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太自由等于没自由

05-20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案例:太自由等于没自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背景介绍:这周进行了一次题为“找风”的活动,目标有两个:1、初步了解风,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2、尝试用诗歌化的语言来表述对风的认识,有初步的创编能力。因为这是一次以诗歌的创编为主要内容的一次活动,为了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创编能力,有创新的意识,因此也作为一次课题实践活动,作为课题研究初期尝试进行的一次实践研究活动,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实录:活动中,在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感受和讨论之后,进入了今天活动的重点部分——创编诗歌部分。幼儿的表现记录如下:

1、“你没见过风,我没见过风,小树叶点点头,那是风儿在对小树讲悄悄话。”(与教师示范基本相同)

2、“草地上的小草摇啊摇,那是风儿在与小草玩捉迷藏。”(捉迷藏是教师提示)

3、“风儿把国旗吹的飘啊飘,那是风儿在对国旗说悄悄话。”

4、“看见树枝摇啊摇,那是风儿在和小树捉迷藏。”

5、“风儿把头发吹起来,把衣服吹的飞起来,那是风儿在与我玩呢。”

在中间,教师主要在引导幼儿回忆刚才讨论的对风的感受和经验,启发幼儿选择更多的喻体用于自己的创编,但是对幼儿的启发性并不明显,幼儿在思路上还是很局限的,对于幼儿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目标没有很好的实现。

思考:活动结束,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讨论,这次活动对于主要目标的实现是失败的,认真反思教育行为,认为主要是“太自由等于没自由”。“自由是创新的灵魂”教师希望给幼儿更多的自由自主的权利,让幼儿自由选择素材、用自己喜欢的散文形式、选择

尽可能多的优美词汇来描述风带给自己和大自然的状态,期望这所有的“自由”能让幼儿萌发更多创新智慧的火花,能刺激幼儿思维自由联想、想象,进而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结果却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归根于“给了孩子太多的自由,相当于没有自由。”幼儿对风的经验对于完成一个散文的创编活动来讲,是比较欠缺的,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经验更是进入大班后才开始稍有接触的,因此,对于创编散文的形式方面经验更是缺乏,这些都是这次活动客观上存在的困难,而教师又给了幼儿大的难以把握的自由,必然的结果就是,幼儿思想是空白的,语言是苍白和贫乏的,回忆已经有了更多的困难了,创新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个内容要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要有比较鲜明的层次性,先用固定的形式,让幼儿创编其中比较少的一部分,这样,幼儿就会集中回忆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语言的组织和表述,接下来,对形式要求再放开一点,让幼儿创编更多的内容,不光只是回忆了,客观要求幼儿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完成任务,同时让幼儿接触更多不同形式的散文,丰富幼儿关于散文的经验。最后才是不限形式的自由创编。每个层次对幼儿创新的培养是不同侧重的,体现了发展性,这样对幼儿的帮助才是适合的,有效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一次自由活动


一、观察过程:

自由活动时,朱天承和几个要好的同伴在活动室的一角玩。玩着玩着,有一个同伴不想玩了,走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一看急了,赶过去想把他拖回来。那个孩子朱天承见追来,急忙快速躲闪。一来一去,结果变成了你追我逃。他们在孩子中窜来窜去,好几个孩子差点让他们撞倒。见此情景,我忙阻止了他们,要他们注意安全。听了我的话,他俩又到一边玩去了。也许是觉得一逃一追好玩,也许朱天承觉得刚才玩得没有尽兴,总之,一会儿,朱天承又建议玩追逃的游戏,看来他今天对捉人的游戏发生了兴趣。我想光提醒或阻止、批评都不是好办法,孩子可能会口服心不服,说不定还会产生逆反情绪。于是,我就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各方面能力较强,我就请她送一样教具给隔壁大(3)班的王老师。她很高兴地接受“任务”到隔壁送东西去了。追人游戏就此结束。自由活动结束时,我在表扬朱天承能干,是老师的小帮手的同时,向他指出刚才奔跑的不足,并请大家讨论:室内为什么不要奔跑?室内奔跑会有什么后果?他听了连连点头。

二、存在问题:

1.孩子在活动中好动无序。

2.孩子在活动中自我控制能力差。

3.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差,缺乏判断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三、原因分析:

首先,上述事例在幼儿园孩子身上的反应是比较普遍的。它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1.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2.由于孩子经验少,对事件的后果往往无法预料,缺乏判断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孩子自控

能力不强,易兴奋,很容易失控,常常出现我们俗称的“人来疯”现象。

其次,家庭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1.该孩子的父母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欠关注。

2.该孩子的主要教养人是奶奶,而奶奶对早期幼儿教育的意义及有关育儿知识一无所知,教养以放任为主并伴溺爱。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这种现象,一味的堵和呵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们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运用有效的策略,让孩子在愉快接受的同时,不露痕迹地投入与另一个活动中去。

1.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我们可以运用《幼儿心理学》中的“注意转移”的策略。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中去。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不同。虽然表面上看来都是改变注意对象,但前者是主动的、有目的地改变注意对象,后者则是被动的、有无关刺激的干扰,使活动离开应该注意的对象。当然,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运用某种策略来指导孩子改正某种不良习惯,而应多种方法交互、灵活运用,以达到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掌握自我保护方法,从他律到自律,成为自觉的行动。

2.该幼儿是入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幼儿分辨好与不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引领幼儿多做好事,少做和不做不好的事情。

3.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本案例中幼儿的父母亲都属于低学力层次,家庭环境较差,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很不重视,放任自流。对于幼儿园中组织的活动也不重视,对幼儿园的家园联系也不关心。对于这样的父母亲,作为教师更应重视家教辅导。我想:首先,必须提高家长对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视,让他们懂得孩子的将来要超过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从小抓起。其次,由于孩子父母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设立家教预案,共同担负教育责任。最后,定期进行家园联系,反馈家庭教育的情况,总结育儿经验。

案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一、案例描述:

区角活动开始了,佳欢、佳圆、李涛、佳薇、依婷,他们先后来到了表演区进行活动,刚开始他们都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乐器进行游戏;有的孩子拿起各种打击乐根据区角中的图谱进行练习,有的拿着话筒在唱歌。这时洋洋从操作区走过来看到了乐器盒中的“指挥棒”,便对着那些打击节奏的同伴们挥臂舞弄起来,孩子们看到洋洋神气地“指挥”摸样,不一会儿,他们便为了这根“指挥棒”争吵不休,谁都想亲自挥舞这个“指挥棒”,其中佳欢和洋洋两个使劲地抓着这个“指挥棒”最后这场争吵在我的参与调解下硬性解决了。

三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尊重和接纳孩子,给孩子一个主动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尽可能的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充分调节每位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积极性,让他们在有益的实践操作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感知和大胆表现机会。

在活动中由于“指挥棒”和“乐器”其中隐含着“1”和“许多”的关系,而在往常的演奏中“1”是教师通过横向比较在幼儿集体中选出的发展较好的幼儿,也因此总能更多的得到大家的关注,且赋予了他“领衔”集体的权利。根据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指挥者”,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四、措施与方法:

活动后我仔细的进行了反思,才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硬性参与违背了《纲要》精神。作为教师应满足孩子内心需求的同时还要给孩子一个自由选择的天空。

因此,我又根据《纲要》宗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反思,以尊重幼儿的选择,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出发,总结了以下两个措施进行教学调整:1、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

1、孩子自由选择活动材料的机会,提供他们足够的材料,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本案例中由于教师准备的“指挥棒”仅有一根,且幼儿对“指挥棒”特别感兴趣,因此引发了矛盾的产生。作为教师应及时的捕捉幼儿的需求投放充分的材料来满足孩子,区角中允许有多个的“指挥者”存在。这样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做“指挥”,不但培养了他们大胆表现、大胆创造的能力,同时也给予了教师去发现更多可“胜任”指挥的孩子,这不是也给了老师机会吗?

2、教师要学会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原因,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还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根据时机积极引导。

从本案例中可见孩子们争夺的本意其实是童心的表现,无所谓品行问题,作为教师应更多的去聆听孩子们的呼声,从他们的心理出发,给他们一个阐释的机会。

五、反思与讨论:

上述案例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是每天会发生的,但我们有的教师却忽略了及时捕捉幼儿信息,及时观察幼儿表现并进行反思的过程。因此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一直是“权威”,对于教师的硬性参与解决问题的事例也不足为奇,而教师也不会为自己的这一行为进行反思。

在《纲要》颁布、贯彻、实施后我们幼儿教师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深入学习《纲要》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还有大部分教师违背而行。通过上述案例后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幼儿教师,应吸收《纲要》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理念,并将它转化为真正的教育行为,抛开传统的教育观,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以幼儿为本,接受、接纳每个幼儿,促使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亲爱的幼儿教师们,请留给我们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给宝宝自由


导读: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什么: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案例:多给孩子提供自由空间


在故事《三只蝴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故事表演这一环节,发现我们中班幼儿对扮演角色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爱表演的峻峻小朋友显得特别兴奋,活动结束了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在区域活动的表演区提供了一些道具和头饰,峻峻小朋友首当其冲,把最喜欢的红蝴蝶头饰带在头上,可能其他的小朋友对这个故事表演没有当初感兴趣,也有可能其他区域新投放的材料更吸引他们,总之,到故事表演区的只有峻峻小朋友和另外一名幼儿,而且那位小朋友只呆了一会儿也走了,看得出峻峻小朋友非常失望,自言自语地说:“你们不演,我一个人演”,于是她一会儿演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一会儿演红花、黄花、白花,一会儿戴这头饰,一会儿戴那头饰,有时头饰还缠在发夹上,取也去不下来,弄得手忙脚乱,小脸涨得通红,而且嘴里的故事老是被打断,看样子,她的兴致渐渐低沉下去,最后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二天,我就在表演区准备了许多画有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以及红花、黄花、白花的硬纸板、竹片、回形针、两面胶、浆糊等,活动开始了,峻峻小朋友第一个走过去,接着,也有几个幼儿围了过去,拿起桌上的东西议论起来:“这是什么?没有带子,不是头饰呀”,“这竹片要它干什么?”峻峻小朋友歪着头想了想说:“我们可以把硬纸板粘在竹片上,可以拿在手里玩呀”,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赞成,于是他们动手操作起来,有的用浆湖粘,有的用两面胶,有的用回形针,最后他们发现用回形针最方便,最牢固。一会儿红蝴蝶、黄蝴蝶、白蝴蝶,红花、黄花、白花一下子“飞”到了竹片上,小朋友把它举在手里蹦来蹦去,这时峻峻小朋友又发现了桌子上的大脸盆,端详了一会儿就兴奋地叫起来:“对了,我们可以把三朵花种在里面,把三只蝴蝶拿在手里,这样我可以一个人来表演了”,她马上把红花、黄花、白花插在了沙子里,一边有声有色地讲起了故事,蝴蝶在她的手里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这里,一会儿飞到那里,从她充满笑脸的脸上,可以看出她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由此我体会到儿童的发展是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的,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并善于观察,从幼儿的反应中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和兴趣,了解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及时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提供适合孩子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孩子展现自我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给予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让孩子的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促进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

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


导读: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开辟和探索家庭周围的乐趣所在,是家长能为孩子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是对他们人格发展的良好培养方式。

为人父母,难免都会为孩子多操一份心,尤其是在孩子还处于学龄前或上小学时,往往因为担心他们的安全,不许孩子独自出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外玩耍而无大人监督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健康,在将来,也更善于交际。

调查中,研究人员在330名8—11岁的孩子身上装上了卫星跟踪系统,并根据孩子腰部的感应器,记录下他们玩耍时的运动速度、方向转换,以及消耗掉的热量。结果显示,没有大人监督的孩子不仅更活跃,燃烧掉的热量更多;这样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也更加独立、自信、勇敢。

然而事实上,很多孩子都没有足够自由的空间,尤其是8—11岁的孩子,一半左右都没有单独出过家门,只有1/5的孩子是在大人看护下才出去玩。另外,1/4的孩子出门时需要有伙伴或者哥哥姐姐相伴才行。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开辟和探索家庭周围的乐趣所在,是家长能为孩子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是对他们人格发展的良好培养方式。

幼师资料《案例:太自由等于没自由》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