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苹果树》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05-17

教师的语言

1.小朋友你们看!苹果园里的苹果树好看吗?(好看)农民伯伯也很开心,可是有一颗苹果树他很伤心,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伤心吗?幼儿(因为今年它一个苹果也没有结),你能帮帮它吗?(能)。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它变出苹果吗?(用笔给它画上、用颜料涂上去)。

2.师: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老师也有一个好的方法。但我要请两个朋友来帮忙。你们看这是什么宝宝?这是什么宝宝?教师:“老师要请两个朋友来帮忙变苹果,一个是食指宝宝”随即伸出食指,还有一个是颜料宝宝。”出示颜料盘。“这个颜料盘里面的颜料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现在我开始变苹果啦,看好了我是怎么变苹果的。”“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苹果树上变、变、……变好了我们要请毛巾宝宝来把小手擦一擦,把小手擦干净……

案例分析

1.提出的问题不精练,缺乏概括性问题

在第二个问题中,我提问的问题太零碎,没有重点的问题,对孩子们的经验没有一点的提升,我设计的问题还不够有针对性,问孩子们很多才引到了老师要的答案。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的出示颜料,让孩子们说这是什么颜色,食指也可以直接的说我要请食指宝宝来帮忙,不需要让孩子们再进行猜测。

2.教师的语言太随意,缺乏隐性指导

在回应孩子的问题时我总是回应孩子们的话,这样的回应是没有一点的新颖的,让孩子和听课老师觉得会很枯燥,在活动中我的语言太罗嗦,一些小的细节都需要告诉孩子们,生怕他们不知道,比如:在变完苹果后要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净,在这里我可以不说,我自己师范后,拿出小毛巾让孩子们发现,原来变完后要把小手擦干净,可以给孩子们一些隐形的指导。

活动后反思

我在整个活动中感觉自身的教学素质还需要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应该多看一些关于教师语言和教师有效提问及有效回应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自身的需要,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知道美术活动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好上,虽然问题没有语言课那么多,但问题问出来一定要简洁有针对性,让孩子们在问题中有一定的经验或技能的提高。其次,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师的隐形指导师很重要的,有时教师说的太多,让孩子们听了,感觉有可能会很烦、课堂有可能会很枯燥乏味。美术活动中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去尝试,对孩子们的回答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回应和评价。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大班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美工区里婧诗与婧羚一起选择了新的画种材料:锡箔纸画。一开始,她们看着材料的质量容易破损,都小心翼翼的把锡箔纸铺平,拿起最常用的油画棒开始作画。婧羚画的动作幅度较大,不小心把锡箔纸弄破了几处,婧诗在一旁笑着说:“你看我的纸还好好的,谁叫你那么用力!”但婧羚却说:“我不用力的涂色,颜色都看不清楚,不够鲜艳,你看你的画,那么模糊!”婧诗指了指流程图说:“老师不是要我们画完再用深色的笔钩线吗?这样不就清楚了。”“但是你的颜色太不均匀了,我还是用水彩上色看看。”婧羚说着,便拿出水彩颜料,原本的那张破损的锡箔纸上涂上底色,这时,婧诗看到后直说:“用水彩画上去更方便,也不怕纸破掉,而且颜色漂亮多了!”她们便决定要更换工具,直接用水彩在锡箔纸上作画。

分析与反思:

1、自己的观察和教师的点拨下,能先观察流程图后再操作锡箔纸画。从中养成看流程图学习独立操作的习惯。在活动中能依靠材料特点,通过观察、摸索来调整怎样更好的操作锡箔纸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绘画方法以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幼儿在操作中不断的寻找更适当的作画材料、方式,不会盲目的跟从教师所画的流程方式,所提供的材料限制,有了初步的独立见解与创造性。

3、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较少,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够,流程图的指向太过明确,限制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对不同画法的评价应更全面些,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锡箔纸画的方法。

幼儿园案例分析:美丽的蝴蝶


美丽的蝴蝶

观察实录:

在线描活动"美丽的蝴蝶"中,我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线条和图形对称的装饰蝴蝶翅膀并感受蝴蝶翅膀对称的美。我先出示一幅有着各种不同点、线、面的"美丽的蝴蝶"范画让幼儿观察蝴蝶的结构,有几部分组成,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我进行示范,让幼儿了解把纸对折一下找到中心线画蝴蝶的头胸腹翅膀就对称了,并提醒幼儿外轮廓要尽量画得大一点,最后用好看的图案进行装饰。

晨晨对绘画活动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找到了中心点,画好了蝴蝶的头胸腹,并在胸和腹的两边画上了两对翅膀,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翅膀画得太小了,蝴蝶显得有点身大翅膀小。"老师,我的翅膀太小了,不好装饰了。"晨晨拿着画纸低着头走到我跟前。"这蝴蝶翅膀这么小,怎么飞得起来呀?"边上的青青看到了热心地对晨晨说。"那怎么办呢?"我假装不知道问晨晨。"能再给我一张白纸吗?"晨晨羞涩地问我。

我又给了晨晨一张白纸,这次他画了一只大大翅膀的蝴蝶,但两边各留了许多空白处,于是我提醒晨晨在空白处多画上一只蝴蝶,让画面更加充实,不会显得过于干净,还引导他用记号笔画上一些天空白云或者小草小花等场景,让画面更加的美观。

观察分析:

晨晨的家在昆山,平时由于种种原因缺勤较多。从本次活动中可以看出晨晨通过老师一年多的引导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的,也有绘画的欲望,且在绘画活动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由于基础差,手部控制能力较差,不能较好的表现蝴蝶对称的翅膀。

实施措施及效果:

1和家长联系,让幼儿尽量做到不缺课,并让幼儿在暑期中继续练习绘画,掌握各种点、线、面的组合画法,让他在以后的作品表现中画面更丰富。

2.教师给晨晨更换一张新的白纸,并在活动中引导晨晨先不要打开记号笔盖子,在白纸上画上大致轮廓,然后再打开笔盖进行绘画。

幼儿园案例分析:批评也要讲艺术


批评也要讲艺术

一、案例背景

批评是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有人说:“批评往往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表扬是孩子发展的动力,要多给孩子一些表扬”。但我认为:对孩子的批评和表扬都要适度,而且对孩子批评多一些还是表扬多一些都要根据不同的孩子而有所不同。然而,许多时候批评并不一定产生很好的效果,幼儿对老师的批评不外乎两种态度:有一种老师批评了他,马上认错;有一种:不管老师如何批评,他都无所谓,已经习以为常了,就是不改。这是为什么呢?

二、案例实录

我们班有一对双胞台兄弟,是全托幼儿。两兄弟的性格完全不同,哥哥爱发脾气。有一次洗澡时,哥哥一定要先洗,而没有如他意,就在那里大哭大闹,还躺在地上打滚。对于老师的批评不但没有,甚至还跟老师动起了手脚,他还会用我明天回家就不来了“我不喜欢你”来威胁老师。而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认真听讲还搞起了破坏,为此,我也伤透了脑筋。每次我都是严厉地批评,但总是不见效。

三、案例分析、对策

同是本根生,怎么个性差异这么大呢?于是,我就先从他们的生长环境开始了解。原来哥哥小时候是寄养在别人家,在家里是大家的小太阳,平时大家都围着他转,还称他为家里的老大。在家里也经常发脾气,他小时候家长不在意,觉的可爱,好玩,现在家长意识到了,但好无办法,只好迁就。过度的溺爱和迁就使他养成了在需要的不到满足是乱发脾气的习惯,这种习惯又因家长不恰当的强化而变的根深蒂固。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直接批评他,他会不服气,于是我采用诱导的方式和他展开讨论,通过讲一些有关这类的故事,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试着与他讨论怎样改正错误。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我们还想了几种好方法:(一)有什么要求要清楚说出来,不能动手打人;(二)想发脾气的时候先去喝杯水;(三)发脾气时想想老师。平时,我还偶尔去关心关心今天有没有发脾气,对他的纠错行为进行了表扬。不知不觉,批评也得到了效果,孩子从他律转为自律,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任性、爱发脾气的孩子需要转变时间,更需要巧妙的方法。我们要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场合,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引导批评,并教给幼儿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对于他的上课不认真听讲我就运用了有次无意中看了一篇文章其中的一种“南风”法则,也称“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一位作家写过的一则寓言: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自恃力大,先刮起了寒冷的风,结果,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以北风不同的是,南风不慌不忙地徐徐吹来,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感到温暖惬意,始而解开衣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

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我再次看到孩子不认真听讲时,我就悄声说一句话,认真听到的孩子得到我的一个小奖励。别说,这一个方法还真灵,不到三四天,他不听讲的坏习惯没有了。

四、案例反思

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的人。教育者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意志和个性特征,以表扬这一积极的激励方法为主教育儿童。幼儿又是需要接受教育的未成熟的社会的人,容易形成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认识和态度,因而教育者又必须运用批评的方法,帮助幼儿改变错误的行为、认识和态度。批评教育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批评是一种否定,没有人喜欢被否定。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权威,被教师批评会极大地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了解不同类型的批评对幼儿发展有何作用,如何批评幼儿才能让他们接受。

幼儿园案例分析:对幼儿成就感的分析


建构区的一角,我们提供了八根长条形的积木,一个标记用的夹子和一块宝丽板,鼓励孩子们比赛搭高楼,看谁的楼房搭得更高,规则是楼房不会倒,并且积木都用完。由于孩子们刚开始进行大型积木的建构,很多孩子缺少垒高的经验和技能,大多只会平铺或者堆砌,镂空竖向垒高的情况很少,我们因此而在建构区添加了这个“叠叠高”游戏,一来可以帮助孩子练习垒高的技能。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开放性思维。孩子每成功一次,就可以把标有大拇指的夹子夹到同等高度,下一次操作,再看看是否能超过这个标记。

活动实录

小蒯第一次玩这个“叠叠高”游戏,游戏一开始,他就把积木一根一根垒起来。十公分左右的积木一根接一根竖着垒起来,重心很高,积木一次又一次地倒塌下来。小蒯很有耐心地不断尝试,一次、两次、三次……在经历了大约六七次的失败之后.他终于改变了方法,把最底下的三根积木横过来放,然后再垒高。这样,积木的重心降低了,小蒯终于获得了成功。我当时想,他会不会由此受到启发,想到更多的方法呢?但是很可惜.随后,小蒯就放弃了这个游戏,去玩多米诺骨牌了。

小俞过来了,他也把积木一根一根竖起来首尾相叠,显然,小俞要有经验得多,当积木达到一定高度,他发现积木不太稳,就把其中一根积木横了过来,再继续往上垒,很可惜,这一次尝试还是失败了。紧接着,小俞换了一个方法.先用四根积木在底部搭出一个组合,再把剩下的积木一根根垒起来,这一次,他很容易就成功了。第三次,小俞又在底部减少了一根积木,用来增加“楼房”的高度。刚开始,“楼房”倒了,小俞略微进行了调整,把最下面一根积木移到上面保持平衡,果然,“楼房”稳稳地“站”在了地垫上。紧接着,小俞又减少了一根底部的积木以增加“楼房”的高度。这一次,楼房更高了,搭的时候更不容易,“楼房”一次又一次地倒下来。小俞不断地尝试着“一根横、七根竖”的方法,努力让“楼房”不倒下来。

游戏分析

小蒯一开始使用了最直接的方法,把积木竖向连接进行垒高。在他的思维里面,这种长条积木这样搭是最高的,想法很准确,操作却有很大难度。小蒯平时比较好动,能专注一件事情并坚持这么长时间,很不容易。他的坚持让我看到了他行为模式的一种变化,也看到了他思维方式的改变与突破,显然,这种突破比游戏的成功与否更有价值。在终于获得了首次的成功之后,他变换了游戏。对他来说,成功就像一颗非常诱人的糖果.当还差一点点就能够着的时候,是他欲望最强烈也是最积极主动的时候。但是,当通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得到之后,他却会停留在自己的成功点上。而不愿意去破坏这一份满足感。由此可以想到,一个游戏的难易程度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游戏难易要适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

与小蒯相比,小俞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反映出自身所具备的一些品质。他的建构经验比较丰富,在建构的全过程中,小俞经历了三次失败,但他对失败的处理方式更积极而有效。什么方法容易得到成功,他会再试一次.什么方法比较难,他会马上进行更换,或者留到最后。小俞在建构过程中有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来自于他以往的建构经验,这正是小蒯所欠缺的。其次,小俞的思维灵活清晰并有策略。整个探索过程,小俞不断变换建构的方法让“楼房”的高度达到更高层次,并且每一次都是依循一定的轨迹采用逐步递减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建构过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的计划性。如何让“楼房”达到更高的高度,在他的头脑里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和思路。与小蒯相比,小俞坚持的时间更长,不断获得的成功激励着他的探索行为,让他乐此不疲。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技能上的学习、思维上的锻炼,更是良好学习品质的促成:主动、积极、坚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创造新的行动,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现在与将来的学习。

回应策略

观察到两个孩子不同的情况,我在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去做。如果不给小蒯提供一定的支持,他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玩这个游戏;如果让小俞在集体面前来介绍他的游戏方法,那么其他的孩子将失去自己的探索过程。我想,给小蒯的支持只能是个体的,单独进行的。趁着游戏还没结束,我煽动小蒯去和小俞一起玩。

一开始,小蒯只是看着小俞玩,并不参与,看他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尝试把“楼房”垒得更高。终于,小蒯忍不住了,凑上去帮小俞一起搭。小俞也很乐意让小蒯帮忙,两个人你搭一根我搭一根,在几次失败以后,终于成功地搭出了“一根横七根竖”的“最高楼房”。我发现,当小蒯把最后一根积木放上去的时候,他非常谨慎,他知道,这最后一根积木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他成功地把积木放了上去!我希望这一次合作,能够帮助他重新建立起玩这个游戏的信心,也能给他带来更多的灵感。

对于像小俞这样的孩子,这个游戏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多可玩的空间了。我可以为他们投入第二层次的材料,选择一些大小长短不一又足够高的积木,让孩子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前提下比赛谁能搭得更高。在这个基础上,或许还可以投入弧形积木,让孩子挑战更高的高度,挑战积木的组合,挑战弧形积木的平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