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旭被英语老师叫进了办公室,看到老师的脸色,晓旭就知道老师要说什么了,她不敢吭声低下了头。英语老师打破了沉默:“你告诉我,我是给你满分,还是给你零分?”老师把晓旭的听写本推到晓旭的鼻子底下。晓旭不看就知道什么样。英语老师又摊开一个本子,推到晓旭的本子旁边:“你看一眼,自己看看,人家的什么样,你的什么样。我说了很多次,每个单词中间要空出距离,你的每一个字母都挤在一起,怎么辨认呀?”老师看着晓旭的样子,也不忍心训她了,因为这次听写虽然写成一大串,但一个字母都没有错,一定是用心记了。老师想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晓旭把自己的句子重新抄一遍,中间该空格的空格。晓旭拿起笔来没有动。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写,晓旭才说自己不会。原来,晓旭不会读,为了记住,她把一句话的字母从头到尾的都记住,也分不清英文单词的意思。老师听写句子,说出中文,她就会把整个句子写出来,如果老师说英文,她就猜着写。这次都默写对了,是因为老师说的是中文。这个发现让老师吃惊不小,不知道怎么办了。
孩子为什么这样
听觉能力包括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听觉的理解能力,有的孩子听到的声音是清晰的,有的孩子听到的则是模糊的。听不清的孩子即使很认真地听,也还会分辨不出来有的音。因为听觉还有一个广度问题,就是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瞬间记忆所能接受的范围。比如孩子听音乐故事的时候,有的孩子对听到的故事记忆清楚,而没有听到背景音乐,这样的孩子就是听觉广度不够。他们学习音乐、英语就会比其他孩子困难很多,表现为听不清,听到记不住,别人听到是两种声音,他分辨不出来,在学习英语的发音时,就会出现问题。
请妈妈注意
语言启蒙教育很重要
从孩子生下来起,妈妈就要多和孩子交流,说话不说儿语,如吃饭不说“吃饭饭”,勺子不说成“勺勺”,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内容,而妈妈更要诱导孩子自己表达,咬不清楚的字要长期纠正。很多妈妈看着孩子说话稚嫩有趣,总喜欢随声附和,孩子把小乌龟说成“小乌堆”,妈妈就会说:“看你的‘小乌堆’挡路了,把它拿走。”其实妈妈不知道,此时孩子正是分辨字音的时候,不纠正孩子的错误发音,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分辨意识,降低孩子的分辨能力。
好语言环境有利于孩子成长
很多妈妈认为,孩子长大跟着老师学习文化,自然会学习很多散文、诗句,至于在家里就说说大白话,听懂就可以了。其实,家庭是孩子语言学习的重要环境,妈妈一字一句,吐字清楚地教孩子说“我爱爸爸妈妈”,“天上有星星、月亮”等句子时,孩子在聆听的过程中辨析字音字义,听觉能力会提高很多。何况,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在大脑里进行加工,练习说话也是大脑思维训练。
异常信息妈妈没有注意到
婴儿时期太过安静,2岁时语汇不多,3岁时说话句子不完整,说话含糊不清,5岁以后说话仍常有明显错误,节律、速度或语调不正常,有许多省略……这些问题往往没能够引起妈妈的高度重视,有些妈妈甚至认为“贵人语话迟”,长大了就好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后果就是孩子对语言、语音反应迟缓,和其他同龄人比起来在学习上吃力。上学后容易表现为非常遵守课堂纪律,但是容易分心、做小动作,对老师讲的课一知半解或记不住,总希望老师讲课能多重复几遍,对所学的知识看似记住了实则没记牢,复述句子、背课文和学英语都有困难,这些都是孩子听觉迟钝造成的。
强化训练
“体操式”记忆法
很多人都知道马克思有超常的记忆能力,但是,他的超常记忆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对自己严格要求、强化记忆的结果。马克思从少年时代起,就坚持用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语背诵诗歌,要求自己背诵下来,天长日久,他记住了很多诗歌,记忆力也越来越强。列夫·托尔斯泰称这种方法是“记忆体操”。
心特别强,很可爱的孩子,因为他的好动,总是没完没了地唠叨:“坐着
别动,老实点!”孩子似乎没听见,仍我行我素,家长轻者按住他不让动
,重者动武,其实这个后果是最糟的,一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二是挫伤
了他旺盛的精力,本来他的勇敢好奇活泼是好的,但是受到扼杀。
做法:解决办法,首先家长对孩子的充沛精力和好奇心应感到自豪,
应该给孩子提供许多耗费精力的机会,对孩子的冒险精神应该欣赏,并且
能接受孩子的这种个性。例如去别人家作客,孩子总是闲不住,想看看这
看看那,大人应满足他的要求,大人不妨在主人同意下参观参观。又如去
饭店吃饭,如果在饭前饭后总让孩子跟大人一样坐住不动,孩子就感到非
常难熬,大人可以领孩子活动一下,到外面遛一圈。通过上述可以总结出
一个教育真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须适合孩子的个性,决不能让孩子去
适应大人。
知欲因得到保护会始终不衰,好学的精神往往胜过别的孩子。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他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老
师给予孩子的关注不够,孩子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关注,所以家长可以和
老师沟通一下,请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多表扬和鼓励孩子,慢慢的他
就会对上课感兴趣,就会注意听讲了。培养宝宝集中注意力您还可以做这
些:首先当宝宝很专心做自己的事时尽量不要去打扰他。其次平时可以陪
宝宝玩一些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小游戏,比如走马路牙、翻跟头、推小车、
对墙推球、坐转椅,打滑梯、玩秋千等,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集中注意力
的时间也会延长的。再次给宝宝玩玩具时只给他一个两个就可以,不要同
时给他很多,不要同时让宝宝做两件事,这对宝宝注意力的培养也是很不
利的。另外家长还要给宝宝做个榜样,做事尽量不要半途而废。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爱活动,甚至调皮,对于孩子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是要有限度的,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例如,过度地好动,就是“多动症”的隐患。
临床研究发现,发生多动行为的孩子,几乎都在出生后18个月以内,这个阶段被称为感知运动能力发展期,若这个阶段调控失误,就会造成感知与行动之间的联系产生障碍,于是情绪不稳定、冲动,难以抑制自己的行为,不停地动来动去,不能持久。
所以,对于那些闲不住的孩子,要适当调一下,而且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既要满足孩子好动的需要,又要有所限制,既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又要积极引导。
为此,提供一些建议:
对于闲不住的孩子,每天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尽兴活动,到室外去运动、玩耍,活动到筋疲力尽,让孩子的精力充分发泄。尽兴活动之后,安排孩子安静活动,必要时软、硬兼施稳定孩子。总之,每天必定要有一定的时间段让孩子安详下来。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没有规则,该给孩子立点规矩了(合理的),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只有在服从规则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什么行为是恰当的,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盲动的欲望,也只有被强迫保持安详,他才能从活动中感觉到快乐。
育儿经验:孩子不爱说话怎么办
如今的孩子都是在过分保护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从幼儿时代开始,就很少与外人接触。所以人多数孩千养成了内向、沉默寡言的习惯。特别是儿童时代,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所以自信心也不易建立起来。或许就连家长初次在众人面前致词或者讲话,也难免出现紧张的感觉。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大会主持人却始终表现得十分稳重,能够有条不紊他讲话。这是他们经过多次重复、“习惯成自然”的结果。只要习惯了、适应了,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这种水平。
首先,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参与接待客人,可使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认,从而对自己逐渐建立信心。有时还可有意识地让孩子独自看家,或者让他多干一些与外人接触的事。这样便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家长要及时表扬孩子,如“隔壁的玉叔叔说你是个很乖的孩子”。“客人们说你很会橱茶……”等等。
另外,你还可以了解一下孩子有没有好朋友。每当孩子拥有大量朋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安定的。他们往往不怕失败,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相反,孩子没有一个朋友,在班里象一个陌生人一样,沉默寡言就不可避免。这时家长可与老师商量一下,尽快让孩子交上一个朋友。
干家务活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可每天带孩子去采购东西家长可带孩子去商店买东西。在自选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可让孩子帮忙,必要时还可让孩子自己挑选。
结识商店的售货员,如果商店的售货员已经知道了孩子的名字,可让孩子主动向售货员问好。
可让孩子自己去买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去他喜欢的东西,孩子一定会高兴地答应的。在孩子还没有习惯的情况下,每次最好只托他买一样东西,而且最好不需要找钱。
孩子懒惰不爱学习没有恒心是通病,是按照大人的思维在考虑孩子,不要担心,随着孩子社会心理逐步转变会改善的,放心吧。小孩教育一直是个头疼的事情,家里有个小孩,大家都会重视他,都会把任何事考虑的焦点都放在他身上,当然也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赶快长大成人,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每个家庭当孩子出生的时候都会抱有极大的幻想,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随着家务工作的繁忙事情,大人小孩都逐步回归了平凡,都逐步回归了普通,长大了以后仅仅比父母好了一点而已,大家回忆起来有些失望了。
寄托孩子过高的期望是家长的通病,随着小孩的出生,家里大人就开始为孩子考虑了一条平坦的通往罗马的大道,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全能的娃娃,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不是学唱歌就是练画画,不是写书法就是弹钢琴,把孩子弄得像个小老人,每天比总统都忙,随着学校教育的展开,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普通了,到了高中甚至连考个重点大学的希望是奢望了,这是怎么了?是家长错了,还是孩子偷懒了?
小孩教育是个特殊的教育。小孩处在幼年时期,教育他们读书认字是一个教育和娱乐结合的形式,小孩的注意力时间很短,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社会教育还没有开始,他们并不知道学这些东西的真正含义,强加给他的只有棍棒和呵斥,在棍棒的威胁下,他能多学一些,可是一旦离开了棍棒,糖果的诱惑也起不了作用,这就是童心,他只会对感兴趣的东西有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孩子学习,是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岁都贪玩,何况孩子,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两三岁的小孩看蚂蚁可以看上半天,为什么,运动的东西会吸引他的注意力,而枯燥的书本黑板他们的注意力是很短时间的,其实换一下方式或者形式他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只不过我想问问,孩子学得小学全部都要重新学习一遍,为什么还要在玩耍的孩子面前强制他们学习呢?
我个人观点,孩子成长是个过程,是个从童年到成年的长大过程,不必强调孩子的学习,让他们快乐的渡过童年,父母的榜样就是孩子的标杆,陪伴他们,直到他们长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