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精力过剩 妈妈可以这样做

02-26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宝宝精力过剩 妈妈可以这样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因为太过调皮,被父母或老师认为是“朽木不可雕”,认为是“差生”。专家指出,对精力过剩的孩子要因势利导,而不可任其自然发展。您家的孩子精力过剩吗?

一、宝宝精力过剩与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宝宝的精力过剩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他们体内一种内分泌腺素——肾上腺素的成分明显高于普通孩子。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宝宝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为“不听话”或“不规矩”。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宝宝还常会处于一种类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

所以,面对精力过剩的宝宝,妈妈千万不要轻易用“调皮”“讨人厌”之类评语给宝宝贴上许多负面的“评价标签”。妈妈应该更理解他,帮助他,引导他把充沛的精力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排遣。

二、发现宝宝精力过剩,妈妈可以这样做

*适当加大他的运动量:让你那精力过剩的宝宝多运动。这既可促进他的身体健康,也可帮助他消耗过剩的精力,获得机体的舒畅感与心理平衡。

*给他一些“障碍”: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爸爸妈妈或老师可以让他们参与比同龄人更需要体力、智慧的活动和游戏,或向他提出较难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他的精力得到良好的发泄渠道,又可以让他避免盲目自大。

*鼓励他与大孩子为伴:如果宝宝精力过剩,让他与比他大两三岁的大孩子为伴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样可更好地满足他的求知欲,相对大强度的活动也可让他得到体力的宣泄。

*保护他的“独立性”:精力过剩的宝宝往往较早熟,让他早些体会“独立性”也很重要,否则过多的干涉与限制特别容易激发精力过剩宝宝的反抗。

*扩大他的视野:经常带他去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等地方,让他过剩的精力有足够的渠道发泄,又可培养他健康的爱好,使得他的心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任由过盛的精力支配着盲目发泄,从而导致宝宝性格粗鲁、内心粗糙。

*和他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如果你的宝宝常处于精力过剩的状态中,你更应注重和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理解他的优点与弱点,在他烦忧时更好地帮助他。这样可以帮助他大大减轻心理压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这样做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

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先从生活中的小事儿做起,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做家务,做手工等。

首先,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做法动手能力并不是我能做,而是我要做,这是一种内驱力。

饿了看到可吃的东西就会拿来吃下,这是最底层的内驱力。明知困难,还能本着挑战的心态去尝试,这是高层的内驱力。父母适当地放手,激励孩子去尝试的同时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这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做法。

接着,每天都让孩子帮你做几件事每天都让孩子帮你做几件事。

此举不只是培养孩子动手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借做事的过程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也促进孩子认同家庭、加强亲子关系,更要注意这类互动中的礼貌语言:“请帮妈妈拿……”、“谢谢”。讲礼貌的习惯应该成为家庭文化、从自己做起、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常态。

再者,让孩子参与家务很有必要。

千万别嫌弃孩子越帮越忙,让孩子帮着一同做家务很有必要。例如洗衣,先谈谈用洗衣机的工作程序,这是工作计划的学习;认识怎么操作洗衣机及用哪些洗衣液;检查每件衣服再放进洗衣机去……,这个流程就是不教而教的实施,孩子学会认真工作,谨慎使用工具也是安全教育。

最后,鼓励以及陪伴孩子做手工。

做手工是提高孩子动手能力的有效办法。做手工是很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必须和游戏结合,孩子才会全情投入。例如折纸,可以发展孩子的推理、逻辑的组织能力,也是手眼协调训练,家长可示范折纸飞机、纸球、纸船等等玩具,孩子玩得兴奋,就会主动学习,不只是促进了亲子关系,也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样做可以轻松改掉孩子的缺点


家长们必须明白,你的眼睛如果盯在孩子的缺点上,你下个世纪也无法改变他。我们必须让孩子自己找到自我价值。孩子对外界毫无兴趣的原因——自我价值极低。自我价值能让孩子感觉“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才让他腰板挺直了。之后,他生出一种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时候,你教他方法,他才有改变的能力。

父母都知道孩子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你把孩子的优点像根嫩芽,逐渐放大,时间一长把优点固着下来,最后,在他的心理系统产生自我价值升高的现象,一个人感觉自我价值升高,之后会产生自我完善的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我们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暗点上,不断地确认,不断地产生一种叫自卑感的东西,这种劣等感,让孩子产生巨大的痛苦,为了活下来,他会拼命地阻抗别人,为自己辩护,找别人的缺点,以获得心理平衡,怕受伤害。在他的精神境界里,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他因为在防护,而这时你和他说什么,越这样说他的自我价值越低。自我完善的欲望,没有这欲望就没有动力,好像没有燃油的汽车,根本无法开动。

我们要真的想让孩子改变缺点,就是先强化优点,强化到他自己也认为他有这些个优点,然后,他自我完善的欲望开始产生,自我价值开始升高,这个孩子才产生我想要改变缺点的欲望。这个时候才可以改变。

我在做咨询时,我所做的第一个是转变他的观念,问他“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自己说完以后,我来一条条破除旧的不正确观念。记忆力不好,不正确;没有理科天赋,不正确;没有文科天赋,不正确……把他错误的自我观念破除。第二个,表达我的欣赏,让他确立自我价值,逐渐使这些孩子感觉:“我真的挺好的!”

让孩子逐渐找到他的自我价值,你才可以指出他的缺点,告诉他:“你必须改变缺点,否则你实现不了你的目标!”他开始想:“好,我要改!”这才可能真的去改变缺点。所以要想让孩子改变的话,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可以。我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一棵树移到本地来,这棵树有很多的树杈,都是不需要的。可是移来以后,我们正常的的方法,先把根埋进地里,浇上水,活了之后,枝叶长出来了,这时你才能把杈削掉,加上漆,如果树根还没有长住,就“卡嚓”一下剪掉枝叶,你没有错,树杈是不需要的!可是把枝杈去掉,引起水分流失,树也死掉了!这就是我们很多家长不断地批评、苛责、埋怨孩子的结果!你说的都对,可是把孩子打击过火了!最后,孩子缺点真的没有了,什么也不想做,不想学习,不想做事……

有很多家长对我说:“我那个孩子,人格绝对没问题,但是他天天也不愿和别人接触,也不想学习,这咋办呢?”

你现在能知道这里面的深层原因了吧,如果一个孩子想要跟你冲撞,想跟你逆反心理,不听话,不断地犯错误……,另一个孩子啥也不想做了。我问一问各位“教练”,你认为哪个孩子是可以塑造的?

我对啥也不想做的孩子,基本上感到无能为力!现实生活中不能离开他的环境,如果他能跟我生活在一起,我可以用一个月,把他重新激励起来,重新燃起生命的热望,否则,一次谈话是不管用的。一个孩子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冲突,他的内心有把火,那是自我价值在燃烧着。还可以做,只不过方向不对,需要调整,校正过来就可以了;啥也不想做的孩子,就像炉子里的火,已经灭了!你需要重新燃起他的自我价值,他现在的状态是长时间输入的错误信息的结果,现在只有家长用更长一点的时间输入正确信息,无条件爱孩子承认他的价值,才可以传达进去。

这样的妈妈,可以富三代


各位宝妈们,你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怎么做的呢?你们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妈妈呢?你们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一位母亲应该有的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故事吧!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去看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些话时,她发现,儿子黯然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上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她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前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听了这话,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她手中的信封上……

愿每个父母都能成为孩子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孩子成长的路上,

我们与您一路相随!

创新教育:妈妈应该这样做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的教育。良好、合理、科学的家庭教育,重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

1.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妈妈往往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妈妈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的独立性、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手表当新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毁掉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这个案例中的母亲之所以看不到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被传统的家教观念限制了自己发现孩子创造力的眼睛。妈妈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需求,不把孩子管成唯唯诺诺的人,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是妈妈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2.经常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再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

3.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

对小学孩子的提问,妈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妈妈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4.培养孩子的兴趣。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回忆道:“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

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引发了造飞机的想象。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的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先妈妈要有创新头脑,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造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5.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永庭的妈妈特别注意培训孩子的思考能力,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对永庭提出许多问题进行启发。如家里买了一条鱼,妈妈会问永庭:“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喝茶的时候,妈妈会问永庭:“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妈妈会问永庭:“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吗?”等等。在妈妈的训练下,永庭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同龄的孩子都要强得多。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小学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种思路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可以防止定向思维的形成。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因此,妈妈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育儿知识:孩子不专注,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做


有位妈妈曾经跟我抱怨说,老师啊,我家宝贝吃饭时做不了三分钟就要玩玩具玩玩具时也一样注意力不会超过两分钟,更别说专注的看一会儿书,甚至是贴完一个故事,当孩子在本应该专注的时候,开小差父母就会责怪孩。此不专注不认真,即使孩子不专注、不全是孩子的错父母的责任甚至更大,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在玩儿的过程中更表现专注力在这一阶段是孩子专注力形成的关键阶段,

据调查显示,孩子是有一定专注力的孩子,四岁时大约为十二分钟,五岁时大约为十五分钟七至十岁能够达到二十分钟。十至十二岁可以达到二十五分钟十二岁以上能够保持在三十分钟以上,当孩子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专注的习惯,但可惜的是,孩子在专注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干扰,而这些干扰大多数来自父母,我们做父母的是否得好好想一下。在孩子玩玩具时是否把五花八门的玩具都摆在孩子面前,而让孩子无从选择在孩子沉浸于搭积木玩模型的时候,是否迫不及待的跑过去帮忙在孩子认真看书的时候,是否时不时的嘘寒问暖,别看这都是些小事情,却会在孩子专注于某事造成干扰,不打扰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很重要。

据调查显示,两岁多左右的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当孩子专注的玩的时候,如果周围的人不去打扰,让他专注而完整的,做完一件事情,随着时间的积累,孩子就会养成持久的注意力,当孩子在观察一只小虫子时,我们不要为了怕他弄脏衣服,而一把把他拉开当孩子在书桌前看书或画画时。提前为孩子的生活需求做好准备,而不是在中途关爱孩子打断孩子的思路,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在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刷手机,在看电视时,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在吃饭时,想着玩具做作业时,想着游戏。上课时,总想着外面的世界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每一个宝爸宝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让我们身上一个小小的坏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给经营好自己给孩子一个优质爸妈,当然了,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平时的训练也必不可少,注意力不集中一。分析是所有孩子的共性,所以也不用太过担心心情,我们不妨平时多训练训练孩子通过和孩子玩游戏带孩子玩的过程中,适当考核来锻炼,提高比如去动物园之后问问他们各个动物的特点等,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孩子充分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使孩子有充沛的精力,从事学习活动有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

当孩子专注于一件安全,且适合孩子的事情时,我们父母就老老实实当一个观众吧,静静的欣赏就好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是否真的了解教育之道呢,面对孩子的日益成长,你是否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别担心我们在这里针对孩子成长各个阶段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帮助家长们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

亲子教育——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聪明的妈妈这样做!


孩子上幼儿园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合群,不爱与其它的小朋友讲话,不爱与其它小朋友一块玩,对于别的小朋友主动问话也不回答......

豆豆在家是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小姑娘,喜欢跳舞、唱歌。可到了幼儿园之后,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闷闷的不爱说话,不去和小朋友玩,总是待在角落里自己玩玩具。这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上幼儿园不合群,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哦,孩子不合群表现类型及原因主要是这三个类型:

孩子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

形成原因:

这样的孩子社交能力较弱,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大多数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不善交际,孩子很少与外界接触或者父母经常制止孩子与其他人接触。

孩子在家很活跃,在幼儿园却沉默

形成原因:

这种孩子在家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而到了幼儿园,老师要面对很多小朋友,孩子得不到关注和表扬,适应不了集体生活,或者感觉自己不如其他人而丧失了自信心,习惯退缩。

孩子爱哭闹、脾气坏,与其他小朋友不合

形成原因:

孩子在家被大人溺爱,要成娇惯蛮横的个性,做事随心所欲,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到幼儿园之后继续随心所欲,导致与其他孩子不和,不受欢迎,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最终成为不合群的孤独者。

聪明的妈妈这样引导

01

观察孩子的同学

放学接孩子时,故意多让孩子在幼儿园玩一会,密切注意一个或几个看起来容易接近,孩子又不反感的小朋友。

02

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回家路上,和孩子轻松地聊一聊那几个小朋友,如“你的班上有没有一个长长头发的小女孩呀?她叫什么名字呀?”在这时体察孩子的需求,看看他究竟是不想社交,还是想社交不知道方法。如果是前者,则需要逐步了解孩子究竟为什么不愿意社交;如果是后者,家长则可以告诉宝贝如何说、如何做。

03

解锁社交新方法

如果孩子愿意社交,但不知道方法,家长可以根据情况每天告诉孩子一个社交的小妙招,比如打招呼,或教孩子一个小游戏、请求一起玩等,慢慢打开孩子的社交圈子。

04

制造社交的环境

家长们可以组成“亲子游小组”,让孩子们在有妈妈的情况下自由玩耍,这样孩子就可以卸下防备,尽情地去和其他宝贝一起玩耍了。等宝贝和其他孩子玩熟了,这些小朋友就成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种子朋友”,这样就会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05

及时与老师沟通

孩子在家中和幼儿园的表现不一致,归根结底是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差异较大造成的。因此,家长需要多和老师沟通宝贝的情况,并尽量营造“家校一致”的规则和环境,这样也有利于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

想让孩子健康上网?除了暴力你还可以这样做!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家长将教育与暴力对等起来,当然,也不乏有家长是因为孩子的屡教不改而变得暴力,我们暂且不管暴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暴力就是暴力,暴力教育的方式真的可以让孩子心服口服的承认错误吗?或许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拿孩子上网这件事儿来说,网瘾少年成为很多家长为难的问题,但是实际上,除了暴力对待,面对孩子无法消除的网瘾,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1、发现孩子有上网倾向时,及时与孩子沟通,约法三章

或许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家长具有一定的威信,可以利用家长的架子让孩子听从于我们,但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正处于叛逆阶段,家长的话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使。这个时候,咱们不妨建立一种平等公正的契约关系,约法三章,约定上网的时间,约定不能上网的情况,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家长既可以用此来规范孩子,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对待。

2、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们网络的正面与负面

不要将网络想象的那么可怕,也不要让孩子觉得网络就一定是坏的。网络之所以可以存在于咱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试想想,网络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多大的便利就知道了!当然网络中也不乏有一些负面的信息,而这些负面信息可能带给孩子的,就是极端的影响。

作为家长而言,需要即时最孩子进行引导,告诉他们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对的,确保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上上网。当然,家长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如爱熊宝一类的APP管理,直接下载到手机中,对孩子浏览的网站进行管理,杜绝孩子受到不良网站的侵害。

3、培养孩子业余兴趣,让他们明白网络不是唯一的选择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会痴迷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的诱惑力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孤独,没有地方打发时间造成的。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好的玩伴让他们只能窝在家里上网。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挖掘他们更多的兴趣爱好和潜能,这样是不是比暴力打骂的效果更好呢?

宝宝第一次,你应该这样做……


第一次独立睡小床

误区1:哭得好可怜,等大些再分床睡吧!

陪睡到1岁就难改了

在宝宝刚出生甚至再大一些的时候,父母都会尝试着让孩子第一次独立睡小床。但是很多人看到孩子哇哇哭闹,看起来似乎很可怜,往往会很“心软”地把孩子搂到身边睡了。几次尝试不成功后,有些家长就会产生侥幸的心理,现在宝宝还太小,等孩子大些的时候再让他自己睡吧。

你应该这样做→

让宝宝从小学会独立生活

孩子在几周大到三个月龄前,此阶段就可以让他一个人睡。在西方,父母此时通常让孩子独居一室,让他从小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家庭如果受居住条件限制,需要与孩子同住一居室,最好是让他独自睡一张小床,而不是与大人一起睡。孩子独自睡要从小开始,而不是到孩子长大后再分床,当孩子与大人同睡已习以为常时,对分开睡就会难以适应。

如果孩子已经较大了,此时分床,或让他独居一室,首先要告诉他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床睡觉,或有自己的房间睡觉;刚开始阶段,要帮助他适应,睡前陪他讲个故事,然后道晚安;如果孩子提出一起睡的要求,您的态度需要坚决,孩子哭闹一下没关系,一般不用多久就会适应。如果孩子小,不妨在他的床上或床头放他喜欢的玩具,他清醒的时候,会自己玩,而不是马上哭着找大人。

第一次捡地上垃圾

误区2:太不卫生了,得赶紧制止!

对小事物有兴趣啦

宝宝第一次捡垃圾往往发生在7-9个月龄,这是因为他到了细节的敏感期,他喜欢观察细小的事物,大人不注意的小东西,他却看到眼里。

家长看到宝宝捡地上的垃圾,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卫生,不能让孩子养成这个“坏习惯”,对孩子往往制止,甚至训斥,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对细节事物的观察与探索能力。

你应该这样做→

换种卫生的小东西让孩子探索

家长的认知与孩子的动机错位了,两个人关注的是不同的方面,对孩子来讲,他不知道什么是垃圾,只是对小事物好奇,想去观察、去探索,到底它是什么样的属性,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犯事”的过程。

如果家长认识到这点,就会理解孩子的动机。您可以把垃圾拿掉,给孩子换种东西让孩子去捡,如撕碎的小纸片或其他小东西,只要是卫生的,让他去探索好了。同时,这个阶段孩子对事物的属性差别特别敏感,所以当您看到孩子开始捡垃圾、关注小事物了,您应当意识到孩子细节学习的敏感期到了,要给他提供事物属性差别的学习机会,如不同的色彩、形状、材质、冷热、光滑粗糙、轻重等物理的差别,这个阶段,世界在孩子眼里开始细化,是他真正理性认知世界的阶段。

第一次提无理要求

误区3:哭闹没面子,只好满足他!

第一次就坚决制止

宝宝一两岁后,会逐渐有自己的小主见,在逛超市时就会小手乱指,啥都想要。

一旦看上了自己兴趣的东西,更是非要不可,不给就撒开了哭。家长一般不忍心看宝宝哭闹,坚持不了一会,就会妥协让步。

当同样的情形再发生时,家长往往会意识到上次做法不对,这次要坚持原则了,可是当孩子哭闹得比上一次更厉害后,家长又常常因为心软再一次妥协了。

你应该这样做→

全家行动一致冷处理

经历了这样一次又一次从被拒绝到最终得到满足的过程,家长就会在无形中助长和负面强化了孩子用哭闹解决问题的行为,最终造成了宝宝的任性性格,一没满足要求就哭闹。

所以,家长在第一次时就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制止。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不理睬他,而且全家行动一致。具体的做法是:由一个家长先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严厉的批评,告诉孩子不同意他的不合理要求,其他的家长则可以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引导孩子去关注另一件他感兴趣的事,让孩子逐渐淡忘前面不愉快的事。

家长冷淡的态度一定要持续一段时间,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会引起家长的不愉快,让他在心中产生小小的敬畏,以后就会减少不合理的要求。

第一次拿勺子吃饭

误区4:吃得脏兮兮,干脆自己来喂!

耐心等待孩子长大

目前许多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用筷子,甚至还要家长喂饭,通常情况是孩子第一次刚学吃饭时,吃得哪里都是,有时不愿吃饭,而是喜欢玩饭,有时不喜欢勺子,直接用手抓,这种“不良吃相”,让妈妈或奶奶想直接喂算了,干净利落。这样下来,孩子就习惯于被人喂饭了,孩子能跑了,还要追着喂饭。

你应该这样做→

再怎么“脏乱”就当孩子在玩

实际上,孩子有自己吃饭的动力与意愿,让他坐在宝宝椅上,与大人共桌吃饭时,他就在观察与模仿大人吃饭。只不过此时他的手指小肌肉还不够发达,手指抓握力量与协调力不够,手眼协调能力还不够精准,所以他还不能完成“成人标准”的吃饭动作,这容易让大人心急。大人总是催促着孩子成长,而没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有耐心让孩子学习独立吃饭,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始阶段再怎么“脏乱”,都要无动于衷,不要促催孩子,就当他玩;当他有一些进步时,要给他鼓励。二是通过一些精细动作的玩具,尤其锻炼三指运动的玩具,多锻炼宝宝的手指运动与手眼协调能力,因为这是拿筷子与勺子的基础运动训练。

喜欢《宝宝精力过剩 妈妈可以这样做》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宝宝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