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一择校,说说模拟题

09-29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升一择校,说说模拟题”,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说说模拟题。

坛子里有位好心MM提供了“最接近真题的题型”,我看到那个帖子,马上就理解了,并且考虑规则不会是固定的,不能让孩子认为“A就是里外换换,B就是左右倒倒”,于是自己创造一套新的规则,手绘了一些单个变化和2重组合变化给孩子做,我还在编选项呢,他已经把正确答案自己画出来了。

经过一些组合的尝试后我发现,大部分题目都会相当简单,基本所有理解了考题类型的孩子不用多聪明都可以一眼就看出答案,但有些2重以上组合会很难,多个元素多重变化,费脑子,记住一个元素的变化后再看另一个元素的变化,时间可能会来不及,这就是真正区分出脑子好使和不那么好使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之处。

我纠结,要不要专门刷这部分题呢。网筛结果下来到考试只有3天,也许抱佛脚会来不及。

补充一下M.yjs21.cOM

题目从易到难出现,依次A,B,AB,BA,C,AC,CA,BC,CB,D,AD,DA,BD,DB……等等。每个级别有几道题,答对若干数目,比方说3道吧,进入下一个级别。

然后出现一个新变化有时间限制,例如5分钟没有把AB,BA全部做对,C就不会出现了;15分钟没做到D,D就不会出现了,就会反复做AB,CB,ABC等等组合。

所以我猜做得好做得顺利,应该是一路2重组合,而一旦出现ABC这种3重组合,说明下一个变化不会再有了。

据说出现F是稳过,出现过E也是有希望的。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遇到BC组合比较难,连续做对3题直接进入下一个组合,那要是做对2题,第3题错了,是再做1题就进入下个组合呢,还是需要再做对2题才进入下个组合呢?这个我不明确。

还有出现重复题目以避免孩子“蒙对”的情况。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升小择校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错过了幼升小的择校,就不能再错过小升初的择校了,为孩子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是每个做家长的心愿。负责的老师、良好的校风都是众多考量的因素之一。

对于择校,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很多家长首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口碑、升学率、离家远近等。名气响的学校通常情况下升学率都有保障,而让家长担心的是学校是否离家太远、住宿是不是太早了等问题,的确,这很可能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客观因素。

其次,家长会冲着学习是否轻松、校长能力是否强等选择学校。部分家长放弃名校的原因是因为不想孩子学习太辛苦,始终主张“愉快教育”,所以自然而然地不会考虑那些出了名以题海战术教学的学校。还有就是“校长效应”,好的领导力能带领团队创造奇迹,所以同样也有家长会冲着某某校长去报读。

正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幼升小和小升初择校不仅考验的是学生的实力,也是家长的智慧,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也是门技术活。

幼升小思维题:幼升小模拟测试练习题(大二班)


一、小朋友排队,小红前面7个人,后面6个人,问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二、小朋友排队报数,正着报数小明是第8,倒着数小明是第10,问这队一共有多少人?

三、30个小朋友排成一队去旅游,从排头往后数,小刚是第10个;从排尾往前数,小丽是第5个,问小刚和小丽中间有几个人?

四、一队中男孩有6人,老师要求在2名男孩中间插进1名女孩,问可插进几名女孩?

五、小花买了1支铅笔,2根铅笔,付了1元钱,售货员找给了给她3角,小花看了看1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就说:"叔叔,您把帐算错了。"请小朋友想一想,小花没有计算为什么这么快就知道算错啦?

六、把一根木棍要锯成5段,已知一分钟锯1段,问几分钟锯完? 七、用分别写有数字0、1、2的三张卡片,能排出多少个不同的二位数?

八、如图把2、3、4、5、6四个数填在五个空格,使横行、竖行三个数相加都得11,怎么填? 九、数图形

有( )个三角形 有( )个长方形

注:希望家长耐心辅导,多列举实物让幼儿更加直观的进行分析。

洋妈妈中国择校经


不可不看的洋妈妈中国择校经!我和每一个老师一样,希望教出来的孩子能独立地思考,长大以后能改变世界,解决社会问题。什么样子的孩子是一个成功的人?什么样子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我给我的孩子想选择最适合他的学校。

她是俄罗斯人,由于有一半韩国血统,长着一副“很中国”的脸庞,因此在中国当外教时还遭遇到不少误会;她精通六国语言,在北大读研时认识了德国籍的华裔老公并生出一个长得也很中国的小男孩;她是一个很强悍的母亲,不仅要在中国培养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把3个俄国籍的侄子侄女也带到南京一起养育,现在这4个孩子在南京同一所小班化初中读书;她是个“文字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用英文、俄文和中文“三国文字”记了整整10本约20万字的教子日记,并且还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择校经”。昨天,记者在孩子们的学校——南京24中见到了塔玛莎(Tamara)和她的4个孩子,一起分享这个“国际家庭” 眼中的中国教育。

她会六国语言的牛妈

4个孩子一起“中国养”

黑色的长发,黄色的皮肤,一口流利的中文,与想象中金发碧眼的外教不同,作为俄罗斯人的Tamara太中国的面孔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我的爸爸是俄罗斯人,妈妈是韩国人。因为爸爸是军人,从小我就跟着他全世界地跑。”来自俄罗斯奥伦堡州的Tamara笑称自己是个“联合国人”,曾在俄罗斯、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六个国家生活过,精通俄语、英语、德语、汉语、乌克兰语、哈萨克斯坦语等六种语言,是语言学、英语双硕士,后来又到北大学中文。

“1989年6月,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当时我坐着‘黄包车’在上海转了一天,发现这座城市很有文化。”以前都是从爸爸的口中和历史书上了解中国,Tamara表示自己来到中国,感觉真的不一样:“1997年再次来到上海,发现变化很大,以前拍的照片里窄窄的小街都找不到了,中国好像一天一个变化。”当初为了学中文来到中国的Tamara没想到有一天会留下来。1998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Tamara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德籍华人 KopperChan(陈国兵),还生下了儿子陈伟。2000年,还在学校念书的Tamara和丈夫决定把两岁多的儿子送到幼儿园。“有了孩子就要什么都为孩子考虑,中国安全的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让我觉得很适合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决定在中国定居。”Tamara说。

让人意外的是,Tamara要把中国式教育进行到底,还把三个原本生活在俄罗斯的侄子、侄女接到了南京,一起养育。据了解,这三个孩子来到中国后,也被迅速中国化,分别取名王惊虎、王熙龙和王秋月。

儿子陈伟和舅舅家的三个兄弟姐妹一起长大,这让他感到十分快乐。“小学时就是4个人住在一起,孩子很怕孤单,现在有兄弟姐妹陪他一起生活,他很开心呢。”据了解,因为要就近上学,Tamara特别在24中附近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给孩子们住,而她每天要等孩子们学习完安顿入睡,她才回到江宁的家。“陈伟特别懂事,因为租的地方不够住,他就把床让给了其他人,每天自己打起了地铺。”

她总结出一套另类“择校经”

别人上奥数班,她让儿子“练拉丁”

孩子抄作业,她写信告诫“别当小偷”

“我的妈妈非常爱我们,但是她是个很严格、又很民主的人。她从小就告诉我们人要有底线,所以必须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陈伟说,“有一次,妈妈在看我作业的时候发现了抄的痕迹,她很生气,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妈妈让我写自省书,虽然我只写了一两百字,但是她回给我的信用中文写了3页之长。”陈伟告诉记者,妈妈在信中告诫自己,抄别人的作业其实就是在做小偷。“妈妈说,这就像饥饿的人去偷别人的饭吃,可是偷了一顿,下一顿还是得饿肚子,难道你要做一辈子的小偷吗?从此我再也没有抄过别人的作业。”

为儿子选择小班化学校,注重快乐教学

在陈伟小学五年级时,和其他很多中国家长一样,为了孩子念一所好学校,Tamara几乎跑遍了南京所有初中。“因为陈伟小时候协调性不是很好,在很多中国孩子在拼命上‘奥数班’的时候,陈伟每周六都去上拉丁舞课。”Tamara告诉记者,小升初时因为儿子没有“奥赛”证书,这让孩子要进南京所谓的名校变得不易。“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后悔。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从小学奥数会让他以后看问题变得很复杂。如果孩子以后打算在奥数方面发展可以从小学习奥数,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升学我不愿意逼着孩子学。”

Tamara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南京的“小班化学校”。“南京的名校一个班动辄四五十人,如果班级人数太多了,老师可能会顾不过来。当时来 24中的时候,一个班就是30个孩子,而且学校更注重快乐教学。据老师介绍,陈伟的成绩在班里一直不错,还经常在一些比赛中获奖:ACT口语比赛二等奖、 “希望之星”英语比赛一等奖等等。

经常开圆桌会议,一起讨论话题

据了解,现在每个周末,Tamara的家里都会聚集十七八个孩子,他们大多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围在一起吃蛋糕,有的时候也一起学英语,Tamara会给他们辅导,但不是做试卷,是学着用英语写故事,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Tamara经常在家中召开“圆桌会议”,有时候还会进行主题讲座。“有一次,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中学生必须知道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我们大家坐在圆桌边,每一个人拿出这篇主题文章开始讨论。孩子们告诉我哪些条件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习惯和规矩,哪些还没有能坚持。”

那天和孩子们谈话后,Tamara坐下来写教育日记。“这次我的感受是:虽然看见孩子还不完美,但如果每一个孩子能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题,每一项作业,每一个细节,我相信他们能做好任何事。”据了解,从儿子上学开始,Tamara就已经养成了记教育日记的习惯,因为思维跳跃,所以在记录时有时候会用俄语、有时候用英文,有时候也会用中文。目前这些日记已经记录了10大本,大约有20万字。

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在影响Tamara。“以前比起分数,我更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部分,字写得好不好,作业做得认不认真,因为这都是孩子学习态度的问题。我觉得孩子小事做好了,在大事上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孩子如果每次考试分数都很低,那也说明有问题了。”Tamara说,除了开始看重分数,她也改变了以前的饮食习惯。“以前我总会带着孩子在外面吃饭,但我发现很多中国家长更喜欢自己烧菜给孩子吃。除了卫生,在烧饭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更重要。所以我现在也会烧一手中国菜啦。”

她是受欢迎的外教!

不过曾因“中国面孔”被误会“冒牌”

除了学生家长,Tamara在24中还有另一个身份——“外教老师”。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每周三24中都有一堂学生们非常喜欢的—— Tamara老师课堂。“在我的课上,学生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学讲故事,我会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了图案的作业纸,学生要先根据自己的想象涂上颜色,再用最近学的单词看图写故事,一年下来,学生们把自己的作业做成了一本故事书。”Tamara说。

南京24中的吴虹校长告诉记者,一次翻开学生们写的“故事书”,她发现几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A”,不同的是旁边加的“星星数”不一样。“每次上完Tamara的英语课,学生们学英语的兴趣都会大增。有好多学生说‘原来英语还可以这么学’。”

Tamara现在的工作就是在一些大学里担任外教。不过记者了解到,因为她的中国式面孔,Tamara刚来中国教书时还曾受到过质疑。“我长得太中国了,所以没有人认为我是外国人,因为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还有人甚至以为我是从大山里出来的。”Tamara笑着说。不过,Tamara的魅力很快让学生们迷上了英语。

“择校经”摘录

喂孩子一口饭,孩子能长大;教孩子思考,孩子能伟大。中学是每一个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和所有家长一样,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很好的环境学习,很好的老师教育,很好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和每一个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长大以后做一个优秀的人才。我和每一个老师一样,希望教出来的孩子能独立地思考,长大以后能改变世界,解决社会问题。什么样子的孩子是一个成功的人?什么样子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我给我的孩子想选择最适合他的学校。我的选择是24中。

●关键词:学习

一个高中的学生告诉我,她从幼儿园开始学奥数。上小学时,别的孩子弹琴,她做奥数题;她的表哥学画画,她做奥数题;她的同学上体育课,她做奥数题。因为奥数题,她妈妈天天批评她,因为奥数题,她几乎天天哭。到了中学,她妈妈让她上物理、化学和英语课。妈妈对她说,只要是她好好学习,在他们家她永远是最重要的人物。她告诉我,她没有朋友,同学也不喜欢她,因为她连自己的鞋带都不会系。我把她的话也记在了我的日记里。为什么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这个孩子需要满足那么多的条件,牺牲那么多的快乐?难道,学习就不能快乐吗?我选择的学校,必须要让孩子有快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班

周末和我儿子上课的同学说:“我们班人真多,有些同学老师都不记得叫什么名字。多数时间见不到老师因为老师忙改作业。因为人多所以不搞活动。”我的孩子享受了小班教育。孩子知道,在每一个老师心中,他很重要。

●关键词:吃苦

有一次上课时,一个来自启东,现在在南京学医的研究生对我说:“在我们家,上学很辛苦。上课很早,下课很迟。我们只有四五个小时睡觉的时间。我们的试卷不是一张一张算的而是按斤称的。在我们家唯一的一条可以改变人生的路就是读书。能走出来的人都是幸运的。”她的话我也记在了日记里。选择孩子的中学,我想过这个问题。家长常常心疼孩子吃苦,但是如果别人的孩子能吃苦,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可以?“孩子吃苦”不是死路也不是毒药。学校教育就是要孩子能明白一个道理:当孩子辛苦,当父母其实更辛苦。——摘自Tamara的教育日记

看各国如何遏制“择校”风?


择校盛行看各国如何遏制?

日本:教师校长全国大轮岗

日本教育采取均衡政策,基本上使该国不存在“择校热”。该国为适龄儿童提供机会均等、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保证每个学生有同等的学习权利。每个学校的硬件部分基本相同,不会有哪个学校因为设备不完善而影响教学质量。

轮换调整教师队伍和校长是日本特有的一大机制,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这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衡一致。他们中小学教师都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公立学校的教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校间师资轮换和调整。没有重点学校,自然也不用特意择校了。

英国:就近入学“抓阄”择校

英国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既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原则,所以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惜出高价在好学校附近购置房产,以便让子女就近入学。但是这样一来,很多收入差的家庭的孩子被关在了热门学校之外。但公众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越来越不满意,英国教育部表示,允许各地教育机构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谁能进入热门学校学习。随着抓阄入学的办法实施,名校周边的房价可能下跌。

法国:改学校须请教育局决定

在法国,中小学的择校问题不是热门话题,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在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全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不存在众多生源争夺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的问题。

法国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大多数家庭的儿童都上公立学校,由地区教育局按照学区分片,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指定学校,校长没有自行接收学生的权力,家长也没有选择让孩子上哪一所学校的自由。如果家长想要改学校,必须提出“特殊并且充分的理由”请教育局决定,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学生有特殊原因改校需市(区)长批准。

美国:多种选择缓解压力

国外最注重择校的非美国莫属。而择校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从宗教、种族到对社会阶层的认同以及对公立学校的不信任,都是择校的原动力。

美国的法律规定6到16岁者必须入学学习。美国的公立学校的经费也是来自政府税收,学生免费入学,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由于公众对逐年下降的公立中小学质量不满,择校呼声越来越高。在美国现在已经开放招生制度,允许适龄儿童到居住地以外的公立学校就读。有学生希望进入不是就近的公立学校时,只要提前交上申请,学区管理部门会认真考虑,有位置一定满足需要。

俄罗斯: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

俄罗斯教育制度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到了高年级,会按学生的兴趣编班,分人文学科或数理化学科,这样的区分会让学生意愿与学校教学大方向发生不吻合,产生了“择校”倾向。国家尚没有出台适当的解决方法。

也来唠叨一下“幼升小”


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前途无量的开始,很多家长选择幼升小择校,没经历过的不知道,这里面真是很复杂,利弊权衡,很是纠结!

兜从一岁开始,我就开始琢磨孩子的上学问题,之前也不听谁说过一嘴,孩子要上学,除了户口必须落在当年学校招生范围内的片区,而且必须要落满三年,也就是说,六岁上学,三岁前就必须搞定这个落户问题,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有三:

第一,姥姥家,那也是我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从小到大就没离家多远过,所以周围的学校,孰好孰坏也是心知肚明,比较好的,是古二小,可是姥姥家不在该片区,纵然离的很近,也是毫无人情可言的,而且,姥姥家的房子小,孩子在这里上学,我回来住都会觉得挤,为了进个连区重点都算不上的小学买套房?不划算,而且距离市区比较远,升值空间小,pass!

第二,通州,当初买房子,纯粹是看上了这里的闹中取静,当然了,不可否认的还有就是便宜,孩子?完全没考虑过,否则也不会买两居了,总觉得很遥远的事情,可是如果真要在北京没别的窝,就这么一个地界,周末的升学环境,就不那么乐观了,首先,学校软硬件和城里肯定是没法比,很多虽然是名校的分校,可是我也听周围人说了多少次了,所谓的分校,那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老师都是就地解决,真给你从城里调过来?开,开,开,你开玩笑哪!还有,就是同龄人的素质,通州现在几乎就是外来人口聚集地,首先说,我并没有歧视外地人的意思,北京也一样有不是东西的,但是,通州这种现状就决定了,如果就地上学,学生素质肯定是良莠不齐,这兜上本小区的幼儿园就已经感觉到五湖四海皆兄弟了,上学?no,我坚决不会同意,也许是北京人的那么一点点优越感在作怪,但是,进城读书,必须的!

最后一个,就是奶奶家了,东二环,其实兜一出生,户口就落在奶奶家了,可是后来我实际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同是挨着的几个楼,划片完全不同,偏巧兜奶家划片的小学就不好,临二环主路,学校没有什么成绩,在周围的几个学校来说,不说垫底,也差不多,没办法,最后一条路了,必须得硬着头皮走,开始了漫长的看房之路。

最终决定买了一套超级蜗居,50平,为了儿子,小总价就是优选了,就在这看房过程,就感觉到了北京房价的超级大波。所以在儿子二岁半之前,终于咬牙买了,虽说不是什么响当当的名校,但是在这片,还算是个相对好的学校,而且,在这附近买房,不说赚,但至少不会亏,保值空间比较好。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斗争过,反正都是买房,干嘛不买名校,那时候史家的片区房也就在2.6-2.8w左右(我买的2.2),但是多方打听,那样的名校,出入接送孩子的,非富即贵,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小头小脑的,就是那句话,您开个富康,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孩子之间的攀比非常严重,名车接送,专职保姆,我的娃如果进去了,每天得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看了个论坛,里面有个孩子爹开捷达接孩子,第二天接到孩子电话,让他把车停远点,别让同学看见,看得我这个心寒,算了吧,儿子成不成才固然重要,但是做人还是根本,从小接受这样的刺激,难保孩子不为了挽回面子撒谎,或者承受极大的心里压力,这还读什么书,所以干脆放弃了去名校的想法,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不丢人!

当个妈容易吗,一天到晚得琢磨多少事?最开始跟兜爸说的时候,他完全不理解我的行为,说我杞人忧天,结果经历了买房后才发现,周围多少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谈论起来头头是道,丝毫不逊于尔等,一问,孩子才几个月。如果真等等孩子快上学的时候,你再去找,那真是拎着猪头找不到庙门,那不是对孩子不负责么?等到孩子上学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还不得懊悔死,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能做到的,我会尽120%的努力,希望孩子能理解我的苦心,学校再好,孩子不学,也是白瞎,他学的好,小升初,我就能松口气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升一择校,说说模拟题》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升中班了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