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育,应从辨别孩子的需要开始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05-26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着孩子各种各样的言行,并要对这些言行及时地做出恰当的反应,做出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急迫性,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师,有时也忽略了去挖掘这些言行背后的“动因”,尤其是那些令我们懊恼的言行。

需要,就是幼儿言行的基本动力,幼儿作为人,即是一个生物体,也是一个社会成员。他们要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对生存与发展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人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需要。如对食物、水等条件的依赖,对与其他人交往、被人爱、受到群体认可和尊重等社会条件的依赖,还有个体不断发展所依赖的自主感和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促使他们去进行各种活动,而他们的种种行为方式和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在幼儿期这一人生的最初阶段,幼儿大多出于这些基本需要而活动,由于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习俗、规范了解甚少,只能在不同情景中“尝试”各种行为,哪些行为可以最好地满足某个时候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就逐渐这样形成下来。人的个性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没有“不合理”的,相反,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动力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应该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所谓“不合理的需要”这种日常提法,其实是说在具体情景下,一个孩子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他人接受,这恰恰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若能在幼儿的行为(包括被我们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中辨别出他们“合理的需要”,在肯定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孩子通过正当途径,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满足这些需要,这种方式我们常称为疏导、引导,它是真正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简单地压制幼儿的某些行为,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需要总是要通过某些方式得到满足的,孩子在没有替代的行为之前,必然还会采取原有的方式),有时甚至会产生更严重负面影响,孩子对是否要去争取满足自己的需要感到焦虑,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此造成的。

因此,寻找对幼儿行为的恰当解释,从孩子的言行中辨别他们真实的需要,是教育的前提。着需要教师有冷静的头脑,和善的心灵,而当你“读懂”了孩子之后,你就会对他们更和善,在自己采取对策时更冷静,从而成为一位深谙教育艺术的行家。在下面我的做法中,希望能给大家得到一些启示,我的处理方法不一定十全十美。但我在敏感地体会着孩子的需要,这是走向真正教育的坚实一步。

一天早上我来园后,发现教室里的“小黑点”不见了,难道变猫叼走了吗?我四处寻找了起来。呀,小黑鱼躺在乌龟缸里死了!是谁把小黑点放在这儿的那儿的,真是可恶!我一下子恼怒起来。我把金鱼缸放在一旁,打算等会儿好好地问问班了的孩子。

孩子还没有来,我在教室了边划分着区域边思考起来:几天内,这种事已经是第二次在班级上发生了,前两天听搭班老师说起有两条小蝌蚪放在乌龟缸里,结果被乌龟吃了,为这事我还特地问过小朋友呢!为什么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呢?……正想到这儿,孩子们来园了,我便观察起孩子参与活动的情况了。

整个上午我没有提起这事,只是把小金鱼处理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先想想,分析一下。如果直接问孩子,哪个会承认,毕竟这是犯了错误的呀。但如果不找出原因,可能类似的事还会发生。

午餐后,我站在班级自然角前,我的眼光忽然停留在养小金鱼的鱼缸里了,这是东东带来的鱼缸,里面养了两条小金鱼和十几条小蝌蚪,我似乎找到了原因。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爱探究,小金鱼和小蝌蚪能生活在一块,那小乌龟和小蝌蚪、小金鱼在一起能行吗?第一次有人把小蝌蚪放在乌缸里,结果闯了祸,小蝌蚪被乌龟吃了。通过讨论,孩子们只出了因为蝌蚪太小的结论。那么,把大的金鱼放在乌龟缸里会怎样呢?这样,金鱼被放进了乌龟缸,这一次的结果,金鱼虽未被吃,但由于水太少,干死了。

有了这样一个假设后,我在主持讨论时,并没有提及这个“恶作剧”,也没,有“好好问问”,而是和小朋友们讨论起蝌蚪、金鱼、乌龟生活所需的环境,讨论中孩子们很快认识到:“小蝌蚪太小不能和乌龟放一块,乌龟和小鱼生活需要的水也不一样,乌龟缸里水要放的少些,不然它不能透气了”。

此后几天,所谓的“恶作剧”再没有发生,这反过来证明了我的假设是对的。原来这一事件并不象我开始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恶作剧”,孩子们做出这种看似恶劣的行为却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因为缺少常识,不知者不为过嘛!其实孩子闯的许多祸大都是出于知识经验少而蛮干,我们却理解成他们在道德品质或心理上有问题。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当孩子闯祸时不能急躁,应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行为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教育行为。

反思:

在幼儿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后,我能冷静的把若干天以来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寻找“线索”,以便得出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动因的恰当解释,然后再“对症下药”,最终结果表明。我真正体察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好奇,尝试,试想,如果当时我认为孩子把小鱼放在乌龟缸里是出于残忍心理的“恶作剧”,那么我会采取什么行动?孩子们最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早期阅读应从0岁开始


导读:幼儿读物并非是一种只具文学性的纯文学,而是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其中,文学的因素、科学(语言和知识)的因素、艺术(音乐和绘画)的因素常常交织相融。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早期阅读已提前至0岁开始,并且0~3岁这一年龄段的阅读,对孩子潜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岁以前的孩子,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刚刚开始形成,认知的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幼儿读物具有启蒙性的特点。幼儿读物并非是一种只具文学性的纯文学,而是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其中,文学的因素、科学(语言和知识)的因素、艺术(音乐和绘画)的因素常常交织相融。幼儿读物是文字、图画、色彩、声音、动作和游戏六个方面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产品,是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的精神食粮。

这里向年轻的妈妈推荐一篇逾越时代和疆域,受到各国一代又一代孩子们欢迎的名著——由世界著名大作家阿·托尔斯泰撰写的童话《大萝卜》。或许在你们的童年就与它交上了朋友,那么现在回味起来也会倍感亲切。这则童话的基本情节十分单纯、简洁,就是萝卜长得太大,拔不起来。可是,大作家阿·托尔斯泰却把它处理得有声有色。

你看,萝卜被夸张得硕大不可思议,不仅播种它的老爷爷拔不动,连老奶奶、小孙女、小狗儿、小猫儿合力去拔,也拔不动,最后,小耗子帮了一把,才把它拔起来了。他们相互呼喊——“老奶奶,老奶奶,快来帮忙拔萝卜”“哎!来了,来了”……一个拉着一个,“嗨哟,嗨哟”拔呀拔的情态,与年龄幼小的孩子真是声息相通。

在童话中,作家只是把“拔呀拔,还是拔不动”这一行为动作不断地加以循环反复,它们构成一幅活泼生动、欢快热烈、情趣融融的景象,圆满地体现出稚拙美和纯真美。

指导孩子欣赏《大萝卜》,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艺术形象来感受,这中间不仅有“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而且有劳动的乐趣、丰收的喜悦;不仅有人物、动植物的名称知识,还有类似于绕口令的反复式的语言韵味。这一切统统以充满感情和想象的艺术形象滋润幼儿的心灵。可是孩子们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或者虽然有所意识却说不出来,这不要紧,不必苛求孩子。

《大萝卜》传播到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出版了不同类型的版本。它使孩子们获得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具有无穷的魅力。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从聆听开始


美国幼教专家,北德州大学教授摩里森说:较早接触并发展国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幼儿,上小学之后比较能够自动自发阅读书籍,在学校的学业及各项表现也较为优秀。

要如何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亲职教育专家吴秀笑老师,以其二十年的长期实验与编写教材的经验,建议父母掌握孩子学龄前后的几个「关键时期」,从引导孩子「深度聆听」开始。

■出生的第一年

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朱斯克齐的研究:婴儿八个月大就能聆听别人读书,并能够记得住文句内容,且还会在数个月后开口说话时表达出来。

威斯康辛大学专门从事语文学习研究的查普曼更证实:孩子的国语文学习应在人生的头一年开始,而且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听书」(读书给孩子听),孩子会从深度聆听中奠定深厚的语文根基和阅读兴趣。

除了「人生头一年」之外,父母还可运用孩子以下几个阶段的身心成长特质,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与能力。

■二、三岁的秩序敏感期

「爱读书」是一种习惯。二、三岁是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期,父母除了说故事,还要让孩子从「听故事」升级到「听书」,养成良好的「深度聆听」习惯,进而延伸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孩子未来在小学、国中上课「坐得住」和「专心听讲」的重要基础。

■四~五岁想象力发展的高峰期

四、五岁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高峰期。这时期的孩子喜欢夸大,说些想象的话,他们相信小飞侠真的会飞,大象会跟他说话,此时,让孩子聆听经典名著或以文学的语言写成的好作品,这些都是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的好素材。

■六~九岁的合作期

六到九岁的孩子刚入小学,面临学习国语文的开端。一般小学在这时期多半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多元训练,许多家长往往到这个时候才从老师口中得知,孩子坐不住、读写有困难。其实这都是孩子缺乏「静心聆听」(听老师讲话)、「静心观察」(如看黑板、看文字)、「准确操作」(如:写字、抄作业)等等基础能力所造成的。

因此,家长务必要掌握小学一到三年级,孩子「愿意合作」、「愿意听老师和家长的话」的关键期,运用「听读合一」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深度聆听阅读能力。

所谓「听读合一」,是运用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论」与ThomasAmstrong的「优势智能」和「多感官学习」理论,让儿童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同时运用听觉、视觉,使用的教材则必须是文字和录音内容完全一致,而且根据儿童八大智能的优势项来引导的素材。当然你也可以自己读书给孩子听,或者采取亲子共读方式,更可以选择现成的设计良好的教材来运用。

■「具体运思期」结束之前

八到十一岁是皮亚杰认知论的「具体运思期」。建议家长好好把握这个关键期,运用具有启发性、有深度和广度的有声书,跟孩子共读(包括跟孩子一起听书),不但可以协助孩子重建阅读能力,还可以建立亲子之间的「共识」,减少青少年期的叛逆。

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进入寻求独立的青少年狂风暴雨期,良好喜好或不良喜好已经定型,而且朋友的影响力远大于父母的影响力,要再重新建立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兴趣是相当困难的。

(吴秀笑现为中华民国优势光谱教育协会理事长,美国SWIU多元智能启发教学讲师,台视、佛光、警广及复兴电台等节目主讲人)

儿童的阅读应当从0岁开始吗?


儿童该不该阅读,许多家长是肯定的。儿童该如何阅读,许多家长又是困惑的。儿童的阅读应当从0岁开始吗,许多家长摇头了,0岁的孩子除了吃奶什么都不会,怎么阅读?

有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到学会自主阅读,要经过聆听阅读、看图阅读、识字阅读。儿童在不识字时,首先用聆听的本能学会讲话,听大人讲故事。然后,学会看图阅读、看图识字。在识字之后,儿童才开始阅读文字书。文字阅读是人类聆听阅读和看图阅读的延续。对于人生来说,上学念书是某一阶段的事情,阅读却贯穿一生。让儿童学会阅读,是让他们从小学会不断吸纳新知识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本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事实上,从小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习惯,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是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孩子智慧的钥匙,有利于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早期阅读对儿童未来的阅读能力和学业成就具有预测作用,儿童早期的语言和阅读能力与他们未来的阅读能力以及学业成绩有很大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具体的形象思维特点,决定了形象化的语言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而早期阅读所需要的儿童读物,一般都是图文并茂的作品,儿童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也是使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开端,能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平台。

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

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是儿童自我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量与世界发达国家儿童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身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球化浪潮,我们不能让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落后,阅读能力的落后意味着未来发展的落后,意味着一代人被抛在后面。儿童阅读不能等待,只有让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信心,他们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和充分的自信去迎接世界,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将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