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初春时节,早晚温差比较大,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尤其是人群密集的地方,比如学校。当下正是开学季,更好做好这方面预防!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如何分辨流感和普通感冒等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第一,感染病原体不同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其中相当部分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
流感: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
两者虽然听起来或者看起来都非常相似,但是流感的传染远远强过普通的感冒,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亡。
第二,表现症状不同
普通感冒:潜伏期大约为1天,起病不急,以“卡他”症状,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如果后期没有并发细菌感染,病程一般为5~7天,即可痊愈。
流感:潜伏期大约1~3天,起病大多急骤,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冷、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咽干咽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
第三,预防不同
普通感冒:没有预防用疫苗。
流感:接种流感疫苗是防控有效手段。
1、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尤其以甲型多见。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传染率可达到50%,常引起爆发或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且持续时间可达一周以上,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痛、而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病程比普通感冒长。
2、甲型H1N1流感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上感”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发、主要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有些有发热、伴以咽喉痛、扁桃体肿大等。
4、急性支气管炎
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和咳痰。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
5、肺炎
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临床上分为细菌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肺炎的症状虽有不同,但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常为共同症状。
6、肺结核
是由结核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致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我国有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现象,是我国目前急需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午后潮热、乏力、盗汗等。
7、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斑、皮肤斑丘疹。
8、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发热一日出疹,从面部开始至全身,一日出齐,三日后退疹。
9、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发热等,可累及其他腺体和脏器,常见的继发症有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经空气飞沫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及脑膜刺激征。早期隔离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控制疾病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传染源。
1、健康监测,落实晨午检
开展症状监测,落实因病缺勤登记,早期发现可疑病例,及时处置。
2、健康环境,校舍通风卫生
保持校园内公共场所环境清洁,做好日常消毒。保持室内公共场所良好通风状态,每天定期通风换气,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健康教育,提升防病意识
多途径、多形式普及呼吸道传染病防病知识,开展心理疏导。
4、良好习惯,提升防病能力
不随地吐痰。遵守咳嗽礼仪,勤洗手是关键。保持出疹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规律作息,调整状态,保证睡眠充足、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心态,增强机体免疫力。
5、主动报告,不隐瞒病情
关注自我健康状态,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传染病可疑症状,及时就诊,将患病信息和病情进展报告班主任。
若学校或班级出现聚集性疫情,需采取加强监测、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校内蔓延。
6、及时就诊,杜绝疫情蔓延
一旦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有关症状,应戴口罩,尽早就诊治疗。确诊为传染病,遵医嘱,居家或住院隔离休息,不带病上课。若新冠健康自测阳性,应延迟返校。
7、应急接种,保护易感人群
发生麻疹、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时,需开展应急接种相应疫苗,保护尚未感染的人避免发病。
让幼儿带熟悉的玩具、被褥到幼儿园,可以降低分离焦虑的程度。
新生入园,如何帮助孩子缩短“断奶期”,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家长和幼儿园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为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不妨试试“幼儿园加、减法”。
“加法”——加强家园联系。利用各种渠道提前建立家园联系,持续不断地打造家园共育。我们幼儿园在完成招生工作后,会利用7月初的第一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办学理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幼儿园“小脚印”基地含义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幼儿园;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入园的心理准备;请家长参观幼儿园,了解幼儿的生活设施、学习环境、安全保护等,为家长利用入学前两个月的时间培养孩子的相关能力与习惯提供指导与建议。在第一次家长会过后,幼儿园会在开学两周与“十一”长假后,继续组织家长会,通过建立家委会,进一步做好家园沟通与联系;通过亲子活动的开展和家长半日活动的开放,让家长在集体环境中观察了解自己孩子。
与此同时,通过暑期家访工作,提前建立教师和孩子的关系。带班教师通过“家校通”等形式与家长联系,确定家访时间与地点。教师亲自登门,在孩子的家里与孩子初步接触,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做好准备,同时也通过与家长交流,初步了解孩子。
在后续的工作中,通过宝宝在线系统、空中电视台、家校通、班级主页、宝宝成长册、“小脚印园刊”等形式,继续加强家园联系。如通过宝宝在线系统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通过班级主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与家长可以配合完成的事情;通过宝宝成长册,教师和家长共同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共同了解孩子在家庭与幼儿园的情况。
“减法”——减轻心理负担。孩子刚刚入园时,一般都会哭闹,这属于正常的现象,这一时期家长和孩子都会带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消除分离焦虑不仅仅要解决孩子的问题,也要解决家长的问题。通过家园联系,让孩子对幼儿园建立了初步的印象,开学初再通过家长陪同入园,进入教室和老师、孩子一起做简单的游戏,一方面有利于孩子和教师之间感情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幼儿对陌生环境的心理恐惧。
与此同时,对于刚入园的孩子,班级里的“两教一保”往往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时我们幼儿园会通过抽调行政人员、教研人员,以及中大班的教师一起进入新生班,保证足够的人手安抚不稳定的幼儿,这样可以通过减少情绪不稳定幼儿的哭闹现象,保证大多数幼儿不受分离焦虑情绪的影响。
针对家长表现出的分离焦虑,适时地做好家长工作,入园的第一个星期,老师用相机把孩子一日生活记录下来,在幼儿园大厅的大屏幕上进行循环播放,并发布在校园网上。经过两周的播放,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消除他们的顾虑。针对个别家长表现出的较为强烈的分离焦虑,组织家长沙龙、团体心理辅导以及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让家长明白怎样通过消除自己的焦虑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我要妈妈,呜呜呜……”刚上幼儿园时,很多宝宝经常闹着“要妈妈”,搞得老师和家长都非常焦虑,不知该如何是好。有些家长见不得孩子哭,别扭着走不掉;有些家长扭不过孩子,干脆就此不送孩子去幼儿园了。对此,专家建议家长:要理解宝宝的“入园焦虑”,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宝宝的“入园不适应症”。
接受孩子的分离焦虑
宝宝初次入园时,由于周边环境陌生,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从而整天大哭大闹、吵着回家或者沉默寡言,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但专家表示:“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哭。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面临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据专家介绍,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因此入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小的时候,得到长辈们悉心的照料,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可在幼儿园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要适应幼儿园里的日程,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老师的注意力和教室里的玩具、书籍……这一切,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对孩子们来说,初入园是一个突然的转变——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母送进了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孩子们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对任何人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疑惑“为什么妈妈要抛弃我?”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焦虑心情,家长首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
三步骤助宝宝快乐入园
熟悉新环境:专家建议,在入院前,家长要带宝宝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参观幼儿园教室、卧室和活动室等各种场地,在幼儿园停留一两个小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各种新环境,让宝宝有熟悉和亲切感。
做好交往准备:入园前还要做好孩子的交往准备:每天早晚让孩子与社区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关在家里;每天有意识地给孩子独处的时间,让孩子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此外,家长还要加强与老师的信息联系和感情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
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很多时候,只要成人对孩子稍微“预告”一下下一步要做什么,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专家建议家长在入园前几天有意识对孩子进行“入园倒计时”,提高孩子对即将发生的情况的“预测能力”。如有可能,在入园前一天为孩子做一个小型的庆祝会,祝贺孩子长大了,祝贺孩子上幼儿园了,完成“仪式教育”。
他山之石:德国的父母在孩子入园的当天除了为孩子买一只各种文具配套齐全的书包外,还会准备一个惊喜——入园彩袋:圆锥形的纸袋,里面装有各种糖果甜点,以及爸爸妈妈、亲戚朋友赠送的小礼物,像巨大的蛋筒冰淇淋,每个孩子都会抱着它第一次去幼儿园,兴奋地期待着打开彩袋的那一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