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问孩子什么?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小文,题目就是“你会问孩子什么?”感觉受益匪浅,记录下来与亲们共享。
文中说到,他的一个日本朋友来中国工作,于是把孩子也带来中国,主要是想让孩子学习中文。开始的一段时间,孩子从学校回家总是闷闷不乐,说老师、同学都不怎么和他交流,他感到很孤独。这个父亲问:“那你今天有没有帮老师或者同学做些什么事情?”孩子摇头,于是这个父亲就说:“那从明天开始,你每天帮老师或者同学做点儿什么事情,然后回家告诉我。”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从学校会回来,再也不是一副伤心落寞的样子了,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
这个父亲说:“我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同学欺负你呀?你今天都吃什么啦?老师讲的课你有没有听懂呀?我认为这些都是废话,没用!我们会引导孩子去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具有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
这个父亲的话让我感到很挫败,因为有些话确实是我经常问孩子的,比如,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呀?老师教没教你们新儿歌呀之类的?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呀之类的。难道这些话我都不应该问吗?我们应该问孩子什么?
我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话应该问,但是我们应该换个方式来问。比如“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人欺负你呀?”我理解家长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所以才问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换成下面的说法,可能会更好些:“你今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闹矛盾了吗?为什么闹矛盾呀?这么解决的?”因为如果直接问“有没有同学欺负你?”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直接的印象,哦,我只要是在学校吃亏了,那么就是别人欺负我了,而不用管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不一定。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起因很多,也许起因就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只看事情的结果,而是应该教会孩子如果避免冲突;如果无法避免,起了冲突,孩子应该学会解决冲突,避免将来再发生类似的事儿。我们需要教孩子一种解决矛盾的能力,而不应该只关注孩子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今天老师给你讲什么啦?你有没有听懂呀?”这些话可以问。这本身就是在教给孩子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回忆老师的讲课内容来发现自己没有听懂的地方,回家再进行复习巩固(好像比较适合已经上学的孩子哈),不是很好吗?而且鼓励孩子复述老师的讲课内容,不仅能够强化孩子的记忆,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不要再继续问下去了,免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当然,我觉得那个父亲的做法很好,鼓励孩子去帮助老师、同学,为孩子培养一种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这的确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好多家长都说,现在的独生子太以自我为中心,太自以为是了,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个父亲这样,从小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我想孩子们一定都会成为善良、开朗、乐于助人、具有团结合作精神的人!
孩子从学校回来,你会问孩子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二类孩子:
一类是“乖”孩子:这些孩子特别听话,成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会惹事,也不会惹人生气。很多成人特别喜欢这样的孩子,包括很多家长和老师,因为这样的孩子让人省心。
一类是“聪明”孩子,这些孩子特别知道如何说和如何做能让成人高兴,老师一句坐好了,他会把何把腰挺得往后躬,甚至成人不用说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这些孩子都能理解。几乎每个成人都会喜欢这些孩子,因为这些孩子特别会讨人喜欢。
我却觉得有点担心,为这样的孩子屡屡被表扬和被做为导向担心:
“乖”孩子往往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自己的想法从来或很少受到过关注或重视,或者根本得不到表达,或者表达了也没人理会不起作用,慢慢地他就会习惯不表达、思考,就会习惯于自我放弃。于是这些“乖”孩子到了社会上后,领导同事们一边会喜欢他们的好相处(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从来没有“看不惯”或“气不愤”),一边却更会为他们的没想法没主意而发愁,甚至有时难免会忍痛割爱而不得不辞掉。
“聪明”孩子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当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关注,或因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受到批评时,一个或是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如果自己试着不说自己想说的而说“大人”想听的,他就会得到关注,就会受到表扬,于是他就变得“乖巧起来”,学会了掩饰自己来讨好别人尤其是手握表扬批评和奖惩大权的成人。这类孩子有时会被视为“有心计”,被认为是“小大人儿”。可惜的是,这种人长大后却往往活得很累很累,因为他们在忙于讨好这个、讨好那个、讨好好多人后,忽然会发现“自己”没有了,而没有“自已”的人往往是很难找到幸福感的,即使他得到了很多物质的收益或别人的称赞。
您喜欢这二类孩子吗?您想培养这二类孩子吗?您的教育正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
我空闲之余常常这样问自己。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柏栩栩时,“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柏栩栩一样,读清华北大”;我看到周杰伦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周杰伦一样,成为一个知名音乐人”;当我看到郎永淳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郎永淳一样,成为一个知名的播音员”;当我看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我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将来也能站在天安门阅兵的队伍中”……我觉得自己不仅是一名家长,更是一个梦想家,无时无刻不在幻想和设计孩子的未来。
梦想永远是梦想,我们要面对现实。当我静下心来和孩子交谈时,当我们互相交换内心的想法后,他很冷静的对我说:“妈妈,那些都是你的梦想,我就想做一名象棋老师”。我突然被他的想法震惊到了,孩子的话打破了我所有的梦想。但是更多的是冷静,孩子说的没错,那些都是我的梦想,不是他的。我们应该正视孩子的理想,告诉他勇敢地去追求他自己的梦想。
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觉得培养一个阳光正直自信的孩子远比一个只一味只追求成绩来得重要。成绩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荣誉或标签,如何让孩子积极向上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直截了当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相信大部分家长和我的心理一样,怎么样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的重点。
明明很认真、很努力地学习,成绩却总是没有提高,最打击人了!!!不仅孩子觉得累,家长也很苦恼……其实,不同学生的备考方法不同,对症下药才有效!1.基础不实型症结所在:解题方向不明确。具体分析:从学生自身来分析,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对于简单题,掉以轻心,漏题丢分;对于中档题,分析不清楚,模棱两可;对于复杂题,自身知识结构和做题技巧不到位,缺乏分析能力。解决办法:学懂学透夯实基础,多做题目触类旁通。2.粗心大意型症结所在:失分全是“粗心”惹的祸。具体分析:“真粗心”属于“偶然性”发生的错误,下次稍加注意即可改正。“假粗心”属于“经常性”发生的错误。此类学生在处理问题上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无法“完美”地答题,追根溯源是知识结构和脉络掌握的不是很清晰。这就需要巩固基础知识,加强训练,并通过心理疏导来彻底杜绝粗心。解决办法:确定自己是“真粗心”还是“假粗心”。3.基础薄弱型症结所在:缺乏自信,学习底子不牢。具体分析:此类学生多是因为没有掌握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导致恶性循环,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下游。由于这部分学生长时间对成绩缺乏信心,缺乏向上的决心,因此除了需要夯实基础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提高自信心。解决办法:基础薄弱型的学生,很容易通过专业辅导来提高成绩。薄弱在学科上,不要薄弱在心里。4.苦学无效型症结所在: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效率不高。具体分析:“苦学无效”困扰着很多中学生,学得累又考不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该类学生是因为没找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技巧,导致效率较低。解决办法:通过学科诊断,找准个人症结所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5.动力不足型症结所在:被动学习,学习目标不清晰。具体分析:此类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属于被动学习,而且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上制定的计划也无法实现,浑浑噩噩地上课,对学习和考试缺乏热情和动力。解决办法:从兴趣出发,培养持续学习热情。6.知识生疏型症结所在:学习上只求一知半解。具体分析:此类学生一般智商都不低,大多因为缺乏学习兴趣,而导致在学习上比较懒散,课堂上没有把知识吃透,一直堆积问题,知识生疏,基础薄弱。因此,这类学生在考试中会出现在基础知识的送分题上丢分的现象,由于缺乏基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力,遇到稍微难些的题就卡住了。解决办法: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多做多练熟能生巧。7.情绪波动型症结所在:心态调控能力不强。具体分析:此类学生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考了高分以后,表现出自傲、自满、激动等情绪;另一种是考了低分以后,表现出焦虑、急躁不安、自卑、迷茫甚至惶恐等情绪。解决办法:此类学生需要老师多给予爱心和耐心,制订出调整方案,一步步进行纠正。帮助学生由易到难重拾自信,增强自我管理能力。8.缺少思路型症结所在:做题太少,需要强化训练。具体分析:此类学生主要体现在看到试题后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道如何审题、如何运用知识点来解题。他们往往感觉课堂知识都学会了,但是一考试就蒙了。解决办法:培养快速切题能力,拓展发散思维。此类学生要在平时加强审题的训练,学会快速判断题型,并且能够确定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建议深入做些经典题,培养自己快速审题的能力,拓展发散思维。看到帮答的后台提问里面经常有家长问道;“孩子特别老实,学习也很刻苦,但是考试就是考不好怎么办?”,其实家长看到的只是表象,学习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学好的,努力只说明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而孩子的基础牢不牢?学习方法对不对?是需要家长全面的了解。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吗?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是一个拥有探索精神的人,这种精神将极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是家长必修的功课。如果你的孩子很少问为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为什么”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
,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多加鼓励,积极引导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肯动脑筋,耐心倾听孩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回答。不要嫌孩子缠人,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嫌烦而不敢再提问题。而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本身就是个“问题孩子”。
明察动机,莫落“圈套”孩子的提问有时仅仅是表达一种愿望而不是真的要你解答。如“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不能看电视?”这类问题其实是在询问作出禁令的原因,你若顺着这个思路去回答“因为宝宝不睡觉就会……”那就错了,最聪明的回答是“宝宝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了,应该上床睡觉了。”
举一反三,引发联想孩子的思维简单,很难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联想,以减少同类问题的反复提出。例如猫为什么不穿衣服?我们不仅要回答他的“为什么”,还要告诉他“狗、羊、牛等同类动物也是一样的。”这样既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总之,为人父母者应该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多加鼓励,或许你会发掘和造就一个神童。
中国式的家庭比较喜欢一手包办,看到小孩做事慢吞吞,而且怎么也做不好,就直接帮他做了,最后导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依赖别人。有些家长会说她的小孩总是拖拉,不愿起床,她没办法就只能什么事都给他做了,其实家长大可不用管他,他喜欢睡就让他睡,喜欢拖拉就让他拖拉,等他到学校自然就有老师批评,才能慢慢养成他的时间观念,而且一手包办家庭的孩子自理能力总是很弱,又很懒散,就是挂个饼在他胸前也会饿死的那种人。
好像越来越多家长都抱怨小孩懦弱,没有主见,或许大部分还是家庭因素起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比较权威,很少有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很少让孩子做选择,一味的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安排这安排那的,孩子受欺负了立即就挺身而出,没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只能是唯唯诺诺。有了家庭的保护伞,我又何须坚强、自立?你说往东我就往东,你说往西我就往西,连站在十字路口耗时间、费脑力去思考往哪走都不需要了!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有些年轻的爸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生病,每个月总有十天半个月要病一次,真是头疼。不得不说,养育孩子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家长从容不迫,孩子却活泼健壮;有的家长紧张兮兮,孩子依然三天两头生病。可见,缺乏正确的养育方法在年轻父母的群体中还是很明显的。孩子体弱多病,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纵容孩子偏食的坏习惯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简直到了极端,在饮食上偏执的迎合孩子的口味。每次都准备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不喜欢吃的食物根本不上餐桌。要知道,长时间的偏食容易导致体内营养不均衡。对于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更不利于骨骼和肠胃发育。
一妈建议:想要帮助孩子改掉偏食的坏习惯,首先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多的唠叨孩子偏食这件事,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就餐环境。其次,家长可以提高菜肴的色、香、味,让孩子对不感兴趣的食物有新鲜感。箱仔是个典型的肉食动物,对青菜的抗拒让我苦不堪言,后来我就把蔬菜剁碎用来做肉丸子,没想到小家伙还挺爱吃。
不限制孩子吃零食
孩子的肠胃还没发育完善,没有节制的吃零食对肠胃真是一大灾难。不少孩子把洋快餐中的油炸肉类当主食,把饮料和汽水当开水,这不但增加了肠胃的负担,还有肥胖的风险。其次,中医认为,常食燥热的食物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肝旺脾弱”的现象,而这种体质最容易被感冒光顾。
一妈建议:家长尽量要让孩子少吃零食,并且对零食的种类要严格把控。糖果、碳酸饮料、油炸食物、膨化食品等种类尽量少吃。肝火旺的宝宝应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如谷物、绿豆汤等。脾弱的宝宝在饮食上要减少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
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达标
小儿的睡眠时间比成人要长,不少父母自己有晚睡的习惯,也纵容孩子跟着熬夜。要知道,早睡的孩子往往都是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而晚睡不但会影响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还会导致精神状态极差。
一妈建议:家长就算有重要的工作要熬夜,也必须要先哄孩子入睡,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睡眠要求,保证时间和质量。睡眠足,热爱运动的孩子,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箱仔也是个睡前爱折腾的孩子,不过在入园之前,箱妈就严格执行晚上九点之前睡觉的计划,不但避免早上赖床,还让孩子更有精力参与户外互动。
给孩子穿的实在太多了
最近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有一种冷,是我妈觉得我冷”。想想也是醉了,家长总担心孩子感冒是不是穿少着凉了,却从不认为其实是穿多流汗了。给孩子多穿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孩子活泼好动,穿太多容易流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了。
一妈建议:相信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不少家长还在执迷不悟吧?小儿的衣服的确要随着温度的改变实时增减,但千万不要担心宝宝着凉,就拼命给孩子裹的太厚。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了,冬天要注意肚子和脚部位的保暖。
喂养过于“科学化”
虽然我们倡导孩子均衡饮食,肉、蛋、蔬菜水果尽可能多样化。可不少家长却过度推崇“现代西化营养学”的文章,严格按照指标来喂养孩子。殊不知,西化营养学最大的问题只分析食物的成分,却忽略了属性。比如,深海鱼虽好,但却是寒性食物,长期食用会出现腹泻、湿疹、咳嗽等状态。
一妈建议:小儿饮食要营养均衡,这本没什么大错。不过,家长在给孩子补充营养素的时候,要考虑到宝宝的身体状态。比如,多动的宝宝不适合吃鸡肉和羊肉,湿疹、哮喘、腹泻、咳嗽的宝宝不适合吃水果酸奶等凉性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
很多父母一看宝宝生病,就立刻想到用抗生素或者激素。其实,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能祈祷杀菌作用。如果宝宝生病是有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不能摧毁病毒,反而会杀死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导致病情加重。
一妈建议:孩子出现腹泻、发烧、咳嗽等病情,要谨慎只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同时也降低儿童肥胖的可能。如果医生建议吃抗生素,要严格遵循医嘱。
滥用补品和营养剂
小儿发烧咳嗽是常见的病症,不少家长总觉得孩子生病亏了身体,于是病情一好转就开始给孩子大补。其实,此时孩子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肠胃消化功能也相对薄弱,急功近利的滋补方式反而不利于吸收。其次,网络上不少洗脑的“育儿科普文”,让更多的年轻妈妈热衷于给宝宝补钙、补锌、补铁......
一妈建议:我从来都不主张给孩子吃补品,家长在给宝宝大补之前先要了解,宝宝真的缺吗?你给宝宝吃的补品,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力吗?明明正常饮食都可以吸收到的营养素,偏偏通过剂品来补充。我见过很多宝宝一喝液体钙总就拉肚子,也有因补充带腥味的铁剂出现呕吐的情况。此外,有些成人的补品含有性激素,切勿给孩子食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