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会穿鞋子了
我们班有几个小朋友刚开始来园的时候,午睡后自己不会穿鞋子,起床后就站在那里,不穿鞋子也不说话等着老师。我发现后,一边帮他们穿鞋子一边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学着做,并让他们看我是怎样帮他们穿鞋子的。我手把手地教他们穿鞋子,然后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一次做不好没关系,还有下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现在宝贝们午睡后自己就主动穿鞋子,一边穿一边说:“老师,我自己会穿鞋子了。”我看见后表扬他们,宝贝们好开心呢。
智宇中“圈套”了
智宇是我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入园两个月了,午睡醒的也最早,这不又醒了!看他双手揉着朦胧的小眼睛,我连忙伸手把他揽在怀中。“呵呵,好肥的小脚丫!”我握着他的小脚说。“老师,穿袜子。”他小手拿着袜子,眼巴巴的看着我。“智宇自己穿好不好?”我鼓励他。他看上去很难为情的说:“我不会穿。”“在家谁帮你穿袜子呀?”“我妈妈。”一脸兴奋的样子,好像妈妈就在身边。
于是,我拎起智宇的小袜子靠近鼻子,故意说:“呀,好臭!”小家伙竟咯咯地笑起来。“唉?袜子上有个洞洞,里面会有什么呢?谁要进去看一看?”“我看,我看”这时候,其他小朋友过来了,都跟着起哄。智宇一把把袜子拽过去,“这是我的袜子,我也要看。”看着智宇好奇的眼睛,我不禁一笑,这小家伙要进“圈套”喽!“对呀,这是智宇的袜子,那就让智宇的小脚丫钻进去看看吧!”“缩起小脖子,钻进小洞子,拉拉长鼻子,穿好小袜子。”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引导硕硕,最后智宇的小脚丫终于钻进了洞洞。握起智宇刚刚“藏”起来的小脚,我问:“智宇,这袜子里面有什么呀?”智宇动动脚趾头,突然低头闻了闻小脚,笑了。这小家伙虽然没有意识到这是老师设下的“圈套”,但却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小小的本领。
排队喝水
前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们每到喝水的时候秩序就特别的乱。于是我仔细观察孩子寻找秩序不好的原因,通过几次观察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孩子们喝水时互相拥挤,插队现象较严重。第二,孩子等待喝水时间长,互相打闹、玩杯子的现象也常常出现。
针对以上几种原因,我与刘老师采取了安静排队接水的措施,若是不排队或在排队接水的过程中打闹、玩杯子的一律不给水喝。制定了规则我和宋老师每天都坚持这么做并且以身作则,大部分小朋友也做得不错。可是有一天在孩子们喝水的时候,我发现一个调皮的男孩插队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看了他一眼,说:“请自觉到后面排队。”也许孩子看到我严厉的目光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很快地跑到队伍的后面站好了。当然对待插队的孩子,我们还是以批评为主,批评后再给喝水。就是我们的坚持,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把排队喝水,当成了一种习惯。
老师,我给你捶捶背
有时会和同事开玩笑说:“孩子也不知到疼老师”。但是今天孩子的表现让我受宠若惊,就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我们班的舒鑫小朋友悄悄地走到我身边,用她甜甜的声音问我:“王老师你累吗?我想给你捶捶背。”我激动的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孩子真诚的问话,我抬头看了看孩子那张可爱的笑脸说了一句:“谢谢,老师不累。”但孩子还是坚持要给我捶背,最后我还是接受了孩子的爱。那种被爱的滋味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时我的心里十分的感动
记住,在孩子情绪平稳后,要适当批评,指出他的哭闹是不对的。
对待孩子哭闹问题是让独生子女家长最头痛的事。打,舍不得,哄,他不听,往往是以屈从孩子的要求为代价,结束孩子的哭闹行为。而这恰为孩子下一次哭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他下一次哭得更凶,闹得更欢,形成恶性循环。应该说,孩子哭闹是家长溺爱娇惯的产物。被宠爱的孩子喜欢以我为中心,由着性子要求大人干这拿那,稍不满足他的要求就躺倒在地,大哭大闹。这个不良习惯如进一步发展,孩子就形成挑吃挑穿,自私任性,粗野无礼等不良习惯,对他的成长教育极为不利。
当独生子女滚在地上大哭大闹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既心疼又无奈。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应不动声色,也可以选择走开干别的事情,不理睬他。哭闹,本质上讲是孩子对家长的一种试探,是想引起家长重视的一种手段。您理睬他、去哄他,您就无形中鼓励了他的哭闹行为。您不理他,他的哭闹失效了,哭闹的动力没了,一会儿也就停止了。如果有极任性的孩子哭闹不止,怎么办?您就利用转移他注意力的方式,如打个手机,说一件比较复杂的事(就当孩子不在场),引起他的好奇心,他会忘了哭。只要家长心里不存溺爱之心,对付孩子的办法总会有的。还应该提醒的是,父母的意见一定要一致,不能有一方心软,否则孩子的闹哭是止不住的。
记住,在孩子情绪平稳后,要适当批评,指出他的哭闹是不对的。
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的家长问我:"老师,孩子说有个小朋友老打他,好像叫***。这两天我们孩子都不愿意来幼儿园了。"我听后忙问:"孩子说打到哪里了?因为什么打的?"
"我们孩子那么小,他怎么说得清楚?反正你们老师给我多注意着点就是了,另外别让他们挨着坐了。"我说:"好的,我会关注的。"
这时***的妈妈正好送孩子来幼儿园,为了不引起家长之间的矛盾,我连忙说:"又来了一个乖宝宝,快和妈妈再见吧!我们去洗手。"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小班的孩子真的会故意打人吗?我想对家长们说:"不要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评价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善良、纯真,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正像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们的思想世界里,没有仇恨、嫉妒、报复、虚伪、欺骗。只有真实情感的表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是喜欢,生气就是生气,但过后马上又会忘记,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我最该向孩子们学习的优点。比如:"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打架了,跑过来告状,相互埋怨非常生气,老师有时会说:好吧,你们两个人就不要在一起玩了,免得再打架。可是事情过去不到五分钟,他们又在一起兴高采烈的玩起来了。而且还是最好的朋友,越不让他们在一起玩,他们会越好。"所以说:"孩子们都不计较我们做大人的又何必要耿耿于怀呢?"
再说,小班孩子规则意识还不强,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正确引导,比如:在入厕这个环节,刚开始孩子们不懂的排队,一到厕所就往前面挤,时常听见孩子们说:"老师***小朋友推我,***小朋友打我。"如果我们老师不正确分析,盲目批评指责,势必会误会孩子。如果家长偏听偏信,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错误诱导势必会使孩子犯错误。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他们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现实与想象还分不清,有时会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出来,使得家长误以为真。还有的家长会使用一些诱导性的语言,来对幼儿发问,这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老师厉害不厉害?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小朋友打你了吗?……"
小班孩子故意打人的情况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所以请家长朋友不要着急、心疼,理解了别人的孩子,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孩子。
正确对待幼儿告状
在幼儿园,见得最多听得最多的就是幼儿告状,告状的频率可以用秒计算。幼儿的告状会让你不能完整的做完一件事,甚至叫人心烦意乱、烦躁不安。
但幼儿的告状又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它会提醒你可能有危险来临,也是幼儿寻求安全的一种方式。幼儿告状内容很多,如,谁打人了、谁说脏话了、谁不和我做朋友了、谁撕书了、谁撒饭了等等没完没了,
但大多数都是犯了老师不允许做的事情,你要不厌其烦,一一听取解决,就算没时间,你都要对告状的幼儿有一两句的交代,
如,“我一会儿批评他”或“你叫他过来”或“你跟他说老师说要大家一起玩”等等,如果你因为忙而忽视了幼儿的告状,可能要不了多会麻烦就会来了。
记得有次上课前,我正准备美术课前的纸笔,有个小朋友对我说有人打他,由于这个幼儿个子大,平时也很少和小朋友有过节,所以我哦了一声就继续做事情,过了一会儿,被告的幼儿大声的哭着来了,我一看,脸上还被抓了好几道红印子,一问才知道是刚才来告状的幼儿抓的,因为我的疏忽没重视他的告状,他就自己“解决”了。有些“告状”因为忙你可以说一两句话缓冲一下,有的“告状”你再忙必须解决,如某某从家里带来了打火机了或小刀、珠子、钉子等,又如某某爬桌子上了,某某厕所里玩水了,某某要爬窗户了等等危机重重的“告状”,你再忙,必须马上解决,不然后果不敢想象。
幼儿园工作琐碎繁杂,事情有大有小,好多都能从幼儿“告状”中反映出来。只有充分的利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认真对待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才能更好的完成每天的保教工作。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劳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在人类跨入科技大发展、知识经济大崛起、国际人才大竞争的时代里,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幼儿时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已经被大量心理学研究和学前教育实践所证明。因此,成人往往都有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意识,会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和培养,如进行对话、念儿歌、讲故事、表演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但是,人们往往会忽视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幼儿问“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认真回答幼儿,有的家长敷衍了事,还有的家长不置可否或不予理会。别看小小的一个“为什么”,其中蕴涵着许多教育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把幼儿的“为什么”当成一个重要的问题来对待。
一、幼儿生活中的“为什么”所蕴涵的教育内容
首先,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为什么”要善于分析,深入挖掘“为什么”中可能蕴涵着的教育内容。
1.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实了幼儿说话的内容,又为他们创设了说话的情境。当幼儿提出“为什么”时,正是幼儿把他眼中的关于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尝试用“语言”这种表现方式表现出来。能提问“为什么”,需要幼儿能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常,幼儿的提问都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先看到事物或现象,然后经过自己的逻辑推理、思考,产生疑问,最后质疑。所以,这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会质疑的幼儿也是会思考的,其思维逻辑性也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当幼儿经常会问家长“为什么,,时,家长不应该感到厌烦,而应该觉得非常高兴并引起极大的重视。
3.培养乐于与人交流沟通的习惯
在幼儿问“为什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认为已经回答幼儿了,司他(她)仍不罢休,打破砂锅问到底,一直追问到你无话可说。这期间,就有着你与幼儿的交流与沟通,有的幼儿会和成人交流,有的幼儿却不善于沟通,往往一知半解地也不再追问了。从某种角度说,让幼儿在“为什么,,上打破砂锅问到底,是让幼儿学习与人大胆地交流、沟通的好机会。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幼儿园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哭闹的问题”!
只要家长心里不存溺爱之心,对付孩子的办法总会有的。
还应该提醒的是,父母的意见一定要一致,不能有一方心软,否则孩子的闹哭是止不住的。
对待孩子哭闹问题是让独生子女家长最头痛的事。
打,舍不得,哄,他不听,往往是以屈从孩子的要求为代价,结束孩子的哭闹行为。
而这恰为孩子下一次哭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他下一次哭得更凶,闹得更欢,形成恶性循环。
应该说,孩子哭闹是家长溺爱娇惯的产物。
被宠爱的孩子喜欢以我为中心,由着性子要求大人干这拿那,稍不满足他的要求就躺倒在地,大哭大闹。
这个不良习惯如进一步发展,孩子就形成挑吃挑穿,自私任性,粗野无礼等不良习惯,对他的成长教育极为不利。
当独生子女滚在地上大哭大闹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既心疼又无奈。
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应不动声色,也可以选择走开干别的事情,不理睬他。
哭闹,本质上讲是孩子对家长的一种试探,是想引起家长重视的一种手段。
您理睬他、去哄他,您就无形中鼓励了他的哭闹行为。
您不理他,他的哭闹失效了,哭闹的动力没了,一会儿也就停止了。
如果有极任性的孩子哭闹不止,怎么办?您就利用转移他注意力的方式,如打个手机,说一件比较复杂的事(就当孩子不在场),引起他的好奇心,他会忘了哭。
只要家长心里不存溺爱之心,对付孩子的办法总会有的。
还应该提醒的是,父母的意见一定要一致,不能有一方心软,否则孩子的闹哭是止不住的。
记住,在孩子情绪平稳后,要适当批评,指出他的哭闹是不对的。
不知道本文“幼儿园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哭闹的问题”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但是通过和很多家长交流得知,很多孩子在游戏时,往往赢了会很开心,输了就会生气,不开心,或者是耍赖。
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小孩都喜欢赢不喜欢输,玩游戏输了有不开心的情绪也是正常的情况,但如果任由这样发展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态。家长要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如果输了比赛,肯定会很沮丧,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要理解为输不起,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这样说:“妈妈能看出来你因为自己输了真的很失望。有这种感受没关系。”这有助于孩子认识到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能应付得了。不要批评,而是接纳。有时一个安慰的拥抱就足够了。
其次帮助孩子总结失败的原因。小孩子失败了,比赛输了,要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让孩子下次提高警惕,提高水平,让孩子有机会取胜。
还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平常生活中家长在跟孩子玩游戏或者比赛的时候,一定要正常去玩,不要故意让着孩子,总是让孩子取胜,否则,孩子总是赢,一旦某一次输了,就会不高兴,要提高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家长要给孩子以身作则。家长有时候也会参加一些比赛,如果家长输了比赛,在孩子面前也要表现出积极大度的态度,家长如果都输不起,会让孩子学会这些毛病,更不好改正。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给养一样。
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孩子出错;在家里,父母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孩子也就只能尽力不出错了。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绑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通向成功的机会。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会说哎呀,你看你看,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为什么胆子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却毫无道理地责怪孩子。他们费了好大劲把孩子终于折磨成了胆小如鼠的人,现在,为了让他们胆大,又开始新一轮折磨。
关于错误,还有一个儿童心理成长机制与成人对错误的看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成人认为的错误在孩子的精神成长机制中是不是也是错误?有时候,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在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一种形态。孩子不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而是一个内在机制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错了,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先剥夺他“错”的机会,而让他亲身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这要比你直接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效果要好。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告诉他哪是正确哪是错误,给孩子建立一个关于正确和错误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给养一样。
所以,在我们中心,我们的口号是:在错误中成长。不光对孩子,对老师,对管理人员,连对我都是这样要求的。新来的孩子不敢下笔,我们的老师就会说:某某同学,往错画,给老师犯个错误看看!画成狗屎蛋都行!听了这句话,孩子便一下子轻松起来,对技术的恐惧就烟消云散。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最有价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喜欢《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