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雷死人”的解释

04-10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儿子“雷死人”的解释”,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如今的小孩都爱玩游戏。我的儿子也不例外。我不反对他玩游戏,但要求他要有度,有节制!

小孩子适度地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手、脑并用,能提高孩子手、眼、脑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一些电脑操作知识、其他知识。

每次我规定只能玩一到一个半小时,但他总能拖到两个小时以上,迟迟不肯离开电脑。

他的自制力差,我是知道的。所以每次,我都要监督,即使如此仍然没能达到我要的效果,仍然没能阻止他多赖上半个小时的故伎重演!以下是某一次的对话:

“到时间了!”我提醒他。

“马上。”他回答道。手却没有离开键盘。

“赶紧!”我不停地催促着。

“我正在保存,2分钟,2分钟就好了。”他道。

这时,如果我步步紧逼,再催促,他就会大吼大叫“没看见我正在保存吗?&&%¥#@**(&……”那时的他将会失去理智!我只好忍耐上2分钟。

“2分钟到了”我再催促。

“好,马上就好”他道

我知道,如果不步步紧逼,他就故伎重演。

“立刻!”我厉声道。

他才会很不情愿地结束游戏。这时已经超过的半个小时。

事后,我问他:“你们没学过‘马上’是什么意思”

“学过,马上就是很快,就是骑上马背的时间,别人很快,我最少要10分钟。”

“那赶紧呢?”我接着问。

“你赶着我,我就紧张,动作就变慢了&……%¥#”

“那立刻呢?”

“就是站在墙壁前,刻上一些东西的时间。我想刻的东西多,时间自然就要长点。。。”

“你不用解释了,每次你是‘马上+赶紧+立刻’大于或等于30分钟,要你结束玩电脑游戏如此,要你写家庭作业如此,让你帮着做点家务劳动如此。。。,有没有小于30分钟,甚至10分钟,5分钟,更短的时候,回到它们本来意思的面目?”我有些无可奈何地问道。

“有啊,还很多呢,在我跟你要零花钱的时候,在我要求你批准我出去玩的时候,‘马上+赶紧+立刻’越小越好!哈哈哈。。。”他狡黠地回答道。

听了他的回答,再看他略显得意的表情,天哪,90后的儿子,你这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小无赖。。。我无语。呜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向孩子正确解释死亡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现象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许多妈妈失去了宝宝,许多宝宝失去了妈妈,骨肉现连,瞬间消亡,应该如何面对?因骤然巨变而导致的恐惧、焦虑、无助、孤独、分离……心灵中的余震经久不息,在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恢复平常之心?睡梦能否不受惊扰?我们更加担心的是小宝宝们,他们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对亲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问起爸爸妈妈,我们该如何向他解释?死亡现象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护天使的心灵不受伤害?

灾后家园重建和心灵康复,这是灾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其实,除了灾区的小宝宝以外,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宝宝们也看到很多、听到很多。他们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体信息,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么或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捐款活动、默哀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慰问活动,还看见幼儿园的吊饰新添了许多千纸鹤,他们好奇、好学的头脑产生了疑问:这是为什么?稍微大一点的宝宝甚至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我死了以后还有我吗?”“我变成爷爷会死吗?”……对死亡的问题与担忧几乎让年轻的妈妈招架不住,妈妈禁不住产生焦虑:“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宝宝?”

可见,在举国同殇的时候,不管是灾区的小宝宝还是身边的小宝宝,都面临着正确解读死亡现象的教育问题,年轻的爸爸妈妈为此做些准备,就能较好地应对宝宝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问题。

★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心路历程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答案:任何生命都会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复生、死亡令人悲伤,这是我们成人听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问题、亲历很多经验才明白的。但是,我们跟眼前的小宝宝一样,人生之初并不是这么明白,我们的大脑曾经对死亡现象进行分解,每次明白一点点,最后才完全明白。

宝宝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会死亡,因为他认为人和动物才有生命,所以会死,而植物不会死亡。宝宝认为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死,自己不喜欢的人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对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伤害致死,最后才能艰难地理解寿终正寝。

3岁是宝宝解读死亡现象的里程碑,3岁之前的宝宝读不懂死亡的情绪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所以他对死亡现象几乎没有反应。到了3岁之后,宝宝对死亡现象开始关注和疑问,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现象一样,他特别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鱼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宝宝的视听环境,同时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认知相当复杂:当爷爷死的时候,妈妈说他“睡着了”“走了”“出远门了”;当自己心爱的小白兔死的时候,爸爸说它“死了,不能睁开眼睛,也不能走路了”;当看《西游记》的时候,妖怪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当听《白雪公主》的时候,安徒生爷爷说王子的吻可以让死人复活……在现实与想像之间,在生活与童话之间,在科学概念与艺术想像之间,宝宝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龄怎么能做出判断和选择呢?他还没有能力整合这种多元化的解释。

★帮助宝宝正确解读死亡

1.不要回避、拒绝和搪塞

用平静的态度对待宝宝的疑问。就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晦气和悲伤的事情,所以尽量回避这个话题,但是宝宝要正确地理解生命现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岁以后,宝宝观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不断产生对周围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问,家长不要轻易地否定宝宝:“小孩子不要问这个无聊的问题。”或者搪塞宝宝:“说了你也听不懂,长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拒绝宝宝的求助,实际上就为宝宝从其他渠道接受鱼龙混杂的死亡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

2.不要编撰美丽的谎言

如果妈妈说死亡就是睡着了,宝宝就会担心自己睡着了会不会死;如果爸爸说死亡就是出远门了,他就担心爸爸出差了会不会死;如果他听说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他就会翻家里的药箱,尝试其中有没有这种药;如果奶奶说小孩子不听话会把她气死,他就会把别人的死亡归咎为自己惹的祸;如果他听说坏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不会有此报应……这些美丽的或者别有用心的谎言,都会让宝宝对死亡产生极大的误会。

3.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

根据宝宝对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语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学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惧的,是宝宝能够接受的,但又不是编造谎言。当宝宝问及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缓缓地告诉他:任何生命以后都会死,小猫小狗会死,花草树木会死,人也会死;死了并不孤独可怕,因为我们会想念小猫小狗,会再种花草树木,会想念爷爷奶奶,所以活着的时候大家要相亲相爱。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做事、快快乐乐地生活。有的宝宝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很多其他宝宝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他、关心他。有的病会让人死,有的病不会让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药打针,还应该感谢护士和医生,是她们帮助了宝宝。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死而复生的魔法,这些故事是帮助我们开心的。

★死去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培养宝宝掌握科学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让宝宝对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觉。人的灵性在于能够超越物质生灭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祷和永生,所以人类有悠久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但是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理解这些。他们很奇怪,为什么爷爷奶奶死了还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妈妈为什么还要在某个地方与爷爷奶奶说话?清明节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烧纸?我国的父母很少让小宝宝参与这些活动,这与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广泛建立死亡教育体系的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孩子都会接受内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文明的葬礼和悼念文化,从本质上把人类之死与动物之死区别开来,因为死去的人永远活在生者的心里,这种充满温情的、怀念的、爱的种子,应该从小就播种在宝宝的心田。

★养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

血缘是世界上最亲近的母婴关系,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婴关系除了因血缘而建立以外,还可以通过收养而建立。因为3岁之前的宝宝几乎还没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养父养母,当然,他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他说不出但能感觉出两个妈妈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因此他可能烦躁、哭闹甚至生病,但是只要养父养母以乐观的心态给予宝宝百分之百的关爱,孤儿宝宝就不会产生孤独心理。以后他长大了问起这件事,可以告诉他实情,孩子会在不幸与幸运之中,在怀念与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简介:

晏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现于清华大学从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并主持专栏。合著和独著多部专著,代表作为《培养幼儿好习惯》。

儿子成长记事——儿子的书香寒假


儿子成长记事——儿子的书香寒假

平时常和儿子一起看书,我拿一本坐在桌前,他拿一堆趴在地上。过程中偶尔需要回答一下他的问题,家里静悄悄的。

今天小班的第一个长假到了。

我问:放假了,你准备怎么过?

儿子说:看书。我要把很多书看完。

我问:那你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儿子说:我喜欢神秘的书。

于是,带儿子选带回老家的书。

这些书都是他原本没有看过的。

他首选《科学与自然》,然后是《昆虫总动员》,继而又翻了翻宇宙的奥秘和大脑,看看后又放下了。半小时后,儿子选定了几本,其中3本的封面上都有巫婆或妖怪之类的图画,1本的封面上画有恐龙,这几本封面的图画很吸引他,他没有翻看内容就确定了。翻到两本封面上有狼的书时,儿子问:书上写的什么?我说《一只好狼的故事》还有《狼婆婆》。他问”好狼?他不咬人么?“随即翻了两页又放下了。还有1本是因为独特的排版方式让儿子觉得很有趣。

原来神秘的书就是讲述的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自然科学,比如从未见过的巫婆与妖怪。原来他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书,也有一定的方法,先看封面,有兴趣的便会翻开再看看,再有感兴趣的地方便会主动提问,然后再判断是否需要选择这本。对于儿子而言,选书时,画面的色彩影响不大,他选择的书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遇到立体书他会玩一会儿,但依然会因为画面内容而放弃,他最关注书的内容是否是自己喜欢的。

就这样,儿子兴高采烈抱着自己的一包书,带着笔、卷笔刀、油泥,回老家了,他问”寒假就是要过年才有那么多天的对不对?回家就放烟花了对不对?过新年就有礼物了对不对?我回家了,你去上班,你会想念我吗?“------

你能充分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且开始有自己的主见,真好。

儿子,寒假快乐!

给宝宝穿鞋这件事,科学的解释在这里!


给宝宝穿鞋这件事,科学的解释在这里!

上个周末,我和朋友们一起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耍。那天阳光普照,天气极好,孩子们玩儿了一会就开始出汗,有些孩子脱掉了帽子和外套,最后索性连鞋子和袜子也脱了,赤脚走在地上。

“天啊!你在干嘛!”一位母亲尖叫道:“都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脱鞋!不能脱鞋!你怎么就……”这位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孩子已经泪眼汪汪了。

我知道一些父母不允许孩子赤脚外出的原因是害怕孩子的脚受伤,但事实上,除非孩子身处一个到处都是碎玻璃的城市,否则受伤的可能性很低,尤其是在家和幼儿园里,只要孩子小心,就能避开扎脚的物体。

育儿大师凯文·吉里曾表示,在鞋子被创造出来之前,人类的脚其实更健康。

穿鞋实际上对儿童的足部发育并不好,鞋子会限制儿童的足部生长,削弱足部运动神经的敏感度,从而使孩子在运动中更容易受到伤害。

儿科专家卡西·弗莱格博士曾经在他的文章中讨论过婴儿学步和神经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婴儿赤脚可以提高其感知能力,让婴儿通过脚部的触觉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时这也是在鼓励孩子去独立探索,让孩子拥有自主意识。

最后,赤脚是一种放松状态,能够带给家庭成员带来更多的欢乐。想想你和孩子一同漫步在沙滩上的惬意,想想一家人赤脚接触夏日清晨草坪的清爽,还有和孩子一起赤脚踢球时的喜悦……

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些赤脚时光吧,这是值得的!

儿子的考问


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我老爱出智力题考儿子。

什么“一个四方形,用刀切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三个!”当儿子不加思索地回答。

“不对,再想想。”

“想不出来。”

见他不去思考,我就告诉他应该有三种情况(剩三个角、四个角、或者五个角。关键看怎么切法),目的是想培养他的逻辑思维能力。

什么“三个自然数的和与它们的积相等,这三个数是什么?”(答案:1、2、3)

...

一晃几年过去了,如今儿子读五年级了。

我不考他了,他却冷不丁地考我一下。一般我都能化解。

可是昨天晚上,他给我出了个选择题,也让我上了回当...

题目是这样的:

1.“如果你买彩票中了500万,你会...”请选择(1.大吃一惊,2.无动于衷)

2.“如果我数学、英语、语文都考了100分,你会...”(1.大吃一惊,2.无动于衷)

3.“如果我现在给你变出向西瓜大的一堆牛粪,你会...”(1.大吃一惊,2.无动于衷)

我当然选则“大吃一惊”。

没想到他居然把我引到小河边,对着那堆牛粪说:“来,赶紧大吃一斤(惊)吧!”

我竟然无语...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儿子“雷死人”的解释》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雷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