一个冰淇淋呢,但心意表达到,让孩子觉得你关心他的心情,就足够了。

美国专家:“天资”影响学习成绩比想象大


(伦敦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常被夸“天资聪颖”。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称,“天资”差异的确存在,并且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不过,专家强调,这一结果只说明人在不同领域的天生差异,而环境与后天教育仍能起重要作用。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他们对1万1000名16岁英国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了考察,这些学生均为同卵双胞胎或异卵双胞胎,前者具有100%相同的基因,后者则有约一半的基因相同。

研究发现,在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对考试成绩的直接影响超过一半,而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约占36%。

从学科差异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成绩更容易受基因影响,遗传因素对这些学科成绩的影响可高达58%,而对艺术、音乐等人文学科成绩的影响占42%。

领导这项研究的行为遗传学教授罗伯特·普洛明说,这项研究表明,先天差异的确存在,“天资”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要大,有些孩子学数学更容易些,有些则更喜欢阅读,因此“因材施教”和发掘不同孩子的不同特性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同时强调,人们不应把遗传学等同于决定论,基因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后天努力和外部环境对学习表现的重要影响。

幼教专家建议小宝宝学手语


小宝宝还不会说话,和爸爸妈妈沟通就会有障碍?宝宝手语Ba-by Signs的创始人苏珊·古德温博士却不这样认为。经历了长达25年的研究调查后,她告诉年轻的父母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们可以尝试用宝宝手语与孩子交流。”

日前,在金宝贝举办的一场宝宝手语展示活动现场,一些小宝宝学起手语来像模像样,却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用上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专家发现,一般来说,婴儿在12个月到1岁半间就会开始学说单个的字,而显然太小的婴儿不可能完成复杂的手语动作。这样看来,宝宝手语的施展空间十分有限。那么,宝宝手语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呢?苏珊·古德温博士对此给出了出人意料的回答:“宝宝从一生下来就可以开始学习手语!”只不过,在0-8个月的阶段,宝宝手语以父母的手语演示为主;到了8-12个月,宝宝就可以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手语,而父母也会从日常生活中逐渐观察到宝宝的自我表达。到了12 个月以上,宝宝就会开始混合使用手语和语言,并且随着发音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使用手语的频率。

专家告诉家长,手语学习要从少数几个单词开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尽量从名词以及宝宝每天都会做或者接触到的词语下手,比如吃、喝、牛奶等。这是因为宝宝更容易接受常见的或对他们有帮助的手语。要灵活多变地使用手语。在教宝宝手语的时候,父母要灵活掌握,不要强求某个词必须要用某个特定的手势。只要父母能够明白,完全应该允许并且鼓励宝宝有自己独创的表达方式。需要提醒的是,每一个手语都需要父母重复演示并且同时要说出来。这样宝宝看到的和听到的次数越多,也就越容易掌握。

苏珊·古德温博士等一些幼教专家表示,经研究调查发现,学手语不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必担心宝宝会手语了,将来就不愿意开口说话了。”他们认为,因为学手语的宝宝长到24个月大的时候,语言能力相当于27个月大的普通宝宝。

浅谈幼儿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幼儿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和体能训练,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因为他们的父母要忙于工作和学习,培养孩子的很大一部分任务势必落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的认知水平和与孩子磨合默契成分,决定孩子领悟能力,可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小孩7~8个月的时候,要练习坐,坐在柔软的床上,大人先用手扶给他扶着腰,让他玩一些毛绒或者布玩具,听一些像摇铃、风铃之类响声,慢慢地就可以坐稳了。9~10个月的时候,要练习爬行,爬行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锻练孩子的肢体平衡能力,开始,孩子会能手而不会动腿,要用手托着他的脚,让他学会蹬,用食物和玩具放在前面,“逼”他前行,一段时间以后,他就会运用自如了,同时,用学步车,培养孩子的行走能力。12~15个月大,是孩子最难带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跟不上,大脑活动非常频繁,我每天用学步带拖着她走,上午一个半小时带她到人民公园看爷爷奶奶们打拳、舞剑,晚上一个半小时到广场上看孩子们溜旱冰,看老人们跳广场舞,虽然大汗淋漓,但是孩子兴致勃勃,孩子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大人一定要注意孩子劳逸结合,适当地抱抱或者让他坐坐童车。15个月以后,孩子走路已经很稳健了,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飞跃式的进展,模仿能力很强,大人们无意间说的话,孩子会仔细听,认真记,在适当的时候能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来。用玩具、图书、点读笔、电脑助教,也是孩子益智的好方法。孩子喜欢唱歌、听故事、看动画,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时候,求助于电脑,电视,能扩大孩子的视野。21个月以后,开始练习自己吃饭、穿衣、脱鞋和袜子。早晨带她去买菜,让她认识各种瓜果蔬菜,晚上带她去“爬山”、玩滑梯、散步,睡觉前吊吊双臂,练练倒立,有意识的体能训练,能增强孩子的体质,减少生病的机率。

带孩子是一门学问,很多知识要从头学起,急用先学,活学活用。当孩子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送到我面前说:“爷爷,你先玩,”拿着自己爱吃的零食送到我面前说:“爷爷,你先吃,”,当孩子睡里梦里嚷着:“要爷爷,要爷爷”的时候,我心里总感觉美滋滋的。愿天下的孩子成长快乐!

相信《美国顶尖级幼教专家和你谈谈幼儿教育 》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