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症”当妈的都有

02-24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一种“病症”当妈的都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需要规矩去为他的行为划定安全的范围,规矩,体现在平日大大小小的事情中。“立规距”仿佛对所有家长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每一对父母都乐此不疲。而孩子天生对规矩有着对立情绪,孩子的叛逆便是“僵化规矩”下的产物……立规矩非常需要把握分寸和技巧。如何平衡规则与情理,如何不僵化规则,如何能照顾孩子的感受都至关重要。【案例】清晨, 6岁的林林在桌前细嚼慢咽地吃着早餐。妈妈在一旁着急了:“林林,抓紧时间扒拉两口饭,我要迟到了。再不快点,你妈妈就被开除了,知道吗?”林林如同没听见一般,貌似根本不在乎妈妈是不是会被开除,依旧我行我素地慢吞吞地“品尝”那碗粥。“你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就能给我添乱子……”妈妈叹气道。晚上下班后,爸爸一回家,妈妈就向爸爸告状。爸爸也加入了妈妈的行列,他斥责林林说:“一点都不懂事,你妈妈工作这么忙,都不知道快一点,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分析以上案例,小编来跟家长们聊一聊给孩子立规矩到须注意什么……

1、 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你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就能给我添乱子……”这话会使林林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 孩子是有想法的,他有可能会想,既然我一直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改不掉的。

2、请给孩子制定明确的标准

妈妈只是告诉林林,“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几分钟?她并没有传达出来,没有给林林一个明确的标准。可以告诉孩子,“再给你5分钟,5分钟之后妈妈就收碗了。”

3、给予适当后果,而非吓唬孩子

妈妈告诉林林,“我要被开除了。”然而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却并没有发生,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孩子还巴不得她待在家里陪伴自己呢,孩子的价值观跟大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有时你觉得很严重的事情他可能一点也不在乎。

4、惩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了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惩罚要及时,才能让孩子理解并记住。

5、对孩子惩罚要切实可行

爸爸的话对林林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早知道不生你!”难道你能把孩子塞回妈妈肚子里去吗?这只会让孩子感受到被遗弃的感觉。

6、自己能解决的事不要扩散

孩子早上吃饭慢这件小事,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成为自己和孩子间的小秘密,有助于孩子改正。她把这件事告诉岩岩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都得靠爸爸。

7、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简单具体,不能笼统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比如“把床铺好”“地面无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柜里”等,而不是笼统的“把房间收拾好”。

8、耐心与和蔼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9、换一种孩子喜欢的方式,讲道理。

你可以把道理融进一个小故事里讲给孩子听,也可以融进一个小游戏里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轻松的接受,为了孩子,请开动脑筋吧!

以上这些“病症”当妈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 但并不是无药可救!若想做到真正让孩子从生动的生活事件中学习规矩,仍需要大部分家长不断的反思与努力……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有一种爱,叫做“妈不想让你成为我这样的人”


有一天和妈在电话里聊我小时候频频遭到“毒打”的经历:数学考到95分要被扇耳光;语文生字写得马虎要被掐大腿内侧;有时候放学后贪玩耽误了写作业,屁股被打得又高又肿,第二天都没办法坐在班里的座椅上。

往昔凄惨的镜头全堆在眼前,我怪里怪气地嘲讽妈:“妈,听过那个笑话吗?世界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还有一种自己不飞,就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电话那一端不语,我咄咄逼人地继续讲,“妈,还记得那年就因为我写字慢,你拿着不锈钢椅子毫不含糊地冲我砸过来吗?”

妈沉默了许久,说:“孩子,妈记得。”

几天后接到妈的电话,我正在上班,背景音响吵得厉害,我心不在焉地让她快点讲。

妈说:“就给我两分钟,刚从报纸上读到一段话,说得挺好,我记性不好要赶快说给你听,咳咳,‘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人说得有道理,妈嘴笨说不出这样的话,但是孩子啊,你原谅妈妈吧,当年打你的时候,我心里认的也是这个理,妈只不过不想让你成为我这样的人。”

妈是什么样的人呢?

妈是六零后出生的那一代,成长于“文化大革命”的末期,贫穷是整个社会共有的症候,物质上吃定量供应的二米饭和窝窝头,精神上只有小人书和黑白的革命教育片。

妈是家中的老二,是最肯吃苦的帮手,冬天在雪地里捡煤球捡到手生冻疮,夏天编草鞋草绳搓出一手老茧。高中还没毕业,就迫不得已辍了学,藏起荒唐的飞行梦想,在餐馆做起早贪黑的服务员,每个月工资三十七,其中的大部分要用来补贴家用,剩下的零零散散,小心翼翼地折在方巾里,攒够了就给自己买一盒友谊雪花膏。

后来妈结识了爸,两个人一样的穷,恋爱时的活动只有轧马路,最隆重的约会是去看了一场《罗马假日》。两年后有家境较好的男职工向妈示好,妈却毅然决然地嫁给爸。23岁生下我时,她自己还是半个孩子,一边按着育儿书的步骤养育我,一边投身于家庭主妇的柴米油盐里。从此她的喜怒哀乐,全部和我有关联。

从我5岁开始,妈就对我进行棍棒教育,坚信“毒打出才子”,因此我的童年结束得特别早,没看过太多的《大风车》和《小龙人》,放学后吃过晚饭就规规矩矩坐在小方桌前写妈买的练习册。

那个时候,妈是多么苛刻,戒尺就放在身旁,眼睛紧盯着我的答案,那嘴角一牵一扯、手掌抬起放下之间,都是我的恐惧。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不是因为争气,是因为害怕,害怕拿着月考的试卷回到家里,妈的脾气鞭炮一般炸响,一手擒住我,一手鸡毛掸子打过来,爸在鬼哭狼嚎的气氛中叹气,什么都做不了。

可是妈并不满意,她觉得女孩子除了成绩好,还该说英文,要懂音乐,言谈举止中要有点气质和才情。

于是我的周六开始被字母装满,十几岁的我背着重重的书包,独自走四公里的路,穿过一个拥挤的市场,经过邮局、银行、报刊亭,走过下棋的老头儿们和树阴下聊天的老太太们,稀里糊涂地坐在教室里听一个半小时的英文课。

我的周日从此被音符占据,妈骑自行车送我去学琴,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我,幽怨地背着琵琶,双手牢牢把住车座的两端,却连妈的后背都不愿亲近一下。

很不幸的是,我没有在其中的任何一件事上显示出过人的才能,我听不懂英文的单复数,也看不懂音乐的五线谱。在我有限的脑容量里,字母撕扯着五线谱,音符钻进字母表,两者暴力地交融发出恐怖的噪音。

于是我的青春期里,又多了这样的景象:英文书被撕烂,琵琶扔在一旁,气急败坏的妈,抡圆了胳膊,一下又一下地打在我自觉地撅起的屁股上。我的身上太痛,眼泪太多,常常看不清窗外的晚霞。

除此之外,妈也限制我的交友自由,她只许我和天天向上的四眼小孩做朋友,又完全掐灭了我情窦初开的小火苗。在唯一有男孩子向我告白的夏天,那张被我藏在书包深处的小纸条,被妈粗暴地搜出来摊在桌面上,不分青红皂白地痛骂,完全不顾把头埋在胸口的我那16岁薄薄的脸皮和深深的自尊……

我想很多时候,我都是恨妈的。在我18岁的日记里,写下过这样灰暗的话:“一个本应该懂得爱的年纪,为什么我却先学会了恨呢……”我恨她逼我成为第一名,恨她强迫我学不喜欢的东西,恨她践踏我的自尊,恨她粗暴的脾气,也恨她的鸡毛掸子和扫把,恨她没收我全部的自由,给我一个苛刻的人生,却从未对自己有过任何的要求。

在我的记忆里,妈从未有过一份长久的工作,是典型的家庭妇女代表。一张脸灰突突,从不用化妆品;衣服是夜市里淘来的大妈款,任腰间赘肉暴露得坦荡荡,也不肯费心藏一下。她没有爱好,没有朋友,没有文化,也没有梦想,每天伴随她的,只有电视、记账本和安眠药。

在我的心里,妈对家庭的贡献不大,只是一个吃的符号。她代表早晨六点半的豆浆油条,晚上七点钟的红烧带鱼和苦苣皮蛋花生米,深夜里的海鲜泡面和拌黄瓜,休息日里的酸奶杏仁巧克力和南果梨。

妈整天混迹于菜市场的热闹里,操着尖利的嗓门,不顾形象地和小贩激烈地讨价还价。多少次我跟在她的身后,刻意地保持相当的距离,闷闷不乐地想,为什么我的妈妈,不能像别的妈妈那样,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烫时髦的大波浪,擦口红抹白粉,穿红色的修身毛衣、紧身牛仔裤,脚踩着细细的高跟鞋夹着公文包去上班,走过时带有一股令人回味的淡淡香水味?所以,在整个青春期里,我一边害怕妈一边嫌弃妈,像是一株不甘被埋没的植物,很叛逆也很用力地,向着妈的反面,拼命拼命地生长,我才不要成为她那样的人。

后来,我果真没有成为妈那样的人。

我知书达理、低调含蓄,凡事思考比行动在先,做事靠大脑,讲话靠理智。我十指不沾阳春水,嫌弃菜市场的肮脏与喧嚣,不屑懂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每天早上在健身房度过,晚上看新闻写博客。有一票喝咖啡谈人生的朋友,也有一个人独处的好时光。我读得懂卡勒德·胡赛尼和米兰·昆德拉,看得懂希区柯克和伍迪·艾伦,分得清《欢乐颂》和《蓝色多瑙河》,游走过尼亚加拉瀑布和纽约博物馆,知道霍金只有三个手指头能动,赫本和派克最后没有在一起,当年刺杀肯尼迪的也许不是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我任由自我膨胀到极点,自大地把自己当作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摊开光鲜亮丽的那一面,赌气一般展示给妈看。可是,妈却不那么在意了,她仿佛一夜之间就老了,老到皱纹爬满眼角,老到头发半白,老到再也没力气打我。

妈收起鸡毛掸子和扫把,不再逼我成为第一名,也不再把我的优秀满世界地炫耀给人看。她变得温柔慈祥,竟然有些不像她,当我把第一本书的著作权炫耀着拿给她看时,她甚至只是淡淡地说:“你喜欢的事,就去坚持吧。”

可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忘掉童年和青春期时的不愉快。我仍然习惯把自己时不时的敏感和自卑归罪给妈,我会残忍地拿“孩子遭毒打跳楼”“青春期少女离家出走”“花季少女自残”的新闻给妈看,妈总是一副抱歉的表情,拿着报纸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自责,叹气,沉默。每当这时,我的心里会有一丝邪恶的快感。

可我还是不懂,当年的妈,为什么会忍心对我那么苛刻呢?

我最终在心底原谅妈,不是因为时间的问题,而是搬家时从一堆旧相册里发现一本陈年日记。这本纸张发黄的日记本,零零碎碎地记满了大概妈三十几岁时每天所要面对的家庭琐事:今天家里买到了便宜的菜,明天孩子又要交补习班的钱,晚上打了孩子心情很难过,听说三楼的婷婷不念高中去深圳了,最近睡眠不好安眠药剂量又加了一倍……

日记本的最后一页,仿佛被泪渍浸润过的凸凹不平的纸张,矮胖松垮的字迹,在眼前一一展现:“夜深了,他还没有回家,作为一个女人,我的心在滴血……”就在那一刻,妈十几年前的生活,和我现如下的成人世界,仿若产生了一种共鸣,我开始能够体会也仿佛能够看到,从23岁开始,这个在贫穷中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女人,沉溺在一种多么沉重的辛苦里。

她要独自面对拮据的生活和并不幸福的婚姻,在那么寂寞的时光里以泪洗面。可是她却从未想过逃离,而是擦干眼泪,转过头来依旧要保证孩子六点半的营养早餐、丈夫加班后的夜宵、干净的地板和透亮的窗户、银行卡缓缓上升的盈余……

妈那一代的女人,对于家庭比我们更有信念,牺牲是她们的一种本能。妈在生活里无限地看轻自己,那样地逆来顺受,而唯一的反抗是,不惜一切代价要让女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她不愿看到她的下一代,因为没有知识和梦想,困束于家门口的菜市场,和她一样迫于生活的压力,为一份菜价和小贩斤斤计较。她相信外面有她不曾感受过的美好,她希望她的女儿,有能力去更广阔的世界看一看。

那是让我多么难过的一个夜晚,摊开的日记,仿佛一扇穿越时光的窗,让我看到另一端日子里的艰难。晚风凉凉的,泪眼婆娑的我,欠了妈一个时代的温情。

我想,有一个故事,我忘了讲给妈听。

这个世界上,其实还有第四种笨鸟。它们生蛋后就收起一双翅膀,不辞辛劳地筑更坚实的巢穴,觅更多的虫子,在老鹰的盘旋下把幼鸟护在身后,一心一意地哺育它。等到幼鸟的羽毛长成,它就带它去飞行,任它翅膀扑棱,摔倒爬起,满身伤痕,直到可以放心地看着它在天空长久地飞行。终于有一天小鸟迫不及待地要离开温暖的巢穴,于是做妈妈的,看着那个曾经幼小的雏鸟飞向广袤的天空,最终变成一个模糊的小黑点,伸着脖子仰望的它是多么的骄傲与幸福,骄傲幸福到都忘了自己,它们早已听觉减弱,羽毛脱落,永久地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妈妈啊妈妈,这真的是世界上最笨最笨的一种鸟。

当妈妈是一种选择,别谈牺牲


这篇文章,每个妈妈看了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有讨论,是客观的,有讨伐,那是必须存在的。讨伐老公,讨伐婆婆,讨伐中国传统,讨伐女人在生养孩子这件事上的被动和无奈。

“咱们女人在生孩子这事儿上有选择吗?我怎么没看到?女人只能选择什么时候生,不能选择到底生不生!”

既然已经生了孩子,做了母亲,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都是一种事实性的选择了。当妈是一个技术工种,它不但要求你像老妈子一样勤劳踏实地伺候屎尿屁,吃喝拉,更要求你时刻准备准备变身英汉辞典大百科,熟练掌握英语ABC和十万个为什么(好分裂地说)。关键这个工种它根本没有工资和休假,不能卸任和辞职,一辈子被拴牢,一辈子去操劳,最后连个“优秀职工”“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都捞不着!

当妈,是有委屈的。

这种委屈夹着付出,蘸着牺牲,生生到最后,酝酿出一种甜来。做母亲是你我的选择,我们喜欢这个角色给予的所有体验,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咸的。我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尽责。

前些天看电视中一个亲子类节目,孕妈妈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子宫疾病,很难怀孕,而且怀孕之后要冒着生命危险接受手术才能保胎,最终孩子只有七个月就剖腹生出来,妈妈才得以脱离危险。整个节目荡气回肠的烘托母爱,最后,当播出宝宝顺利降生之后,主持人感动的说,等孩子长大,一定要把妈妈怀孕生产超过常人几倍的辛苦的过程告诉他,让他知道多么不容易,以后好好孝顺妈妈。片中的老公也频频点头,说为了这个孩子,全家付出了很多,一定要给他讲这个故事。而那个妈妈,抱着孩子泣不成声地说,这就是她的一切。

镜头外面的我,倒吸一口凉气,杞人忧天的为这个孩子操心。这个只会闭着眼睛大哭的小家伙还不知道,一家子大人们,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大笔感情债,等着他懂事之后要去背。

在他上幼儿园淘气的时候,在他不想上课外班的时候,在他选择大学的专业和家长意见不符的时候,在他挑的女朋友不合妈妈心意的时候……妈妈的辛苦和眼泪,会不会成为苦情戏里面的筹码呢?孩子孝顺妈妈,天经地义。但是如果是因为“妈妈生孩子,额外付出了异于常人的辛苦,所以孩子要格外地孝顺妈妈”,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不应该是一种交换。

如果这件事的难度,超过常人几倍,妈妈都选择要去做,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通常是因为,做这件事的迫切程度非常大。通常我们会对什么事情非常迫切呢?——能满足我们需求的事。也就是说,做这件事能给妈妈带来的幸福感,非常大。

每个妈妈选择生孩子的原因,都不一样。有人生孩子,是为了圆满自己的人生经历。因为觉得人活一世,各种身份,感受,都体验一下才值回票价。身为女人,有这个功能而不使用岂不是亏掉了。那孩子就满足了我们经历丰富人生的需要。

有人生孩子,是为了创造一个生命带来的成就感。无中生有的创造一个生命,这绝对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事情,如同上帝造人。那孩子就给我们带来了这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有人生孩子,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基因和血脉。当我们撒手离去,想到我们的骨血不断的在这个世界上绵延传承,仿佛自己也没有真的离开。那孩子就帮我们实现了在这个世界上的永生。

有人生孩子,是因为生活太无聊。到了这个年纪仿佛没有什么更有趣的事情能打发时间了。那孩子就帮你找到人生的价值。

有人生孩子,是为了留住老公的心。有一个凝结两个人血脉的生命存在,也许老公就算是为了孩子,也能多在家呆几天吧。那孩子就满足了我们对于家庭和睦的需要(至于效果么,不是孩子要负责的)。

有人生孩子,什么都没想,是因为长辈要她生。妈妈婆婆爸爸公公,天天碎碎念仿佛无后为大不如生一个给他们也算尽职尽责。那孩子就满足了孝顺的内心需求。

有人生孩子,只是不想没理由的扼杀一条生命。虽然现在并非最合适的时机,但是如果就这样放弃内心不会原谅自己。那孩子就成就了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愿望。

同理,生不生二胎,也是我们自己做的选择。你当然是为了让孩子多一个手足,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支持。对妈妈来说,给孩子多一个亲人,我们会更加认可自己,是一个称职的妈妈。甚至在很久以后,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心里会更踏实,了无牵挂。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生二胎”是为了增加我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仿佛也不算过分。

总之,我们生孩子,是因为我们想生孩子,而不是因为孩子想让我们生他。所以我们生孩子,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们选择生一个孩子,来满足我们期待的需要。而他如我们所愿的做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的确需要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但是所有的代价,都是我们想要这个孩子的必经之路,是买一赠一,童叟无欺的。这个单,该由我们自己来买,不是么?两害相权取其轻。

如果做一件事情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大到超出这件事成功实现给你带来的好处,通常,我们会选择放弃吧?

如果我们承受这个代价,是因为我们太想实现这个结果。好吧,如果你看到现在居然都还没有去点右上角的那个叉叉,那真是个宽容的人。作为一个母亲,否认母亲的牺牲,这个说法的确是很颠覆。如果继续读下去,你会很欣慰的看到,我这么说,真的是为了你好。

提到“牺牲”,你会想到什么?奋不顾身为国捐躯忍辱负重恬退隐忍委曲求全为他人作嫁衣裳?内心的感觉呢?委屈,挫败,不甘心,不被尊重,没有自我。

提到“选择”呢?当家作主游刃有余个人意志主动自由自主权机会多多。内心的感觉是主动的,掌控的,有决定权的,满足自我的。当我们把一件事,不再看成是自己的“牺牲”,而看成自己的“选择”的时候,也许你少了一些机会扮怨妇去哭诉委屈,但是收获的,是更加充实有力的内心。

如果我们生孩子,不是为了妈妈、婆婆、老公、孩子,而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做出的一个选择,那么面对孩子带来的所有挑战的时候,我们仿佛更加能够坦然接受,因为我们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已。这是我们自己选的生活方式,不是么?不仅仅是生孩子,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选择。

一个朋友跟我抱怨,她生了孩子之后凡事亲历亲为,眼看就升职的工作也辞掉了。白骨精变成家庭妇女,落差很大。我问她为什么不重回职场,她说把孩子交给保姆不放心,班也上不好。

显然,在亲自带孩子和职场成就感之间,她选择了让自己内心更舒服的一条路。

一个朋友说,每周休息日都要带孩子去上亲子班,去公园,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觉得要发疯了。我问她为啥不能每周留一天时间给自己,她说本来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就不多,一到周末,赶快带着孩子多出去玩玩。

所以,相对于享受自己的放松时光,她更在意孩子得到的陪伴时间。至少这个选择,满足了她想“做一个好妈妈”的内心需求。而为了孩子没有和出轨老公离婚的闺蜜,觉得自己几年来“忍辱负重”的生活是对孩子巨大的牺牲,其实也不过是她自己做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选择。在她看来,如果离婚,自己面对孩子时候的内疚感,胜过了离婚之后的轻松。

事实上,所有的“牺牲”,不过是“选择”。

当我们把这些“牺牲”视为“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翻身做主的感觉。原来所有我们迫于“没有办法和不得不”做的事,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那么,我们的人生,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来做主人。自己做主人,当然就要自己打扫房间。自己做了选择,也难免自己承受那些副作用。所以,我们其实不是在为别人打工,不是屈从于别人的意志在生活,而是我们自己的,这样想,是不是舒服了一些?

有人说,这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无论是谁的选择,自己遭受的痛苦是真的。反正现在自己过的日子,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你可能就要扪心自问,现在的你,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究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什么需求,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你究竟是出于对什么的恐惧,没有勇敢的说出自己真正的需求?

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就有机会再次做出选择。永远有选择的机会,无论怎么选,总是能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这么想来,这仿佛是人生中最乐观的一件事了。

有一种爱叫着放手


有一种爱叫着放手

———教育感悟之六

母鸡张开翅膀,把小鸡庇护在羽翼之下;

雄鹰放开双手,把幼鹰推下了万丈深渊;

小鸡长大了,只会在草垛间抓刨扑腾;

幼鹰长大了,飞向了广袤无垠的苍穹;

母鸡爱自己的孩子吗?

雄鹰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用我告诉你,你一定知道答案是什么。

同样是爱,换来的却是不同的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看你敢不敢放手,会不会放手了。

放手,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它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几年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孩子就像是我们亲手制作的一只美丽的风筝,我们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欣喜不已。我们几乎都忘记了,风筝的使命是飞翔,风筝的理想在蓝天。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手中的风筝舍不得放飞,生怕它被风吹走,被雨淋湿。

只可惜,我们这样做风筝自己却未必领情。

它极力想挣脱我们的束缚飞向湛蓝的天空。

我们尽力地扯着绳子不肯松手。

这不正像一个故事中所讲的那样吗?

美国有一对夫妇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菩提树。为了让它免受院子里孩子们的伤害,他们便在菩提树的周围上了一层铁丝网。几年之后,菩提树长得十分粗壮,绿荫遍地,枝繁叶茂。就是这样一棵茂密的树,在第二年夏天却悄悄地离开了大家。夫妇百思不得其解。在精心观察后,他们发现竟是铁丝把那粗壮的大树活活勒死了。

其实,如果那对夫妇懂得放手的话,我想菩提树会活得更加精彩。家长生怕孩子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恨不得把他们放在真空瓶中,一旦有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因素,就马上扼杀掉。可是孩子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真正地爱他们,就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去经历生活的风霜雨雪,去尝试人生的酸甜苦辣,去体会世间的生老病死。

这样,他们的阅历才会丰富,他们的生活才会精彩,他们的人生才可能有滋有味。

放手吧!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

只有你早早现在放手,你才会在离开世界时放心。

为了我们死能瞑目,请及时放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上周5-6岁的孩子学《倍数》,这是属于数概念模块的一节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动手画宝石的倍数,当我把标题读完,刚把操作卡发给孩子的时候,有一个班的家长一窝蜂的 拥到了孩子跟前,除了一个小女孩的家长。他们很耐心地问着孩子:“这个地方画几倍你知道吗?”“画钻石多麻烦啊,画圆圈多省事儿啊?”“别画那么大,待会 就画不下了。”“别看别人的,看自己的。”……瞬时间整个教室被类似于这样的声音覆盖了。

我在这中间说了几句话,也都没有盖过这么多家长的声音。

等所有的家长都满意的看着自己孩子完成操作卡后,我问了这样一句话:哪个小朋友在做题的时候爸爸妈妈没有来帮忙的请举手,那个小女孩举起了手。

我说:“请你举起你的操作卡给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们看一看。你为什么在第一排画2倍的时候画钻石,在画3倍的时候用圆圈呢?”

她说:“画钻石太麻烦了,我在后面就画圆圈了。”

我说:“每三个为什么用一条线隔开呢?”

她说:“用线隔开我就能看出自己画的1倍、2倍、3倍就不会画错。”

我说:“请把掌声送给她和她的妈妈。”

每 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都希望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搬走所有的绊脚石,可是我们能跟孩子一辈子吗?就拿最近的幼升小考试来说,您再着急您能跟着 进考场吗?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会,不要认为孩子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当我们不在孩子身边提醒的时候,孩子也会自我思考和验证的,当我们管的太多,管成习 惯的时候,或许孩子就真的失去了自我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当我们尝试着去放开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

家长讨论

幸福像花儿一样1:记得以前上杨老师的课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旁边都坐着一个家长,有时候老师问一个问题,家长赶紧就告诉孩子怎么做,我曾就这个问题提过意见,可没人理我。那时候的我就想这个小女孩的妈妈一样跟别的家长格格不入。

乌拉宝:老师说得真好!为了让孩子尽快按家长的意愿做,总是不自觉地包办了很多。旁观者清,没有老师的提醒,家长自己其实意识不到的。

我是小蛾子:反省自身,确实有这种问题。儿子在上剑桥,在班里最小。也总是担心他不能及时的理解,所以总会不自觉的去看。不敢放手,是担心过多的挫折影响他的信心和兴趣。不放手呢,又担心养成依赖心理。真是两难。

easydoit01:学 习。有次孩子幼儿园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坐在一个老师和小朋友公认的很调皮的小男孩的身边,整个过程,那小孩的妈妈一直在下面说:“你知道怎么做吗?”“应 该这样。。。”而老师的要求小孩子是一点也没听见的,估计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后来想想,难怪这样的孩子专注力差。

有一种教子方法叫渗透


有种学习方法叫渗透,我最先知道这种方法是听杨振宁博士在回国讲学中提到的,当时,感触很深。我想,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育儿上。由于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我对儿子的教育很少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总是因时因地制宜。

儿子的好奇心很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我就尽力给他一个浅显易懂的解释。有一次,一只小狗受了伤,趴在路边舔着伤口。儿子充满同情地问:“妈妈这只小狗怎么了?”“这只小狗不小心摔伤了,它很勇敢,自己处理伤口。”宝宝好像受了很大的鼓舞,显得比较兴奋。孩子现在三岁多了,我从没有坐下来教他识字。带他出去玩时,看到路边停着车子的车牌号,或者广告牌上的电话号码,我有意识地停下来看一看,刚开始儿子会问我“妈妈你在看什么?”现在他会主动地指着数字让我读,我时常故意读错,他还知道纠正。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有识的父母不如有趣的父母,有趣的父母能让孩子自由发展。为了避免犯有点“识”的错误,我们很少对孩子进行枯燥的说教。我和孩子爸爸基本上保持每天晚上在家能看一会书,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学习的气氛。儿子小时候不愿意同熟人打招呼。发现他这点后,每次遇到熟人我都以孩子的口气同别人打招呼,“慢慢地,他就能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了。偶尔让儿子帮个忙,我也忘不了说声“谢谢”,这是对他帮助别人的鼓励。

育儿心得: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育儿心得: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流行音乐中,有一首歌曲叫做《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暑假的一天,在那个熙熙攘攘、人潮如织的东纵大道的十字路口上发生过的一件事,让我深深懂得还有另一种爱同样也叫做放手。

虽然是三四年前的事了,但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时我女儿才四岁,我牵着她的小手穿梭于沃尔玛、采怡百货等逛街热点,我们手牵着手,如影随形,生怕一放手,她就会消失似的。那天骄阳似火,天气非常炎热,从彩怡百货出来,我牵着女儿的右手直冒汗,站在十字路口的安全岛上等待绿灯的时间显得特别漫长。突然,我的脑海冒出了一个想法:让女儿自己过马路。开始时,女儿显得有点犹豫不决,因为长期以来,都是我牵着她的手过马路,只是我太多虑,生怕女儿独自过马路,会出了什么乱子。

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女儿终于同意了自己去过马路。我静静地站在安全岛上,眼睁睁地看着女儿一小步一小步在离我而去,心里却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看着她小小的身躯渐渐地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时,心想:一切顺利,每人按照信号灯行事,那还不简单吗?正在这时候,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摩托车的发动机的声音,只见一辆红色的男装摩托车正高速向过马路的人飞驰而来!糟了,有人闯红灯!我的女儿!我想冲出去,但已经来不及了,我的心头不禁涌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女儿这么小,懂得应对这突发的事件吗?可是我平时只跟她说“红灯停、绿灯行”,而从来没跟她说过,有的人会闯红灯......我的心像一团火,热热地燃烧着。我责怪自己,怎么偏要选择今天来训练女儿独自过马路呢?.....正在摩托车疾驰而过的一刹那,只见女儿小小的身躯急促地停住,并敏捷地退了两步,摩托车与女儿擦身而过。我冲上去,紧紧地抱住女儿,生怕她又会遇上什么意外,又会有会么损伤,但女儿用力把手一甩,:“妈妈,放手吧!我能自己过马路!”

我笑了,我发现女儿又长大了许多,而让促进她成长的是一种爱,那种爱也叫“放手”。

这件事让我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许多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的弱小,不容易发现孩子的成长中不断掌握本领,经常把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的,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使孩子渐渐失去自我,缺乏自信,胆小懦弱。其实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表扬和激励,让孩子大胆尝试,掌握生活技能,锻炼孩子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的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在亲人鼓励声中健康成长吧!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无言的爱!

xx现在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有些事不再需要我再三的强调,但是有时候我这唠叨的毛病总是改不掉,在和xx对话中通过她强烈的表达语气透露给我的信息是: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帮她做得太多了,她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挑战欲、探索权,不过现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也不迟,尽管曾经错过了些给与她建立自信的机会。

上个周末,带xx去了广东大峡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下到谷底玩了水,xx冻得不行,还是想玩,后来强制拉上岸的;再从谷底爬上山顶,途中台阶陡峭,多次要求xx休息一下,可她还是蹭蹭的往上爬,回家的时候在车上睡了一觉啥事也没有,我腿酸痛得不行,这时xx在旁边说了一句话:妈妈,以后爬山的时候不要总叫我休息,我又不累。是啊,其实玩水也好,爬山也罢,不能把自己的担心和关爱强加给孩子进而剥夺xx的权利,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享受着那种探险和攀爬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有种叫自信的东西慢慢在壮大,而我却在抹杀这份自信和快乐,还好在家里,xx叠被子、扫地、洗碗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非支持,一方面可以煅炼她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她爱劳动的好习惯,虽然有时候被子叠得不够整齐、地有时候扫得不尽人意,但我觉得她能动手去做并最终坚持下去就好,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那么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这种好的素养会一直伴随着她。

放手后,可能会有各种担心,其间也会犯错、走弯路,但只有让孩子体验过后才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她们在当中收获挫折、自信、快乐,为以后的学习、人生垫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处处帮孩子包办,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地去信任她,你会发现放手远比包办、唠叨的方法更管用,因为放手原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一种爱!

育儿观念:有一种教育叫“尊重”


记得林语堂有这样一句话,“人家生我们,我们生人家”。这句话是一种可怕的哲学,或者就是一个自然描述,在我都不重要。我只是越来越清楚,“人家与我”的不同。

当我的宝贝女儿第一声啼哭响起时,我心中无比感慨。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自我,一个人家,在我的生活中存在了,而同时,我也参与她的生活。

她哭了,她笑了,我每分每秒都关注,但每分每秒好像都不能把握,有点挫败感。记得有一次,她哭了,哭很久都不停,我们用尽各种方法,甚至抓狂。邻居提醒,是不是她不想穿袜子啊。果真,帮她把袜子脱掉,她不哭了。

原来,她是独立的,她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判断。于是,从很小开始,我们以她的感觉去应付她的生活。比如说吃饭,她不想吃了,我们绝不勉强;比如说穿衣服,我提供方案,她负责决定;她可以邀请小朋友到家玩,也可以拒绝小朋友到家玩。

当然,我们会告诉她,要担当,为自己的决定担当。如冬天,我们给她买了大衣,她不想穿,OK,我同意她不穿,但不能说冷,同时准备好承担“感冒”的风险。她拒绝小朋友来家玩可以,但必须面对被小朋友“拒绝”的尴尬。

这些在她看来,是她的“自由”。所以,她经常说的一句话,“这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强迫我”。同样的,我们会回答她的一句话也是,“这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强迫我”。

进而,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当大家都有观点时,需要少数服从多数。故我家解决矛盾的最有效方法是表决。

我们不会刻意限制宝贝的一些活动,比如看电视。我们告诉她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所以每天她可以看半个小时电视(周末长些),而白天绝对不看电视,她都能做到“到时间就关电视”,如果有天她想再看一段,她要和我打招呼,一般我都会同意。

我告诉她,一回来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就可以自由地玩,否则玩也玩不痛快,因为作业是小朋友对老师的承诺,一定要完成的。她一直坚持这一习惯。

去超市买东西时,她有权选择一样礼物,除非特别贵重,我会告诉理由,让她重新选择。在家里,她的玩具她做主,没有人可以不经过她的同意动她的玩具。

大人也会犯错,一定要道歉;大人要说话算话,否则宝贝也可以骗大人。宝贝犯错时,一定要亲口说出错在哪里,大声道歉,否则绝不原谅。大人也一样。

我们不知道,宝贝长大了,会从事什么职业,是否优秀。我们只想说,宝贝能健康,能快乐,能“尊重”。

有一种教育叫“尊重”。

告诉孩子,有一种教养,叫“不占便宜”


教养,也许是我们所倡导的育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什么是教养?也许很艰深,因为它可能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并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也许很简单,因为它可能只需要家长朋友在一些小事情上的身体力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个“小事情”,“不占便宜”的教养。

有一次坐高铁,身上带了点小饼干,正吃着,发现过道上一个小妹妹盯着我手里的饼干,一脸渴望。被她的样子逗乐了,随手拿了一包说:“小妹妹,拿去吃吧。”

本来她已经向我伸手,最后反而又缩了回去,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然后说:“妈妈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哥哥我不要了。”

这么小的姑娘都知道占人便宜不对,我想这便是教养吧。

还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也知道:关于父亲用三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不占便宜的意义。

第一次: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

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

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

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

“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最后一遍。

“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

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爸爸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儿子一脸无奈。

第二次: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

“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

“不后悔?”父亲问。

“不后悔!”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面还有一个蛋。

父亲指着蛋说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

第三次:

又过了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

“那我不客气了。”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地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

儿子意外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蛋。

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吃亏”的事,实则是帮孩子传送“教养”和“修养”的道理。而这两种人在社会上不会混的很差。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随便占便宜,假如非拿不可,最低限度也会说一声谢谢。

“教养”和“修养”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每个父母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这样的品性和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走的更高更远!

如果孩子有“爱占小便宜”的迹象怎么办?不要着急,我们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方法1:让孩子知道别人如何看待你

爱占小便宜的孩子,总想着自己占便宜的快乐,而很少想自己占了便宜,别人在吃亏,吃亏的人如何看待你?旁观者又如何评价你呢?孩子往往幼稚,不看别人,没有考虑过,谁会和一个天天想占便宜的人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因为占小便宜而孤单,因为孤单而认为身边的人都不好,不喜欢自己,于是更加不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眼里,见便宜就占,热衷于短期利益,恶性循环,逐渐形成爱占小便宜的行为。

作为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人们对占小便宜的人有什么评价,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们。同学或者朋友在一起,希望得到的是相互帮助、支持和爱护,谁也不喜欢身边有这样的人,于是,大家会疏远你,排斥你,有事情不愿意告诉你,朋友越来越少。与孩子平等交流,用大量实际事例告诉孩子占小便宜不好,说明这种行为既把自己放在了人格低下的位置上,又会使周围的人瞧不起,帮助孩子下决心改正。

注意事项:

当第一次发现孩子占小便宜的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年龄小的孩子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就拿了,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损失,马上明白自己是不对,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家长就要尊重、理解孩子。

很多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报复,或者是开玩笑,也会另有原因,所以家长不要轻易下结论,要了解具体情况后再教育孩子。

方法2:对孩子喜爱的东西,家长要适当满足

小乔的爸爸妈妈不在小乔身边,他的一切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很爱他,在吃上完全满足孩子,但是在玩上却控制很严。很少给他买玩具,尤其上学以后,更是一个玩具都不给买。近来,小乔总是有很多借口向奶奶要钱,奶奶总是给的很少,小乔就拿很少的钱给同学,让同学给他玩具玩。没有钱的时候,他就给同学说好话,总之,得到玩具就是胜利。求同学多了,同学们都笑话小乔,说他爱占小便宜,说他很贱,到处说好话,就为了玩。同学们开始越来越不喜欢他了。

小乔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班主任发现了问题,及时和小乔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并把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讲解给他听,还批评了孤立他的同学,以后,小乔知道,需要什么可以向家长要,不必低声下气地去求人。

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基本的、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转移成不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或者关注,如果这种愿望无法实现时,有的孩子就会通过打架、拿别人的东西来得到一种情感宣泄,达到心理满足;这种心理的满足反过来又强化了孩子打架、拿别人东西行为。

注意事项:

家长有时间应该多和孩子接触,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有什么物质要求,合理的,经济条件又允许,在同学中不特殊的,家长就尽量满足,不能满足,要跟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明白为什么。

家长要严正声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别人的东西就是再喜欢也不能拿。如果自己特别喜欢可以和家长商量,看家长能否满足你;如果想借用别人的东西怕别人不给,也可以回家来与家长商量,看看家长是不是可以借到,或者给买一个。

教育孩子明白:家长才是你最好的帮助者,有事情求助家长是最方便,最应该的。有家长的帮助,就会不沾别人的小便宜了。

方法3:警惕孩子的占有欲

爱占小便宜的人,不能克制自己原占有欲望,不计后果,任性而为。对此家长不能视而不见、不理不睬,更不能迁就他们。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家的条件很好,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有,根本不相信孩子会出现爱占小便宜的行为,认为一般爱占小便宜的孩子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这些家长的想法是错误的。往往越是这样的家庭,越容易产生比清苦家庭孩子更强烈的占有欲望。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们不可以用家庭经济条件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们出现占小便宜的行为时,一定要分析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如过分贪婪,如自己需要,如习惯占有等等,都要适当的施加压力,使孩子受到震动和教育。否则,一旦孩子尝到了甜头,后果将很不好。有些孩子,要进行心理调试,必要的时候需要找心理老师或者家庭教育专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帮助。

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要出语讽刺、挖苦,更不要打骂孩子,如果孩子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家长和老师也不要揭孩子的旧伤疤。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孩子的思想根源,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错误,轻装前进。

一方面,无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还是“吃亏是福”,虽然有些功利色彩,但我们中国的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占便宜”是万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不去占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便宜,已经成为了个人基本的道德素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

所以,“不占便宜”的道理,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养必修课。

喜欢《有一种“病症”当妈的都有》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