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学习串珠游戏

04-29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新老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促进老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一篇教育笔记应该从哪些方面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育随笔:学习串珠游戏”,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年**月到**年**月,这学期在教研小组的带领下,我学习到关于串珠游戏的大、中、小班的三阶段游戏,分别由王老师、周师以及陈老师在班级进行观察、记录,带到教研组进行分享。

最先开始的是周老师的中班《珠子比比乐》串珠三阶段游戏,周老师前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班级开展游戏。在这个游戏中,通过提供大小不同的珠子,让幼儿探索同样长度的绳子,把大小不一样的珠子或者相同数量的珠子穿在绳子上,会有怎样的变化。游戏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探索用相同长度的毛根穿上不同大小的珠子,比一比那种珠子数量多。活动的重点在于幼儿是否能有顺序的逐一点数珠子并说出珠子的数量,幼儿又以何种方式来记录珠子的数量。在周老师带来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都能正确的点数并说出珠子的总数,但在记录的方式上,三个孩子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方式记录,有个孩子总体统筹不好,直接导致记录纸上画满的大珠子,最后画不下了;有个孩子用数字的方式进行记录,有个孩子自己画上线和大小不同的珠子进行记录。在第一阶段,孩子们都能很好的点数并且说出总数,但是在记录上有所欠缺,所以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周老师在记录表上加上了两条直线,以辅助幼儿进行记录,第二阶段是控制了珠子数量,比较穿完珠子后的长度,探索珠子大小和长度的数量关系,在活动中可以观察到孩子能对自己的珠子做记录,孩子们都能感觉到相同数量的大珠子穿出来的长度比小珠子长,但是在理解为什么大珠子穿的长这一方面上有所难度,最后在老师的引导语总结下懂得了因为大珠子胖一些,在毛根上占得位置多一些,大珠子穿出来的就长一些。第三阶段的游戏是控制绳子的长度,比较大小珠子穿的数量的多少,探索珠子大小、所占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在这个阶段里,老师的重点是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让幼儿明白大小珠子占据绳子长度相同、珠子的数量不等的原因,这其实是有一些难度的,但是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或得了感性的认知,在老师的一步一步的引导后,孩子们明白了因为大珠子占得地方多,所以数量就少一些,小珠子占得地方小,个数就多一些。

继周老师之后,小班的陈老师在班级开展《圣诞串珠》三阶段游戏,大班的王老师开展了《冰糖葫芦》串珠三阶段游戏,老师们都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串珠游戏中,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或是中班,游戏都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层层递进的,让孩子们在前一阶段探索和学习的基础上来进行下一阶段的游戏,在一次一次的探索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了一些复杂的知识。

串珠游戏是如此,孩子们在区角游戏或者是集体活动中孩子们也是如此。三到六岁的幼儿学习特点是通过直观形象以及实际操作中来进行学习的,而在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来进行操作和探索,更加利于幼儿的知识的建构与链接;而在游戏中,我们也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进行学习。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学习促成长


教育随笔:学习促成长

4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xx小学举行固始县送教活动。课上我认真聆听了xx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陈xx老师关于《如何听、评课》的讲座,给我记忆犹新,感受颇多。

陈xx老师说有效听、评课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听,要听教师的,也要听学生的。听课的时候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一听课的结构,二听重点难点突破,三听课堂的气氛,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氛围。四听闪光之点等。课,不仅要听,还要看。看教师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学生,看学生的发言情况、思考情况和活动情况,看学生练习、板演和作业情况,看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是否交融。陈静老师最后提到了“记”即记教学实录,记教学点评。记录要抓住重点,文字要简练,有时需要用自己明白的符号代替,有时来不及别把自己所的都记录下来,可以留空位并尽快寻找机会补上。对听课者要求对别人的课作出客观的评价,评课要遵循四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通过此次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教育随笔:学习与成长


教育随笔:学习与成长

不知不觉,进入幼儿园已经快三个月了,每一天都在与孩子的接触,觉得想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每天入园后,老师都会通过点名来记录今天幼儿的入园情况,其实之前在旁观察时,并没有在这个点名环节有过深入思考,直到自己有机会实践时,才发觉原来其中大有文章。

让幼儿安静下来之后,我开始了点名,本以为会很简单,可是在点了大概十多个幼儿姓名后,会有一些小小的说话声音,自己以为只要把音量提高,可能会把这些小声说话的孩子声音压下来,可没想到,在我提高声音没点几个名字之后,孩子们的说话声也随之提高,自己想着可能我声音再提高一些,孩子们也不会太大声,可没想到,原来只是几个说话的现在变成一片说话的孩子,整个教室也由刚开始安静变为有些吵闹,自己的点名活动也不得不先暂停,开始了维持课堂纪律,孩子们再次变的安静,可是没过一会,又开始了说话,自己就这样通过提高我的声音来压过孩子们的说话声结束了点名活动。

通过这次的点名给自己带来了许多反思,点名是幼儿教师每天了解幼儿入园、离园,以及幼儿人数等一日活动展开的重要基础。通过自己亲身点名过后,才明白原来自己之前在旁的观察还不够细致,漏失了很多细节和方法。同时也了解了看起来一项简单的活动安排,背后需要老师在亲身体验过后的用心之处,也明白了只有通过实践自己才能真正看到问题,学习经验不断积累与成长。

教育随笔:开展体育游戏等有利于孩子学习


开展体育游戏等有利于孩子学习

我班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好动的孩子,一会看不到时,这几个孩子便追逐打闹,到处乱跑,真令人担心。

今天活动课后,这几个孩子又跑到了一起,这时我灵活一动,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孩子们听到我的话,一下再把我围在一起,“做什么游戏,”“单脚跳着走怎没样”孩子们很乐意的排成两队,等着我说完游戏规则,我让着几个孩子一组,这几个孩子个个表现的机智、勇敢、遵守纪律,没想到这几个捣蛋的孩子在体育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体育游戏,孩子们从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信心,并且产生了学习兴趣。我趁说:“你们如果上课认真学习,下课不要追逐打闹了好不好?做一个遵守纪律,遵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孩子如何?”孩子们的回答一片欢呼声“是,老师,我们不再让你担心啦!”

没想到体育游戏,把孩子们的主体作用都积极性发挥出来,孩子们的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四肢筋骨得到了舒展,精力旺盛,充沛学习效果,课堂纪律都得到了发展。

教育随笔:让孩子在游戏区角活动中学习


最近我们班开展的等分活动是如火如荼的,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区域活动中还是在孩子的生活活动中,我们无时无刻地都在让孩子认识等分。对于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图形的基本特征他们都已经了解了。于是,我们结合我们班的特色活动“剪纸”,让孩子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使孩子们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是对已知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这也能帮助孩子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了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我们班的孩子认识掌握等分是通过折纸、剪纸等形式来学习的,这些活动是在平面纸上进行的,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分合的是否正确,教师在分合中引导孩子说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样,他们在剪剪、折折、拼拼中找到了许多等分的方法:横着分、竖着分、斜着分。

我们还根据区角中投放的各种材料来进行等分活动的认知,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在熟练掌握了剪纸样等分方法后,我们几个老师经过商量讨论后,又让孩子用目测的方法每天来练习等分实物。比如每天在加点时对各种食物进行等分,如:香蕉、苹果、面包、火腿肠等实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愉快地进行了学习,逐渐掌握了多种等分的方法,使此活动更加有趣了。

教育随笔:我们这样学习跳绳


教育随笔:我们这样学习跳绳

幼儿是如何学会跳绳的?大家可能会说要练,练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然而,幼儿喜欢单调重复的练习吗?怎样让幼儿带着积极愉悦的情感学习跳绳?怎样有效支持幼儿获得跳绳的经验呢?下面是我带领幼儿学习跳绳的经历。

初次跳绳

幼儿升入大班,教师按惯例带领幼儿开展跳绳活动。刚开始的几分钟,跳绳场面比较热闹。可不久,有幼儿就说:“老师,我不会跳。”“老师怎样跳呀?”会跳几下的赵鑫凯则说:“太累了。”运动能力强的赵梓萱艰难地、不连贯地跳了几下,说:“唉,太难了!”孩子们“知难而退”,有的收好绳子去玩其他器械,有的拿着绳子追逐跑,有的拿着绳子挥舞……我们只好终止跳绳活动。

初次接触绳子,孩子们从兴趣盎然到知难而退,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1o分钟。为什么会这样?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我意识到跳绳需要有一定的对绳子的操控技能和一定的身体素质,如平衡能力,手、眼、脚等协调能力,腿部肌肉的力量、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等等。幼儿初次接触绳子,对操控绳子缺乏经验,理所当然会出现觉得跳绳很难、不知怎样跳、太累了等情况。看来学会跳绳不是一时半刻的事。于是,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先不练习跳绳,而是通过各种玩绳游戏帮助幼儿储备一定的跳绳技能,锻炼身体素质,并持续激发他们的玩绳兴趣。

自由玩绳

我对幼儿说:“今天我们不跳绳,我们来玩绳,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玩自己去找伙伴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情绪高涨地找玩伴玩了起来。有的四人站成“十”字形,各人手拿两个绳子棒,使劲地挥动绳子,边挥边说“大浪、小浪,大浪、小浪”。有的用一根绳子,其中两人牵着绳边甩边念“渔网、渔网,捞、捞、捞”,念完马上把绳子放低,另外两人马上从绳子上跳过,有时举绳人念完马上把绳子分别举到头顶、肩膀、腰部,另两人则根据绳子的高度尝试跳过或钻过。有的三人共用一根绳子,其中两人牵着绳上下晃动,另外一人尝试从晃动的绳上跳过,或从晃动的绳下爬过、侧身翻滚过……

孩子们自由地、尽情地玩着,不断推陈出新,他们还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根据现场情况不断地调整游戏过程。

幼儿玩绳时的动作有甩绳、晃绳等,他们还用走、跑、跳、爬、钻、滚等动作尝试经过晃动的绳子。这些动作锻炼了幼儿的手臂、手腕力量与灵活性,发展了幼儿对晃动的绳子的判断能力及躲闪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肌肉力量与耐力,为幼儿的跳绳活动作了身体素质和技能方面的铺垫。同时,在自由玩绳中。幼儿是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游戏的,他们越玩越开心,越玩越有智慧。

自主跳绳

一次,我的跳绳引来了孩子们的围观。有的问:“老师,你怎么能跳那么多下?”有的说:“老师,你跳得可好了。”……见孩子们颇有热情,我趁机说:“我以前也不会跳,后来我每天跳一跳,很快就学会了,不信你们试试。”果然,会跳几下的孩子马上加入跳绳的行列,不会跳的孩子也跃跃欲试,有些不想跳的孩子也不时停下脚步观看。

半个月后,孩子们对跳绳的热情又有所升温。于是,我开始细致全面地观察幼儿的跳绳情况,有了以下发现:(1)参与度。59%的幼儿经常参与跳绳,34%的幼儿偶尔参与,7%的幼儿不参与。(2)跳绳能力。24%的幼儿能连续甩绳跳,63%的幼儿是甩一下绳跳一下,13%的幼儿甩绳与跳同时进行。(3)跳绳姿势。幼儿的姿势五花八门,有的手提得高高的,有的一只手摇绳一只手不摇,有的手臂向旁边伸得直直的,有的甩绳时手臂太靠后,无法连贯甩动,有的靠肩关节带动手臂和手腕摇绳。参与跳绳的幼儿全都整个脚掌着地跳,有的幼儿跳时经常往后踢,有的幼儿跳时脚抬得很高。另外,还有幼儿蹲着跳,身体前倾着跳,身体后仰着跳,等等。

从观察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虽然经常跳绳,对跳绳的热情较高,但跳绳能力有限,跳绳姿势也不规范。跳绳的规范动作应该是:以眼向前望,腰背伸直,手臂与手肘约呈90度角为基本准备动作。用手腕力量摆绳,跳跃时双脚并合,脚尖或前脚掌有节奏地踏地跳,着地时膝盖微曲。因为跳绳姿势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能否熟练跳绳,所以,我需要根据幼儿的已有水平在后期的游戏中慢慢渗透跳绳的动作要领。

一、在游戏中学习

为了规范跳绳动作,提高幼儿的跳绳水平和兴趣,我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游戏。

游戏1:蹦床。我让学生们模仿在蹦床上跳(双脚向上跳,落地时前脚掌着地)。玩的时候,有时听教师的口令玩,有时听哨声的节奏玩,有时听音乐的节奏玩。节奏快,幼儿蹦得快;节奏慢,幼儿蹦得慢。在幼儿对“蹦跳”有一定节奏感后,手摇与脚蹦同时进行,即手往后摇的同时脚马上蹦跳。

游戏2:盲狼和小兔。幼儿扮演小兔,教师或幼儿扮演盲狼。游戏开始时,小兔跳着游玩或跳着去采食物,盲狼闭眼听。谁的脚步声被盲狼听到,谁就可能被抓。

游戏3:老鹰和小兔。幼儿扮演小兔,教师或幼儿扮演老鹰。老鹰飞来了,小兔快速躲闪;老鹰飞走了,小兔悠闲地跳。

游戏4:青蛙和蛇。一个幼儿扮演青蛙,一个幼儿扮演蛇,扮演蛇的幼儿手拿绳棒,用手腕把绳子像蛇一样摆动起来去碰青蛙,青蛙跳着躲闪。

游戏5:跳晃动的绳。两个幼儿拿绳棒左右晃动绳子,另一个幼儿从晃动的绳子上跳过,比一比谁跳过的次数多。

幼儿在以上游戏中能自然习得跳绳的技能。如:“蹦床”游戏,幼儿练习用前脚掌有节奏地踏跳,着地时膝盖微曲;“盲狼和小兔”游戏,能锻炼幼儿用脚尖或前脚掌轻轻着地的能力;“老鹰和小兔”游戏,快跳与慢跳相结合,能锻炼幼儿跳的耐力;“青蛙和蛇”游戏,既能锻炼幼儿手腕的灵活性,为摇绳做准备,又能锻炼幼儿跳着躲闪的能力;“跳晃动的绳”游戏,能锻炼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令幼儿感到轻松愉悦。

教育随笔:学习故事怎么写


“学习故事”是一种叙事性的观察记录方式,一个学习故事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注意”、“识别”和“回应”。注意部分主要描述“发生了什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教师以视频、照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采集幼儿在某一时间段或事件中的行为、语言和情绪等细节表现,并据此做观察描述记录,重点关注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采用白描式的语言对幼儿在接龙游戏中的语言和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和记录,生动呈现了幼儿游戏中发生的学习故事原貌。识别部分主要分析该情境中幼儿“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核心是调动自身已有实践经验以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分别学习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什么问题,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可贵的学习品质。在本案例中的识别部分,教师基于注意部分的深入观察,根据不同幼儿在图形接龙游戏中的个性化表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准确识别出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历程。回应部分是教师计划“如何支持幼儿在这方面的学习”,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即教师提出进一步促进和拓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设想和方案。

教育随笔:引导督促 ?同伴学习


教育随笔:引导督促同伴学习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种“可依的法”;“有法可依”,关键还在“有法必行”,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要做到“有法必行”,则就需要教师要做好引导、督促幼儿掌握和遵守区域活动规则的工作。我们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规则性质,主要运用三种方法帮助幼儿掌握和遵守区域规则。

(1)环境暗示

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规则。如区域规则牌上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采用进门挂牌、投放适量同等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挂牌粘钩无进区牌、同等材料筐已空,孩子看到这些,就要先去别的区玩等等。

(2)语言提醒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常常会忘记规则从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在这时,可以采用语言提醒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老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请你……好吗?”。而当幼儿由于不懂活动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呀,娃娃怎么哭了?”这种及时介入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在后续的游戏开展中提醒幼儿对规则的遵守。

3、同伴影响

同伴间的提醒一般适合于同区域活动的幼儿,而且更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区域性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起到幼儿对规则遵守的相互监督,更好地内化了幼儿规则意识,并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教育随笔:会学习的孩子


吃完午饭了,我进小屋接个电话,出来发现文文站在门边,小嘴巴嘟囔着,不开心的样子。

“文文,在这里干什么啊?”文文不说话,我捧着她的小脸问:“怎么了,有什么事?”她还是不说话,但是眼睛分明在说,是有事的。

“什么事?告诉老师。”“老师,你今天教的那个我说不上来。”文文小声说着,不开心的样子,“我教的什么呀?”“就是那个唱歌的。”“哪个?”“是不是那个主持词啊?”小文文点点头,咳,

小家伙,我以为是什么呢,原来是今天我们练汇报会的时候,加了一首歌,前面几句话,要她说,因为时间短,就那样说了就过去了,也没重复巩固,呵呵,她记不住,还成心事了。吃着饭也想呢!

“不怕,老师会教给你的。去玩吧。”文文这才开心的走了。

呵呵,多可爱的孩子啊,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为孩子的认真而感动!

喜欢《教育随笔:学习串珠游戏》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