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各国如何遏制“择校”风?

04-24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各国如何遏制“择校”风?”,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择校盛行看各国如何遏制?

日本:教师校长全国大轮岗

日本教育采取均衡政策,基本上使该国不存在“择校热”。该国为适龄儿童提供机会均等、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保证每个学生有同等的学习权利。每个学校的硬件部分基本相同,不会有哪个学校因为设备不完善而影响教学质量。

轮换调整教师队伍和校长是日本特有的一大机制,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这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衡一致。他们中小学教师都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公立学校的教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校间师资轮换和调整。没有重点学校,自然也不用特意择校了。

英国:就近入学“抓阄”择校

英国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既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原则,所以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惜出高价在好学校附近购置房产,以便让子女就近入学。但是这样一来,很多收入差的家庭的孩子被关在了热门学校之外。但公众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越来越不满意,英国教育部表示,允许各地教育机构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谁能进入热门学校学习。随着抓阄入学的办法实施,名校周边的房价可能下跌。

法国:改学校须请教育局决定

在法国,中小学的择校问题不是热门话题,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在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全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不存在众多生源争夺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的问题。

法国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大多数家庭的儿童都上公立学校,由地区教育局按照学区分片,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指定学校,校长没有自行接收学生的权力,家长也没有选择让孩子上哪一所学校的自由。如果家长想要改学校,必须提出“特殊并且充分的理由”请教育局决定,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学生有特殊原因改校需市(区)长批准。

美国:多种选择缓解压力

国外最注重择校的非美国莫属。而择校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从宗教、种族到对社会阶层的认同以及对公立学校的不信任,都是择校的原动力。

美国的法律规定6到16岁者必须入学学习。美国的公立学校的经费也是来自政府税收,学生免费入学,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由于公众对逐年下降的公立中小学质量不满,择校呼声越来越高。在美国现在已经开放招生制度,允许适龄儿童到居住地以外的公立学校就读。有学生希望进入不是就近的公立学校时,只要提前交上申请,学区管理部门会认真考虑,有位置一定满足需要。

俄罗斯: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

俄罗斯教育制度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到了高年级,会按学生的兴趣编班,分人文学科或数理化学科,这样的区分会让学生意愿与学校教学大方向发生不吻合,产生了“择校”倾向。国家尚没有出台适当的解决方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幼升一择校,说说模拟题


说说模拟题。

坛子里有位好心MM提供了“最接近真题的题型”,我看到那个帖子,马上就理解了,并且考虑规则不会是固定的,不能让孩子认为“A就是里外换换,B就是左右倒倒”,于是自己创造一套新的规则,手绘了一些单个变化和2重组合变化给孩子做,我还在编选项呢,他已经把正确答案自己画出来了。

经过一些组合的尝试后我发现,大部分题目都会相当简单,基本所有理解了考题类型的孩子不用多聪明都可以一眼就看出答案,但有些2重以上组合会很难,多个元素多重变化,费脑子,记住一个元素的变化后再看另一个元素的变化,时间可能会来不及,这就是真正区分出脑子好使和不那么好使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之处。

我纠结,要不要专门刷这部分题呢。网筛结果下来到考试只有3天,也许抱佛脚会来不及。

补充一下

题目从易到难出现,依次A,B,AB,BA,C,AC,CA,BC,CB,D,AD,DA,BD,DB……等等。每个级别有几道题,答对若干数目,比方说3道吧,进入下一个级别。

然后出现一个新变化有时间限制,例如5分钟没有把AB,BA全部做对,C就不会出现了;15分钟没做到D,D就不会出现了,就会反复做AB,CB,ABC等等组合。

所以我猜做得好做得顺利,应该是一路2重组合,而一旦出现ABC这种3重组合,说明下一个变化不会再有了。

据说出现F是稳过,出现过E也是有希望的。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遇到BC组合比较难,连续做对3题直接进入下一个组合,那要是做对2题,第3题错了,是再做1题就进入下个组合呢,还是需要再做对2题才进入下个组合呢?这个我不明确。

还有出现重复题目以避免孩子“蒙对”的情况。

看各国孩子的财商培养


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MQ)愈来愈重视,家长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认识理财观念,并奠下财富基础。

德: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卖玩具换收入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长大一点,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择校的重要因素正发生转变


牛年春节过后,择校悄然升温,成为许多家长的热门话题。家住上海市中心的蒋先生年前就为将要升初中的儿子到处打听能够选择的学校,并从网上拉了一份学校名录。他说:“已经让孩子上了一所好的小学,上初中要搞‘连续剧’,最好能找到一所与孩子已有特长接轨的好初中。”蒋先生的择校想法在家长中颇有代表性。

记者调查后发现,困扰了家长多年的择校热,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发展优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期盼。

进入2009年,某民办初中的校长接到要求提供择校帮助的“请求”,已经达到两位数,有的甚至提早整整一年发出了“求援”信号。

择校热,无需动员。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几乎覆盖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

不过,一些相关权威人士也冷静地表示,延续至今的择校热,尽管在择校行为上没有多大区别,但择校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社会的理解度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人认为,过去择校热等同于“开后门”,是个贬义词,可如今随着大量民办教育机构的产生,择校却渐渐成了一个中性词。一位圈内人士甚至指出,择校热是一个匹配教育内在供求关系的重要元素,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社会现象,更需要以平和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并从中找准社会需求,以加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个新建小区住宅楼7楼的两家住户,今年各有一个上小学与初中的女孩。701室的户主对702室的邻居充满羡慕:“我们当年帮孩子选小学是‘差中选好’,你们现在是‘好中选优’,可以对学校挑挑拣拣了。”

从“差中选好”到“好中择优”,择校热折射的不同风景,实际上反映出近年来教育的发展轨迹。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近年来投入数百亿元,对中小学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初中建设工程”、“校舍达标建设工程”等,经过几轮更新,学校的教育设施发生了基础性变化,中心城区与郊区学校的硬件差距明显缩小。“水涨船高”式的中小学办学水平提高,夯实了优质教育的“底盘”,也使择校从原来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饥渴”,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富裕的“选择”转变。

如果说,过去择校基本上是在民办小学和初中之间进行的,那么现在一些公办小学和初中却更多地受到了追捧,尽管这些公办学校并不属于政策允许可供择校的范围。每年招生季节,静安区的一师附小、一中心小学,徐汇区的汇师小学、高安路一小,虹口区的三中心小学、四中心小学,闸北区的实验小学,卢湾区的一中心小学等都成为大热门。由于公办小学实施的是“就近入学”的招生办法,一些家长便通过购买与其对口的住宅,使孩子能顺利进入优质小学。此外,记者也发现,择校的主体已经由原来的本市户籍生,扩大到外来从业人员子女,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外来从业人员家庭,纷纷把眼光投向优质学校,从而形成了新的择校群。

幼升小择校:应试教育or快乐童年?


面临幼升小,家长们在选择学校时很矛盾,希望能够一路“重点”,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同时,又担心孩子失去轻松快乐的童年。以下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否与您产生一些共鸣。

记者:如果只谈想象力和玩耍,孩子输在应试教育上考不上大学,就会被很多工作机会拒绝,这样的孩子拿什么去和同代人竞争?

郑渊洁:可以把孩子交给学校拿张文凭。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家长要肃清当天应试教育流毒,让孩子在家里多玩多看课外书,多接触大自然。两手都要硬。读书改变命运没错,但也要看读什么样的书,如果只读学校里的教科书,就很难出人头地,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在读它们,你拿什么来超越他人鹤立鸡群?和别人的知识结构完全一样是人生悲剧。

记者:您说上学就是为了拿张文凭,如果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应付学校,未来的科学家将从哪里出呢?

郑渊洁:每个人的天赋和个性都不同,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作家或者科学家。不管当作家还是科学家,想象力至关重要,没有想象力的人只能重复前人的工作,难以突破创新、出人头地。

记者:您刚才讲两手都要硬,在学校之外要多看课外书、多玩耍,为什么不能单靠学校教育?

郑渊洁:从某个角度讲,学校好比流水线工厂,孩子们就像工厂里模板批量制作出来的成品,这些成品也许能顺利卖出去,但不会有个好价格,因为那是批量生产出来的,数量太多不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所以,仅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大的比重应放在学校之外(这里并非指课外名目繁多的辅导)。

记者:有些孩子拿您做挡箭牌,说郑渊洁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功,以此作为讨厌学校的理由,这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郑渊洁:“郑渊洁成功”和“小学没毕业”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把它演变成这样的逻辑:因为郑渊洁小学没毕业,所以他成功了。应该看郑渊洁在校外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书。我之所以反感学校和应试教育,是因为它只允许出现一个标准答案,扼杀了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郑渊洁。实际上,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李开复、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牛顿……任何一个成名成家的人都知道,想象力至关重要。

喜欢《看各国如何遏制“择校”风?》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看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