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惭愧最近这两天才看了《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这本书,我重点看了前两部分:道理篇和方法篇,我更喜欢方法篇。书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有反省、有共鸣!
方法篇中让我触动反省较大的是:对孩子少批评,多自省。是的,孩子不是完美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实我们大人也有很多缺点,只是在生活的历练中感觉到这些缺点威胁着我们更好的生存才艰辛地改掉它。但孩子现阶段哪有这些历练啊,所以对于孩子的缺点首先是理解和包容,然后才是和她一起共同努力改掉它。还有孩子身上的缺点大都是家长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毕竟父母是孩子的最直接老师。所以先要反省自己,冷静分析自己和孩子的各自原因,一起努力改正缺点,一起进步。【认识错误——分析错误——自我改进——快乐成长】
让我有共鸣的是确定大理想、小目标,并实施。我以前经常给孩子说要有远大的理想,也就是所谓的志当存高远。但孩子听起来却相当模糊,今天立这个志,明天立那个愿,最后我干脆对孩子说:你长大后做一个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了,可孩子还是不堪其解。但最近孩子自愿参加了一个比赛活动才有了深刻体会。我市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淮海战役纪念馆举办小小讲解员比赛活动,由于前段时间刘老师指导她在讲故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所以她很有信心的报名参加了。预赛得了二等奖,她自己不是很满意,想得一等奖。复赛时有才艺表演,她弹了以前几度想要放弃的钢琴(现场电子琴替代),最后才艺助她得了一等奖,而且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她现在又开始做起了将来当钢琴家的梦想了。所以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通过实际行动努力实现小目标,会增加孩子的信心,挖掘孩子的潜能,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孩子的大理想。这比家长空洞地说教更有效果。【祝贺孩子的成功表现,获得第一名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这非常可贵!】
感谢刘老师给我们家长推荐的这本实用性很强教育指导书籍,书中的道理篇对于我们来说是“知”,方法篇是“行”,我们家长只有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才有可能培养出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来!
儿子上星期五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回家后我将此事告诉了小爸,小爸听了就对儿子说:“这可不好,我要打一下你的屁股!”然后追着儿子象征性地打了一下。这时我发现儿子的表情很奇怪,从我‘告状’到小爸打他屁股的神态,不是害怕、担心、愧疚而是竖起耳朵倾听后的自豪、喜悦(这个词我不知用得准确否,因为儿子脸上带着笑容,我才这么说),刚开始我没太注意,也没多想,但是昨晚发生了另一件事,一下子让我认识到,在儿子面前我犯了致命性的错误,我讲述他所做的事的语气及表情,让他产生了岐意,他可能认为我是鼓励他、表扬他了,而且我又有可能夸大了孩子的错误,因为我所说的错误,在他眼里有时只时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
昨天从幼儿园接回来后又遇上从北京回来的小朋友张家进,儿子接过小朋友爸爸递过来的小铲子就跟着小哥哥走了,我们家长跟在后面,后来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他们三个人在一起挖土,然后不停地将土扬起,三个小朋友笑作一团。这时我和另一个家长说话,眼光捎代着儿子,就见儿子拿起一小铲子土,正要上扬,恰好张家进小朋友喊儿子,儿子一转身回头手一抖,一小铲子土就倒进了张家进小朋友的嘴里。“爸爸,你看我的嘴呀!”张家进小朋友回头喊他爸爸,我见此情景有几秒钟的愣神,因为我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尽管在此前我们都警告过孩子们在扬土的时侯要注意不要扬到小朋友的眼睛里,但是没想到会进嘴里呀!我和张家进的爸爸几乎同时冲到孩子们面前,我赶紧对张家进说:“啊呀,对不起,别怕,没事,阿姨先给你擦一下吧!”张家进的爸爸连忙说:“没事,没事,先喝口水,吐出来,再洗洗就好了!”我这时再来看儿子,小家伙木然地站在那,他也被弄蒙了,我觉得儿子不是故意所为,拉住他说:“没事,没事,你是不是不小心才将土倒进哥哥的嘴里吧?咱们跟哥哥道个歉吧?”“对不起!”儿子小声地说。张家进小朋友在爸爸给收拾完后,又拿了一铲子土倒到儿子的脚上,这件事情到此就算了,因为不到一会功夫两个孩子又玩到一起了。
晚上回家我又将此事学给小爸听,此时儿子站在客厅里竖起耳朵听我们说话,我又发现了儿子的表情变化。说实话这一次我认识到我的表述对他的影响,尽量用词稍稍考虑了一下。但是------
经过这两次事情,我觉得谈论孩子的事情,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最好要公正事实求事地进行描述,不要加进自已的评论,最好能引导孩子让他自已知道自已的做法有什么不好之处,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去做。有时侯我们大人认为这件事做得不对,但是在孩子眼里没有什么,他还没有事非观念,而我们强加给他的观念后他就会变得委委缩缩,不敢放手大胆去尝试新的事情了,这就是处理问题不好留下的后遗症呀!
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夸大他的错误,也要注意描述问题的方式方法,否则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呀!!
认知型的孩子
如果是认知型的孩子,那就比较适合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莫让孩子感觉你在以大欺小,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你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以征求的语气说出来,比如,小宝,妈妈觉得这件事这样做会好一点,你看是不是?或者,妈妈觉得这衣服比较适合你,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孩子的想法会得到尊重,同时,也调动了孩子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同时,认知型的孩子大多内省智能比较强,所以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可以先诉情,比如说“你这样做,妈妈很难过,很伤心”之类的话。
孩子在看到妈妈不开心的样子而且没有责怪他时,就会自我反省所做的事,而且犯错后抗拒的心理情绪也会相应下降,接下来的说理就会很顺利,孩子一般不会再狡辩了,也可以有效的避免亲子之间发生冲突。而且语言一定注意不能用“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之类的“你讯息”。经常说一些“你这样做,我怎样……”之类的话,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给予鼓励,而不是嘲讽,多说“你现在做的已经很好了,爸爸像你这幺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及时的鼓励是很必要的,千万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这样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容易养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
模仿型的孩子
如果是模仿型的孩子,他的模仿能力很强,只要他感觉好玩或有兴趣的事物,不论好坏,他一律都会学过来,所以孩子的玩伴须慎重选择,而且要及早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是该学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该学的。孩子这个阶段,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良的表现,以免孩子有样学样。平时多问一些孩子好的表现,并鼓励夸奖,使孩子对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多给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历史典故以及寓言,给孩子树立榜样都能很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逆思型的孩子
如果是逆思型的孩子,那么恭喜您,虽然孩子的一些行为与常人不同,但他却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发明家的潜力。所以掌握好孩子的特质并用适当的方法去沟通,那么以往令你头痛的“爱找麻烦”的孩子也会很容易地向你规划好的方向前进的。本类型的孩子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常常从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有的家长、老师觉得很好笑。
其实这只是孩子与我们常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不代表孩子的见解、行为有错。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这时一定不要立即斥责孩子,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看这件事时的角度给予理解、引导。切忌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强迫孩子顺从大人的意思……建议互动方法:以激将法刺激让孩子向相反方向前往(如,你不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你不想做,而是因为你根本做不到);以积分的方式给予奖励,达到给予奖励或礼物,反之则给予处罚,因为孩子喜欢竞争与挑战;与孩子协商制定一合理的管理奖励办法,以激发孩子的动力。
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开放型的孩子
如果是开放型的孩子,则您的孩子拥有开放思考以及大量吸收的能力,像海绵吸水一般,可以大量的教授孩子各类知识,不要怕孩子吸收不了,也不要怕孩子太小,会感觉累,正常情况下孩子都会很轻松的吸收、消化大量知识的(我以前测试过的孩子中这种类型的孩子现在都在同时学好几个课外班,而且都学得不错,也不感到吃力,他们从小对各类事物的接受能力就很强);在0-10岁是孩子最关键的基础期,此阶段对孩子的培养意义特别重大,这类孩子的缺点是学习主动性不够,属被动学习型。如有家长陪同学习、一对一辅导效果更好。如果您培养的力度、广度不够,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浪费,反之,孩子的许多智能、技能都会有长足的发展。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它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
上期嘟嘟妈问,孩子心理素质差,接受不了不好的事,游戏输了或没有被老师表扬就会生气不高兴,这样输不起的孩子该怎么办?妈妈们认为,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专家则认为培养乐观的性格才能正视失败和挫折。
跟孩子玩游戏用点儿“战术”
潼潼妈妈:潼潼曾经对学字游戏非常感兴趣,可她赢了就很高兴,输了就会生气。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好胜心理。在玩游戏前,大人每次都要先跟孩子讲 “大道理”:玩游戏,可能妈妈获胜,也可能宝宝获胜,无论谁获胜,对方都要祝贺。如果宝宝输了,妈妈要鼓励宝宝:“继续努力,自己努力就会胜利!千万不能 哭,哭是没有用的。”做游戏时,为了让孩子记住他的“诺言”,第一次游戏妈妈一定要胜利,通常孩子因为刚许诺过,不会立刻嚎啕大哭;第二次游戏,让孩子获 得胜利,这时妈妈可以装做很不高兴的样子,比如说:我不玩了,我输了,我要哭了。这时孩子一般会运用“大道理”:妈妈,你说的,输了要自己努力,哭是没用 的。每次玩游戏之前,重复一遍道理,几次过后,孩子就学会这个“游戏规则”,就不会大哭大闹,而且会知道要想胜利,只能靠自己努力。
妈妈态度“温柔而坚定”
小麦妈妈:宝宝喜欢和我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但开始时她总要求我按她规定的出手好让她赢。我拒绝了,我告诉她:游戏有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 的想法来玩。当然开始时她完全不能接受,大哭大闹、诅咒威胁是难免的,到后来也会哀求。有时也想心软,觉得不要把孩子搞成这样。但转念一想,如果此时动 摇,就会功亏一篑。就是用那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我接纳你的哭闹,可不会答应你的要求。一次、二次,三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闹的程度小了许多,慢慢 的,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那就是,她也是要输的,哭闹改变不了结果。
父母别当孩子面“争强好胜”
满满妈: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让他明白,生活中不会事事处处如意。父母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露 出争强好胜的心理,以身作则教导孩子赢了不沾沾自喜,输了也不要乱发脾气、指责抱怨。父母要避免带着成人功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输赢,把孩子的“第一”和 “最好”看淡,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感受和体验胜利和挫折,不断地丰富自己。
让孩子总结输的原因然后奖励
笑笑妈妈:在小孩情绪低落时,家长要多鼓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比如,笑笑在绘画课上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就告诉他:“我们不可能每次将 事情都做到最好,上一次唱歌比赛,老师就表扬你很棒,虽然这次画画比赛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也会越做越好。”我这样说,既告诉了小孩 失败和受挫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时也鼓励他积极面对。大人和小孩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小孩,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奖励的前提是要 小孩总结出输的原因。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平衡小孩“输不起”的心态。
专家意见 家长别放大孩子的过错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凡事尽力而为”便可,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努力。当然孩子经历“输”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我们就给他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他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挫折和失败打倒。
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就得培养孩子不计较的心态。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能拿放大镜来放大他的过错或评定他的能力。那样,孩子便会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渐渐就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继而变得难以承受挫折。对孩子适当的正面教育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孩子遇 到挫折的时候,这样能从小为孩子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他面对挫折时仍抱有“盼望”与“转机”,孩子心境乐观也就更乐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不 “输不起”了。
所谓生理和心理息息相关,这还体现在孩子的身高问题上。这也有关系?没错,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一一解析。
孩子个矮,要到医院查原因
据专家介绍,如果你的孩子是班中最矮的一个,或者总是坐在最前面,那么为了保险起见,最好带孩子到儿童内分泌专科的医院去做个生长激素的检查或其他相关的检查,看看孩子身材矮小是不是由于生长激素低下引起的。如果是的话,就要及时治疗,一般青春期前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长,过一两年就会跟上的。而专家指出,只有30%的儿童身材矮小是由于个体发育的先后差异引起的,而其他的孩子则可能是由于家族遗传、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引起的。
心理压力也会影响身高
除了生理或者病理方面的因素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据专家介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7、8岁的小女孩,因为父母离异,在往后的一年时间内身高一点也没长,医生问明原因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针对性的治疗,孩子很快又开始长高了。
专家指出,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身高不长。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对于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孩子,尽量不要给他们太大的精神压力。
也会影响儿童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更不利于身体长高。
专家对家长的建议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孩子,专家给各位家长提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营养方面,要注意为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随时纠正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补充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以保证孩子能得到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及热能。在睡眠方面,10点为最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保证睡眠充足。在运动方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纵向运动,例如跳绳、篮球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有助于脑垂体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促使身体长高。
如果想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心理健康是尤为重要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如果在青春期没把握好的话,过了长个的年龄就该后悔了。所以家长们平时也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在发现孩子有压力时,要适当的开导,不要让孩子的心理原因影响了生长发育啊!
另外就是家长不要盲目等待,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发现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龄人,建议去正规医院的内分泌专科接受检查。一旦确诊是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障碍造成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让儿童恢复到正常年龄段的身高。
由于激素治疗需要长期注射,为了解决儿童对传统针式注射器的恐惧感,一些新的疗法采用了无针注射器,配合进口的激素,更能确保治疗方案的最终成功。治疗期间,家长务必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七点半同学们走后,xx就开始写作业,等xx爸回来他已把作业完成了。这时他要求让爸爸陪他去广场,并也打电话约了其中一位同学,具体约他们怎么玩,我没有去听。父子俩出门前,我跟xx说,出去玩今晚不得超过九点就必须回来。
九点还差几分xx回来了,我开始还以为他们是去了广场。结果xx等我从冲凉房出来,就对我说:“妈妈,我去另一位同学家里时,同学的作业都还没写完呢。”我听了问:“你不是约同学去广场了吗?怎么去另一个同学家了呢?”这时xx爸回道:“没去广场,xx非要去同学家。”这时我听了有点生气,因为,xx同学从我们家没走多久,若回到家当误会作业肯定没那么快完成,这时xx紧跟着就去他家玩,那起不是打扰别人写作业?
于是我问xx爸,你是陪xx去玩的,怎么可以由着他去同学家呢?xx爸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对我说:“他非得要去,我能有什么办法。”听了xx爸的话让我心里有点窝火,于是就问他,对一个孩子,难道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xx爸听了也提高了声音说:“那他非要去,难不成我把他捆着?”得了,你反倒有理,那我问你有没有跟xx说明,不可去的原因呢?xx爸听了我这一问愣着没出声了。我接着说,一个孩子他肯定不会想那么多,那你作为一个家长,你也想不到?再说你没有一个能说服孩子理由,就想让孩子听你的?若当你把这些都说给孩子听了,他还是不听取你的意见,这时你就可以告诉他,要去他自己去,你不奉陪并也不会去接他。把条件说出,再让孩子自己作选择,这样孩子要不要去,还要强行阻挡吗?xx爸听我这一说,脸上的怒气消了点。我也平静地对xx爸说:“以后孩子有什么不对,我们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不要好像拿着孩子就没办法了,由着他又逆了你的意,结果和孩子闹得不愉快。”
通过这事,也让我清楚的知道,对xx爸有些管教孩子的地方,还是要言行的给他指点出来,因为他和孩子之间相处的时间太少,虽然说xx爸现与xx相处比之前融洽了许多,但对孩子的了解这块,xx爸还没迈进门槛。加上xx这学期也因我的时间少,现是玩得越来越疯。但xx爸却不曾发现这个问题,还以为像之前一样,说两句孩子就会听他的,远远低估了xx对玩的诱惑。
在看《爸爸去哪儿2》的时候,有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虽然具体细节我记不太清楚,大概记得,是曹格的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Joe(大儿子)在玩具摊上看中了一个玩具,只要妹妹Grace能够拜托一下店主,跟店主说声谢谢,Joe就可以得到心爱的玩具。
之前Joe也曾经帮助Grace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于是这一次,Joe便眼巴巴地看着Grace,希望她能帮忙。可惜Grace不知为什么犯了脾气,硬起心肠就是不答应。兄妹俩吵起来,Joe虽是哥哥毕竟也只是个5岁的孩子,在妹妹的一再挑衅下,伸出手推了妹妹。自然,在一旁的大姐姐多多就把Joe教训了一番,带着Grace走了。可是她们都不知道,Joe在只剩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流出了委屈的泪水。
其实孩子之间的不愉快和打闹是正常的,Joe和Grace的矛盾,也在一会儿之后就烟消云散,俩人又和好如初。只是我一直在想,从这次的情节,还有之前的细节看,无论是曹格,还是多多,似乎都觉得,大孩子就是应该让着小孩子,受点委屈没什么,反抗就是不对的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美国家长对待大的和小的孩子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并不要求大的让着小的,因为孩子都有独立的个性,委曲求全对每个孩子都不公平。而且这样也有利于防止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只是自己家的孩子,当跟别人家的孩子玩耍,起了争执的时候,本人认为最好父母不要急着从年龄的角度来试图解决问题,而是能够让孩子们慢慢地,从容地学会分享。
不从孩子的角度,只从自己认知的角度出发,忽视孩子的感觉,这就是很多家长的问题所在。如果不分原则,只是要求大孩子对小的谦让,带给大孩子委屈不公,带给小孩子的是自私索取,不懂感恩。久而久之,两个孩子心理都会有负面影响。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一味忍耐的孩子,还是一味索取的孩子,他们的路大多会坎坎坷坷,而自己由于形成了习惯,也不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
喜欢《优秀的园长,首先是个大孩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